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的女性,是世界上……这可能有点大,但是在亚洲范围内,中国的女性还是很有社会地位的。日本的女性总是受着大男子主义的约束,社会地位低下,甚至于结婚后只能选择做个家庭妇女。韩国纵使有着朴槿惠那样的女总统作代言,却依旧是不能代表最广大妇女们的传统意愿。他们国家,女性的社会地位依旧是很低微。而我们国家则不同,我们时时刻刻,或者说处处都能看到女性作为独当一面的旗帜一般的存在。
早在建国初期,我们提出的口号就是妇女能顶半边天。女性的社会地位从建国开始就受到普遍关注,曾几何时的宣传画上,女性拥有着和男性一样健硕的身躯。他们进工厂,去当兵,奔向广大农村,扎根祖国边陲,似乎每一个可以预见的地方,都有着这样生产能力全面且不输于男性的女性存在。那个时候,男女平等一直是大家普遍的观念。而宣传中的女性少了妩媚,多了自信和从容。
渐渐的,随着时间的变迁,生活逐渐优越的我们开始对于这个教条产生了质疑。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思想就渐渐的不单纯了。人们开始不断地胡思乱想,而胡思乱想的基础,往往就是对于现实生活的质疑。为什么女人要顶半边天,难道男人不应该用自己的臂膀,撑开一片阴凉。女性不应该从一开始就处于享受的地位么?
当然,这样想总是没错的。没有谁会拒绝享乐主义。生活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总是会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的。而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思想也就渐渐的不那么坚定了。平等的同时,享受更多的便利似乎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话题。于是,我们的女权主义就出现了。
越来越多的营销号对于这样的女权开始描眉画眼。渐渐的,这种女权主义让现实中的女性,让新时代的性别歧视开始大行其道。他们信奉女性就应该享受自己的优秀带来的便利,而这种优秀需要有一个经济基础。这样的经济基础自然是要让男性买单的。紧接着,广大不思进取的女性就开始对于这种优秀垂涎觊觎了。他们信奉这种教条的同时,不忘榨干男性的剩余价值,而让自己不受一点损失。
这样当然是不对的,平等的本意,就是享受一样的便利的同时,要承担一样的责任。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不叫平等。于是,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就开始想要打破这样的困局。中国女性的出路在哪里?或者说前进之后,应该怎样继续?没有人能给予我们一个准确的回答,甚至于方向也是一个迷茫的东西。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他提出了问题,也给出了一个答案。但是这个答案究竟是不是答案,没有人能有答案。《惊蛰》算不上王全安最为惊艳的作品,但是却也别有一番滋味。本片讲述的是余男饰演的二妹,从出走到归来的始末。他因为逃婚而来到了城里,过上了自己想要的自力更生的生活,但是没过多久,城里的生活就狠狠的甩给了二妹一个耳光。男朋友的被窝里发现了别的女人的内衣。自己打工的饭店经历的那些乌烟瘴气更是让她心碎。愤怒之余的她,带着当初出走的冲劲,灰溜溜的回到了自己家里。
于是,二妹对于命运低下了头颅。行尸走肉般的嫁给了曾经非常厌恶的人,然后生子,一切都归于平静。但是这个时候的二妹不再是当初的那个心气很高的女人了,转而变成了广大农村芸芸众生的妇女中的一员。
影片非常的质朴,如果我们对于巩俐饰演的秋菊还有着一丝丝的印象的话,那么看待余男的时候,你就会惊奇的发现,原来,余男扮演一个角色的时候,丝毫是不逊色的。她不但对于各种农活信手拈来,而且不论是神态还是行动,基本上已经与一个农夫不相上下了。演技这种东西,如果结合着故事的内核,我们看出来的就会更加的生动活泼。
二妹所代表的广大女性,这个时候扩大一下范围,这不仅仅是一个农村题材的女性电影,同时也是代表着所有的女性都要面对的一个难题。生儿育女只不过是一种属性,而不是能成为概括所有的东西,但是很遗憾,片中所展现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悲哀地事实。即使是对于这个社会环境有着憧憬。大多数女性在进击的同时,依旧是没有能够具备打破这种僵局的能力。出发时候的视死如归很快就会被一巴掌打回。
二妹想要自己独立存活在这个社会上的愿望,很快就随着自己的生存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低下而打消。想要赋予女性更多的权力和地位,这并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如何踏出第一步,这依旧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话题。
……
欢迎留言
明天再见
从《立春》到《惊蛰》间隔着一场《巫山云雨》式的节气。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青年男女们于荒芜干涸缺少“雨水” 的乡土上愉快或不满足的玩耍,然而蛰居的女性意识却在此时萌生了嫩芽。鱼,在章明的镜头中是情欲的化身。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王全安这部借以女性题材的作品频繁展示着杀鱼(性压抑)的场景,然而我们却看不到人物行为背后的心理。观众只知道这些被乱棒打死的鱼最终成了男权酒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并猜测它们死于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可惜蓄意捣毁(反抗)以及行刑看戏的段落也毫无掩饰地暴露了本片真正的拍摄动机。
王全安的镜头里的余男就像张艺谋镜头里的巩俐,放羊喂猪宰鱼,女性内心的细腻情感通过生活化的动作进行表达。把鱼端到霹雳啪啦一顿乱砍的刚烈劲儿还真是少有了。
大段对白都听不懂 但有些感受相同 学院派的演员 原来也可以这样干净朴素 不沾染铅华
二妹是个坚强的人,农村里处处是不尊重和压迫,到了县城,却发现自己的行动虽然自由了,但不尊重和压迫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罢了。最后,只好回乡,和不喜欢的人结婚,生娃,偶尔回次县城,却还有些藕断丝连
我看该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外语片奖——尼玛连个字幕也没有,陕西方言你们都听懂了?反正我是一句没听懂!
