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年前读过一本书叫《我的脖子令我很不爽》,作者是大名鼎鼎的Nora Ephron,《当哈利遇上莎莉》、《西雅图夜未眠》等经典爱情喜剧的导演及编剧。在《关于书的迷恋》一文里她形容自己读完《教父》的感受就是“我要当黑手党,不对,我要当黑手党的女人!”
隔着大洋我都想和这位阿姨握个手,那么厚的一本书我看完只记住了迈克尔和凯纠纠缠缠的情爱,作者要是知道会不会很想揍我一顿呢?
危险,带点神秘气息,无论在大银幕上还是小说的字里行间,能让你忘了吃饭,忘了睡觉,甚至连厕所都可以忍着不去的男人大抵如此。
还记得一个夏天,我去好朋友家做客,她从床垫子底下翻出一堆漫画给我看,我记得其中一本讲的是一个日本女孩和一位香港黑帮老大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结局是黑老大中了一枪,委托了个和自己长得很像的男人去和心爱的女人诀别。于是乎那一天剩下的时间我都在为生死不明的老大担心着,在心里默默记下了他的名字——渥克•刘。
很多年后我在印刷质量一塌糊涂的四拼一《恋物语》里找到了它,在及其考验视力的小格格里再一次被那位神秘的刘先生迷得一塌糊涂,原来他并没有死,原来这个故事有这么长......
《恋物语》是齐藤千穗的短篇杰作集,一共十四本,本本都是关于爱情,从尺度上看,这是一本无论如何也不适合小朋友去看的漫画,可在那个年代,秉承着“漫画就是给小孩儿看的”理念的书市儿把各种尺度的作品卖给了我们这些不明真相的穷小孩,把爱情的理解从“电视里一要亲嘴爸妈就要换台”一下子拔到了“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为了你的幸福,我要选择离开”,少女时代就这样意外地从平静的湖泊驶进了波涛澎湃的大海,没有半米的缓冲带。
我第一次认识到,在书本之外,在课间操眼保健之外,在“小红、小军、小明”之外,在“红星农场的蓄水池子有出水口和入水口,xx分钟能注满水,xx分钟能排完水...”的坑爹应用题之外,世界是向着我无限制敞开的,未来的我也许会像这些故事里的女主角一样,和俊美得像雕塑一般的男人爱的死去活来,想着想着就会笑,笑着笑着又会有些落寞。
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这些,是因为我前两天看了《希德姐妹帮》,一部 89年的电影让我联想起很多陈年旧事。关于剧情不想多说,比现在的青春片暗黑,却远没有我想的深刻,但Christian Slater在里面塑造的男主角着实让人过目难忘,神秘、俊美、偏执、疯狂,邪气冲天却魅力十足。
Winona Ryder扮演的女主角和曾经的年少的我们一样,混迹在志不同道不合的朋友圈里,敏感又胆怯。小团伙内部的勾心斗角,冷漠功利的人际关系,粉饰太平的社会风气,她对每一样都厌恶至极却又不得不委身于这个垃圾桶一样的生存环境。怕落单所以我们压抑了自己的个性,怕惹是生非,所以我们永远乖乖的,乖成个纯种的2B。
终于有一天,那个无视一切规章教条的男孩子出现在了她的生活里,他把手插在黑色的大衣口袋里,看似什么都不在乎,却能游刃有余地摆布各色人等,把他们当成自己恐怖毁灭计划的棋子。
在我们还那么2B的年龄里很难不去爱上这样的男人。他们内心强大到可以离群索居,秉承着自己的人生观一条道走到黑。他不需要理解,也不需要怜悯,受伤了宁可彻底毁灭也拒绝被驯服,到死方休。
女主角爱上了他,却无法活得像他那样不顾一切,于是各种闹剧各种头破血流拼死挣扎后,她选择了离开他,用豁出去的姿态继续活下去。
迈克尔、渥克•刘、将臣、齐浩男......总会有那么一个酷到死的男人陪伴着你度过了筑梦的时光。你在心底默默把女主角换成了自己,幻想着他会疯狂地爱上了你,替你挡子弹,为了你和黑势力决裂,在生离死别之际用狠狠的吻掩饰伤悲。
所以我永远不会嘲笑这些如今看来未免肤浅造作的作品和逐渐老去的Christian Slater,他们曾经那么迷人,像一缕阳光照进了乌漆抹黑的青春期,陪伴着我们艰难地从丑小鸭变成不那么丑的大鸭。
“没有什么能将我们绑在一起,
更没有什么能将我们系在一起,
我喜欢海员式的爱情,
接个热吻就匆匆离去。”
在柴米油盐之外,在上班下班之余,那些曾经对于爱情的幻想是不灭的!
