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的新演员迟迟扶不上墙,一群满脸皱纹都可以当咱们爹妈爷爷奶奶的演员还在那扮年轻
香港那边也是这种情况,真的有点担心,等到这一批人逝去之后,中国电影,电视剧的黄昏是不是也要来了
别看现在什么陈情令,九州缥缈录之类评分高,里面水分有多大各位心理自己清楚,那里面演员跟打了玻尿酸一样僵硬面瘫的脸能演的出戏?
真搞不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内开始流行这种面瘫脸的,说实在这些人演技,国内一些小情色公司找的演员都比他们演技好
他们凭什么拿那么高的工资?凭什么,看着吧,等港澳,内地这些老戏骨死完了,中国电影的黄昏也就来临了
万丈红尘一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1956年,老舍创作了经典之作《茶馆》。这部话剧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旧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当时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如果说老舍用了一壶茶折射出了一个时代,那如今荧屏上导演刘江、编剧高满堂便将大连好汉街近20年间的历史与轶事装进了一杯酒中,装进了一间老酒馆中。一个老字,道尽沧桑;一个酒字,浓厚醇香;一个馆字,包罗万象……如今,这部连续24天收视破1的口碑大剧已圆满收官。在一切尘埃落定后,来让我们走进这间老酒馆,一品它的苦辣酸甜。
在收官的最后三集中,整个故事随着陈怀海(陈宝国 饰)的60寿宴迎来了圆满的高潮。这时的好汉街今非昔比,陈掌柜已从当年初来时被避而远之,到如今成为整条街的主心骨。而他的亲人兄弟,从舍身就义的女儿小棉袄,到心甘为其赴死的亮子,以及背叛他的老蘑菇。可以说,陈怀海这个人物是在用人生经历丈量着那个时代,讲述着那段历史。从收官几集的剧情来看,主要是在表现日寇战败前的好汉街,以及抗战胜利后的大团圆,这既是对整个故事的总结拔高,又是对那些慷慨赴义者的纪念,正如大合影时那第一排空椅,让人看得百感交集,热泪盈眶。如果为老酒馆正门挂一幅对联的话,那一定是:荡荡英雄气,铮铮民族魂!
荡荡英雄气,这里说的英雄并不是那些统军百万,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的大英雄,更多的意味是平民英雄。其中有揪下六个鬼子脑袋的老北风;一张铁嘴,将鬼子骂得狗血淋头的方先生;在敌军丛中,七进七出的金小手……这些各具特色,生动鲜活的群像人物,都是好汉街这张大合影中不见其影,却深入人心的英雄。此外,还有一些虽不是英雄,但有着中国人骨子中的精、气、神的人物,虽然玩世不恭却大事不糊涂的贺义堂;有看破不说破的高先生;特别是牛犇饰演的老二两,更是为了来趟老酒馆,大雨天不远十里,佝偻着病躯来访。正如陈怀海所说:“他讨饭吃,却从不差一分酒钱,这是酒德;有人在他酒里兑水,他虽然尝了出来却不动声色,这是隐忍大气。”这才是中国人的精、气、神,是高洁的风骨。
