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故事情节符合正常逻辑思维,围绕藏独展开的汉人与西藏人情感的矛盾与升华让观众深刻认知到信仰与迷信给人类带来的福与祸。最最让我惊叹的是影片里的成年的少爷长得几乎和初恋一模一样,不过时过五年了,心里面没有任何的起伏波动,看来时间真的是人类情感!非常喜欢这类题材的电影,通过两个藏族人和一个汉人解放军讲述了西藏解放前后的巨大变化,时间跨度很大,几乎全程藏语,其中片中主角仆人普布和他主人丹增甘丹身上关于替身的讨论也是观后值得细思的地方。
一九九八年,一部充满灵气的《尘埃落定》让藏族作家阿来名噪一时。十六年后,印着“阿来编剧”的《西藏天空》自然令人遐想无限。影片以西藏解放和社会改革为背景,讲述了一对主仆几十年的情仇纠葛。少爷丹增和农奴普布少时情同兄弟,对于权威(小时候是对活佛,长大了是对解放军)有着旺盛好奇心的普布因冲撞了活佛和山神而要被挖去双眼。行刑时普布的痛苦反应在了丹增身上,于是普布被作为丹增的替身送去寺庙修行,为丹增积累善因。从此,两人的命运深深地纠缠在了一起。解放军的到来打破了西藏农奴制的经济基础及政教合一的上层建筑,在时代变革的激荡中,丹增和普布经历了背叛、仇恨甚至死亡的历练后终于一笑泯恩仇,并成为了真正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尽管有着一般主旋律电影的特征,影片在意识形态上并没有一味地用歌颂或批判的态度去处理事件和人物。人物塑造手法是去脸谱化的,不论是少爷丹增、农奴普布,还是活佛多哲、解放军杨医生、奴隶央宗,个个有血有肉。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不单单成功建构了很有说服力的人物关系,更侧重于描写人物在大的历史背景下的矛盾、纠结、痛苦、抗争,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不平凡的故事和不一样的生命力。主要人物丹增和普布,两个人即不同又相似,不同的是尽管丹增出身自奴隶主家庭,但是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他在和共产党的交往中逐步接受了人权、平等的思想,而成为喇嘛的普布虽然也受益于新社会(西药缓解了他的头痛),但在精神上却受困于作为主人替身的身份,迷失了自我;相似的是两人的人生都经历了从特殊身份的人变成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普通人的过程,丹增是从奴隶主变成了普通人,普布是从奴隶和喇嘛变成了普通人。两人之间基于普布被控制、被剥夺人权的仇恨,在普布开始想要寻找自我的时候产生,在丹增背叛他的时候发展,在丹增侮辱了央宗后达到高潮,最后在普布得知丹增替他承担了伤害杨医生的罪责以及央宗为了救丹增而死后消融。两个人的身上都有着人之为人的自私、脆弱、暴力,最终却在时间的洗礼中化为了宽容和博爱。
不足之处在于,傅东育导演尽管已经拍了一部有分量的影片,但是整个故事给人的感觉还是像二十集电视连续剧的浓缩版。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看得太累,很难去真正融入。观影后的感觉是影片拍得很棒,也打动人,但缺少史诗般的震撼力。就将其与《尘埃落定》相比较来看,后者将土司制度的瓦解讲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西藏天空》对农奴制瓦解的描述流于表面、不够深刻;又如,《尘埃落定》中傻子二少爷和桑吉卓玛之间的爱情纯粹而诗意,《西藏天空》中丹增和央宗的爱情则过于突兀和理想化。客观而言,《西藏天空》是一部史诗“未遂”的好电影。
---------- 欢迎关注本文作者新作:
東土人士拍攝的西藏題材影片註定只能囫於主旋律,表面上想通過兩個階層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際遇探討挖掘人性之解放,實際只是拿了鏟子做了個意欲深挖假動作,不過在地上划了幾道淺痕,還是友人概括得好,影片講述的就是少爺房祖名和農奴陳柏霖糾結了兩小時"我是誰"的故事⋯
