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会有很多人表示早就猜到凶手了,但那样会不会太无聊了。
电影展现出的城野美姬是又一个继承了红发安妮特性的女孩,但她并不完全像大众认知里的晨间剧女主一样。虽然她会展开想象的翅膀、会去交个心友,但她不善言辞,不会与外界沟通,因此给自己遭到舆论质疑埋下了祸根。
但她真的就只是一个不善言辞但内心善良的好孩子吗?其实这种设定用在一个变态连续杀人犯身上也不足为奇。而且电影强调每个人的回忆都是有利己倾向的。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城野的那一段(可以称之为她的回忆)也可能是有篡改的。失手将自己的爱豆推下去那段未免有些…搞笑。所以也许那是她故意的……而这个杀人事件,也许就是她默默引导、促成的。
电影最后澄清城野的爱豆——雅也,并没有和三木交往过,而网上有这个留言,并且三木也向城野讲述过他们交往的事实,并且还提出自己通过雅也获得了前排的票。那么既然交往非事实,也许网上的留言就是三木本人留下的。可她又是怎么获得票的?电影结尾说被害人三木不过是短大毕业,照理说应该是她嫉妒国立毕业的凶手。这里并没有提及被害人的出生,也许可以推测被害人并非什么大小姐,家里也不算有权有势。那么也许可以推测并不存在这么一张票。
其实本来对于城野这样一个独身OL有一辆车感到不太自然,不过这是杀人越货必备嘛,不要去怀疑了。那么为什么公共停车场竟然没监控呢?也许霓虹国的都没有监控吧不懂。那么为什么凶手竟然有城野的车钥匙呢!(不知我有没有看漏,反正没有提到车钥匙…)
也许是凶手想方设法的骗来的备用钥匙?那会以什么理由呢?最合理的也许就是城野本身就把钥匙放在了车上。也许她本身就提出等三木醒了,有车钥匙在会方便些。也可能是凶手暗示的。所以车门是没有锁的。那么难道城野就不会想到这样不锁门就把个大姑娘在大半夜扔车上会很危险吗?
其实她会这样想,她甚至猜到接下来会有唯一的另一个知情人过来替她解决这个人。城野有憎恨三木的动机吗?童年的那个把夕子叫成tako的姑娘就是个例子。安妮喜欢黛安娜,因此也恨透了那个欺负黛安娜的人。也许并不是恨透,也许安妮的心里甚至有些感激,因为多亏了那个女孩制造的欺凌孤立,夕子才成为了安妮唯一的黛安娜。城野在童年时就可以冷静地分析出那个欺负人的孩子的心理,但她并没有强烈的讨厌她。直到那次大火,她要和她的黛安娜永久分开了,也许此时她产生了仇恨的心理。在她长大了之后她遇到了和那孩子一样的三木,她小时候的情感移到了三木身上。确实三木也对她做了很多坏事。但冷静的她注意到仇视三木的并不只是她一个人。
在城野的回忆中也提到三木对她说她知道谁偷了她的笔。而那之后那个人——凶手便来靠近她。也许在平时细心的城野就已经发现了那个多次制造混乱的真凶。但她并不想揭露,因为她也在偷偷享受这种混乱带来的喜悦。
终于她迎来了一个同时有音乐会又要聚餐的夜晚…假设并不存在入场票,那么城野提前就告知同事自己要买车票去东京,同时又向凶手编造入场票这件事,并暗示作案时机。
理想的情况下,凶手成功杀了三木。城野恐怕连作案手法(焚烧)都想到了,因为她知道自己车后有工具。即使凶手并没有如她所愿的杀了三木而她也没有票那也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她去东京并不是为了听音乐会,而是去将那个和自己讨厌的女人交往的雅也推下楼梯。没错,城野信了网上的留言,认为自己的爱豆真的和三木交往了,因此萌生了被背叛的感情。自己本身就没票,反正听不了不如让大家都听不了,而且万一杀人成功,失手伤人事件也可以成为自己消沉地窝在宾馆的理由。
这样城野只要在宾馆里看电视就行,她可是连电脑都带了呢…完全是做好了掌握一手情报的准备。她知道凶手之所以上了自己的钩就是为了陷害自己。凶手是一个和自己散发出同样气息的人,聪明冷静,但相貌平平。而且城野知道这样的犯罪存在漏洞…对,毕竟我们能从一开始就猜出凶手是谁嘛。
然后城野只要呆在宾馆等着警察抓住真凶就行。
纯属脑洞。
聚餐时城野美姬筷子掉了捡半天捡不起来的时候,课长坐得老远都注意到要给她加双筷子唉
罗生门式的多角度叙事+青春(职场)路线,倒让我更多想到《听说桐岛要退部》,脱离校园题材更好看;众口铄金的冷暴力,人模狗样的碧池范,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到哪儿都有恶人破事的存在,或许一不小心,连自己都成为“恶”的一份子;重点不在追究凶手,暴露的各人嘴脸才是兴味所在。
