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美剧《黄石》第一季开播,这部剧以美国著名的黄石国家公园为故事发生地,围绕着主角牧场主约翰达顿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现代版的西部故事。
而且,这部电视剧不仅仅是一部西部片,它还关注了如土地争夺、环境保护、印第安人问题等现代美国的社会问题,因此成为一部备受赞誉的作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编剧泰勒谢里丹的功劳。
Vol.1
“这里是美国,我们不分享土地”
当年冲着这句台词,我入坑了《黄石》这部剧,从此无法便无法自拔。
作为美国边疆影视题材的“懂王”,泰勒谢里丹在《黄石》里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富有深度和复杂性的现代美国西部,让我们在观看到精彩故事的同时,也能对美国西部地区文化、历史和社会问题获得一些更深刻的认识。
而在《黄石》这部剧深受好评的同时,泰勒谢里丹的“野心”也在不断地膨胀,一批围绕着“黄石”宇宙的作品被提上了日程,目前已知的有《1883》、《1923》、《黄石:6666牧场》以及另外两部分别聚焦1940年代和1960年代的前传限定剧。
2021年,讲述达顿家族安身蒙大拿州第一代故事的《1883》开播,同样收获了不错的评价。而到了2022年,讲述黄石达顿家新一代的《1923》也接棒开播。
虽然《1883》讲述的是达顿家族立身蒙大拿州第一代的创业史,但其在故事性上给人的感觉总是差点意思。
而《1923》给我的感觉就要好很多,因为他让我找到了最初看《黄石》的感觉。
Vol.2
与《黄石》第一季一样,《1923》的第一季有着相同的三条主要的故事线,分别是:达顿家族、印第安族群和资本家。
但不同的是,在本剧中,达顿家族与印第安族群之间并未发生矛盾,主要冲突在于达顿家族和资本家之间,印第安族群则独自发展出了一条故事线,而在我看来,这部剧最精彩的部分,恰恰就是印第安故事线。
我之所以特别喜欢这一条故事线,是因为泰勒谢里丹描述印第安族群的角度选的很不错,从一个被强制送到教会学校的印第安女孩的视角去以小见大的揭示了当时美国印第安族群的生活状况。
所谓的“教会学校”是指一系列由基督教会和政府机构联合创办和管理的印第安人教育机构,主要旨在将印第安人从他们的文化和传统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接受欧洲式的教育和文化,以促进他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这些学校通常采用强制隔离、强制改名、强制学习欧洲文化和语言等方式,让印第安人学生被迫放弃自己的母语、文化和宗教信仰,接受欧洲式的教育和文化,导致了许多人的身心受到伤害和创伤,甚至直接引发了大量的死亡事件。
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仅仅是因为说不出肥皂的成分、扫地的动作不正确、说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未成年的印第安女孩便要遭受一遍遍的毒打。而剧中的这个女孩还是幸运的,至少她还能活着逃走,更多的印第安少年则在一次次“驯化”中殒命。
2021年6月,加拿大政府在一个由加拿大天主教教会创办和管理的印第安人学校旧址旁发现了215具被掩埋的未成年人遗骸,震惊了全世界。
而在剧中,我们也能看到,当前来教会调查的警长询问另一名女孩死因的时候,学校的主管牧师用很轻松的口吻说道:
有孩子死掉是常事,印第安人就像狼一样,很少能适应圈养生活。
镜头平移,一大片十字架出现,这也算是一种无声的控诉了。
Vol.3
本剧的故事背景是1923年的美国,彼时的美国经济正在从农业向工业化转变,工业和制造业正在迅速发展。
这些从剧中达顿牧场集体去城里时路过家用电器展的那一幕就能看出来,电冰箱、洗衣机之类的工业化的出现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连达顿家这样的有着西方基督教教育背景和财富基础的群体都一时间无法接受这种所谓的“现代化”,他们又如何敢奢求印第安人变得“现代化”呢?
