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说书人#一部值得一看的精品电视剧
#说书人#这部作品已经在许多地方台播放了,反馈信息表明它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精品电视剧,从各个地方台的收视和口碑来看,观众十分认可这部作品。此剧演员用心诠释,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派角色都刻画细致,人物性格鲜明。随着剧情的推进,角色演绎层次分明,每一集都有精彩画面和耐人寻味的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尤其是金凳从开始学艺到成名成角这个过程,更是险象环生,于荆棘丛中开辟小径,于悬崖绝壁再攀新高,真正让您过足戏瘾,欲罢不能。
2 ) 高擎社会主义大旗,做与时俱进的艺术家
三十多集的电视剧,一口气看完了。虽然表面上是讲述的是战乱年代底层艺人的悲苦人生和在悲苦人生中坚持自己节操的艺人品格。但看到最后,还是可以把这部年代大片定义为革命洗脑片。感觉剧里完全就在宣传一个口号:高擎社会主义大旗,做与时俱进的艺术家。
片中最喜欢的是所谓反派所谓食古不化的秦凤鸣,感觉他才是真正坚持自我坚持传统文化的人。虽然与金凳理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并且也曾数次难为甚至与之对立,但根本上秦鸣凤还是一个具有传统风骨的艺人。他恪守着说书人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恪守着自己的道德理念,他所坚守的除了说书艺术,还有自己的人生信念。解放后,金凳顺应时代潮流,开始写新书,说新书,并且受到了领导人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顺应社会主义号召,说飞夺泸定桥,做与时俱进的艺术家。尽管金登屡次劝说秦凤鸣一起说新书,但是秦凤鸣依旧坚持说旧书,坚持认为一定要守住师傅的梁子和传统,坚决抵制新书。虽然王掌柜的茶馆因为没有新鲜事物也是每况愈下,但是秦凤鸣依旧认为老书有老书的魅力。相比金凳,秦凤鸣是一个师出名门的优秀说书艺人,无论一路经历了多少的人情冷暖和世事变迁,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热爱的事业,只是命运被裹挟着往前走,他也有自己的无奈和为了生存不得不做的妥协,这个人物更加真实和丰富。
当然,在电视剧已成架空艺术的今天,《说书人》算是诚意之作了。这部戏通过小伙计金凳由茶馆小伙计成长为一代评书大师的历程,展现了旧时代民间艺人的情操。过去的艺人,将自己的座看得比天大,自觉遵守行里的规矩,将授业恩师奉为父母,同行之间互相监督,尊师奉道,将古老的艺术代代相传。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和敬重是这个社会已经缺失了的。今时今日,很多种传统艺术已经或正在丢掉,用郭德纲的话说:“老先生们留下来的一千多段传统相声,经过我们这些相声演员的不懈努力,现在还剩四百段了。”评书艺术也存在后继无人的问题,袁刘单田之后再无全国知名的说书人。所以,赵本山与赵家班能顶住冷门的压力,拍这样一部年代戏,还是值得我们致敬的。而作为一个以喜剧和小品见长的演员,小沈阳演绎了主人公老中青三个阶段,生动刻画一个如此正味儿十足的角色,足见小沈阳在表演上的天赋与努力。
3 ) 说书人的德行
