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你不是火花,你是待燃的花火
十年后,在那个公园大树下,德永一个人坐着,练习着最开始的段子“小鹦鹉,我回来啦”。我的眼泪,就不由地流了下来,那是我最后一次看到染着银发的德永。
SPARKS,组建了十年的组合,最终还是解散了。原因大概有很多,因为德永某一次拒绝了制片人的饭局,因为山下有了孩子要回到大阪去生活,因为他们的梗永远艺术得让观众不满意。
那天送别山下夫妇的时候,百合枝开了个头,练习了十年的段子,怎么会不记得呢?怎么就偏偏在这个离别的时候说起呢,算是给我们的十年画上一个句号呢?太残忍了,可是,也太无奈了。
德永,因为小时候的家人的笑脸,心心念念地想要成为一个漫才师。所以,和山下一起努力着。那年夏天的花火祭,他在热海的海边看到了那个敢指着台下观众骂喊“下地狱,下地狱,下地狱……”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告别演出地时候,能够像他一样,大声地讲出“讨厌你们,讨厌你们,讨厌你们”。
德永在神谷的身上,感受到了漫才式的人生。他那放肆的表演,是他不曾触摸的高峰。与其说他做了神谷的弟子,更应该算作是俞伯牙钟子期般的知己。因为,大概也只有从德永的口中,神谷才听到了久违的被称赞为有趣。德永给神谷写传记,记录他的洒脱自由;神谷请德永下馆子,和他讨论什么是漫才的奥义。
德永是笨拙的。他对于社交并不熟络,不晓得怎么去讨好观众、经营人脉。他蜗居在那小小的出租间里,用心修改着组合的台本。当山下和百合枝离开东京的时候,他默默送着他们的出租车开走,平静地说了再见。但却当车子开过那个转角,他奋力地奔跑,跑上天桥,用力远眺,送别了陪伴了他十年的小伙伴。他的爱情,也未曾开口过。那晚,步美帮他染回黑发,笑着和他告别,说着要去伦敦继续留学。步美望向他的时候,我想眼角里是带着点爱意的。我想,那一刹那,他一定很难过。他祝福她可以幸福,然后再次目送之后,才用力地念出了埋藏了很久很久的爱恋。
<图片2>
我想起,那一次他送别吉他小哥时候的奔跑;想起那一次,他在路边和拾荒汉一起用力踏着地面的响声;想起他每一次红了的眼眶,就好像看到一个要和这个世界对抗的自己。
然而可惜地是,现实永远不会因为你的温柔而赐予你任何好运。他们,始终没有大火起来,最后还落得解散的结局。而神谷,也倾其所有而装上了巨乳,但却再一次向那次染银发一样迷失了自己。
十年后,德永成为了一名房产中介,看到又有两个对未来踌躇满志的漫才爱好者来租房。当德永开车穿越日本的时候,路过了那个租房的老爷爷在街边的家电铺,路过了那做和山下一起练习的公园,路过了曾经因为太鼓小哥儿躲过雨的屋檐,路过了广场上抱着吉他歌唱的流浪歌手,路过了牵着女儿小手的真树。而神谷,最后也再一次开始正式着胸前的巨乳,唱起属于他的太鼓之歌。
追梦的路上,一定就会成功么,好像不是这样的。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回报么,好像也不是。明明付出了那么多,坚持了那么久,可还是,不曾闪耀呢?可还是,没有办法呢。
但你不要管啊!请你继续全心全力地活着吧!只要活着,只要继续着,就一定不会是bad ending啊!
