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子的主角,就像是豆瓣这个片子的影评一般,用四个字形容就是无人知晓、无人关注。
我是看五条人乐队访谈中的推荐挖过来的。果然啊、这个导演和片子,充满了对小人物的刻画,这种电影和美国电影完全是两种风格,美国电影讲求的是高光时刻、英雄主义,小人物也得逆袭。
而这个片子截然相反,没有旁白,甚至音乐也不常有,长长的镜头、静默的对白,都营造了一种孤独感。
主角、杀手、女主都如这般孤独:一个人生活、没有那么多的聚会和朋友、不知道为什么活着,甚至有点想死。
这就是一部分小人物的人生刻画,没有那么多的高光时刻,只有默默无闻、只有静默的重复的一天有一天。她们不追求精彩、丰富的世界和生活,安心地做一份工作、安心地和一个人聊天,就算不能逗对方笑,那也够了。
当一个人生活中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希望和活下去的动力,他就会去寻死。可是寻死路上也是困难重重,各种意外和恐惧都阻止他自杀。换言之,他这时连死的运气都不怎么样,他只好去请职业杀手杀掉自己。
这是男主的背景。说到这里,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阿基并没有过多描摹男主的绝望,他没有让人物的情绪从一个点跌落谷底,而是让本身就很低、很平静的一条情绪线一下子消失——生活中一无所有。也就是说,阿基仅仅展现了社会对个人的压抑和个人的无望,用冷色调、极简的办公室和室内布置、简单的台词、演员的站位和调度,以及最值得称道的男主的表演——那张冷峻、平静却略带踌躇和失望的脸,他对生活不解、无奈,有些许悲伤、生气和恐惧,可这些都隐秘地藏在了那张几乎面无表情、眼神略带忧郁的脸色后。阿基的镜头和演员的表演都控制得很到位、很细微,不多不少,仅仅点到为止绝而不让情绪大幅度变动。第二,黑色幽默与戏剧性——想上吊自杀而房顶不结实,想开煤气自杀碰上煤气公司倒闭,再加上本能的恐惧,以至于他需要请职业杀手来自杀。
可是突然,他生活中出现了希望,一个肯爱他的令他倾心的买花女,一个身份和地位同样边缘化的人,于是他不想自杀了。
剧情不再赘述,我们可以从影片中发现的是,卖花女和她的花是唯一的亮色,即使在墓地旁,都是一抹亮红。颜色隐喻着她是男主唯一的希望,让男主生活的一无所有变得有所牵挂,比如肯为了她戒烟。另外,男主与卖花女之所以相遇,正是由于他即将被“自杀”而想要去酒馆尝试新事物——因为将死而遇见了生的希望,阿基的戏剧手法太高明。
阿基将高潮留在了最后,想自杀的人活了下来,请来帮助自杀的人却自杀了。原来他又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离婚后独自居住、肺癌晚期只剩一个月生命。他唯一想要的就是完成最后的工作,他找到了机会却主动放弃它,像是证明自己可以做到,又像是恻隐之心给男主留了生路,因为他也感受到了对生命的绝望。
杀手和男主可以对照在一起看,或者说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种答案:个体被生活和命运压抑至无望、绝望后,如果找到了新的希望和牵挂便可以活下去;如果没有,那就认真而固执地走好最后一程,要是有余力的话,给活着的人一点希望吧——难道片中只有最后一幕杀手可以杀掉男主吗?杀手有很多机会,尤其是家中那一幕。我认为,在杀手看到卖花女的那一吻后,他就已经知道男主不想死了,也不打算杀男主了,只不过是最后的路程,他选择认真走完。而且,他把积蓄留给了与他分开的母女。
总之,阿基的笔墨不在社会对个人的压抑和个人的绝望上,而是在这之后我们是否可以重新找到希望,如果找不到要怎么办。加缪说荒诞在他那儿是作为起点的,而不是人生的重点和结论。阿基的这部电影就诠释了这个道理,开篇用很短的篇幅展现男主的绝境,以及之后的杀手对肺癌晚期的态度——只问还有多久,能不能做完最后的事——直面荒诞,勇敢生存。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的主角是杀手,而且片名中也有“职业杀手”四字。
所以,我们要么找到希望,要么与荒诞共存,即使无法战胜它也直面它、不向它屈服。
另外,阿基有一次在不经意间流露他的政治清晰:国企领导的虚伪和不公正、“劳动者没有祖国”。
吴澄宇:阿基电影的特点是从小人物,甚至最底层的人物出发,先让这个人物惨到无法失去更多。大部分阿基的电影关注于小人物的故事,他们或者是工人,餐厅领班,垃圾场职员,保安,所以朴素的音效也相得益彰。