年代大戏说书人正在辽台热播,这部戏通过小伙计金凳由茶馆小伙计成长为一代评书大师的历程,展现了旧时代民间艺人的情操。过去的艺人,将自己的座看得比天大,自觉遵守行里的规矩,将授业恩师奉为父母,同行之间互相监督,尊师奉道,虽没有当今什么广电总局,什么层层审核,却将古老的艺术代代相传,他们凭的不是什么规章制度,凭的是自己的良心,是对艺术的执着和敬重。小沈阳饰演的金凳,由年少的一腔热情、鲁莽冲动,到后来的成熟稳健、有道有义,生动鲜明的刻画出了一代宗师的性格特征和成长历程,作为一个以喜剧和小品见长的演员,生动刻画一个如此正味儿十足的角色,足见小沈阳在表演上的天赋与努力。赵家班集体演正剧,精品相十足,实在令人刮目相看。
4 ) 小沈阳的用功与用心
小沈阳作为一个被受众和评论界的有色眼镜看死了几乎无法翻身的演员,这么多年来,始终顶着各种鄙视,孜孜不倦地尝试各种新的角度去挖掘自己的潜力,拓展自己的能力。《说书人》作为他和他的团队精心打造的一部叙述战乱年代底层艺人的悲苦人生和在如蝼蚁般悲苦的人生中坚持自己的节操的艺人品格,静静欣赏,情不自禁就被卷入了艺人们的苦乐悲欢。在无厘头盛行的今天,品这样的电视剧,无异于盛夏炎炎烈日下的一杯清热去火的苦丁,没有清香扑鼻,没有喧哗叫嚷,只有安静流淌的历史,和对所有苦难过的拥有铮铮铁骨的艺人们的崇敬。
致敬小沈阳。为了他的用功和用心。
5 ) 赵家班的正剧
《说书人》由楼健执导,小沈阳、赵本山、吴健、伍宇娟主演的电视剧大量起用赵家班的演员,可以说是赵家班的一次成功的正剧演出。一时之间,小沈阳说书的台词动作在大街上都有人进行模仿。
对赵家班来说,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想要做红一部戏眼下已经不是个难题。《乡村爱情》拍到第六季,次次火爆,《大笑江湖》票房当年票房过1.5亿,就连当初饱受争议的《三枪拍案惊奇》也没少关注的目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以上作品每次上映都相当走红,但是在职业媒体甚至观众眼里,他们仍然属于草台子性质,只适合文化程度不高的观众消遣逗乐。
其实,在全国大量专业性公立影视院校不断招生并且成批地培养演员的情况,赵家班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就根子上说还是传统民间艺术香火传递的方式。因而,相对于专业化学校培养模式,他们一直被视作草根或者业余,哪怕取得再高的票房或收视率都无法摆脱这种印象。然而,《说书人》却不同于以往的作品,这部以抗战时期老北京艺人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一直延伸到新时期,可以说涵盖了半个世纪以来说书这一行业的风云变迁。而且,虽然仍然有大量的民间世俗桥段,但由于剧作本身所反映内容的民间性,并没有给人以太多突兀的感觉。
或者说,在赵家班的众多作品中,《说书人》是真正的正剧,它不像以往的作品那样充满了戏说或夸张的成份。尽管保留了民间艺术中的狂欢色彩,但《说书人》却是一部严格的正剧。说书是旧时代最常见的底层民间艺术,它与曲艺、杂技、魔术、相声等众多民间艺术一样有自己的历史传承。而这种传承同赵家班目前所采取的教授方式其实是相同的,因而,《说书人》既是在表现说书艺术的历史,也是在赵家班回忆自我的历史。因此,这是一种真正本色的演出,它的本色来自于演出者与演出内容的极大契合性。他们共同营造出一种氛围,那就是使一切都在热热闹闹的传奇中展现的不着痕迹,在吹吹打打中表现他人的人生,也是在表现自己的过去。
金凳或许是小沈阳刷新观众印象的演出,那个机警却不又卖弄,油嘴滑舌却又义气深重的茶馆小伙计是他说书的最初的底子,代表着民间文化最深层的根,评书本身就是在不断搬演中凭空抓演着众多人物的命运,而再通过剧集来呈现,是多层次、套嵌式的角色再造,且小沈阳此前有着极其醒目的印象,对于观众和创作者来说,都有着足够的压力。这或许才是小沈阳真正的本色,或者说也是东北二人转的真正精华所在,二人转这门艺术本身便是在表演和曲艺之间,赵家班本次吃的这行饭受众更为广泛,几乎不存在接受阈值,考验的不止是临场发挥,也要足够的经验和沉淀。透过金凳,我们仿佛依稀看到旧时代里老北京人的浓浓京味。无论是做茶馆伙计还是后来的说书艺人,小沈阳都真实地诠释出民间的味道。或许,这也将是他最好的演出,不知道以后是否还会能拍出超过金凳的角色。
