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连才这个小太监真有趣。操不着的心,他非要操。管不了的事,他硬要管。西太后霸者皇权不撒手,他要管。皇帝佬儿下不出崽儿来,他也要管。赋税民生、两帮交战,件件事都有他跟着瞎掺和!当真是“皇上不急太监急!”
说到底,皇上不是不急,只是急不得。列祖列宗,天下万民,兴亡荣辱全系于他一身。时势容不得他有半刻的鲁莽,一转念的轻率。
太后老佛爷大权在握,他空怀壮志,却吼不得、怒不得,只能夹着尾巴做人,李莲英贪赃枉法他不敢治罪;珍妃蒙受不白他没胆喊冤,相伴多年的帝师翁同龢,被迫告老还乡,他眼圈含着泪,却半滴也不敢流下来。老佛爷发话了“她要图个顺心,谁不叫她顺心,她就不叫谁好过。”城之将倾,国之将亡,身为一国之君却拿不出半点注意。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说道此处,鼻中一酸。这是戏,不是历史。但却偏偏有历史的厚重。
---------------------------------------------------------------------------------------
李翰祥是学画出身,早年就读北平国立艺专。读书时常去故宫写生,也是个有“清宫”情节的人,在他的镜头下,宫娥捧出成盘的佛手,香炉升起袅袅的轻烟,当真是万千气象。真喜欢这样的古装片,如今的“宫女”不端上火龙果来就算好的了。
清晨的一碗豆腐脑,轿夫口中默念着的口诀,都使这部电影呈现出一种风俗画般的格调,处处活灵活现。皇上与小太监打闹被撞见,愤愤的说“皇上,皇上怎么样?皇上不许笑笑?皇上不许玩玩?皇上就不吃饭?皇上就不拉屎了?”这是李翰祥的好处,接地气儿。见惯了正襟危坐,这般长着肚脐眼的皇上真是久违了。怪不得那些批发来的洋段子也能叫他讲的“土”味十足,妙趣横生。
李翰祥曾说,他拍了那么多风月片就是要争取一个票房价值,争取老板对他的信心。有了这份信心,一毛不拔的邵老板才肯斥巨资搭建宫殿内景,集合旗下众明星拍摄这部《倾国倾城》。后事证明他的坚持是正确的,这部电影拍的很有高度,在香港这弹丸之地竟然也造出了万千气象。像是末日之前的狂欢,最后一次抹亮了“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招牌。也正是这部《倾国倾城》给李翰祥带来了80年代赴内地发展的机会。(各大机关单位组织的内部电影观摩,使得高层领导对这位成人片导演“印象深刻”。)李翰祥终于有机会在魂牵梦萦的故宫实景拍摄了,批发色情小段子的咸湿导演摇身一变,竟成了人民艺术家。足见有梦想还是值得去追的。
80年代借故宫实景拍摄的那两部宫闱电影《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小的时候在CCAV—6看过,难得在“和谐、严谨”的创作方针下依然保有鲜活的姿态。对“玉兰用手绢折成的小耗子勾引皇上的段落”印象深刻,还模仿过,人家“玉兰”灵巧的弹了出去,我却每次都直接跩到地上。连累老妈多洗了好几条手绢。
《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精巧仍在,却不见了《倾国倾城》那股子劲儿。两部电影看下来,只记得些零星的段子。整体却很叫人发懵。
学过画画的都知道,起笔先要画出大型,描画细节时也要顾及到整体。否则睫毛一根根描的很翘,两只眼睛却一高一低,美人也画成了妖怪。这叫“手碎”。料想李导演学画画的时候也没少范“手碎”的毛病。他的电影每个细节都处理的很有趣,放到一起却叫人犯迷糊,他到底是想表现什么呢?三段式的风月小品到还好说,完整的故事则很难不跑题。
这部《倾国倾城》算是少数能抓到主题的电影。大概是有部《清宫秘史》珠玉在前,抑或是李大导演憋闷的太久,全片从头至尾弥漫着压抑、破败的气氛,拍出了一副亡天下之相。
有人说,以小太监之死作结显得有些奇怪。毕竟,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只不过是历史的微末,小指甲盖便可以碾死的蚂蚁,拼尽了了性命也不过是叫老佛爷多皱了下眉头。飞蛾扑火自然是愚蠢,但这份敢作敢为却不得不叫人赞叹。国之将亡,锦衣华服掩不住萧条,这当口,总要有人喊出声来。寇连才有什么好怕?拼到底不过是贱命一条。正如他自己说的:“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英雄不问出处,这个不足称的小太监是个英雄!他必须要死,且《倾国倾城》必要已死作结。
