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个朋友推荐这电影,听他们说来,似乎是喜剧。但是找来看了,竟不知该写点什么。自《求求你表扬我》开始,范伟那种以喜剧表现生活艰辛的冷幽默就发挥得淋漓尽致,用前美女同事的话说,范伟已到了往那一站什么都不说就有戏的境界。 范伟是赵本山成就的,但我认为他的艺术成就比后者更高。 从老家扫墓回来,就想记录一些东西,结果连日加班的疲惫,终于将这件事情的实施推迟到了今日。那么,就以这些文字代替书评。实在是,平凡生活大抵如此,任何评论都显得虚弱无力。 ~~~~~~~~~~~~~~~~~~~~~~~~~~~~~ 回家的感觉总是美好且令人向往。 没有了家,那么回乡,便成为一种例行公事。 不知是不是清明放假的缘故,火车上的人特别多。记得去年的清明,还不是这样子呢。十六个小时的火车,硬座,过道里站满了人,水都不敢多喝,恐上厕所挤来挤去的不方便。我是最不愿意和别人去挤的,那么的渴望这个世界大家都能遵守规则,该多美好。封闭的车厢,坐对面的男人竟然在座位上抽烟,为了不让列车员看到,攥着烟头的手伸到了桌子下面,把我才穿了一周的耐克膝盖部位烧了一个洞。我特别恼恨别人破坏我的衣服,弄脏都不行。可是看看对面的一脸憨厚,想着在异乡讨生活的不易,还是忍下了心头的怒火,什么都没说。 车到侯马,排了半个小时的队,买回程的卧铺。硬座实在太难熬了,整个夜晚和白天,呼吸都不能通畅。辗转回到姐姐在县城租住的房子,已是下午一点多,一口气吃了两大碗酸菜面条。实在是太饿了,车上什么都没吃。姐姐唠唠叨叨地说家里的鸡零狗碎,又一遍又一遍地说东家的某某什么时候结婚了,西家的某某什么时候生子了,催我赶紧结婚云云。我累得不行,一边敷衍地嗯啊两声,倒头在床上睡着了。 傍晚醒来,外甥女和外甥都放学回来了。外甥女都长到一米四了。我离开家乡的时候,她才刚刚出生,眨眼就十一年了,不由得感叹时光如梭白驹过隙,小辈儿一茬茬起来,自己不知不觉老得飞快。外甥也五岁了。记得他出生的时候,母亲正病重,后来还拖着病体疼爱了外孙一阵子。现在外甥满地飞奔了,母亲却再也看不到。 清明当天,和姐夫骑摩托车回山里扫墓。两个孩子闹着要去,劝了半天终于留下了。路上灰尘还是那么大,驱车一个小时赶回村里,已是满身尘土。村子里没几个人,稀稀拉拉,基本上都搬出来了。家乡仍旧流行土葬,好大一个坟堆。父母的坟前面陷了一个坑。年前姐夫打电话说这事,我担心下雨水流进去,催他赶紧填了,他说有讲究,必须清明或其他鬼节才行。奶奶也是新坟,比母亲晚两个月去世,她的坟前陷了更大一个坑。借把铁锹一边填起坟堆,一边想,爷爷的坟里埋了三个人,一男两女,他们会不会打架呢,呵呵。一年回乡一次,十几年了,村子里的人倒也都还认得我,打个招呼递根烟,基本上都是叔叔婶婶辈的,即便小时候一起玩的那些比我大十岁左右的远房兄长,现在也都奔四了,看上去一个比一个苍老。比父亲年纪大一点的,没几个在世了,这一辈人很奇怪,差不多五十岁上下,就因为各种疾病离世了,每一个检查出来都是晚期。各种癌症。常年的劳累,以及铁矿带来的水土破坏恶化,大概是过早离世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年轻人,有的和我从小一起长大,他们也因为各种原因死掉了,风一吹,他们的生命就远去了。 间或听得到附近传来鞭炮声和哀哭。大多数人还没有回来。这些在外打工或做点小买卖的人,背井离乡,每年清明的回归,多半不是因为怀念,而是缘于一种应酬般的约定俗成。 上完坟,跟着姐夫回了他家,他父亲在大门口翘首盼望,看到我,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姐夫去祭拜他母亲的空档,我和他父亲聊了几句。他毫无意外地说我不能再晃下去了,要赶紧成家,这样父母在地下也安心云云。我坐上摩托车和姐夫离开的时候,他还拉着我的手,再三叮嘱要记住他跟我说的话,我说知道知道记得记得,一溜烟走了。 前晚教外甥女作文,拿着书给他念《回乡偶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不由感慨,家乡的小孩,应该对我也颇为陌生了吧。我离家的时候也不过十几岁,那时候他们有的还在牙牙学语,有的还只是一个胚胎,有的干脆父母还未彼此相遇,而今,都一个个活蹦乱跳茁壮成长了,我却以一个外人的身份走进他们诧异的目光。