吴澄宇:是的,阿基是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的超级粉丝,所以他很喜欢在影片的小物件上使用红色。如果有花,那么一定是红色的,在阿基的电影里几乎是定律。
在东京物语修复版中可以看到原节子家的水壶是红色的。阿基在1986年左右有一个小短片是致敬小津的。
同样的,阿基在镜头设计上喜欢使用固定镜头拍摄,用最简单的电影语法讲述故事。
吴澄宇:阿基很喜欢重复用一组演员,这次在巴黎拍摄,演员阵容上还是加入了很多新面孔的,这就是阿基的特点了,他不喜欢人物有过多的动作来表达情感。甚至演员的表演是去感情化的。
吴澄宇:阿基被称为“怪客”,他的电影台词极少,因为人物都关注于生存,而没有其他更多的表达,阿基台词最少的电影是《坐稳车,泰欣娜》,这是一部很好看的公路黑色幽默电影。
吴澄宇:蓝色是阿基电影中最为常见的颜色,在1991年与Jonathan Ross 的对谈中他提到这是祖国的颜色。
同北野武,梅尔维尔一样,他也将蓝色与人物命运的表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色彩构成风格。
摩耶天使:文德斯也说自己最爱的颜色是蓝色。
吴澄宇:男主都是冷色,而女主都是暖色,亮色。如果想了解更深的色彩构成,可以参见大卫里恩导演的《日瓦戈医生》中的色彩构成。
《阿飞正传》都是年轻人,主色是绿色,阿基的另一部电影《薄暮之光》绿色同样是主色。《天使艾米丽》的主色也是红绿对比色,这是很常用的。
吴澄宇:刚才有一个煤气公司倒闭的镜头,其实很有意思。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城市的大远景,到处都在施工,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城市。而水利局裁员,煤气公司倒闭,恰恰是阿基一种黑色幽默的呈现:看似蓬勃发展的社会,依然有一些渺小如尘土的可怜人。现在人物进入了废弃老城区的小酒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赫尔曼黑赛的《荒原狼》,我觉得在这里的小酒馆很类似于《荒原狼》中的魔剧院。
凯梅:最近刚刚看了《荒原狼》,魔幻剧场镜子连成一片,就连哈利波特也模仿了。“在我们国家,这种地方是吃早饭的。”这句话太芬兰了,意思是喝酒的地方,我觉得这是阿基给他的法国人加了芬兰人的幽默。阿基应该是有法国制片人,他2011年的片《La Havre, 也是在法国拍的。能够把法国的故事拍出芬兰的性格来,这是导演的厉害。
吴澄宇:阿基说过他选择这个旧工厂拍摄,是因为他是个怀旧的人,比起对未来以及科技也充满希望,他喜欢追忆过去。
阿基认为小津安二郎同样如此,让他最佩服小津的一点在于,小津不需要表现暴力或者是苦难就能道明生活的真谛。阿基说他将继续拍摄电影,可能是30部,可能更多,他不愿向死亡妥协,直到他证实他再没能超过小津所能达到的高度,那么阿基的墓志铭将是“我出生了,但......”这是阿基对小津的追忆中谈到的,小津甚至影响了比利怀尔德。
吴澄宇: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私恋失调》中也有类似的镜头,表现人物孤独的处境,托马斯用了摇,而阿基更简单,只用了固定镜头。
👇剧透线👇
吴澄宇:杀手出现了,没有正脸。只有两个镜头。阿基的杀手造型致了法国黑色电影大师梅尔维尔,参照《大黎明》阿兰德龙的造型。杀手是个很特别的角色。阿基的杀手不太冷。可能有阿基的挚友德莱叶的影响。
吴澄宇:因为是重场戏,换衣服是有作用的,他要说金句了。劳动者没有祖国,是阿基几乎执念的想法,在《卡拉马力联盟》中有最直接的表达。
吴澄宇:我觉得杀手从来没有换过衣服,意味着他的生活不会翻篇,不会向前,女主换衣服因为她会一直鲜活下去。
吴澄宇:贾木许是美国独立电影教父,和阿基的电影处理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卡拉马利联盟》和《离魂异客》结尾镜头,可能就是贾木许对阿基的致敬。墨镜和西服是阿基的一个经典造型,和他一年前拍的《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是同样的造型。
吉光:杀手最终没能逃过自己的命运,选择在自己的暗杀对象面前自杀……这到底是同情男主还是讽刺职业杀手的职业道德?