《说书人》是赵家班真正的正剧,这是他们少有的以严肃地态度来诠释一段历史,因为这不仅是在诠释历史,也是在诠释他们自身。
6 ) 经典之中的经典
小沈阳转型之作《说书人》以主人公金凳的命运轨迹展开叙事,分青春篇、江湖篇、解放篇,青春篇与江湖篇展现了金凳青年时期的亲情、友情、爱情及从艺初期闯荡江湖的苦难生活和波折遭际。解放篇讲述了解放后,金凳在抗美援朝、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等历史背景下,从评书大腕历练成为人民艺术家的过程。
,《说书人》中的小沈阳对自我的巨大颠覆,有打戏、有情戏,就连对白也是京味十足,评书说得有模有样,据悉剧中呈现《灞桥挑袍》、《将相和》、《博浪沙刺秦》等经典的评书选段,都是由小沈阳自己完成的。
总体看来,小沈阳的表现不失水准,特别是在与李立群、伍宇娟这样的老戏骨对戏的过程中,也丝毫不逊色,正如导演楼健所言,小品与影视剧表演有很大不同,小沈阳饰演的金凳戏量大,角色转换性强,他每天都下苦功研习剧本。拍摄期间,影视专业与非影视专业的组合不但演起来不费力,还挖掘出演员自身的潜力,他们在表演中经常碰撞出各种火花。
《说书人》这部戏,既是赵家班的正名剧作,也是小沈阳展现多面可塑性的一次尝试,据透露,小沈阳接拍这部戏的时候,并没有多少准备时间,但戏份却很重,赵本山甚至放言出来:“他塑造了一个一本正经的角色,他之前留给观众的搞笑印象太深了,看过这部戏,我希望观众给他一个重新认识,一旦观众接受了,我觉得他就成功了。”
目前看来,小沈阳不负众望,文戏、打戏,特别是一改东北腔的京味评书,还是让人见识到了这位红人的功底。
(以上大部分内容转自青岛早报)
超喜欢,有味儿,牛。
2014年2月。
什么玩意儿?!
还是那套叙事模式。
卻是值得一看 他們來了 你就得挖煤
非常非常经典的剧呀!个人认为已经算小沈阳最好的之一了。东北民国的民俗文化一览无余。片尾曲也好好听!!!
刚开始尴尬,看到中间后来都挺好。可惜没有拍到文革的苦难。
一曲社会发展与个人命运交织的悲歌,一班人马演得都不错……
这剧好 比国产流量强百倍 比神剧强千倍 怎么分就低了???
哎,跟《南海十三郎》比一比吧。
演技生硬
金凳是武侠书里的神,凤鸣是乱世中的人
只想说一句。秦风鸣才是 一代贞洁烈夫,直接导致某妇女欲求不满,和最终无子女要靠过继。
我喜欢这部剧的一方面是评书这个题材好,另一方面是摄影和色彩,画面艺术性佳。演员都可圈可点,剧情紧凑没有明显瑕疵。
李立群和赵本山演的不错!
首次讲述评书艺人题材的电视剧,赞,小沈阳演技也有很大进步。
哎。。三星都是给李立群的
弃
那些江湖人的抗日爱国情怀,去掉其他的线,只剩爱国这条线来看,刻画的是不错的。但小沈阳一开始是走搞笑风的,不得不说,他的尝试转变戏风还是可以的。只希望我们能从这部戏里感受到小人物的无奈和一颗永不熄灭的爱国之心。
剧情紧凑,题材角度新颖,另外可以看出小沈阳这部戏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少年金凳的点点傲气,再到中年时期的成熟沉稳,四十年的时间跨度,无疑是吃演员功夫的,其中的说书片段,说的也是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较之以前的片子来说,真的是有了质的飞跃。整个赵家班的转型可以说比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