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北方的乡村里,小学四年级以前都在农村的学校里度过,看到这个电影,想起了很多小时候的事,很多事情都已经遗忘了,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逐渐回想起来,感觉一切是那么遥远,又像是发生在不久之前。
在东北的学校,上学的时候是需要带柴火的,每天要有值日的同学早去生炉子,这样用来取暖,不过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上学的时候已经不需要了。看到校长在摇下课铃的时候,感到非常亲切,记得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在教室的外面有一个钟,不同的班级会轮流敲钟,每到下课的时间就会有同学去敲一下,代表课间休息了,看到这个场景觉得很有感触。只是在我上学的第1个地方。记得有一天中午放学,回家就看到我的弟弟出生了,那个时候应该是二年级或者是三年级,很多场景都印象很深刻。后来希望工程援建了一个新的学校,周围有很长的围墙,我们还要帮着种树和花,用来装饰校园,我还记得当时种树的场景,有的同学为了逃避劳动,就把一个树的坑挖的很深很深,现在我还记得那个同学的名字。我在那儿上了大概两年的学,后来因为撤村并校,那个学校就荒废了,我到姑姑家去继续读书,其余的大部分同学都到隔壁村子去上学,每天需要走几公里的路,那些同学大部分都辍学了,现在他们的孩子都已经很大了。希望工程援建的学校,已经被荒废掉了,曾经我们一起玩耍的操场,现在也变成了玉米田,当初很壮观的围墙,现在也变成了断臂残垣,只剩下当初种的那些树,现在已经长得很粗了,看到这些树感到很亲切,只是不记得到底哪一颗是我种的,也不记得当初种了多少棵。
看到那个辍学的孩子,心里觉得很酸,对于很多人来说很容易的事情,对于有的人来说却很难,我们真的应该学会去珍惜,与其去抱怨我们缺少什么?不如去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现在就是最好的状态吧,每时每刻都是最好的状态。最后校长因为他儿子生病而变得温柔,看在心里很不舒服,很多坚强的男人都是因为一些事情而内心变得柔软,我想那时候他想的就是儿子应该尽快恢复健康,放弃了所有要强挣扎的东西。
最近一直在想博尔赫斯说过的话,我们拥有的只有回忆。也在想塔克夫斯基说的话,电影帮助我们雕刻时光,如果没看到这部电影,可能以上说的一些记忆已经模糊了,逐渐的忘却了,不过现在却逐渐的涌上心头,所以我认为他们两位说的很对,这是我的宝贵收获。
断断续续,拖拖拉拉终于读完了曹文轩的《草房子》。
一个多月前公司办活动送书,那么些想读的,那么些想买的,最后偏偏选了《草房子》,冥冥中仿佛被潜意识牵引,选中它。草房子,草房子,光念叨名字就能有一种莫名的难以解释的熟悉感。今天读完最后一章,终于想起来,为什么我仿佛亲眼见过杜小康站在船上,仿佛见过桑桑。
那还是初中一年级,一个周末下午,和当时最要好的朋友,在她家里,拉上厚厚的窗帘,在黑乎乎的房间里看完的电影,《草房子》。那时候真小,不懂套路,不懂叙事手法,不懂故事衔接,不懂演员演技,只记得看到桑桑的爸爸背着他在一个光线很不清楚的巷子里走,然后和朋友哭的稀里哗啦。那时候那么小,也知道至今也难以说清但烙在身体每个角落的亲情。我还是不懂我在哭什么,我为什么会哭,但今天看到最后一章时依旧鼻头发酸。
曹文轩在序言里说了一大篇观点,我觉得对错不重要,乐于分享就已经很勇敢了。当下好像很流行现实主义,流行揭露人性的黑暗冷漠等等。上一本温情脉脉的书还是张嘉佳的《云间有个小卖部》,然后看的大部分都是和当下生活相关的,的确,现实主义好像更加容易接受。但我还是非常喜欢《草房子》这样的存在。
