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剧透,谨慎阅读!
日本电影里的男人,不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办公室精英,还是商场大佬、官场政客,一律面容呆滞,两眼无光。那神情,都像刚刚从神经病院大病初愈似的。倒是偶尔有几个女性角色,笑靥如春,一举一动都有东方女性独有的温柔知性美。
整部电影,就像男主角山城圭吾的漫画。作为漫画家,圭吾画功很不错,可是始终也突破不了新人奖,屡次投稿都被出版社拒绝。出版商和他的老师都点出了他的致命伤:形状有模有样,独独人物塑造缺乏灵魂。电影也是这样,哪方面都不错,可是整体始终就是在及格线徘徊,因为哪个角色它都没有塑造完成。
男主角圭吾,一心想要创作杀人悬疑类型的漫画,可是他心地善良,老实敦厚,又怎么能揣摩出真正杀人恶徒的邪恶心理?笔下人物当然徒有形而没有灵魂。后面在警局审讯室,在他刻意隐瞒自己见过凶嫌模样的那一刻,他心底里的恶才第一次涌现出来,这是一种因名利而催生的恶,催促他隐瞒实情,转而急匆匆回到家里,糅合自己真真实实遇到的凶杀现场和杀手模样,创造出一个连环杀人犯的故事,继而作品大卖,一炮而红。夏美说,从他开始创作杀人漫画之后,再也没有好好和她说过话了,他刻意疏离家人,这是圭吾内心的煎熬。不仅仅是因为他知情不报,害得一个“无辜”的人被定罪。更是因为他惶恐自己不配获得的成功,他的漫画只是剽窃了一个杀手的作品,那个杀手是真的在杀人。
虽然剧情并不出彩,可是悬疑的氛围一直保持着,漫画家圭吾,创作了一个邪恶的连环杀人犯角色,故事真实感极强,观众热捧,他也名利双收。男二号两角,漫画里的连环杀人犯现实版,被世界遗忘的童年,成长为社会边缘人,杀人专挑幸福的一家四口,除此之外毫无理由。还有直觉敏锐的警察,出身街头,洗心革面之后进入警队,察觉到杀人漫画和现实案件之间的互动必有蹊跷,誓要拨开迷雾,发现真相。三条线交织,并不凌乱。
电影到最后一刻,还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另一个杀手,到底是助手还是导师?他会放过咖啡厅里的夏美吗?躺在病床上面的圭吾,是消灭了恶魔,也解开了心魔,还是反过来,解开了内心恶魔的封印?
原案和编剧之一的长崎尚志本人就是一位漫画编辑,亦参与漫画创作,熟悉浦泽直树漫画的朋友多半熟悉他的名字。
《角色》不是他用漫画元素讲述悬疑故事的首次尝试,wow台的两部《暗之伴走者》就采取了漫画编剧搭档保险调查员探案的形式,通过漫画细节进行推理,而漫画中的凶案同样在现实中发生了。
《暗之伴走者》作为片名隐喻了漫画作者与编辑的关系,编辑在“暗处”帮助作者创作,却往往不被世人所知,二人合作创作好似是一种“共罪”。
而到了《角色》,长崎尚志用片名暗示了漫画作者与笔下人物的关系,他们共同“杀人”,也是另一种“共罪”(日本人真是喜欢共罪啊),他用一个并不是那么精彩和严谨的故事来探讨这样一组问题:在创作中作者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笔下的角色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那么我们读者呢?
