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平凡父亲的内心独白:
今天又是忙碌的一天,上午忙完了一台手术,手术很成功。作为一名医生,能将病患从死亡线上挣扎地拉回来,那种成功感难以言喻。接到女儿,牵着她的小手往家里走,我觉得今天可能是我平凡生活里面最幸福的一天了。“你是最棒的”——对着她,我总是会说出最温柔不过的话语。下周五,我的宝贝女儿就要9岁了。她好像一天比一天独立,今天她说要一个人去送邀请函。真是很难想象,当时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小小人儿已经这么大了。她蹦蹦跳跳出门之前,妻子给她头发上扎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发带。我的女儿很漂亮,和她妈妈一样。工作完后很累,但回家之后又觉得充实和美好。睡醒一觉起来该和妻子商量一下,下周我们该如何庆祝家里这位小天使的生日。
以上,可能就是影片中父亲睡醒前的内心独白。
复仇片也看过几部了,这部影片是很正常的剧情。但我为什么想要给5颗星?
我是个受父母宠爱的独生女,很自然的能想象到这位父亲对女儿的爱。作为医生,他的生活好像很简单:在医院工作,同事认为他为人绅士、做事有分寸;业余没有不良嗜好,下班之后有机会就去接女儿回家;妻子是位画家(推测),两口子性生活和谐。当女儿遇害,自责和愧疚充斥着他的五脏六腑。眼泪也流不出来,喉咙处苦涩难言。当我看到最后一部分,第七天,父亲昏昏沉沉的看到女儿的幻像,他一言不发,只是小心翼翼地牵起女儿的小手带她去洗漱。他解开系在女儿手腕上的发带,一点点地用水抹掉她小小的脸上的污垢。清洗到耳部血迹的时候愣了愣,鼻子又是猛地一阵酸。他见她细细的手腕上有几道伤口,把那血痂擦掉之后,又是一串红红的血汩汩地流了出来。他是医生,伤口和血,甚至千万奇怪的五脏都见识过。但看见那一小串殷红之后,溃不成军。“我没保护好她”,可能这是当时父亲脑子里唯一的想法。从那小小人儿躺在他臂弯的那一秒起,这位父亲就有跟自己说“你有责任保护她,有责任抚养她成人,看她结婚生子。”看到女儿一个小小伤口都会难受半天的男人,怎么能忍受住女儿的惨死?
影片中出现了好几组对比的事例:警官妻子被小偷枪杀,他送罪犯进了监狱,自己却不敢睡回双人床,只好卧在沙发上睡,每天都会不自觉地盯着看妻子被杀害的那盒录像带,好像能用意念折磨那个可怖的罪犯一样;主人公妻子日渐沉郁,好像睡过去之后就会逃离这个世界,这个已经没有了女儿的世界;曾经被害的几家人里面,不支持男主人公做法的单亲妈妈,用4年时间来掩盖伤口。这一些情节都过渡的比较自然,不突兀。
影片中出现的那头鹿,是隐喻,暗示男主人公的心态。初见,鹿已经死亡,男主人公停住脚步注视了一阵,但没有多余的动作,只是继续走远。这时候的他是麻木的,好像一头栽进雾里的人,仇恨使他两眼一黑。再度注意到那头鹿,它已经被啃食了一大部分,他不忍,像此地无银一般用废树枝掩盖它的残躯。这时候的他是惶恐的,他貌似是在给自己做一种心理暗示掩饰自己的恐惧和无措,“没事的,没事的”。第三次见,还是不忍心,拖着鹿,摇着小船将它扔到湖中心。他好像有点迷茫和无助了,心理建设起来的防御墙好像是在一砖一瓦地消失,他想躲避这种恐惧,生怕它将他吞噬。最后一次,鹿的残体被无名的力量推到了湖岸边,他盯着它看,像是被施了定身术一样,久久不动,它也睁着那毫无生气的眼盯着他看,好像在问他,“你后悔吗”。这时候,与其说是寻求解脱却无果的无力感,不如说是被深渊凝视后的沉默,席卷而来。
这部影片没有配乐。我一度认为配乐是当代剧情片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但这部电影,让我自己的大脑开始给一帧又一帧的画面,一段又一段的情节配乐。但突然又觉得,这种无声的压抑,才是最合适的背景音乐。
