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啰嗦:之所以说这是伍迪·艾伦“最后”的电影,是因为在经过2017-2018年好莱坞反性侵事件之后,亚马逊公司取消了他下一部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的上映(由《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蒂莫西·柴勒梅德主演),还有意与伍迪解约。因为舆论压力,可能再难有电影人与伍迪合作…… 每当发生这种事件,总有很多无辜者被拖下水,实际上这种事应该关注的是走法律程序的当事人或者行业的规则制定者,而不应该把矛头对着因为工作关系而出演的演员。凯特曾经力赞伍迪艾伦细腻、富有才华,她其实并不了解伍迪的私事也不愿意对此发表言论,保持工作关系,然而舆论的压力始终让人身不由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被摩天轮推着走的人呢……
言归正传,奥斯卡影后凯特·温斯莱特和伍迪·艾伦的组合,绝对让人期待。 【重回地面的摩天轮,才是最好的结局。】 在这部电影当中,虽然名为“摩天轮”,其实摩天轮一直只是个背景,它或许意味着女主角吉妮(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炽烈的渴望、继女卡洛琳娜(朱诺·坦普尔饰)美好的期许以及米奇(贾斯汀·汀布莱克饰)的黄粱一梦……这个夏天,他们都渴望着浪漫、爱情能够使其脱离生活的泥沼,然而结果往往却与人愿违。 这并不是一部完全的话唠电影,台词虽然不少,但是个人觉得算不上话唠。 凯特的角色吉妮曾是一个年轻有为的话剧演员,却因为婚姻和背叛,而失去自己的事业与梦想的生活。她向儿子谈过自己辉煌的过去,迷人的外表,出色的表演,光彩的舞台,以及儿子的生父是一个乐手。 她在幽静的中式园林告诉自己偷情的对象米奇:目前自己也仅仅是扮演“服务员”的角色……一谈到生活、“角色”,她就情绪化得不可控制。在家庭里她是一位处理各种繁杂事务的主妇,在餐厅里她是一个稍显落魄的服务员,而在情人面前她是一个精心装扮的风韵佳人。被黑道追杀的丈夫女儿到来,给她的生活添加了更多的麻烦,她时常奔溃、头疼、吃药,永远无法习惯游乐园的吵闹。 ——然而这并不是蓝色茉莉2.0,吉妮不是贵妇人,或者说她根本没有度过真正美满富贵的生活,跟茉莉一样的是她也神经质、对现有生活不满,但是她更多的是对爱情炽烈的渴望,用生命换爱情,不断处于焚火的过程,她喜欢玩火的儿子正是她本人的写照。 她年轻时的前途辉煌,看似美好的第一段婚姻,实际上她的内心没有满足,她渴望新的感情,她也背叛了丈夫。在第二次面对米奇时,她说自己“重蹈覆辙”,米奇的浪漫、热爱戏剧的身份,正好对应吉妮的口味。 或许真的和米奇在一起后,她又会不断轮回自己的故事,一直处于被拯救、又自焚的过程——正如看似缤纷斑斓的摩天轮一样,不断升起,又不断落下……
电影中光影在她们的脸上不停的变换,忽冷忽暖。摄影和五彩的光是电影的一大看点。摄影是奥斯卡摄影奖得主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 凯特·温斯莱特和朱诺·坦普尔饰演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女,这样的设定,很容易想到凯特的另一部迷你剧《欲海情魔》。但不同的是继女更像是一个“傻白甜”,这样一个人物的出现,对女主角吉妮来说是莫大的威胁,继女金发、年轻、美丽,很快就获得了米奇的喜爱。面对继女的求助时,她异常狂躁。但是继女卡洛琳娜从来不知道自己继母与情人的关系,也没有想过伤害谁。而贾斯汀·汀布莱克扮演的救生员米奇,其实并没有特别出戏,反而他很适合这样一个角色和形象。 这部电影因为伍迪艾伦的事件,也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其实电影本身并不算烂,凯特温斯莱特贡献了封后以来最用心的表演,崩溃、癫狂、想要抓住救命稻草、浓妆艳抹的女人,最后亦回归平静,回归平淡琐碎的生活。与其说她在扮演“服务员”,不如说是一个服务员在扮演着“演员”。 想要获得逃脱的不止女主角一个人,继女卡洛琳娜、丈夫、情人米奇,都想逃离。 然而个人认为,真正的解脱或者拯救不是依靠谁,或者依靠虚无缥缈而脆弱的关系,生活的掌握权,其实永远在自己的手中。 故事的结局:所有人都重回自己的生活,继女消失了,吉妮的感情消失了,儿子仍然在焚火。米奇又重新回到救生员的位置向我们讲述这段荒谬的故事。