拍出了旧拉萨市容,拍到了“印度某地”,用了福祸双生的佛教因缘观来讲兄弟情谊纠葛,全片藏语对白,有史诗电影的跨度,都是给人好感的亮点。让人不痛快的地方,一是各种敏感话题将片子的情节切割得支离破碎,二是意识形态限制了反映现实的厚度和深度,如果说这两者实属不得已,那么第三点,为啥一个“干坏事”就要去推孕妇下台阶?一个不想跟家庭逃亡就要去强奸女奴?就真是让人莫名奇妙的剧情了。这两个人物就算有诸般缺点,总还算是天良未泯吧。
近几年,讲述关于西藏农奴解放题材的文艺作品不算少数了,《西藏天空》里可以看见原著的影子,更多的是在阐释关于人性自我寻找的过程。
130分钟的观影过程,仿佛一场生命旅行。质感的画面,风情万种。分明的节奏,流水行云。虽然,阉割的片断让故事的连贯性略打折扣,但纠心的剧情仍然牵动着观者的每一处神经。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站在简单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的角度,而是将艺术和人文完美融合,用真实的立场还原最初的人性。经典之作
太多的藏族电影都是主创带着优越感拍出来的,利用了那些夺目的风景和质朴的脸庞,却没有走进他们。《西藏天空》是近年唯一一部“平等”的西藏电影、史诗巨片。竟然是导演的大银幕处女作,实属不易。
看得出导演是忠实的墨菲定律拥趸,其他还可以,想表达的太多反而,不用我说了。
由于涉及到太多敏感话题,因此这片被剪得七零八落让人失望也不足为奇,不过如果换个角度,当做BL片来看竟然毫无违和感,除了央金线十足多余外,在西藏社会变革的历史大洪流背景下,丹增少爷和农奴普布相亲相爱相恨相杀一生的故事真心让人动容。★★★
没有风筝的追风筝的孩子。导演说,筹备了4个月,拍摄了4个月,审查了8个月…所以真没必要去盲目黑它了。
5.5。有些镜头略奇怪。有些台词出现在大银幕上算进步吧?
不正经来说,这就是一对主仆四十年来相亲相爱相杀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纠葛故事。但置身于1944—1980雪域高原的时代变迁中,就看山不是山了。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自我觉醒,政教矛盾,信仰冲突,信仰回归,大部分历史事件徘徊在意识形态边缘,以至于难以避免被阉割的命运。少爷才是这部影片的灵魂人物
听了一串串的藏语、英语,没想到最后会出现的竟是沪语(而非汉语),一整个惊喜?!说实话,拍得还真不错,看得我眼泪横流。内容仿佛是《西藏秘密》的精华浓缩版。
烂片预警,看片会看的,一下进来好多人,是单位布置的学习任务吧。浪费了好题材,拍的太难看,非常破碎,一场戏接着一场戏,太用力,情感断裂,完全没法共鸣,里面角色老是在哭,情节莫名其妙。看在这是难得的讲藏汉历史的,加一星,其实我想打1星的,不要进电影院看
双主体性
每次切换语言时真要笑死好吧好像是谢晋西藏班的那倒是演得不错 两位男主的名字音调和好爱演表情深深在脑海!!!
要是有好点的纪录片就好了 前半段拍得太玄 后半段还行 就算套上那个时空背景 实在不出彩
两个男主角,一个房祖名,一个马景涛的即视感。在天朝,难得有部电影,大家都等着字幕放完再走。
重點在哪裡呀重點在哪裡?把主題定的寬泛且具有政治色彩的結果就是一會兒說家族恩怨 一會兒說兒女情長 不明所以。
狗血洒得多了就猎奇了。
对阿来的期望大了,所以有些失望,但总算没有沦为一部西藏风景片。情节上的硬伤就不去说了,故事还ok,除了故事其实阿来还想表达一些其他的,但是受制于一部电影所能容纳的内容有限,感觉没说清楚。当然了,说清楚了就未必能公映了。。。
它像是赛德克巴来,也像是功夫!给我们展现了许多即使自己去西藏再多遍也无法体会的藏族文化与传统!在其中还编制了两个主人公之间寻找自我的心酸过程!期待它在夏威夷,多伦多电影节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