影片的结尾,姜大卫饰演的小太监寇连才含泪与主子道永别,狄龙饰演的光绪皇帝默默的背过脸,憋住一口气,却禁不住热泪盈眶。这一幕在张彻的电影中早已看熟了。没想到,抛开了血浆、白衣、胸大肌来看,到有一份别样的感动。寇连才上路了,出了宫门便要永诀于人世,正如所有武侠片中少年英雄,留下了一个渐行渐远的身影。寇连才不仅是寇连才,站在他背后是小皇上、李伯爷、翁师傅、王总管,是所有敢怒却不敢喊出声的人。
故事就此收场了,如果是西片,通常还会加个小尾巴,万家灯火通明,印证着英雄所踏出的每一步皆有意义。但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这样已经够了。中国式英雄未必有拔山之力,却必要有血气之勇。
----------------------------------------------------------------------------------------
豆瓣讨论区里面有一则留言,说《倾国倾城》的阵容套拍《鹿鼎记》,连衣服都不必换。衣服或许可以将就着穿,故事的气场却差向了两条道。依我看来,《倾国倾城》更加张彻,反倒是《鹿鼎记》更加李翰祥。
《倾国倾城》虽是李翰祥做的导演,却拍飞了张彻的一对干儿子。有传言是李从中使坏,请了狄龙做男主角,却偏偏给姜大卫加戏,搞得曾经的好兄弟一拍两散,从此王不见王。
真相怎样,今日已难查证。但忘了从哪儿听到的八卦,《倾国倾城》原片拍出来有两百余分钟,现存的版本并不周全,是上映之前临时剪短的。
较为相信这种说法,因为蔡澜在他那篇《怀念李翰祥》中,写了这样一段。(片子拍得过长,入场次数减少,影响收入。邵先生叫剪接大师姜兴隆缩短,李翰祥反对,但导演始终要折服给片商,修剪的工作就由我到李翰祥家进行。我跟随姜兴隆多年,也学到一点东西,李翰祥听我说得有理,也就下台阶地和我一齐把整场戏拿掉。 )抠门的邵爵士,油滑的老蔡,还有默不作声的姜兴隆师傅,亲切自然,活灵活现,叫人不信也难。
无奈原片未上映即被扼杀,到底剪掉了哪些?谁在使坏?再无人能知,这是《倾国倾城》一片首次被剪短。
现存的通行版,也就是天映修复过的编本比起1975年公映时又缩短了不少。问我如何知道?这周三在电影资料馆看到了未修复的版本,比起之前在DVD中看到的长出了至少六段,罗列如下。
1、李莲英“投旗”
开场不久,有一个红衣女子下轿的镜头,大约在翁同龢,李鸿章出场,轿夫过正阳门之后,这一镜头通行版里也有,从前觉得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是闲笔来着,却原来,中间的有段被剪掉了了。红衣女子是戏里李莲英的妹妹李大姐,恬妮演的那个,此时还穿着汉人家的衣服,之后是吃豆腐脑的大人们唧唧歪歪的讨论李莲英为妹子选妃“投旗”的事儿。
2、慈禧早膳
李莲英伺候慈禧梳完头,有段用早膳的戏也被剪掉了。这期间,老佛爷先是逗了会儿葵花鹦鹉,而后盆盆碗碗搬上来,成把的太监,宫女,各种闪亮亮,华丽丽。
这段与主线无关,纯粹是李翰祥在晒排场,炫技,但当盖盅打开,一盘盘餐食还冒着热气呢,只能说,这技炫的漂亮。
3、李鸿章与翁同龢论政
敏感的人或许注意到了,开篇大臣吃豆腐脑那里,有人提过翁同龢与李鸿章政见不和,见了面一定吵起来。
光绪屏退左右时,寇连财说“奴才正听的出神,想他们两位谁的理儿对”。但在天映版中,翁同龢与李鸿章从头到尾都是拴在一根绳儿上的,堪称是光绪的死忠,这讲不通。
事实上,这一段应该是自李鸿章进门起,先是寇连财躲在松树枝后偷听的特写,之后翁同龢与李鸿章有一段相当长的论政,开始是谈实事,翁李两位大人与光绪的特写对切,而后翁李互掐,一个主站,一个主和,能明显看出李鸿章的纠结与圆滑,光绪一直在二人中调停,说些“都不要动气”之类的话,最终,在翁同龢一派慷慨陈词,寇连财大特写出镜,再接着就是通行版也能见到的内容了。
4、姜大卫说“死相”
选妃后,李大姐跟哥哥发脾气。李莲英劝她“皇上还是还是小孩子,你当他是打了胜仗高兴,看着吧,从此君王就不早朝喽。”李大姐气儿还未消,她哥就唱戏哄她,大姐儿被逗笑了,回他句“死相”。这全程寇连财与王商都在门外偷听,还贱歪歪学舌,尼玛囧大卫扭着腰板说“死相”,救命啊!!!
