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把《In treatment》第一季里Sophie的部分看完了。目睹父亲出轨,父母婚姻破裂,及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被真正的倾听和安慰,使她认定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会把一切搞砸的人。随着与咨询师paul的持续工作,她慢慢的有了质疑和反抗父亲的力量。
看到她找出四年级时候的日记,读给Paul听,大意是,911发生那天,她很震惊很难过,爸爸告诉她,世界就是这样悲惨的。16岁的她情绪激动,勃然大怒,控诉自己的父亲:这是什么样的人,要对四年级的女儿说,世界就是这么悲惨,而不是去做点什么,改变它!只会跟模特们在一起,给她们拍照!
这是一个很有力量的爆发。后来她在咨询室里,当面谴责了父亲抛弃她给她带来的伤害。父亲愕然,也开始反思。再后面,剧情没有交代,只看到sophie与父亲在草坪上聊天,及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这个结尾总觉得意犹未尽啊。
我想,作为一个压抑和隐藏了自己真实感受的孩子,Sophie开始敢于对父亲指责和抱怨,去体验那个愤怒,去宣泄那个恐惧,这是一个好的改变,也是一个成长的开始。她终于从惯有的模式解放出来,不再压迫和想要伤害自己。
但是,这也仅仅是一个开始。一个害怕的孩子终于要睁开眼睛了而已。如果她因此,就把生命里所有不如意的遭遇,都归罪于父母,抱着童年经历不放,那她就还是一个可怜的孩子。
而要从孩子成长为成人,绝不是抱怨别人没有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体验和疏通了那些累积的恐惧与愤怒之后,Sophie会真正的睁开眼睛,她能看到生命中有不同的选择,而选择的自由和主动权掌握在她自己的手里。父亲对悲惨世界的告诫,并不是世界的真相。她可以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她不必再做个被抛弃的孩子,不断的埋怨父亲,相反,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成人,去好好爱父亲。
用爱代替愤怒,用自由代替恐惧。我想,这才是我们探索原生家庭,与父母和重要他人的关系,的意义所在。
“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绝不能放弃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来访者Alex是精英中的精英,美国海军飞行员中的标兵,帅气、能干、聪明、完美的履历,领导眼中的未来之星,有完美的妻子与家庭,更有远大美好的前程在召唤……他简直就是上帝的宠儿!
因为足够优秀,他被领导挑中去巴格达执行轰炸任务,他实现了精准打击,却意外得知目标建筑物是一所平民学校,有16个孩子因为这次轰炸而死亡……
他来找Paul是因为刚从死神中逃过一劫,因为不顾身体情况强行马拉松,他发生了猝死,抢救生还的概率不到3%,但他幸运的活下来了。他也因为这个事情被暂停了工作,他也想弄清楚明明自己对于执行任务没有任何的愧疚感,为什么还是会做出如此疯狂自残的举动?