最后,借用短评中锐利修蕊的一句话:“意大利的夏天,少年收获了此生难忘的体验,赢得好评。而康尼岛的夏天,却终陷囚困婚姻周而复辙,观众拒绝共鸣。 ” 现实终有现实的一面,毕竟登上摩天轮就真的可以飞向蓝天吗? 落下的摩天轮才是最好的结局。
象征、符号和人物(symbol & personnage)
三星半,半颗给肥温的超焦虑神演技,焦虑地我都在电影院里坐不住了~这个角色简直太适合她了!一个对自我身份不能认同的、在内心总是要依赖外界才能完成自我认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生活困难的不断增多而遭遇越来越多的纠结,她们总是想“逃离”,逃离遇到的困难、逃离自己不断逝去的青春、逃离自己离当初设定的那个“自己”越来越远的遗憾,她们以为离开此地、开始新生活就可以摆脱一切困难,其实恰巧是她们内心无法自我认同、力量又不够强大去改变,所以才将视线转移到外界,以为所谓的“爱情”、一个“完美的情人”,将救自己于水火之中、带自己逃离眼前这个“烂摊子”。其实她们也并不是爱这个人,而是渴望于自己的幻想世界,从女主第一次和男主在海滩边偷情时叙述自己的过去就可以看出,男主突然从镜头旁闪进画面拥吻她、打断她,而她本应该是看着对方说话,这个镜头揭露了她其实并不在意和谁说,她只是想说给某个人听。再看电影海报,女主身后窗外的巨大摩天轮象征一个童话般美好的想象世界,可是她却被关在如铁笼里一般动弹不得。然而关住她的并不是她的婚姻,而是她自己。而男主的身份设定也非常用心,海滩就需要有救生员,他坐的高、看得多,每当海滩发生险情,他就前去救援,可是救生员也只能救人水火,却无法陪生还者回家继续生活。
灯光
全片的打光都带着魔幻的色彩,处在幻想中的肥温,背后总是顶着一个温和到不真实的桔色光,连发丝都散发着圣母的光泽,然而一回到现实、面对她老公,灯光就变得黯淡无光,甚至在后半段和女二对话时会突然变成深蓝色异域的灯光气氛,二次加深人物此刻的内心感受。
叙述 & 对话 (narration & dialogue)
从《安妮霍尔》开始,伍迪艾伦的片子就执着于主角突然出境开始对镜头直接叙述,仿佛是带观众采访剧中人的评论记者。而这次干脆从一开始男主就大大方方以旁白的身份对观众讲起他遇到的故事。(我更愿意相信这个男主多少映衬出伍迪艾伦自己的性格特征:一个深谙如何勾引这些在现有生活中不尽如意的女人们,只要说她们没有听过的旅行、和她们聊她们幻想过的梦想,并且给她们一个仿佛可以拯救于现实困境的罗曼蒂克式的爱情~并且最重要的是在该“甩锅”的时候发一张“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我却愿意如此真诚地告知你我的真实感受”的好人牌......看到这真的是很气愤)。
对话多而深向来是伍迪艾伦的优势,往常他擅长赋予对话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情调(本片的配乐又重现了这种小资情调、vintage的风格),而这次他却将一个离婚、再婚、穷困到偷老公床下的小金库去给情人买生日礼物的社会底层中年妇女的内心世界通过叨逼叨的对话淋漓尽致地塑造出来;相反的,对话一多,镜头语言再运用不佳,又很容易被人吐槽成戏剧腔,这也是伍迪艾伦每次剧本游走边缘的境地,对话要么给电影锦上添花,要么拖镜头和情节节奏的后腿。
总结来说,本片对女主人物性格的塑造非常成功,尤其肥温的神经质表演极其到位,让人抠爪挠心。但老伍迪的片子向来善于刻画人物内在故事(小情节)多于外部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大情节),所以如果你不好探究精神世界这口,可能会觉得本片神烦而又些许平淡。
PS最后,想对剧中的女主说几句:其实逃避永远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要寄希望于除自己以外的任何外部世界,不要幻想有人来救自己,无论多难,勇敢地面对自己,学会泰然自若,哪怕是失败的、悔恨的、无法再成功的自己,就接受她现在的样子!哪怕用一整年的时间只是学会不再评判自己......自我认同后,你会发现你有力量去处理外部的纷繁困难了。
《摩天轮》生活的反反复复!几个平凡的小人物,面对各自糟糕的生活,臆想着可以逃离这一切,最终还只能继续转圈圈。现实的残酷甚至让人没有多余的时间抱怨,总有一些让你忘却这一切麻烦的机会,但短暂的毒瘾过后,漫长无味的生活还要继续。故事俗套、表演平庸,如果说只有摄影和画面色彩算得上亮点,那么依然找不到那些美丽的画面与故事内核的关联。4分。ps:片名不错!