现实的浪潮一层又一层地拍向油麻地,一层冲走了红门的繁荣,一层冲走了邱二爷的世代家产,但是冲走的红门后面,杜小康无助过哭过后和现实妥协然后强大,冲走邱二爷的家产和性命后,邱二妈终于接受了细马,从此母子相依为命。人生好像就是失去什么然后又得到什么,再失去什么又得到什么。我们可能拼命也阻挡不了现实的波澜,但波澜中的亲情,友情,爱情都是那么令人动容。我大概就是被一次次感动哭的吧。这些美好就是人生很值得的地方吧。
一起看《草房子》的那个朋友现在已经好久没有联系过了,当时,是最好的形影不离的朋友。我想起了和她一起经历的很多事情,书中最后一章说,油麻地在桑桑心中是永远的。那个朋友,那些时光,在我心里是永远的。
和其他原著党不太一样,看完《草房子》小说我又重翻了一下电影,每每在电影里看见书里写的情节,我都很开心,特别开心,特别特别开心!电影的确也省略了很多,人物可能没有书中那么立体,但那种氛围还在,油麻地小学的样子,桑桑的调皮样子,频繁让我想到那个千里之外的十八线小镇,我的家乡。想到十八线小学,想到小时候跳舞扎的羊角辫,想到那时候因为不服输做出的傻事,,,
好想回家
好想回十八线小镇
好想回到那年什么都不懂的自己
小镇青年梦里的远方最后最后竟然是家乡
原著不错,但这片拍很糟糕。
影片对原著进行了取舍,全部删去了秦大奶奶与细马的故事。其他也进行了改编。如白雀最后其实没有嫁人而是去江南找妈妈,杜小康爸也没死,电影里众人误将桑乔认为是纸月爸情节也是改编的等。同时将纸月提前第一出场。
改编没什么,但这片节奏剪辑很差。不是什么,就是拍得太赶了。情节像流水账一样,并且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人一些情节还很费解,如蒋一轮与纸月最后的分开,纸月爸爸最后的出现等。
另外流水账情节赶脚的结果是人物情感的营造与我们的共鸣不到,当酝酿我们情绪到时,情节却戛然而止了去急急忙忙赶下一场戏,情感空飘着。对于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也没体现。
另外,改编问题。我不喜欢里面的改编。对于白雀最后的嫁人结果不喜欢。对杜小康营造最后的卑微与底下状况更是气愤。原著里杜小康是怎么样,乐观积极向上,买东西自然不卑微。影片呈现的根本不是最后的杜小康。
草房子,一个神圣而美好的地方,它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也在我们的心里,每一个童年里。
陆鹤,杜小康,纸月,桑桑,他们代表着童年的成长。
陆鹤的光头让他感到羞愧,其实这是孩子童年的个性特征显现,人格建立的具象表现。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然后害羞于此,觉得很难堪是我们童年的真实写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接受自身的不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杜小康从首富之子,到家道中落,再到芦苇荡养鸭,最后在校门口摆摊,他是变化最大的孩子,由高到低。有多少成年人都无法承受的磨难,他都挺了过来。学会面对周围的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
纸月,孩童时期性启蒙的代表。她的俊俏温柔给桑桑,给童年的孩子们对性的朦胧认知。会让你不经回忆起童年时光中某个可爱的小姑娘,又或者是某个帅气的小伙子。
桑桑代表的是最沉重的事情,那便是死亡。桑桑最后从得病到治好,他说他已经死过一次了。是啊,小孩子一开始哪里知道死亡,哪里知道失去。直到某一天,他们会从天真烂漫中发现,原来这世上有那么多的遗憾,又有那么多的美好需要去珍惜。
蒋一轮和白雀给桑桑打开了一扇成人世界的窗户,温幼菊教会了桑桑要学会勇敢的面对疾病,面对死亡,桑乔则是浓浓父爱。
电影里面还原了我们梦想中的油麻地,还原了我们的童年。它不仅仅去还原童年,它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童年
纸月!!! pppps 最后尿出来的那段真的可以算是我童年阴影了好吗!