故乡和他乡,均非我乡。似乎另外一句诗更能表达我的心境: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多少回在梦里。只在梦里罢。农民的儿子,离开了土地,就什么都不是。 姐夫原本在黑煤窑里做矿工,这几年总是出事,小煤窑都关闭了,于是姐夫一时没了去处。做矿工,虽然危险,收入却也不菲。一天一百,一个月也有三千块的收入,足够一家五口开销还有节余。然而去年一年,姐夫也只有那三千块的收入,其余时间都在不断寻工和等待中度过。多少人说,矿工那么辛苦,生命还没有保障,为什么不做别的呢?何尝没有道理,十几年前我也曾是矿工,亲眼看到过和自己一起长大的伙伴在几米远的地方变成残废,还有的,排哑炮,尸骨全无。在潮湿阴暗的地下二百米,我们心里装着的不是近在咫尺的危险,而是那可能给全家换来的衣食无忧。那些站在遥远处为我们担心的好心人,他们却从来不会明白“无可奈何”这四个字的真正分量。有一点办法,谁又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去做赌注。姐夫说,现在矿上死一个人,矿主会拿出几十万私了,有三十万,有五十万。一条生命化作灰尘,全家人的生活却得以天翻地覆的改善。这就是现实。 姐夫如今在一个建筑工地给人做小工,每天四十块钱,勉强够一家人的开销,如果有个病痛需要就医或其他事情,则只好拆东墙补西墙了。我在那里和他们商议了半天,竟没有任何好法子去解决这个问题。我没有本钱可以让他们去做个小生意,甚至没有条件给他们租一个好一点的住所,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每个月的生活费里,挤出一些,尽可能承包了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我所生活的,是一座纵使日进斗金也无法生活从容的城市;我所从事的,是一项无法通过物质来体现自我价值的事业,至少短期内不能。 站在回程火车的窗前,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窗外的风景一闪而过,嫩绿的是杨柳,碧绿的是麦田,走着走着,就看见夕阳西下,光影朦胧,山在视线里沉默不语,然后万家灯火燃起,再然后万籁俱寂,耳边只有滚滚车轮的回响。人生无非就是在喧嚣与静寂中周而复始。一个人想了很久的心事,和衣躺下。终究无法有很好的睡眠,一如这十几年来愈来愈严重的神经衰弱。母亲去世后,原本在小时候因为性格相异而彼此排斥的我和姐姐,似乎忽然意识到了血缘的重要,联系多了起来,牵挂也多了起来。然而,我并不能使他们活得更加从容,我自己的幸福,也依然遥遥无期。 在这样的夜晚,在电脑前一边打字一边回忆,已经无法重复当时的心情。依然清晰的,是对自己的承诺,要做山一样的男人,要懂得爱,要做所爱的人的英雄。一个男人必须有一颗坚韧的心,因为这颗心所要承载的,不止是一家人,甚至是整整几代人的希望。前路仍旧漫长,然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只要还努力,只要不放弃。
一,光荣退休
王抗美, 当年单位的技术骨干,修火车业务一流;当年单位的文艺骨干,长征组歌的领唱。当年的自己样貌周正,我抗美指着算命上的照片说"这跟我年青时挺像"。如今的自己,只能怀抱着光荣退休的镜子,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落魄的街头。
东北老工业基地当年是共和国的长子,石油,煤炭,钢铁甚至先进的工业技术大力支援国家建设。工业学大庆,铁人王进喜的精神影响着全国工业发展。同时,东北又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坚决支持的地区。在建国初期,东北工业基地就像王抗美年轻时一样,在单位是骨干,在家是顶梁。随着东北资源枯竭,以及我国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东北的发展模式也像王抗美一样,到了光荣退休的年记。王抗美依然唱着长征组歌,念着高尔基的海燕,抽着大前门,一句“叔呀,你怎么起个女的名呐?”让他突然警醒,看来时代真的变了。
二,一块五算后半生行不?