2 ) {我这一生 不过十年}
前些年的韩剧《住在清潭洞》前半有这样的画面。
吴智恩过完备受打击的一天,当她终于从餐厅下班,在斑马线这头等待通行灯亮起,沮丧时无意抬头,看见玄宇在对街的便利店里吃杯面,水雾缭绕在他周围。她所有的沮丧一扫而光,穿过人行横道,走到正对他的玻璃前面,轻轻叩响。玄宇闻声抬头,表情淡淡却有些惊讶。智恩眼眶渐渐泛红,眼泪涌上来却一直笑着,专注地看着他。那时她还不知道自己多么在意他,他的存在已经是她无穷的力量了。
《住在清潭洞》用了将近两百集去写一段人生。
《火花》则用了不过十集。
导演擅长用镜头拉长人生,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在告诉你,德永的漫才之路,就是现实;而他和神谷之间的关系,是超现实。神谷本身不受世俗框架约束,他的作品是随性的,几乎是随意的。因此德永第一次在烟花大会上见到他,就被他的漫才深深吸引,那时背景升起四散的火花,慢慢消逝在空气里,德永远望着台上不断叫骂的神谷,然后音乐响起《I see the reflection in your eyes》。
几乎每集都会有长镜头瞄准夜晚的街道,还未成名时,德永总在这条街上疲惫不已地走着,路过牵手散步的情侣们,路边栽倒的醉汉们和弹吉他的小哥。后来他认识了神谷,两人常常在深夜里奔跑在空无一人的街道,高唱“太鼓、太鼓的小哥”。好像一整天都没什么意义,直到晚上他们相见的这一刻。应该说,从德永见到神谷的第一面开始,他就知道这个人往后会成为他全部的力量。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就超越友情,从灵魂开始相知相合,神谷做他自己,德永则希望变成神谷。
刚毕业的德永和山下只是想完成从儿时开始就默契又果断的梦想,他们未能及早预知未来梦想可能与现实之间发生的碰撞,即便这条路走得辛苦又孤独,他们也未放弃日复一日在小公园里讲关于“鹦鹉”的,还不能被成为漫才的尴尬笑话。
德永和山下之间充满默契,即便成名后屡屡发生冲突,只要回想起当年是如何决定走上这条路,就能够重燃希望。与德永相比,山下更懂得生存,更能建立社会关系,更明白如何在人与人之间周旋寻找机会。这并不代表德永就是高尚的超然的,也不代表山下就是庸俗的世故的,他们只是在理想和生存之间发生了分歧,无论对错。
我想到我最好的朋友,她常说“如果就现在这样 这个学历 这个位置 以后怎么办呢”。所以她不论自己是否辛苦,工作是否轻松愉悦,即便上司不重视她从未公平地对待过她,即便一个月也难休息一天,即便累死累活获得的报酬也没有同事的一半多,但她仍然坚持着,我知道她明白人世的艰难,她就是从大火里走过来,才想要更多。我知道她是什么意思。
如果说年轻只是为了变老,我想我一定会认同她的想法。但事实却不,我还是天真地想每一刻都是自由的,我不想刻意去迎合这个社会,我不想在明亮的酒席上推杯换盏,我不想曲意奉承傲慢无礼的上司们,我不想,我统统不想。
我只想说我想说的话,做我愿意做的事,不论是否艰难,不论有多大阻力。
在这个层面上,我就变成了德永。
十年时间里德永也认识了许多人,他与吉他小哥的相识算是偶然中的必然。吉他小哥总是站在回家的大路上唱一支写人生的歌,德永每天步履沉重地路过,还要站住脚听一听,往吉他盒里扔几块钱,等有其他人丢钱,他的任务就结束了。待小哥工作结束回到公寓以后,就会上门把钱还给德永。他无数次地请求“最后一次,再帮我最后一次”。
艰难的人总还想着互相扶持,直到吉他小哥终于放弃梦想回老家去的那天,站在大巴下面高声唱了《今夜星光灿烂》。他唱“我沮丧的朋友啊 吹着口哨往前走吧 不是你的错 世界就是这样的啊”。德永最后一次,出于真心的最后一次,往吉他盒里扔了钱。歌也没听完。
吉他小哥的离开其实是一个节点,只是当时德永的漫才生涯慢慢出现了转机,他并未发现生命中许多人来了又走的缘由,这让他沮丧,但他仍然抱有希望。在某些层面上,追求梦想的人总是充满了执念。
德永将头发染成银色的那天开始,"Sparks"终于为人所知,他写的笑话终于有人能听懂,他和山下的梦想好像终于能够实现。
当"Sparks"站上更大的舞台,粉丝众多的德永也开始学着讲一切让人发笑的流行笑话,神谷看着电视里"Sparks"精彩绝伦的漫才表演却眼神呆滞毫无起伏,德永看着他,终于也忍不住流下泪来。他知道从他让步的那一刻起,站在大雨里练习漫才的那种纯净,就泯然消逝了。