但是,他对Paul是否能够帮助他是带着深深的怀疑的,所以他的试探、阻抗和挑衅异常激烈……
那么,Paul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不过在Alex抓住Paul私人生活中的痛苦(尤其Paul与父亲的关系)残忍地攻击他,Paul忍无可忍,把一杯咖啡泼到他脸上,并一把抓住Alex,把他逼到墙角,说出了自己心中压抑已久的愤怒……
就在Paul认为自己的失控已经导致这段咨询关系已经结束的时候,Alex却又意外的再次走进了咨询室,
这次,两个人通过戏剧化的冲突释放了内心压抑已久的情绪后,终于能够坦诚相对,Alex说出了自己是有意激怒Paul,因为他内心憎恨自己,并故意让Paul以他期待的方式来讨厌他和抛弃他,这样他又可以再一次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这里不得不提一下Alex的童年,
而Paul也放弃了要在Alex面前扮演那个理想化的咨询师角色,他开始直面Alex的问题,坦言自己是一个情感的失败者,对Alex的处境也有了更多的同理心……
这对Alex至关重要,因为他只相信那个更完美更优秀的自己才有可能被接纳,面对Paul的真实袒露,他也开始真正袒露与接受自己的柔软脆弱……
这是治疗的关键转折点。从那个时候开始,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也跟随Paul的观察看到了Alex身上更多的闪光点,开始喜欢上这个桀骜不驯到处挑衅的“自大狂”。
他敏感、善良、正直、自律,有强烈的上进心与好奇心,洞察力很强,如果能够更为开放与温和,一定会魅力十足。在与Paul的关系改善后,他真的变得更温和了,也让Paul帮助他的愿望越发强烈。
心理咨询中非常重要的转换就是咨询师能够顶住来访者的各种阻抗、试探、挑衅甚至攻击激起的负性情绪,做到真正的接纳与包容,并陪伴来访者一起去发现他身上的让人同情与喜爱的部分。
正如Paul所说,他只有看到来访者身上让他喜爱的品质,并真心的愿意帮助来访者,他才能真正的帮到来访者。
但是这条路对Alex来说又谈何容易呢?压抑与逃避内心的感受是他一直以来与外界对抗并取得骄人战绩的法宝,他内心深处藏着太多的痛苦、恐惧和自我憎恨。
一旦他放弃从前熟悉的逃避方式,他的世界开始风雨飘摇,危险重重而又看不到希望。
他对Paul说:“我觉得自己做不到,无法完成这个治疗,到达我想要的目标。”
Paul问:“你想要达到哪里?”
Alex说:“让我不再那么憎恨自己,能够找到内心平衡的地方。”
然后他又说:“我真的很怀念飞行,因为那要简单的多,只要完成有明确指令的任务就好。”
所以当军方召唤他回去的时候,他忽然想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因为那里有他熟悉的一切,可以让他不用再面对内心的痛苦与自我否定。
他希望Paul给他一个准确的评估报告给军方,Paul其实很希望他能够继续咨询,但是他不能去替Alex做这个决定(其实Alex希望Paul能够强势的挽留他),对Paul也是非常痛苦的两难选择。最后Alex回到了部队,但在试飞中事故身亡,年仅39岁。
他到底是因为意外还是有意离开?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谜团。
而这个事件也给了Paul巨大的打击,他去参加了Alex的葬礼,在Alex的父亲要求见他时,他本可以拒绝,但出于愧疚,他和这位曾让Alex爱恨交加的父亲进行了面谈。
这位父亲涕泪交流,他说儿子的声音一直萦绕耳边,他坦言自己很嫉妒Paul和儿子的谈话,但是他也非常直接的说到,“我见过太多的残酷与不公平,我告诉自己的儿子活下去最重要的是力量,而不是反省。”
然后他很直接的问Paul,“如果有一个陌生人,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男人,每周一次的给你儿子建议,而那些建议在你看来对你儿子都是有害的,你会怎么做?”
面对这位父亲的逼问,Paul坦言可能会设法阻止对方。这位父亲坦言:“这就是你对Alex做的事情。你给他的咨询让他变得更脆弱,而不是更坚强,而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些来做咨询的人可能也是最早被干掉的,这个世界需要适者生存,而不是多愁善感……”
这位父亲的话也说出了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质疑,他们觉得谈话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往自己内在看得太深最后往往是虚无,所以他们更愿意拥抱外在的世界而拒绝审视,他们也会认为那些需要去寻求心理帮助的人是弱者。而Paul面对Alex父亲的攻击却有些无言以对,因为那个时候他也在质疑自己是否真正的帮到了Alex……
审视整个Paul和Alex访谈的过程,之所以没有发生像Sophie一样的疗愈奇迹,很大程度上是困扰Alex的问题也在深深的困扰着Paul自己,他与父亲的关系也处在谷底,他对人生的方向也缺乏目标,所以他无法给Alex真正的答案。
而在咨询过程中,Paul做到了专业的水准,但是却无法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因为Alex的攻击也勾起了Paul太多的伤痛,所以一开始他选择拼命的隐忍,但这个时候的他其实也有很多的防御,他并不能完全的放下架子,真正贴近Alex的内心,去建立一种深度的信任。
当他终于忍无可忍,把咖啡泼到Alex脸上,并且直接把对方推导墙角,他彻底的走下了神坛,也放下了偶像包袱,开始袒露自己的脆弱,也开始贴近Alex 的内心。
但是,当Alex觉得太难太痛苦,想退出的时候,Paul尽管明确表示了担忧,但是还是没有明确的阻止他回去,这也成为了Paul后面难解的心结,也让他在后面的咨询中表现出更多的担当与魄力。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中这样说到,
“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绝不能放弃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
但是这个过程又谈何容易呢?面对内心的痛苦会有挣扎,恐惧,伤痛,愧疚……所以这条路才成为少有人走的路。不过斯科特派克告诉我们,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
愿我们一起同行,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共同精进!
