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的主人公是具备犹太法典研究专家身份的两父子,他们在家庭中是有着血缘关系但有着年龄与生活差异的两代人,同时也是持不同学术认知与学术立场的两种人。他们之间的较量与冲突可谓惊心动魄,只是这些没有表现在表面,同时又因为片中涉及到法典、民族、著作、研究、学术、论文、词组、注脚、引用、发表、评审、奖项等这些很知识分子的内容,所以这种冲突表现得非常高级,就是在很平静、很有内涵的同时,还很有文化而且里面还掺杂着“爱”,这一切都发生在他们各自的表情、神态、思想、文字、悄悄话甚至是沉默中。
(芷宁写于2012年8月28日)
约瑟夫·斯达编剧导演的影片《脚注(Hearat Shulayim)》被定义为“知识分子喜剧片”,这样定义也算恰当,影片将关注的视角投放在学术理论界,仿佛要诉说学院派的爱与哀愁。每个耗费毕生心血投入课题研究的人,所期盼的不过是自己的心血没有付之东流,能够获得世人认可,特别是学术界的认可,然而能获此殊荣的,只是极少数的幸运儿,由大多数人组成的悲伤金字塔上,也只有着少数人能成为美丽的塔尖。
自涉足影坛以来,约瑟夫·斯达的作品并不多,但每次都出手不凡,07年的《波弗特》是一部战争片,但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战争片,它没有激荡惨烈的攻防对抗,也没有眼花缭乱的动作场面,它的视角客观冷静,表现方式倾向于思考与梳理,着力于对战争中人性深层而细腻的剖析,还长于对真切细微感受的描摹体会。此次,约瑟夫·斯达施展了与拍摄《波弗特》时不同的风格,镜头语言也更为灵活,还透着股子深沉又调皮的劲儿,他没有将这个涉及枯燥研究课题的影片拍得晦涩难懂,相反地,它被呈现得简捷轻松而充满活力,耐心地搭设了浑然天成的戏剧冲突和人物间的多重矛盾,还不时地将调侃与讽刺妥帖运用,且富含深意,仿佛苦恼人的笑般凸显人物内心的五味杂陈,从而令观众对大多数连脚注都算不上的生命感到悲悯与无奈。
人的世界历来存在着诸如沽名钓利、利益妥协、暗箱操作之类的弊病,毕竟人性的欲望在名利的诱惑下,有可能更激进一些,学术界也不例外。在剧情发生扭转之前,影片为之后的戏剧性变化做足了铺垫,而这种铺垫也以一种对比的方式展开着。片中的学术对立出现在一对父子间,他们在同一所大学任教,研究着相同的学术领域,然而,不同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决定着他们研究方向和方法的不同。不同于父亲的事无巨细、兢兢业业、刻板守旧,充满魅力的儿子不论作为任课教授还是研究学者,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他仿佛幸运儿中的天运儿,一路顺风顺水,即便他的研究在父亲眼中不过是个拼装陶罐,“幻想的空中楼阁”,但这个“罐子”获得极大认可,这个“楼阁”符合人们的需求,于是,对勤勉刻苦了一辈子的老父来说,儿子的存在是一个极大的反例,时刻在提醒着自己的失败和失意。
白发的老父仿佛是个天生不走运的主儿,历经几十年的研究因被人抢先而付诸东流,他最能称得上的成就也不过是曾在导师著作的脚注中被提及过。脚注人生,仿佛是老父人生的写照。人到中年的儿子对父亲的感情也是复杂的,有过年少时的崇拜,成长期的愤怒以及冷静期的客观,可以看出,他是爱父亲的,所以他为父亲勉力争取那个阴差阳错的奖项,并且愿意付出代价。
片中有几场戏的设置机巧而有趣,如“密室会谈”,国家最高学术奖委员会紧急找儿子开会,几个人挤在巴掌大的办公室里,商讨着如何解决刚发生的不可思议的谬误。这间办公室狭小局促,几位学术领军人物围坐在一张办公桌旁,每次开门进出人,其他人都得站起来搬动椅子以让出有限的空间。而就是这么个狭窄的空间,却是戏剧冲突爆发的所在,在这里,这些知识分子为了一个奖项的归属争吵、谩骂、相互揭短乃至大打出手,其间的幽默既敏锐又深刻,还流露出一丝无奈和无助的落寞感。
另一场戏以交叉剪辑的方式对比着父子二人的不同心境:儿子在绞尽脑汁地给父亲写获奖评语,却发现很难给父亲这个名词给几个不失体面的形容词,因为做着细微工作的人总是缺乏冠冕堂皇的定语的;与此同时,父亲在接受媒体采访,从起先介绍自己的只言片语发展到后来对以儿子为代表的“学术现代派”的攻击,累年的沉郁和不得志居然爆发得如此强烈,以至于此刻老人的面部神情都给人“范进中举”般疯癫的错觉。
影片对老学究的刻画十分精准,有调侃有揶揄却又让人悲伤难抑,而该片最大的优点是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讲了一个利于观众理解的名利故事,用轻松的节奏、流畅的叙事和多样的表现手法令铺垫过场和细枝末节都充满了趣味,当然,不仅仅是趣味,好的喜剧果然也是让人悲伤的。
(杂志约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80656789_d.html
光从剧本来说,并不亚于《一次别离》,剧情铺排暗线主线交织简直可以用完美来形容。开篇的漫画式剪辑与高潮那气势磅礴的快速剪辑,营造出了一般文艺电影或者说黑色幽默电影不具有的强大气场。如果没有《一次别离》,去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定是它的。学术界,不就那点事儿么,全世界都一样。
故事看懂了,但是不明白电影想表达什么?即使再顽固古板的人,也会想要社会认同这有多奇怪吗?表示他们那一片儿的电影我都不怎么欣赏得来……
和期待的不大一样..