事实上当他终于向现实屈服,他只能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寄托在神谷身上,因此他希望他永远是出格的,永远是不同于世俗的,永远是光芒万丈的。神谷带着“阿呆二人组”来到东京的时候,漫才界曾将这位鬼才视作"台风眼",而台风眼,其实是没有风的地方。神谷本身带着无限灵感,他甚至为了表现自我在上台前临时变阵,他的表演总能惊世骇俗,他只要站在舞台上,就是德永所向往的一切。
真树离开神谷以后,神谷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跟真树在一起的时候,曾经也让她去找个合适的人过完一生,但真树总是温婉,我猜她一定也希望看到神谷脚踏实地,希望他能够哪怕表现出一点点需要她的样子。我想起那些令人郁结的夜晚,神谷带着德永去真树家,夸真树做的火锅世界一番,三个人都满足而幸福的样子。于是现在就变得更加悲伤了。
往后神谷彻底成了没有脚的鸟,时常浑身呕吐物地躺在街头,精神迷乱地做着像他又不像他的事。譬如将头发染成银色这件事情,德永对此反应非常大。德永有自己的理想国,但因实际与理想的背离,他才希望神谷永远不会走下神坛。我猜看到神谷发色的那一刻,他的理想就此崩塌了。
剧情往后简直急转直下,原本处于事业巅峰的德永终究还是无法妥协,亲手毁灭了"Sparks"的未来,这件事山下一定不知道,否则必定会有更加惨烈的光景。但最终归于平静。
《火花》框架是很简单的,德永坚持梦想,最后失败去做房地产的故事。
好像《金粉世家》里最后一集,金燕西看着面前的百合花怔怔然,他只是呆呆地看着花,也不哭也不笑地说“至少它盛开过了,不是吗”。
最直观的体现是,德永从小房子搬到大房子,再搬到小房子。他的一生所有的热情,都赋予了这十年。因此谢幕舞台上他忠于内心做出的漫才,他只敢将真心话,都用反话说出来。他只能等他喜欢了一辈子的女孩离开以后,才对天空说我爱你。他爱死了这个舞台,爱死了喜欢他的观众,爱死了自己发光发热的理想,爱死了这十年中努力的自己。
本片最后一集中,德永介绍合适的房子给两位年轻人,那一瞬间我想,梦想虽然屡屡破灭,但内心深处他仍然拥有。只是没有那样的运气,也不再那样热烈地去追求了。
他又路过神谷唱出“太鼓、太鼓的小哥”的那处公园,年轻人们依然饱含着对未来的热情,不远处另一位吉他小哥站在街头弹唱,真树也推着婴儿车笑着走过了。每当世界又一轮回,只有念旧的人才能发现物是人非。
时间终究会将我们打败,我们用十年的时间具象梦想,不过是为了证明我来过,我活过,我深爱过,我永不后悔。
实际上我已经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我只能在这里记下我偶尔的一些感触和对人物的一些想法,最真实的所有令人唏嘘的东西,都体现在剧里了。我也想不出更多了。
3 ) 他们是失败者?——评日剧《火花》
这是一部适合正处于心情低潮,犹豫彷徨的人看的日剧。
2016年日剧《火花》,剧本为芥川龙之介文学奖作品《火花》改编,Netflix制作出品,2016年上半年在中国还属于极端冷门剧,据说5月豆瓣评价还不到2百,目前(9月)这个数字是急剧攀升至5800,依然属于小众流行。
搞笑艺人德永和山下是一个漫才组合sparks,从小立志成为漫才艺人,20出头的他们在东京为着梦想努力着,德永只能住四叠半的租屋,在便利店时薪600日元打工赚取生活费,争取每一个上台的机会,电视剧从他们去2001年热海花火大会上的表演开始。对了,他们的表演时间安排在准备放烟花的时候,观众们大多离席准备观赏烟花,只余寥寥数人。
漫才类似中国的双人相声,德永负责写段子和装傻的角色,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内心细腻敏感,在热海花火大会表演台上遇见神谷,神谷近乎鬼才,有极强的创作能力和即时表演力,同时极为顽固的坚持着自己的漫才理念,与搞笑艺人圈,甚至观众,有着不可调和的隔阂。德永惊艳于神谷的才华,拜神谷为师,电视剧10集,1集1年,用如同电影一般的镜头和语言,冷静的描述他们10年漫才路上亦师亦友的经历。
200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已10年,整个社会和人们的心态已适应泡沫后的环境,这个环境简单的说,就是出人头地的路非常拥挤和残酷,不拼命努力是没有任何机会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
