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看了大概30多分钟就不想看了,男主演单位感觉不像个算痴,感觉有点像盲人+僵尸的感觉。县衙打官司那段太扯淡了,王阳的那段强词夺理简直辣眼睛,就算大明的官再混也不至于那样,如果是无厘头剧还说的过去。后面看鱼鳞册那段也有点扯淡,大明官家的档案库是你一个卖火腿的那一本小黄书贿赂一下就能自由进出,随便看鱼鳞册的么?你是搞笑局还是悬疑剧,一点逻辑也没有。
不管是三集中帅家默为了打官司来回跑两个县衙还是第五集里想要向上报官却被层层盘剥,都展示了其实那个时候,普通百姓想要伸张正义是多么艰难。
就说第五集里,为了将状纸递上去就足足花了一百多两,一百多两什么概念,普通百姓可能一辈子都攒不到这么多钱,他们一年的花费可能都不到10两银子。
如果不是有丰家姐弟资助,就靠帅家默自己,他仁华都出不去,很有可能就像那个骗钱的说的,几十大板直接打死了事。甚至他们这一百来两银子打通的路,被人只一句话就打发了回去,再怎么努力钻营,再怎么心怀正义,比不过别人的一句话。
丝绢案错综复杂,剧里说的没错,它已经成为了权力利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窠臼,疮口在骨,想要改变就要直面权力这头猛虎。
谁敢呢?
可能只有帅家默这样的呆子才敢,他坚持公理,一根筋,哪怕直面猛兽也不会退缩半步。
这样的人物,可以说他呆,也可以说他执拗的天真,但我们,需要这样的呆子。
也许程仁青有句话说的没错:这个世道,呆子才能做好人。
作为原著淑芬和张若昀的剧粉,当《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官宣主创阵容时,我内心是惊喜但又忐忑的。 一方面丝绢案这个故事立意深刻,人物鲜活,细节真实。围绕丝绢杂税的疏漏,让观者从最底层百姓的朴实诉求里,从基层胥吏的博弈均衡中,得以窥见大明朝堂之外的市井百态,倾听底层人民湮没于宏大历史中的声音,而这正是时下古装剧所稀缺的点。 另一方面,改编自马伯庸系列作品的电视剧往往逃不开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的厄运。华丽的卡司,精致的服化,暗沉的色调,强势的宣传背后,是凌乱的叙事和拖拉的剧情,各式各样的人物鱼贯而出,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结果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收视心自苦。剧版《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能不能逃离这样的厄运,老实说,我心里也没底,只能谨慎地期待着。 期待着,期待着,我等来了一分半的片花。片花给我的感觉是什么呢?就是你以为抬上来的是暗黑料理,结果竟是开胃小菜,让人迫不及待想看正片了。
特别是在马伯庸一改高冷风格,频繁转发显微镜相关物料,还忍不住回复吃瓜网友,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胸有成竹,坐等看官老爷检阅的自信感之后,我对这部剧的好奇就更加浓烈了。
昨天显微镜开播,我打开电视机,看到了蓝天白云,稻草如茵,微风拂过帅家默清瘦的脸庞,他正在用割田术为两兄弟丈量田亩。这画面和色调真是让人赏心悦目,爱奇艺终于放弃暗黑质感路线了,懂得还原景色与人物最真实的美感和状态了。
下一秒,众人因为分地起了争执,大打出手,帅家默视若无睹,拿起自己的纸笔悄然离去,只一脸疑惑,纳闷实际丈量的面积为何与地契上的数据不同,哪怕走上了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大街,也不忘反复验算,以至于差点被祈雨的神兽撞上。只不到两分钟,帅家默沉迷算学,专注技术细节,情感迟滞,不理世俗的特点就展现出来了。
