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设立在一个禁止情感的世界,那里的人冷静、公正、有礼貌,他们所居住的社会是完美的,没有贪婪,贫穷,暴力。但,他们不能有感情。正如片中政府所说,有了情绪,有了感情,人们或许饱受其苦,我们会压抑,会痛苦,但没有了这些,我们同样没有了爱,没有了奇迹。他们不能兴奋、哭泣或感到孤独,如果他们违反,则要接受治疗,轻则使用药物,重则遭受电击。倘若执迷不悟爱上谁,他们就会被送往“穴居”,也就是死刑。没有情感或许可以让人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的完成社会工作,不拖工,但也没有了超出常规的例外,没有了奇迹。情绪和情感可以健康,也可以不健康,但绝不是疾病与不健康的代名词。
情感是一种传染病这种设定我一直认为是里面统治阶级的手段和谎言,在结尾部分我以为他们可以完成一次革命反叛、我以为可以看到他们后续新的生活,但结尾部分的的爆发过于弱了过于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男主角因为伤心过度接受了遗忘感情的药物,但在第二天,忘记了感情的他,并没有去举报他曾挚爱的女主,而是选择了他们原来的计划。而影片所体现的内核其实已经展现出来了,看完电影多少有些反思,就不算浪费了101分钟。
把男女情感放在影片里,是主人公渺小而痛苦的抗争,导演想表达的深意可能是把同性恋情放到现实社会也是少数的异类不被支持和认可吧,少数是独特,不是异类。他们只是希望能够和你一样,拥有你已经拥有的坦诚去爱的权利,你要的并且你已经有的自由,他们也该有的。如果不能认同,至少请不要排挤和伤害。希望真挚情感是自由的。
无情无爱或许会让你走的更远,但爱恨是平凡如斯的我身上的唯一神性。——题记
未来会是怎样?是狼烟四起还是歌舞升平?或许都不是。《同等族群》中再现了一个高度秩序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爱恨情欲都是一种病,每个人都是这个秩序紧严的的社会中的一个螺丝。也是有例外的,比如男女主,比如愿意无条件伸出援手的同路人。
与其认可情爱无用论,我愿相信情感是神的恩赐。你看,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种,西西弗斯日复一日推动的巨石,阿基琉斯的盖世之功,古往今来的传奇中处处可见的是对人类的大爱,无畏、执着且不悔。她跳脱出男女之爱,也映衬出普世之情。是情爱的存在让每个平凡的我们在被需要的瞬间也变得非凡异常,让传奇与人类生生不息。
无情无爱真的会让人类走的更远吗?我不知道,可我还是喜欢拿破仑的剑,巴尔扎克的笔,喜欢想起你时自己的微笑与泪,喜欢你。
冲着颜值去看的电影,但其实对我个人来说感觉还不错。如果人类没了感情会怎样呢?好消息是,我们都归于冷漠,再也不会痛,不会悲伤。可坏消息是,我们都归于冷漠,再也体会不到爱的感觉。与此相比,即使会痛会累,我也愿意去选择守护住自己的感情。就像电影里他们俩相爱后才觉得自己算活过,再苦再困难都愿意为此奋斗。人终究是感性的,没了感情便不算活过。
记得当初看这部电影,当看到男女主角在厕所第一次尝试牵手的时候,感觉非常非常非常伤心,简直要流出泪来:那仅仅是异性之间的牵手啊!可是女主角却需要从心理上克服巨大的不可想象的困难。就像是一个酒精过敏却又嗜酒如命的人,爱情与异性对她来说既危险又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她压抑着自己同时又释放着自己。
看评论里有豆友说这是初中生偷尝禁果的故事,其实我并不反对这种说法,因为对于现代社会的一部分牡丹来说,无论自己已经有多么的成熟,你第一次准备迈向Ta的时候,都会有着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胆怯、踟躇、幼稚,情绪很容易受对方影响,因为你,根本没有与同龄异性之间的爱与被爱的经历。
“爱是克制”本没有错,可不管怎样最终难过的还是自己啊。
不去爱,是因为太理智,理智到把最终令人伤心的结果都想好了,然后再把自己吓退,缩回自己安全的躯壳里。
九月快结束的时候,有他校的学长告诉我,现在的女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愿主动,以为爱情是可以坐等的。而很多师姐却告诉我,不要主动,主动则败。其实大家讲的都没错,但是对于外表平凡的人来说,如果你不主动走向他人,谁又会自己跑来看看你自以为丰富而绚丽无比的内心呢?