男主缺乏创作灵感,在勘景过程中意外遇到残忍的变态杀手,擅长速写的他却没有告诉警方杀手的样貌,他想把这段”真实“的经历彻底化为笔下的”虚构“,将亲眼所见当成“创作”本身,而非“灵感”,首先打破了虚实之墙,现实凶案成了艺术创作。
而之后的杀手则反其道而行之,将艺术创作还原为凶案。当作者意识到有人进行“反向创作”的时候,他开始焦虑起来,而这种焦虑来自于他的“失控感”,他无法掌控自己的作品,而和其他作者不同的是,他的作品从一开始也许就不属于他。
“模仿犯”的问题似乎一直无法解决,是作品引发的犯罪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电影呈现了一种极端的“理想”状态,像《34》这样的畅销作品,无数人阅读过,但并没有那么多人去模仿,而真正去杀人的,从来只有“角色”本人,换句话说,只有“角色”犯了法,读者无罪。
进一步说,作者是否需要为自己作品的后续影响负责?《魍魉之匣》也试着探讨过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是装着魍魉的匣子,作者用创作将其释放出来,借此回归日常,但读者又可能因为阅读成为下一个“魍魉之匣”。
《角色》中的漫画家最后不肯放下刀,有种“杀上瘾”的感觉,他也在借着漫画发泄自己的嗜血欲望,然后又成为了一位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以及一位乖巧的漫画家,但因为”角色“在不断侵犯他的日常,他的焦虑与日俱增,这种由一连串杀戮引发的焦虑,终究要用最后一场杀戮发泄或者终结。
今敏的漫画《作品》让作者堕入自己笔下的世界,和“角色”们出生入死,“角色”们也同样到他的世界来看了看,作者不再是决定角色命运的上帝,角色也在决定他的命运。
这在《角色》中当然也行得通,或者说在我们的世界中也行得通。一方面,漫画家赋予角色意义,角色的行为受到他的操控,而当作者终结“角色”,失去了身份的“角色”,在法庭中问起了“我是谁”,没有作者,他什么也不是;另一方面,“角色”为漫画家带来声誉,一个有魅力的,受欢迎的角色能为作品添彩不少,漫画家得到了大房子和家庭之爱,而“角色”只能不断杀人,而杀人就是“角色”存在的全部价值和意义,为了避免自己的毁灭,“角色”选择毁掉漫画家。
在《作品》中,作者与角色的合作盖过了矛盾,在《角色》中则恰恰相反,这种拉扯与其说是“作者”与“笔下人物”的冲突,不如说是作者与自己良心的冲突,他在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创作欲望之间焦灼不已,他害怕面对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害怕失去“上帝”的权力,为了绝对的控制权,他选择放手一搏。
而警察清田则是大部分读者的样子,我们只希望自己喜爱的漫画家一直画下去,其他的我们才不要考虑!
1. “角色”的化名“两角”似乎暗示了他和漫画家之间的关系,他和漫画家互为投射,他毁灭漫画家的第一步就是拿刀毁掉用来创作的右手,但他似乎失败了,而病床上的漫画家画下了清田的速写,读者是漫画家的最大支持者。(有些老师听到我们的呼声了吗)
2. 最后夏美在家具店,又出现了一个偷窥视角的镜头,那个在逃的犯人似乎还在执行“角色”的计划,作品完结的余波还在继续。(谨慎完结,各位老师)
3. “角色”的扮演者Fukase是“世终”乐队的主唱,主题曲释出前我还在想是“世终”tie还是苏打tie,结果是别人,不过也很好听!
4. Fukase之前和神木在《山茶花》MV中演兄弟,这次扮演变态杀手,也向神木请教了不少演技方面的问题。
5. “邪教害人”——日剧日影永不过时的主题
对于设定的一些补充,如果加上的话能让节奏和剧情更能点题《角色》这个剧名。
