长篇影评
1 ) more than just talking
this is absolutely more than just talking.
even though maybe just a tiny thing.
电影的场景和人物设置十分巧妙
私利大学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世界 教授在讲台上的夸夸其谈 和从小生长在无忧无虑的优越家庭中的孩子
robert redford说 你从小生长的环境让你享受了这一切 而你们却是在这样责任面前第一个退缩的 只想继续享受下去然后变成了这故作聪明 愤世嫉俗的一群
看不到的责任 故意放到一边的责任
战场 纯真而无辜牺牲的孩子
no matter how many people have done the same thing
no matter how much they did
总会有人还想要去继续做同样的事情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不一样的人 所以得到的结果也就会不一样了 没有必要从之前的人们之中得到教训
人总是这样 觉得自己并不与任何人相同 但是其实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政坛 从来都在利润和立场之间摇摆的媒体和摆弄口舌的仕途子弟 tom cruis的演技真是惊人 meryi streep也是天生的饰演文化人的好手 推荐去看 time 电影平淡 但是其一贯冷漠 不动声色的演技让人感叹
每一个人都被放在了恰当好处的位置 再加之精炼的对白 不单单是对于美国现实时事的种种审问和质疑 这部电影更可贵的是表述了每一方的观念和关系 无大讽刺 也无大情绪
就这样下来一部发人深思的电影 多角度的阐述一个国家的各个阶层之间的利害拉锯
关于这部电影我能说的太少太少 实在是太少太少
what are you thinking that i am doing
2 ) 反思我们的作为
很棒的电影,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启发。
片子围绕美国反恐战争的主题,讲了政客、军队、新闻媒体、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不同态度,其中有很多可以反思的地方。
梳理下给我一些启发的地方,防止遗忘:
首先是新闻媒体的作用,工作相关,所以格外有共鸣。那个满嘴雌黄的政客说了许多冠冕堂皇的话,唯独评论媒体的几句话切中要害。即,战争的发起等各个糟糕的政策,之所以最早常常能以高民意通过,往往是政客和媒体一起缔造的。政客为了爬上更高的位置,媒体则为了制造更大的热闹,两相结合,水涨船高。现在的媒体已经不信奉独立思考了,他们所谓的客观指的是不加判断把所有他们得到的甚至采访对象主动送过去的事实呈现出来,即便有立场,捧谁或贬谁跟随的也都是被制造出的热点和民意。
常见的是,政客在后期否定了自己早期的主张,向大众承认错误并天花乱坠宣传新的政策。这样的政客当然可恶,但是媒体呢,他们也曾推波助澜,却从未为自己的误导道歉。什么时候才能轮到媒体反思一下自我?什么时候媒体才能重新成为客观、独立的思考力量?
好像这些话说出来也是老调重弹,但放在具体事情中就知不易。在全民喧嚣的时刻你能否保持自己相对冷静的判断,在全民又陷入抱怨和反思的时候你还能不能坚持最初的立场,在别人主动为你提供资料时你是跟着他的资料走还是不惜开罪他从此失去这个采访源,在商业的压力、老板的意愿或自己多年积累的好名声都阻挠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时你还能不能坚持……
也许很难做一个清醒而独立的媒体,但是应为做一个清醒而独立的媒体人而努力。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社会参与的。片中教授提出一个我不曾总结却深深认同的观点:每次在战争时为国家牺牲奉献的,总是在平时被国家遗忘的一群人。而那些占尽社会资源的优越者们,都以逃避社会现实为人生准则。
其实不止战争,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我们看到震灾的捐款者们,也印证着这个结论:从捐款占个人积蓄的比例而言,捐助最多的往往是民工、退休老人、农民等群体,而享受各个政策倾斜的城市精英们,尽管捐助数目不少,但占个人积蓄的比例远远低于前面说的人群。
放在美国反恐战争的事情上,它可以这样解释:自愿参军服役的往往更多是少数族裔和贫苦人群,他们在平日受到种种剥夺,面对各个政策下的不公平倾斜,但他们愿意通过参军、参政等等行为为改变这个国家的不公平现状而做出努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改变自己,获得仅有的一点公平。而那些上学、就业都占有优势的人群,则一面抱怨政府的糟糕腐败,一面绕道而行专心经营自己的小日子。
片中学生的想法也正是大部分年轻人包括我在内的想法,腐败无能的政府与我无关,我不想搅这趟浑水。我只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追求幸福有什么不对?