人的内心,既求生,也求死。我们既追逐光明,也追逐黑暗。我们既渴望爱,有时候却又近乎自毁地浪掷手中的爱。人的心中好像一直有一片荒芜的夜地,留给那个幽暗又寂寞的自我。——弗洛伊德
终于写到Laura了,这位让咨询师Paul越陷越深的性感女神。
有一种女人对绝大多数男人来说都是致命的诱惑。她们漂亮性感,妩媚多情,她们非常了解男人的喜好,一颦一笑都充满着诱惑,但是她们又显得脆弱敏感,楚楚可怜,时时需要男人的呵护……
男人对这样的女人是缺少免疫力的,因为他们的好奇、猎艳、想象、征服、英雄主义在这样的女人身上都能得到完美的诠释,让他们欲罢不能……
Laura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在男人眼里她是尤物,在女人眼里她是公敌。按理说,作为身经百战对人性洞若观火的心理咨询师,Paul应该对这样的魅惑有足够的抵御力,但是Paul还是沦陷了,并且为了Laura可以抛妻弃子,连自己最钟爱的事业也可以扔到一边。
为什么身经百战的Paul会如此飞蛾扑火的疯狂?
全片针对Laura的关键咨询共有七次,每一次都是惊心动魄火花四溅,而在两个人激烈的碰撞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治疗中的各种隐喻和心理较量。
从第一集Laura出现在Paul的诊所里开始,我们就发现了两个人之间奇妙的chemistry……
Laura在哭诉他与未婚夫发生了矛盾后,选择了去酒吧买醉,后面和一个陌生男人调情,然后一起到了洗手间,而在最后要发生关系的关口,她选择了叫停……
当她在描述与陌生男子的挑逗的过程中,我们明显能感觉到Paul脸上的不自然,里面有好奇、嫉妒、担心,还有被压抑的愤怒,这不太像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反应,更像是情人的状态。
而这一切Laura也都看在眼里,所以她在描述的过程中会反复问Paul,“你怎么看?”“你会不会觉得我很恶心?”……
但发现Paul躲在他的咨询师面具后装聋作哑,她忍无可忍,直接说出了她压抑了近一年的心声,
“Paul,我已经爱上你了!从我一年前来咨询的第一天我就爱上你了,我之所以拒绝与那个人做爱不是因为我的男友,是因为你!”
Paul明显有点慌,用心理咨询的技巧在演示内心的慌张。
Laura乘胜追击,“你不要演得像个佛一样,我知道一个男人对我有没有感觉!”
然后Paul开始给Laura解释自己并不是对方一个现实的选择(option),不论从职业伦理还是现实考量,当Laura走的时候问Paul是不是想要她的时候,Paul犹豫了一下,还是明确的说了“不”。
面对Paul对她示爱的躲闪与拒绝,Laura再出现在咨询室的时候直接告诉Paul自己答应了男友的求婚。
但是Paul并没有给她祝福,而是在分析她的行为模式,引导她可能只是选择了逃离,并试图把话题引到Laura与父亲的关系上,但是Laura非常激动,直接告诉Paul 她之所以答应男友的求婚,就是因为Paul拒绝了她!