键盘斗士打脸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以对杀人案嫌疑人的追踪为表层故事,以社交网络与媒体的暴力为里层内涵。上演一出人言可畏的罗生门之戏。每个人不同角度的证言中,有多少刻意掩饰的谎言?在同事眼中格格不入、举止怪异的“异类”女子,在同学眼中的形象却迥然不同。她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心与过往?当剧情一步步揭开这些笼罩在嫌疑人身上的面纱,才发现白雪公主之下原来有个灰姑娘!虽然手法刻意了些,确实戳动人心。散场后回味许久。残酷的世间里,还有忽明忽亮的信号烛光,给人温暖的希望。四星半
想想看,如果这部电影有麦斯·米科尔森那样的演员,结尾的遥相呼应是该会有多煽情啊。导演和演员的水平制约了本片更上一层楼,变成了偏幽默的青春流行电影(虽然它已经足够好看了)。批评网络暴力,但校园的冷暴力才让有心有戚戚焉。以及,说井上真央长得普通,就跟说横道世之介长得普通一样乱来啊……
记忆是被主观筛选后插上有利自己情感走向的故事
就像片中说的那句"网络制造冤案" 如今有这么多网络暴民产生 有一个原因也是都认为自己一定是掌握真理的那一方吧 刚哥饰演的视频导演也显现出如今有一部分的电视人遇到这种所谓“事件”的发生并不是真正忧心这个事件 而只是想着自己终于“撞上好运了”
20130402@六本木hills 在日本看一场喜欢的电影是我的心愿之一ww 尽管错过了开头的二十分钟
其实本来可以更好的,故事不比【狩猎】差,但却处理的这样乏味。看了不到20分钟,就已经知道该怀疑谁了,结果剧本的第二幕毫无想象力,像是在浪费时间,反倒让人想念起韩国的【走到尽头】那种编剧胡搅蛮缠式自娱自乐式的写作模式了。想走悬疑类的美式类型片模式,没有强力反转可不行啊。★★★
“人们只会捡对自己有利的记忆来说”,捏造事实的凶手,幸灾乐祸的同事,爱添油加醋的“前”朋友,想摆脱干系的前男友,还有不明真相见风使舵的网友。。。你是哪一类?
1.罗生门式的案件重现也在展现着公民凯恩式的人物事迹;2.网络暴力的进入、媒体的囫囵吞枣、群众的无意识等新事物的加入;3.日式的治愈系结尾,剧情完整统一,虽然是一些没有新意的剧情和结构,但是还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它们完美的呈现了出来。
这才是最牛逼的暗黑撕逼大战。看完就想起了中岛哲也,虽然影像和叙事风格完全不同,但这里的人物形态跟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告白都很像。最值得玩味的还是影片的叙事结构,我想如果朱令案可以拍电影,这无疑是最恰当的讲述方式。
没有了御用矮个子滨田岳,没有伊坂幸太郎原著,中村义洋导演露拙了,《白雪公主杀人事件》毫无想象力,只是一个基本合格的推理小品,没有起到治愈系的功效,还不如短片《洋芋片》。所谓多角度叙事,前半部分不断引入微博内容,就像弹幕电影,屏幕乱麻麻,周围人的叙述、主角自叙惨白干瘪,没有感染力。
本以为是推特时代的法兰柴思事件,没想到探讨得更深,讽刺力度更凶猛,跟风摇摆的网络舆论、毫不负责的媒体导向、触目惊心的职场撕哔、每个人脑中已被无意识美化的记忆,通通中枪。细致真实的角色塑造让女性观众深有共鸣,推理部分也不差,算是能打动人的社会派了。BGM美。
拼图叙事,通过多人讲述来丰满并还原事件的前因后果。故事仍是凑佳苗的社会反思。比较有趣的是,虽然是个严肃甚至有些悲剧味的故事,却始终以讽刺包装,让影片笑点频频。除了对电视传统媒体的质问,网络也遭遇拷问了
挺不错的,都快认不出井上真央了。
又是凑佳苗的同名原作改编,结尾时《告白》堕入黑暗,而《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则走向光明,不那么冰冷。佩服原著者的逻辑能力,每个人看到的都只是事件的一个部分,每个人都捏造记忆作有利自己的证言,事件的不同角度拼贴与回放得到真相。故事很好,如果导演是芬奇估计就更有力度吧。
点蜡烛的地方都感动哭了
又想说职场压力又想说网络暴力最后还想传达真善美,能不能集中火力?主要还是案情太简单,没值得深思的东西。
罗生门模式+网络暴力,典型的凑佳苗的作品。这部片子在某一点上三观非常正确:参与全民推理的网民其实是不靠谱的,办案还是要靠警察。解谜部分其实不错,诡计很有深意,虽然也比较老套了。美中不足是事件里巧合太多。不得不说,井上真央演技很好(长得有点像三森铃子?),期待她未来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