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麦电影中的人物多是“表里如一”的人:做的和想的如出一辙。观众不仅看到他们的举动,同时也知悉了内心的反应,后者通过言语得到了表现。这些人物个性鲜明,能够借用一些简单的标签挪用到他们身上。与此同时,他们也不缺乏一定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来自于他们对自我观点的辩解,执意以言说的方式让对方明晰自己的心境。
这不是说这些人物就没有了心理困惑,相反,正是因为心里有困惑,他们才需要言说来倾诉,从而将困惑转化为某种自我证明的可取途径。类似于写作,言说也称得上思考的某种二次方。可以这么说,正在言说的过程中,侯麦的人物进一步理清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个性,从而与自我贴合在一个更深的平面中。
那么,侯麦为何要销去人物的心理深度?建立在两难抉择上的行动不是更能展现人物心理的复杂性吗?那或许是为了达致一种简单化的戏剧效果。可想而知,人物的心理一旦复杂化,势必为影像赋予沉重的道德感(比对的例子也许是法哈蒂的电影)。情感关系中的道德感是侯麦极力避免的,侯麦想贴合的或许类似于霍华德霍克斯的电影展现出的喜剧魅力,后者正是侯麦心中的电影英雄之一。
当人物的所思所想都借由行动和话语直接袒露于观众面前,虽然他们身上仍然保有人性的弱点:虚伪、懦弱……但他们并未抹去观众对他们的热情。观众之所以仍然愿意喜欢侯麦电影中的人物,是因为他们足够坦诚,毫无保留地敞露心迹,自如地表达也许看似偏激的观点。很多时候,他们还会为自己的利益撒个无伤大雅的小谎(更多是善意的谎言)。但这种谎言只发生在人物之间,观众实际上明晰事件的来龙去脉,由此反而能体察到人物的小心思表露出的可爱。
巴黎魅力无限 让我深深沦陷 置身于巴黎的怀抱 熙熙攘攘将我环绕 在快乐的漩涡中陶醉 被俘虏 被包围 无法呼吸 细细玩味 在如流的人潮中 我迷了路 人行道的鹅卵石 我细细数 街边一片法桐叶飘落 在地铁站的台阶上着陆 却没有勇气 扑向炽热的太阳 巴黎魅力无限 却也伤我千百遍 希望幻灭 恐惧趁虚而入 我心墙高筑 疏远朋友 躲避路人 我将自己禁锢 可我却感到自豪 为这份孤独骄傲 生活虽然充满痛苦 但苦中有快乐 有幸福 巴黎的节奏催我向前去 每天起床时的孤寂 残酷的命运恶作剧 黑夜降临 看不到光明 驱走最后一丝安宁 城市里 喧闹却从不停 巴黎的心脏永不停息 跳动着 不停息 跳动着 不停息 不停息 永远不停息
由于侯麦电影的细密,情感能量流动的隐蔽性,我一向难以欣赏到他电影的整体美感。我是说,固然侯麦电影中的精彩桥段会给人留下印象,甚至在一瞬间引起情感共振(犹如《绿光》中的片尾落日以及女主在草丛中穿行或如春天的故事里从衣柜顶掉落的项链)但我的观看经验是,侯麦电影的整体感并不很强,即使这些巧心单独摘成段落,似乎也并不损耗其本身的美感。犹如《慕德家一夜》中在房间中的大段辩论,《克莱尔的膝盖》中象征欲望达成的雨中触膝。一句话,他的电影更像是印花美丽的巴黎窗帘,轻松、怡人,俏皮和暧昧。这种轻飘的文学趣味,日记体式的电影,诚实地说,我还是比较抗拒的。
(作为铁直男,更毋宁说侯麦电影里对男女情欲的把玩和观察。)但侯麦本人真的没有自己的社会观察和某种宏观视角的思考吗?在“喜剧与谚语”系列的《飞行员妻子》中,片尾男主角尾随同事隐入夜色的一瞬,我奇怪地联想到安东尼奥尼,他的电影命题之一致力于对准人扭曲,疏离的情感状态。可安东尼奥尼是有“执”的,在他的电影中,如伯格曼所说,他总是太用力,太强调。所以总是游离于电影艺术的核心。反观侯麦将视角锁定在巴黎几对男女的情感把戏里(自欺以及欺人)却以小见大的折射出巴黎普通都市男女的孤独状态,情感的精妙让人玩味和流连。(可能有过度解读之嫌)陌生男女之间的话语试探,情侣之间的醋意,男女之间掌控力的来回滚动,这一切第一次如此鲜明立体的展现在我的眼前,多么迷人!影片悠闲甚至缓慢的叙事节奏里一步步将爱情里的悬疑情绪丝状描绘出来。而最后的10分钟是何等精彩,观众的情绪如同过山车般忽高忽低,左突右撞,同时感到被欺骗的愤怒和被宽恕的同情。这种恋爱中的情绪流动实在描摹的相当出色。这一切最后以男主角追踪引入夜幕人潮的一幕而延宕,灵动的结尾巧思。