可教授说,那些政客们正希望你们这些精英们不管不问,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大胆妄为而不受约束。最终政府变得越来越糟糕,社会现状越来越恶劣,精英们则只是想着如何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即可。
现实,重要的是现实,重要的是参与其中并改变它,而不是每天抱怨。拥有汽车豪宅又如何呢?当你有了汽车却发现汽油贵得买不起,当你有了房子却发现公共交通一直瘫痪,那你拥有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不一定非要参军、参政,重要的是踏进现实,做出努力,而不是逃避。
这与上面提到对媒体的反思其实是一致的,即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公民作用,为改善这个世界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义务。也许努力和没努力的结果是一样的,但至少你尝试过了。
比如教授,他本以为做学者可以唤醒更多的人,却发现实际没人关心他的研究结论。学生们关心的是成绩和毕业后的去向,学校里甚至总是拼错他的名字。可是,起码他还能启迪几个有才能的学生,他们将通过个人努力对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那就够了。
就像那两个死在阿富汗雪山顶的学生,他们曾有多么美好而强大的抱负。可惜当领导军队的人不懂军事,所有军事行动都作为政客的赌博筹码时,他们成了必然的牺牲品。但他们努力过了,假设活下来,他们将有可能慢慢改变一切,如果无人参与,一切都没有变化的机会。
全片唯一塑造薄弱的就是阿汤哥饰演的政客,他足够滔滔不绝和冠冕堂皇,但形象太过单一。以至于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政客能说出那些听起来就荒谬和不可信任的结论,他们也不是傻瓜,不至于智商那么底下,应该有更复杂立体的塑造,使我们了解屁股决定脑袋的定律:一个人单单因为坐上一个位置就可以有与此前完全不同的观点言论。
3 ) 外语片译名の悲剧
《Lions for Lambs》在香港上画时片名译作“命运迷墙”,被影评人舒琪评为狗屁不通。Lions for Lambs是有典故的,出自二次大战,德军说当时的英军如雄狮般威猛,却为羊牯一般的将领所指挥,比喻现时火力强大的美军,被华府那些未上过前线但只想巩固一己政治地位的白痴政客点去中东送命。
这个戏名的意思的确难译,戏本身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类型。如果要我去译,我会译做《权欲点兵》,又或者再简单些,叫《乱点兵》,反正要用戏名来说名剧情,太难矣。
此戏坊间有两派不同意见,但详情我也不甚了了,只知另一影评人石琪说“讲来讲去,真的口水多过茶,又扮客观地不帮某一方,观众实在难以知道究竟想说什么。(见原文)”惹来舒琪连用地盘四日来反驳兼力撑。
我喜欢《命运迷墙》这部戏,也很敬佩罗拔烈福拍此片的勇气,这点我是颇认同舒琪的。但我必须承认,我的国际视野很有限,此片对我来说是增进了认知,所以不会意识到影片是重覆说着别人说过的话。简单来说,肤浅的我是未有能力觉得此片的政治反思其实很粗疏(如果不是很幼稚的话)。可是此片由第一个镜头开始已明显有政治主张的:总统民望下滑,不曾上过前线打仗的政治新星却想通过发动国外战争来捞国内的政治资本上位,代价却是国内无知的弱势社群,他们为国家打无仁义之战(影片把近年的中东战争比作当年的越战),白白送掉宝贵的性命。
既然是有鲜明的主张,自己亦觉有理,为何要虎头蛇尾,为何不大大方方大声呼吁,给受众介绍出路。石琪在他唯一一篇影评的结尾说:
“就这样吞吞吐吐、麻麻烦烦地没有结论。最大问题是片中一切讨论都是美国本位主义,只顾美国。其实发生九一一及反恐战,正因为美国以“天朝”自居,与世界其他国族矛盾重重,恩怨关系弄成死结。此片毫不理会外国人感受,根本上触不到全球化时代美国困局的要点,搔不着痒处。”
我虽然很讨厌布殊政府所以看《命运迷墙》觉得很过瘾,但不得不同意石琪的批评。《命运迷墙》虽有自省,但依然是为我独尊,依然是美国即世界的大美国主义。
事实上,也不是你最后摆个“开放式/要读者自行思考”收笔姿态就能装出中立模样,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IMDB的评论,此片纵有不足但也不失为一部认真用心又难得的电影,但评论各走极端,十分满分和只得一分的评论比比皆是,反正就是难见一篇是以戏论戏中立持平。我甚至怀疑,美国两派阵营都有派枪手来留言,意图力撑/抹黑此片。开放中立,看来只是导演的一厢情愿。