搞笑艺人之路也是如此,刚开始要接超市门口扮动物人偶的工作;一个剧场的新生代搞笑艺人甄选会,就有超过100个组合参加,选出者不过三组;一个年末电视节目暖场2分钟,也是无数组合在试镜;好不容易拿到一个有名气电台节目2分钟机会,在现场随随便便被裁成30秒。真正能在圈中闯出名气养活自己的,只有极少数人。
这一两年,日本人做事认真态度和匠人精神在中国传播很广,他们的认真努力,是为现实所迫,要追逐梦想要成功,大家都在认真努力,至少你在努力上不能输给别人。就说演员,本剧两个主演都不能算日本一线当红演员,可是剧中常有数分钟的长镜头,特别是表演漫才,他们的形体语言、面部表情细微变化、台词功力,可以说是方方面面都精准精彩,就能想象演员在台下是怎样的努力了。饰演德永的林遣都,1990年出生。
看《火花》,入戏比较慢,有本剧节奏舒缓的原因,也有语言和文化环境障碍的缘故,比如有些漫才的笑点是谐音,翻译后就语义尽失,东京的大街小巷廉价食堂小酒店,在东京漂泊拼搏的人看着特别亲切,他人只能观赏其色彩、构图、镜头转换。
当然更多的,是被身而为人就可能会有的共通感触深深打动,人性的勇敢和怯弱、冲突和妥协、热血和退缩、卑劣和善良、冷酷和温暖,无论主配角,都有着丰满的形象和鲜明特色,就连小酒馆里的背景演员,都有流畅自然和毫无痕迹的表现。
日剧有一大种类是励志,当然鸡汤有高低差别,比如2016春季日剧《重版出来》就是碗高汤,味道鲜美食之感动。励志就是“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火花》在这一点上冷酷的逆转,德永在最后一集告诉大家,努力未必就有回报。
Sparks组合中负责吐槽角的山下,有交往近10年的女朋友而且最后结婚,德永单身10年连一句我喜欢你都说不出口,可以看出山下处事更为圆润,他引导着Sparks组合与圈子、世俗和流行讲和,逐渐得到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他们也从不懈怠的努力着,但是最终组合解散,德永做了房产经纪,山下去大阪卖电器,神谷潦倒欠债作践自己,街头卖唱的歌手更早就回老家了。
他们有才华,从儿时就开始练习的配合默契,10年不懈的努力,然而因为各种复杂的内外原因,梦想破灭,没有得到回报。
看到许多人问,德永为什么不愿意跟制作人去喝酒?德永为什么不表白?神谷为什么那么自毁?等等等等,如果我们不要上帝视角,而是用同理心去理解,或许就能体会人生的悲剧和无奈。当然,或许这么发问的人,有些其实是在质问自己,是自己无力感的发泄。
然而,他们是失败者吗?这个剧表现的是社会上的成功者是极少数,而绝大多数都是失败者吗?这么理解,个人认为完全歪解了此剧的主题。
成功,普遍的定义是出名、居高位、财务自由;不过你如果认同另一种定义,“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那么历经挫败,陷入低谷的他们,因为这为梦想而努力的10年,因为有惺惺相惜的知己,因为曾被温柔的对待,他们这10年生命如同在黑夜中的烟花,在注定要消亡的生命旅程中璀璨的绽放,你能说他们是失败者吗?
最后一集大爆发,剧末,德永看着活蹦乱跳的神谷,露出会心的微笑,镜头逐渐拉远,淹没于东京都市芸芸众生万家灯火中。成长和励志,才是《火花》的主题。
“只要还活着,就不算是悲剧,我们尚在途中,今后仍要继续。”——《火花》
4 ) 当我们讨论林遣都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
闲言碎语系列之2
早期看日影也好,日剧也好,对林遣都三个字多少有点印象。美少年,量产美少年的发达娱乐业里的又一位美少年。然后过几年不小心看到二十代出头的林,质疑他长残了。没有发胖、也没有奇装异服,却还是质疑他残了。偶像新面孔的冲击让我们审美被急剧扩大的同时,也被诡异的局限到了某种特定范围。身高,没有180cm好意思吗?颜值,没有超路人200分有脸出街吗?人设,不好好经营我们惜得多看一眼吗?作品,作品是什么,能刷话题的那种东西吗?
这时候,他突然从一部意外爆红的奇异剧集中走了出来,让我们再次看见了他。(请搜索:大叔的爱。你没看错,是大叔的爱。)
美人,吉娃娃,毛发浓密,有粉色指甲的手指,藏着星辰大海的眼睛,暗色粉底压不住的好皮肤。他曾依着这副好皮囊,着实出名过,在最好的年纪留下了最美的影像。到了网络时代,有好皮相,就能让人多看几眼。要求高的观众说,美人在骨不在皮。那如果有骨又有皮,还有几处奇异的可爱,就是美人中的美人了。
173,隐形人,“天才演员”,变色龙演技,无处安放的眼睛,未老先衰的衣品,习惯性的手足无措,最后,脖子一直都在只是囤积了太厚的斜方肌。你喜欢哪一点?