5、慈禧训斥光绪
痛打李莲英之后,慈禧训斥光绪。这一段截短了很多,原版本中慈禧责怪还珍妃教坏了皇上。说了“生打鸭子硬上架,就是烧的慌,小心烧下宝座。”之类的狠话。
6、后宫女人集体吃醋
诬陷珍妃与程月楼偷情那段,原版中李大姐曾带着皇后和谨妃去慈禧那儿告状。
皇后:他刚才一直拉着珍妃的手,都不瞅我一眼。
谨妃:我妹妹如今吃饭都叫他喂。(咳,明明是皇上吃饭小太监喂好吗?)
李大姐也跟着起哄,慈禧就训她,你一个大姑娘跟着闹什么,她们这是吃醋吧喇吧喇。
综上所述,在《倾国倾城》二次修剪过程中戏份损失最多的是恬妮(李大姐),而后是张瑛(翁同龢)谷峰(李鸿章),三大主演芦燕与狄姜各有剪损但并不严重。最倒霉的是陈萍(谨妃)唯一的一句台词也被剪掉了,我若是她找根猴皮筋儿,砸天映家的玻璃去,以后还怎么一块玩耍?
两年前,看了个叫《三千年后》的小视频,着了魔似的想在电影院里看《倾国倾城》,跑到各大论坛嚷嚷,有人见我实在是疯就泼冷水说,右派电影公司的片子大陆怎么会有呢?
怎么不会有呢?李翰祥《影海生涯》P570言之凿凿。
(以前也有艺专的同学,来信告诉我,《倾国倾城》在大陆放映的情况,起初我以为只是少数文艺界的人们看过,最多也不过是千把人而已,想不到有人告诉我最少要有几十万人看过。原来这部影片不仅在北京放过,也在上海放过,所以才有赵丹辗转托人约我导演《李白与杜甫》的事。)
当年瞎嚷嚷时没想过在大银幕上竟能多看这么多段,更没想过这片子能重见天日竟是因为百岁老人邵爵士千古。
从影院出来,讨论着加长版之类,后面一位小哥或许是听到了,跟基友神侃“这是导演的原意吗?当年引进一定动过刀子。”
一个以十九世纪为背景的片子,能和我大党国哪点儿过不去?受迫害妄想症患者没得医了!
http://www.douban.com/note/331517535/日记链接,内有票根。
翁同龢对慈禧说:“失掉土地、失掉金银还算小事。最可怕的是失掉人心。全国的老百姓看出这朝廷软弱无能,无力保全他们的身家性命,那可就危险了,老佛爷。”
给大家推荐一部1975年的老电影:《倾国倾城》。这部电影获得了当年的金马奖两项大奖,一项提名。
导演是李翰祥,主演是卢燕、狄龙和姜大卫。美籍演员卢燕饰演的是慈禧太后,狄龙饰演的是光绪皇帝,姜大卫饰演的是小太监寇连材。
这部片子的亮点颇多,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它的台词。很多台词都颇有深意,忍不住要分享给大家。
影片的历史背景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光绪二十年,也就是1894年。
当时,慈禧在名义上已经还政于光绪帝,可实际上光绪仍得听她的。光绪虽然很想有所作为,却始终逃不出“亲爸爸”慈禧的掌控。
为了更好地控制光绪,她通过李莲英,把自己很喜欢的小太监寇连材安排在光绪身边。明着是侍候光绪,实则是去监视他。
这一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借机派兵朝鲜,准备进攻中国。
对此,朝中出现了两种意见。
光绪这边,以恭亲王和户部尚书翁同龢等人为代表,主张应战。
而李鸿章则主张向欧美列强求助,进而对日施压,迫使日本撤兵。
慈禧本人不光极力阻挠应战,还劳民伤财修建颐和园,好为自己庆寿。
主战派着急了。
翁同龢提议,用恭亲王奕䜣手里的咸丰遗诏来制约慈禧,让其停止修建颐和园,把钱用在扩充海军上。
光绪、翁同龢与李鸿章就此事展开了一场辩论。
双方辩论的时候,一旁的小太监寇连材深受触动,反过来支持光绪,还准备在恰当的时候冒死劝说慈禧。
后来,李鸿章向列强的求助遭到拒绝。
1894年7月25日,日军不宣而战,甲午战争爆发。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此一役,中国损失惨重。
由于慈禧极力避战求和的政策,多个要塞失守,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1885年 4月17日,清廷派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
慈禧:我装聋卖傻可以,可是你们不该真瞒着我
国之将亡,慈禧却仍在大兴土木,建颐和园给自己庆贺六十大寿。
日军都打到天津了,慈禧还蒙在鼓里,在颐和园里听大戏。
一边是光绪帝、六王爷、翁同龢、寇连材等人包括李鸿章,为国家危难而忧心如焚;一边是慈禧太后大排筵宴,一幅国泰民安、永庆升平的盛世景象。
不过,她心里有数,她一直在等没赶来参加寿典的李鸿章。
李鸿章一来,她便带上李莲英,从锣鼓喧天的戏台前,转到僻静的乐寿堂询问李鸿章战事。
这一场戏非常有意思。
李莲英:“都走了。”
慈禧:“实说吧,打得怎么样?”
