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时光》,又名《当我们年轻的时候》,英文名译为“When we were young”电影拍摄于贵州省修文县第一中学,学生们衣服上别的校徽“修文一中”,联想起我的高中母校的校徽,类似的造型和设计,白底手写体红字,一如那个时代的印记。油漆斑驳的墙壁,磨损严重的木质门框,天蓝色卫生墙和石灰刷白的教室,一如记忆中那个校园的样子。
校长语录“在高考中,很难得到高分。知道为什么吗?就是因为你们不好好地学数学,所以你们画不出来,漂亮合理的构图和透视关系;你们不好好地学政治,所以你们的画,主题不深政治面貌不高;你们不好好地学语文,所以你们的画缺乏诗意的美,更缺乏感动人的力量。”突然想起我的高中班主任老师,那位几乎每天都在给我们打鸡血加油鼓劲的徐老师,他真的配得上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称号。我们是年级前八十名组成的班级,代号为“火箭班”,学校领导对那一届高考中出成绩的期望,从高一就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照。而班主任老师也的确承受了太大的压力和期待,以致时常想出一些奇怪而又另类的方式来监督、督促和鼓励我们的学习。我至今还记得他亲自手写刻蜡纸后自费复印数十份发给我们的那篇《啊,男子汉!》心灵鸡汤文。现在想来,不知道班上的女同学读起这篇男子汉的文章会否被激起昂扬斗志发奋读书。
学习场景:纪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商鞅变法的利弊,一如当年奋笔疾书做笔记的课堂,一如当年如饥似渴学习知识的少年的我们。偷看手抄本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以及当时定义为坏小说的《性知识漫谈》、《曼娜回忆录》《金瓶梅词话》等,把所有清查出来的坏书,都烧掉。“好的书籍,温暖灵魂,它可以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正直、勇敢和自由;而坏的书籍,只能让我们迷茫,会给我们带来错误、邪恶和黑暗。”
校长老师召开教学质量研讨会,商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决议以十月份的月考成绩为依据分快慢班。方紫云等冲进会议室,“你们怎么知道每一个人的未来会是怎样。你们有什么权利,现在就把我们分成三六九等的。”范主任:“幼稚,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学生:“你们这是慕尼黑会议”
扎双马尾,着连衣裙,腰间系一修长纤细的腰带,蹦蹦跳跳一路朝你走来,双手背手放于身后,青春年少,单纯美好,清丽脱俗,温婉尔雅。暗恋的情诗“你是如此美丽,而我却是如此的平凡。你像一片紫色的云彩,飘过我的心头。”白衣飘飘的少年,裙裾飞扬的少女,曾经那段充满烦恼却又甜似蜜糖的年代。国庆和翠翠,酒后醉倒,拥吻,幕天席地,相拥而卧,望见天空深邃的暗夜。许巍的歌:“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如今你四海为家……”年少轻狂,因为年轻,因为还有值得轻狂的资本。如今,在他人的盛世繁华中,你唯有暗自哀伤。
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每次上映都必然前去让老油条越来越向往那个心中的圣地,他毅然弃学离家慕名而往,满目疮痍,断壁残垣,深深的落差感。问:“大师,电影里的不是这样的,您怎么不会武功呢。”答:“年轻人,回去吧,这里没有你要找的少林。”迷途知返的他,重回校园,老师和同学重新接纳了他,一起朝着高考的目标而努力。
晓然、紫云等同学跨入1984年的高考考场,奋笔疾书;在南疆,所在的尖刀排深入敌方区域与敌方遭遇并发生激战,全军覆没。高考放榜,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景象,也一如当年的模样。晓然去北大,紫云去复旦,一北一东,相隔千里。雨夜,秋风秋雨愁煞人。紫云生日,晓然称“君之出生日,人间立秋时”,蝴蝶琥珀的生日礼物。微笑起来弯弯的睫毛,略微朝上扬起嘴角的弧度。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上一代人的恩怨和过错,要以美好和圣洁被摧毁为代价。那个雨夜,淋漓不尽的大雨纷纷而下,像是要洗刷尽世间的一切丑恶。国庆杀死坐地虎以慰晓然和紫云,而警方却跟踪试图劝说去自首的晓然找到废墟将国庆抓获。晓然父亲的大桥修建完毕,通车仪式盛大隆重的举行,而后,父子俩离开修文返回北京,带着在文革中无法忍受屈辱自杀的母亲肖婉秋的遗像。
先说一下缺点,可能是后期配音和一些主演的演技稍显出戏,但是其它的大毛病很难找到。 电影讲的是80年代第一批恢复高考的高中生的故事,他们因为孩童时期的XX大革命,而走上了完全不用的人生道路。而在他们的青春成长路上,历史和命运仿佛就是在和他们开着一个又一个的玩笑。电影的布景实在是太考究了,服化道和音乐也都非常到位。喜欢的情节太多了,比如说开头一段社会混乱下校园里因为抢肉包子造成的几方不同背景的学生的校园斗殴长镜头,这段长镜头直指物质匮乏的现实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又比如其中一个主角因为迷上少林寺,但是在逃学出去却发现真正的少林寺里仅仅是放牛的生活,唏嘘感油然而生。再比如校园里烧小书“焚书坑儒”和之后书店里恢复了很多文革中断版的书籍形成对照,还有结尾一连串情节让主角的人生从极度高光瞬间刺痛地坠入谷底,虽然戏剧但完全不失真。 