更戏剧性的一幕是,在这次咨询快结束时,当Laura提出要去洗手间,Paul告诉她咨询室的洗手间不能用,而当Laura转身要去Paul的楼下的厕所时(Paul私人的生活空间),Paul直接拒绝了。
这彻底激怒了Laura,Laura直接问Paul是不是害怕她遇到Paul的妻子(其实Laura潜意识里确实期待打破边界,闯入Paul的私生活),在Paul没有正面回应后。Laura发起了更猛烈的进攻,
“你知道我第一次看到你是什么感觉吗?我看到了你那副专家皮囊背后了无生气,是我为你注入了活力!”“我们之间有了感情!”
Paul没有正面回应,而是把悬念留到了下一次。
这一次咨询Laura迟到了足足20分钟!
当Laura急匆匆的跑进来给Paul解释时,Paul却开始和Laura谈起了是否要结束治疗的问题。
Paul承认对Laura接近一年的治疗并没有效果,他指出Laura不停的想跨过咨询关系的界限,早就从内心抛弃了让他做好一个咨询师角色的想法。
而面对结束咨询的提议,Laura开始了连环的反击,久病成医,在反击中我们看到了Laura堪比心理医生的洞察力:
然后她开始讲述Paul经常引用的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过去决定着我们爱上怎样的人,但这并不代表她对Paul的感情就是假的(其实这个在心理学中叫移情)。
而她爱上的Paul并不是想象出来的完美形象,她早就看出了Paul内心的躁动不安与脆弱,她理解这种脆弱,并且感觉自己与Paul真正的心灵相通。
这段陈述太精彩,Paul不得不为之动容,然后开始讲述自己尘封的往事……
原来Paul和Laura一样,也是在14岁的时候失去母亲,母亲因为抑郁症而自杀,而父亲却爱上了自己的女病人,选择了出轨,并且离家出走。
他痛恨自己的父亲,但他更痛恨自己对于母亲的境况无能为力,带着这份深深的自责与拯救欲,他选择了做心理医生,他总觉得自己可以做一个拯救者,也因为这个原因,当他看到美丽性感却又显得脆弱无助的Laura时,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母亲,内心的爱与拯救完全被激活。
Laura也是母亲在她15岁时候因病去世,然后留下了孤独无助和茫然失措的父亲,父亲太软弱了,无法照顾到14岁的Laura的需要,所以Laura内心也深深的种下了一个改变的愿望,她渴望让自己的父亲变得强大有力,真正的能够保护自己。
所以,在恋爱生活中,Laura总是会被那些和父亲特质相似的人吸引,想去改变,但是又在近距离看到他们的无助与平庸时选择逃离。
所以当Paul提出考虑要结束咨询关系时,Laura反攻为守,直接提出下次是最后一次,这让Paul有点猝不及防。并且在偶遇Paul的另一个病人时,她选择了勾引来报复Paul的“绝情”。
在最后一次咨询时,Laura终于说出了压在心底一年都没有说出来的秘密。原来Laura母亲去世,父亲陷入抑郁的时候,她特别渴望能有一个强有力的成年男性能够保护她。
这个时候,他父亲的朋友David闯进了她的生活,David是成功的律师,成熟睿智,风趣幽默有温柔体贴,符合Laura对理想父亲的所有期待,所以Laura一度渴望David能够收养她,但是David最后没有答应收养要求。
更有戏剧性的是,David和15岁的Laura发生了关系。尽管Laura强调是她主动勾引David的,都是她自己的错,这也是她为什么如此憎恨自己的原因。
但这个时候Paul明确的告诉Laura,她只是一个15岁的少女,正处在人生的低谷,渴望爱与关怀,而David作为一个成年男人屈从于自己的欲望,做出了伤害她的行为。这也导致了Laura对男性的不信任,她认为男人接近她都是为了她的身体,她很难走进一段长期稳定的关系。
这个时候,治疗真正开始发挥作用,在双方的最后一次咨询,在Paul真正放下专家的架子,开始去贴近Laura内心的时候,Laura说出了压在心中的秘密,也让Paul彻底明白为什么Laura一见到他就会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来诱惑他的原因。
