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早就看过了,大概是我上中学的时候吧,这部1989年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片子好像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想那个时候,在我看到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并没有完全了解它,直到我过了24岁的本命年生日那天我才渐渐明白了。先介绍一下这部很少被人提及的电影的背景吧:导演谢飞,第四代导演的中坚力量,87年从美国作访问学者回国,作品带有强烈的写实风格。本片获得了90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日本著名导演大岛渚认为这是“中国电影写实主义方法的胜利”。
说实话,这部电影的风格和第五代导演的风格有点相似,也是第四代导演残酷青春的收笔之作。在那个年代正是王朔小说的巅峰时期,“痞子”文学的玩世味道充斥文坛和影坛,我看过的《顽主》可以说是这类的代表。老罗说这种叫“犬儒主义”,我不懂哲学,但是我曾经也喜欢过王朔,人生大部分都是用来被调侃的,也没什么错儿。《本命年》和这些东西不一样,剧本是由刘恒的《黑的雪》长篇小说改编,对社会有着深刻的剖析和反省,主题大概就是人生而洁白,落地而黑,人性本善嘛。
是什么打动了我?我想了许久也没个答案。但是我想,每个经历了第二个本命年的人都会体会到这里的意义。成长是一件漫长的事情,如果你运气好到了这时候居然(怎么又是居然?)都没遇到什么挫折,就和大多数人一样,那么你觉得你的成长也是充满了阳光和幸福吗?那不是每个人都幸福了,哪有那个好事啊。孤独是伴随人一生的东西,你逃得掉吗?现实与理想永远都存在差距,你能平衡吗?岁月的痕迹刻满你的身心,你能接受吗?告诉你,别沾沾自喜,没自杀算你命大了就。青春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是也最复杂,最没道理,最混乱。我觉得所谓成长就是当我们赤身露体的走向现实的时候,逐渐发现现实的寒冷,于是给自己披上一层又一层的外衣,包裹内心,武装思想,刀枪不入,变成社会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这不算残酷,这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不这样就悬了。
看完这部片子,我就感觉到了一股冰心的寒意,也许,我该再加一件外衣了。
一沓钞票献给逝去的爱情,留在那个空间纬度,不是傻,而是一切都不重要了。
女歌手很婊,让人不时回忆起许多婊,貌似清纯,实则很混浊,不能的污秽,只是混浊,清澈下来发现错失了最美的风景。
讲义气变成了最没用的东西,江湖变成了市侩,而非义气当先,最后傻了自己,难道这就是对的?难道成年人的世界只有利弊,没有对错?
标签化的世界,连发澡票的女人都看不上你,时而觉得可笑。美丽的女孩不问对错,嫁个博士沾沾自喜,连难产时都不在身边。为了爱情而坐牢的叉子,连全家都已和他划清界限。
平淡推进的剧情表达了平凡的世界,扒开一看确实很可悲,很狗血。
是一部好电影,不同于霸王别姬和活着所映射的大时代变迁,而是一种让人寒彻心骨的写实电影,关于青春的虚无和残酷,恰似美国的经典影片《出租车司机》,整部电影压抑沉闷,让人看不到任何希望,这也是导演队那一带年轻人的忧虑和担心,一种人文的感怀。
姜文是一个刚从狱中出来的人,那时他才二十四岁,本命年,一个男人最好的年华,可是他的前方却是一片黑暗。父母都已经故去,最好的朋友在狱中,家只是一个已经结网的住所,那里不过是另一个监狱,在哪里他只能休息,却得不到任何欣慰与温暖。
他没有梦想,没有了亲情,也没有爱情。他曾经暗恋的女孩儿嫁人了,他心近喜欢的女孩儿却心甘情愿去给别人当小三,对他的痴心都看不见。记忆最深的是他墨镜下的眼泪,一个铮铮的汉子,一个一个可以打十个的壮士,他流泪了。关于男人的眼泪,有的让我鄙视到骨子里,有的却是让我动容。而男主人公的眼泪,却让我唏嘘,感伤,心里揪心的痛。我害怕自己的英雄被打败,尤甚于自己被打败,那就像自己亲眼看到自己的信仰如玻璃般被现实的石头击的粉碎。世上最具力度的不是红颜美人的眼泪,而是英雄末路时的泪。
看了姜文的二十多岁后,深刻怀疑他打娘胎里出来就是这副大老爷们儿派头了……
7/10。布光、音响都以朴实的手笔拍出了含而不露的情感,大量使用反差感的高逆光在黑夜背景中勾勒出亦正亦邪的人物,幽蓝色调用硬光表现泉子(在骑单车护送赵雅秋的段落特别突出),象征重建生活的希望,在泉子陷入打算告发叉子越狱的思考矛盾,关灯后黑暗中两人抽烟的火点是难以辨明的理性之光,结尾爱情的光亮也熄灭了,用墨镜掩饰泪水划过脸颊的绝望,庙会的舞台上涂着夸张油彩的演员滑稽扭动,象征着泉子在这个精神扭曲的新时代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黯然落幕。性欲的无处释放构成了泉子愈发痛苦的精神层面,两处手淫,一是晚上拿起色情杂志盖住头,床板发出吱吱呀呀的震动,二是赵雅芝有了男搭档后不需护送,泉子将她的照片遮住,在至关重要的闪回段落,听演唱的泉子切入化妆间对话,她变得堕落说每天多赚了五块钱,失恋带来的性空虚摧毁了生之欲。
都说本命年的姜文要是活着就是老炮儿里的冯小刚,也许吧,社么他妈的局气,什么他妈的仗义,都在80年代末中瓦解,在90年代破碎,在新千年殆尽。一个明里暗里都没有规矩的社会,有什么可他妈讲究的?
