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最熟悉的好莱坞男星,一代换一代。但要说“老朋友”,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一位。
尼古拉斯·凯奇,巅峰时刻的他,在好莱坞是大咖,国内观众心里也无可替代。但现在呢?几乎很少听到或想起他。
为啥?是他不怎么演戏,低调退休了?
不,他接片拍片,比之前还猛,光2019年就上映了6部主演。可他的戏路,越来越令人看不懂,直白点说,是越来越烂。
但在这其中,有部带着邪性的片子,却仿佛看到尼古拉斯·凯奇在开启一条截然不同的路,那就是《星之彩》。
本文有剧透。
1
《星之彩》故事发生一个偏僻森林,森林人迹罕至,但住了一家人。夫妻俩有两个男孩一个女孩,养了一条狗一群羊驼。他们逃离城市,与世无争。
夫妻六个月没行房事,丈夫好不容易趁几个孩子各自睡觉,把气氛烘托起来。突然房间一震,好事中断。
一家人还以为地震,可没法解释的是窗子外有怪光,孩子们都被吓坏了。
鼓起勇气走出房间看,院子出现个闪烁奇特光芒的陨石,格外诡异。
第二天请来警探看情况,发现此时陨石只散发热气,没其他异常,仿佛普通石头。
可等到这批警探一走,晚上恰逢雷雨,陨石就开始作妖。它吸收雷电,又发出那诡异的光。
再回过神来,陨石莫名消失。自此一家人生活急剧变化,周边也朝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方向发展。
家里电信号受干扰、电器失控,人仿佛入魔,母亲切菜把手指切掉还若无其事。
家外更是夸张,植物先发生奇诡变化,颜色鲜艳的花卉越长越多;然后轮到昆虫,紫色螳螂都出来了。
事态逐步升级失控,动物也开始变怪形。先是猫,然后是羊驼,整个森林都出现奇怪绚丽的色彩。
更可怕的是,连生活在这儿的人类,也开始从心理到肉体的变化。母亲和小儿子被光击中,成丑陋怪形。凯奇两只手臂,似乎变干硬的岩石。
一家人终于崩溃,却发现他们被关在这个不可名状力量创造出的囚笼,没法离开。
2
按理说像《星之彩》这种B级恐怖片,往往演员都没什么名气。但这片有个猛咖,尼古拉斯·凯奇。
凯奇是巨星,或者至少曾经是。那个时候,他是好莱坞炙手可热的一号,A级大制作由他挑。
《空中监狱》《国家宝藏》《火柴人》《战争之王》《变脸》……多少大片,多少大导,那是他商业价值顶峰的岁月。
《火柴人》
就连奥斯卡最佳男主,也早在1996年《离开拉斯维加斯》就拿到。他是真的辉煌过,当过时代弄潮儿。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一方面凯奇大少花钱太猛、败家太凶,另一方面婚变也造成重创。
种种原因,让负债累累的凯奇不得不疯狂接片还债,陷入恶性循环,终于一举成为烂片王。
十年前《海扁王》过了一把超级英雄瘾后,再也没什么值得拿出来说的主演作品,大多是小成本,且豆瓣在4、5分徘徊的样子。
就看去年他接的几部片子,数量巨大、分数惨痛。足见今日凯奇,明日黄花啊。
但为什么《星之彩》特殊呢?
因为近年凯奇主演的其他片子,是烂到平庸,烂到没有新意,连吐槽都没欲望。但《星之彩》不同,有股不一样的邪劲儿。
这也是凯奇继去年Cult片《曼蒂》后,再次出演邪典片。这样看来,凯奇似乎走上另一条奇特进化道路——小众片中飙狂暴演技。
《曼蒂》
狂暴表演,凯奇是相当熟,早在《吸血鬼之吻》,他就荣登表情包级的存在。
所以说,这未尝不是一种特别风格?尼古拉斯·凯奇,光荣开启自己的邪典B级片豪横之路?
