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十集结束后会忘记全部剧情,决定边看边记录并整理自己的想法。目前在三四集左右,整体感受是it‘s not as engaging as what I have expected.
第一集直接摆明了FBI和CIA之间的矛盾,出现了很多基地组织的名字,信息很多很容易迷失。唯一一点疑惑是为什么要用那么多时间来讲FBI工作人员的love life?
第二三集讲述了美国肯尼亚大使馆被炸,FBI介入调查。目前看下来FBI相对CIA被塑造得更加正面(在Reddit上看到原著写作过程以及后续迷你剧改编中FBI原型人物介入更多,CIA的Martin Schmidt拒绝了作者的采访,可能这也是FBI形象正面的原因之一吧)CIA的领导人让人觉得更像psycho偏执狂。每次看到CIA领导人和女助手的对手戏我都觉得两人需要精神科医生诊断。两个机构有不同的对待恐怖组织的方式和想法,CIA在我看来倾向擒贼先擒王,偏激到要无差别轰炸十个基地组织的基地只为击毙UBL;FBI貌似以更加人道主义遵循法律的方式去打击恐怖犯罪,调查案件追寻线索并去预防下一次犯罪。在CIA终于说服总统同意轰炸后,非洲当地的FBI工作人员被动陷入了更危险的局面。最后听证会上CIA领导人的发言让人毛骨悚然,一个疯子掌握着生杀大权是一件多么灾难的事。“I don’t get PAID to be a citizen of the world. I don’t care if they are not Americans.” 最后小男孩站在被炸的废墟中无助又茫然,这如何不在他心里种下仇恨的种子?
第四集十分钟,I feel furious about listening to that CIA psycho. 这个CIA领导人让我想起来了zero dark thirty中的Maya,偏执难道这是CIA的招聘门槛吗?狩猎UBL是他们的唯一信条?事实已然证明击毙UBL并不能阻止恐怖主义, so what now?
————————
相隔两个月,终于把剩余剧集看完了。剧集后半段相比前半段更加紧凑并且逐步和最终的911袭击连接起来。
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大量屏幕时间讲述FBI Agent的love life?目前还没有读过原著,不清楚是否原著中是否也用大量笔墨描述私生活。
剧集后半段明显感觉John O'neil被逐步排挤,但除了他不算讨喜的性格以外似乎并没有体现其他原因?本人涉世未深,难道这就是体制内无法左右逢源的下场吗?
整个剧集中最让我愤怒的便是CIA的两位Agents,但直到最后两人也没有因为隐瞒重要情报而受到我所期待的惩罚。女特工被撤职而已,而相反男领导人反而官复原职。作为一名普通人,我无法完全认同此剧展现的CIA对待恐怖组织的方法。或许看上去CIA更有大局观和全球观。他们不赞同不屑FBI去追捕minor players,但恰恰是这些他们不屑一顾的minor players在执行最终端的犯罪,去伤害无数的无辜人。他们拒绝分享这些minor players的情报一定程度上促成了911的惨剧。女特工Daine威胁Vince,套路上司驱逐Vince以及不顾制度将机密情报分享给撤职的Martin这些场景是全剧中最让我愤怒的。她对Martin的崇拜与爱慕让我觉得她被控制与利用到失去了独立的判断。可能这一切都是Martin想要的,悲剧的911终于让他可以肆无忌惮地利用美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去打击恐怖分子了。
还有很多其他的感想,好久不提笔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述。现在坐在纽约的房间中,回顾这场20年前的惨剧,只希望每个人心中多些善良与人性,这个世界多些爱与和平。
本片是FBI赞助的,所以有过于美化FBI的嫌疑,但是如果剧中的CIA中的一对儿男女真的为了自身利益做出了片中的事情,那他们真的应该用一辈子对死去的3000多人去忏悔.以下是一些实际情况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报道,7月22日,美国“9·11”事件两党联立调查委员会公布了其对“9·11”事件的最终调查报告。根据调查结果,NBC分析认为,“9·11”尽管令人震惊,却也能预见得到。如果不是机场安检未能拦下恐怖分子,再加上有关部门的诸多失误,“9·11”也许就不会发生。
[失误1]未能打入“基地”内部