但明白是一回事,真正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阅人无数的Paul尽管非常了解如果他不悬崖勒马,可能会与Laura经历怎样的结局,事业、家庭、名誉、孩子……所有他曾经珍视的东西都可能统统失去,然而他还是克制不住自己对Laura的想念,结束咨询关系后,他发了疯一样的想念她,终于找到机会想Laura做出了表白……
但Laura面对Paul的表白,却有些躲闪,不太相信Paul会如此坦诚的说爱她,所以她需要爱的证明,需要某些她熟悉的方式,比如性。
而Paul从内心来说也确实渴望她的怀抱,在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终于来到了Laura的房间,双方互表衷情后,Laura带着Paul来到了她的卧室,然而在最后的关头,Paul惊恐症发作,落荒而逃了……
当他和自己的督导Gina讲起这段尴尬的经历的时候,Gina告诉他,
“你做了正确的事,对你自己,对你的病人,那是你高尚的那个部分。正确的决定从来都不是优雅地作出的,因为需要我们和自己的愿望做斗争。惊恐发作不是外来的东西,它就是你,你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该赞赏自己的正确决定。”
而更有意思的是,因为Paul的惊恐发作,Laura也终于意识到她并不是真的想和Paul在一起,她只是习惯了长期以来通过身体诱惑自己喜欢的男人而已。Laura在一定程度上也被Paul治愈了,尽管这个过程来得如此惊心动魄。
Laura的案例堪称教科书般的精神分析学派案例。里面也用生动的案例像我们诠释了移情与反移情,童年模式的重复等概念。
移情与反移情
Laura对Paul的感情其实就是典型的移情。她对理想父亲的渴望,以及她青少年时候渴望改造父亲的强烈愿望全部转移到了Paul身上,所以她会说她看到Paul的第一眼就爱上了他。
她看到了Paul内在的抑郁与无助,正如她父亲,她渴望唤醒父亲的活力,在父亲身上她没有成功,但是她觉得自己可以唤醒Paul的活力,通过性的诱惑与情感互动。她这种模式在自己身上一再重演,包括看似软弱无助的男友,一旦对方真正开始依赖她,她就觉得索然无味;所以她和Paul的关系如果任其发展,最后也会是一个悲剧。
而Paul对Laura的感情则是反移情,Laura仿佛他的母亲,孤独无助,脆弱可怜,他的拯救欲在Laura身上被彻底激活,为了Laura,他想抛弃职业伦理,完全放弃自己的一切,只为拯救她。正如那个14岁的少年渴望全力拯救那个抑郁的母亲一样。不过在最关键的时刻,他内在的高尚的部分拯救了他,同时也拯救了他的病人Laura。
童年模式的重复
根据弗洛伊德理论,我们童年的模式会决定我们内心的模式,从而最终影响到我们的亲密关系。我们会爱上什么样的人,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是分不开的。我们都逃不开俄狄浦斯情结的影响,吸引我们的人和自己的父母息息相关。
但这是不是真爱就需要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模式了。如果我们内在的模式不够健康,比如Laura,如果缺少觉察,那么可能会在亲密关系中不断重复童年的感觉。幸福的童年容易重复幸福,而不幸的童年更容易重复不幸。
而Paul也在重复父亲的模式,当年他父亲作为一个医生,也是爱上了自己的女病人抛弃家庭,Paul痛恨自己的父亲,可当他对Laura越陷越深直到出现在Laura的卧室时,他突然发现自己正在变成自己憎恶的父亲……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都需要完成内心的和解。我们越是恨一个人,尤其是我们至亲的父母、伴侣或孩子,那代表我们其实恨的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我们只是把自己的一部分投射到了对方身上而已。
完成和解的根本是要懂得人性的复杂,并理解人性的脆弱。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当我们能够真正接纳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包容与爱,才能真正的敞开胸怀拥抱这个多彩的世界!