故事還不錯,拍的也討喜
这片子和同年戛纳的南尼·莫莱蒂的教皇诞生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对应:一个是本来属于自己的荣誉,却主动放弃;另一个是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荣誉,却被动接受。两者都有点存在主义的意思,涉及选择和究竟能否选择。对于老学究的刻画,准确、讽刺却又让人心生怜悯。
一生致力语言学研究的父亲从“城堡”一词的用法知道了自己的得奖是乌龙,专业人士真是可怕!
很深刻地反映了两种学者的学术精神及生存状态,一种为了学术而生存,一种用学术经营生活。作为后者的儿子,理解并崇拜着作为前者的父亲,甚至为其放弃了自身的荣耀;而作为前者的父亲,唯有在虚名排场的聚光灯下,才逐渐理解了儿子在荒诞世道摸爬滚打中的不易
一生只为这一天
人间派和非人间派的两种学术立场,必然前者吃香而顽固坚持纯学术的后者要被孤立,哪怕前者致力更多的是喧嚣和流行,不真正值得那些名誉。但学者或许首先应该当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食人间烟火未必意味着你是不嫉妒不贪念的人。剧本从一对父子和一个搞错了的至高奖项入手,很好的故事,很时髦的后期剪辑
影片散场,邻座的观众瞅了瞅我手中的电脑包,意味深长地讲了句Bon courage...
学术父子档,分歧却特别大,一对怪咖。阴差阳错,父亲代替儿子获奖,也显得挺悲壮啊。用轻松的方式讲故事,我喜欢~
亦正亦谐,玩得很是漂亮,先由谐而起,后转而入正,若是片末能再回应一下开头的幽默就更好了。学术上的各种讽刺鞭辟入里,嬉笑间很有莫瑞蒂的范头,尤其是儿子那一脸的络腮胡。父亲这一形象可以比肩文学史最典型的人物,为其文本价值。
父与子两种知识分子的对立:严谨学术派和心灵鸡汤派,这也造成--前者的默默无闻和后者的年少有名:当然这些都是表象,内里是父子间情感变奏--当儿子为父亲激烈辩护时可窥一二。在知道儿子为自己的付出后,最终父亲那个镜头预示着双方的和解
关于学术男的苦恼。名和奖其实都是关于获得认同。父与子两人在学术上的区别也对应着性格以及处事方法,矛盾也随之产生。整个故事铺垫的很好,前面费了很多时间塑造角色,然后再引入这个非常戏剧性的故事,张力随之产生。
不好笑的喜剧,倒是黑色的有点残酷,有点深刻,一对研究犹太法典的学术父子,但他们却无法处理好父子关系,犹太法典可是犹太人的圣经啊,这太讽刺了。剧作的编排精密犹如一篇学术论文,论点论据条理清晰,直接讽刺了现代媒体的炒作宣传,勾心斗角的社会关系以及复杂的家庭内部问题。★★★★
为什么会有个译名叫抄袭风暴?抄你妹啊,哪里有讲抄?这是低调而错误的父亲
拍的一般吧,没把犹太民族的纠结和喜悦拍出来。
At the very least the conference scene is highly engaging.
一个王力宏黄立行一般的故事。
看了特别亲切,尤其是对圣经研究有所了解之后心有戚戚然,source criticism毕竟已经是过气了,在现在的考核制度之下也只有儿子这样的学者能生存下来,有两个启示,研究不求完美接近真理,有新的火花就足够了;新资料永远是王道,新方法论新理论都敌不过。还有文人相轻到哪儿都有。结局突兀扣掉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