再来说这铮铮民族魂,在剧中我个人最喜欢的角色是程煜饰演的丛队长。相较于其他非黑即白的人物,这位老警察亦正亦邪,他需要在日军、国军、我军以及错综复杂的民间力量中生存,是一个有戏剧感,有性格弧线的圆形人物。在第44集中,他在答应陈怀海帮地下党做事后,遇到副队长被抓到宪兵队的恐吓,临时打起退堂鼓自残到医院避祸。而此时陈怀海又前来游说,在正与邪,生与死的矛盾考验下,他终于在病榻上,在思想挣扎中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将钥匙交给了陈怀海。这一系列的内心状态变化,被程煜诠释得极有层次感,果然是铮铮民族魂,不愧是实力老戏骨。而在这场戏中,陈怀海在说至动情处时,也落下男儿泪,一展铁汉柔情!总体来说,他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英雄,却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在第45集中,这条好汉街上的好汉们终于在抗战胜利后,圆满地坐在了一起把酒言欢。在这集中,有几处导演处理得非常好,首先是酒宴中的第一杯酒,所有人都敬给了不在人世的英雄们;而最后的大合影中,也把头一排坐椅留了他们。这是对英雄的缅怀,是一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崇高精神体现,这样的设定不仅让这部剧有了亲情、爱情、兄弟情的温度,有了故事主题、人物内核上的深度,更有了家国天下,致敬英雄这精神层面的高度,真称得上是近年来难得的国产头部剧集。
在今晚播出的最后一集中,故事的落点着重放在了桦子与小尊身上。在陈怀海同意两人的婚事后,不料小尊却向桦子坦诚,原来是自己出卖了小棉袄。一边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姐,一边是内心深爱的女人,正当桦子陷入悲痛与绝望之际,小尊纵身一跃选择了跳崖自杀。这段还没开始就已结束的爱情,为该剧的结尾增添了一抹悲情,仿佛让人饮下一杯烈酒,辣嘴烧心……这场戏展现了饰演桦子的青年演员蔡荣的扎实演技,特别是最后那声呐喊,真正喊出了一个男人的悲与痛,痴与怨。导演对于这段戏的处理也格外精妙,他并没有将呐喊的声音表现出来,只能见其喊而不能闻其声,无形中使得这股悲痛无限放大,更为撕心裂肺,果真是一部处处见细节,帧帧见匠心的作品。
显然,《老酒馆》这部剧在市场与口碑上的成功,证明着那些唯流量论、唯颜值论的标准正在逐渐被大众舍弃,那些剧集注水,倍速观看的电视剧将逐渐被市场淘汰。虽然这壶“老酒”目前已收官,但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你依然会想起剧中的某个情节,某个人物,然后会被它的香气勾着再回到这里,再浅斟一杯,再重温一次。( 孙鹏/文 )
《老酒馆》是一部开篇就将我捕获的剧,不断地给我意外,时惊时疑,时悲时喜。而更令我惊讶的是,看完结局,我发现这部剧不仅在开头出人意表,到最后也出乎意料。
剧情中的时代如流水,人生如落花,流水常东,而落花何时再飘过水中孤岛般的老酒馆门口,便是随缘造化。曾以为前面松散的叙事线、人物线会在后面通过抗日等时代大事件而逐渐聚拢起来,未曾想到剧作竟然将散点景观式的结构方式一以贯之,从而造就了这部作品的诸多反常规之处。
反常规人物:以武侠逻辑刻画民国间的江湖儿女
百年前的历史从不缺乏书写,尤其是带着苦涩沉重的笔触书写。而《老酒馆》另辟蹊径,选择了一种以虚写实、以轻写重的笔法,让故事更轻巧,也酝酿出了乱世中中国百姓的另一种生存味道。
《老酒馆》大胆地运用了武侠式的塑造方式来刻画人物和建立关系,所以大部分的角色都干脆铿锵,爱恨恩怨无不雷厉风行。整部剧充满着烟火味,却又始终带了一点浩然气。
山东老酒馆的核心六人组像是一个门派的兄弟,自始自终故事也没有把他们六人的生平道尽,但同气连枝是贯穿始终的既定事实。而老蘑菇的背叛和亮子的逝去是两处比较浓墨重彩的情节,更像一种门派道义的体现:背叛者即使追悔也只有被放逐一条路,而危机当前门派里的自我牺牲则也是不罕见的忠义逻辑。