调查显示,早在1996年,本·拉丹就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其攻击美国的意图,他招募了10000多名各国“战士”,在阿富汗的恐怖训练营中接受训练。
然而,许多年过去了,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一直未能打入拉丹的“基地”内部。
[失误2]“失手”马来西亚会议
2000年1月,“基地”高层人员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了所谓的“马来西亚会议”。拉丹精心挑选出来的自杀行动实施者纳瓦夫·哈兹米和哈立德·米德哈尔,专程从其祖国沙特阿拉伯赶到马来西亚出席“9·11”策划会。这是后来参与劫机行动的恐怖分子第一次进入美国情报机构的视野。
当米德哈尔与同伙抵达秘密地点时,当地的CIA特工就在房外,但是,CIA未能实施窃听。而且,当这些“基地”骨干离开吉隆坡前往泰国后,CIA也失去了他们的踪影。
CIA知道米德哈尔有前往美国的合法签证,但他们没有通知联邦调查局(FBI)。
[失误3]不敢追查电话号码
“9·11”发生前,美国绝密的情报机构国家安全局就根据线索,对也门的一栋房屋进行了24小时监控。调查表明,此地是“基地”组织的“总机”,负责接收拉丹下达的指令,然后将信息传递给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
2000年初,两名劫机者在美国圣迭哥安顿好之后才几天,米德哈尔就接到了来自也门“总机”的电话。国家安全局通过对“总机”的监听掌握了这些情况。
虽然国家安全局有能力查出“总机”拨打的美国电话号码,但是他们并没有使用这种技术装备,因为他们担心被控犯有国内间谍罪。
[失误4]不信恐怖分子供词
2000年4月,来自英国的巴基斯坦人尼亚兹·汗在抵达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后仅几天,就主动向FBI透露了难以置信的恐怖信息。汗称,“基地”招了他,并在巴基斯坦教他如何劫机,然后就把他送到了美国。在美国,他可能还要与5、6个人接头,其中有飞行员。
虽然FBI通过测谎仪证实汗所言不虚,但他们还是不相信汗的话,而将其送回了伦敦。
[失误5]在阿富汗行动不利
在一段罕见的“基地”录像上,准备劫机的恐怖分子聚集在阿富汗一处隐秘地点,他们身后的墙上挂着手绘的地图,上面用卡通炸弹图案标出了将要袭击的美国目标。
2000年秋,一架CIA的“捕食者”无人侦察机掠过阿富汗的群山,发现了“基地”训练营,并且拍下了不同寻常的照片———穿白长袍的高个儿男人。CIA自始至终都认为那个男人就是拉丹。
[失误6]忽视大量恐怖信息
从2000年秋季开始,拉丹在安全的阿富汗度过了长达数月的“9·11”策划期。2001年夏,从其他极端组织那儿传出风声说,美国即将遭到袭击。有消息说,在一个训练营里,拉丹召集恐怖分子为即将到来的袭击进行祈祷,其中就包括20名“牺牲者”。
2001年5月到7月,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对全球的监听,搜集到33条可疑信息,这些信息都提到“即将发生的恐怖袭击”。
2001年5月,一份情报报告说,“基地”恐怖分子想进入美国发动爆炸袭击。6月,CIA报告称,拉丹的得力干将“失踪了”,其他手下则在准备“献身”。
[失误7]粗心放入恐怖分子
截至2001年6月,19名后来的劫机者全部进入美国境内。据统计,这些人通过10座机场进入美国达33人次。
“9·11”委员会发现,11名劫机者在进入美国时都存在问题,他们或者修改了护照,或者在签证时说了一些很容易被识破的谎言。
更惊人的是,“9·11”发生前数周,“9·11”策划者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竟然获准进入美国。要知道,早在5年前,他就被美国情报机构确定为恐怖分子,不得入境。
[失误8]无视菲尼克斯备忘录
2001年7月10日,FBI菲尼克斯局的反恐探员肯·威廉姆斯向总部提交了一份备忘录,他说,“本·拉丹的信徒可能有组织地”进入了美国的飞行学校。威廉姆斯列出了进入亚利桑那州飞行学校的极端分子名单,并提醒FBI对其他城市进行相关调查。
[失误9]抓到嫌疑人却不详查
2001年8月16日,FBI逮捕了恐怖嫌疑人扎卡里亚斯·穆萨乌伊。当时,穆萨乌伊正在明尼苏达的飞行学校学开飞机。
遗憾的是,FBI没有给予穆萨乌伊足够的重视,他们没有检查穆萨乌伊的电脑和其他物品。而且,穆萨乌伊被捕的情况也没有及时向上汇报。