太可爱了吧!对孩子的状态(行动)的捕捉既在一些关键的场景格外精确又在有些地方显得生硬而过火(陆鹤和纸月/桑桑)。其实应该再长一点的,有些地方显得快了,有种急促地逼迫着叙事前进的感觉,要是能再长半个小时,中间的那几个事件的叙述再缓一点就好了。尽管说了这么多,但还是真的被打动了,陆鹤用自己的方式赢得尊严的那一刻,一个孩子在跨越自卑,看到桑桑为杜小康做的那个笔记本——好久没有被如此正能量却又那样真挚的东西打动。校长背着桑桑走出去的时候那几个孩子眼神的特写,那是一种属于孩子的“真挚”的,一个孩子对另一个自己的伙伴的关切。当然还有那个有趣而又优美的结尾,杜老师说这是一种东方的美学,这是弥散在草垛、芦苇塘、风车之中的、属于上个世纪的中国的、散发着泥土、风和阳光气味的美感。
导演的镜头语言平和、朴素,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去透视,涂上了几分颇具“孩子气”的梦幻般的色调,即在美好人性的预设前提下追求一种童年记忆中的甜蜜的忧愁。影片塑造的桑桑形象和同时代其他儿童电影中塑造的小兵张嘎、潘冬子等形象比较,是独树一帜的,桑桑仿佛脱离了革命的符号,从自己的视角描述一代成长故事。
哈哈我就记得我看过这部电影!~初一时候在电影院看的,忘了是学习强迫的集体活动还是用发的电影票自行组织去看的,当时就觉得好看呀
比起曹文轩的原著,影片转换了叙事视角,颇有些流水账,囿于时长而做出的剪辑影响了情节流畅。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改编大多有一种积弊,文本优秀受众明确,又受到篇幅限制做出取舍和改编,以致流于表面走马观花雨露均沾,缺乏打破束缚的精神。大多时候是一种“庄而不谐”的态度和第三视角,虽然客观,但容易成为“五个一”之类XX报告文学作品。翻看金鸡百花奖近二十年最佳儿童电影,令人一言难尽,形格势禁,桎梏之下,更是无语。
1.第一印象:这60年代的电影却有一股90年代的感觉;2.要用105分钟电影的时长讲述一部长篇小说的故事,就免不了各种情节浓缩及删减,可能原著作者曹文轩又有心保留好些人物及线索,以至于整体剧情琐碎、跳跃又仓促,但其中朴实的生活感依然足以吸引我从头到尾耐心地看完;3.最后为了表现桑桑恢复健康的欣喜,就让他在草房顶上撒清尿,让爸爸开心大笑地用手去接尿……这如天降甘霖的镜头设计真是让我产生一股爸爸要喝下去的别扭感,而后还继续拍桑桑直接尿在爸爸脸上的镜头也是挺怪异的(这泡尿真是够大够久够多的)。
童年成长往事,现而今如此优秀的校长哪里找,剧中有纸月,查了一下还真有纸姓。纸月和校长杜源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在动情方面虽然不及《我们天上见》,但是此片在中规中矩的拍摄手法上,有几处闪光点,比如秃鹤的设计将此片的价值拔高了不少。关于回忆的电影,一排草房子里发生的几个故事,刻画的还算真实,有那么三两处的惊喜,可也不多,勉强3.5星吧。
三星和四星间犹豫了很久。《草房子》这本小说我看过,我觉得更适合改编成单元剧,拍成电影免不了有种照本宣科的感觉。不过,《城南旧事》文本模式不是和《草房子》也一样吗?《城南旧事》拍成电影感觉就井井有条的呀。这电影有些地方还是不错的,比如那些农村风光,比如那些音乐,比如那些憨厚朴实的演员。片子里最后那场戏拍得很好,桑乔就像虔诚的教徒沐浴圣水一样,兴奋地用脸用手接着儿子撒出来的健康的尿。
相比原著,电影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视角的转换。电影采取一种回忆的方式,以桑桑的视角来展现,而原著则采取上帝视角。影片忠实还原了原著,既继承了小说纯朴自然的风格,又为我们这些新世纪中人展现60年代苏北水乡风光。可由此带来的是叙述的琐碎和人物刻画的单薄,拍成连续剧可能更好些。