老酒馆后来的进入者,谷三娘、小棉袄、桦子和小晴天也各有各的沧桑倔强。谷三娘和小晴天两位女性作为陈怀海的爱慕者,都是时代中难得的豪爽巾帼。大部分的民国女性书写,都容易游走在新旧女性的身份寻觅和抉择之间,而谷三娘的英勇在暗,小晴天的张扬在明,却都显示出了一种超越时代的理想化的女性的力量,颇有女侠意气,比起民国风云,更像是武侠传奇中的女性。而小棉袄和桦子姐弟的回归(包括其母棉袄娘短暂的出现),都更多地不是为了呈现家庭故事,而是为了丰富陈怀海的人物和故事的层次。在这部抛却家庭叙事模式的年代剧中,陈怀海的家庭故事常常徒有其表,由于家庭成员没有共享和共建家庭空间(子女和妻子都散落天涯海角),所以互相之间也没有建立起父子夫妻的家庭秩序,有感情却日常性地缺少家庭的职能和义务。子女的命运,更是几乎与家庭无关的个人的“道”的选择,却又各自代表了年轻的个人意志在时代面前各要承担起的命运的重量。
至于其他在酒馆里时隐时现的人物,就更是如游侠隐士,各个看似寻常却各有如海身世,哪怕囊中羞涩却从不弯曲脊梁,老白头或者老二两,高先生或方先生,放在武侠故事里活脱脱就像是扫地僧级别的世外高人。武侠感最强烈的莫过于干饭盆段落,一场充满江湖逻辑的复仇,不管是景观和际遇都极其类似武侠,但偏偏最后的结局却是种反英雄的表达,一个行将就木的敌手,一场胜之不喜的复仇,令人想起了温瑞安的《刀丛里的诗》的那场功败垂成的营救。尽全力进行的一场侠义之举,故事最后却又令观众反思其最初的目的和意义。
而核心人物陈怀海,观众舆论里对其的评价比较两极。诚然,陈怀海的人物设置确实有完美之嫌,智勇双全、情义双担,但另一方面来看,这样一个内在自我几乎没有缺陷的人,最后却也不过是时代里的浮萍和沙鸥。他的智慧、勇敢、仗义、善良,也改变不了女儿的牺牲、原配的逝去、兄弟的背叛、朋友的凋零。某种意义上,把陈怀海塑造得越像个理想化的大侠,越在无声彰显着时代和命运的洪流的强大。
反常规叙事:小事举轻若重,大事举重若轻
看《老酒馆》的前半段,我一度以为它会模仿《水浒传》,故事先松后紧,后期会慢慢往主旋律往抗战收拢,却发现剧作非常大胆地将这种散点式叙事保持到了最后。以点窥面、以侧写正成为这部剧始终如一的风格。
人物故事的基调大多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许多人不知是从何处来,也不知将往何处去,只在这酒馆停留片刻,分享一杯酒的温暖,也留下一抹人生的足印。而哪怕是戏份浓重的角色,也并没有预想的草蛇灰线。重要配角如贺义堂,日本留洋经历、前期老酒馆对头担当,怎么看都像是要家道中落走投无路成为汉奸然后和陈怀海从私怨上升到国仇从而不死不休,然而并没有;另一配角那正红,来自宫廷的清朝遗老,一步步地沦落为社会底层并且保持着冥顽不灵的愚忠信仰,以为也会成为后期的可怕伏笔,但是也没有。更别说更多的被观众惦记的背影,被放逐的老蘑菇,消失的老二两,带着孩子远走的美沙纪,背着棉袄娘离开的老北风……谁也不知道哪桌饭局就是最后筵席,哪次出场就是最终亮相,很多人一去不回,就真的不回。
而更有意思的是进入到故事的后半段,抗日战争正式爆发,电视剧却并不如许多人所料的,书写老酒馆众人收拾行装奔赴战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们还是开着酒馆,照顾着百姓的饮食,虽然也担心着国事,但时代的变化更多地融在了酒馆的日常之中。来好汉街找茬的日本人、忍不住喜欢中国酒的日本家庭和找方先生说相声的日本军官成为了老酒馆经历的新考验和新传奇,而抗战相关的马旅长的插曲和金小手的结局也和其他故事一样,从老酒馆里来了又去。连老酒馆里唯一的中共党员谷三妹,故事也只浅浅呈现她传递信息、火烧仓库等的间接描写。剧集非常特别地没有选择将人物推向抗日的前线战场,而是让他们继续留在后方。如果说抗日战场是高光场景,那这些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就是光之侧面的景象。
反常规结局:非大团圆结局和战争反思