当“9·11”之后情报机构对穆萨乌伊的物品进行详细检查时,发现穆萨乌伊与“基地”有联系,与“9·11”袭击计划也有关。
[失误10]搜查行动马虎了事
2001年8月23日,CIA终于通知FBI,哈立德·米德哈尔和纳瓦夫·哈兹米可能潜入了美国,要把此二人列入政府监视名单中。
但是,FBI的调查没什么效果,他们没有发现那两名主要劫机者的踪迹。事实上,当时那两人的名字就印在圣迭哥的电话簿上,他们也还住在电话簿上注明的那套公寓里。
[失误11]禁飞名单漏掉两人
2001年8月底,哈兹米和米德哈尔两人上了美国国务院的监视名单。
遗憾的是,他们没有被列入联邦航空管理局的“禁飞”名单,这导致他们最终登上了撞击五角大楼的77次航班。
[失误12]空管部门乱成一团
2001年9月11日上午8点24分,不祥预兆首先从美利坚航空公司11次航班上传出。劫机者穆罕默德·艾塔本想恐吓机上乘客,却按错了麦克风按钮,把恐怖信息传给了联邦航空管理局。
此后几分钟内,联邦航空管理局内部的混乱都被录音设备记录了下来。空中指挥中心问总部:“我们是否要考虑拦截飞机?”总部回答道:“天哪!我不知道。”指挥中心又问:“谁能做一个决定?最好在10分钟内。”总部则说:“所有人都出去了。”
联邦航空管理局也没有及时向军方的北美防空联合司令部发出警报,导致军方防空系统来不及展开。拦截被劫持飞机,避免更大损失的最后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一晚上看完了一整季,期待太高,实际实在不怎么样,节奏对这种类型的片子来说太慢了,多条主线,可他们之间的联系却不紧密。“当重大安全事故产生的时候,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机构犯了错误,而是整个系统都完蛋了”我认为这句话非常有道理,而这部剧本应该着重展示这个系统是怎么运作,怎么完蛋的,可不同阵营的人们之间的联系却非常弱。这部剧应该着重刻画关系,而不是个体
Alfreda Frances Bikowsky 女助手
这是现实世界他们两个的名字
911事件本来可以避免的
就因为他俩藏着掖着啥也不说
一开始内罗毕的大使馆
一年前大使就上报过CIA alec站长 结果不了了之 结果使馆爆炸
911之前大批阿拉伯裔人跑去学开飞机 竟然还有一个因为不想学降落的学员
学校都报警了 他们也收到通知了 还是不理不问
策划者马来西亚开会不说 FBI问他们要了一年的资料 结果还是不说
爆炸之后给说了
靠
这俩人真是一丘之貉 一对狗男女
叙利亚孩童的大篇幅新闻,都不及巨塔杀机里这部分篇幅,从男孩的角度开始思考,从流星到恶魔。仅有的幸存者毅然决然的赴死。
在沙滩边准备乘坐小船去自杀式爆炸前,把自己的鞋子给了一旁正在玩球的幼儿,抑或是小船撞击前,向美国大兵微笑招手。都让人唏嘘。
真的是不敢相信,我所存活的世界是这么的残忍。
be you never so high, the law is above you.
you can accept the world as it really is, and do whatever you can to make sure your side isn't the one that gets annihilated.
When love backons to you, follow him, though his way are hard and steep. ----Kahlil Gibran
I'd like to say that covers it, but when can we ever say that? We never can say that which is why we keep working.
Is there someone in US that is a clear and present danger that I need to be worrying about right now. or are you talking about swatting flies ? because the President has told me he has no interest in swatting flies.
The signs of a hypocrite are three: whenever he speaks, he tells a lie. whenever he promises, he breaks his promise. whenever he is entrusted, he betrays that trust.
