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哉说,人就像可怜的金鱼,脆弱而可悲地存活于世,一开始就不该诞生,于是他杀害了七岁的亚季。十五年,与此有瓜葛的人活得不成人样,他却至此至终不觉得自己是错的。 他不是没有生的欲望,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反人类反社会,出狱后,他的反社会冲动一直和理性作斗争。但这所谓的理性,是在牢狱管教的灌输下硬生生强加在他身上的,至于他内心深处,当然还是否认生而为人的意义。当大家都认为他已经被治好的时候,他也以为自己已经好了。可是一次次,他以做深蹲的方式抑制住杀人的欲望,那个努力又痛苦的表情,让人心疼。 回忆起杀害亚季的那天,他说自己是忍不住,而恰好碰见了她;悠里妈妈与他对质并发生口角冲突,在此之前,他也没想过要伤害她。就是在这些瞬间,他无法控制地拿起锤子,结束眼前的生命。 他的生命观受到原生母亲的影响,可以说,他一直活在母亲的阴影下。 与父亲见面时,他哽咽着说,怎么办,我已经记不起妈妈的样子。救救我。 我想,他一直将自己的行为归咎于母亲临终前对他说过的话,她说,要是不生你们该有多好。母亲对生命的厌恶(有可能是产后抑郁)直接影响了少年幼小的心灵。于是,他从心里根深蒂固地认为,人就不该诞生在这世界上。 与亚季的妈妈扭打在一块时,他躺在地上,静静地说,我为什么要忏悔,我没有对亚季做不好的事情。对他来说,世间即地狱,天国才是那个安宁静好的地方。他没有将亚季推向地狱,而是送上天国。 恰如母亲跳楼自杀前,他问:“妈妈,你去哪?” “天国”,她答。 如果母亲的记忆在他脑海里消失,他对生的否定就没了着落,也就无法为自己伤害他人生命的行为找到借口。于是,他害怕,他无法接受,他祈求救命。 文哉认为,人存活于世是悲哀的。这是他生存的意义的落足点,因为他这么理解生命了,因此他会身体力行地守护这份“意义”,否则他自己也无法活下去。曾经我问学生,人身上最宝贵的是什么,有个学生答,“意义”。人活着,需要被赋予意义。
那么,从更高处来说,我们怎么看待生命,我们就会活出怎样的生命。这份看待生命的眼光会被哪些因素影响呢?在这个故事里,显然文哉是被她的母亲影响了。这里涉及到教育的问题:父母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孩子也许就会怎么看待生命。
还记得三年多年,我对这部剧的影评是这么写的——
“人不能看尽或活遍生活的无数面,那么我选择我看到的和相信的东西,你选择你看到的和相信的东西,彼此绝无优劣高下之分。我有我的悲哀,你有你的痛楚。无需期待有人懂。对不起,我真的只看到生活的这一面,并执着地相信这就是全部了。文哉坚信不疑,我也是。”
那是当时的我看待生命的一个角度,充满了浓浓的悲伤,还有点相对主义的味道。我看到一个又一个的读者点赞或收藏了这篇影评,今天我重新再读的时候,心里感到非常不安——我知道,我眼中的生命已经有所改变了,我不再是三年前的那个对生命感到悲哀的女孩,我重新长出了色彩,我必须要改变自己的语言,把更为真实、美善而坚韧的信念传达出去。于是我开始了重新的书写。
回到这部剧,回到这部剧的生命眼光以及教育问题。我还不太清楚,为何日本文化(无论其反映在文学还是影视作品上)对生命的理解总是这样的一个调调,其深处是否有更为坚韧的力量呢?这是我想进一步去探究的,我想了解日本民族的生命眼光。而在教育问题上,如果一个人对生命缺乏向着光明的认识和守持,他自个儿的生命必然也是匮乏的,这份匮乏必然也会影响与他紧密关联的人。生命就是这样的桥梁的连接呀,这仅仅是一件需要被每个人看到的、铁板钉钉的事实。那么,你愿意成为一座怎样的桥梁呢?