原文兼谈西片译名的困境与香港立法会补选,刊于: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30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31 4 ) 这是一部电影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生命与信仰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坚持与放弃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勇于站出来说话的电影,这是一部号称这个星球上最帅但还没得过奥斯卡的阿汤哥投钱,一个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最佳导演双料得主罗伯特雷德福导演,又请来了这个星球上最会演的不知道得过多少次奥斯卡的梅尔斯特里普,三个人一起合力出演的电影。
单听这些“这是”,你就可以确定,这是一部不能不看的电影。
可是,当我们到达电影院,才知道,这是,一部没有字幕的电影……
于是,这成了我们大家人生当中,最受打击,也是看的最无聊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主要人物,有六个,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地点,阿汤哥跟梅尔斯特里普,是在一间办公室里,罗伯特雷德福跟他的学生,也是在一间办公室里……一个黑人哥们儿跟一个拉丁哥们儿,在一个鸟不拉屎的雪山上。这部电影得梗概,就是他们不停的对话,于是,这部电影就这样开始了……
然后,这部电影就这样结束了。
其间,阿汤哥始终没离开他的办公室,他的整部戏都在他的办公室里,这部戏里,他最大的动作就是脱掉了他的外套,他第二大的动作,是又把他的外套穿上了……当然,这期间他还去办公室的里屋打了一个电话,这就给了梅尔斯特里普充分的个人表演空间。想到《世界大战》跟《牒中牒3》,看来拍片挣钱跟拍片砸钱所需付出的劳动量果然不一样。
再说导演罗伯特雷德福先生,他的劳动量中等,首先,他的办公室没有里屋,这就限制了他的发挥,他在开始对话前的第一件事也是脱掉了外套,咱年纪虽大却也不能输给靓汤,在他结束谈话前,他的最后一个动作是穿上了外套,好像这是导演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设计,另外,尽管他整部戏也没走出办公室,但他还出现在了两个场景,都是回忆的,一个是课堂上,一个在饭店里,由此可见,雷德福还是很累的,因为,要出三个场景……
最后是这个星球上最会演的梅尔斯特里普,她是这部戏里最劳累的人,首先,她打的去找阿汤哥,在办公室里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谈话,接着,她竟然又打的回到了她的办公室,跟另一个人进行了五分钟的谈话,当然,这期间她也不能避免的脱掉了外套,这部戏好像是在告诉我们巨星在电影里面都会脱掉外套,当然,我们没有看见她穿上,但是,据可靠证据推断,我们可以断定她穿上了,因为在下一个场景里面,她又打的了,在车上她的外套穿在她身上……
总起来说,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虽然除了我之外的其余六个人全都睡着了而我也基本没听懂说些什么,但这依然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我们度过了一个很愉快的下午。
对了,上面忘了介绍最重要的一句:这是一部肯定不会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
5 ) adolescence
IF I MUST CHOOSE BETWEEN RIGHTEOUSNESS AND PEACE, I CHOOSE RIGHTEOUSNESS.
——THEODORE ROOSEVELT
在TOFEL红宝书上,adolescence可以分拆联想为:ado(看做adult)+lescence(看做licence).
如是说来,青春期解为青少年即将拿到成年的许可证.
只是,how many road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we call him a man?!
That's a question.
<LIONS for LAMBS>想必是给还没拿到许可证的青少年看的吧.
如我一般般纯粹的观众,不带任何价值判断,电影提出的问题和冲突却是能激发我的思考.
ROBETR REDFORT的忠告与提问,靓TOM的虚伪与雄辩, Meryl Streep的词穷与无助,两位入伍学生、Todd的想法和眼神乘载连串的问题席卷而来:生命.信仰.理想.现实.正义.和平.
LIONS for LAMBS是句典故:在二次大战中,德国军官觉得英勇的英国士兵好似雄狮,而他们的生命却指挥在好像羔羊的领导手中。
掌权的羔羊驾御得了狮子的雄心?!
雄心源于理想,源于信仰.狮子杀戮战场,理想敌不过生死,信仰不翼而飞.
LAMB陷于政治漩涡中纸上谈兵,谈理想,谈信仰.
<LIONS for LAMBS>成就一番关于谁是谁的简单思考.