也正因为这样的性格底色,他才能在无意中发现税赋疏漏后,锲而不舍逐层上报。作为理科学霸,作为业务人员,帅家默心里只有准则,数性至诚,从不虚饰。他觉得数字账册既然出了问题,就应该立刻纠正,让事情恢复它原本应该有的样子。至于当地官员、乡绅到底揣着什么心思,帅家默不懂,也不感兴趣。但很明显,各县官员和乡绅并不想帅家默破坏金安府的安宁,让百姓议论纷纷,不再按例缴税,影响他们的政绩和前(钱)途。于是乎,戏剧性就出来了。 在去年重温原著的时候,我写过下面一段评论: 【帅家默为歙县呐喊维权而最终失败的原因不是他计算出错,而是他提出的平均赋税触犯了徽州府及其辖内其余五个县的既得利益。本来歙县交人丁丝绢税已经两百多年了,大家一直老老实实遵循祖宗成法相安无事,但帅嘉谟却突然发难,提出人丁丝绢税的诸多不合理之处,让原本平静的徽州府平地生澜,掀起了阵阵风浪,体现了大明各级政府的不同生态。 在帅嘉谟因税收不公、为歙县民众减轻赋税积极奔走的过程中,各方势力轮番登场,唇枪舌战,斗智斗勇,可谓异彩纷呈。作者借丝绢案始末探讨了大明由盛而衰的一些原因——大明正税少而地方杂税、临时税太多,政府管理成本增加,体制逐渐变得臃肿不堪,内耗严重,为天下大乱埋下了伏笔。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他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功夫。如果马伯庸改编过程中再丰富一下书中的细节,在刻画好帅嘉谟和程任卿两个主要人物的基础上,还能把民众的抗争,胥吏的手段,官场的博弈写得活灵活现的话,那肯定能成了。】 现在看来,显微镜的成功已经在路上了。
《显微镜下的大明》已经播出5集了,感觉剧情很精彩,尤其是剧中呈现的大明朝的生活百态和细节,以及剧中几个知县、知府之间的勾心斗角,都非常有意思,值得反复细品。
今天这篇文,咱们暂且不讨论剧情,单从第5集中的一个细节说起,看看《显微镜下的大明》这部剧,对历史细节的呈现到底如何?
看看大明的“显微镜”是否真的“显微”!
细心的观众,你有没有注意到,第5集中,在省城,丰宝玉同庄三惕在走提告流程的过程中,那些砍银子、剪银子、切银子、称银子的镜头?
在没有手机支付的古代,剧中所展现的剪银子、付银子细节,才是当时的中国人,花银子的正确方式和真实情景的呈现。
电视剧《水浒传》中,水浒英雄们动辄拍出一锭银子:小二!给我切5斤熟牛肉,来几坛好酒!
这种情景,只是小说杜撰,可能是为表现豪杰英雄们来钱容易,不在乎小钱,不屑或懒得锱铢计较,体现他们的豪爽大方。
但是,对古代大多数人来说,花起钱来根本不可能这样潇洒和豪迈。
人们在用银子交易、找零时是时时警惕、抠抠搜搜的,生怕会缺钱少文。
结合该剧剧情和史料,我们看看当时的中国人是如何花银子的。
镜头中出现了两件工具:一件是戥(děng)子、一件可以砍、剪、切的多用途夹剪,这是那时候花银子的必备工具。
戥(děng)子,学名戥秤,是宋代出现的一种衡量重量的工具,属于小型杆秤,是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的精密仪器。
那时候,官方铸造的银子都呈便于掰扯的形状,边角很薄,就是为了方便找零使用。民间钱庄银庄铸造的银子,更是花样繁多,想铸成什么花样的都行。
人们在使用白银交易时,会用刀子、锤子、凿子、夹剪等工具切割银子。
在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就提到了支付银钱要用到戥子和夹剪。
当时晴雯患了风寒,贾宝玉悄悄打发一个老嬷嬷,去外面请了个大夫来给晴雯瞧病。
最后给大夫钱的时候,因为袭人不在,宝玉和丫鬟麝月都不认识戥子上的星,宝玉就说,随便挑块大的银子给他就行了。
老嬷嬷在一旁看了心疼,笑着说,那是五两的银锭夹了半边,那块小的至少还有二两呢!这会子又没有夹剪,姑娘给他块小的吧。
由于冶炼与铸造技术的问题,市面上流通的碎银子成色不一,交易时,还需要综合重量与质量估算。
先是根据经验,用夹剪等工具,切割出适量的银子碎块,然后再一一称量重量。
之后再验证白银的纯度,看看里面是否掺假,比如是否夹铅等等。
除了上述工具,人们还会腰上系一个铜铃状的东西,里面装有蜡块,用于收集在切割过程中掉下来的银屑。
银屑积累到一定数量,熔化蜡块就能回收成银子。
写到这里,不得不感叹,从古至今,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不容易呀!花钱都得精打细算,连一点银屑也得收集起来,积攒起来。
哪里会像很多胡编乱写的古装剧中描绘的那样,随随便便就扔出去一块银子呢!