王抗美算命,其实是在找后半生的发展方向。 东北的城市几乎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在大工厂里建了一个城市,而不是在城市中建了一个大工厂,当大工厂面临困境,城市建设便积重难返。环境,文化,经济,人文不但落后,更无法容入到国家大的发展环境之中。 退休的王抗美空有一腔豪情却迷失了方向,因为他发现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这个曾经自己建设的世界突然不带自己玩了。有技术,又不能在大街上摆摊修火车,当过长征组歌领唱,又不能在小剧场走穴,蹬三轮车,肺又吃不消,王抗美应该去干什么?当重工业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包袱,东北老工业基地又该如何振兴呢?
三, 欢迎整死!
“你贿赂谁呢!”王抗美打飞小贩的洗发水。“小伙子你看,你这个是灰,不是鞋油!”王抗美帮擦鞋大姐解围。“肺病是不是工伤无所谓,有这几百块行,没有也困难不到哪去。”王抗美跟领导说。“我一看,我比春阳还膀,我干点什么不挣钱呀。”王抗美跟老伴说。虽然困难,王抗美依然保持着善良忠厚老实人的本质,不死皮赖脸向单位要政策,不贪占小便宜。能力有限,路遇不平也能从容出手,死要面子,活受罪,为的是那一点点尊严。但是家庭的不安,终究是任何正常人所担不起的,老伴重病,姑爷出轨,儿子不争气,王抗美在重重压力下艰难支撑,终于老爸的困境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草。王抗美头顶着啤酒男说,“整死我,来,欢迎整死。”他头顶着的是对自己的命运置问,到底怎么了?怎么就这样被抛弃了呢?怎么生活就如此艰难?这一切是为什么?在骑车摔倒在路灯下,王抗美漠漠地看着昏黄的街灯,他明白了,这就是生活,是不能忍受也得忍受的,纵然去死,也得站着。
尾声
在影片的结尾,王抗美骑着破自行车缓缓前行,伴随着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的歌声。全片我唯一的担心之处,是王抗美最后歌声的高音上不去,结果还是唱上去了。路灯昏暗,前路、身后,漆黑一片。
过去的辉煌属于过去,终会归于虚无。前路昏暗,但是该来的总会来,因为天亮只是个时间问题。我不担心王抗美,因为他有纵然长征,也会坚定向前的情怀与魄力。挨打就要站稳,去死也要站着。
范伟演的好啊!影帝风范啊!
也没见范伟耳朵多大啊,这部电影真的太恐怖了,里面的事情现实到让我觉得恐怖。不过最后终于闹明白一件事,自家日子还得自家过啊,指望不上别人。恩,有一点点像男版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只是一点点
范伟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演活了,特别生动自然,也感人至深!
