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电影有蜜汁神奇的能量。120分钟讲着普通人的事,你看着却觉得不普通,不普通也罢了,观者却还会向往这种普通人的生活。可别忘了,现实的我们都是向往好工作,好房子,多票子的人类啊。
故事您自己慢慢看。
看的过程,看完之后我内心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大部分的父母年老之后想和子女在一起,却又怕添麻烦。不给人添麻烦也是一种美德啊。哪怕前四十年是为了子女工作的四十年,年老之后依然不敢理直气壮的住在子女家。那既然这样,与其被拒绝,不如先拒绝好了。就是这样的一个怪老头,和学生谈话时精神抖擞,与子女在一起时却带着寂寞的威严。
父母肯定不是累赘(那些本身对子女不负责的不包括在内)。这个结论无需我多论述,各位都懂。但是我想说的是相处之问题。特别喜欢伊藤先生劝父亲回东京那一段的台词。大意是:先回去,老房子修好了,春天您再回来。住着也方便。既给了老爷子台阶,又句句体现为老爷子着想使他根本无法拒绝。而相比较之下,一儿一女的劝说却是完全的苍白无力。完全就是要生拉硬拽扯回东京去。那这傲娇的老爷子肯定不干啊。由此想到我自己。和母亲相处时,是不是有些时候明明好心,却得不到想要的回应?答案是肯定的。我也得和伊藤先生多学着点。尤其不能打着爱的旗号,伤害了所爱之人。
题目这句话,我理解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伊藤先生借自己之口告诉阿彩不要去逃避爱父亲的情感。看完整部电影,可以看出阿彩和父亲很像,傲娇且顽固。阿彩并不是拒绝寻找离家出走的父亲,并不希望父亲去养老院。然而,尽管纠结着却傲娇的仍不行动。伊藤先生希望阿彩不要逃避这种父女之爱。第二层含义:即伊藤先生以这句话告诉阿彩他已做好三人生活的准备,他不会逃避。其实无论哪一层含义,都足以体现伊藤先生是个温柔体贴之人。这也是结尾父亲托伊藤先生照顾枇杷顺便拜托他照顾女儿的原因。
结尾,是啊彩追父亲的一个镜头。一开始的阿彩表情沉重,慢慢张开笑颜,最后彻底展开笑容我 这几步路是彩的心路历程。一开始仍是纠结到底追不追啊,要不要和父亲生活啊?到中间天平开始偏向于要和父亲生活,直到最后的决定接纳三个人的生活。
父亲的背影真寂寞啊。父亲的小癖好更是寂寞的实物表现。多了不说。
但愿看了这部电影的你我。可以稍微思考那么一下到底要怎么能做更好的子女。多学习伊藤先生的温柔~
我和父亲想的一样,一起吃饭才是真正的晚餐啊。
大火下的柿子树真是让人心痛啊 完全感受得到父亲的寄托一点点的消失。
阿彩可是和伊藤先生互换裤子的!好嫉妒莉莉桑可以穿树穿过的裤子。( ̄^ ̄)ゞ
这部片子静静的像流水一样,讲述了74岁的老父亲从哥哥家被迫离开,需要暂时住到妹妹家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子女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养老问题,是不管自己和自己的小家庭喜欢与否,都要遵从社会的舆论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祀奉老人?老人在面对自己老去的事实,内心怀着怎样的期待,又会做怎样的选择?这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思想熏陶的整个东亚文化圈都面对的共同伦理问题。
这个故事因为有伊藤先生而显得格外温馨,因为有伊藤先生,最后每个人都顺从自己的内心让这件棘手的难题有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为什么说是一个家庭的三代人呢,我认为74岁的老父亲算是一代人,哥哥可以理解为一代,因为不知道哥哥的年龄,姑且认为40岁左右吧;妹妹34岁。在老人到底应该怎么安顿的事情上,每个人的想法态度在影片里说明的很明确。