两位犯人为交互杀人为了打击司法体系,在这次犯罪中 利用媒体洗白第一杀人嫌疑人边见先生,因为一次警方的误解,与律师携手洗白了自己曾经灭门全家的罪,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报恩保护二角… 而遵照漫画杀人的凶手二角其实才是真正杀边见全家的凶手,因为他信封幸福家庭的宗教理论,这里就沿用电影给出的这个宗教理论,第一杀人嫌犯边见先生可能那个人曾受到家暴(类似的理由)最终被二角先生也就是第二嫌烦所“救赎”,而藏刀,杀人、这些后续都是被二角指示去做的,借由着去酒馆告诉漫画的后续给男主角苏打饰演的角色,然后自己便有了不在场证明,让边见先生去杀人便可,借用他人身份的二角只做了杀了他全家那一起案子,之后边见先生为了报恩,成为了漫画模仿案凶手的替身的角色,这样一个提线木偶一样存在的角色,两者犯罪看起来毫无一点关联,实则是影子武士一样的主仆存在。
得到救赎的边见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二角的影子武士,那么二角则因为小时候在九条村里被宗教洗脑,人已经崩坏和扭曲,逃离村庄成为没有身份证存在的人,逃亡的路上遇到了被看似是幸福之家的边见先生全家,他不认为那是幸福,边下手杀了他们,只留下了边见,为什么没有对他下杀手,可能是他对着二角狂笑,这是他得到救赎的那一刻,没有勇气杀掉家暴自己的家族成员,但因为逃亡出九条村的二角得到了人生的救赎,那种感恩和快感让他去认罪,承认这些都是自己杀的人。
因为受到宗教的洗脑,长期心理的扭曲,导致他指示了住在那附近的边见先生,接下来就来到了,影片最初开始的那一起全家灭门案,,苏打成为了目击者,被目击的那一刻起,他在城市里找到自己真正“角色”的那一刻,可他只享受看着灭门案的尸体享受的那一刻,实则人全是边见先生按照二角的形式杀害,并布置成那副模样。
男主角因为得到了案件改编的漫画买到了曾经买不起的戒指,住上了曾经不敢想象的高级公寓,此时已是人生巅峰,渐渐的知道二角这个犯罪者已经成为自己的狂热的粉丝时,不停通过漫画给予心理暗示,(可以安排一场他故意用漫画诱导二角杀死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漫画助手和漫画老师的戏份)看似是二角模仿漫画不停在杀人,其实一直都是边见先生根据指示去还原一场又一场谋杀,直到发生的案件不单单是灭门惨案的时候,有一天发现小栗旬饰演的警官发现了蹊跷,越来越接近事件真相的时候,便透露了关键的线索“九条村”这条线,而自己画另外一个漫画结局给二角,是一个与出版社收到的完全不一样的版本,那个版本是二角在天桥下杀死了小栗旬所饰演警官的漫画版本。
最后布局漫画完结的版本,再次杀死自己塑造起来的“角色”也就是二角的这个角色,既是漫画角色,也是真实存在却又没有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
完成这一切之后,影片最后埋一条意味深长有一个神秘的视野看着男主角妻子带着孩子的镜头,这个视野是边见先生看到的,因为漫画那么热门,相当于少年JUMP头牌一样的热门程度,他虽然是影子武士也该发现了自己的“角色”才是漫画《34》里面画的“角色”那么为什么形象确实二角先生的形象呢,他也恍然明白一切,自己需要完成自己“角色”的使命,是像漫画中连载的最后一话一样,杀死菅田将晖饰演的角色以及他的妻儿,完成属于自己这个影子武士“角色”的任务。
PS:上面是我觉得可以对影片进行一些修改的拙见,让伏笔和某一些镜头都能够更顺理成章。
影片有一点可惜的是小栗旬死的太突然了,不是说这种突然不好,而是这个角色不够深入人心,为什么不没有走进观众的心里呢?这个刑警角色没有立起来,虽然用了很多的篇幅来刻画这位刑警角色,但是他的死亡没有给观众带来那种难熬和难受的感觉,哪怕他死亡后只留下最后一位亲人,只留下了他的奶奶,能花一小段篇幅来描述 他作为刑警之外温暖人心的一面的话,他的死亡能给观众带来更深刻的印象。
影片卡斯、画面、BGM的电子乐带着一点敲鼓一点的鼓点,让人觉得紧张又刺激的氛围,唯独可惜的是剧本如果打磨打磨真的能成为更好的佳作,看完之后觉得,只有概念却少了实实在在的悬念和好的发展,以及生了个双胞胎,我相信很多观众用脚指头想想都大概率想到了对吧,期待苏打也希望小栗旬能接到更好的剧本。
本片的两位主人公极具代表性,两个人都可以说两条路上的屌丝代言人。漫画助手山城圭吾,机缘巧合,实现人生逆袭,成为知名漫画家;完全的宅男两角,因原生家庭的失败而精神偏激,成为报复社会的“家族杀手”。两条本来平行的生活轨迹,因为一场谋杀案而交合纠缠一起。越看越恐怖,因为屌丝避不开这样的人生。