先看的音乐剧,看的时候前半段还以为是《jian女孩》这类的美式校园麻雀要革命,结果发现是一部“我妻由乃”式的黑色狂爱,在B站看简介知道是电影改编,就随手搜了一下,然后就被海报给秒到了
马上补了电影
看到一半觉得电影不如音乐剧精彩(我才不会说音乐剧都有的🛏️戏,电影居然没有),但看完,反而觉得音乐剧没能改编出电影的精髓(当然可能为了市场美化了)
整个故事都是黑色荒诞电影的气质,这种电影最难拍好,它讲究,外在看起来极度疯狂荒诞巧合,但内在有逻辑合理合情。这其中尺度的平衡就很难。
这个故事从剧情(两个小高中生连鲨数人居然没被发现),到画面(复古氛围,多色彩高饱和,用颜色代表角色,一个角色只穿一种色系),到BGM(尤其是几场葬礼的配乐),都带着那么一点“邪典”style,让整个电影的黑色荒诞形成一种统一的气质,故而单把故事口述会觉得“中二”“吹神话”“不合理”,但整部电影看下来却有种自我形成的“自洽”
整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一个小镇的高中,但是里面的尔虞我诈,都像一个黑童话,隐射着成年人的世界,强者对弱者的碾压、舆情对真相的扭曲、旧王陨落新王上位
正如JD所说
先说女主
薇诺娜真的太绝了!!!
我觉得音乐剧对V前面剧情的改编其实不太合理,电影的V一开始就是小太妹团体的一员,她对于Heather从来没怂过,甚至一直不顾及地吐槽她,可以看出,虽然Heather有提过一嘴“我把你培养起来”,但我觉得V绝不可能之前是那种“底层人物”或“边缘人物”,她应该本身就是hit girl,然后被逐渐吸纳进了Heather的小团体,所以不存在特别的自卑。
这也对于后面V被JD蛊惑着发疯有着合理的逻辑,她本身就有点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太妹属性,所以后面才陪着JD“恶作剧”,也敢在后面和JD正面刚,甚至占到了上风。
再说男主
男主其实长得一般,甚至有点奇怪,但是他把JD那种平静表面下的疯狂,绅士有偏执的气质把握得太好了,带着一种吸血鬼贵族般的优雅和阴狠
JD的本质就是反社会型疯子,他有学识有修养,甚至有一种神圣的“道德观”,他就像十字军东征的卫道士,用残酷的手段捍卫自己所坚持的“正义”,他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角色,他有童年悲剧、有家庭悲剧,母亲影响了他的悲观心理,父亲影响了他的处世之道,他的疯狂更像是一种看透了这个社会规则的殉道者,做一些疯狂的举动来发泄自己的悲伤和绝望——因为他知道最终都是蚍蜉撼大树,无济于事。
说到V和JD的爱情
本磕CP狗必定要唠一唠感情线的。
音乐剧的最后,JD突然被V感化,一下就相信了“爱与和平”,然后为了大爱牺牲了自己,其实我是很懵逼的,但是因为这是drama我就忍了。
影版的结局就顺多了,V和JD一路硬刚,两个俊男美女互殴,两个都满身狼狈
不可否认的是,JD虽然疯,但是对于V真的算是真爱了,他一直都想让V到他的身边
我认为JD最后的自杀不是什么“想开了”或者“升华了”,而是V那句“我的愿望就是你这种男孩离开我的生活”,他的思维就是超偏执超极端,他认定了自己喜欢V就愿意做一切他认为对V好的事,甚至为了随V的意,让自己永远离开她的世界
在JD的世界观里,只有V,其他人都是蚂蚁,根本不重要,他不会为了救学校而自己牺牲,他只关注V的意愿
正是因为自身的悲剧,导致JD过分在意V,对于V有一种过度的占有和掌控,这也导致了他们关系的破裂
结局我特别喜欢
JD走后,V就这爆炸的火焰点了支烟,然后逆着慌乱的人群走进学校,就像是西部片中的主人公,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与旁人谈笑风生。
结局的片段,拍出了一种西部片的洒脱和韵味。
疯狂事件的翻页,青春期过去的怅然,失去爱人的苦涩,皆化成一种悠扬的情绪收尾,有一种东方式的含蓄和复杂,一切无言但尽在无言中。