而关于《老酒馆》的反常规里,最引发争议的恐怕是结局的处理。观众素来偏爱大团圆结局,或者起码是有限条件下的小圆满结局,所以第45集的全街福可能更加符合电视剧传统审美的惯性预期。然而偏偏,《老酒馆》还有第46集才收官,也因此平添了众多甚嚣尘上的争议。
桦子和小尊的爱情从诞生起就在剧里剧外一直不被看好,而《老酒馆》大胆地将故事最后的大情节点放在了桦子和小尊的爱情悲剧段落上。于是不少人认为第46集颇为画蛇添足,也替陈怀海恨儿子铁不成钢,希望看到桦子为了大义舍弃小爱的言论,更是俯拾皆是。
但换个角度想想,桦子和小尊的故事,是剧集一直以比较轻松的基调在书写时代里的一抹沉重的血色,也暗含了作者对战争的反省和控诉。基本上各国涉及二战题材的影视剧,大都会带有对战争的反思。而在《老酒馆》里,桦子和小尊的故事,也传递了这一主旨。如果没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如果生活在和平年代,一个中国男孩和一个日本女孩,少年少女的初恋情怀本来可以纯粹地开花结果,成为普通而温馨的一抹人间烟火。可是在家仇国恨面前,这种简单而朴素的爱情,却也变成了拥有重重阻力而不可求的奢侈。甚至包括今天的观众对这段感情的排斥和抗拒,也仍然是战争和历史的持续的影响力。所以这个结局情节安排异常大胆,却又颇有几分意味深长。
最近,每晚十点都会锁定腾讯视频,雷打不动地追《老酒馆》。这阵容一看就很厉害,男一号陈宝国,女一号秦海璐,都是响当当的老戏骨。目前,我追到了第八集,秦海璐还没出现,但陈宝国率领一班兄弟闯关东来到大连开酒馆的戏正如火如荼的上演着。剧很好看,忍不住向身边的朋友安利。看起来似乎是枯燥的男人戏,但居然也能那么精彩,这背后有一个大功臣,那就是编剧高满堂老师。高满堂何许人也?这个祖籍山东、出生于辽宁大连市的东北作家,有着很多质量上乘的作品,比如小时候看过农村剧的《篱笆女人和狗》、还有豆瓣评分高达9.1分的电视剧《闯关东》,都出自他的手笔。
《老酒馆》的人物设定也是一群“闯关东”的汉子。其实,作家也好,编剧也好,写什么样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呢?当然是最贴近自己生活、最有切身体会的事情咯!高满堂对“闯关东”这一特殊元素格外感兴趣,因为他本身就是闯关东的后代。对于我这个南方人来说,“闯关东”是一个非常新鲜的名词,于是,我去求证了一下我那祖籍沈阳的老公。据他说,当年还是清政府执政的时候,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省为主的关内人民开始兴起了闯关东,一是为了谋生,二是为了应对沙俄对我国的蚕食。《老酒馆》的开头也是以陈宝国为首的兄弟几个一路逃难来到东北大连,以开酒馆谋生,他们背后的故事并没有在前几集中揭晓,只知道这些人个个武艺高强,刚到大连街的时候,每个手里都揣着一把刀,穿着厚厚的衣服,戴着大棉帽子,五大三粗的样子把众乡亲都吓得不轻。然而,编剧话锋一转,这些看似粗鲁的大汉竟个个都藏着一颗温柔、侠义、仁慈的心。
《老酒馆》前两集讲陈宝国饰演的陈怀海带着兄弟们来到大连街,不曾想遭到邻居和警察的暗算和敲诈勒索,陈怀海硬是依仗自己的正气给警察来了个回马枪,巧妙的用智慧解决了当下的难题,顺利地在大连街上开起了“山东老酒馆”。当然了,酒馆是开起来了,事情还没完,迎接他们的是各种“血雨腥风”。这里考验的不仅是陈怀海的智慧,还有他的为人,以及与兄弟们的情谊。从第五集开始,戏剧冲突变得越来越强烈,戏也越来越好看。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要数胖胖的警察头子和贺义堂了。贺义堂仗着老爹有些家底,不好好创业,尽干些投机取巧的事,娶了日本娇妻,生了娃,开起了日本居酒屋,却不料投资失败,把老爹活活给气死了。