是什么呢? 是文哉的妈妈对亚季的妈妈讲出了“恨”,是双叶带着洋贵的小刀独自去找哥哥,是文哉在狱中见到他生母时留下的泪……是所有,每个人的表情、沉默、动作,和冲动。 文哉的妈妈恨亚季的妈妈是理所当然的,亚季的妈妈恨文哉的妈妈是理所当然的;两家人间的互帮互助也是理所当然的。 文哉两次杀人都是因为“你没有资格活在这个世上”。难道不是因为他仍眷于希望(母亲和妹妹),才没一开始就选择自杀吗? 这部剧让人看的很压抑,即使是在七八月份的重庆,也把人埋入深深的堆满木柴的小黑屋里,就像小时被哥哥他们整蛊关到里面去一样让人无助、恐惧,软弱的自己连喊出的一个字都要自己认真地听。就是在这种压抑下,我竟也发现了比铁丝还细小的光线,里面没有木柴屑。它纯净极了。它比那些投射穿过厚厚的云层的太阳光更温暖。它让阻碍船行的冰川融化却又不损害动物界的福音;它连接两团黑秋秋的眼睛,直到它们各自放射出光芒。 爱从死亡中诞生,带着另一种恨意。恨杀人犯吗?恨杀人犯的家属吗?恨自己?或者是,恨命运的不公? 人的诞生一定惊天动地,这样才不至于在仅仅生存着的短暂七年里被人遗忘。人的死亡一定有着某种命定。活着的一部分人获得重生。 人的生存状态究竟怎样才算好呢?对于那些生活在愧疚之中的人们,难道不是从愧疚开始就已经也被命定了吗?既然得到的重生来自于死去的人。 ------------------- 孤独常伴,只是在一个时间段里沉睡。 接下来的,就是十五年、十五年的平淡生活。其间的斗争在一层一层的蜕变,一层一层地感受。 孤独登上台面,像一面镜子打磨着我。 时间无法培植好的药材。那是什么在不断地让我们在孤独的小黑屋里面寻到一丝纯净的光? 我想我们都迷恋生之希望。再把它投射到爱,让它充满了力。直到开出一小道裂痕。 我想我们的渴望终究会被它溶解,转化为力,让裂痕变成豁口。 然后再在死和生同时到来的一刹那,又紧闭。
---------------------
2017.3.19
性格。
常会觉得自己是没有血液的人,就像《香水》里那人唯独感尝不到自己的味道。
满岛光的演技,太厉害了。。。
写得太好了,功力深厚。第九集结尾两个人隔空表白时太温柔了,大概只有坂元裕二能写出来这么动人温柔的爱。大竹忍简直演HIGH了……
再次认识到瑛太和满岛光都是非常非常优秀的演员
"最近怎么样?" "最近? 我换了一个电灯泡。远山小姐你呢?" "昨天踩到口香糖了。" 温润敛抑, 细水长流。甚好。
私心的说一句,每次在剧里看见福田麻由子都不顺心。
看第一集时突然想起一部08年的电影《誰も守ってくれない》,都在表达被害人家属和罪犯家属都是事件的受害者,无人幸免。瑛太的袜子是亮点;虽说女大十八变,但是麻由子还是在《女王的教师》里比较可爱=。=
故事的视点很独特,放在了被害人与犯人的家人身上,一个人做了坏事,自己沉沦无法避免,但会给整个家庭都带来不幸,尽管如此也要活下去,一个漫长的人生救赎之路,带着对家人的牵挂,努力活下去
这个让人既痛苦又温馨,既难过又治愈的夏天结束了。十五年的夏天终究是要向前迈进,挥手告别往昔的痛楚,迎接同一片朝阳的天空。
八年后我才明白,这并不是一个关于如何救人的故事,倒不如说罪人自顾尚且不暇;这也不是一个关于自救的故事,因为本来就罪无可赎。而“真相”在标题里其实已经说完了:这只是一个关于踏上同一条命运之舟的两家人,仅仅为了不再沉沦下去而竭尽了全力的故事。相濡以沫也好,相忘于江湖也罢,注定一事无成的他们唯一的期望,无非是想从负数变成零罢了。
精神病满点www
坂元裕二太会写戏,好多细节太抓人,简直惊叹他是怎么捕捉到的。难道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拿着小本子,把观察到的每件微小事情都记录下来存着备用吗?
第一话的印象分.有点悬疑的悲剧故事都蛮喜欢的.
我要打一万颗星星!!!
心是什么?心是从你喜欢的人那里得到的。当你出生时,你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心,当你长大了,你从朋友和爱人那里得到了心。只有得到了心的人,才知道如何去爱人。
麻痹,第一集就被秒杀,当年unfair的感觉又回来了!!姐果然是苦逼劇控
这种剧对于负面情绪生成器的我,实在是等不到最后释放正能量的时候就先发病了……
此剧伤身,慎入~
演技派扎堆,连瑛太都有点hold不住的感觉,满岛光这种电影挂的演技跟那些矫揉造作的若手女优完全不是一个路数,非常看好她
饱含着对已故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永远无法见面的人的无限挂念,活下去。
好虐啊 麻由子越来越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