先说男主山城圭吾,一脸的小受样,作为知名漫画家的助手,有才艺但是没有才情,呕心沥血的漫画作品得不到编辑的赏识,原本要放弃助手的职位以及曾经的梦想,找份“正经”的工作。多么像被社会毒打的青年,看清了自己。但是,电影往往最爱捉弄屌丝。在最后一次给漫画家画建筑外景时,圭吾因为好奇目睹了一场灭门案,看到了凶手的样子和凶杀现场,于是乎,技能点被点满,开了窍了,圭吾开启了知名漫画家逆袭之旅。画作终于有了“灵魂”,成为销量冠军,成为人生赢家。
再说凶手两角,屌丝另一条路的践行者。失败的原生家庭,受到社会毒打,沦为被鄙视的宅男。他没有选择静静老死,开始走上报复社会的道路,从此江湖上有了“四口之家杀手”的招牌。两角不是坏,而是放弃了自己。第一次出手的他,技巧可能还很生疏。但是,“幸运”的是,遇到了以他为原型的漫画,阴鸷的表情、冷酷的手段、癫狂的性格,让他沉醉于二次元的“口碑”。
圭吾与两角,就在这场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世界中愉快的奔跑着。圭吾用画笔在二次元世界“杀人”发泄,两角在现实世界实现漫画中的场景,两个人如同镜子内外,互为阴阳。
打破这种平衡的,是圭吾,因为他只有在“杀人”时才能感受快乐,而将他的快感展现出来的圭吾就是他的“灵魂伴侣”,他迫切希望圭吾能和他成为知己;于是,他开始在现实中接触圭吾,表达崇敬与合作,希望圭吾能把他当成共同“进步”的同伴。而作为正常人的圭吾,唯一做错的就是没有在第一场凶杀现场告发两角,他对杀戮的痴迷只存在于二次元。这种冲突之下,圭吾为了家人放弃了漫画,而两角已经离不开杀人的快感,拿圭吾老婆和未来孩子的姓名还有圭吾父母和妹妹的性命逼着圭吾继续画下去。
其后的情节就是双雄对决,黑白较量。这段泛善可陈,就是小孩子对对碰,野兽般厮打。
本片关于人性的探索让人不寒而栗。两角只是一个二次元照进现实的牺牲品,圭吾同样被二次元裹挟的“弄潮儿”。他们都有同样的病,虚拟和现实相混淆,区别是轻重。作为日本主流文化代名词,二次元影响了世界,也给其国民戴上难以想象的桎梏,思考、情绪、行为都打上了二次元的标签。这种非黑即白、亚文化的产出,一代又一代的浸泡,最终的结果必将是精英与宅人的二次对立,虚拟空间、虚拟人物占据实体感受,人与人更加疏离与猜疑,最后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沉迷或者猖狂。
1. 小栗旬怎么知道苏打漫画和案子的关系
栗子是个漫迷设定,第一次讯问苏打,问他是哪个漫画家的助手时,苏打一说,他就反应过来了。
如果是漫迷设定,那苏打的作品这么叫好又叫座,是一定会读的,而第一话就是第一个案子为蓝本制作,想必一定更在意,追着追着,就警转粉了(不是)
2. 苏打的原生家庭
苏打和老婆回家的时候,有先问候故去的亲人,刚开始以为是爷爷奶奶,看完以后,我觉得有可能是苏打的妈妈,镜头没有给遗像的特写,这里一个小小伏笔
从苏打不愿意回家,也能看出来和自己家关系一般。
苏打的继母关心他的时候,他也是不看他继母的,出于礼貌有抬头,但是眼神虚虚的看别处,就是不看对方的眼睛,然后迅速又低下头
继母很想和苏打关系搞好,她关心苏打的身体健康,让他们小夫妻有什么困难尽管和她说,但是她自己却不敢和苏打说觉得他的漫画有点吓人。
被自己女儿戳穿之后,吓得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不过能说明她一直有在追更,哪怕觉得害怕,应该不是恶毒继母。
家人准备帮助自己引小变态的时候,他终于接纳自己的继母,叫了一声妈妈。
3. 苏打的恐惧
从一开始苏打就很害怕,住的地方有三重确认身份的门锁,电梯只能到达住户自己的楼层。
自己明明最喜欢用手绘,但是为了不让外人来自己家全面改成电子绘画。
对自己老婆也是,让她辞职最好留在家里。
4.小变态咋知道苏打老婆怀了双胞胎
小变态把苏打夫妻堵在医院停车场的时候,说了一句关于婴儿床的事。
苏打老婆订了两个,所以是通过婴儿床的数量推理出来的。
镜头有给桌子上明细表的收据,婴儿床是快递过来的,运费17886日元(好贵,还是tao好),小变态又在快递公司工作过。。。。
5. 苏打引小变态现身,而自己老婆却独自在家?
