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对于国产影视圈来说,是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诞生了太多值得我们记住的影片。而且第五代导演们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大放异彩,而以王小帅为主的第六代导演们则开始崭露锋芒。
张艺谋的《活着》诞生在这一年;国内讽刺大师黄建新的巅峰之作——《背靠背,脸对脸》上映了;国内法制宣传片中重要的作品《被告山杠爷》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大放异彩;于君正的催泪大戏《天堂回信》以及周晓文的《二嫫》诞生了。而我们最为熟知的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王小帅,带着自己的好友,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冬春的日子》,让影人们叹为观止。而何平导演,在《双旗镇刀客》之后,沉寂了好几年,1994年也有作品问世了。
《双旗镇刀客》大放异彩之后,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何平导演对于西部片情有独钟。奔放的色彩,粗粝的画风,似乎是何平导演的一个宣传面孔。但是在1994年,他的新作品里面,赋予影片的一方面是原来的风格,另一方面,何平导演似乎想要彰显自己走出来的决心,但终究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犹豫。如同影片主旨体现出来的一样,一种似是而非的犹豫。
《炮打双灯》是何平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影片讲述的是在黄河岸上有一家做炮仗的百年老店——蔡府。老掌柜膝下无子,无奈之余只能讲自己的女儿春枝当作儿子来养着。一次意外,老掌柜离世了,自己的女儿在伙计的扶持下,独自撑起了这个家。
有一天,外面来了一个画画的青年牛宝,他受邀给蔡府作画。但却和春枝一见钟情。牛宝为了和春枝在一起,受尽折磨。而春枝的家丁满地红则是恪守老爷的临终遗言。为了这个家拆散牛宝和春枝。但正值青春年少的春枝哪能轻易放弃。最终她决定跟着牛宝离开这个地方,但是碍于族人的压力,牛宝只能与满地红用比炮的方式来获得春枝,最终牛宝赢了,但是却成了废人,他悲痛欲绝的离开了。而此时,春枝却怀上了他的孩子。
这是一个悲剧的故事,而本片的悲剧却不仅仅来源于电影里面的故事。在影片上映之年,张艺谋凭借《活着》在戛纳电影节大放异彩。而与此同时,第五代导演们纷纷将目光瞄准了国际电影市场。国内的创作转型开始了。何平导演的转型,似乎慢了一拍。
对与本片来说,他想体现的元素太多了,一方面,这仍旧是一个西部片类型的故事。一个安静的小镇,被一个外来的青年所打破,而这个青年在这个传统的地方,想要作一番大事业。这一点跟《双旗镇刀客》异曲同工。
另一方面,本片还想借用这个故事来对传统文化禁锢下的男女们进行歌颂。借用春枝和牛宝的爱情来抨击传统文化对于男女追求自由平等的禁锢。而牛宝的比炮和春枝的换装正式对于这样的禁锢的反抗。但是反抗却显得那么的徒劳。最终看似迎来了一个令大家伙都满意的结局,但是却使得这两位恋人分道扬镳,从此再也没有遇见。
相比于大团圆结局,何平导演的团圆似乎都有着一定的悲凉的氛围在里面的。《双旗镇刀客》的最后,孩哥和好妹虽然最后走在了一起,但是这条路上死了的人太多了,孩哥也没有在一开始就想要主动抵抗的。而本片也是如此,虽然,春枝最后名正言顺的让自己的男人赢了比赛,但是牛宝却在赢得了比赛之后,变为了废人,此后只能郁郁离开。即使是春枝有了跟牛宝的孩子,孩子最后却没有了父亲。
如果说《双旗镇刀客》中何平还是很有把握的拍摄一部西部风格的作品的话,那么在本片中,何平导演犹豫了。他不知道主题应该准确停留在什么地方,是应该用西部类型来定位,还是要以抨击传统为矛头。在齐头并进的时候,似乎每一个主旨最后彰显出来的都不是那么尽如人意。
传统的深宅大院,再加以西部片风格进行冲击,不论是牛宝想要进去,还是说春枝想要出来。这两个人的表现似乎都是那么的刻意和无力。冲出和穿透的力量总是不能恰到好处。因此,本片虽然因为对于传统文化的抨击而给何平导演赢得了声誉,但是就如同牛宝的结局一样,最终的结果还是稍显无力。何平导演,最终还是没能走出自己的迷局。然而1994年就这样过去了。