历史悬疑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从这个细节来说,在拍摄过程中是很用心的,也非常尊重历史的真实。
戥(děng)子高度还原、高度真实,对银子的砍、剪、切也非常真实。
这一点,很值得点赞。
因为《显微镜下的大明》才播出了5集,整部电视剧拍得如何,是否配得上“大明的显微镜”之说,还需要后续剧集验证。
至于剧中人物的服饰穿戴、饮食、出行、住宿是否还原史实,让我们在追剧过程中再慢慢考证。
这些年的很多古装影视剧,集数越来越多,动辄四五十集,但是注水太严重,无聊狗血情节多,对于一些历史细节的真实,反而不去认真考究了。
影视剧在细节的处理上,一定不能马虎敷衍,才是对观众的最大尊重。
《显微镜下的大明》滤镜质感佳,许多细节也较真实地还原了明代的场景、物品、风俗等等,在制作方面堪称细致精良。
因此,暂且不论剧情故事和人物表现,单从这一个“明代百姓如何花银子”的细节来看,该剧就值得认真追。
关于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的解析,今天先到这里,咱们下篇文再见。
这剧官场戏有意思!明朝的官僚机构的特色就是“党争”,自下而上,一层层一圈圈各种利益团体抱团,一个200多年的税负漏洞,牵出一大串利益链,从主角平民视角来看一场“官场文化”,好剧! 话说这节奏真是马伯庸自己编剧的吗?咋感觉不像他的风格呢? 张若昀演技真心不错,他演的角色设定有心理问题,这个好难演哦,感觉他演技又有突破了
第一集开头,那演技
还能再刻意一点吗?
怎么跟庆余年差这么多?
演的太离谱了。
直接就给我劝退了
跟那个雪中里的演法差不多
都是那么刻意,给人一种非常难受生硬,演的痕迹太重的感觉
明明庆余年里还蛮好的
我说实话我只看个开头那演技就退了
看不进去,假的不行
好像是要塑造一个呆一点的学霸人设?
但给人的感觉是演成真傻子丧尸既视感了...
—————————————————
看完了 改分 做作呀 真的做作呀 怎么演技那么尴尬呀
3.9星,剧版是改编过的,原著有看过,历史真实案件就很有意思,弯弯绕打了好几年的官司,能窥到人文官场百态。所有演员都很好,王阳老师有一整集都在输出台词,太厉害了~路人表示费启鸣居然很棒!哈哈哈,方青天好可爱!导演的拍摄手法很有电影的感觉,镜头感十足,演员们的衣服好有质感,官阶分明,还有官服做旧起球了,哈哈哈。所有背景音乐都非常给力!唢呐就是厉害!得到的启示:导演们清醒点!实景拍摄!服化道做足!演员要选有演技的!中式美学才是最吊的!!!!!
人丁丝绢为引,隐田逃税为根,故事把落脚点放在了中国万万代都没能彻底解决的土地兼并问题上,辅之以官官相护、懒政、官民沟通不畅、舆论操控民意、舞弊等问题,说是在讲大明但放到现今依旧适用。不论从剧情、画面还是演员来讲都非常优秀,但唯有一点有些疑惑,明明人丁丝绢是笔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税负,但仁华县民的反应却不是很大,这个数目并不小,别的县甚至连摊过的份额都不愿意承担,而仁华的农民也是靠天吃饭的,既然得知自己比别人多缴了税,还能继续认头缴?但剧中呈现出来的冲突,只在法场那部分。这点我存疑。
场景细节用心,质感格调满满。轻喜悬疑范儿。平民做主角。节奏很棒。几无废戏。镜头引起舒适。几场"辩论戏"拍得也很精彩。帅家默,有些痴有些呆,且精通阴阳,擅学术数,张若昀的人设及演法和《非常律师禹英雨》里的朴恩斌很像,张若昀也hold住了帅家默这个角色,不错不错。王阳的程仁清,"巧言令色"的讼师,能审时度势,有浩然正气程铁嘴之称。戚薇的丰碧玉机智聪明又泼辣。全员智商在线。
无
这个暂时不能入库,否则账就不平了,我真的笑死,财会人DNA动了,账可不能不平!