苏打家安保很好,而且周围有警察保护,但是小变态技高一筹,用老变态当饵,把周围警力全吸引走了。
(虽然有这个设定但是警察咋全走了啊!好歹留一两个吧,至少再放一个在家里陪老婆呀!!!)
但是有紧急人员!所以后来才会有警察过来!
苏打知道自己老婆有危险就不管不顾跑了,留下爸爸继母妹妹和一群警察群脸懵逼,警察安顿好家人才赶过去造成时间差。
苏打进门前有反复多次观察周围有没有小变态,但是小变态出现的太快了,这里没法解释,只能说小变态是超级赛亚人。
狮童进门也发现了血迹
6. 小变态要捅苏打但是刀却掉了?
苏打一家要引小变态的时候,有给妹妹穿防护服的镜头,应该不会只给妹妹一个人穿吧,全体人民应该都有。苏打故意画的要捅心脏的图,应该是为了保证不被割喉之类的防护服无法防护的地方。
小变态要捅结果通不进去,这里物理课代表可以来解释一下关于力的作用,在牛顿老师的保佑下,刀掉了。。。苏打反杀!
7. 苏打的性格
狮童有一句台词,人的行为会体现出由本人的性格。
在苏打目睹凶杀案之前,苏打是个老好人的形象,作品被毙了也只有沮丧没有生气,漫画家要助手去写生,谁都不爱去,所以苏打才主动要去的。
甚至他走进屋子里都是因为邻居的话。
小说也好漫画也好,这些创作其实都在反映作者的内心,也像漫画家说的,苏打人太好了所以创作不出真实的坏人形象。
但是反推一下,为什么苏打特别执着于画恐怖悬疑题材?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好人吗?
有没有可能是苏打从小在重组家庭生活,习惯了做一个好宝宝,不给家人添麻烦,没有任性的权利。
自己的阴暗面却通过漫画作品传达出来,可是因为伪装的惯性,他已经不知道自己的阴暗面在哪里要怎么体现了。
而当他看见小变态这个极致的恶的时候,自己的阴暗面觉醒了。
这一下可了不得,又会对警察撒谎了,还知道不好好吃饭了。
还开始了这种在漫画中肆意杀戮的创作。
但是,他并不是那种极致的恶,苏打说在漫画里正义就是正义,邪恶就是邪恶。
同样他释放了普通人的阴暗,但是他也有普通人的正义。
8. 小变态的脑回路
小变态是一个没有来处也没有归处的人。
他没有生日,没有名字,为了生存给自己买了别人的户籍。
他只知道打招呼就要先报上名来,所以在完全没必要告诉苏打名字的情况下,他很自然的就说,我叫二角,因为他以后还要和苏打接触,如果没有名字,就没法继续谈话了。
但是那种身份认同感,应该是一直缺失的。
苏打在书店里告诉他,他把所有一切都告诉了警察,包括了他的名字的时候,小变态也只是冷漠的来了一句“名字?”, 可见,他其实不觉得那是自己的名字,那只是他为了生存买的商品而已,一个盗用的身份。
直到苏打赋予了他另一个名字,独属于他的名字,即使这只是漫画里的名字,他才获得了身份认同感。
尤其是第一话是他真实的做下案子,再次佐证了他的认知,就这样,一个没有来处没有归处甚至没有容身之处的小变态在漫画的指引下一路狂奔,就是为了把自己的狼人身份坐实。
苏打创造的漫画世界对他来说,才是真实存在的,他在漫画里,才有唯一的属于他的身份,才是他的来处和归处,才是他存在的地方,所以他才会把漫画里的人也当成真实的人,在苏打指责他杀人的时候,反问苏打难道不是在杀人吗?
他变成了一个想活在二维世界的三维世界的生物。
但是三维世界的人类是没有办法活在二维世界的漫画里的,他为了让一切更真实,硬生生把二维世界复制粘贴到了三维世界。
看到了苏打的漫画里的自己才会这么开心。
为了要实现苏打漫画里的KPI,努力杀人(不是)
还跟苏打撒娇(不是)说你都没有考虑到我的感受,我好辛苦的!(不是)
如果苏打画的是,小变态洗心革面做个好人,估计他也会照做然后去娱乐圈发展搞搞音乐(不是)
不过,关于漫画杀人的事,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我们作为三维生物对二维的漫画人物或者小说人物肆意杀戮可以没有负罪感的话,那,将来出现四维生物是不是对我们这种三维生物肆意杀戮也可以没有负罪感?
