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张元的第一部影片是《妈妈》,讲的一位母亲为智障儿子寻医的故事,影片影调阴暗,情感深沉,但无处不透露着母爱的光辉,而且片子的形式,摄影,配乐都与以前电影有所不同,具有一定先锋性。当时就想,一个导演的第一部影片就把目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需要丰富的体验和魄力,我对张元的才华惊异,被他独特的风格所吸引。
《过年回家》是张元比较成熟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影片之前,导演经历了很多,影片被禁,被禁止拍电影,我想这是张元多年来情感积蓄和思想沉淀的一次爆发。
刚开始看影片,以为是一部平淡、生活化的剧情片,摄影平实,画面流畅,演员表演生动真实。但矛盾很快出现,片中小琴偷拿了5元钱,导致家人争吵,矛盾激化,最后片中陶兰难忍怒气,误手打死了姐妹小琴。转眼过了17年。镜头转向监狱中的陶兰。外边车水马龙,监狱的高墙内,陶兰跑操,开奖罚大会。新年将至,陶兰获得了难得的回家探亲的机会,在领取行李时,包中的口红掉出。在车站她没买到回家的票,而家人也没来接她,这时同样回家的监狱女警官碰到陶兰,于是他们一块搭车回家。到了旧家的住址,却发现这里已经成了一片废墟,路上辗转,回家困难,陶兰失去了回家的信心。直到晚上女警官终于帮陶兰找到了父母的住所,而陶兰却让警官陪她一块回家。到了家中,陶兰和父母没有交流,气氛尴尬、死寂,直到洗澡,母亲终于开口和陶兰说话,而父亲却一人呆在屋子里不语。母亲告诉了父亲,她怕陶兰回来让父亲精神上有压力,这时,父亲终于开口,道出了对陶兰的宽容与爱。“我不知道你回来,不然我会跟你腾地方。这样也好,我就可以一直赖在这里”。陶兰说,“梦里我已记不清亲生父亲的模样,我每次梦见的都是您”。父亲原谅了女儿,在命运的折磨下,家人咬碎牙熬了过来,在时间的齿轮上,爱比恨走的更远。
影片描述了一个复杂的家庭,离婚的男人和离婚的女人分别带着一个女儿组成了一个家,但这个家并不幸福,女儿小琴是一个乖乖女,但性格孤傲、娇气,小兰心地善良,但成天在外边疯玩。父母都偏爱各自的孩子,而两个孩子也因性格不合常闹矛盾。床边夜语,小兰和小琴都梦想早点离开这个家。一天,小琴偷拿了家里5元钱,并栽赃给小兰,家庭矛盾激化,小兰误手打死了小琴。剧情到这似乎有点过火,但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命。父亲失去了亲生女儿,精神恍惚已然麻木,对于母亲,女儿也将离她而去。一个不融洽但也完整的家,就这样支离破碎。陶兰把青春迷失在监狱。16岁入狱,在监狱度过了17年,每天在喊,认罪伏法,接受改造;成天在放:人间自有真情在,重新做人,重返社会。她的青春被囚在铁笼里,每天强制劳动,学习如何做人,表现不好,可能永远逃不出监狱,表现好了,刑满释放,她又能何去何从?狱中,她的春天,只有一只鲜艳的口红,回家途中,她对新社会很不适应,像一个走丢的小孩。年少时的错误,要用整个人生来还。对于父母来讲,辛苦把孩子养大,却看不到他们长大成人的辉煌,头发斑白,却只能守着自己的影子度日。片中的父亲,再婚妻子的女儿杀死自己的亲女儿,他能怎样面对?孤独的老人在命运的打压下,用一颗宽容的心来承担痛苦,用爱支撑起单薄的未来。最后,一家人哭在一起,5块钱酿造了一场悲剧,但他们的心都抱在了一起,以前完整的家没有温暖,现在悲凉的命运却使爱开始跳动。影片释放的情感,深沉而无望,痛苦而充满了力量。
张元的电影总笼罩着一种阴暗的影调,片中的人物深刻而悲凉,但这并不消极,他寻找的是逆处逢生,在绝望中爆发的力量。他的视线更多关注命运压榨下的小人物,他描写的是痛苦和悲剧,但表达的却是希望和温情。
张元可谓中国独立电影的第一人,毕业后他没有去制片厂,而是独自筹资,拍自己所想拍,他的目光一直注视着社会的低层,体现着难得的人文关怀,他淡看名利,坚持自我的追求,他的电影在谋求创新,并开出了一条新路,他们这一批电影人,很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而如今经济潮流席卷中国,中国电影人都开始学着适应潮流,电影的商业化大众化不可阻挡,但除了娱乐之外,希望中国电影人能有所担当,电影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应该在其中注入一种养分,让贫瘠或败坏的土壤生出鲜艳的绿色。
我只知道过年回家最好玩的事是可以认识陌生老乡拼车回家。因为这里有很多车主都是免费带老乡回去的,有的也仅仅是收取油费,所以省钱又好玩,哈哈哈,你们一般是怎么回去呢?是一天到晚不停的刷票,买票,抢票,坐着人山人海的火车回家的呢?我坐过这种火车回家,坐了第一次,就不敢坐第二次去了,所以最后找了坐老乡的车拼车回去的这个办法,非常的nice!!!