微信公众号:陈历杰
如果要我选我最崇拜剧,这一部绝对上榜,但是这么多年,我一直无法完成这部剧的观看,甚至很多时候打开播放器我不能直视它。
心是急流深谷,你能探测到什么程度?很难看到专业度如此之高的心理剧,可以做为心理学临床教学观摩片,用以做案例分析,随同剧中人物一起潜入意识深处拆解心结。以纯会话形式展开,如同真正的问诊。非常考验编剧台词功夫与洞察力。演员们集体做到无痕表演,无表演的表演。这已不是剧,而是生活本身。
每次看完in treatment心理都很沉重。以前梦想的职业,现在用现实的眼光去审视觉得无比的凄凉。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困兽,困兽之斗,何去何从。久病成良医,叹矣!
真是良心剧,我大约撑过前3集才渐入佳境- -- -
与其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不如与我倾诉一小时。
无趣
在显示器前做一次免费的心理治疗
In treatment 在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心理医生的工作和生活。你能看见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微妙的关系,看见治疗师本身的生活。它既不神秘,也不随意。对心理咨询感兴趣的盆友们,强力推荐之。
隔了两年多又接着从34集开始看,感觉却不太一样了。Paul对Amy深层问题的阐释让我觉得侵略性非常强,如果我是咨询室里的来访者,大概马上会叫咨询师住嘴,然后离开再也不会回来了。不过他的阐释非常有道理,可以作为专业参考之用。只是我认为咨询师将这类分析内容留在自己脑中便好,还是把解读的空间留给来访者本人吧。
从治疗意义上,paul与gina的精分治疗需要懂精神分析的人来观看,会有深刻的体会,现在的内心冲突几乎都是还原早年家庭冲突,如何将潜意识意识化相当有技术含量。故事情节上,每个人物都刻画的都非常形象生动。矛盾冲突设计合理。剧情饱满,及时同一个场景内少量镜头调度也不会使故事显得苍白生涩。
主角,感性,温和,温柔,孤独,很迷人的性格。dead inside(第一季离婚),重新认识父亲和自我(第二季),end of practice,experiencethe real world,being alone(第三季)。全片的戏剧性完全靠室内对话展开,很特别。
居然non-stop看完了。。。
Laura太美,根本无法抗拒的诱惑。
Paul自己的崩溃是这个剧最有趣的地方,另一种意义上的登堂入室。
很难说是一部psychotherapy 的标准范例:除了Sophie 的个案,其余来访者的问题都未能通过治疗获得解决,剧集篇幅和戏剧冲突使得Paul操之过急,无视阻抗,逼问、强加解读,表现出自恋型治疗师的典型征兆;而Paul自己也认为,Sophie的治疗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本主义咨访关系的建立。但值得从业者关注的是什么:失败的移情转诊、伴侣治疗的进程与治疗师自身破碎的婚姻共振,与Gina的督导和婚姻咨询中呈现出的模糊边界和强烈power dynamic。therapist从来就不是单方接收讯息的助人神力,其自身的经历、喜好和动能必定在咨访和督导关系中产生影响,甚至外溢至其咨询室外的关系与生活,此种“破神”的呈现反思了心理动力治疗的局限,这种复杂性和破碎感更凸显了伦理、规则和边界的必要。
临床心理学教学片。“咨询师和病人就像是同一个黏鼠板上的两只老鼠”,不能同意更多。
“这是我对心理学的疑虑:你发掘再发掘,直到你发现关于自己的所有真相,再在所有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但这有什么好处呢?”
这才是真正的心理片。
心理咨询师真是个伟大的职业,Paul 竟然用全然的卷入反移情成功治疗了对他移情的女病人。我对这一季里的每个人物都抱有巨大的同理心,每次哭泣在我看来都是治疗有效的时刻。分离是常态,死亡或离婚,学会面对它,自己可能就长大了。心疼Sophie,我跟她有共鸣。
这剧非常接近真实的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