3
《星之彩》还有一点特殊,它是克苏鲁神话故事。
克苏鲁这个概念,来自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克苏鲁是旧日支配者,一种恐怖的、拥有伟大力量的古老存在,是超越凡间、难以名状的。
片中阿卡姆小镇的地名,女孩手中的“死灵之书”,都是克苏鲁神话的元素。
不过克苏鲁虽有个庞大的世界观和宇宙,但这个介于奇幻与科幻间的设定,影视化很难,凤毛麟角。
比如《星之彩》片中的邪恶源头,是一种来自外星的力量。但其本身并没有实际形象,人类也不可理解,只能看到绚烂美丽的色彩。
绚烂美丽的色彩,不可见的未知力量,或多或少会想到2018年的《湮灭》。
但真要比源头,《星之彩》原著,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1927年的短篇克苏鲁小说《异星之彩》,要比《湮灭》的原著,杰夫·范德米尔在千禧年后写就的《遗落的南境》早太多。
《星之彩》成本不比《湮灭》,但影像塑造不错,令人恐惧的来源也通过感官进行了具象分解。
首先是反复出现,受到污染的水。这是贯穿全片的重要意向,也是未知力量具象化的重要途径。
然后是气味,陨石坠落后,男主就始终能闻到,一种只有他能闻到的、死亡的奇特气味。
最后也最重要的,是色彩。那种华丽但无法描述的色彩,影片下了不少功夫,才展现出不可捉摸的诡异感。
和《湮灭》更不同的是,《星之彩》够邪典,够血浆B级片,不止诡异气氛, 画面也很重口。
尤其影片后半段未知力量开始明显从昆虫作用到动物甚至人身上,人变成怪形时。
光照射后融合的母子怪形,被他们拿回家放在沙发上企图救治,此时电影的怪诞,达到顶峰了。
从正常到不协调到诡异到爆发,不断升级的冲突,气氛逐步推进,节奏把控很不错。
虽然《星之彩》注定是小众的Cult血浆片,算不上多好,但也不是平庸烂片。至少B级片小成本里,独树一帜。
怎么说呢,凯奇如果继续沿《曼蒂》《星之彩》这类片子走下去,可能没有奖项,票房也不会太强。
但如果吸引一小撮人的狂热簇拥,也算凯奇自己走出独特道路?通过另一种方式被人铭记?
至于我们看不看《星之彩》,大概取决于对尼古拉斯·凯奇这块招牌还有多少感情,和对克苏鲁和Cult片有多爱吧。
云杉快速扫过相关的说明。克苏鲁神话是一个二十世纪初美国小说家 自创的神话体系,其最大的特色,是创造了恐怖而且不可名状的上古众神,与传统神话中众神对人类的特殊感情——有的是爱,有的是恨——不同,克苏鲁神话中的上古众神根本不关心人类,它们拥有可怕的智慧,不可名状的外形和人类无法理解的意志,凡人甚至只要接触这些神灵,就会因为心智无法承受对方的智慧而疯掉。这些小说发表之初无人问津,后来却渐渐成了一种小众圈子的亚文化。 按克苏鲁神话小说的描述,这些众神是不可名状的,人类的视觉只能看到它们影像的碎片,用人类的语言也无法描述它们的外形,人类的心智更会在接触后直接崩溃。但后来大家还是根据原作者的那些片段描述,绘制了众神的外形,最出名的就是“克苏鲁”,一个形似有翅膀的章鱼的古神——也就是这个徽章的来源。
开头是不是被星之彩照射过这一家子就已经不正常了?..如果不是就感觉很不自然.首先反应不应该是惊慌不敢出门吗..然后开始谈论陨石?ET?会不会有辐射??但是几个人出去后的反应.....尤其是凯奇...大家都似乎见过...显得不真实..表演就很尬...整部电影想表达未知?恐惧?对不起都不合格!有人说主角是星之彩这个外星生物....但是真的是这样吗?聊聊几个恐怖镜头和几个变异生物..至少我认为不够刺激精彩..并没有对这个生物捕食或者说同化详细的交待...最后突然离开地球...是因为怕枪?