老父亲,一个四十年的老教师,正直有爱心,执拗,但有一个偷窃的小毛病:喜欢在超市里偷窃勺子和叉子。勺子和叉子是一家人整整齐齐团团圆圆的象征,晚饭时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碗碟整齐,勺子和叉子发出各种声响,代表一家人的生气和温馨。所以一个人在外面逛到天黑,仍然坐在夜色中倾听别人家的母亲呼唤自己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让他觉得眷恋,也让夜色中的他显得格外的孤寂。所以老父亲内心是无比的希望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的。
哥哥,性格显得懦弱,而且在小家庭里的地位,明显老婆更加强势。在与妹妹谈父亲是否能去妹妹家过度六个月的时间的事情上,明显掩盖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孩子要考中学只是一个借口,这个从老婆看到父亲时候的呕吐态度可以看出,父亲住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是无法与小家庭或者说儿媳妇共处;所以6个月的过渡期只是一个借口。后来在一个雨夜和妹妹一起在父亲的老家时,针对是否要带父亲回东京的恶态度上,也不愿意明确表态,甚至应该内心也有让父亲一个人在故乡生活的想法。但是碍于传统的观念,养儿防老、赡养老人,无法直接表明态度,所以态度总是暧昧不明。老婆的表现也是一个佐证,嘴里说着愧疚和抱歉,但是身体却做出了最诚实的反应:呕吐。所以哥哥是受着传统的观念约束,活得最纠结的一代人。
妹妹,34岁。从婚姻的选择上来说,显得很自我。自己喜欢,和伊藤在一起觉得快乐,就在一起。不用去在乎他是50多岁的老头,也不会过问过去,是真正的遵从本心,活得非常自我的新一代人。她在面对父亲要来同住的事情上,最初态度是很明确的拒绝的。一方面因为自己与人同居,一方面也因为父亲执拗和难以沟通。所以告诫伊藤不要对父亲太好,让父亲住下来就不想走。而且在父亲是否要同住的事情上,很在意自己小家庭的态度,在意自己的本心,在意伊藤的观点,甚至认为伊藤与父亲对她是一个二选一的选择。电影拍的非常细腻,每个问题都做了交代,并完美的得到了解决。
首先,妹妹对老父亲。通过对父亲一天的跟踪,她深刻的理解到了父亲的孤独与苍老,也加深了对父亲的理解。
然后,她在意父亲的到来,伊藤是否愿意。伊藤在父亲的事情上,表现的能与父亲很好的相处,细腻周到体贴;但在父亲的故乡时,明确表态说,我又不是你儿子,我为什么要和你住在一起,不要去依赖别人。所以妹妹以为伊藤是不愿意的。
所以父亲,最后做出了去养老院的选择,一个人拧着简单的行李去养老院的驼背背影显得苍老和孤寂。妹妹心里很难过,虽然她想,可是她是一个有着现代观念的人,家庭关系是她的核心,她必须要在乎另一个人的态度,所以流泪了。可是伊藤先生摸着她的头说,我不会跑的啊。妹妹明白了,伊藤的态度。于是跑着追向父亲,所以这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每个人都顺从了自己的内心,做了选择。
从三个人三代人的态度里,也可以看出,同处东亚文化圈的日本也都有着和中国一样的,子女是否要和父母同住养老的问题。到了新一代的妹妹,其实已经比较西方化的观念了,越来越尊重自己的小家庭。所以这个问题因为有了温柔体贴的伊藤,有了比较好的解决。但是哥哥、父亲,其实都还是相对老式的观念,看过一篇文章,说过东亚文化圈的共同点是以代际关系为核心的,夫妻关系反而是第二位的。绝大多数家庭如果在遇到对待老人、对待小孩的问题上是要受舆论的监督的,夫妻关系和小家庭可能在某种极端情况下要让位于孝道和血缘关系的传递。
所以这部电影,其实也说明了社会越来越发达,人们越来越自我的变迁中,针对养老问题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舆论观念已经不再是一个约束。老人的养老问题,可能越来越需要靠完善的养老体系和服务来解决。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在想再过几年,我要如何处理我要承担的养老问题?