当然了,与贺义堂相比,陈怀海的角色更“正”一些。陈怀海常说,“进了老酒馆的门,来的都是客,一钱酒是情谊,一斤酒也是情谊,不分薄厚。”正是本着这样的心态做生意,老酒馆的生意才会越来越好,老顾客也越来越多了。比如每次都来打二两酒站着喝的 “老二两”,再比如在街上磨刀子的老白头,比如没钱付饭钱就溜了的说书人杜先生… …这些人都和老酒馆产生了最真挚的感情,而老酒馆就像他们的家一样,有事来,没事也得来,不来就有个念想,来了,和掌柜的唠唠家常,和小二们畅谈人生,这些温馨的时刻,正是老酒馆存在的意义。这样一家店,不仅仅是做生意的地方,也是人情味最浓的地方。看前八集的感觉,有一点像日本的经典电视剧《深夜食堂》,每个走进来的人都有故事,每个人都能在这家馆子找到外面找不到的归属感。这样一个《老酒馆》,就像是中国的深夜食堂,它连接着大连街上普通老百姓的日常,也连接着他们的情谊。一壶酒,几个小菜,便能在这里一直坐下去,当酒微醺,话匣子打开,人生便有了一个出口,哪怕外面的世界再苦再累,只要有老酒馆的存在,便像家一样温暖。陈怀海这样的人,会在下雨天叫马车送“老二两”回家,会在那爷没钱付酒钱留下棉衣之后亲自将棉衣送到他的家里,会不顾人们的阶级,无论穷人富人都可以坐在一起喝酒。这样的精神,实在是值得钦佩。也只有陈怀海这样的店家,才会找两个生理上残疾的店小二,其中一个有点耳背,另一个是哑巴。他不以貌取人,不以人的缺陷为耻,这是陈怀海独有的情怀与美德。
《老酒馆》在塑造人物方面,可谓非常的成功,一部好的电视剧,除了要有好的情节设置,还要有可信的人物,在可信的基础上,做到以情动人,有血有肉。我们来看看《老酒馆》里的一些重要人物——
陈怀海:闯关东的老大,拥有一身本领却处处以退为进,以德服人,对待穷人、需要帮助的人,总是一副热心肠。
三爷:陈怀海的二当家,“老酒馆”的掌柜,明事理、好心肠,特别尊敬陈怀海。
老二两:牛犇饰演的“老二两”戏份并不多,但是一出场就抓住了观众,虽是穷人,却有尊严,尤其看重“规矩”,从不占人小便宜,总是一个人默默的站在角落里喝酒,每次只打二两,每次都把钱结清,从不赊账,陈怀海送的小菜从来不要,因为这是他的规矩。个人认为,这个人物,写的相当出彩,中国民间有很多这样有骨气、有原则的穷人,是值得我们颂扬的。
杜先生:说书人“杜先生”由巩汉林饰演,这个角色就像为他量身定做的一样,作为一个说相声、演小品的东北人,巩汉林的嘴皮子功夫自然是没得说的,“说书人”也是一个靠嘴皮子吃饭的人,大量的台词在巩汉林的嘴里就像舌灿莲花,不仅可以起到串联某些电视剧情节的作用,比如“金小手”这一集,也为“老酒馆”增添了不少有趣的段落。
那正红:人称“那爷”的那正红是前朝宫里的人物,当年教小王爷们练掼跤的,清政府倒了以后,这些宫里的人纷纷出来讨生活,也有像那爷这样的靠典当公里的宝贝为生,虽有“满人”的傲气,却没有“满人”的命了,毕竟一朝皇子一朝天,清朝已然是过眼云烟,现在是民国的天下,这位那爷居然还留着辫子,可见他作为一个前朝的宫里人,是多么想要回到当年。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会撺掇贺义堂开“满汉八大碗”,看到屠洪刚演的王爷就走不动道了,这个人物可怜又可恨,同时也有可爱之处。
贺义堂:非常可爱的一个人物。败光家业、气死父亲,逼走妻子之后,孤苦伶仃的贺义堂在乡间做起了“卖字先生”,留学过日本穿着西装的贺义堂自然是看不起“闯关东”的陈怀海,在他眼里,陈就是个大老粗,但是这个大老粗居然混的比他好,还那么得邻里的喜爱,这让他非常心里不平衡,以至于天天想着怎么翻身。且看他后面几集如何作妖吧。
追了前八集后,这些人物在我心里已经扎下了根,个个栩栩如生,就像真实存在的一样。我想,这不仅是编剧的厉害,也是导演的成功,更是演员的功劳,像陈宝国这样的老戏骨,既演的了大国皇帝,又演的了寻常老百姓,有这样的好演员,真是观众的福气呀!
今晚22:00点,继续搬起小板凳,追《老酒馆》嘞!