1.在最后的最后,JD问Veronica的那个问题“Now that you’re dead, what are you gonna do with your life?”,像极了初遇时Veronica问他的那个“愚蠢的问题”。
2.JD曾在车上用Veronica受伤的手点燃香烟,在最后,Veronica也用JD的自我毁灭点燃了手中的烟(他们从身上拿出烟的位置甚至是一样的)。
3.JD和他爸爸奇怪的对话方式是某种控制欲的表现,外网有人说这是某种心理医生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治疗方式,真实性暂不可考,不过这对父子确实都不太正常就是了。
4.据传Chirstian Slater曾说过JD“actually didn’t kill himself.”这个消息广泛流传于国外Heathers的影迷圈内,至于来源我暂时没有找到,不可保证真实性。(外网有影迷用“V站在如此近的距离内却几乎没有受伤”和“锅炉房里的只是用来引爆的装置,本身并不是炸药”来解释,感觉有点牵强,但我完全理解他们不希望JD死的心情)
5.JD母亲的死对他最大的影响是让他意识到“Nobody loves me”,她对JD的爱甚至不足以让她留在这个世界上。
最后Vinona Ryder浑身污秽,满脸狼狈的时候,却酷劲十足地从上衣口袋里掏出只香烟抽。啊~~~~实在是很酷啦~~那个演D.J的叫Christian Plater,迷人的风骚受~他和Viinona的几场吻戏都有充满激情和诱惑~很喜欢他们演的这对情侣,虽然最后两人已完全站在两个立场上。但是当还没死的D.J从另一个门走出来时,有一瞬间,我还真的很希望他们两个就象天生杀人狂里的那对一样,反正我不喜欢那对情侣。其实两人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反抗这个麻木的社会,只是电影将D.J展现为疯狂的破坏狂,比较美国的观点——总觉得他们就会这么拍OTL 但我不这么看,虽然按剧情来讲,D.J的确已经疯了,但最后两人这么狼狈地走出教室门的时候,外面是与他们不相干的平和的生活和人群,而他们与这个世界的对抗却只能以这样的状态暂时结束。就是这样,伤痕累累,又狼狈又被人疑惑,于是D.J选择去heaven而Vinona则以the power that D.J had never think of or own来面对世界。
哎~~不过青春残酷片,果然还是日本的比较贴和我心~~~~
hated this film~ 太黑暗了~ 上课看因为太困也因为不喜欢人物设定差点睡着了
真羡慕女主有这么多种颜色的秋裤
简直太有意思了,这叫中二?这是借着青年的“幼稚”讲了一则恐怖的喻世寓言。一个个都是一副天真无知的样子,其实只是对心里那暗黑角落没有加以隐藏罢了。自杀被粗暴地看做是“有思想”的表现,所有人都在试图消费别人的悲剧,没有人愿意面对悲剧的根源,甚至都不想去“考证”一下真相,大家都只相信自己乐于相信的。这跟现在的网络媒体和受众有什么不同吗?几十年的故事,放到今天依然极尽嘲弄尽显荒诞。据说赖得当时执意要接拍这个电影,经纪人怕她的形象受到影响坚决反对,现在看来选得确实有勇气也选得真好。影片上映困难重重修改了结局票房很烂,但在录像带市场大火,看来还是很多人看到了它的cult感的,真是细思极恐。那些用笑容轻描淡写的荒唐事,真是细思极恐啊。美式足球队员、杰森的爸爸这几个形象真是设计得非常好。好几场戏魔幻极了。
太阳天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 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线,我就跑,回头一看 学校炸没了
薇诺娜在这部里面美得一逼啊!!!!(¯﹃¯)口水
男主看着就感觉丧心病狂!winona喊着JD的时候不知有没有想过未来有个叫johnny depp的男人会进入她的生命
经典,但虚无主义如同愤世嫉俗者手里的潘多拉魔盒..