吴澄宇:我是这样理解的,杀手是一个认真生活的人,虽然肺癌晚期,但依然坚守他对自己职业的信念,要讲自己的死留到“委托人”男主的面前,红色可能代表着他生活里热情,或者信念的一面吧。
Vivian:杀手和男主这两个失意人交流一番,也是杀手的临终慰藉。
吴澄宇:其实大部分阿基的电影虽然幽默,还是很悲凉的,比如他的另一部,拍摄于1999的的《尤哈》,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默片,其中的男主人共最后也选择了自我抛弃(在垃圾场被大铲车收走)。
Vivian:我记得讨论移民、底层互助,有点喜剧色彩,挺动人的。
吴澄宇:对,《希望的另一面》还不错,但不是他最棒的。有点儿像《危险关系》之于昆丁,没有《低俗小说》那么鲜明。
9分。看完整部电影最愛的是色調。不僅利用整體色調推進了觀影者的代入感,更將色調的隱喻體現在了服裝和室內裝飾的配色上。@我
9分。很有北欧性格的电影。特殊的表演方式,看布景,看细节,看配色,看了好多细节。一点无厘头般的优雅。@JOY
8.5分。色彩的变幻推动情节的开展,忧郁的蓝色,病态的暗红,暗淡的绿色,既通向死亡,也含蕴新生。@阳春集里抛球乐
8.5分。喜欢Aki!!@雪
8.5分。影片将一个逃的故事讲得如此幽默又富有诗意。固定镜头中的空间、配色一定程度上中和了单调,让人在视觉上十分享受。@白
8.5分。北欧特有的冷感配色被三原色的点缀和时常出现的鲜花衬托出了暖意,剧本里暗含的线性思维也颇简约直白,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小人物的苦难如同镜像般相互对应,却又各有其酸辛滋味。@滑片P
8分。第一次看阿基导演的片,构图舒服,配色低饱和,配乐好听,全片是八九十年代主流的风格,今天再看,觉得节奏很简洁,风格小清新,眼前一亮!@匿名
8分。故事本身的构思已足够巧妙。从但求一死到求生逃亡,生活失意的男主,充满矛盾与变化。而杀手似乎是男主的另一个影子,丢失了活下去的希望,最后在男主面前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片中的女主则是生命之光,欲望之火,是一切转折的由来。电影以冷色调为主,从开始就营造一种冷峻的氛围,与整个欧洲颓败的失业背景相得益彰。此外配乐也十分出彩。片尾曲也很好听。@WANGYAN
7分。导演的固定镜头拍摄,还有色调构图很美,故事黑色幽默,还有很多小细节,很适合一个人慢慢品。@来sir
7分。节奏宜人的小品。@airlinggan
6分。剧情简单、篇幅短小、镜头单调、照明简陋、构图配色较为激进,一般这种情况分两种群体,一种是处女作导演,经费有限急于表达,恨不得把所有能用的能输出想法的都用上。第二种是成名之后的导演,花一个亿,做出来像30万的效果。嗯对,我是说拉斯冯提尔,哈哈。@七年山海
观众204人,选座79人,平均分80.19分。
原文链接://mp.weixin.qq.com/s?__biz=MzIwNDc3MDY0OA==&mid=2247485311&idx=1&sn=4cba177fd41a0ed562ae8861e59da51d&chksm=973a5b48a04dd25ec342c2f08208f6d6c172d720f6637a8cdd0bd6f7cbfd49487b6f9d0a9343&token=1406609086&lang=zh_CN#rd
前半部分一直很好,直到半路突发的抢劫案,太戏剧性也没太大必要,结尾扳回一城。Life is a disappointment。
玛格丽特:“劳动阶级是没有国家的”; 让-皮埃尔-利奥德:“法国人不喜欢我”。结构,风格,景观,表演模式只要特立独行,自成一派,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表演者既是里奥,也不是里奥。当他长时间停留在镜头前时,我偶尔会怀疑他脑海里是否有表演意识存在。只有当他离开镜头时,我才能确信无疑:表演就在那里,在Aki用教堂之光和童屋之色构筑的空间之中。这表演绝不仅只是目光如雷霆扫过,而是像椅子、尸体残留的温度那样缓慢散发,却又永恒不灭。
从一开始,男主就保持着顺从到冷漠的姿态,所有的重击都直扑扑往棉花上去。导演指给我们看的,是在绝望里被拯救,但依照那些细枝末节,我们完全能往前倒推,在过去绝望是如何一点点在成型。