很傻,很天真.究竟是谁?!
some words from wisdom(ROBETR REDFORT)
你现在做的决定是个萌芽,无法改变
但是通过年复一年的辛苦去重新做
在那些年里,你会变得不同
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人都会这样,你会结婚,你会背负债务
但是你永远也无法再变成你现在的自己
而承诺与潜能是变化无常的,很可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成年人时期的艰难往往在你自己意识到它来临之前就已经降临在你身上
但你知道吗Todd,你身边再也不会有救生员了
你得靠你自己,你只有一个人
你现在做出的决定是你自己的,从头到尾都是你一个人的
故事不是以死亡为终结,而是终结在活者的思考中.
为光与影的海海人生焕发生机.
6 ) 众人眼中的战争
是美国的政治宣传片?还是反战宣传片?看似三条线,实际就是两条线,一条上层政治的意识纠葛,一条是下层民众的观点碰撞。上层揭露了媒体对战争的推动作用,以及智库对于战争冷酷和好大喜功的态度。下层从一个教授与三个学生的故事,展现出作为战争参与者(有色人种居多)和吃瓜民众(白人居多)对于战争的态度。一个角度,是美化美国对于他国的侵略战争,宣传一种敢于践行所谓理想的英雄主义,另一角度也会渲染一些狭隘的反战情绪,即为了政治家的野心,牺牲有志青年。影片的缺陷,语言表达太多了,比较枯燥乏味。
实际上,对于战争,理想主义者、犬儒主义者、现实主义者、虚无主义者各自有着各自的站位观点和客观环境,随着时间抽的长短以及宏微观的程度的认知不同,以及自身生存与利益格局的不同,自然而然地会呈现出各种态度。在现实主义者眼中,从短期利益角度上看战争,上层需要业绩,下层需要待遇,媒体需要热点,军火商需要市场,吃瓜民众需要宣泄情绪等;从长期利益角度上看战争,国家发展需要战略空间,政治需要强化执政优势转移国内矛盾,经济需要战争消费刺激,民族主义需要载体。而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为自己的真实欲望或目的披上华丽的利他性外衣,比如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文主义,和平主义等等,肯定或否定战争,成为犬儒主义者。犬儒主义也是由于需要凝聚不同认知人群,或者说利用不同认知群体的力量,所采取的思维转换性言行,虚伪错?相机行事对?那完全要看各自的立场了。当然也不乏纯粹出于主观意愿的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和无视于现实的虚无主义者。战争就像决斗场,里面的是残酷,外面的是情绪。在战争的思潮中,只有顺之与逆之,谁也分不清,它的到来到底是政治主导,还是民意所致。微小的我们,或湮灭于其中,或苟延残喘于其下,或贪婪于其上,或远离于其外。
如今,中美南海台海争端甚嚣尘上,双方都在不断示强,战争之影越来越近,希望两国有更多人看到战争的痛,不要滥用民主自由和民族主义的观念,在失控中机械式地毁灭几辈人辛苦创造的一切。在人类历史中,战争是最极端最无人性的再造过程,是貌似具有人类意志性的熵增定律体现。
绝对的明星阵容,可是。。。罗伯特·雷德福在这部片子里演得不错,导的不行
我觉得很厉害。虽然全是对话,但很发人深省,好几处共鸣。扣到片名的时候尤其赶脚“原来如此~嗯嗯~”。俺赶脚这种片只有阿美莉卡家能拍。这种纯以角色间的语言冲突提出问题展开辩论的戏我并不讨厌呐。可惜看的时候周围乱糟糟的都没看全,得再看一遍琢磨琢磨。
两条线索,让争论成为主要的论证,感觉很棒的设计。叙事很帮
和美国政治紧扣。。演员很大牌。。剧情很一般。。感觉没必要把该类题材放到银幕上还浪费了优秀演员。。
话太多,一向都很反感政客,也一直就不喜欢看政治电影。
此片可以让你对美国政治有一些了解,以及美国国内对反恐战争的态度:民众一开始的支持到不信任、怀疑一切;有一些有理想的年轻人怀着报效国家的崇高理想参军到无奈的战死沙场.. 一战德国人非常尊敬英勇的英军士兵们而他们却被无能的将领领导,将雄狮一样的士兵白白送入羊的口中.这也是本片片名的由来
聒噪。
很喜欢
cliche
引人深思
2008.3.24 DVD
虽稍嫌直白,但可贵的是不给答案,但又不苟且态度,尽在不言中。
2.3 需要去理解這部電影所述的那段歷史
闷
cctv6 2013-03-31 11:15
不同阶级不同人群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对于一件事的不同理解。
20071118 1530 AMC Festival Walk
闷了一B。
罗马在燃烧,问题不在于那些放火的人,他们早就无可救药了,而在于我们这些看热闹的,冷漠的旁观者。
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