我那可爱会撒娇的上铺,不仅长得白白嫩嫩,而且她简直是天然萌属性,所以,即使她不会叠被子,即使她从不主动打扫卫生,即使她整天把自己的桌子弄得乱糟糟的,即使她洗的衣服总会淋湿在阳台洗漱的我,即使她整天沉浸于对杨树林圣罗兰以及迪奥的无边向往与败家热爱中,我们依旧还是能够轻易理解她:这个小可爱是爸妈宠出来的,而且她这么萌,我们喜欢都来不及,怎么忍心讨厌啊。
我那遗传了我姑姑姑父强大基因的表妹,虽然不算标准美人,但也称得上是肤如凝脂眼盛星海发若乌木唇红齿白。所以从记事起她总是有人追。上到老师下到同学,外到补习班校长内至姑父表姐,没有一个不喜欢她。课堂提问,我回答不上来就是罚站,她回答不上来竟然还能使老师帮她解释甚至夸赞。
但是,如果你外表平凡,又不会表现,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爱情,都不会留给你机会。这个社会本来就不公平,你还不会主动争取机会,谁又会去施舍你呢?
所以,无论在哪些方面,主动一些 ,只要不过火,总不会有什么坏处。
难道不就是有人喜欢那些低调而有内涵,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认认真真对待周围的人,从不招摇的人吗?是啊,但如若是芳香精致的玫瑰,你只需静静站在那里开着,便是蜂至蝶涌。就像《小时代》里林对南的评价:“她只要静静站在那里 ,就是一幅画。”
大多数人,都是普普通通的小野菊。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主动了,才会有出路,才能有机会。
这部戏觉得不好看的人其实是没看懂。表面就是说一个发生在未来世界里人类之间的爱情故事。但再深一层,其实是对现今社会的讽刺电影。一个极大的讽刺。这层含义因为它的力度不大,隐晦,导致很多人看不出来。
第一层含义:
未来的社会倡导人类不应该有任何情感,一发现自己有情感就是“染病”,要治疗,甚至被处死。男女主意识到自己“染病”后,从怀疑,到确定自己根本没病,有情感是对的,再到相约离开这个誓要扼杀情感的地方。为什么要扼杀人类情感?可能是为了不让情感阻碍科技的发展,可能是为了提高生产力等等。现今社会何等相似,只是电影更极端化而已。现今社会,人们不热衷讨论情感,金融业,科技业变成世界各产业的主流,最高薪的职业也在于这两个行业。这两个行业最讲求理性,最不讲求情感。金融业里出现得最多的是数字,科技业是一系列的专业符号。而文学艺术这最讲求情感的行业变成了小众产业,赚不了钱,关注度低,从业人员数量远不及金融和科技的。大学里的专业中商科是永远的大热,计算机是永远听起来的高大上。文科生被贴上“没前途”,“没钱途”的标签,艺术家被边缘化,很多人对他们敬而远之。人们普遍认为,一个拥有强烈情感的人是玻璃心,是脆弱的,成不了大事的;而一个人只有理性,才是强者。什么时候,人类开始隐藏自己的天性,害怕暴露自己的情感,甚至嘲笑其他出现负面情绪的人?就是科技和资本出现的那一刻。科技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不能以扼杀人类天性为代价。理智与情感应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在中国,理工科才是主流,文科是非主流,想起都痛心。一出街,冷漠比热情多。人们成不了科技的主人,反成了它的奴隶。人类对情感越来越迟钝,越来越不懂得去感觉,不懂应该如何去表达情感。物质世界愈加丰富,精神世界却愈加荒芜。所以第一层含义就是故事的作者讽刺这个以理性为主导的社会逐渐扼杀人类的情感。如果你不服从,有权力的人和周围的人会用尽一切办法逼你服从。
第二层含义:
如果你很不幸,身处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群体,唯一的办法是离开。在这样的群体中,你也要像他们一样隐藏你的情感,每天像行尸走肉一样。没有人会在意你的感受,你去在意其他人的情感也显得多余。那种感觉真的很难受。并不是谁的错,只是你们不是同类人。找到和你相似的一群人有多么重要。男女主他们,宁愿去一个生死未卜的地方,也不愿意被那些没情感的人同化。从最初你和大家都一样,到最后选择逃离,是一个很挣扎很痛苦的过程,因为在这过程中你肯定试过无数次否定自己,也没有人会愿意承认,自己是这个群体的异类。到最后能明辨是非,并选择抽身,是需要勇气。男女主宁愿冒险,也要去勇敢追求做自己,不愿成为自己不想成为的人。现实中有多少人有勇气这样做?所以第二层含义是作者希望人们学会追随自己的内心,勇敢做自己,离开不同等族群,寻找自己的同等族群,而讽刺那些害怕成为异类而随大流的平庸之辈。
最后,虽然男主已经丧失情感了,但他又重新对女主有了感情。证明人类的天性根本不可能被扼杀掉,科技和资本只是人类生存的手段,而不能取代人性。不能本末倒置,为了生产而消灭情感。科学技术的确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现代人情感的缺失难度不是人类的一大退步吗?