两个机构的斗争,女副站长的谎言,苏凡联邦探员的个人魅力,最后那些灰土中漠然的消防队员,都是我对这部纪实片的最深印象。
这个剧从一个侧面自觉不自觉地展现了美国之所以会如此操蛋的一个原因:这个国家已经盲目自信到一个部门的个别小职员(好吧其实他们俩官还算比较大)就敢于用自己手上的鸡毛来“维护世界和平”。而这个剧在塑造正面人物的时候同样不自觉地让人感到靠一两个“开明”“有决断力”的美国人就可以拨乱反正。而实际上,虽然美国高度开放,但是这些沉浸在上朝天国美梦里的国民对于“落后世界”也是不屑一顾,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一个国家只要自我封闭就必然自大,而自大到一定程度,不管是逃避地对世界不作为,还是主动地对世界作为,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很有可能都是灾难
虽然由真实事件做基础,但还是改编的过于拖沓。John O'Neill和其他911遇难者,从某种角度来说是被官僚主义和恐怖主义联手害死的~
老头感情线以特殊的方式得以善终
美国「军统」和「中统」互相扯皮,让基地组织钻了空子。科层制祸害起来,不分社资,马克思·韦伯诚不欺我。
真事改编于《巨塔杀机》一书,典型地官僚主义内斗内耗,提供了一个“水泼不进针扎不透”的生动案例。片中苏凡探员一个中东出身的FBI,去中东办案,种种遭遇和经历耐人寻味。911的锅全部甩给了赖斯和CIA(后者是应得的),有给小布什洗白的倾向。
Tahar Rahim真的是个好演员 最后的审问戏精彩
不知道911的遇难者家属怎么看
期待值还是高了,题材吸引人,但表现平平~可能美国在意识形态的呈现有越来越多的顾虑,特别是这种纪录片风格的呈现形式,涉及太多真实人物,不像隔壁刚播完的BBC Bodyguard, 反恐之余可以大胆影射当局和辛辣讽刺政治。E9的大开没有在E10做好大合,甚至有些疲倦无力,可惜~这么看来全世界官僚体制机制都大同小异,出了事还是得下面人来背锅
第一次看这么长的间谍片啊
我觉得应该翻译成“大厦将倾”
原著党,剧是庸常之作。
怼天怼地怼前朝,怨念深重,各种夹带私货:小布什SB,中情局SB,赖斯SB……视角狭窄,屁股坐歪,和原著根本不是一回事儿啊……
Tahar Rahim can always channel his inner Malik el Djebena in a second.
比想象中的好看。这基本就是一个美国政府因为各种官僚主义,内斗而毁掉了自己的故事。同时,把反恐从原本的正邪之战因为傲慢自大而捏造成了一场意识形态的战争,从而导致此恨绵绵的故事。个人评价:B+
预期太高,又看过那本原作,以为很纪实或者很肃杀,结果这么稀松平常。里面的情感线感觉很奇怪啊。
没想到有Peter Sarsgaard。全部十集看完以后有点语塞。CIA和白宫的官僚主义间接导致如此一出惨烈人祸发生,一切本可以避免。曾经以女英雄出现在Zero Dark Thirty里的CIA官员现实中简直一个bitch,恶心至极。这部剧不知遇难家属们是否看的下去。。。
以为会是节奏很快的反恐戏,但其实是非常沉稳地讲了一个CIA和FBI之间的角力、收集情报以及塑造这些情报界人物性格的剧情戏,当然,有独特的味道,虽然节奏不快,但非常耐看。John O'Neill这个人物被塑造得最丰满、最可爱。交织在戏中的质询场面也是令人印象深刻,这就是美国,有着不完美但是最不坏的体制,虽然也藏污纳垢,但最大化遏制着罪恶。
繁琐地堆砌不必要情节,主线剧情一盘散沙,人物塑造流于表面。
杀死一个有灵魂的人,视同杀死全人类;拯救一个有灵魂的人,视同拯救了全人类。。。。。。。恐怖主义分子不是真正的穆斯林,古兰经教导我们和平、亲善。这一点,有智慧的人需要分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