我个人臆测是来捕食的,水质学家看到的景象是在表示地球最后会变被蚕食殆尽?
星之彩是一种有知觉的生物,但它表现出来的样子,却像是一种纯粹的颜色。它不是气体,也根本没有物质化的实体;当它移动时,看起来就像是一块闪闪发光的、无定形的颜色在四处流动,在它淡色遮蔽的阴影中闪闪发光。它发出的色彩与已知光谱中的任何颜色都不同;这块特殊的颜色能在地面上流动,也能像生物一样在空中飞翔。当它进食时,其猎物的皮肤与面部都会散发出和星之彩颜色相同的微光。
虽然星之彩是无形的,但它从人体上经过时仍然能被察觉。那感觉就像是触碰了粘湿、有害的蒸汽;在盖革计量器上,它的存在表现为一种独特的辐射爆发现象。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光源强化设备监视时,它表现为一块明亮的发光体。但红外线监视器对其无效。
星之彩来自宇宙深空,那里有着完全不同的自然法则。成熟的星之彩能产生胚芽,它是一个三英寸大小的球体,看上去像是中空的;当被放在营养丰富的土壤或浅水洼中时,胚芽就会开始发育。数天后,胚芽的外壳就会分解,并出现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幼虫的新生物。
这些像果冻一样的幼虫能长得非常大。当它开始渗入生态系统时,当地的植物就会开始病态地疯长;果实的味道会变苦,昆虫和动物会产下畸形的后代。到了夜间,所有的植物都会散发出星之彩的微光,草木会扭曲、缠结在一起,像被强风吹打一样猛烈摇晃,甚至连人类都会发出幽灵般的光辉。数月后,幼虫就会转化成幼年期的星之彩。
幼年期的星之彩会离开自己的巢穴,在附近觅食,并开始消耗在它身为幼虫时曾影响过的地区中所蕴含的生命力。当它吸取了足够的能量后,就会离开这颗行星、前往太空,并最终成熟。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此区域拥有大量生物,星之彩能吸干大约五英亩范围内的所有生命力;如果是一片荒野或草原,星之彩能吸干十到二十英亩内所有的生命力。土地一旦被吸干,就会从此荒废,没有任何植物能继续生长。
明亮的光线能抑制星之彩的活动。在白天,它会待在阴暗、凉爽的藏身处,最好是某种水底:池塘、井、湖、蓄水池甚至海洋,都是理想的地点。
星之彩会对猎物进行强烈精神干涉,使猎物放弃离开的想法,以便更舒适的进食。
以上是对星之彩的介绍,电影中一定有很多有很多让人难以理解的剧情,都可以通过本文进行解释,希望能帮助观影的小伙伴。还有洛老的想象力已经超越了1927年那个年代的瓶颈(《来自群星的色彩》创作于1927年)!!!