该影片看似是平常百姓中的一件小事,但其实却又包含着让人不得不深思的道理。起因只是源于小小的5元钱,只是5元钱,谁又能想到,正是因为有了5元钱事件,剧中人物的命运就此改变,两个女孩,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再婚家庭,也就此发生的了改变。
两个女孩,都是17岁的花季,命运却又如此爱捉弄人,一个永远的消逝,一个却要在监狱度过一生。因为年轻,因为冲动,毁了四个人。因为大女儿失手打死了继父的女儿,母亲目送她被警察带走,因为内心的额愧疚,曾经的跋扈再也不敢表露出来,因为心存内疚。当大女儿回家探亲时,内心又何尝不激动,不伤心,但她却不能表露出来,只能默然,抑制着内心的情感,这是一个母亲的心,也是一个妻子的心,因为自己女儿犯下的过错,她也无时无刻备受煎熬,她只能像见熟悉的陌生人一样去面见自己的女儿!
该影片中的父亲也是一直在隐忍,当他得知自己的女儿死亡时,那种呆滞而又彷徨的眼神,仿佛瞬间没了依靠,瞬间老了十岁,内心的凄凉,尤其是自己的老婆的女儿杀死自己的女儿,那种无奈,愤恨,悲哀,只能叫他无话可说。影片结尾,其实他早已原谅的大女儿,只是不知该怎样去面对,不知该怎样去诉说这一切,他爱自己的女儿胜过一切,他又何尝不知道自己的妻子为自己所牺牲的,他最后哭泣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有下辈子,我还要和你做夫妻!”多么感人,他的宽容大度,深明大义,也是在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伤心的日子里换回来的!
影片主人公 陶虹,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因为做错事情,所以送进监狱,出来后,天翻地覆的一个人,什么都懵懂,什么都只带着希望但却不敢碰触,在监狱的日子深深的把她给体制化了,始终都带着一句:“是,队长”一个人即已成为习惯,就改不了,出来后,性格变了,思想变了。17岁美好的花季年龄就这样在监狱里渡过,是她的悲哀与不幸,她不想回家,也不敢回家,因为她害怕,她一样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在她的心里,还是当年那个16岁的女孩,依旧是做错是不敢回家的女孩。当队长费尽心思帮她找到家时,她踌躇不敢进去,她需要有人陪伴,需要勇气。她内心的惶恐与不安,始终环绕她周围,她想找回曾经的亲情,但她不知道是否还会有机会,还好,每个人都不想忍受时间的煎熬,不想再伪装自己的心。冰释前嫌的一幕,队长哭了,我们也哭了。
影片中的队长也是准备回家过年,但为了帮助无人来接的陶虹回家,舍弃的自己探亲回家过年的机会,把时间用来帮陶虹找家人的事上,可以说她善良,她无私,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她也有母亲,她知道那种感觉,更何况找不到家人的是个女犯人,所以可以把她作为队长的一种责任,又可以把她看成一个代表另一个阶层的人,她同样是作为家庭的调节剂,如果没有这个人物的存在,那陶虹一家人不会释怀,或许需要跟长的时间来等待,再或许,陶虹压根就不会回家。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无论是对谁而言。亲情是永远也拉扯不掉的,无论多大的隔阂,因为是一家人,所以再阴霾的日子也会有晴朗的一天。
队长最后哭了,是为他们一家感动而哭,也是为自己的家人而哭!
亲情无价,即使是遗失的亲情,也是可以找回来。因为孩子总是父母一生的牵挂!