很显然,如果真的想要印第安人变得符合“现代化”,成本最小的办法就是在不干涉他们自身信仰、文化的前提下,通过商业、科技、教育、医疗这些能够改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方式来影响印第安人,吸引他们的兴趣去改变,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把人扣住强行灌输,不服就揍。
道理谁都懂,但悲哀之处就在于没人愿意等。环顾全球,大家都一样,小到个人,大到集体,大家都急切的想让改变发生,急切的想实现自己的目的,甚至觉得用强硬的手段去改变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想法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但其实,这些做法虽然会快速的见效,但付出的代价则是个人、族群之间长久而无法消除的仇恨与弱势一方在文化和自我认同上永恒的伤痛。
由此我也想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尊重并不是给外卖骑手说句“谢谢”这么简单,真正对他人的尊重是”希望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生活的更好、更有尊严、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我“而不是“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按照我指定的方式生活、那样他们才会更有尊严,按照我指定的方式去实现自我”
可惜这一点,美国政府做不到,我们也做不到。
Vol.4
“黄石”系列剧之所以好看,就是在于泰勒谢里丹用非常巧妙的笔法,将彼时甚至是现世的种种社会问题糅合到故事之中,而推动这些故事的人物也都十分鲜活丰满。
在《1923》里最具有这种代表性的人物便是由哈里森福特扮演的雅各布达顿和由海伦米伦扮演的卡拉达顿,两位老戏骨精湛的演技让这对夫妇的形象更加立体,雅各布的坚定与沉着和卡拉的坚强与智谋共同构成了支撑达顿家族的穹顶,也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具有人情味和戏剧性。
在第一季最后一集中,老奸巨猾的商人得意洋洋地说道:
想要出人头地赚大钱,就得设定好目标然后六亲不认的去执行,而达顿的每一个决定都被情感左右,他太爱他的土地了,所以我们可以靠着计谋就能把他的土地抢过来。
但《黄石》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又过去了一百年,这片土地依旧属于达顿家,只不过“达顿们”为了自己热爱的土地到底做出了多少牺牲,就有待后续的剧情为我们解开谜题了。
我想,这才是整个“黄石”系列最让我着迷的部分,那就是看着一代又一代的达顿为了坚守自己热爱的土地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这种炙热而冲动的情感才是真正迷人的地方。
因为,我们身边“冷静”的人已经足够多了。
蒙大拿的线残酷激烈地斗争;非洲线美丽爱情和勇敢地猎杀,时时刻刻让自己处于危险中在有自由的存在的感受;印第安线暴露了外来文化侵占的血腥无情到可怕到恐怖的地步;外来资本是变态的畸形的;
缺点:片长和集数无法承载繁复的头绪。希望以后的季不要烂尾。
四位女性不论老少都把各自的性格和内心的世界演绎得十分丰满。
如果我站在黄石,看到令人震撼的荒野,恐怕也无法不信神明,印第安原始信仰也好,上帝也好,荒野之神也好,当广袤的土地上没有充斥着人造物之时,敬畏油然而生……公路,电线,我知道对于当地人来说是便利,是城市化,是文明,是进步,但那种敬畏感一旦丧失了,人们就再次很轻易的跌入追逐物质和金钱的无限循环中…
正如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我们用灵魂去交换物质,所以现代人的灵魂愈发孱弱,而欲望却无限扩张,精神与肉体的欲望孰优孰劣没有绝对答案,也无论对错,只是每个个体对于这笔交易值得与否,都应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而非盲从~
片里的几对都很有爱~没有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只是在数个悲喜事件之中呈现给观众一种基于坚定的爱而产生的相互关心、理解、信任、退让和尊重,这种自然的大爱,不掺杂质,love of human nature,很难不让人喜欢
宗教部分就像不能烧只能埋的书一样,说了,又说不透~不过能把盎撒人的种族傲慢刻画到如此深度已属难得,让人想到这何尝不是更大意义上的父权独裁呢,他们的礼节,风度,规则只在内部适用,对于非我族类的怜悯更类似于对小狗小猫的同情,内核中透出优越,文明的对撞即使披上神性的外衣也如此野蛮。
画面真是太棒了,配色,布景,构图,定格镜头的史诗感,没有复杂的元素堆砌,却淋漓精致的表现出不同地域的鲜明特色~期待下一季
一个不小心,天天也沦为恋爱脑了。
可错不在天天,只能怪这爱情美得太惊心动魄了。
最近正在热播的《1923》,作为《黄石》的前传,拥有着和《黄石》极其相似的味道,浪漫狂野,让人心碎的同时也疯狂的心动。而这其中上演的爱情,更是牵人心魂,完美的展现了爱情中炽热的一面,那就是义无反顾。
达顿家族中的斯宾塞,因为某些不知名的原因,离开了自己的家蒙大拿,放逐了自己,在全世界流浪,与野兽对峙,一次又一次的在死亡的边缘徘徊,在危险的缝隙中感受生命的活力。
他以为他的心要从此渐渐枯寂,直到他遇到了她,亚历珊德拉。
而这对年轻人,从相识到恋爱到订婚,仅仅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
第一次见面,在阳光刺眼又温暖的午后,酒店里的小酒吧,女人们讨论着这个粗野的男人,猎人的身份让斯宾塞充满神秘,一个大胆的女孩,主动凑上前去,和斯宾塞搭讪。
女孩名叫亚历珊德拉,她认为斯宾塞猎人的身份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但斯宾塞不以为然。直到亚历珊德拉认真的问他,“那你为什么去做(这个职业)?”