在能窜个子的年纪演了太多运动角色,运动量大增。总感觉那时候没重视休息和补充营养,不然一定不只长到173cm。看他的头围和肩宽就知道,老天本来连身高都想给他。后来他说运动到实在不想动了,除了过度消耗之外,也许是心伤。很多运动和年少时的辉煌连在一起、不可分割,那是再也回不去的,年少成名的绝美人生。初战即是电影主角,演电视剧都有山田孝之和小栗旬给他做配。
但是,天才演员,并不是他最初的样子,他只是本能的表演一个美少年罢了。这也是天分,也算老天爷赏饭吃,但不是演技。演技,是他跌倒后才捡起来的东西。不需要什么大凶大恶的新闻,只需要在新陈代谢过快的行业里,从高处跌下来,就够了。你看看那么多曾出演爆红剧的演员,有几人还稳稳的坐在主役位子上。还有多少我们似曾记得的人,已经离开了这个行业。所以他在美少年时代过后被晾干在沙滩上,失去未来的方向,简直是天注定。在最骄傲的年纪,最沉浸于盛名的年纪,早早的经历了这些。痛苦吗?对,加倍的。现在看来却也是幸事一桩。
林遣都,中国有个老二哲学,意思做人不要垫底,也别抢风头。可老二真是个奇怪的位置,不是吗?前面是豪爽又奔放的哥哥,家里的第一个孩子意义自然是不一样的;后面是可爱的老幺妹妹,家里唯一的女孩子意义自然是不一样的(你确定妹妹是唯一的女孩子吗)。上天为了拯救你,照着天使的模样细心打造。终于15岁成名,数千人里选中的棒球少年,手帕王子,一路走高。结果数年主役,到了20出头,突然发现自己一直在原地打转。前面是项背甚高、无法轻易逾越的大物演员,后面是灵气秀美的新生后辈。怎么办?
把比较的心放下来,三人行,吾师焉。
你平视了曾经无视过的世界。把美少年的皮囊脱下来,钻进形色各异的人物壳子里。
看,听,感受。爱,恨,情仇。
这一次,是你自己重新选择了做一个演员。
只是没想到,害羞如你,也下定决心要做演员里最厉害的那个。你做到了吗?也许28岁的你还没有,幸而有火花。看封面就知道是好作品,丧到不能再丧,所以不敢看,直到补剧补的绕不过去才看了一遍。追梦的人不看第二遍火花。你在镜头前是德永,也是林遣都。你说导演经常不喊cut,演员还是要继续演下去。小栗旬早早做过导演,山田孝之终于做了监制。你还在演员的路上奔走,你要继续演下去。因为,你要做演员里最厉害的人。
当我们讨论林遣都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讨论些什么?美少年to大叔养成法?内硬外软的反差萌?女友差九岁又怎样?
我想讨论羡慕。
羡慕他遇到火花这样的传世之作。
羡慕他在大叔的爱里也变态的闪着光。
羡慕他跌倒后站起来了,但又慵懒的准备随时躺下。
羡慕他投入到指尖的演技,被影迷拿出来细细研磨。
羡慕他还这么年轻,却攒了这么多形色各异的角色,让突然迷上他的人一时走不出去,默默的补剧-感慨-补剧-感慨,循环往复。
羡慕他总是被同剧演员又抱又亲,成为大家心里最可爱最放飞自我的小林子。
羡慕他一路徐行,变成现在这个很沉稳、很帅气的林遣都。嘟嘟嘟。(满意吗)
5 ) 追逐繁星的孩子
在人们狭隘的词典里,一见钟情四个字似乎只存在于异性之间,眼神交互迸发出本能的生理冲动,千变万化的情感囿于男欢女爱,唯独忽略了吸引力最本质的形态。
热海的烟火大会上,德永望向神谷的眼神浸透着难以言说的情感,崇敬,感激,爱慕,所有形容都单薄得不够分量。最有说服力的是他模糊的泪眼,折射出露天舞台上神色凶悍,言语犀利的男子。在他身后不时绽开一簇簇烟花,辉映着寂寥的夜空。
那一刻,仿佛太空中两颗漂流的卫星收到对方传来的讯号,德永听见内心隔墙打破的声音,灵魂挣脱躯壳,飞入广袤无边的银河。庆典上阿呆二人组不合时宜的表演,让他笃定自己和那个身披光芒的人来自同一轨道,于是夜色依旧沁凉,却多了相伴同行的人。
从2001到2011,十集,十年风雨路,如微波漾舟般缓缓淌过,没有坐过山车的惊心动魄,却绵里藏针,不动声色地牵引着观者对人生,对理想共有的感触。作为Netflix进军日本市场的试金石,《火花》继承了日剧一贯慢热的特点,却更平实,更生活化,而这种从容又赋予它大胆的自信,使其堆砌生活场景的同时,不忘揭开现实的伤疤,让你看到梦想是如此经不起歌颂的字眼,犹如即刻冷却的火花,只因那一瞬的璀璨,让人念念不忘。
德永与神谷的情谊无疑是令人羡慕的,一个喜欢窝在角落独处,深秋般静默不语。一个天性洒脱不羁,充满夏日的热情与生命力。二人个性反差强烈,却因对同一目标的坚守走到一起。