我一向喜欢偷懒和轻易,爱嘲讽和怪奇胜过笨重和严肃,而如果这些偷懒和轻易能更能折射出一些广大的现实,那更是锦上添花。从《飞行员的妻子》这一部开始,我开始抓住侯麦一些细节的表达边缘。
PS:虽直但是,侯麦电影中的服装和配色真是太清新了!怎么做到又冷淡又可爱的。
女友的行为我始终不理解,男人的行为也不明确。飞行员的妻子是个误会,两对主角男女都纠结着,也许结尾的歌可以解释点“可我很自豪为这孤独感而自豪,虽然很痛苦,可是我在一片诱惑中活着…每天早晨起床时的那种孤寂,命运的恶作剧。”怕没有慰藉依靠又不愿明确的付出。
侯麦片里频繁出现的巧合(太节省演员了)、误解、(不)坦白(人物总是盲人摸象,而观众也并非全知)…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重要场景:女主的狭小租屋。女二的小表情小动作实是爱煞人,男主真是被爱zhu情you蒙住了双眼。片尾曲Paris m'a séduit赞。p.s.娃娃脸男主竟在电影上映同年夏天意外身亡才22岁…
一个真正意义上「也许没有故事」的故事,没有戏剧化的冲突,没有善恶对立,没有道德谴责,只有人物的心绪状态如风中旋舞树叶,以极其自然的方式找寻各自归处。人物关系结构向来是侯麦拿手好戏,本片中亦呈现非常完美的闭合架构,直到最后一个镜头揭示所有角色在同一轨道运行,然而永远无法知晓他们将流落到巴黎哪个角落,哪个深夜时分的哭泣(片尾曲竟然是侯麦自己写的,非常趣致)。多角关系几乎囊括了凡人众生如你你我我的各种角力与对峙,没有一场爱情不伤心,没有一个人值得长久等,在彼此追逐的人间游戏中,反正我们一样平等。
说谎力排行:经常旅游的人>女人>男人。都说侯麦片子极少音乐,所以结尾必须大赞。Paris m'a séduit Performed by Arielle Dombasle with Jean-Louis Valéro .歌词居然是侯麦写的~~
“喜剧与箴言”之不在场的妻子一部高级的偷窥电影必然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观众跟随偷窥者一同探寻事情真相的过程十分有趣(男主为何失神、女主为何隐瞒)。侯麦完成六个道德故事之后,对男女关系的讨论更加炉火纯青,电影语言也更加丰富,镜头不再那么精简。结尾男主一个人走进人群,戛然而止,意味深长。
可怜的François被Anne和Lucie玩弄于股掌之间。这部后半段废话有点多,对人物的捕捉以及爱情道德等观念的碰撞延伸不如其他几部,更多是一部小清新娱乐片。最大的亮点是公交车邂逅中二少女,极具趣味性。结尾François怅然若失挺有意味的:交谈中建立的某种亲密感十分脆弱,极易消散。而这归结于那淡淡的嫉妒心占有欲:哦,原来她还有更亲密的朋友。
盧馬的男女主角們都是套上文明外表的野獸,口不對心,任何時刻蠢蠢欲動內心原始慾望,等待獵物來臨,一不小心都會因為他們俊美的外表所騙。可恨自己聽不懂法語,眼球要左顧右顧,因為耐看的都是主角們的臉,要觀察他們臉上變化,等待露出破綻的閃念,絕不可能盡信他們任何話,聽著一次又一次口不對心的詞句,行動違反對他人的言詞,表露無遺。盧馬掌握事實的雙面性,是妻子還是妹妹是情婦或是戀人,放下魚糧的魚缸和雪花球是一體兩面,導向實相不過是機緣和巧遇的搬弄,局中人到最後發現但依舊執迷不悟的痴。如今更喜歡戲中各種時間,坐在咖啡店等待無聊的時光,可以在公園與新相識發現對方,在電話亭無數次放入銀幣打給對方的無奈,找尋戀人的焦急與等待戀人的時間如此相依,現在是拿著手機就以為什麼事看到和了解到一樣,一點風情也沒有的年代。