斯宾塞思考了片刻,回答她,“人在频死时,最能体会到生机勃勃。”
亚历珊德拉凑近了他,满脸的认真和感动,反问斯宾塞“你看不出这有多浪漫吗?”
斯宾塞被击中了一般,也认真的望向了亚历珊德拉,那一眼,目光碰撞并交汇在了一起,那一刻,是爱情萌芽的诞生。
但是,同行朋友善意的提醒,将亚历珊德拉和斯宾塞拉回了现实。
亚历珊德拉已经订婚,斯宾塞在用生命冒险,他们不在同一条路上。
第二次遇见,依旧是在小酒吧内,夜晚时刻,星空已经升起。
被婚姻压的喘不过气来的亚历珊德拉,出来透气,发现斯宾塞依然在那里独自饮酒。
“你就像这里的野生动物,从一处水源迁徙到另一处水源。”
“这让伏击变得很容易。”
到了明日,斯宾塞将再次踏上冒险的旅途,而对于陷入婚姻牢笼的亚历珊德拉,她的冒险已经结束了。
悲极生乐的亚历珊德拉,提出一起冒险的荒唐想法,似真似假,如赌博一样猜不透。
眼前的亚历珊德拉,泪眼朦胧,悲伤中却又有一丝坚定和挑衅,这样的吸引力让斯宾塞想要靠近她,近一些,更近一些。
但气氛正浓时刻,亚历珊德拉的未婚夫一声呼喊,将两人再次拉入现实。
第三次邂逅,是在次日清晨,斯宾塞备好行囊准备出发,亚历珊德拉在送别离去的亲朋,隔了好远,他们互相打着无言的招呼。
斯宾塞坐在驶离的车中,眼神始终聚焦在亚历珊德拉的方向。
亚历珊德拉也一动不动的,注视着斯宾塞离开。
她的悲伤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索性的,她提上自己的皮包和帽子,冲着斯宾塞离开的方向跑去。
斯宾塞发现了她,可是自己的前路生机渺茫,但是亚历珊德拉告诉他,“让我们跟死亡面对面,好吗?”
每一次,亚历珊德拉的话语都能准确戳中斯宾塞和观众的心,这样的姑娘,怎么能不带走?
所以,斯宾塞便带走了亚历珊德拉,亚历珊德拉也不忘嘱咐未婚夫,“找个爱你的人吧。”
第四次,斯宾塞和亚历珊德拉出场时,他们已经抵达了东部的荒野之地,斯宾塞带着亚历珊德拉去看这天、这地、这景。
然后,斯宾塞便求婚了。
因为生命短暂,犹豫不决就是浪费时间。
到下个时刻,他们就已经开始谈论小孩的名字了。
从相识到订婚,不过两日的光景。
这大概就是爱情吧,对于普通的我们,一辈子可能都难以经历到的珍贵的爱情,鸡汤告诉我们面对爱情,应该无条件的义无反顾,在现实陷阱中的我们,嗤之以鼻或者淡然一笑。
但是,当《1923》将其表达出来时,是那么美。
美的惊心动魄,美的荡气回肠,美的无法无天。
这片以残酷著称的土地之上,爱情就像一首歌一样,在风中流动,在尘土中跳舞,在日光和星空下灿烂。
除了斯宾塞和亚历珊德拉之外,其他达顿们的爱情,都美的各有特点。
斯宾塞的侄子,杰克·达顿,即将和自己心爱的姑娘成婚,但却因为要赶牛上山而不得不推迟。
两人因此生气,但也很快和好,再次见到对方时,就好像已经历经了千百年,杰克策马奔来,一路狂奔,丽兹跳下马车,连滚带爬的冲向杰克所在的方向。他们在草野之上紧紧相拥,互相道歉,互相亲吻,见证那个名叫爱情的生命力在疯狂生长。
斯宾塞的叔叔雅各布,和妻子均已年过七旬,但是,赶马归来的时候,依然像一个活力四射的年轻人一样,骑马冲向牲口棚,因为那里站着等待自己的妻子。
看来爱情这种东西,和年龄无关,和婚姻长短无关,如果深爱,那就始终新鲜。
在《黄石》中,凯西和他的印第安妻子,无论遭遇何种不幸,内心始终坚定。甚至,为了心爱的姑娘,凯西可以放弃家族。
贝丝和瑞普,则亲自为观众阐述了,爱情究竟可以有多狂野。
在《黄石》的另一部前传剧《1883》中,家有吾女初长成的艾尔莎·达顿,和同行的牛仔,在旅途中诞生的爱情,充满美好与真诚,极其短暂的同时也无比珍贵,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
他们虽然年轻,对于爱与责任却有着最简单质朴的领悟。