生活,不容易啊! 退休工人难找工作、四处碰壁的情节确实很接地气!从这一点就可以感觉,这应该会是部很有情怀的电影!可这样的故事,在我看来总觉得内心没有得到充实的感觉!也许是由于生活境遇的差异? 电影中那些王抗美找工作时出现的搞笑情节,确实挺不错,但也让我同情!那些流行歌曲,也还不错!
范伟贡献了影帝级的表演,简直好得让人颤抖。张猛是个好的观察者。看这部电影,也就理解了他为什么会接拍《一切都好》。不是什么艺术对商业的妥协,是因为他本来就喜欢表现生活,不是说质量稍高的生活就不再是生活。
先算命还是先设计?-先交钱。
当范伟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唱起长征组歌的时候,我在想当他唱完,四周的黑暗和寂静会将他再一次吞没,生活的悲剧不会因一时的豪气而消失,那首歌更像是他彻底湮没在生活之中的葬歌。
不得不说这部剧真的是特别棒,范伟对这个角色的诠释很到位,特别是感情拿捏的很准!
一个优秀的喜剧背后必定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悲剧。千百个王抗美在街头与你擦肩而过,被拥挤的人潮、嘈杂的歌声所淹没,成为没名没姓的弃子。有人以微薄之力为其写书立传,然又有谁敢为千千万万的他们埋单?
既然给了《钢的琴》四星,那这部就该是五星。相比之下音乐与画面结合得更自然,且带着诙谐戏谑自嘲的意味。写实的场景和故事,里面的每一个市井小人物都曾经出现在身边的生活里。范伟演得很好,情感克制却让观众非常入戏。生活在残酷现实面前的无措无力和无奈,被打成一地碎片,也闪着微光。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4411M7SQ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范伟10年前的封神之作,号称影史上最催泪的喜剧片,太真实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7689142
小人物最难演,范伟真的是一个不错的演员。很多时候好电影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宣传,期待越高反而失望越大,这种电影看完会让人心里一亮。
这片各方面都比《钢的琴》处理的得当,分寸掌握的极好,悲中带喜,让人笑里带泪。PS:范伟是个好演员。
很心酸,很现实的一部影片,小人物反映大社会,生活就是如此,不管怎样还是要过下去
手法技巧还是粗糙幼稚了,尤其前半部分。最痛恨配乐,七拼八凑令人烦躁,丧失注意力。明显模仿早期的贾樟柯与孔雀的理念,但都不太成功。比较好的细节也有,比如在援朝家与老爸的对话,还有结尾的远景长镜。这片子竟然是蛇头豹尾的结构,后面挣回了分数。
看得蛮感动的,我身边的叔叔伯伯就是这样的生活,善良、纯朴但是也倒霉
写实主义手法,不温不火,却是无比黯然无比荒诞。小人物见大社会,处处都是讽刺,处处都是无奈,处处是黑色。这就是中国小县城的老无所依啊,太真实。哎哟这片,相当可以了!范伟同志真影帝。8.4
像是纪录片了。草根和底层的真实生活,理想的破灭,无处可逃,中国中年男人的悲哀。对其中剥鸡蛋的镜头印象很深刻
因为《钢的琴》而补看了《耳朵大有福》,原来是个长久以来被我忽视的好电影,感觉很像谢飞的《本命年》,是更具生活质感的反励志电影。同样的绝望,《本命年》中最后可以用死来为李慧泉解脱,而“欢迎整死”的王抗美却无路可逃,只能用高唱《过雪山草地》来反讽这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生。
东北贾樟柯,写实性非常强,各种文化符号以及脸谱人物,乃至那些流行歌曲,都太让人熟悉不过了,往前往后各捣10年,好像百姓都是这样过来的,什么都没变。中国电影史上其实从来不缺少这样的电影,不过事实却是如今想这样拍敢这样拍的电影人确实越来越少。范伟(至少)10年前就该拿(至少)金马影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