暂不谈原著和改编,就张若昀那张聪明精明算计坑人的脸,演出来的算呆子真是一言难尽的做作啊,演技是硬伤,失望
男主像是被僵尸咬了一口 马上要变异了一样 人家是算呆子 呆头呆脑 不是变异ok? 而且跟姐弟俩说话的时候又很利索 7v卡粉有点严重 目前三星
我居然觉得费启鸣比张若昀演得好多了。。。张若昀演的不像呆子,像爱装逼梗着脖子说话的男的
水平不像这几年拍的,戚薇挤眉弄眼五官乱飞,张若昀疯疯癫癫装神弄鬼,到底用显微镜看大明什么东西啊……
根据真实历史改编 最后给了我们一个不真实的happy ending
这个改编很棒!先花了一集的篇幅,用丰富的细节把人物立住。进入架阁库这种细节的合理性做得也更足。以“人丁丝绢”税赋纰漏,以小见大地剖开明朝官场生态,对为官之道有较为深入的呈现。新加入的角色比如丰宝玉、丰碧玉,既有戏剧意义,人设又很鲜活。演员演技整体在线,尤其是吴刚,颇有古风。
帅夹馍是学霸书呆子,不是精神病傻子,张若昀这次有些用力过猛了
帅家默设定好复杂,阿斯伯格症+火灾PTSD+记忆缺失+情感障碍,每次男主受到刺激,闪回记忆的时候下眼皮都在抽动,张若昀真的会演。丝绢案的故事越到后期,越能看出,其他人都是为了自己而行动,只有帅家默无关利益坚持初心,“错的,就需要改正”。(修改于2023.2.19)
剧里见微知著,从算术之中观大明庙堂。看到后面官方说帅家默有阿斯伯格症,我专门去找了一下相关说明对比了一下,再看前几集,看到男主设计了那么多的细节让观众揣摩,很佩服张若昀有这么演的勇气。看到一些人刚看两集说男主演得像精神有问题,恭喜你们答对了,男主就是阿斯伯格+ptsd,你们一看就猜中了说明男主的演技到位了
近日,中央指导组(刘巡按)接群众举报(帅家默),本着中央的指导思想(均平法),在省级、地市政府(省城、徽州府黄知府)的大力配合下,一举打掉了一个盘踞地方多年的黑恶势力集团(范渊),同时打伞破网,将范渊集团背后的保护伞(兵备道马文才及范渊在朝中的其他势力同党)连根拔起,同案处理了一批与犯罪集团有利益勾结基层公务人员(毛知县、宋通判等)。后续调查中,查处隐田XX亩,重新丈量田地XX亩,极大的为大明朝推行一条鞭法、减轻民众负担夯实了底层基础,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先行示范作用。
一口气看完第一集,剧情挺跌宕的,台词很精准讲究,同样要求演员有很强的台词功底,老演员不用说,年轻人里张若昀一如既往的靠谱,好看
也算张若昀和王阳再续前缘了。本来是想当一个科普历史剧的,后来发现渐渐就有点官场上的弯弯绕了,再深点似乎还与人命案有牵连,张若昀痴而不傻心里明镜一样知道自己要什么,王阳的一张嘴,死的都能说活了,官场百态就从这一笔赋税的纰漏迁延开来,皮球踢来踢去,太极打了两轮,百姓糊里糊涂,这才只是两集的内容呢,这剧可没法倍速看,最后得感慨一句,妆造不错,以后就指着这种古装剧接地气了。
张若昀演啥都是范闲,待在舒适圈太久了吧……我不懂戚薇怎么还能有戏拍的,五官乱飞,举止夸张,看她演戏真是折磨🙃 其余配角倒还可以,先打三星吧……
可能是马伯庸目前最平易近人的一部电视剧了。一贯高水准的质感和画面,铺垫历史纪录片般的美术和摄影,细腻还原明朝古戏,每一帧都打磨出彩。轻喜剧节奏+悬疑风格,精短且精巧,在小空间内完成戏剧性的短剧故事,再用分寸得当的质感包裹,处处透着舞台剧般的精致气息。剧情和叙事都不繁杂,很容易理解,马伯庸的剧向来是范儿大、逼感重,这部剧破天荒转变得友善了,至少是不用太费脑就能看的,导演和马伯庸都有功劳。剧集表层下的含义还在于官场文化和小人物的碰撞,个人利益和社会思考,用美妙的古典视觉打开话题,怪奇又有韵味,蜻蜓点水般的提点一下,转眼又无痕在大明历史中,我们只能拿着显微镜趴着身子,细细寻找追踪,观看被放大的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