李莲英:“老佛爷……”
慈禧:“我装聋卖傻可以,可是你们不该真瞒着我。”
李莲英:“赶明儿个再说吧。今儿个是您万寿之日,大喜的日子,您问这干什么?”
慈禧:“没关系,说实话、说真话才是孝敬我。告诉我,打得怎么样?”
李鸿章:“老佛爷……”
慈禧:“没关系,告诉我。你没赶来参加大典,一定是情势紧急是不是?”
李莲英:“老佛爷,今儿个大好的日子,何必找别扭?”
李鸿章:“老佛爷,今天举国都在放生大赦,庆祝盛典,关于打仗的事……”
慈禧:“说好了,不管是什么日子,我不能闷在葫芦里。”
李鸿章:“老佛爷,陈罪该万死!”
慈禧:“说!”
李鸿章:“已经打到天津了!”
慈禧:既然纸里包不住火,咱们就让它烧起来吧
得知战况之后,慈禧太后继续回去过她的大寿。继续“装笑脸,提着精神,打肿脸充胖子”,不想却被小太监寇连材揭穿:“天下都快保不住了!”
慈禧:“既然纸里包不住火,咱们就让它烧起来吧。今儿个,凡让我不痛快的……”
慈禧不但没有自责,反而迁怒于光绪,斥其“整天就知道打仗”。
她准备立刻安排签订条约,但六王爷坚持要皇帝同意才可以。
为防止光绪再“胡来”,慈禧谎称皇帝有病。她把众臣叫到光绪床前商议,却不允许光绪说话。
慈禧:“打仗的事,还有第二条道儿可走吗?如今,只好做城下之盟了。”
“打开天窗说亮话吧。咱们呢,只是一只纸糊的老虎,老远地瞧着,吓唬吓唬人还可以。你们这样一打仗,得,把纸老虎给捅穿了,现在想吓唬人,也吓唬不住了,那还有什么说的?还不是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要什么,咱们就给什么。”
翁同龢认为条约的条件太过苛刻,古今中外就没出现过这样的条约。
慈禧冷笑道:“什么天下,什么国家?我还不知道条件苛刻吗?我还愿意把三岛都割给我们,赔我们四万万两呢。”
翁同龢建议重新议和,被慈禧驳回:“谁克(去)?你克?那时候李鸿章拉你克你都不克。”
翁同龢又建议整兵再战。
光绪从床上挺身而起,喊道:“对!再战,再战……”却被慈禧命人摁住。
翁同龢欲言又止,慈禧斜睨了他一眼:“你还好意思说整兵再战?”遂让她的一帮亲信支招。
刚毅说:“要不然,日本东北有两个大国,一个叫缅甸,一个叫交趾,地方比日本大好几倍,日本怕他们比老虎还怕,要是能派遣一位能说会道的大臣,给他们拉拢拉拢……”
荣禄说:“臣倒有个最省事不求人的招儿,我们训练一帮新的巴图鲁(勇士),用新家伙——长竹竿,日本矮子,腿短,手短,让他接不上手,我们就把他们……”
躺在床上的光绪帝狂笑几声之后留下眼泪:“大清不亡,是无天理!”
继而又央求慈禧:“……亲爸爸,我实在扛不住了,您让我说几句吧。”
慈禧:“你身子要紧,又要说什么胡话?”