或者说在几十年后,我也老了,我在哪里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我的晚年生活呢。
周五的《奇葩说》题目是“父母提出要和老伙伴一起去养老院养老,我该支持还是反对呢?”现场哭成一片泪海。
这是一个我们必将面对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然而放假偶然看了《父亲与伊藤先生》,电影似乎暗示了这道题的答案,你有千万种选择,但你知道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日本的老龄化在我们还得意人口红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而当空巢老人比例一再攀升,以致于无法回避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许在可以从这个和我们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里,学到点什么。而这部电影并没有给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只是对每个子女心灵的扣问。
故事发生在一个云淡风轻的下午,哥哥约谈妹妹,拜托让父亲到她哪里暂住一段时间,妹妹正在和比自己大二十岁的男人同居中,觉得非常不便,婉拒的时候,提出了第一种养老方案“独居”,七十四岁老人独居,听也是个不靠谱的答案。
然而,当妹妹怀着愧疚拒绝的时候,父亲已经带着行李堂而皇之地搬进了自己家。行使父亲的权力审问其自己的同居男友伊藤先生了
刚以为未来女婿是小学教员,心情有所好转的时候,被告知是学校的大爷啊。。。。心里可能有一万只小动物跑过。
父亲如奇葩说所说,是固执而挑剔的老人,柿子不应该浪费钱去买(父亲的老家有一颗柿子树),文明人要吃辣酱汁(没太搞懂日本的酱汁),在狭窄的厨房加饭厅里,老人和家人郑重地进行晚餐。
像所有父亲一样,知道不能过于干涉女儿的生活,又忍不住关心,早上拿着报纸,念一句新闻,再一句女婿的情况,这一段温暖而有趣。老人担心老女婿还有6年就六十岁是否能照顾女儿,34岁的女儿还没有正式工作,打零工也非常让人担心,然而自己的担忧女儿浑不在意。
老人每天早出晚归,女儿好奇跟踪了一天父亲,去图书馆看书,在路边解决午餐,坐在路边的凳子上直到日落,直到每家每户传出“我开动了”,起身回家吃晚饭,女儿就一直注视着父亲的背影,光线由明渐暗。
我们很早就学过了朱自清的《背影》,几乎逐字分析了那篇课文,然后那种心情,只有等我们长大亲眼看着父母的背影远去才能懂得吧。影片的结尾,父亲的背影再次出现,甚至有些矫健的离开,不再等待。
因为父亲一次的见义勇为,暴露了以前他偷勺子的行径,父亲留了张字条回老家去了。兄妹找来,在暴风雨里,彼此摊牌,父亲心里明镜一般知道她们不愿意和自己一起居住。
父亲想要独居,说这是自己喜欢的事,而这“喜欢”完全来自于子女都无法和自己和谐相处,下下之选。
独居的选择被一道霹雷烧毁,房子烧毁,小时候爬上爬下的柿子树也被雷劈成废墟。父亲站在房屋的灰烬中,怅然若失,最后的选择也被剥夺了。
老家烧毁之后,父亲一度非常消沉,忽然有一天坐在妹妹面前,说自己要去养老院了,提出了养老的第二种方式。唯一觉得抱歉的是,养老院很贵,没有钱留给子女了。
把自己的女儿拜托给老女婿之后,了无牵挂地转身离开。
老女婿一句“我是不会逃避的”,女儿追了上去,女儿选择了内心的答案
故事温暖而俏皮,像发生在隔壁老王家的八卦一样,然而看着剧中人的一次次选择,我们都会反问自己的答案,我们挣扎,犹豫,最后都抵不住内心那个正确的声音。
《奇葩说》里谈到了养老的三种方式,独居,和子女同居,养老院。排除独居对年纪大的人完全不可行,同居和养老院是两难的选择,代沟隔阂都会让两代人磕磕绊绊,然而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呢?养老院是一个不添麻烦的选择,麻烦了谁?又解脱了谁?