所以啊,虐文作者自己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9. 双生
苏打最后反推小变态成功,扑倒他的时候(不是!)和他的画是相反的,是不是也有苏打变成了另一个变态的隐喻呢?
不知道,但是按照之前苏打塑造的性格,最多也只会在漫画里杀杀人,从此世界上又多了一个虐文作者(不是)
电影整体节奏很好很带感,也没什么拉胯的地方,很多细节找补了不少不太合理的地方,但是还是有不能解释的,比如为什么栗子,一个从热血高校毕业的前暴走族(不是),现刑警,居然干不过一个枯瘦如柴的老变态(栗子你死的好惨。。。)比如,为啥老变态后面做诱饵还能不被找到,到电影结束都没被找到?这老变态开挂了吧?这是导演亲戚吧?比如,小变态回回1vs4,回回四杀,他甚至连个回血包都没吃,只能理解成小变态从漫画里接收特异功能了,能和漫画联动,再或者是导演安排的。比如,小变态刺中妹子的大腿,妹子还能活,那可是大腿啊,好多大动脉啊,你以为扎的是屁股啊,这失血也够死了吧。比如,狮童来救援的时候明明带了好几个警察,咋上楼的时候就他一个人?其他警察呢?下面喝茶呢?比如,妹子娃都生了,苏打咋还在床上躺着,生娃的不是你老婆吗,你咋坐起月子来了,而且受伤的位置不都在上半身,手啊,大腿也刺了一刀,这没失血过多也和你老婆一样,可是为啥苏打躺床上跟瘫了一样,还有老婆给垫枕头,这砍手也能瘫啊。等等。为这些不合理扣一星,我给四星!
被某音上的解说片段勾起了观影兴趣,但整部电影看下来丝毫没有想像中的那般精彩。
本来以为是无底线的cult变态杀手大放异彩,但反派无论怎么看都缺乏了乖张暴戾的反差,失望。作案手法也是一笔带过,抱着寻求猎奇场面的渴求的观众可以散了。主角转折的动机与最后的反转也落入了俗套——尤其是设计反派的那场戏,结果妻子怀了龙凤胎,巧合令高潮缺乏了戏剧张力,让人忍不住想快进,以至于最后主角的反转让人怀疑可能性。
看过的日本悬疑、血腥类电影还数《恶之教典》令人印象深刻,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天生杀人狂的角色。
确实对得起PG12的分级!
又一例预告诈骗,挺有噱头的题材平铺直叙相当无聊。连咱国产片都不拍这么老派的女性角色了!
有剧透#漫画与杀人案的结合这个构思真的很好 深瀬慧也演得可圈可点 但是拍出来却感觉效果一般般。首先警察这条线就多余 占了那么多戏却没有增加悬念 直接让山城和凶手接触相互斗智斗勇 绳之於法的时候再出来把凶手捉获就精炼多了。再者剧情漏洞多 整个谋杀案居然全日本只有一个警察能查到山城这条线上 结尾处警察们为什么不跟着山城一起回家里?这个变态杀人魔连画家一个弱质书生都打得那么费劲凭什么轻易杀掉人家一家四口还能全身而退?庭审戏也是儿戏 两角说的最后一句是不是话中有话有反转?高畑充希那边也有未完的悬念啊!这个结局太仓促了!
最近的犯罪惊悚类日影好像都是这样的毛病,乍一看设定很带劲,但最后成片出来却越往后越无力,剧情完全支撑不了整个设定,处处都有不协调的点,包括之前的《哀愁灰姑娘》,《三角窗外是黑夜》和《异变者》。
悬念和设定都很赞,就是逻辑经不起推敲,结局也有点拉胯。
3.5。双厨的自我修养,上映初日奔去看早场!剧里慧慧房间墙上的涂鸦是他本人自己搞的诶。期间忍不住代入世终初期时他的脸。苏打有一幕演得真好。估计会频繁出现在我近期噩梦里。后悔特意找了个大银幕,直接导致全程鸡皮疙瘩没有下去过,血腥场面有点多了。另外关于剧情,其实还是有槽点...但是我满足了满足了!总之就是双厨狂喜!