家不是建立在土地之上,而是建立在女性之上——虽说这是句墨西哥谚语,但在日本似乎也有类似的说法,好像是小津导演说的吧,如果母亲带着儿子过日子这仍然是一个家,但反过来父亲带着女儿则不算。在《过年回家》中,这种说法好像得到了印证,父亲和女儿都对自己是否是家庭中真正的一员有所怀疑,没文化的母亲倒是最坚定的一个。
什么是家?在我看来,这与血缘、处所、甚至物种都无关,只是单纯地源于共同认知。基于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其实父亲从卧室走到客厅的这几步路和女儿从监狱到客厅的几十公里一样漫长。或者说,父亲十七年来受着不亚于高墙内生活的煎熬。因为在原本二对二的均势被打破之后,失去亲生女儿的父亲在母女的跪求下倒更像一个外人。从父亲开门时木然的表情看得出来,这十七年来对这两个老人而言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只是一个名存实亡的“家”。
母亲的地位是尴尬的,面对即将刑满释放的女儿感情本已足够复杂,而任何一点对女儿的亲密又会伤害老伴。这个心结需要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女自己来解开,于是他们分别为了“家”做出了妥协,父亲终于接受了女儿的道歉,女儿也表明心迹将继父的地位确认,两人这才算双双走完“回家”的路。
这部电影原本是打算当作贺岁片来看的,没想到一点都不喜庆,甫一看完我还觉得这就是一个回家的故事,和过年没多大关系,过年只是给女儿的回家找个理由罢了。但细想下来,全国都有过年回家的习惯,倒给了感情不轻易外露的中华儿女一个以行动表达家庭认同感的机会,便觉得本作的设定很棒——在过年的时候回家确认家庭认同感,才是特定的对家的确认。
话说那时候的张元即使拍故事片也有纪录片的味道,让观众觉得仿佛一切都是眼前的真实一般。个人唯一不喜欢的一个地方就是女儿最后承认五块钱是自己偷的,在一部纪实风格的影片中这么安排似乎过分强调文本上的戏剧性了,稍嫌做作。当然不是在说张元借这个情节向老大哥认错,和那个没有关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周围的人都开始抱怨这年过得一年不如一年,年味越来越淡了。
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烟花爆竹禁了;
外地民工返乡,城市唱起了“空城计”,城里人也只能唱起了“空腹记”;
农村里也安静了许多,麻将馆里烟雾缭绕,一年来赚的钱就在赌桌上流转;
过去需要十天半个月准备的各种特产年味,如今都有现成的商品;
发红包都用手机了,拜年都用表情包了,灯笼都换成灯泡的了;
一场场的应酬都成了炫耀、攀比的较量,没人关心你过得真的好不好;
远在万里的人们开个小轿车回来停在家门口,就是想告诉邻里:我衣锦还乡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过年成了自嗨,我们再也无法坦诚以待地群嗨了,就像阿桑的《叶子》里的那句歌词: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朋友之间,即使聚在一起,心早不在一块儿了;父母子女之间,即使同在一桌吃团圆饭,也不能交心释怀;情侣夫妻之间,即使再相爱,也会在两方父母亲朋的拉锯战中,心生间隙。
年味儿的周期因城市化进程加速也在极速被压缩,七天假期已经让人忘了元宵节的意义,急匆匆来,又急匆匆走,我们周旋在各种人和事的中间,疲于应付之余,更多地成了走过场,成了虚情假意,心力交瘁之余,也许都在想着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过年?过年到底在过什么?也许通过一部电影,我们能找到答案。