空巢老人固然存在,大批的单身青年也许也该思考一下自己的养老问题。
34岁的阿彩和54岁的伊藤先生曾经是便利店的同事,顺其自然地在一起并同居了。日子波澜不惊。直到有一天,哥哥约阿彩见面,询问能否让父亲在阿彩家住一些时日。阿彩还没有答应,74岁的父亲便拎着自己简单的行李来到了阿彩家。
食物
父亲是一个傲娇固执的老头,尤其是在吃饭这件事情上。他和儿媳妇的矛盾之一是儿媳妇为了孙子们的学业,给他们准备了便当;而父亲认为晚饭就是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食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承载的并不仅仅是温饱,更是一种情感上的纽带。父亲来到阿彩家,对食物各种挑剔。初来时,伊藤先生按照父亲的要求煮了荞麦面,没有多余的椅子,他站在厨房吃。隔日,他兴高采烈地买了一把蓝色的皮椅作为父亲的专座。电影中多次出现椅子的特写,我想这把椅子代表的是伊藤先生对父亲到来的接纳,从买椅子开始,他就从心理上认同父亲今后要同他们一起生活这件事情。
柿子树
电影中的柿子树对父亲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大概是他乡愁的寄托。阿彩削着买来的柿子,父亲直斥,柿子干嘛要买,直接从树上摘就可以。后来,他们在父亲长大的地方找到了父亲,院中是有一棵巨大的结果的柿子树。最后,突来的闪电烧着了柿子树和老房子,父亲一下子就没有了精气神,在阿彩的住所里,窝在角落里,郁郁寡欢,直到他曾经的学生从网络上得知火宅情况特地看望,讲起曾经班级趣事时,父亲才有了笑容。父亲又开始早出晚归,一天回来后,说自己偶然看到一家养老院,设施不错,有单人间和浴室,家具齐全,他已经签了合同,次日就要搬过去。
搬家那日,他不让阿彩和伊藤先生送到车站,自己一个人拎着小小的一个包,慢慢地走向车站,蹒跚的背影。他从儿子家来到女儿家时,大概也是这样的场景。想到朱自清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父母之爱子女拳拳之心。离别前,父亲拜托伊藤先生照顾好他们一起买的枇杷树。归有光在《项脊轩志气》中也写到过:“庭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草木并非无情,所谓睹物思人。父亲心底会不会是希冀阿彩他们在看树时能够想起他。那日,他们三个人一起看电影,打保龄球,逛超市买下这株枇杷树,一向傲娇的父亲直言“我很开心。”每天孤孤单单一个人四处走,暮色四合之时,一个人坐在路边长椅上看万家灯火慢慢亮起。阿彩那日跟踪后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父亲,所以才有了计划的一日陪伴。后来,阿彩送别父亲的学生时,学生们感慨,老师有女儿在身边,所以很幸福时,一向寡言倔强的阿彩突然哭了出来。她心里又想到了什么。最后,看着父亲的背影逐渐消失,伊藤先生说:“我是不会逃避的。”然后拍拍阿彩的肩膀,阿彩追向父亲。其实,在父亲决定搬到养老院时,伊藤先生和阿彩商量搬到郊区一点的地方,可以和父亲一起住得更舒服一点。他们应该会在院子里种很多很多的蔬菜水果,大概有茄子、南瓜之类,父亲应该还是很挑剔,也会有矛盾,但是,日子就是这样悠长地过下去。