蔡家的炮仗,作为蔡家(男装)女主子的象征性菲勒斯,是把男性仆人女性化的符号性力量,也体现为不准在宅院中放鞭炮的“禁忌”。在传统的阴阳转化的文化中,女为阴,男为阳,但同时仆为阴,主为阳,二者在蔡家嫡长子传承无继的情形下,在一个女性家主身上呈现出矛盾,因此画家牛宝用女性形象呈现家主相貌才被视为一种犯上作乱的“乱伦”禁忌。 画家牛宝用鞭炮主动“受罚”,则为自己赢得了男性的尊严,从而成功地把家主“女性化”。95分钟之后巫术色彩的“比炮”,也是武侠小说中比武招亲/抛绣球故事的变体,通过比炮,仆人/男性在同一阶层差序位置上众人的竞争中展露其男性气概(因此影片提到之前的比炮中,蔡家祖先曾经炸掉裤裆),裆部放炮,更是争夺性资源、彰显性能力的象征性途径,从而为竞争者的仆人身份“去阉割化”,也使男性/女性之间的情欲流动回归到文化传统的管制——至少是限制在其流通渠道之中,而这个仪式也从而在家族内外为其树立不可挑战的权威。因此这部电影是一个人生而为女,但是在文化符号和象征秩序中扮演男人,最终又通过他者的欲望眼光和菲勒斯侵犯而女性化 的故事。 它在1993年上映的特定的历史讯息,表征为一个巨大的宅子丧失了赋生能力(性能力、土壤的生长能力)的土本瓦解的自然过程。
“我问她为什么,她不说。”这是国内文艺作品常见的句子。沉默,可以制造神秘,也可以表示对他人的拒绝和否定,从而就感觉凌驾于对方——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维方式,和阿Q的精神胜利一样普遍。类似的故作神秘,还有“我说不清为什么”,“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他”。
“规矩”,胡编乱造出稀奇古怪的规矩,制造神秘感,是中国作家愚弄读者的重要方式本片中的“规矩”,包括“家法伺候”,其实就是滥用私刑。
除了“规矩”,还经常会编造怪异的风俗,比如《老井》中男人端尿盆儿。或者,奇形怪状的象征和标志,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有别具特色的饭食,出现在《二嫫》《秋菊打官司》等影片。
突然发生意外,是大陆作家推进情节的主要方式,可能是最重要的方式。这个意外没有任何征兆,完全由作者随意安插,也暴露了作者的思维简单。比如,本片中的着火。还有更普遍的,死亡。
然而,这些相互抄袭的创作方式,却暴露了大陆作家们的敝帚。
“唉,女人身上长熟了,啥念想都有了。”——纯粹是男作家们的意淫,还包含了对女性的污蔑。类似的,自己在大学时读到的,“女人一旦撕去了羞怯的面纱,就会不顾一切地追求幸福。”
宁静,没有表演出欲望,只是投怀送抱的傻大姐。
关于女性意识 我觉得这电影很现代,它讲的东西接近我们如今一直在叫嚣的“女权主义”,女人不必成为男人,她不必干男人所干,穿男人所穿,才是能干的,她有其自身的优势。同时我又想起昨天看的《草疯长》,今村昌平说二十世纪是女性的世纪,我想是这样的,这不单单是欲望,更像是一种权利,她也许没有那么喜欢牛宝,她追寻的是选择的权利。 由于在线腾讯的网很不好,缓存的空档还看了两集《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似乎有些呼应的味道。很奇怪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但在观众并不是女性的过去,还是大部分都是女性的现在,我们都更爱看女性的故事。这大约就是天生的浪漫。 关于景观,观比炮的背景印象深刻,人群散落现在土台上,像站在一条线上。我突然想到所谓的第五代,迷人之事也不过是观景,观中国的景,一些奇观破败原始之景,环境的原始,欲望的原始。 最后,牛宝也太会了,装得一手好13,多少年前的电影,就已经懂得什么撩人,所以我们从不是不懂不会,而是越来越不敢,细数下来《炮打双灯》讲了封建的破除,权力的反抗,最重要的是不论生理心理性别的坚守。它某个意义(因为我还具体没有想到是那个层面)上是《女孩》是《翠丝》
“这红纸包的,打到天上就是红灯,绿纸包的打到天上是绿灯。‘炮打灯’有很多样儿,有一响一灯.有两响七灯,俗称‘炮打七灯’,可灯色都是黄色的。惟有这 ‘炮打双灯’,一红一绿,打到天上才好看哪!听俺爷爷说,大清时候,男的向女的求婚,就在人家房前放这炮。当年蔡老大在杨家房前放‘炮打双灯’,
资料馆2014.8.20.7pm 据说是修复版,但放映效果很差,画面宽高比、色彩光线都有问题,声带损坏的也比较严重。男权立场下的色情故事,但挺认真,荒诞且奇观。烟花-爆竹-炮,女东家,高门大院,画门神的穷小子,有一定张力。激流行舟、红衣少女站立江边、烟花两岸交织,挺不错的景象。
