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没有看电影,但是老吉,差不多四星吧估计)微博看到了这个电影的消息,听说拿了奖。杰克吉伦哈尔,你还是那个老吉。当初还是纽约图书馆里烧着书取暖的青年,似乎就这么时过境迁,我也从一个看着新华字典,扣着鼻屎的孩童成长为了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我很喜欢老吉,也许就像很多影迷一样,就是那么卑微的一个热爱电影的小伙子。其实很想不明白,也许是我懂得太少,还差得远,为什么2014年夜行者没有入围奥斯卡?那是我觉得老吉最好的电影。甚至是有很多人都说杰克吉伦哈尔早晚要拿奥斯卡!而每一次老吉的新片一出,海报一公布,总会有人说哇这已经预定了今年的奥斯卡提名 。然而并没有。
得过金球提名,奥斯卡提名,当过戛纳评委,却都没有拿过奖。有的时候就会听到有人说:“该老吉了吧!”是啊,早都该他了。他不仅有演技还有那迷人的“眼技”。那种深邃,坚强,懦弱,失落,无奈和痛苦,悔恨与妥协。都从他那淡蓝色的眼睛里散发出。“我很清楚我想要演绎什么样的故事,也清楚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表演者”。他曾经这样说到。
我好爱他,记得认识一个女孩说过:“如果我在街头走着,正巧碰上杰克吉伦哈尔在街边遛狗,这时他看我一眼,正好冲我笑了。那简直太令人沉醉了。”(是啊,他要是带着墨镜,你咋知道看没看你)
法国《电影手册》一直推崇这位美国导演不是没道理的,就拿去年这部冲奥题材的人物传记片来看,立足点与切入角度确实与平常的英雄人物故事有不少差异。我没有看过另一部同样以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为主题的《恐袭波士顿》,这部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位平民英雄的日常肖像。这位英雄身上可以说没有太多闪光点,导演努力将他塑造成一个志向不大的小镇青年,思想上未成熟的坏男孩形象,这与很多美国(性)喜剧里的那种主角有着极其惊人的一致。爆炸案发生前后,男主角的性格描述,从根本上来看,其实并没有两样。他并没有因这件意外事件而成长,相反仍然沉溺于过往的坏习惯:酗酒、飙车,甚至变本加厉,不想对女方负起责任。诸如此类反英雄人物的刻画手法令影片有了更平易近人的意味,也令此类刻板陈腐的题材有了另一种开辟的新角度。然而,这种处理手法有点濒临失控的边缘,部分情节近似于导演以往无厘头喜剧《菠萝快车》般的愚蠢与低俗,幸好并未渲染太多而收住人物情绪。此外,影片里涉及媒体与大众对苦难/弱势群体的消费也有较为启发性的思考,尽管这并不是导演关注的重点所在。
最近被看哭的电影。好像很久没有看电影看哭了,也可能因为最近泪点实在太低。说实话,电影因为是偏向剧情片,整体节奏没有很快,但很多细节却特别的抓人心。我在电影最后放出现实生活的Jeff陪他女朋友跑完马拉松的时候没忍住哭成了泪人。
能在那种程度的打击之下还能振作起来,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况且猪脚刚开始接受这个现实的时候还是属于自暴自弃的状况,之后通过一系列事件才重新振作,走出阴影,坚强面对自己的人生。这个过程很艰难,杰克·吉伦哈尔用自己精湛的演技做到了这一点。
“我发誓,我要减肥,我要戒烟,我要bla~bla~bla~”,不要高估自己的毅力,也不要低估了自己的潜力,坚强的道路永远荆棘密布。
电影不像电影名称这样热血和励志,反而平淡无奇,像看着邻居的生活一般,知道你家发生了事故,知道你家还是和平常一样酗酒生活,知道你还有很多欲望无法舍弃。残废了就该卯足劲活出比你正常人更热血的剧本来励志鼓舞别人?呵呵,不要一厢情愿,“波士顿坚强”确实不够坚强。
但正是如此生活化的故事,才能让观众打从心底明白,众生皆凡人,坚强不容易,才能真正不去做白日梦,活在以为我计划了我下决心了就像我做到了的虚幻梦中。创伤后心灵的坚强和重新站起来,才是最难的,男主一面迎接波士顿人民带给他的人文关怀,享受了正常人难以获取的特殊优待,另一方面却时刻无法走出已经瘸了阴影,像个孩子一样,随时用酒精来忘却痛苦,逼走了已经怀孕的最爱他的女友。再与爆炸案发生时的救命恩人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沟通后才重新找回生命的意义,和坚强的理由,那就是鼓舞和帮助别人。
片尾,男主坚持游泳和复健,一瘸一拐地借助义肢重新站在地面上,去唤回最爱他的女人,以一句“我爱你”为电影收场,温暖而平和。
杰克吉伦希尔,从《死亡幻觉》开始看他的影片,那时他才20岁吧,到后来的《断背山》,《后天》,《波斯王子》,《破碎虚空》blablabla,演技一直在线,祝愿这部有很强表现张力的角色为他拿下一座小金人。