回到主题,当代社会该不该以暴制暴?影片中警官说“我要救的,不是罪犯,而是他(男主人公)”。我想说,人,永远都只能自救。无数哲人都探讨过的人性,好像各有异同。人性本善,我是相信的,但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之说,我也是较为坚定的支持者。没有一个完美的公式能够计算或者框定一个人的想法,所以人的选择也是千差万别的,只要他们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罪犯奸杀幼童,他该负责;男主人公以暴制暴让罪犯还债,他也选择被铐上手铐。这部影片就是一个普通父亲的回应,他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选择这种方式,你说他是为了逃避也好,说他只是为了出气也好,但终究是他的选择。我们有表达看法的自由,但没有审判他人的权力。很多人说,法律有。对,可是法律作为工具,它能抚平所有心伤吗?这不是一场权力游戏,而是一场内心对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自古以来没有精确的一个界限。所以少论对与错,因为你永远无法体会当事人的感受。
以上,观影有感,2019年3月第一部五星影片。不想拿它和其余复仇片做比较,没有为什么,就是懒。
喜欢电影这灰暗的色调,沉默的语言,所有的悲哀都隐藏在无声的血腥之下。偏远宁静的木屋,湖水,森林让我想起了梭罗的《瓦尔登湖》,谁会想到这幽静的风景下正进行着残酷的虐杀呢?父亲无第二条路可走,折磨凶手同时亦是折磨自己。他对妻子说“忘记”,妻子不愿忘记,他更是无法忘记。他问警长,杀害自己妻子的凶手在监狱这件事是否让他生活轻松点,警长沉默良久:“没有。”他至今仍一遍又一遍重复播放着凶手杀害妻子的录像。在无尽的痛苦深渊里,有人选择了逃避与遗忘,有人选择了宣泄与沉沦。女儿的惨死打开了他恶的潘多拉魔盒,复仇像黑洞将他包裹,他冷眼旁观自己被仇恨吞噬,让内心的仇恨主宰自我。他与妻子,由沉默走向分歧,最后在电话里相互指责,用最锋利的措辞刺向对方,宣泄痛苦。看到死去的鹿他仿佛看到女儿,鹿慢慢地腐烂,他不愿再看到它,将它用树木遮盖,抛进湖里,它却一再出现,鹿是父亲内心女儿的映照,父亲想逃避也不能,女儿临死的惨状一遍又一遍地出现在他的脑海里,让他痛不欲生。第七天他最终没有开枪,他看到了满身是伤的女儿,解开她手上的绑带,洗干净她的伤口,失声流泪!他最终与自己和解,尽管这伤痛将伴随他一生。 喜欢结局的处理方式,戛然而止,干净利落。不足之处影片中男演员情绪有时过于克制,表现力不够,女演员亦是如此。
疼啊疼啊 就是没dan的看得也疼。。。
医师的复仇,比狂暴更可怕是静默。像暗流。感情战胜道德以近乎残忍的理智进行审判,扭曲的正义比想象中变态。以恶制恶也许是我们内心深处最黑暗的憧憬,但极尽折磨与惩罚,也逃不出虚无。腐烂死鹿映射出他的恐惧,最终自己也成行尸走肉。人是感情动物,爱可以令其冷血、发疯。影片压抑的色调与留白,好
太重口味了 心痛死了 哎。。。
和美版翻拍的也差不多,也说不出哪部比较好,纠结的唻。。。一些残虐桥段我全部忘光了,只记得那个男的好像献身了,片中全裸
不满意结局。正是因为忘记和背叛,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受害者。如果罪犯在第一次强奸后就被阉割,还会肆无忌惮地奸杀这么多幼童吗?复仇本身并不会让人崩溃,医生是因为没有妻子和他人的支持才崩溃的。三星半吧,给加油站的那姑娘
无需评价
和美国拍的《折磨》内容一样 两部同期上 很奇怪 这部拍的很深刻 美国版很肤浅
我纯粹是冲着海报去的,没想到还成
成本分析来看,父亲做这事不值当;从道德情感来看,父亲做这事绝对值得。人类如同圣经所言的原罪虚荣般有种习惯,自我崇高。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追溯展望上下五千年。却忘记了自己只是一个人。自由平等追求幸福的人,爱自己爱家人,博爱的是神。我更喜欢这样的结尾:正确么?不知道;后悔么?不!
跟纪录片似的
如果是我,我一定折磨丫的更狠。结局太不给力了。。。
不伦不类。十分平淡。
和 折磨 几乎一模一样。。。这是电影复制么?
复仇。死刑。阴暗。沉闷。手术镜头还是不错的,挺真的。
伦理又不彻底的伦理
na/si
浪费一个好名字,,可惜不喜欢这种恶心恶意折磨观众神经的片子
没有配乐。 我是赞成死刑的,不是因为有些人已经坏到不能给第二次机会的程度,而是这个社会还没能进化到可以给人第二次机会的程度,所以生不如死。
开头开的蛮好的,直接展示了女儿遇害现场与尸体的种种细节,使得后面一切顺理成章。但是!你他么挣扎什么啊要不要这么圣母,你在这内心戏一堆报仇还受着折磨,他奸杀你女儿的时候可开心的不得了。只要想想你女儿死前有多么绝望就得了
如果这样会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