作为一名久远的克苏鲁爱好者,刚刚把这部电影看完,觉得算是佳作。
首先,要强调的是,克苏鲁世界观里的主角永远是旧日支配者和外神,也就是那些怪物们。因此,这部电影的主角就是星之彩,其他人类角色只是道具,道具的作用就是衬托主角的神秘感和禁忌感,不要指望这些道具能像超级英雄一样力挽狂澜。
一. 故事背景
相比原著,故事背景到了现代,家庭背景也更加复杂。但通过天气预报看到印斯茅斯等等地名,以及水文学家所在的大学名称就知道他们所在的世界不大太平(汗)。
和其他电影世界不同,克苏鲁世界的人类比较脆弱,特别是精神方面。其他电影里的有灵感的人类往往比普通人更强大,能更早地预见危险,或者有什么超能力之类的天赋来对抗危险(如闪灵的黑人,招魂和潜伏里的驱魔师)。但在克苏鲁世界里,灵感高只能让人死得更早,了解神秘学知识的普通人反而san值更低,更容易发疯(记得某些神秘学专家能召唤和使役一些奇怪的生物,看似比普通人强大,但更容易接触到旧日支配者和外神,结局不怎么好)。
二. 角色分析
道具人1: 男主人是一名失意画家(克苏鲁世界里的画家和艺术家易受到不可名状的外神和旧日的影响,san值较低,容易发疯),和已故的父亲关系不好,但由于经济原因(投资羊驼?)只能带着一家子住进老父亲的旧居,貌似刚修缮好,从城市搬来不太久。可以从很多事情看出男主人很爱他的家人们,特别是妻子,但性格有些刚愎自用,不相信他人的话,和儿女的关系不算亲密。另外要强调的是,这个角色承担很大的家庭压力,估计是由于他的错误决策,把钱都投资羊驼养殖和果园种植,可以说他的一生希望都在羊驼身上。所以,当深爱的妻子和期望的羊驼都变异了,他的精神崩溃也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键盘侠一样永远理智。
道具人2:女主人貌似是一名投资经纪人,性格较温和,也是最早被星之彩影响的角色,从切萝卜手指头提供了第一个高能开始,到后面卡朋特风格变异体,妥妥的工具人角色。她的温和性格和知性气质,就是为了衬托最后其无辜的悲惨结局,勾勒出星之彩如同天灾一般的无情和残酷。人类只是蝼蚁,外神不会在乎。
道具人3:中二少女是第一个出场的角色,身着长袍带着白马,赤脚念咒搞得我还以为看错电影了。这里要说一下,电影里没有任何细节表明星之彩是女儿召唤来的,她只是一个爱好神秘学的中二叛逆期少女。背景里说过,克苏鲁世界里对神秘学好奇的普通人san值都不高,所以她通过印刷版的死灵之书(应该不是真的,如果死灵之书在克苏鲁世界大量出版,世界早完了)进行的仪式,应该只是san值过低的一个疯狂中二行为,以为可以通过神秘来打败神秘,但对星之彩没有任何影响,她在井边的行为也只是san值过低造成的中二装B行为。这个角色可以类比其他电影的灵能力者的角色,但在克苏鲁世界里,这些都是徒劳的,更体现出人类在外神面前的无力感。
观察人:水文学家是最后的幸存者,处于观测者的角度。作为寥寥无几的对事件了解的人,他最终的警惕与无奈给星之彩的神秘又加了一笔。在电影所有角色中,他是san值最高的,毕竟理科生~,因此他是剧中最理智的角色,行动力较强,联系了中二少女一家和邻居的线索,最后也带来了警察推动剧情,为了喜欢的人表现得像主角一样,但最终还是什么也改变不了。
主角:星之彩在我的印象里好像是外神种族的一种,或者是外神的眷族。在电影中的星之彩,应该是处于幼小或者重伤状态,来地球吸取一些生命力之后就返回故乡了。按照外神的设定,星之彩是不会针对人类,更不会针对某个人类,人类于其只是尘埃。因此,电影中星之彩引起的变化都不是刻意的、有意的行为,对外界的影响只是其存在本身造成的,并不是刻意针对谁,所以有些评论在揣测星之彩的想法是不合适的。电影中对星之彩的刻画是到位的,毕竟设定是一种没见过的色彩,不可能真的直接描绘出来,所以还是得通过对环境的影响来刻画。我觉得挺成功的,特别是那些变异生物,让我想起了八九十年代的美国恐怖片风格,有实体的怪物比CG怪物更让人恶心和恐怖,在现在CG泛滥的年代塑胶怪物很少见了,这一点比较喜欢。
三. 总结