这部电影也体现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和中国的差异,西方价值观首先尊重个体的价值,尊重人性和自然,但在中国讨论这些问题,就像个另类。现在,能碰到一部比较像电影的国产电影都不错 了,更不要说是会思考人类终极命运的富哲理性的电影。类似这种问题还有像哲学,西方人讨论它们,研究它们是非常平常的。但在中国,思考这些问题的人非常少。为什么呢?首先,教育部声称的“素质教育”真的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吗?无数的贪官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很多成绩很好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同情心都没有,攀比,骄傲自大。这就是今天素质教育的成果。说“素质教育”真是恶心别人又恶心自己。在中国,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只有金钱和权势,其它都不看的。在这险恶丛生的社会,不被人害已经很好了,人人自危,还哪有人会去研究那些高深的道理。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的人们忌讳谈论政治,谈论哲学,谈论伦理,说明这个国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星扣在看不出男女主之间有任何火花。另外是前半部分节奏缓慢,略显沉闷。
3.5/5,一星给怎么看怎么顺眼的性冷淡之美。《龙虾》社会设定的的对立面,但无聊主要社会秩序如何,总会有反抗军,人性使然。演员选择不错,毕竟不是一直说KS面瘫+叛逆吗?全程Nic的超近镜头特写多得数不过来
反乌托邦软科幻,铲除产生情感的异己,这样设定真是屡见不鲜了。拍得跟泰伦斯马力克似的,各种白净大特写,虚焦大光圈,手持摄影,以白色为基调的简洁美术设计,响到震耳的配乐。一个拉和一个基的床戏怎么看都不对劲呢怎么。
导演肯定是看着眼睛选角的 美死了~
6/10。前景滤镜+背景虚焦的MV视听手段,剧情简单到就像两个初中生谈恋爱,两人反复试探你拍一我拍一,明知怀孕有危险还不做措施,到了影片高潮赖在床上腻歪着不逃走!闹自杀和面临逮捕命运是如此平淡的情节里再正常不过的梗,谁出卖小组?药物抑制的情感能残留?欲言又止的尴尬结局真是分分钟想删片。
敬请跟着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和尼古拉斯·霍尔特和这部《同等族群》一起,体验摄影虚焦跑焦之美。这样的电影质感拍成男士香水广告,一定很棒。
克里斯汀真的不适合演任何异性恋。。。。。
基本就像评论所描述的,早恋被抓的故事+主角的特写 #SIFF2016
真是受够了这种科幻设定的青春爱情片了。这简直就是初中情侣偷尝禁果不慎怀孕结伴离家出走的傻故事嘛。
故事没什么新意,但影片完成度极高。除了极具代入感的配乐(获威尼斯特别奖)与两位演员的出色表演外,性冷淡风的服装与布景、冷色滤镜与精细布光、大量虚焦浅景深镜头搭配前景遮挡式构图、限制性视角(特写与中近景为主,几无定位镜头)共同塑造出冷寂疏离的隔阂感,亦是与故事最贴合的风格。(8.3/10)
又名《逃出计生岛》
给人觉得很惊艳。很有未来感的美学。虽然‘情感被当做疾病’这种设定并不新颖,但镜头的语言让我深有感触,如一双充满感情的眼睛在冰冷的世界渴求一丝温暖,一点人情。在手持和近镜头之间,能感到拍摄者的呼吸,亦或是主人公的脉动。情感是存活在世间的价值与目的,整个宇宙也无法填满失去它后的孤独。
再一次旁边人睡着了一片我又看哭了。敢说世界上只有百分之一的人能讲出片子里的这种感觉,还有百分之一能体会但讲不出。主创全部是AFI校友,导演第二年没上完因为觉得拍短片没前途跑出去拍了个长片拿回来毕业。之前很讨厌导演的上一个片子,后来发现好几场戏是在AFI拍的就打算重新看一下嘻嘻。
这是在艺术审美,表演艺术上少有的佳作。在灯光设计,摄影设计,美术设计,音效设计,综合美学上都有一种新突破。里面确实有些如同《黑镜》一样的情节,故事上也确实欲言又止。但是,任然是一部很值得慢慢品味的做平。它在美学上有种干净简练的美。(电影艺术真的是需要慢慢品的)
这片是把龙虾的剧本倒着抄的吗,一点未来感都没有啊!好好的禁欲氛围都被你们破坏了……
白化病的布景,烂大街的设定,老大哥的乌托邦里总有这么些爱搞破坏的狗男女。看拉拉和基佬谈恋爱太辣眼睛~~~
为了女主。
如何拍不会有MV感,多兰老师快看过来。
好看,人物设定是旧肉换新皮,不得不说这个皮还是很有意思的。开头的爱情来的有点快,结尾结束得有点仓促。美学在这部电影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简洁的白色很好,耐看。尼子的演技还是那么好,在温暖的尸体里面就有体现,他的肌肉看不够呀看不够,1米9的身高加上一双迷死人的蓝眼睛真是😍😍😍
读剧本的时候真的很喜欢,片子拍出来反而看不下去。
【5.0】对对对 这就是美国商业片落寞的原因。老梗的堆积,反乌托邦的设定,1984+美丽新世界的结合体。500年后即视感。不不不,我拒绝为其付高费。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