一部剧是否有诚意,是投资团队的问题,但一部有诚意的剧看过没吸收到营养,就是看的人的问题了。
前几年影视剧呈井喷式发展,高身价,低制作,流水的配音,整容脸,承包整个鱼塘霸道总裁爱上我,只为曲折而反转无营养的剧等,消耗了网民观影观剧的大部分热情。也训练出许多人快餐式看和评的习惯。
在此期间,口碑高的,实际播放量并不高,真耐心看完的,没几个。评价也有参照体系,有原著的,就从还原度做比,没原著的,就对标心里的剧目评起。
流水线程序式的做法,久而久之,也造成对有营养剧的抹杀。摆在面前,也看不到,没耐性,像营养过剩,无法吸收。
出于习惯,看了又看,大致梳理了一遍,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
市井之中各色人物登场,亮相即达“人生巅峰”,最为热闹。
这阶段人物多彩,节奏紧凑。这阶段的陈怀海保留着关东淘金的“兽”劲,年龄四十岁加减,正当年时。虽说是来大连“养老”的,但话语间透露的意思是不好惹。
也是其他人物“最风光”的时候,过安生日子,吹牛打架,扯皮骗诈。
这阶段倒像是最后的狂欢,高高兴兴亮相,失魂落寞离场,散场的早领了盒饭,无家可归的也露宿街头。
陈怀海的“兽”劲逐渐变成硬气,老酒馆已立足于好汉街,风评日积月累。
这剧显然不是只为让人看热闹傻乐呵,更倾向于传播当下看法。所以后续镜头来了个大转折。
第一阶段是引子的话,这阶段就是转折正题了。镜头从转向陈怀海个人家庭问题,为第三阶段做铺垫。年龄40+。
以谷三妹的加入为准,小棉袄桦子与陈怀海之间的矛盾,以及对谷三妹、小晴天,找仇家油麻子报仇的问题。背景信息也转向侵华战争对个人家庭的影响。
三个女人一台戏,三个性格迥异,特色鲜明的女人戏更好看。
小晴天的潇洒和应对自如,小棉袄的莽撞和磊落坦荡,谷三妹的稳重和忍让。三人各有千秋,巾帼不让须眉,是老酒馆靓丽的风景。
另国难背景更进一步,避无可避。
从战争、平民及个人三条线,表达日本侵华战争的反思。
陈怀海年龄50+,老酒馆早已成好汉街的主心骨,这与前两阶段的密不可分。
战争线,重点在马旅长方先生两个人物身上。对方代表日本军人。
平民线,小尊与桦子的悲剧爱情,也是这剧意义的升华点。对方代表平民。
个人线,陈怀海与日本浪人之间的武道对决。中国功夫对日本武士道。
有人说这剧后面没前面精彩好看,其实个人觉得第三部分才是这剧的升化。通过三条线表现侵华历史,不单一不重复,令人惊喜。
尤其是日本浪人单挑失败后主动切腹的行为,撇开了战争和国界,保留了对武字的尊重。又进一步阐明一个历史事实——欺负你,是因为你好欺负,而不是我有多厉害。
也有情节表达过细,反显让人觉得冗余的部分。
比如酒馆的人多次阻止陈怀海与黑木对决,方先生给日本人说书的部分。
剧如其名,像喝酒,得慢慢品,才能看出滋味。看出滋味儿来了,剧中的营养也就吸收了。
建议复看,里面相当多有意思的剧情,也正正三观,学学人情味,温故仁义二字,戒躁戒傲。
PS:最精彩的莫过于陈宝国的演技,该狠的狠,该怂的怂,该委屈的委屈,傻乐的时候又乐傻了,一位有硬气的普通市民代表演活了,表演堪称教科书。
印象最深的有几幕。
第一次穿貂六人组亮相,相当地拉风啊。
与劝警察来回过招,被胖女人勒索由委屈、我忍、自我放弃的过程。
一觉醒来,啃着饼,小脚抵着门槛,看到谷三妹在外守着的醍醐灌顶。
被媳妇偷亲后的傻乐。
为哑巴报仇时重披“旧甲”的气势。
得知小棉袄入狱,站立不住。
劝老警察时的语重心长。
文/夏丽柠
我们东北孩子,绝大部分人的祖上都有闯关东来的。所谓闯关东,笼统地说,就是从山东、河北一带举家迁徙至东北谋生的行为。我姥爷祖上是山东蓬莱人,太姥爷带着三个儿子来到沈阳。我婆婆家祖上是山东长岛人。太爷爷一家堂兄弟几个坐着小船从长岛县城出发,一路颠簸,到了东北,便四下散落。有的人留在长春、有的人留在牡丹江。婆婆一家是先到了丹东,又去了大连。后来嫁给公公,才来到沈阳。
婆婆说,走了那么远的路来到大连,发现长岛与大连就像一个城市。出门都能看见海,吃喝也差不多,长在海边的人是不愁吃的。海边的人都爱喝两口,东北人因为天冷也总想早晚喝一点。也许因为海,也许因为冷,婆婆说,大连人喝酒一点也不输山东人。