真特么糙啊!糙的美好,糙的曼妙,糙的还真特么有内涵啊……尽显刻意,没有余男这片也就一渣糙。PS:神马方言啊,比特么火星文还难懂!
7/10。真实的笔触,混杂的方言,通篇的跳切,摇来摇去的一场景一镜头,自然光照射下颗粒感勃发的影像,乐于对城乡文化差异面向的调侃,作为独立片算相当优秀。但我总觉得第六代缺少一种元气淋漓、助长叙事的摄影符号来表达纯粹的情绪。农村、民间艺演、中国女性生活的关注伴随了王全安一生的创作质料。
王全安很有第四代导演的遗风,他对人物内心与世界的冲突刻画极其细腻。此片描述了一个农村妇女渴望突破自身环境的限制,只可惜无论是外在环境的制约还是内在条件的拘束,都注定了她只能是一个农村妇女。我觉着王全安导演一直在歌颂一种东西,就是人内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主角往往是义无反顾的,可由于自身条件和外在环境的制约,只能让这些内心纯粹的人最终走入世俗,变成一个麻木的人。《月蚀》如此,《惊蛰》同样如此。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无论你对这个世界如何充满着热情,想要拥抱它,可一个人的力量是真的微小,根本无法撼动这个浑浊的世界。于是乎,我们只能割舍曾经的浪漫与单纯,走入流俗。我们终究会走入流俗的,不过,曾经的单纯会成为往日俗人一个的我们一辈子中最好的记忆,这段记忆也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见证。
金鸡影后,卢茨与王全安首次合作。用第六代方法拍的第五代题材,早期第六代中唯一(?)的农村题材。长镜头+手持+自然光+非职业演员,这部的确还是现实主义(《月蚀》是表现主义,《图雅》等三部全是情节剧)。婚礼之后的半小时似有脱节。另外余男在这部片子里时而像巩俐,时而像夏笳老师……
道具穿越40年。录音设备都是未来黑科技。所以只要政治宣传形象,历史造假无所谓。天天骂这个不尊重历史,骂那个篡改历史,自己同样是骗子。很多人问刘晓庆当年逃税几万就进监狱了。为啥范冰冰罚了8亿不需要坐牢。你还是年轻啊。她替上面的人背锅了呗。而且说是8亿,你看见了?党告诉你个数字,你除了相信,你还敢怎地?
余男太棒了
春雷响,万物长,心存的对远方的期冀也随着手持摄影机复苏了。余男真是美啊,余味久久不能了
【MOMA】王全安影展,之前几乎对他一无所知,他镜头里的是我们一直在小说里在荧幕上看过但几乎与自己没有交集的世界。坚强自爱的村妇二妹逃离农村又回归的故事。余男迷惘追寻的眼神太到位了。
他们说陕西话听不懂但还是看到最后,因为从余男包着头巾一脸土相出现后就知道有戏。她最后抱着儿子玩火车说去美国听懂了,二妹只是个缩影,不知道有多少女人带着自己的梦想嫁人生孩子后就再也没提过梦想。微笑着说出一辈子都做不成的事多心酸,余男是个极好的演员,没了她王全安的戏算个杰宝
小成本地下电影的好处非常多,可以自由自在地发挥,像风一样自由。
7。昨晚被哭泣女惊醒,遂拉片转移注意力。果然.... 5分钟的陕西方言墓穴场景后,困意又重重卷来。(2012,warning:无字幕)7年后重看:嚷着结婚不如把我杀了吧的二梅、举鱼剁向酒桌的二梅、咬牙说我吃药的二梅、抱着孩子寻找梦巴黎的二梅、拖拉机滚滚浓烟里的二梅。王全安真懂余男,把这个角色写得如此出俗。但深情凝视里那一点“惊蛰”之意,却仍嫌弱化。对质量生活的须臾憧憬,总被底层的俗世婚恋所禁锢。醒醒吧,乡下的女孩子。(?)
一直很喜欢生活化的电影 真实应该是强大的力量 生活有时比任何的小说 电影 或是其他什么艺术形式更加的离奇和不可思议 所以觉得本片很好看 这个身材臃肿 干活熟练的二妹竟然真的是余男饰演的 一点看不出有演员的影子 活脱脱的一个农妇 实在叫人惊异 影片里的朴实纯粹的陕西方言也非常地道 颇具黄土风情
又是余男一个人撑起的片子,剁鱼、喂猪、开四轮,余男饰演的二妹,男子一般的存在,却又偏偏是个无助的女人。土的真实,土的掉渣,土的泼辣,土土的固原方言,我听懂一分,九分靠猜。大量放空的镜头,是真实的记录,又是迷茫的无助。
余男不但会骑骆驼放羊,还会喂猪摇拖拉机。太真实,尤其是乡镇酒桌文化。杀猪宰鱼,心惊肉跳。最可惜没字幕。
王全安一直想把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女性命运主题做一个“本土化”改造,“月蚀”是城市版本,该片是农村版本。5场床戏把女人命运写照出来,拍得算舒服,叙事节奏可以被大众接受,可惜在于DV时代拍这个有些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