光绪提到康有为公车上书的事情,慈禧嗤笑道:“康有为是谁啊?我听都没听说过。他们这些赶考的举子,还没当上官儿呢,就不安分。动不动就联名上书,还能有什么好杂碎!”
光绪:“您就让我说几句吧!这么大的事,您不能不让我说。”
慈禧:“谁不让你说来着?好像谁欺负你似的。”
随后竟假惺惺地哭起来:“我一个妇道人家,还不是为了你,祖宗为了百姓,为了天下,早点儿太平,大家安生。”
荣禄等人再次附会要签订条约。
翁同龢:最可怕的是失掉人心
而翁同龢也再次进言:“这条款要是一签订,失掉土地、失掉金银还算小事。最可怕的是失掉人心。全国的老百姓看出这朝廷软弱无能,无力保全他们的身家性命,那可就危险了,老佛爷。”
革命党人打着“推翻满清,五族共和”的口号,高呼“外患侵入,民不聊生”,一旦签订条约,只怕老百姓会揭竿而起。
慈禧说:“怕什么?那我就下一道指令,把他们赶尽杀绝。”
翁同龢说:“他们是赶不尽杀不绝的。”
于是慈禧反称翁同龢是反贼同党,责令翁同龢告老返乡。
光绪给翁同龢求情,慈禧一怒之下威逼光绪下台,还称光绪已经同意签订条约,甚至狂抽光绪耳光。
目睹着一切的恭亲王忍无可忍,站起身来指着慈禧大骂,要用文宗的遗诏约束“这个女人”。不料,盛怒之下,一口气不顺,晕倒在地。
慈禧命人冒着大雨把恭亲王送回王府。恭亲王退场。
接着,慈禧再度催促翁同龢摘下乌纱帽,翁同龢退场。
此时,李鸿章也已告老还乡。
寇连材:奴才死事小,可是这天下……
几个实干的臣子已走,空下的位子,慈禧安插了荣禄、刚毅等人。
朝中已无可用之臣,于是,小太监寇连材再度登场。
他建议慈禧把李鸿章、翁同龢和恭亲王都请回来。还列了一个条陈,向慈禧冒死进言,主张整兵再战。
他对慈禧说:“皇上有看不透的地方,您给指点;有看错的地方,您给纠正。就算有什么不是,您还能包涵不了吗?现在大难临头,您不给皇上做主,谁还给皇上做主呢?”
虽语气和缓,但一口一个“天下要亡”,还历数慈禧的种种过失,彻底惹怒了慈禧。
尽管一向疼爱这位小太监,但慈禧还是决心杀掉他:“疼,我是疼;不让我疼,我疼什么?”
寇连材已报必死之心,临行前仍不放弃:“老佛爷,良药苦口啊。奴才是一片忠心,您就算不为天下社稷打算,难道你也不为自己想一想?奴才一死事小,可是这天下……”
此后,光绪彻底孤立无援,再度陷于绝望之中。
影片结束。
这个天下谁来管?当时看到姜大卫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寇连才是个关键,没想到他最后还来个雷海青骂贼啊。相比同一个阵营的翁同和,光绪,珍妃,全剧的最后一切对国家的悲悯力量全都通过这个十八岁的小太监发出来了(即使这力量是多么卑微啊),岳武穆还是谁曾经说过啊,国家怎样才能兴呢?“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惧死”,在最有力量的群体各种原因出于将自己的力量隐藏起来的时候,天下的重担往往落在女子,或像女子的戏子,太监身上。最具对抗性的场面不在于弱小的寇连才上折慈溪这样“天地有正气,人间有正义”的悲壮(哪里文句不通了?莫独揽大权,远小人,罢李鸿章,帝选贤人),而在于他和李莲英(中国人最狡猾的本性的集中体现)的对话,同样是奴才,
李贼问:你好大胆!
寇:我是赤胆。
李贼:你的天良呢?
寇:这就是我的天良,我要是黑了心,我才像你!