《老酒馆》播出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去世多年的婆婆。当年,他们一家人也像剧中主人公陈怀海一样吧,叫上几个好兄弟,身披大棉袄来到大连,想着好好地干一番事业,过上幸福的生活。
● “压箱底”之作
业界一致认为,该剧是金牌编剧高满堂的“压箱底”之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主角陈怀海的原型是高满堂先生的父亲。从前,他的父亲就是在大连的兴隆街上开酒馆的。高满堂从小耳闻目染的是街上的吵杂和酒馆里的热闹。同一条街上还有烧饼铺、酱肉铺、药铺和点心铺。大连人的酒馆就像北京人的茶馆,宴请宾客、交友聚会、煮酒谈心、日常联络,都在酒馆里。因此,高满堂对弘扬传统酒馆文化和塑造陈怀海的人物形象一样有感情。
高满堂将剧本由1928写到1949年,是有其深意的。那时,正值满清覆灭之后,新中国建立之前的一段时间,正是中华儿女为反抗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年代。做为时代剧,酒馆虽小,却承载了那一代人命运的波折。高满堂想说的是,每一个穿梭于历史中的小人物,都曾是铮铮铁骨的好汉,都为民族大义尽过一份力。
● 陈怀海这样的中国人,既不可多得,又数不胜数
陈怀海,就是剧中大连街上小人物的一个代表。从他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热情、善良、机敏、忠诚,还看到了一个重情重义的民族形象缩影。
1905年,日本关东军占领大连,改沙俄命名的“达里尼”为大连。闯关东来的陈怀海初到的大连,尚在日本的铁蹄之下。他先在关东山挖老山参攒了些钱。却不幸地,遭受了妻离子散的厄运。他不得不领着关东山的几个哥们儿,来到大连,一边开酒馆,一连寻找家人。
虽然准备充足,但陈怀海等人还是没想到,推开酒馆门就看见一具尸体躺在屋子中央。接下来,就有人出来劝阻他们莫报官。正在陈怀海几个人一愁莫展的时候,老警察找上门来,寻问案情。
“没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闯关东的人大抵都有一个这样的性格。
陈怀海作为几个人的主心骨,向来胆大心细,遇事不慌。粗广豪迈的外表下,隐藏着细如发丝的心。他早就看出了尸体的破绽,但无奈不知老警察的诡计。于是,陈怀海上演了一出“开水浇尸”的好戏。滚热的开水端上来,麻袋装的尸体扔在地上,浇还是不浇?老警察犯难了。最后,他不得不妥协,依照陈怀海的想法行事,承认这一局败了。
几番教量,陈怀海对大连街上的险境心知肚明。众人都劝他还回关东山挖参,这样的地方开酒馆不吉利。陈怀海却不以然。他觉得这个地方不是邪性,是有戏!以后一定能把酒馆开得热热闹闹的。
坚毅与果敢,的确是陈怀海身上的两个较为突出的性格特点。
陈怀海不仅对自己的生意有度量,对来喝酒的客人也仁义。剧中有牛犇老先生饰演的老二两,那真是酒仙一样的人。他在老酒馆开业时提出,每天让陈怀海准备二两酒,自己带菜,无需座位,站着喝即可。陈怀海满口答应。进门都是客,陈老板怎么能嫌弃老二两这样的人呢?陈怀海的生意经,就是客人无贵贱,海纳百川迎客来。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里提倡的敞开胸怀、包容兼听的真实写照。
除了客人,对于竞争对手,陈怀海也有自己的处世之道。这部剧的第一个镜头,是老警察骑着高头大马巡街,而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贺义堂,正被他爹贺小辫拿着一根马鞭追打。原因很简单,贺义堂领了一个日本媳妇回来。气得他爹寻死觅活,上吊吃药地折腾个没完。就在陈怀海的老酒馆开业当天,贺义堂的日本料理店也开张了。还特地请来日本歌舞伎人又唱又跳。惹得老酒馆里的小伙计都伸头向外瞧。
见此情景,陈怀海还乐呵呵地劝小伙计说,出去看看无妨,对门开张多热闹!在陈怀海的心里,大连街上家家店铺都兴旺了,大连街才能兴旺,他的老酒馆才能兴旺!