每个夏天你都会做这样一个梦,你每次都清晰的了解这不是过路故事,你在悠扬的女声下,意乱情迷的灯光里,说着神神叨叨的话语,看着那双灰色的眼睛,充满希望的义无反顾,被爱被抛弃,最后,你穿上最初的白裙子涂着红唇,演完这个夏天的最后一场戏,夏天就结束了,你依旧说着:I don't like fish。
然后期待着下个夏天的来临。
摩天轮的比喻很具象,但是太直白,太狠心,名字就是结局,谁也别痴心妄想。
一个无望的女人遭遇了一场白日梦,一个男孩的玩笑自己却忠心耿耿,很多时候,男女区别是如此的明显,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之后,男孩只需要权衡利弊再造人分析之后,就可以定义爱,定义feelings不是sense。但是温特却还在40岁生日的当天,只能和情敌说出:男人是不可信任的。
所以你说她蠢么?她不是,她只是以为这一次这个救生员,也许和去年出现那个不一样吧,会不会这个就是那个神祗,以拯救的目的出现在这个海湾,让自己不需要再扮演一个waitress,而是do a actress。
焚火,然后再拯救;然后再焚火,然后再拯救,温特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周而复始,无所剩下也无所拥有,或许折腾情感是她唯一的信仰。
而美丽的继女也在再一次飞蛾扑火的爱情里,在拥有的前一刻,获得了永恒。
季节会离开,但是这些故事不会完。
她会在下一个夏天,和另一个男人相遇,也许是一个暑期工,夏天过去要去深造音乐,他们会讨论贝多芬莫扎特,也许那年她扮演的不再是一个ex-actress,而是一个ex-musician。最后拿出一只小提琴,在他说爱另一个女人之前,告诉他,没关系,我会宽恕你,因为她知道她还有下一个夏天。
只是当自己矮胖的丈夫叫他去钓鱼时,她会说:I don't like fish any more。
每年拍一部电影的伍迪大爷,最近因为好莱坞的反性侵时间搞的焦头烂额。据悉这部《摩天轮》或最后一部院线电影,当然在此我们不讨论这事儿。我们只讲电影。
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伍迪艾伦的戏,戏剧化的色调变化来烘托人物的境遇,喋喋不休的台词和偶尔爆出的金句,对现实的讽刺和对婚姻悲观看法。伍迪大爷似乎依旧挥着拳头告诉你,你大妈或许已经不是你的大妈了,但你大爷依旧是你大爷。
女主金妮是一名过气的演员,她已经三十八了,带着前夫的孩子和大腹便便的哈迪姆结了婚,成了一名餐厅的服务员。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她只是在麻木的扮演者生活的角色。
直到有一天,她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决定跳海自杀,也就在这时,遇到了点亮她生活的人,急救员米奇。米奇是一名戏剧硕士,假期在海滩兼职。帅气的米奇加上他的剧作家属性深深的吸引了我们的老文艺青年金妮阿姨。
一边是一身鱼腥味不懂风情的丈夫,另一边是是知冷知热的帅气小伙,这个选择题好像并不难选。人嘛都是容易会被危险的东西所吸引,金妮心中的那一把熄灭多年的文艺之火又开始重新燃烧,她开始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而此时丈夫哈迪姆心中的那火也重新点燃了,五年前因为和黑帮私奔而断绝父女关系的女儿卡罗莱纳因为被黑道追杀重新找到了他,虽然是一脸的不乐意,但还是口嫌体正的收留了女儿,还出钱让她上夜校。