工厂技术员于正高和女工陶爱荣是各带一个女儿的再婚夫妇,两人常为家里的一点小事拌嘴。
有一天,于正高的女儿于小琴偷拿了父亲忘在桌上的5块钱。
第二天,父亲翻箱倒柜地找那5块钱。母亲怀疑是父亲偷偷把钱给了小琴,父亲怀疑母亲偏袒她女儿陶兰。 两人吵得很凶,提出要搜两个女儿。于小琴很害怕,偷偷把钱放到陶兰的枕头底下,结果大家在陶兰床上搜到了钱。母亲感到很丢脸,大骂陶兰。
陶兰遭到母亲的打骂,一时气不过,怀疑小琴陷害了她,追上小琴理论。
小琴不承认,陶兰一气之下,拿起一根木棍砸在了小琴头上,小琴倒地不动。
小琴被陶兰打死了,陶兰进了监狱,继父因为亲生女儿小琴的死悲痛欲绝。
17年后的新年前夕,陶兰因表现良好,被准许回家过年。这是她服刑17年后第一次回家,再有一年她就要刑满释放了。
监狱的年轻的女警察陈洁今天也很高兴,因为这是她当监狱警察3年来第一次和家人一起过年三十。
城关车站,许多犯人家属接到监狱的通知都在这里等着,可没有人来接陶兰。她觉得家里人可能不欢迎她。正巧陈洁回家路过这里,她决定先送陶兰回家,再回自己家。
在监狱里关了17年,陶兰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在的城市感觉。
陶兰的老家早已被拆迁,为了帮陶兰找到新家,陈洁废了不少周折。
终于到了新家,因为不知该如何面对继父,陶兰不敢进家门,陈洁陪着陶兰一起进了家门。
陶兰的父母都明显地老了许多。父亲、母亲和陶兰3个人,互相看着又互相看着回避着眼神,不知说什么好。母亲想对女儿做出亲热的表示,又碍着父亲克制着自己。父亲独自进到里屋,关上门。母亲慌忙跟了进去,见父亲躺在床上,和17年前于小琴去世的那个晚上一样。母亲拉陶兰到父亲身边,陶兰跪下了。父亲劝陶兰起来,说不要跪了,都在监狱“跪”了17年了。
继父让陶兰母女出去,说自己想安静一会儿。最后,父亲终于走出屋,他不想让这个家庭沉浸在痛苦之中,一家三口之间的所有恩怨全都在慢慢化解。
《过年回家》的故事很简单,其实一句话就能概括:17年前的怨与恨,在17年后的新年化解。 仔细想想,过年的意义似乎除了辞旧迎新、团聚之外,还被赋予了更浓重的念想——过年就是过坎,就是相互成全。
如果对过去的仇恨和执念放不下,我们如何能过好余生?电影中的继父也意识到了,他对陶兰说,本来想着陶兰要回来,他就要离开这个家了,没想到却比预期中来的快,让他猝不及防,这样也好,他就可以赖在这个家了。对啊,不敢正视现实,逃避了十七年,总有人要主动去成全,人这辈子有太多的坎要过,卡在这个坎上,年都过不好,何苦呢?
时间是个好东西,它总是不紧不慢地解开一个个心结,有时侯,我们只是需要一个节点,这个节点可能就是过年,过年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提醒你,时间过得飞快,人生需要抓紧;也似乎在提醒你,别家开开心心,你却无法释怀,这年你过得最不应景。去年,我一个人在深圳独自一人过年,那时的深圳成了一座空城,我屯了半个月的单身狗粮,躲在出租屋里,看着万家灯火,五味杂成,胡思乱想之中总归是围绕两点:一事无成耗年华,孤独寂寞好想家。顺便凑成了一副对联,再来个横批:过年不开心。
正因为有这次的过年经历,我逐渐懂得了人有时需要找个时间点跟自己和解,自己成全自己,也许这一年过得很烂,欠了人钱,欠了人情,输了人生,凋零了爱情,这一个个的坎我们也得一个个地过,不然还能怎样?延续到下一个新年继续老生常谈?
人有时候不但要跟成全自己,也要成全别人,相互成全。 父母在,不远游,一年三百多天在外的子女得多么不孝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子女的婚姻大事,因距离太远,远程操控失灵,迟迟不能提上日程,做父母的愧对列祖列宗。于是双方的心里都缺了一块,过年回家似乎正是是相互成全的最佳时机,若能成,皆大欢喜,若不成,等来年吧!