赤贫的诗意。你因为我想活下去了吗?因为我蓝色的眼睛吗?厄,你的眼睛是蓝色的吗?你要抛弃祖国吗?劳动者没有祖国。
「工人階級沒有祖國」似乎是被拋棄的階層,可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賣花姑娘也還是很有錢啊! 同一階層之間的互相撕扯和傷害,看似勢在必得的殺手卻因最終的宿命而超脫,也揭示當時社會趨勢的變局。活下去的彼方也勢必要承受迎面而來的時代車輪艱難前行。
一个是未知死焉知生,一个是已知死才懂生。自杀者与杀手的城市迷藏是一场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探讨。枪口的交换,也是角色的交换,杀手用自杀赋予死亡一个“朝闻道夕可死”的坦然。
考里斯马基的国际化(商业化?)制作尝试,一些关键情节的处理上有想当然的散漫,在保持惯有风格化的前提下,在摄影强调了一些类似50年代欧洲黑色电影的感觉,纵然标签般的点题台词还在,但整体质感已和赫尔辛基的工人阶级故事有了差别,一如利奥德融入个人风格的表演,都是相当有意思的作者尝试。
2021-11-14重看;太喜欢这样一路丧气然而最终暖心结局的路数,颜色搭配得真赏心悦目(美术太棒了),光线也运用得极为曼妙。世界不会变好,可遇到合适的人才让生命有了意义,爱情是我们的软肋也是铠甲,再次慨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皮埃尔·利奥德在阿基的片子里找到了合适的位置,一路目睹他在大银幕的历程,仿佛与他一起走过一生;这个杀手不太冷,他的故事也耐人寻味。在荒诞的世界里寻找到并不荒诞的温情,阿基所有的故事都是在祛除常规叙事逻辑之后、情感榫头悄然弥合的动人,这是自成一体的世界,在这个世界我们做着遥远而失意的梦,我们贫穷而相爱,我们順命接受着拷打而无畏。Joe Strummer出镜献唱,阿基真摇滚铁粉!
三星半阿基考典型风格简约冷漠的镜头展示残酷又幽默些许风趣的现实。“安托万”啊你老了肿么成了面瘫了啊并且为什么要说英语啊太丫的违和了!!!
劳动阶级是没有国家的。太喜欢两个人一拍即合的人生节奏了,往后一躺就是无尽疯狂。
阴郁悲观,仍旧带有考里斯马基独特的北欧气息。台词仍旧大量留白,黑色电影一般的怪异布光与形式主义的荒诞故事下具有现实主义社会讽刺含义。生活的荒诞本质与边缘人的生存状态,主人公与杀手相同阶级相同处境构成了互补的镜像对照并在片尾完成彻底交叉互换且仍旧不甚完整。“劳动者是没有国籍的”
6.8/CFA,考里斯马基真是喜欢用红绿蓝黄啊,这部片子里所有墙壁颜色除了黑色之外基本都是这四种颜色的混搭,包括女主角的服装色彩搭配都是红绿外套蓝衬衫。一个失业男人找杀手刺杀自己的荒诞故事。剧作戏剧性很强,却很现实主义。在社会阶级频临崩溃还是有爱情可以救命的。
我喜欢aki的冷不是每个人都懂肢体幽默
我“国企招外国人还不签合同” 大春“非常英国了” 配色完美,是没有攻击性的饱满。后半段节奏有点游离,lost了,失去了前半段的干脆。The working class has no fatherland. 阿基三宝:失业,着草,师出无名的无产阶级爱情。以及人均肺癌。@影城
又冷又欠,执迷风格。让-皮埃尔·利奥德(就素安托万)在片中真是个迷影的好梗。
还是熟悉的静态流水建置镜头,可以说是神似小津开场了。阿基永远是城市的阿基,是工业化的阿基,在一片冷冰冰灰蒙蒙中透出温暖与光明的阿基。笔下的各个城市全都在无话可说与极简撞色下面相趋同,硬光在色块上投下斑驳阴翳。在人物行为举止陈迟的协同下,急推镜头中的时间仿佛凝固静止了,我们如同观看讲解般张望审视阿基想让你看透的一切。活着就是灰心。阿基在自我构建的一方天地中自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力。
"For working class there's no motherland."
下岗工人地下酒吧买凶寻死,偶遇火柴赌神卖花女,烟癌杀手穷追不舍。-你要离开祖国和我私奔?-劳动阶级没有祖国。
如果说文字的话,这是很别致的短篇小说。精致迷人。主人公的绝望表现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