发生在油麻地的童年故事,桑桑最后在屋顶为那些可爱的人点名,才发现许许多多的人早已慢慢离场,那所童年的草房子,散发麦草的清香,再也住不进去了。
每一个细微的场景和物品连起来就是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又远又近,坎坷的、羞涩的、愧疚的、快乐的、感动的人生体验,以及友情,亲情,尊严,成长,和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都封存在一个名为童年的酒窖里,就不醉人却历久弥香一部给大人看的儿童片一部每一个即将面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家庭都应该观看的教育片
影片像叙事散文一样,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失去的哀伤故事。童年呀,何尝不是如此。
6/10。通过特定的视点和意象组合连接散文状态的结构,开头跟拍桑桑走进教室,转头顽皮一笑,定格在黑板上我的梦这几个字,表明桑桑的视点贯穿始终,而纸月的戏份都伴随着桑桑对异性的懵懂;在抒情化意象上,屋顶的白鸽、水、桥、芦苇荡和转动的风车,相似意象组合的构图之美达到了情绪上的统一,某些符号蕴含做梦的成分:白雀另嫁他人时蒋老师丢掉了笛子,当杜小康家养的鸭下蛋,余晖中双手捧着带有鸭毛的鸡蛋,结尾桑桑终于被医好,父亲兴奋地淋浴在桑桑清澈的尿中,诗化的镜头更呈现出一种哀伤又相信圆满、相信美好的童心。但影片有意淡化了文革的苦难,同学们认为光头就犯罪的旧观念,对陆鹤的歧视与孤立,还有父亲作为校长的政治权威,都隐藏在打扫墙上的奖状、印有奖字的白色衣服等道具里,这种意识形态对童年的侵犯统统美化为在磨难中成长的幻想。
我始终认为,把曹文轩的作品归为儿童文学,是中国儿童的万幸,这可能是我孩提时代看过最棒的小说,云淡风轻寥寥几笔便话尽青春之殇,生活之苦,这些东西注定会成为一代又一代儿童一生的财富。同时,或许也是成人们的不幸,他们正在以幼稚之名错过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不过,这个电影倒是拍的一般,只选取了书中的主要情节而忽视人物心里的波澜壮阔。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都是老戏骨啊 金亮的爸爸就是适合演爸爸
之前看过,居然只记得杜小康的片段,如今重看一遍,不错,讲了四五个小故事。
小演员的表演很出色
7.5没看过原著,单就电影所呈现内容是人物雨露均沾,大家的故事东说一段西说一段都讲讲,颇像小学生记流水账,而某些段落有跳跃性又急促收尾,最明显是秃鹤唱戏,刚上台帅不过一秒就在湖边哭了(不知道是不是删减版原因)所幸影片后三分之一感触颇深,学校门口摊位铺陈开无奈、纪念本上一字一句写满友情、纸月护身符注入祈愿、教室里一双双眼睛回望关切、后背和脚步传递父爱,这里面融合的情感如同电影里湖水流到心田最柔软的地方,会让人不自觉回想起小时候与家人和同学相处的点滴(我记得有次春游吃泡面被开水烫到大腿,后来全班同学来我家看我)然而结尾的一泡尿又把人恶心坏了,想要表现父亲因儿子病情好转而欣喜若狂状态可以理解,但也用不着以一种接尿洗礼的重口味方式呈现吧,md以后看到杜源这个演员我都有心理阴影了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