在经验成熟的前辈面前,德永仿佛找到一面可以自我观照的镜子,他渴望成为师傅那般个性张扬,血液里流淌着搞笑天赋的人。而神谷,这个被主流社会驱逐的异类,也在弟子身上找到了释放才华的绝佳途径,与身边来去匆匆的对象不同,那是个不被外界侵入,坚固稳定的堡垒。让对方承诺为自己著书立传,即是给予这段友谊无保留的高度信任。
更多时候,观众在剧中看到的不是师徒,不是亲人,更像是都市丛林里窃窃私语的两个影子,他们用漫才的方式互吐心声;旁若无人地在街上仰头大笑;四仰八叉地醉倒在马路中央;同打太鼓的非洲小哥、收集破烂的老人开不着边际而又心酸的玩笑。神谷以他独有的睿智启发着初出茅庐的德永,告诉他漫才并非生活的一部分,要把生活当作漫才加以演绎,它才会忠于你虔诚的付出。
在剧中,与二人的成长经历如影随形的还有对艺术本源的探讨。作为日本悠久文化的精粹,漫才这一传统的曲艺形式,披着搞笑外衣的同时兼具社会讽刺与文化推介的作用。而自从它面向市场,发展为文化产业链上不可缺失的一环起,自身便分离出两条截然相悖的路径。一条是降格为大众化,生产通俗浅显的笑料。一条是保留行业本色,延续实验创新的思路。
毋庸置疑,无论哪种艺术,都不乏其尊严与价值。在网络入侵的时代,总有我行我素的思想家存在,神谷便是后者的典型代表。在他眼中,路边的每处风景都是灵感的素材,喜剧的精神在于自我超越,而非奋力搏观众一笑。这使他与投机耍滑的同行相比多了份正直的底气,也平添看穿世间的寒伧与无奈。悲剧总是相似的:有骨气的艺术家宁要自尊不要饭碗,理想的国度一夜垮塌。
十年光阴荏苒,德永和山下组成的“sparks”一路摸爬滚打,成为业界小有名气的漫才组合,从超市促销到座无虚席的专场表演,粉丝圈与表演风格也逐渐定型。事业冉冉上升之际,无常的变数再度充当了梦想的刽子手。德永与合作十年的搭档分道扬镳,穿上职业装成为平凡的上班族。外出跑业务时意外重回往日栖身的狭小公寓,两个稚朴年轻的房客谈笑风生,同十年前在东京只身打拼的德永一样,做着成名的漫才梦。
原来,人生中最值纪念的十年,那些独自失眠,啜饮,长夜与人促膝交谈的时刻,拼接起来,不过眼前这恍然一梦。
师徒最终在酒馆重逢,神谷在躲避现实枪林弹雨的袭击中败下阵来,沦为欠下一屁股债的幽灵。二人回到十年前初遇的地点,热海的烟火仍旧绚烂,前路依旧渺茫,但对生活的热情还在延续,只要台上的主角还在挥洒汗水,故事就不会落幕。
从养鹦鹉的梗到最后的告别演出,就像sparks组合新奇独特的表演,整部剧一直以淡淡的笔触勾勒着平凡人的轮廓,一如书给失败者的诗篇,没那么励志,没那么暖心,却分外真实戳人,让每个活在大千世界的小人物感慨万千。神谷与德永的结局,绝非用以佐证理想之于现实的遥不可及。相反,梦想破灭后,依然有它醒目的价值。正如搞笑艺人残酷的竞争,中途有人放弃,有人退出,但只要全心投入过,真诚付出的小角色,都如飞往宇宙的火花,哪怕再微渺,用力绽放后,也能耀亮整片夜空。
Netflix不愧是有眼光的,通过纯文学改编这一独辟蹊径的选择,集结本土多个知名导演掌镜,将剧集的叙事功力提升到了极致。充满镜头感的视角转换,和精心设计的构图、打光、场景,几乎每项指标都大幅超越了普通剧集的拍摄水准,单独拎出一帧都是赏心悦目的壁纸:
包括风格化的片头,每次登场都尤为惊艳:
同样印象深刻的还有剧中数不清的配角,他们作为日本社会中下层的生动写照,血肉呼吸间散发着勃勃生机:与德永争执相伴的搭档山下,简单善良的真树,街头弹唱的乡下青年,和女儿每年见一次面的咖啡馆老板……不同情节交织到一起,丰富着德永的旅行地图,也让一张张脸谱成为立体鲜活的记忆。
出于日剧一向低调的走势,《火花》即使好评如潮,也未能在中国揽获高人气,剧中涉及漫才表演的剧情与充满想象力的对白,给不少观众造成文化障碍。好在真正的佳作往往无需太多关注,正如漫才本身。难得的是人心浮躁的当下,还有这样一碗不拼命兑水的鸡汤,和草药一并熬煮,逸出清淡的苦味,让人沉思浊世中生存的奥义。那是俯身妥协后仍不放手的乐观坚韧,是平凡中遒劲自如的万钧之力。
至少,德永从未止步于对美好生活的追逐,而20岁的我们,仍在彷徨中试探着,眼前恍如蒙了团白雾,看不清前路通往何处。庆幸的是,我们仍在这条路上走着,踩着满地六便士,头顶悬着一弯明月,只要心中装着美景,群山深处必有回声流泻。