电影非常突出地融合了80年代的各种特征,新旧交替,社会治安混乱,文化思潮复兴,集体主义和机械化教育盛行,同时又用非常巧妙的细节展现了历史走向,比如用第一部引进片出现和收音机产业兴起表现改革开放进程,又比如将高考场面和对越自卫反击战进行平行剪辑,既叙事又表意。 电影让我不由得反思,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年代,那个“高考决定命运”的口号到底意义何在?曾经的通过学习逆天改命,到了今天又是什么样的表现。它让我看到时代的阵痛的余震是怎么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人们在历史的浪潮下到底有什么样的力量。在本片面前,像《一秒钟》那样的浅尝辄止就显得相形见绌。 最牛逼的是结尾。在刚竣工的大桥上,乡村的人们第一次走向外部世界,一辆是送状元去大学的车,一辆是送囚犯去监狱的囚车,两车上的人曾经是最要好的朋友。状元和囚犯都面无表情,他们似乎也并没有为自己的现状或喜或悲。他们到底是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呢? 这个场景让我觉得光头家族那个著名的分道扬镳的场景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影片有着浓烈的古典审美意识,貌似和现今拼颜值的青春电影格格不入,但它可贵在于它的真实,而不是虚无缥缈。电影很能够唤起那些生于60、70年代生人的记忆,尽管一切看起来沉闷和保守,封闭和灰冷,但人生并不如戏,影片告诉我们的,就是那个年代存在的真实情感。
对特殊年代里身处时代洪流中小人物的青春聚焦,用不同的命运勾勒出风华正茂年华的悲情惆怅,将时代背景与人物命运在那云贵高原小镇中结合,质朴的情愫与青春的本态,形成了电影为人共鸣的青春影像。
太过追求电影美学和技巧,而妥协了剧情与节奏,注定与市场无缘。
六个少年,四男两女,一种阻拦,八方离散。时间默不作声,冷风呼呼作响。青春的风筝,在雨夜扯断,四处飘荡,洋装飞翔,不朽的时光,不朽的青春,不一样的梦想
男主角怂得人心烦。
恐怕这样一部为老年人写的片子几乎没有,这是我看得唯一一部,希望以后有更多适合我们六七十年代人看的片子,谢谢导演,这真可谓良心电影!能够触动心灵
主角太怂,演技浮夸
很尴尬的一部电影、前有总局、后有代沟、表达着那个年代的皮毛...
导演要告诉大家八十年代非常美好,然后脱裤子放了个屁
物质匮乏、青春作伴的80年代,加入了一点文革回忆,几个段落还蛮搞笑的。导演有想法,但过于追求画面感,连人物都有摆拍的感觉。男主好受~~~(等等,谷歌说他是赵雅芝的儿子?!)
一座城市永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人奔向阳光灿烂的青春。用不同的方式打碎,然后又有另一代人迎来他们崭新的青春。可惜拍得并不好,刻意表演的痕迹太重。但至少,从中能触摸或嗅探到父辈母辈的青春,那或许也是我们的根源。而当下一些泛滥的青春片,我常常不知道那是谁的青春。
一部电影感染力主要来自于场景气氛 导演在细节上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气质 墙壁上大字标语 街边棉花糖 舞厅中的情侣 不刻意彰显却能自然作为故事的基底 承载了人物成长的环境 与此同时 影片中的几位青年演员有着或冷峻或忧郁或刚强的气质 言行神态随心理情绪而发 也很好地契合了那个时代给予我们的文艺印象
我带我妈和我爸看了,还勾起他们的一些恋爱往事,他们说这部电影太真实了!
意料之外的诚意之作。80年代初小镇青年的青春故事。他们带着文革的记忆,在文化复兴,中越冲突和严打的时代洪流中颠簸前行,让人想起《站台》。男主人公过于懦弱,有些段落比较矫情。但整体很用心,尤其是摄影和美术很厉害!把80年代初的时代感还原得非常好!演员也不错,后期配音是败笔。三星半
对特殊年代里身处时代洪流中小人物的青春聚焦,用不同的命运勾勒出风华正茂年华的悲情惆怅,《不朽的时光》是一部将时代背景与人物命运在那云贵高原的小镇中相结合的作品,质朴的情愫与青春的本态,形成了电影为人共鸣的青春影像。
对特殊年代里身处时代洪流中小人物的青春聚焦,不知道算不算偽情懷,但也算是講了一代人的青春和記憶。
三线建设城市的大院子弟迷茫沦落记。这类在1960年代在西南深山中,依靠东部支援和特大城市人力物力转移而营造起来的小乌托邦,在1980年代之后,随着时代浪潮的变迁迅速走向人去楼空的衰败。而那批在战天斗地时代长大的后浪,除非及早就准备起修炼做题能力,否则多数免不了被之后极速变化的社会中被撞的头破血流。2015年之后这类“忆青春”式的电影有过一轮井喷期,不过去年开始,已经明显减少叻,在当下新一轮后浪的故事的衬托下,60初们曾经的困惑和迷茫,恐怕反而显得有些浪漫叻
特殊年代的青春,有点沉重。
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去看的,因为我们都经历过那个年代,很多画面里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勾起好多回忆!
不是找一群年青演员打打杀杀就能变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第二,中国电影最可怕的就是伪情怀,还不如去重温芙蓉镇
文艺创作要体现真诚,基本的历史工作是避不掉的。没有真诚和历史感,没有基本的自我反思,就要有起码的羞耻心。拍着脑袋想要抒情,结果就是所有的抒情都是虚伪啊,轻佻啊。好一出不朽的cosplay。
我还是挺喜欢这部电影的,80年代的风云变幻,很多年代印记都融入电影故事之中,结尾太赞,包括流氓罪那些都是那个时期的争议事件,电影拍得还是挺大胆的,几位角色塑造的不错,但男女主角过于矫情,作为叙述者线索没有隐藏在事件背后,反而显得刻意,有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