一直觉得名字起得很黄色!对宁静自摸的一段印象深刻
要么拷贝,要么放映有问题,过曝到不行,全片还笼罩着恐怖片氛围的蓝调光晕。真诚的、考究的、奇观的、饱满的A片,宁静虽然喊出了口号,但仍被塑造成了充气娃娃。在直男癌情色片谱系里算很不错的,与反叛意识交织在一起,也算有些复杂性(或者说混乱)。造型上乘,不过故事是真的傻。有几处剪辑挺好。
2013.02.03 从头到尾萦绕在脑子里的那句话 “介都为嘛呀~?” 。 最后决定这就是2个小M和一群老S的故事。 也突然明白了那句“只有尝过自由滋味的人才会知道失去自由是怎样的滋味”
父系社会下的女性始终没有话语权,无论是宗族宅规束缚下的男性形象,还是被男性魅惑吊诡的女性形象,身体的话语表达归属于男性,本我的选择毫无意义,最终也是被异化掉了。其实女扮男装的“东方奇情”已是超越传统的进步,博得了世界焦点,但也更加映证坚定了只有男性才能社会主导观念的根深蒂固。
无论男女,长大了,终究难挡“性”的冲动。故事有原著的基础在,所以讲得还算认真,但从拍摄的成果看,真觉得拍得不怎么好:摄影构图是一大硬伤,很多画面人物的头部被舍去,感觉很怪;手持摄影时没能与人物有个同步也感觉不妙;整体的叙事过于平淡、沉闷和不痛不痒;……演员们的表现反倒成了亮点。
《双旗镇刀客》的旁白问题到这部反而更泛滥了。宁静正是何平通过此片被介绍给姜文。
这个故事和异形3 的架构类似的,把混乱引入到稳定的系统中,导致的女性意识觉醒,混乱主体的死亡,寄体的命运可观。仪式感差了一些,鞭炮倒是有些意思。
深层次的解读还是看了戴锦华老师的影评才知道的,也想到了鲁迅的个性的追求与对中国社会和人的分析,更是觉得第五代导演后中国导演没有深刻的作品讨论当今社会与人,所以我不看2000以后的中国电影,90年代的电影就够看一阵子了。
蔡家,我第一次看到那白色的蔡家旗把蔡看成祭,来个外人,就是这草,生生得长在春枝心里。"我把你东家给睡了!"全都变了
蔡家的炮仗,作为蔡家(男装)女主子的象征性菲勒斯,是把男性仆人女性化的符号性力量,也体现为不准在宅院中放鞭炮的“禁忌”。在传统的阴阳转化的文化中,女为阴,男为阳,但同时仆为阴,主为阳,二者在蔡家嫡长子传承无继的情形下,在一个女性家主身上呈现出矛盾,因此画家牛宝用女性形象呈现家主相貌才被视为一种犯上作乱的“乱伦”禁忌。 画家牛宝用鞭炮主动“受罚”,则为自己赢得了男性的尊严,从而成功地把家主“女性化”。95分钟之后巫术色彩的“比炮”,也是武侠小说中比武招亲/抛绣球故事的变体,通过比炮,仆人/男性在同一阶层差序位置上众人的竞争中展露其男性气概(因此影片提到之前的比炮中,蔡家祖先曾经炸掉裤裆),裆部放炮,更是争夺性资源、彰显性能力的象征性途径,从而为竞争者的仆人身份“去阉割化”,也使男性/女性之间的
一個家族的沒落,一段情事的流夭,給一個時代的替變沉轉埋下了註腳,古老規訓的破戒以及人丁的凋零敗落,社會下層的滲入和侵染,昭昭宣示著往日傳統和榮光的失喪。煙火的隔江,炮竹的比技,情人的走失,迫嫁,懷身,流言,讒妄,欲念的無疾而終,命運的永恆囚禁,說到底,只是一場歷史死亡儀式的完成。
第五代导演在90s的作品都不约而同地把镜头对准了深宅大院里被压抑的性文化,一方面这种东方式的奇情是走向国际的捷径,另一方面充满地域性的民俗与封建礼教的纠缠确实是国产电影的独特之处,女扮男装的东家承载的是被物化的女性形象,速朽的爱情则把这出悲剧推至了高潮,最后用新生命作为希望收尾,可底色依旧是命运轮回的苦楚,正如那阴影中的女性,始终难逃跌堕。
前半段非常沉闷,后半段还有点意思
何平的孤傲...谁懂?
在电视上看过,补注。其实不错的,今天光发掘这种片子了。大小姐宁静是家里唯一的继承人,她和一个做炮仗的伙计相爱了。
封建啊封建,女权啊女权,外加被湮没的好导演
中规中矩。文化,地域元素挺多,但是就爱情而言,没玩出花样。一个从小生长在深闺大院的女人,容易被这么一个跑江湖的给吸引,或者说被骗。因为后者有经历,哪怕只是听说的故事,都够多的,给人表现出来的都是有趣,而且还是个艺术家。一言以蔽之,一个为爱炸吊的故事。
在几乎没有电影市场的时代,第五代不谋而合选择了迎合西方视域的奇观展示作为叙事策略。落后而野蛮的民俗,被阉割的男性,神秘宅院中的易装女子,封闭幽暗的室内空间和黄色的奔腾河水形成的视觉反差,都是鲜明的符号。精美流畅的影像的民族预言却充满裂隙,宛如历史本身,给了本文解读的空间和批判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