就像剧中反复响起的插曲“I see reflections in your eyes”,芸芸众生中藐小的尘埃,只因在另一双瞳孔中看见了自己高大的身影,才会更加坚定向前。浓雾散尽,人生掀开新的页脚,万物驰骋上升如明星,汇聚成一道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沉睡在银河一隅灼热的发光体。
那个发光体的名字,叫梦想者。
6 ) 小才华的人最悲情
我不是不爱我的梦想,只是偶尔,还是会有些迷惑和动摇。
这是看完第四集后最深的感觉。
被开头神谷绚烂烟花中“下地狱吧”的嘶吼吸引开始了观片,实话实说后面无聊了很久,为了装逼和小林子的脸终于撑到了第四集,终于觉得值得了。
送走邻居流浪歌手,歌声中再无更多对白,但德永的一连串反应内心戏足到溢出。忍着泪疯狂奔跑,一定要赶在眼泪流出来之前见到神谷,一定要在后悔放弃怀疑自己之前给梦想打一剂强心针。
看到神谷的演出,委屈的眼泪终于在眼中转化成了激动的泪水,转身出门后,又有了追寻烟花的勇气。
看完这里终于明白了前几集为何如此枯燥,关于梦想的故事,火花实在是看得太令人不爽了,它把最卑微甚至无聊的追梦日常表现了出来。无聊到我们甚至从没感觉到颓废的德永有在追求理想,永远消极,永远怯怯的,永远酸溜溜,没有热血,没有激情,分分钟想抽醒他大喊一声“混蛋!你给我振作起来啊!”。
德永的眼中甚至从没出现过希望之光,第四集结尾对烟花的追逐似乎是第一次展现主动性,我才想起,原来这还是个有梦想的家伙。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之前无聊的三集中,德永的碎碎念编段子,毫无语调可言的演出,冷漠地欺骗父母,像个背后灵一样追随神谷,这都是在追梦吧,这些无聊又无休止的行动,是没有停止的努力吧。
选择和梦想谈恋爱,到了倦怠期的德永,已经像个木偶一样,纵然没有了激情,还是习惯性的做着从前热恋期会做的事。当追寻梦想成为了一种习惯,再冲动的鸡血,也会变为最无聊的日常。
对于神谷为何会吸引德永,越看越觉得深有体会。神谷一样是个loser,一个loser憧憬着另一个loser,是因为德永在看清了梦想的真谛后,在神谷身上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我们总说背负梦想前行,但对神谷来说,梦想却不是一种背负,这种与梦想恋爱的新模式深深吸引着德永。越是看着神谷,越是感觉到自己的卑微,自己的小气,自己的阴暗,而神谷就越是清新单纯不做作。
德永的好性心不强,他从没想过出名,甚至可以说他从没想过要成功,但他一定打心眼里想成为神谷那种人。当生命老去,当生活变的鼓噪乏味,依旧可以和梦想举案齐眉。
曾经非常抵制贩卖梦想的《疯狂动物城》,偷偷写下抵制影评,并删掉回骂我的评论的时候,我一定像极了酸溜溜的德永,自己看着尴尬,别人看着讨厌。这个时候嘎老师随意一句“哦,我也不喜欢那个”,简直就像烟火大会上的神谷,在普天同庆举国欢乐梦想真伟大的时候,替我骂了一句“你们都给我下地狱去吧”
看过剧后专门找了又吉直树的原著来读过 整个本子令人想起古谷实 影视化的完成度也很高 结局部分虽然意外但也是宿命使然 毕竟神谷师傅这般恃才狷狂的人物 早在开始时已预示了结局 说起漫才 托妻子常播日综的福 看过不少 但始终get不到笑点 还是老相声有趣 郭德纲和曹云金的师徒十年 拍出来想必也有趣
仿佛随便打开一本尼采的书,随便指一段都能套用上去一样。这一句最让人唏嘘:“自由的保证是什么?是对自己不再感到羞耻。”艺术和生活确实要用两个体系评定,可艺术家和凡人总要有交汇的地方,艺术家也无法逃脱人间烟火的束缚,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已经不是艺术家,而是一个赤裸在人间的、羞耻的人。
get不到点适应不了节奏的人请坚持到第四集。用大量长镜头组成的剧像看了将近十个小时的电影。最绝望的不是在歌声中落荒而逃的告别,不是和搭档用反话完成的最后演出,而是神谷哭着说"我想德永是会笑的"。那些孤独而有趣的夜晚,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有着笑得仿若征服世界的灵魂。去死!去死!去死!去死!