浪子回头金不换,人到本命一道槛。
一代青年的写照,一个时代的落幕。感觉是谢飞用尽最后一点愤世嫉俗的劲儿拍成的,姜文难以抵挡的魅力和气质成就了这部电影。看完想到贾樟柯的小武,都是难以融入这社会的边缘人,在改革的浪潮中被撞倒并遗忘。为什么善良的、坚守原则的人,最后得不到好下场呢?没有人知道答案,只有墨镜下的一行清泪。
先说影院观感,很糟糕。胶片划痕太重了,那种所谓的颗粒质感已经到了影响观看的程度了,也不够流畅连贯,而且没字幕真的听不懂北京话在说啥,跟嘴里含个大萝卜似的,叽里呱啦,我到影片结束都没听明白姜文那角色叫啥名。回到家里补看了错过的部分,其实爱奇艺上资源修复的很清楚了,观感也好了很多,时代风貌刻画的很到位,开头和结尾相呼应,因为犯过事的泉子最后也因别人的“过失”倒在血泊里,所有人都走向新的一年,只有他逆着人潮,停在了旧的时代里。27岁的姜文真的有点可,那种无处排解的忧郁苦闷,还有始终压抑着的欲望和冲动,很自然。但是齐蛋牛仔小短裤实在太gay了哈……
历史十字路口的影像纪实,泉子简直就是在那个转型期的中国的标志性底层人物,迷茫中彷徨,轮回的往生;以个体暗喻群体,这个浮躁而没劲的社会。
越看越难受,堵心地跟着实心眼儿纯爷们儿泉子流泪。你想抬起头所有一切却劈头盖脸兜下来除了茫然无措还能咋样,“拳头”再硬硬不过命!一直觉得北京胡同的羊肠小道儿特适合拍长镜头,坑坑洼洼曲里拐弯儿马勺锅沿儿家长里短儿买卖吆喝鸽哨儿评书,90年我五岁了,随便一个黄盒儿北京墨水儿都能戳我一下
“你说,上班吧,没劲!不上班吧,也没劲! 你说,搞对象吧,没劲!这不搞对象吧,也没劲!你说这怎么什么事儿他妈都没劲?”
“北京不冷,心才冷呢。”
人应该对社会保持敌意,这和善良并不矛盾;人更应该对自己保持敌意,这其实就是善良。每次看到这种底层的轮回的悲剧,总是有点不知所措,在这个各自保命的年代,除了让自己别那么放肆,谁又敢为谁多做一点什么呢?当然,为女人进监狱和因为被抢劫而死,或者还是前者高尚一些。
三星半,个人看过最具黑色电影标签的国产片:低角度照明、烟不离手、歌女、黑风衣,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还符合罗杰.艾伯特、拉里·格罗斯对黑色电影、新黑色电影的定义:主角与时代脱节、罪恶无处不在、性的卑微、爱是导致死亡的最终理由。
工作没劲 不工作也没劲 找对象没劲 不找对象也没劲 要钱没劲 不要钱也没劲 都没劲
那时候跑路都去昆明
现在没人拍这样的电影了
以前的片子就是好,镜头干净,也没什么废话。
姜文演的泉子真tm纯,心疼死我了都
还是XX年之后(90年的片子真有意思),北京年轻人的生活状态,物质生活在提升却无法避免地陷入精神上的虚无。姜文实在又帅又潮,跟21世纪穿越过去的似的……
就演技而言,这是我见过的姜文最好的一部电影。最后泉子淌出一颗热泪,在公园被捅踉跄倒下而落幕。时代和个人两面转向,泉子这个无亲无故,坐过牢又不被社会认可,唯一的兄弟又跑路,唯一的纯爱又嫁人,终归找不到一个归属,活着就是边缘,就是没劲。社情如此,于社会经济变革大潮下,个人被捶成一种拧巴和虚无。8.5
说不上来什么叫现实主义,但那种钝感和颗粒感还满惊人的。管虎和冯小刚如果看过这部电影还能拍出那样的《老炮儿》,那只能说这二十几年是电影人的热情与创作力熄灭了的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