在一次偶遇中,米奇迷上了漂亮的卡洛蒂纳。卡洛蒂纳身上的危险气息深深的吸引住了他。啧啧 伍迪大爷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欢拍修罗场啊。
在故事的最后,金妮为了报复卡洛蒂纳夺走了她的米奇,没有通知卡洛蒂纳,导致卡洛蒂纳被黑帮抓走。
又一次被夺走女儿的哈迪姆又重新开始了酗酒
而金妮恐怕下半辈子都会在内疚中度过吧
受困于生活的围城,反而容易被他人的生活所吸引。金妮爱慕米奇的剧作家的生活,米奇痴恋卡洛蒂纳生活,他人即天堂,他人即地狱,念起,则如坠十八层地狱。一如金妮为了能够摆脱现在的生活,和米奇远走高飞,偷了丈夫的钱给米奇买礼物。米奇一方面对金妮感到愧疚,另一方面却也接受了卡洛蒂纳的晚餐的邀请。 这是人性的弱点造成的悲剧而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命运的无常,一如摩天轮一样。不停的起起伏伏,奏着生活的悲喜剧。
故事里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团火,却又都被琐碎的生活浇灭。唯一不曾改变的倒是电影里的孩子即使被哈迪姆打,被心理医生咨询。到故事结束,依旧还是逃课偷钱看电影,有事没事来纵火。对于生活,或许应该也多点所谓的执念,去维持住心中的那团火吧。
NYFF55先睹为快 我温女神和老头都到场了 重金闭幕场刷得值! 老头敲黑板教导我们 要以Eugene O'Neill思路解读 摄影极棒 高饱和度鲜艳的画面 开场的Wonder Wheel堪称范本 光影的转变 特写和半侧面与以往不同 有效增添了场面的紧张感和潜在冲突 情节还是如预想般浮夸 但我温女神演活了微妙的阴暗与神经质!
算是很正经的剧情片,是老伍迪从80年代开始就沉迷的“因果报应”系列故事的延续。对生活不满的女人,期望爱情拯救自己离开泥潭,但这种虚无缥缈的期待,伍迪艾伦是不信的:在康尼岛的霓虹灯下,“爱情”油腻又虚幻,无力得简直可笑,所有的人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伍迪艾伦的电影值得说的太多了
满街都是包法利夫人,满街都是安娜卡列尼娜。大人们打骂孩子,自以为理智,却不知道孩子玩火,只是烧掉些垃圾,自己却玩着弥天大火,烧掉了整个世界。
JT的演技就像他在片中的角色名,需要重回米老鼠俱乐部磨炼。KW表现突出,但总觉得有些别扭,可能是电影总体效果太像“演”出来的了。IMDb上有人说这部电影要是在四十年代上映,可以由Bette Davis饰演Ginny,Eugene Pallette饰演Humpty,Errol Flynn饰演Mickey,这个想法真是绝了。
蓝色茉莉的歇斯底里,伍迪艾伦电影一贯的文艺渣男,还有Storaro亮眼的色彩,算是小老头这几年整体观感比较不错的片了
延续《蓝色茉莉》的神经质焦虑,一个随时处于分崩离析的家庭在经历戏剧化转折后是否能回归日常轨迹(恰似处处着火),台词不无精彩(尤其是对欧尼尔的致敬),温丝莱特的演绎也相当游刃有余,但整体仍流于浅白腻味,翻来覆去的欲求不满与神神叨叨合格水准;愈发鲜亮的滤镜刻意凸显非现实感。
65/100 好莱坞制片工业说如果观众不喜欢你电影的主角,那商业成绩基本上就完了。伍迪艾伦当然不管这套,他在摩天轮里塑造了一个有点像布兰奇的女人,只是几乎一点被观众同情的余地都没有给她留。
舞台化的镜头和表演。故事老套,从内容到风格完全复古。温斯莱特完美,贾斯汀是个花瓶。coney island版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同样的主题用不同的形式反复去阐述,是陈词滥调还是重新思考。