在这片土地上,爱情有各种模样。
坚定的、温柔的、美好的、狂野的、性感的、浪漫的,无一不惊心动魄,这种老派的、独属于达顿家族的爱情,勾起了观众们对爱情原始又朴素的理解,也勾出了观众们的向往之情。
这也是为何《黄石》、《1883》、《1923》能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目前,《1923》播出了三集,集集经典,豆瓣9.5分居高不下,IMDb上E03 The War Has Come Home 也在拿到了9.1分。
战争降临家园,在外流浪的斯宾塞也该回家了,带着未婚妻,回到牧场。
一个硬汉,一个充满智慧与勇敢的女人,他们在一起能创造一个如何广阔牢固的堡垒?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剧情也好,角色也好,很有层次,也富有激情。 特别是树立起哈里森的睿智,Spence Dutton的沉着无惧。
故事现代,涉及面更广,体量大。 《1923》第一季大体分三面,一年讲家乡由哈里森福德一群人掌管牧场等事务;一面讲印第安人如何殖民者掌权的环境中生存;一面讲Spence在海外当猎人的故事。剧情三面轮番叙述,剪辑不错,故事流畅,每集有让人热血沸腾的剧情。尤以Isabel May的旁白觉得亲切,着迷。(看过1883的应有同感) 1923出场人物比1883增加很多,Dutton家族事业持续发展,印度安人出现在殖民社会,存在排斥现象,融入城镇生活困难。另外,教会学校制度行事风格死板,教职人员执迷于宗教意志,偏离世俗,引致印第安人的仇恨和暴力。面对工业化社会,西部大开发,偏离城镇化的生活似乎注定要被干预,现代化进程似是势在必行。旧社会贵族那套准则摇摇欲坠,但不无作用。近代法治社会,法外之徒仍然有机可行,不近人情的规条依然存在。 Spence历劫这么多事,依然未能到达故土,他爱人Alex是个挺复杂的女人,至少演起来是这么个样子。第一季主要起过渡作用,期待第二季的剑拔弩张。 P.S. 那封家书,那场戏,直接能把人看哭。
如果1883和1926但就一部剧而言,是很完美的。可惜两剧之间断层太大,我期待的James从零开始建构的版图,建造那栋住了七代人的房子,剧情都略过了。看完1883一直期待看成年John的故事也没能完整,只是草草交代了他的死亡。父与子、母与子、叔与侄还有兄弟之间的感情,都没能看到深层的刻画。我明白,可能大家都没有耐性了,出品方也不会为了不重要的支线角色浪费篇幅,可是这个系列的魅力不就在于家族的诞生吗,那么多能描写的细节,真的很可惜。
看完两集,嗅出味了。《1883》说的是茫茫原野上的生与死,《1923》说的是被规训的人们如何在无法无天的、毫无规则的原始世界里绽放自我。那曾经是一片没有秩序的世界,秩序是如何确定的?这就是谢里丹这几个故事所要表述的。而《黄石》正片呢?说的是被他们确定下来的秩序又是如何被再一次摧毁的。彼时彼刻,此时此刻。
非洲线太浪漫了,另外,期待詹姆斯邦德的登场。
一下就进入剧情了,节奏不错! 美国佬总是能从英国“绅士”那抢走未婚妻,上一部大作是泰坦尼克号,但大侄子跟女朋友的腻歪戏份太多了,更想看黄石那边剑拔弩张的剧情
黄石宇宙来了!看100年前雅各布达顿太祖开疆拓土建立黄石帝国。
还有两集,却早已封神;情人节前看完ep6,不能自已!西部世界,侠骨柔情,Jacob与Cara相濡以沫,柔情似水;Spencer和Alex炽热如火,轰轰烈烈,爱在非洲草甸树梢头,爱在巨浪白沙前,爱的小破船说翻就翻,却早已用眼神把彼此栓…“爱”是谢里丹黄石宇宙不可或缺的元素,贯穿Yellowstone,1833和1923,荡气回肠,世界之最美好,莫过于黄石美景和达顿家撩妹的本领!*若马修•麦康纳顺利加入1944,我只想跪着看完!