毕竟看过原著,看改编电影时既怕改太多毁原著,又怕照搬原著觉得无聊。这次的改编电影虽然有蛮多的改动,但核心并没有变,非常突出星之彩这一主角的存在感,没有人类角色抢风头。对于很多人喜欢的克系电影《湮灭》,我反而觉得女主的存在感太强了。
对于很多人吐槽电影里的人类角色,其实是很符合克苏鲁世界观设定,理智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人类都是无知愚昧的。
这部电影改编自洛夫克拉夫特的同名短篇小说《异星之彩》,极具有克苏鲁神话中“不可名状”之恐惧的意味。 电影的内容看似寻常,一颗流星坠落到了远离城市独居荒野的一家人的院子里,此后,诡异的事情逐渐发生:在第二天,流星形成的陨石奇异消失,地下水开始散发出奇怪的味道,母亲在切菜时无知无觉切断了自己的食指,小儿子声称从井里听到了说话声,花洒中流出了长满细小触手的黏液,电磁莫名消失,汽车无法发动……一家人似乎被困在了一场永远无法离开的诡异梦境中,在恐惧与绝望中一点点步入死亡。 但与寻常怪物片和恐怖片不同,造成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星之彩”,对于主人公一家的遭遇,它知道,却毫不在意。这里要提一点,在洛夫克拉夫特创立的克苏鲁神话设定中,“星之彩”是一种高维生物,有极高的智慧。在它的眼中,人类与蚂蚁毫无区别,因此,在地球休养生息了一个晚上后,它便顺手吸收了周围全部生命力,飞回了宇宙。至于主角一家的死亡——你还记得自己吃过多少片面包吗? 这看似荒诞,实则是克苏鲁神话的内核之一——人类并不万能。浩瀚的宇宙存在无数的奇迹,我们人类只是宇宙边缘的荒凉星系中诞生的弱小种族,在这样一个浩瀚无边、而又毫无理性与目的可言的宇宙中,人类所认识和规定的法则与观念都是毫无意义的。这个观点在当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主流的“人类至上”截然相反,甚至放在今天都毫不过时。 或许这也是克苏鲁神话直至今日还为人所着迷的原因。它提醒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只是仰望星空的虫子,不要骄傲自大,不要想着征服自然。另外,影片中对于“星之彩”那种不可名状的感觉也刻画得很好,全篇都没有出现过星之彩的实体,从头到尾,它都藏在弥漫的亮紫色雾气中,静静观察人类社会,看着人类挣扎、互相怀疑争吵、精神崩溃陷入死亡。只有最后,当它从井中飞出,飞往浩瀚宇宙才让我们窥见那美丽生物的一角——星之彩没有实体,它只是一种色彩,难以用人类语言描述的美丽色彩。 在原文中是这么描述这种生物的:“那一道自井中浮现的磷光不禁使人们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一种厄运降临的感觉。这种感觉已远超他们的意识所能构想的任何景象;那种色彩不再只是闪闪发光,而是自井口喷涌而出。当这股由无法辨认的色彩组成的无形洪流离开井口之时,它就仿佛直接流向了天空。”而影片为了表现这种感觉将它设定为粉紫色,只能看做受技术限制吧。 当然,本质上我觉得这还是一部粉丝向电影,没有接触过克苏鲁神话的人或许会感到莫名其妙:怪物呢?主角怎么突然发疯了?他们在干什么?而作为一个对克苏鲁神话有所了解的人,我认为拍的确实不错。
《湮灭》把不明外来生物想象成一道光、一种生物基因,《星之彩》则为一种色彩,都挺有想象力,前者貌似更科学一点,后者更奇幻。对人类的变异影响则是同样的恶心。光与色,无形,无味,捉摸不定却能见且美丽。异形人类丑恶无比乃至凶残噬亲。世界上也许没有比人类更可怕的生物。
CG靠边站!爱手艺影视改编作品中的噩梦永远属于血淋淋黏糊糊的物理特效!斯图尔特·戈登和布莱恩·尤兹纳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凯奇的彪子式演法快要成为类型本类了。