老套的剧情,不外想说:女人无论20岁,还是40岁,总在指望爱情来搭救自己下沉的人生。在爱情里,她们精明又愚蠢,精明到愚蠢,卖弄精明时尤其愚蠢——但我对这种老生常谈,真的腻歪了。
感情是最廉价的消费品,尤其对失败者来说。造梦手段包括灯光、音乐、美术,使得整个波澜不惊的故事看起来充满“摩天轮”色彩。如果你没有予以托付的终身事业,一段将就的婚姻不能成为挡箭牌,表面优秀的男人将随时轻易地攻陷你的生活。道德?是用来约束别人的,常常难以约束自己。等待拯救等于坐以待毙
女人总希望寄托于下一段所谓浪漫感情来拯救自己的生活从根本上就是幻觉。摩天轮上不管看到多炫丽的景色那也只是有限的,落地的那一刻还是要继续面对现实冰冷糟糕的人生,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陈词滥调的剧情,舞台化风格的表演,絮絮叨叨的台词对话,复古化的腔调和光影色彩调度加分。★★★☆
虽然小老头儿永远都在拍婚外情,但这故事也太俗套了吧,肥温用力塑造的崩溃女性形象也没有超过“蓝色茉莉”。最成功的大概就是五颜六色的画面了,其余都是浮云,尤其是爱情。
你以为耳鬓厮磨的盛夏就是爱情,情话荡漾的园林就有喜欢。你以为男人是神祇拯救无望的爱情,感情是涟漪激荡命运的喜欢。生活的耳光还是不能把女人打醒,男人只要旁观朋友提点就能顿悟。以为爬升到摩天轮顶端,其实是追不到的旋转木马。穿上最美的白裙,却把刀指向自己;烧了最旺的营火,终把自己焚尽。
嘉年华式的凄凉感。导演作品中喜剧与悲剧的界限愈发模糊,从热血沸腾的表达者转变成伺机窥视的沉默者,以混合着鄙视、嘲讽、同情与钦佩的视角冷眼观察一切。他用沉甸甸的前尘往事填满人物,再用一根稻草令其崩溃。失败是所有人的,无人幸免于难。 导演八十多岁了,不为名不为利,跪求好莱坞放过他。
非常耐人寻味的爱情剧情片 运用色彩和灯光轮流映衬气氛 一如歇斯底里的女主追求的爱情忽明忽暗 在错误中活着并期待有个人对你的爱情能够强大到拯救你的生活是不切实际的 一如片名“摩天轮” 看似梦幻美好 但总要再次踏上地面
美国#999. 摄影有多好,这部戏就有多令人糟心。演员基本没有一个讨喜的,贾老板怎么看都是个业余选手,肥温又太过用力——看看大魔王在[蓝色茉莉]里面的表现就知道差距啊。当然如果非要把剧作往老头自己的八卦上面引就有些好玩了(问题伍迪艾伦又不是洪常秀……)。几乎所有的赞美都可以送给摄影,作为元叙事的贾老板独白“象征手法”体现为斯特拉罗式的强戏剧化表现主义用光,跟颇为舞台剧化的表演也算比较搭,当然红蓝对比这么用才真是惊人的准确和动人。
哪里轮得到我认命,是命运在我最破碎凋敝的时候认领了我。爱情、戏剧、诗,都是生活的阿司匹林,一日食七片,也阻止不了摩天轮回到地面。
21世纪第二个十年里伍迪作品序列里的倒数第二。舞台剧风格的调度、表演方式+色彩饱和度、光影双向变换尝试等玩法变成了双刃剑,时而惊艳时而灾难,连带着四位主演处在奥斯卡与金酸梅时刻切换状态。格调主要输在故事撑不起,实在太俗套了,印象里伍迪这种主题都拍到烂了,锐气全无,只剩狂躁与套路。
Kate这种程度的表演连个提名都没有?
伍迪艾伦的新片本质上是一部发生在银幕上的舞台剧,主场景内使用不同色调灯光强调出不同氛围与情感的设计反映出DP对素材充分地挖掘呈现,伍迪老练的调度与指导自不必说,没有被赋予善恶的角色桎梏于不断升级的情境中必须在行善与作恶中做出选择而逃脱,强烈的存在主义焦虑也依然是他的作者印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