一部大剧,点燃了中华民族酒文化的灯火;一个人物,寄托了中华儿女爱国的情怀。一杯酒,越喝越有。一份情,越喝越浓。《老酒馆》,不仅深化了中华酒文化的豪情,也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情义深重。
挺合我的胃口,打算继续追下去了。
谢绝转载
全明星组合,表演中规中矩,置景地和《芝麻胡同》一模一样,希望不要如绿帽子胡同一般掺水,烂尾,还乱伦
什么辣鸡剧本啊?索贿多小的事还要拍两集?拖沓的要死 真是浪费一堆好演员
看了头两集,一下子就把人吸引住了。酒馆还没开张,一个大套已经下好。看陈怀海和警长斗智斗勇,拆招的过程中,几乎每一句台词都可以让人回味半天。而谷三妹的出场让整部戏变的愉快温情起来。非常期待!
是闯关东的编剧和题材,嗯,台词下了很大功夫,恨不得每句话都给你总结出意味深长的道理来,但放在电视剧里实在太密集了诶,文绉绉得有些尴尬。因为对嘉靖印象太深,我有些不能接受这样灰头土脸饱经沧桑的陈宝国,呜呜呜,真正帅的人为啥都生的那么早。
如果不看19集后面的,可以打五星。越来越看不懂演的什么了,男版圣父?女的角色没一个正常的,可惜了我的秦海璐。
高开低走,眼看着二十集就烂尾了。
巩汉林说书完全没毛病啊,导演太厉害了,能想到让巩汉林老师演这个角色,简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看来只有演技也不行呀
老将老了,剧作还是老思维。
看了几集,看似节奏慢,其实没有一句台词是多余的,老演员们眼神也很有戏,让你觉得小小的酒馆里暗流涌动,充满故事性,很好奇金小手究竟是何方神圣
个人感觉陈宝国就是陈怀海本人,不论是性格还是人设都很符合陈宝国老师,简直是本色出演嘛,难怪陈宝国老师破酒戒也要演
刚说看一眼就被这个叫张可盈演的小棉袄给劝退!演的什么玩意啊!腻歪人!哎哟我喜欢的宝国、刘桦和冯雷哦🙄
冯雷给我的印象还停留在四大才子的祝枝山那会儿,现在再看,已经是个留洋归来的贺掌柜了。西装LOOK超吸睛,两手一端表情严肃的样子,却又让人忍俊不禁。
没有东北感觉,也没有山东感觉,说是北京背景也可以。基调就不够浓厚,大连的特点是什么,拍之前有没有认真想想。口音太京片子了。还有就是影视城感太强了。
高开低走了,到秦海璐出场之前都是五星,但不是秦海璐的错。秦海璐和那小棉袄一出场剧情立刻老中医化,内核从个人奋斗变成了抗日传奇。
陈掌柜的人设,堪称好汉街资深人事专家,熟悉了解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陈宝国老师演绎的入木三分。
最近几天更新的几集和前面十几集的编剧不是一个人吧!差别太大了,烂尾了。冲着那么多老戏骨给6分吧,毕竟他们的演技确实震撼。但是这几个靠着父亲和母亲进来的年轻演员可真是拖了后腿了。
剧真的好看,老演员们都好棒啊,牛犇老爷子好好哭啊。整个那个神态 就透露出心酸的感觉,看得人特别想知道他背后的故事
从20集开始就废了,老爷们的戏,还是老爷们演才有劲
五星烂片评价,这么老的桥段还在用,我真的服了,然后来来回回绕来绕去就是不切正题,不说干货,搞这种所谓的城府深玩手段,陈宝国的角色是个老江湖,碰到尸体的事,连我都知道得找人看着,他偏不,让大家跑回去睡觉,这人物未免也太蠢了。整个戏都有一股自命不凡的话剧范,得意洋洋,好像要教育后生的感觉,自负。看完第二集,陈宝国的角色是留了后手,但两集才解决一个事的节奏太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