魔仿犯这个译名真棒
漫画预告杀人 VS 模仿漫画杀人,无法抑制杀人欲望的人 VS 无论如何都想阻止杀人的人;“你在漫画里享受着杀人的乐趣,这和我有什么不同?”整体塑造个体,性格决定行为。失爱儿童的梦魇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他开始向病态的土壤复仇。片子整体氛围营造得很好,悬疑破案的部分反而显得有些弱,小栗旬在后半段刚刚准备开启高潮时竟然被个菜鸡干掉了,这是为了最后来个漫画家式的仪式感的扑街而进行的提前煽情吧。结尾小小的讽刺了一下社会抚养与户籍制度,主题曲倒是很应景。
这个电影的分就是被日本警察的智商拉下来的
激情画通宵的第一个读者,现实追捕缺少动作场面,四口之家新兴宗教,烂尾结局给作者寄刀片不如直接捅刀子;感觉还可以出续集
片尾曲居然不是Fukase唱的,倒是凶手房间里那幅壁画是他亲手画的,有点意思。其实从山城透露的讯息就已经足够多了,从快递公司得到的简历上也有照片,直接给山城看就可以确认凶手了,然而却选择等到第二天一大早再去简历上的地址敲门询问,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这是侦办已经杀死12人的凶手的样子吗?警局里开个会倒是集齐了满满一屋子几十个警察,好像很重视一样,拿到简历上的照片也完全不拿来发个通缉令什么的,就好像完全没注意到照片这件事。而最后山城一个人冲回家的时候,警察居然没有一起跟着走,明明听到他和凶手打完电话后说家里有危险,然后要过三道对讲机的高级公寓,在第一道门时候就被捅伤的业主和凶手一起也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能顺利的来到楼上,最后超级人为的制造了一个单打独斗的“还原”漫画场景,导演水准真的有待提高。
从小栗旬扮演角色被刺死,影片的观感可说是跳崖式下跌。电影设定带感,尖刀疯狂也吸人眼球,但其他就差强人意一些。
看似核心是“漫画杀人”、“四口之家”,实际应该是“身份”,也就是片名提到的“角色”。两角和边见以及其他所有人,都是山城手里的“角色”!只不过是主动与被动的差别。而两角既是他漫画里的角色,也是他漫画的合伙人,同时还是他的助手!之所以认为山城和两角是合伙人,是因为这样才能解释第二个案件案发地点的谜团,所以我更倾向于他们在合作……两角因为出身原因,是一个没有身份的人,山城画技高超,却不擅长刻画任务故事,于是两角给了他人物故事,他给了两角身份,最后他走火入魔,想杀人灭口……如果是这样,那这个故事就绝了;相反如果只是模仿漫画杀人,那就只能算及格作品……(PS:看了漫画版,结局跟电影没啥关系,烂到了极点……)
血腥得对得起PG12的分级 最近在日本电影里少见的类型 而且这部片子把自己“打扮”得很时髦 最后发现有川村元气的名字 于是我就都懂了
漫画破案小栗旬,鱿鱼cosplay深濑慧,终极预言家菅田将晖
你们日本人真的很会预告片欺诈,悬疑犯罪片永远这么虎头蛇尾
好烂啊
就犯罪片来说,设定比较一般,除了小栗旬那一条线,其他部分都比较没有意外。但从电影整体来看,整个氛围的营造,摄影剪辑这一块已经比以前的日本悬疑好上了不少,没有太多的故弄玄虚,都是直给的。菅田将暉终于用漫画赚钱了,弥补了《花束》的现实。反派深濑慧非常努力,但拉跨的严重,阴暗度还没有苏打强烈。最后说一句,栗子是真帅!
漏洞过于明显,真正的连环杀手不会冒险挑4口之家下手,太容易被抓;小栗旬跟漫画家的友谊来得过于突然;漫画家最后只要不回家,不组成4个人老婆就不会出事;警察为什么不跟漫画家一起回家救援。。Bug太多,完全被预告蒙蔽了双眼啊!
片名《银魂番外篇~坂田银时×志村新八漫画杀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