看了四集,这部写得比 1883 好,感觉写作者也是有点需要鞭策的,哈里森和海伦两个形象在那里,你写出八分的本子来你自己也没脸去邀他们
家族召唤才是我们浪子真正的敌人,但浪子非洲谈恋爱那条线实在叫人打瞌睡,给劲的还是印第安女孩,“杀你的是这片土地,我就是这片土地。”野性,牛逼!看时其实我代入的一直是那个灰扑扑牧羊人视角,祖上没积累,又遇上荒年,只好铤而走险把羊群赶到富人的山上吃草,结果富人连同他的马仔把我的羊送给了印第安人,还想把我和亲戚朋友都吊死,我侥幸逃过一命,羊也没了,朋友全死了,气得想杀人,很容易理解吧?达顿夫妻对话,总有人不想自己积累而去窃取别人的果实,是贪婪,贪婪会毁灭一切。这是有产者对无产者的警惕,但有时人们只是想活下去。
就冲海伦米伦和哈里森福特的卡司也得给五星。关于嫁给一个男人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的台词很诚恳了,不过除了老一辈新人故事基本上第一集还不怎么体现得出来继续观望了~
血腥的原始积累与残酷的利益斗争,谢里丹在此做的就是把资本主义的生平从寡淡的文字中揉碎搀到那些家族绵延的儿女情长中。
达顿他爹屠狮杀豹
一战期间,欧洲农业受战争影响,农产品大量从海外进口,美国农业不减反增,沉浸在繁荣景象中,战争刺激了美国农业发展,同时也为其带来负担,战后由于欧洲农业结构开始恢复,美国堆积大量过剩农产品与牲畜,大萧条即将来临,农业受到第一波打击......1923, Theme比1883听着还悲壮了。
预定神剧! 泰勒·谢里丹这几年作品太稳定出色, 就第一集的宏达展开和多线程叙事, 加上封面这阵容, 预定5星真的没问题
谢里丹是名副其实的故事大王,也是老戏骨们重出江湖的品质保证。80岁的哈里森福特,76岁的史泰龙,67岁的凯文科斯特纳,派拉蒙才不管那些少数群体怎么想,我们就是爱看这些硬汉。
特效差了点 第八集看完 更烦Alex了 又装逼又烦人还越来越丑 一个英国纯正血统的大家闺秀除了不停扭捏卖萌 惺惺作态 魅力是一点没看到…反正是挺让人倒胃口……也男主也不知道是不是在草原上太久没见过女人了 家里人死活完全不放在心上 一下子就为爱拼命了?
哈里森福特都八十了还能骑马,太厉害了
我靠!女孩用圣经砸死修女太解气了。
达顿太祖詹姆士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太宗雅各布继承兄业,呕心沥血,开疆拓土,惨遭暗算,命悬一线,中宗斯宾塞即将携美回归,力挽狂澜,再战江湖^_^
《1923》的剧名(呼应100年后的《黄石》)和首播时间(紧接《黄石》S5E6)无疑是一次精心的“设局”,通过不同年代马背上的深邃远眺场景,更进一步拓展了《黄石》宇宙的宽度。其实在奇装异服癖扎堆吹水就能凑出一个(___)宇宙/(___)IP的创作混乱时代,谢里丹就像一个逆反的斗士,执笔和导筒如执缰绳,在美利坚西进的终点——洛杉矶的好莱坞大道上策马,踏出了根植于历史进程的恢弘民族迁徙与定居宇宙。我怀疑谢里丹当年从德州州立大学退学是因为校方不给他办从戏剧专业转历史专业,导致这家伙一天到晚就想给人上美国近现代史课。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1923》首映典礼上,谢里丹说:“在我们这个行当,最难得的是诚实地讲故事,我不知道我是否擅长讲故事,但我是一个诚实的故事叙述者。”
在《黄石》第五季还在播出的时候,把100年前的前传同时放出来,似乎就没见过这么办的,这是对剧迷们多大的爱啊~1923==》2023,前世今生,跨越一百年的宇宙,加上先前看过的《1883》,油然而生一种很强烈的历史感。今天是世界杯阿根廷夺冠梅西加冕的一天,十二天后就是2023年了~2023.3.1看完最后一集,这剧三条线,危机三伏…等待一一解开~
符合我作为一个无趣直男的一切审美,非洲部分让人想到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