不是双腿被炸飞,你就能成为英雄,而是在那之后无数个真实又艰难的日子里,你能战胜绝望、沮丧,处理好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处理好伤残与人生的关系。你可以酗酒,可以对女友吼,可以在浴室里痛哭,可以在握着旗杆时双手颤抖……但是,你仍要坚强地走出恐惧与生活中时时刻刻的痛苦与麻烦,学会真正的勇敢,学会宽恕与谅解,学会担当,学会珍惜,学会迎接新的挑战或角色……
杰夫•伯曼一开始就具有强者的特质:幽默。当他从昏迷中苏醒,得知自己失去了双腿,居然在纸上写下“丹中尉”,我服了。当时我还以为他会写“让我死”----如果是我,我连活着的勇气都没有,更何况出院以后,还要面对更加残酷的人生。
也喜欢他那个分分合合的女友伊艾琳。如果说他的母亲只想让世界看到自己有个多么棒的儿子,伊艾琳才是那个真正心疼他的人,知道他的痛苦与恐惧,体谅他的软弱与暴躁,只愿他能一点点强壮起来,过上尽可能正常的生活。我觉得,这才是真爱。遇到伊艾琳,是杰夫的幸运。
爬地敲门回忆杀太惨,Carols那段对话挺感人,Jake Gyllenhaal戏好没商量,倒是David Gordon Green的个人特色收敛了很多
很弱很弱的冲奥系。
Jake 和 Tatiana 的表演都值得一个提名,可惜影片寡淡无法加持,再加上原形已经离婚,雪上加霜呐… 希望老吉尽早跳出这种苦大仇深的冲奥角色,拓宽拓宽思路…
功利、投机取巧和过时的“冲奖片”。Gyllenhaal的奥斯卡饥渴让他这两年的戏路越来越无趣。
Miranda Richardson演个东欧蓝领妇女完全无违和啊,分分钟教Jake什么是演技啊。劳工家庭住这么大的房子!帝国主义好!片名的坚强其实是指的他女友吧。
杰克怎么老了这么多,波士顿爆炸案衍生的电影拍得很矫情
稀松平常,期待我吉捞个提名(还有比我吉更烂的公关了吗?没有了。)
与以往励志片不同,该片花了大量篇幅描写杰夫残疾之后的负面情绪,除了女友外所有的家人都是那么不靠谱,这显然与观众喜欢看的温情路线格格不入。我想这正是大家打低分的原因吧,但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反而比较真实。
朴实无华的幸存者康复片。面对如此变故,哪怕困难重重,我们最终仍然能重新坚强。吉伦哈尔的表现一如既往的在水准上,其他演员也非常不错。不过剪辑有几处都比较突兀,导致整体观感不够好
表演还可以,Jake Gyllenhaal也算演技保证了,演了同性恋残疾人,是不是离奥斯卡又近了一步。但电影缺少新意,渲染的点也是比较俗气,但就这样还被煽哭了,实在看不了Jake大哭和说“我爱你”。阵亡......
人生就是不停地遇到炸弹,千疮百孔,也得活着,我理解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这一切之后还能保持decent。演员贡献满分演出,吉伦哈尔就不说了,女主是黑孤的主角啊啊啊!故事直到车内俩人崩溃的戏,节奏都超棒。最后的托长调主旋律扣一星
还是Patriots Day 题材
《恐袭波士顿》换一套切入口,再浑水摸鱼式的讲法,再次证明生活流质感和平庸电视电影质感是如此的一墙之隔、千里难追。这么耗下去杰克的冲奥路实在是太坎坷了。之前一直对大卫·戈登·格林印象很好,现在竟也拍起这种一捞一大把的片子。
普通人的坚强。大眼贼,奥斯卡,挺你!
送给现在的Jake
假如我失去了双腿。假如我失去了双腿,我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会有怎样的变化?一个月前在HK看到海报才知道这片和它的故事,一个月后竟能如愿回来看到这部片。真幸运自己有一对健全的双腿可以独立行走。这片的番外篇就是《爱国者之日》了吧,感人度没想象中高。Tatiana Maslany的感觉略像Courtney Eaton。
电影充满了温暖的人性力量,是一部无惊无喜的半传记片,也完成了它想讲的故事。只是杰克老是这种咆哮式的表演,想出头怕是有难度。
大卫·戈登·格林向主流圈靠拢的投机传记片,实在是乏善可陈。波士顿的观众看这电影的时候心里面定是五味陈杂。今年颁奖季老吉直接被无视,常使用笨办法表演的他,可能要走老李那种曲折的影帝之路。
四平八稳,中规中矩,所有情节走向你都见怪不怪,主演的表现也是恰如其分,看完想不到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也不觉得哪里演崩了,所想表达的主题,也司空见惯,既不是非人式的宣传,也不是一味的沉沦,可能那些在生活里真的遇到挫折的朋友,会得到鼓励吧,而我们已经丧到觉得正常了。
《恐袭波士顿》的另一面,聚焦遭遇不幸后非正常人的生活,其实这个角色发挥空间比较小,同题材的《荣归》、《闻香识女人》、《我的左脚》等都有着上佳的剧本加持,相比之下本片流水账式的记录则相形见绌,另外母亲和女友间的戏份也很诡异(甚至多余)。开车那段致敬了《闻香识女人》,算是一个小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