dangerously charming antisocial psychopath, it's kind of a shame Veronica kept her sense cuz I'd really luuuuuv to see an extreme ending with two hopeless chaotic souls kissing each other till the end
8.7;totally fucked-up society
要是按照原剧本设计结尾一黑到底就是校园神作,也更容易解释这是苦闷青春期女生的胡思乱想,谋杀了自己的几个分裂人格heathers和恶魔男友(实际是多次自杀未遂),最后自杀。
EVERYTHING ABOUT VERONICA SAWYER IS SO PERFECT HER HAIR HER CLOTHES HER LIP COLOR OMG I CAN'T EVEN
本以为是青春片,结果整个电影竟然有很大的抱负。电影蕴含了那么多对社会、对青年人的价值观、甚至对生命的思考,全部用流畅、轻松、表面喜剧、甚至略有荒诞的形式表达。编剧层面也没有因为这么丰富的内容而乱了节奏,而是非常聪明的保持了观赏性。很多隐喻表现得很巧妙。确实是在八又活动中看到的惊喜。
整个影片在画面和风格上很有青春的味道,明亮而欢快,但是故事实在是太黑暗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薇诺娜·瑞德和克里斯蒂安·史莱特真是轻狂的一对。
整部电影真的几乎没有一处make sense,但却用如此荒诞的一个校园杀人故事恰到好处地展现了美国高中生空虚迷茫无所事事极易被无政府主义思想牵引的状态。结尾要是一黑到底,这电影就坏透了,哈哈哈。薇诺娜的丝袜感觉比彩虹的颜色还丰富… 古灵精怪的感觉,太漂亮了!
残酷的青春,荒诞的故事。抽着烟驼着背的叛逆薇诺娜赖德,不可复制。
如果维罗妮卡真的自杀了,而JD也把学校炸了,那该是多么美妙的结局!疯狂!80年代的伍德斯托克!堪与七宗罪媲美的杀人哲学,最后维罗妮卡抽着烟看着JD自杀的一幕,不是一种震撼,而是深入骨髓的酷(cool)。
高中生活和拉拉队队长是永不过时的话题——年轻时的Christian Slater帅得都要掉渣儿了!还有那经典的八十年代美式英语啊~~Creepy and Bizarre, but makes you LAUGH~~~
非常有意思的剧情,这个风格和故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把学校作为社会的缩影并且无限放大其残酷的一面,这是一部黑色荒诞的青春校园片,年轻一代的不安空虚,俊男俏女青春下隐藏的迷茫焦虑,社会对他人死亡的解读看似荒诞又实为缩影,一场无关爱情的青春,最后虽然没有一黑到底,但是也足够了,影片虽有诸多缺点但是极端的方式确实留下深刻的印象,薇诺娜·瑞德最后的点烟太酷了。
极致的反写式电影,在反类型与反常规逻辑两种维度上做实验,残酷暗黑的核被移植进了校园明快的壳,杰出的文本将所有人物都放置在一个颠覆与邪典的环境之中,唯有维罗妮卡在最终得到了意识形态上的抽离,这个貌似被魔改过的光明结局其实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落脚点
天,无法接受Christian Slater从不羁少年到现在的谢顶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