看这样平淡的剧,代入感很强。无法理直气壮地指责某一个人。因为自己是普通人,所以知道如果是自己不一定会比剧中人处理得更好,所以会有一份同理心。如果我是剧中的嫂子,面对这样坚硬如石爱挑剔的公公,还有儿子们升学考试的压力,大概也很容易精神压抑。很多话,作为女儿口无遮拦地说出,但是作为儿媳妇不可以。家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是建立在长期的磨合与适应中,这个漫长的过程不是所有人都能抵达终点。哥哥也是左右为难,从他的性格可以看得出,他应当是个老好人,能力也不突出,一面是妻子,一面是父亲,还有中年人的职场压力,再三取舍之后,把父亲放在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不是不关心,只是没办法像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那样关心。不然不会得知得知父亲失踪后的住址一同前往多次劝父亲一起回东京。
父母和子女,每个人都曾经是子女然后是父母,对子女几乎倾尽全力,对父母却逐渐失去耐心,能够为父母付出六分心血,大概就算是优秀了。我几乎可以料想自己将来也应该是爱子女大于爱父母。所以,看这部剧才会这么难过,这么有共鸣,哪怕我只是一个单身女青年,并没有任何关于婚姻的计划。
与其说是一部迎合亲情的片子,倒不如说是真真切切让观众去感受亲情的片子。很多时候,我会有同样的感觉——那是一种芥蒂,说不清道不明的芥蒂。我们想关爱父母,却迟迟难以按照心中所想的计划去行动,去实施,去把切实的不流于心的行为落实下去。
国情不同,自然不敢片面的去讨论别国家庭中会遇到的情况,以及会遭遇的诸如“冷漠”一类的事情。生活的真相往往就存在于——在设身处地的参与的过程中,才能得出有效而真实的反馈和反思。仅仅是一份遐想解决不了问题,也预料不到结果。
枇杷树象征着什么呢?我有我的解读(当然你也可以有)。
枇杷树乃是需要人类照顾的植物,但它又不需要完完全全被人掌控。枇杷树有其自身的习性,和院子里的黄瓜、茄子都不一样。若是想种好枇杷树,就不要像对待一般作物那样去对待它。如同伊藤先生,他就是一个充分了解枇杷树习性(父亲的习性)的人,能自始至终明白老人的心里所想,以及老人真正所需要的东西。他怎么会仅仅缺一个勺子?不是吗?
过多的亲情关怀也会使得老人失落。并不应是完完全全像对待小孩那样去对待一个老人,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把他们当作是一株植物(在这里并无贬义),既需要我们的浇灌,也需要它独立生长。试想,一个身体和精神机能下降的人,遇到自己完成不了的事情,内心的那份无力的缺失感,多么撕裂人对现实的把控,那是一种在夕阳下自诩无用的感觉。
不要让老人觉得自己无用,就像家长的唠叨和繁琐的解释你也会觉得无用。你讨厌那些,老人也会讨厌。
この映画が大好きです。楽しく見てください!
(文/杨时旸)
表里不一,或许,这是用来形容《父亲与伊藤先生》当中所有角色最恰如其分的词汇。父亲、女儿、准女婿、儿子和儿媳,几乎所有人都和表面上给人的第一印象全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到了最后,所有人都露出了另一面,或者说,变了一个人,彻底颠覆了人们的想象、认知和偏见。那些看起来靠谱的、本分的、老实巴交的人其实都油滑又势利,那些表面上逃避责任、不求上进、吊儿郎当的人反而成熟又持重。
《父亲和伊藤先生》在开场之后,向人们展露了一帧帧日常镜像般的生活常态,然后一点点剥离生活上的那层暧昧又虚假的装饰物,最后,它让人们看到了生活更真切的样子,还有生活这幕大戏中所有参演者卸去妆容后的脸。你会恍然大悟,也会怅然若失,觉得,那个曾经看起来那么值得信任的人原来如此不堪,那些自己侧目和鄙夷的人们其实都那么善良。但你不会失望,也不会昂扬,只是会觉得,哦,这好像就是生活的真相。