寇连才死的时候才是光绪第一年。。。
小姜演小太监也太活波可爱了!龙哥的皇帝要罚他那里简直不能不污,可惜光绪是软脚蟹,所以心爱的小太监最后还是要被砍。
姜大卫的戏份真是莫名其妙,皇上太后面前哪里会有一个小太监说话的份儿。
演员演技全程在线,卢燕演技炸裂,当然红薇的配音也功不可没。已经感受到导演给姜大卫疯狂加戏了。姜大卫前半段太可爱了,后半段忧国忧民啊!更衬现实历史的残酷。
其实狄龙和姜大卫挺配的。
姜大卫的寇连财演得太好了 真感动~~
倾国倾城的两位哥哥
资料馆2014.2.19.7pm “你做了多么可怜的一个皇上呀”,以从整体到细节的仪式感,营造了江山社稷天下国家,将观众想象中的近代史召唤了出来。而寇连材、这个历史中不可能存在的人物(皇帝不急太监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代表着观众,回到了那个历史现场,为不能开口的我们开口、说出那些后见之明。
“倾国倾城”加上李翰祥的大名乍听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部制作精良大牌云集的风月片,么想到是宫闱历史戏,亦是李氏第一部清宫戏,美术场景的华丽在记忆中觉得超出了垂帘和火烧,香港导演的魅力就在于能在狭小的棚里制造奇迹与幻觉,当在故宫实景拍摄时,反倒凸显不出李翰祥这个独特的长处了。卢燕赞极!
1.悲惨的历史背后,都有可笑的因由;2.华丽的布景,金马最佳美术设计名副其实;3.可笑的剧情,硬生生拍出了TVB婆媳剧的古装质感,当喜剧片看可还行;4.姜大卫饰演的小太监寇连材俨然是光绪帝(狄龙)思社稷、怒不争的内在一面的具现化,可惜这或许只是导演的理想化。此外寇连材这个角色的设计呈现,看着着实让人尴尬,没有任何铺垫,不知太后为何疼他,一个小太监可以随意插嘴太后与皇上的对话,简直可笑,完全删去并无不可。
卢燕演得大好!李莲英也好!不过感觉不少细节都挺扯蛋的………
竟然能跟狄龙坐一块儿看《倾国倾城》,苍天啊~
片中演员最出彩的莫过于慈禧的扮演者卢燕,大约本身以为京剧世家的缘故,其母乃是京剧演员李桂芬。而卢燕很小的时候她就曾跟随义父(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学京剧。至于演光绪的狄龙倒也演出了几分怯生生的感觉,尤其是选妃之时察言观色
看得太投入了,所以看完后很郁闷。阿尊真的是来跨刀的么?怎么感觉他才是主角。怪不得这片子别名一代烈宦寇连材了。。。卢燕演的真好,这个慈禧真是又威严又可恶;狄龙演文戏确实比武戏细腻很多;阿尊的小太监太可爱了!除去几处衔接不畅,片子整体真的很好!
棚拍也能如此良心,好多精致的小玩意!當初那麼好,後來為什麼捨得分開?小寇子和光緒是心中最理想的小寶和康熙模样,皇上居然要好言哄著求太監,樂死我了,整個後宮佳麗加起來都沒有一個小太監忠心可愛!尊和龙演得极好,好感動。不得不說李大黑拍著拍著也被灌迷汤似的給來做配的阿尊狂加戲,丧心病狂
漂亮的一对儿没有合作鹿鼎记始终是个遗憾
倾国倾城的是谁?一对痴。狄姜有毒,李风月也没把持住。我以前只道龙哥不易,如今才知阿尊亦不易。只能说是命数。
这片誉也在拍得早,弹也在拍得早。喜欢卢燕京腔和摄影棚小情调的就赞誉有加,我看就非常一般。由于75年的,人物脸谱化和宫苑想象化就算了,但情节细节的刺还真不少。李莲英扇风挑拨的生硬、寇连材硬顶皇上的唐突,说得孝钦无脑、德宗无能也太过了。看在老片面上,给三分吧。
“皇上凭什么退位?不退位!我们把亲王、福晋、贝勒、格格,都叫到先庙克!在文宗灵前焚一道表!”——恭亲王牛屄啊!
李翰祥对于人物、史实和细节的把握都是非常难得的,绝不拘泥于书本和偏见,自有一家看法。演员方面力道也真足,个个也真如其人,卢燕借此拿了金马影后名至实归。逼宫一场,从慈禧到恭亲王到光绪到翁同龢到李莲英,该软弱的软弱该奸邪的奸邪,牛坏了!
这片该叫慈禧和她的太监们。。既然李翰祥这样喜欢阿尊就不该给龙尊这样的戏,明明是皇宫戏生生把一个三年级小太监拔到国家大事的高度上,特别不妥,一个小p太监这么多话在宫里早死了800回了,没点能耐还以为人人都能当韦爵爷?狄龙的风头并没有被压住,他演的角色就是个憋屈的人,这样演已经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