侯麦在处理极富戏剧性的一场公园跟踪戏里,为了消解情节的制造感,插入了许多无用的切出镜头(奔跑的小孩,推婴儿车的妇女),甚至是人物本身的无关行为(喂鸭),而情节递进场面也散漫地囊括自由时间。这种偶然戏剧性的处理方式,使得多处转折的发现都更为有趣。惊奇又失落的巴黎一日游。
只有法国人才会把带有时间悬念的尾随跟踪与瞬时反转的身份错认拍在一部压根与政治阴谋或者图财害命无关的都市爱情轻喜剧中而又不必过分减损此二种叙事手段引动观众心理的能力……“我认为几乎所有故事都可与悬念相关。甚至爱情故事也不例外。过去我们总认为悬念就是从断头台下救下某人,或者诸如此类。而实际上一个男人是否能得到他的心上人也存在悬念。我真的觉得悬念一定是与观众自身的欲望或期盼有着莫大的关系。”(希区柯克)
侯麦老先生告诉我们,人人都想摘到稻田里那根最大的稻穗,而这就是爱情的本质——无尽的希望与折磨。
侯麦每部都五星,真不是故意的,可是这部真的写得太好啦!(尤其最后一段,我和小哥一样,听蒙圈了。绿光里的姑娘演无病呻吟的女友简直厉害)侯麦实在太了解小资阶级是怎么谈恋爱的了,而且每个人真的都好自私又好直白哦,直白到有点可爱lol
爱情或许跟悬疑片一样,需要推理、需要跟踪。只是它又跟悬疑片有点不一样,因为你可能到最后,也得不到真相。
侯麦老师是我见过的最解风情的直男导演了,热爱生活,热爱人类,把红尘里的男男女女刻画得多么真实细腻可爱。
猜测与嫉妒,爱情的思维里,男女永远不在一条线上。侯麦的话唠深刻体现了语言的魅力,沟通是缓解矛盾的最佳途径~
侯麦电影里的巴黎是最烂漫最迷人的巴黎,那些看似絮絮叨叨的对话有种让人欲罢不能的魔力,当女主角要将男主角赶出房间时,我们知道,他还不可能就那么离开,因为侯麦从来就不会如此快、如此乏味地结束一个场景。
3.5.无论男女,都想做感情生活中的掌控方,侯麦御用女主这次的哭戏要扣分了,安娜的不婚主义、感情独立和各项权利不过是没有安全感的托辞,就像她的房间陈设、鱼缸和玻璃球摆件一样,她也是池中物和玻璃心,只能通过逗弄感情上处于劣势的弗朗索瓦来获得满足,最后一段安娜和弗朗索瓦角色互换、互相泼醋的设定有意思,侯麦深谙男女情事上的拉扯角力,每个人都在强弱的两极间来回摆荡、互相追逐。
翻译成“飞行员的女人”也许更对这片子的味。男女角逐中的女人谎言和男人谎言,似乎只有学生哥最纯了,愣头青一枚。又一次见证了典型的“侯氏对眼”传情。
索朗索瓦在一次次的被践踏尊严和跪舔后,终于反击了。在他看过照片后,想要揭穿克里斯汀的秘密时,他却只告诉安娜自己与露西的偶遇,两人之间热络的交谈,但他没有告诉安娜自己的跟踪行为,他想要借此找到平衡,塑造自己的魅力,所以他隐藏了信息,这也让他变得自信起来。但当最后他看见露西在街边与年轻的男人热吻时,他再次成为了那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人形玩偶。露西也不过是通过与他的偶遇来调味自己某一时刻的生活,弗朗索瓦不过是一个调味品,永远做不了主菜……
1.公车偶遇露西到公园追踪一场戏是侯麦电影里最好看的段落之一。微妙的各种可能在其中碰撞惹你着恼也逗你会心一笑。2.男孩的烦恼,总是能被女孩一眼识破。初识的露西说,陷在自己烦恼里的人都挺傻的;电影后半段,女朋友安娜也质问:只沉浸在自己的心情和烦恼里,你就没办法考虑到我也在烦恼吗?所以啊,烦恼是爱情的别名。3.安娜的“作”是因为爱情并不比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待在自己想待的地方更重要。所以她选择的男人是飞行员或在邮局值夜班的男主:总要错开一些,才有余地透气。4.男主不懂安娜的心事,只能看到她有另一个男人的表象。他也不懂古灵精怪的露西,听不出露西话里的假假真真。他注定与她们擦肩而过,寂寞地走入巴黎的夜色。
我爱最后那段对话,所有的矛盾纠纷就这样轻松的解决了,这就是沟通的魅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