豆瓣对恐怖题材真的不友好,明明超精彩。克味浓厚,从不起眼的日常点滴逐渐产生异变,当你察觉到这些难以名状的变化时,已经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了。后半部分的生物融合巧妙的致敬了《怪形》,颇有邪典恶趣味。结尾处则一举上升到地球生命与外星“生物”的“精神”共鸣,画面视效惊艳。跟《湮灭》是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对克系内核的传承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克系作品最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对地外生命体这块的想象力远超很多所谓硬科幻片。
“星之彩”起源于克苏鲁神话,是一种有知觉的生物,看起来闪闪发光,并无定型,像一种纯粹的颜色,不是气体也非实体,能在地面流动也能高空翱翔,有强大的蚕食生物体的能力,电影就聚焦于这种天外来客,并且如何逐步瓦解和毁灭主角一家,以鲜艳的色彩代表着诱惑,人类被进食时又留有本我意志与之对抗,异物质的远古气息令人惶恐不安,一切惊悚效果隐秘在肃杀的氛围里,那场释能裂变的光束将母子熔结为一体,变成张牙舞爪的恶魔,男主和女儿也逐渐被侵蚀变异,掏空意志,发出幽灵般的光辉,在一片混沌的光斑里,结束了他们这场噩梦的覆盖。电影在节奏上略微吃力,在耸动的营造上慢热铺垫,才让结尾的震撼更有力量,电影依旧延续尼古拉斯·凯奇《曼蒂》的色彩美学风格,但完全是两种怪奇经历的探寻体验,这部更倾向无法名状的想象力,和精神世界的逐渐扭曲
凯奇这次挥手缩脖子的样子太像trump 每个人都一脸便秘的只会反反复复说something is happening这是什么智障大片啊
B / 越到后面飞起来越发觉原作的概念实在是太好了:“色彩”既可轻盈冷冽又可粘稠滚烫,既可深入自然山水又可映射于现代屏幕之中,既被人类所制造又永远与生命维持着暧昧的边界。因而当日常意义上的“光”被“色彩”反向定义,甚至色彩超越“光”而占据了传播的主导,超自然力量便可现身其中,人与自然间的媒介便被抹除。影片试图创造的正是这样一种直观迫近而无可逃避的眩惑,它无需解释,它就在那里。联系爱手艺写作的年代,这是否也是接续着马奈、塞尚的某种视觉现代性或是感知主体崩解的体现?这样看来的话,导演在视觉逻辑上的建树还是不够。
尼古拉斯凯奇现在简直是B级片界的阿尔帕西诺,他的癫狂表演方式明显更加适合这种风格化的恐怖电影。Mandy之后,SpectreVision再接再厉,和A24一样非常出色地确立了自己的制片风格。本片就像是卡彭特《怪形》、柯南伯格的《录像带谋杀案》、库布里克《闪灵》以及嘉兰的《湮灭》的结合,崩坏、同化、重生,以一种极具病态美感的方式,配乐更是精彩至极。
影片改编自洛夫克拉夫特的同名小说,属于原教旨克苏鲁文化恐怖片。片如其名,对于色彩的运用真的是闪瞎人眼,在视觉层面上影片很「好看」。不过影片节奏不是很快,不疾不徐很考验耐心,观众与片中人物一样都是被惊悚的氛围慢慢渗透,没有一惊一乍的低级惊吓取而代之的是WTF的诡异场景,尤其其中一段母子融合变异的场景堪称近几年最邪典鬼魅的恐怖段落,其悲惨的哀嚎声现在还令我头皮发麻。
作为B级片还行。演得还是那么垮不如直接上新人。气质上缺乏原作那种欲拒还迎的感觉和更深层的忧思。
7分,少见的克苏鲁式恐怖片。克苏鲁的概念想用电影表现出来真的很难,毕竟太抽象了,人类又怎能拍出超出人类认知范围的东西呢?克苏鲁式恐怖片比较好的也就《迷雾》《怪形》《战栗黑洞》《蒙上你的眼了》。这部电影空有克苏鲁的表皮,还是老式恐怖片的架子,主角一家除了女儿智商都很迷。
电影还行,但未必是大家心中的样子,克苏鲁风格不好拍,这种恐惧更适合看着文字去脑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星之彩,人类未知的颜色,为什么会是基佬紫,这种根据实际情况而表现出来的方式,本身就是妥协