山中彩和比自己大20岁的伊藤生活在一起,伊藤在一家小学做快餐,山中彩在书店打零工。之前,他们俩是便利店的同事。看起来,他们是日本下流社会的代言人,不求上进,不负责任,不做计划,随波逐流,但是,他们能养活自己,对目前平静的生活安之若素。父亲原本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因为关系不睦,突然离家出走,闯入了女儿山中彩的生活。三个人开始试探与磨合,时而吵闹负气时而也氤氲出浓浓暖意。最终,意想不到的是,这段闯入的关系,改变了所有人。
《父亲和伊藤先生》有着日本家庭电影中最经典的状态,三餐庸常,碗碟交响,太阳升降,时间在日子间淙淙流淌。但就在这些极度剔除戏剧性的故事中,往往却能突然抵达生活的本相。
父亲第一次与伊藤见面时,场面尴尬,准女婿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瘦弱、沉默还有点躲闪和猥琐,和自己兢兢业业的人生态度相比,女儿和准女婿注定被鄙视。他把自己的生活费推到女儿面前,然后,就这样毫无过渡地,像个楔子一样,强行斜插进了人家的生活。
父亲突然出现,意外成为了参照物,在此之前,山中彩和伊藤的生活是自足也是闭合的。他们并不企图与外界更“主流”、更“上进”的生活对接和对比,但是父亲的眼睛,变成了一个勘察他们日常生活的审查视角,一个无法躲避的雷达。原本,人们以为,那会映照出伊藤的不堪,女儿的不满以及她们生活的凋败,但是,慢慢的,却映射出了这一对情侣的淡然自若甚至悠然自足。
他们有他们的价值观,无所作为也不是谁的累赘,不想为未来奔命,也不想和谁攀比。反倒是把父亲气走的大儿子和儿媳,一个整日西装领带,一个扮演勤劳主妇,一副栋梁和中坚的样子,但内心布满裂纹,脑子里滚动着算计,他们表演着责任感,却推卸了所有义务。儿媳看到公公,紧张得呕吐,而那个看起来毫无责任心的伊藤,却笑着接纳老人所有的强硬和怪癖,远比女儿更要悉心。他比女儿更懂得老人想要些什么,女儿带父亲去打保龄,去泡温泉,老人还一脸不快,伊藤带老人去了工具店,摆弄那些男人喜欢的机械玩意儿,又和他去买了花草,老人高兴地两眼放光。女儿所做的,更多的像是应付,但伊藤付出的却是真心,他没觉得老人的出现破坏了自己的生活,他的眼神里一直有着难以名状的宽容和悲悯。
故事的设定里,老人一直有一个秘密,藏在一个盒子里。最后,那个秘密揭开,那盒子里不过是一堆勺子。老人想和家人一起吃饭,那勺子却永远派不上用场。老房子毁了,勺子也都没了,但老人却也豁达了。仔细想想,团圆的梦想真的未曾实现过吗?他和伊藤还有女儿相处的那一段,几乎就接近了梦想。炸猪排沾着合适的酱油,旁边一罐冰过的啤酒,一把自己的椅子,一个熟悉的位置,一束暖光,几句闲话,也算如愿以偿。
父亲最终选择了自己去养老院,他不再需要别人给他带来安全感,女儿也已经懂得了什么叫做责任。一切都会改变,就像老人和伊藤一起买下了那颗小小的树,那棵树,总会长大吧。
TMD 中川雅也这厮 和Juri、Yoko酱都演过夫妻了!!!!!!!!!!!15-10-23:看了人设后,我的心情是矛盾的。。。 170408:终于发布了! 170618 终于看完了。叹 221128是藤井树哇版 重温下
被一部好电影击中就是那么容易。34、54、74同一屋檐下,可以看做是「东京物语」的延续,而立之年却还一事无成打临工的女儿,成熟又温柔的伊藤桑,固执古板爱说教的父亲,磕磕绊绊但却温暖有爱,他摸着她的头说「我是不会逃避的」,她追了出去,爱你的人愿意一起面对接下来的人生,何其幸运!