新的一年,无论是被逼婚一族、财不顺一族、气不顺一族、历经苦难的一族……所有人都想把与自己有关的恩怨情仇都挡在过去,把希望攥在手心,在过年的同时,跨过这道坎,走向未知的未来。
也许,我们把过年当作一个时间节点去解开某个心结,与过去虔诚告别,那么年味可能就不会像现在一样喧嚣、热闹,缺少人情味儿了。
没有多少朱文的影子。其实很主旋律,但是起码是老老实实讲一个故事,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
后来我明白,有家可归,有亲人可等待,有一碗亲人做的热腾腾的食物入腹,才是活在人世间的意义。
影片开头丈夫骑着自行车,妻子笑盈盈地坐在后座,手中拿着刚买的菜,完全一副恩爱夫妻的模样。哪知一进厨房两人便换了副面孔,吵起嘴来。重组家庭的矛盾真面目显现出来,两个人护在各自女儿的身前,据守着自己的“阵营”。悲剧发生的导火索是五块钱失窃事件。前一晚小琴睡前洗脚为何临时起意拿走桌上的五块钱片中并没有交代,有意思的是她隐约听到了父母房中的呻吟声,不知是不是父母的深情缠绵催生出了她心中的破坏欲望。
张元不装逼的时候才华还是有的,余华朱文编剧,赵季平配乐,几位演员都不错,结尾催泪,这是个中国式救赎故事,也是个中国式家庭悲剧。
资料馆2015.1.28.7pm 强制国家机器(狱警)的在场使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家庭)裂缝的修复成为可能。但不喜欢其中的历史观,失手打死小晴固然是错,但偷五块钱的事绝不该认。编剧想在这里上演退一步的戏码,死者的唯一污点消失、生者可以互相谅解,但这种说辞埋下了某种问题。
好片子 岁月的感觉 现在有几个导演能拍出这个感觉? 都他妈的知道赚钱~~~
剧本、镜头、思维都透出老派的气息。剧中氛围是封建主义的封闭。令人不爽,没看出什么出彩的地方。
表面上是犯罪与宽恕的故事,内核却是中国人对命运和家庭的解读。两个成天斗嘴的人凑合到一起去达成表面上的圆满,可这样的家庭却不能给任何人带来幸福;犯罪、亏欠、内疚等最终平息了战火,男女之间生出来的却是负疚与磨难产生的“苦情感”。最终与其说是宽恕,不如说是对“家”的执着追求。中国式情感
旁边同事哭了个稀里哗啦,我倒被最后结尾的仓促弄得有些不知所措。全程都在意料范围之内,过于接近真实,连说话的腔调都似曾相识,甚至感觉真实得有些索然寡味……那句“是我偷的”实在是太厉害了。
这尼玛就一主旋律啊!马克·穆勒制片,裴开瑞字幕翻译……李冰冰还不错(虽然搁这部戏里漂亮得有点过分了),不过编剧能不那么矫情么……音乐可着劲儿学普莱施纳,呵呵呵。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坐牢17年的女囚在女警照顾下回家过年,很新闻联播的故事嘛。题材一般,拍得也中规中矩,台词比较书面刻板。结尾也显得做作不自然。PS1.赵丽蓉老师以特殊的方式在片中出现……PS2.有时候看老片才能想起来,李冰冰是1973年出生的……PSP.一个木棍轻敲后脑勺就能把人打死……
还是有点主旋律的嫌疑,但是对于这些简单扼要的结构和没什么想法的拍摄手法一直推崇。影片主旨其实想说得很多,但是剧本对于剧情的取舍和导演对于节奏的有效控制度多使影片更有效的将情感表达推向全新的高度。
独特的故事,却又非常合理,似乎真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切入点也很好,节奏不温不火,在讲述对一个特殊个体的关怀的同时,反映城市的变迁与给集体人群的影响。很喜欢张元在生猛之外的沉稳,编剧余华也是我喜欢的。现在的主流城市题材影片总是拘泥于白领爱情,看不到这样的片子不要总怪审查制度。
为了五块钱付出了一条生命和17年的代价的故事,只能说还行吧,不深刻,有点做作的结束了,原来后面又被阉割了,这得算李冰冰演的好的一回了。
一个特别简单的甚至不具有阐释空间的家庭悲剧,却被导演拍出了当事人在那个年月的一种生活常态。出事之前那个重组家庭充满冲突的狭小空间;出事之后监狱对女主角思想和行为的控制(是,队长!);以及时间对所有人的奴役,原谅或者赎罪都不是你所选择的,而是把时间“熬”过去的一种结果。
故事不複雜,矛盾衝突很清晰,雖然色調偏冷,但是故事其實很溫暖。同樣的故事如果放在好萊塢,肯定會加進更多矛盾衝突,公路片的元素會加強,李冰冰的角色會有更多的著色,但是現在這樣的簡化處理將情感推向了極致。
勾起我童年的回忆 多好的电影啊 多真实的电影啊 中国社会家庭就是这样
真的很一般了,估计是监狱那套骗了威尼斯的分。
3634 关于亲情,关于忏悔与宽恕,女刑犯的沉重现实。(原来在家看过一点)
五元钱毁灭的家庭,可以窥见不少当时的社会问题。十七年后,年华老去,李冰冰的好心狱警充当破冰桥梁。但陶兰一句话还是冷到骨子里。于她是赎罪也是苦,于他是释然又是炼狱。除夕爆竹声响,旁观者悄然离去。有家回是幸福的事,快过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