#Mayhem 好莱坞第一爱驼人士成功将爱手艺大人的民科气质带偏!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新英格兰背景放下当下的改编不突兀,反而融合了诸如女巫、变异等近年大热的恐怖元素。切手指、公路斯芬克斯猫等惊悚效果满分,羊驼怪形十分难忘,动植物的生物变异和场景描绘不输《湮灭》尤其是母子同体的改动可谓科幻年度炸裂片段。描绘家庭成员间隙的笔触比原著更多,有种老金的疏离感。坏就坏在凯奇的角色定位破坏了一种原著该有的严肃和冷峻,这一点不比《湮没》。
确实仿佛《湮灭》的迷你前传,无论是Lovecraft的百年前或是百年后的现在,关于异质与文明割裂的恐惧永远天然地令人不安。
7分,后半段的各种恐怖设定还是很解压的。前面节奏比较慢,更多在于铺垫,后面进入更多身体恐怖以及神神叨叨的东西之后,片子在B级恐怖氛围的处理上还是不错的。尤其是色彩的使用,有一种渐进式的侵入感。尼古拉斯·凯奇仍然是暴走式表演,中间有些神经质的部分,总让我觉得他可以去演《闪灵》。
希望今后拍克苏鲁的创作者们能明白:「不可名状」不是故弄玄虚,「荒谬」「怪诞」不是无厘头或不可理喻,「高概念」不是脱离现实的充要条件和理由,追求新摄影/美学也绝非仅仅用过度以致廉价的Glitche就能糊弄过去。克苏鲁文学形态时的弊端将在电影化后放大到一览无遗,这是因为改编者没有用电影思维去做再创作。
绝对的邪典,绝对的生理不适,哥哥和父亲的角色蠢到爆炸,尼古拉斯凯奇曾经的表演是多么深沉,如今只剩癫狂。
《星之彩》写于1927年,对H.P.洛夫克拉夫特来说,这是一个关于未来的故事,他的未来是1928年,所以他就将故事的时间背景设定为了1982年。我是这么猜的这个逻辑。不过在《星之彩》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似乎都没写什么东西出来。而这个故事其实是个为了刻意忽略时代感的故事,或者说是个努力往一个科幻小说的感觉靠的故事,但因为他自带一种古老气息的叙事,这样的时间背景设定可能就是为了尽量去冲淡他自身的特质。诗选电影《鬼作秀》第二部里斯蒂芬·金那个单元,之前我就强烈怀疑过有致敬《星之彩》的意思(喜剧化了),不知道有没有同好的实锤。这次改编中那种生物学上有机体的异化(Alienation)处理,凯普风格,倒很像之前的一些洛夫克拉夫特作品的改编或致敬作品;吸引雷击那段,我还以为会致敬原作打个六次,居然打了九次。
较为精彩的Lovecraft改编。它发光燃烧吸收,所经过的都要覆盖上噩梦的颜色,生猛的body horror。古老的外来的不可名状,克苏鲁式表达的沉默未知,女巫自然崇拜的点滴,都炫耀似的刺眼
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精神污染。只会强权压制与无能狂怒的父亲,疲于生计而变得漠然懦弱的母亲,麻木而无所谓的大儿子,沉溺于迷信还漏报问题的女儿(如果传达了水文学者的话给家人会怎样?),这简直就是一出失败家庭关系案例!另外,学者一开始就调查出水源问题,但叫来市长只管修水坝冲政绩,媒体只顾报道天降彗星热点,居民一直不当回事,还和没检疫过的羊驼密切接触、喝不干净的井水、生吃不成熟瓜果,最终导致全灭……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教育片了。
就影视化的克苏鲁电影而言,算改编得相当优秀的作品了,尤其是后半段的san值惩罚段落,比起近几年恐怖片的杀手级段落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电影最大的问题还是节奏过于缓慢,没有在小说气氛和电影节奏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样是慢慢来却比较快的恐怖电影,厄运遗传就完全赢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