我決定把我以前打五分的劇全部改成四分
Netflix与又吉直树携手,以超一流的制作水准完成日剧向电影化进阶的新高度,不可思议!叹为观止!年度日剧毫无悬念。荒诞情境下小人物的自省与孤独,自若泰然的月光下,他们是平凡的奇迹。
真是惊喜啊!既保留日式横道世之介般不经意的温暖,竟也嗅到LouisCK感尖刻的黑色,勇敢抛弃日剧狗血、煽情、大特写的样板,大量使用电影化的空镜、长镜、大全景。不编织世界中心呼唤爱的谎言,只表达世界那么大哪里是我家的真相。人物的拼搏与格格不入相互交织,好一曲都市残酷物语。
总之都去给我看
再不出OST死给你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神谷洒脱不羁,是德永逐梦路上灯塔般存在的指引光芒,在无数细碎甚至无聊的对谈间,沉淀着波澜万丈的日常肌理,酝酿着脑力碰撞的灵感火花;极具电影质感,喜欢拍摄背影的运动长镜,宛如人生路上的步履不停,宛如自得其乐的平凡奇迹。
看完哭到脑壳痛。戏烂人未死,感谢这个世界存在偏执狂的天才,也感谢温柔包容他们的普通人们
真是很意识流的日剧啊,每一集都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可是每每看到最后都仿佛体会到,悲从中来,四个字。(好魔性)。这个世界上,才华与成功本来就不是成正比的啊。而且人生啊,本来就有些事情,是徒劳无功的啊。PS:林遣都有一张张智霖+郑伊健+冯德伦+霍建华的脸。
近年来看过最好的日剧......不对,它应该要去和电影比。
潜心在事业上的人都是孤独的,妥协于世俗又不愿意刻意逢迎的德永,坚守自己却迷失其中得不到认同的神谷,拼尽全力,热血的梦想最多可能点燃的只有刹那的火花,不过大概人活着就不会有太差的结局吧。喜欢各种大全景下小人物透出的疏离感和孤独感,谢幕演出非常精彩,这部镜头语言真丰富,演员表演很棒
10小时长的电影。超赞不多说。
逗别人笑的人,首先都学会了哭。
尽管算是师徒关系,但其实只是两个同龄人,师父的一些观念虽然耀眼但他自己也难以做到,在德永看来他是自己想成为而无法成为的人,把他的观念作为自己的准绳。但如果要在社会里取得一个位置,拘泥于本质问题便行不通了,连师父也露怯,他们只好成为有才能的失败者,不过失败也没什么。
活着也没什么意思啊,梦想不会实现,在一起的人会分开,只有走过的马路等你走上一遍遍。
在徳永眼中,神谷是最耀眼的火花。Sparks的故事太现实,他们推翻的,只有“努力必定会有回报”这句美好的话语。
“爱迪生发明了黑暗”“是阴暗的地下室发明了爱迪生”
几乎一口气看完,超越原著的成功改编。建议先看原作,这样才知道它做得有多好。近乎纪录片式的细节展示和作者式的影像风格,使它更像一部超长电影而非电视剧。原作的结尾或许象征意味太强,过于超现实,但影像化处理竟看得边笑边哭。「只要活着就没有bad end。」两个疯癫的灵魂狂笑着在路上疾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