3.5;树里拍片数量着实不多,且看且珍惜;一开始觉得Lily Franky这样的年纪和形象严重不符,看到后来,才明白其魅力,才明白树里选择他的原因,他是父女之间修复关系的重要黏合剂,神秘背景不揭破也自有趣味。
你知道么,越固执的人,内心的情感越汹涌。
@Tジョイprince品川 带着夏日清凉的温情日系作。全片没有一个镜头刻意煽情,仅仅是淡淡叙述着日常里的小事,却看得泪如雨下,又时而破涕为笑。成熟稳重又可靠的伊藤先生。不善于表达感情的,笨拙又顽固却无比可爱的父女。真的很喜欢这样的日本电影。回家的路上,我买了一个柿子。
奇葩说辩题啊。
后面火灾那,先拍树着火引燃房子,烧了一部分后大家才发现并跑出来那才相对合理点,电影中处理的只是中二文艺式,这也是日本电影残疾的表现了吧
柿子树有柿子树的坚韧,枇杷树有枇杷树的温柔
日本这个国家,有多么变态,就有多么温暖,有多么极致,就有多么平缓。中川雅也在独家新闻里多癫狂,在伊藤先生里就有多温存。
褪去野田妹的稚嫩,换上juri的凌厉,切入「东京物语」,父亲执拗教一辈子书,表达方式只剩下苛责和训斥,却一直念叨「晚饭要一家人一起吃才好」,女儿表面讨厌“饭桌式”说教,内里却是愧疚姿态,配上“完美的”伊藤先生做润滑剂,演技撑起剧本。「枇杷是树,盆栽也是树,可归根到底是家,是归宿吧
庭有柿子树, 妻没后两年, 今已亭亭如盖矣。家人间的距离取决于彼此理解的程度,顺其自然就好。
如果你觉得不好看,可能是因为你年纪还不够
前半段蛮好的,从失火开始就不大收得住。。树里演得真好!!!
两个20岁的差,倒像是54岁的父亲带着34岁和74岁的两个“孩子”,重新理解家庭,一点点填平这40年的鸿沟。大火前夜,老屋留下一家人最后的亲密相处;火光里吃饭用的勺子翻飞,每瞬闪光映照着一丝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念想。枇杷与柿子,都坠着沉沉的感情。不够完整,但很克制,表演精彩。7/10
导演的节奏还是一如既往的散漫,大段诸如吃饭戏的设定非常生活流,讲两代人的和解并没有讲出新的东西,树里掩面哭泣一幕让人联想到小津电影里的原节子,传统家庭崩塌的主题也是类似。利利弗兰克这个老女婿的人设增加了些看点,温柔又有责任感,和树里配虽不似爱人倒也看着舒服。
这本子,内核还行,坏脾气老头和女儿的话,故事也太散了吧,也就偶尔一个笑料。伊藤的选角总觉得有点问题,主角应该是绝对的树里,但树里的心理纠结描写还是太少了,一场哭戏是远远不够的。
各种爆笑+泪目。父权文化根深蒂固的日中韩东亚社会,很容易产出该款讨人嫌的顽固老爹。基本上孩子的成长他不在场,跟子女的沟通机会为零、技能为负,离开妻子的日常照顾,生活根本难以自理,一退休几乎等同碍眼碍事又惹事的大件垃圾,表达方式以端着架子的家长式训斥找茬为主,视情感流露为懦弱羞耻。
社会长期进入平稳阶段,无所兴奋点,也无所追求点。 一切都是平稳和安定的,由此,万事万物都可以拿来慢慢说上几段,哪怕中学生们对濑户内海的水波发呆,也是半部电影。 您说他们一年可以生产多少? 但我们需要吗?不,至少我 希望有北野武、 三船敏郎等等!
平淡而细腻,克制而理性。絮絮叨叨的日常小事,剪不断理还乱的伦理亲情,现实的艰难抉择和未来的迷茫怅然。“我是不会逃避的”,温柔和善的伊藤先生给予了阿彩一个最好的答案。PS.片尾juri悲伤的落下眼泪,是全剧最喜欢的镜头。
泥轰是个好国家,在便利店打工的五十多岁废柴老头,在市区租个平装小公寓就能把到树酱这样的妹子,在天朝这种设定编剧要被喷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