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之前听说河正宇要翻拍《许三观卖血记》,一度担心毁原著的节奏,看书的时候心想要是拍成电影,怎么也应该由老谋子这样的导演,才能排出原著的精髓来。看了后觉得担心是多余的,影片剧情还是大抵尊重原著的,在很多细节上也能表现出来,比如片中人物名称基本没改,再如三观走起路来一直都是背着手,卖血站的油头医生发型。不过也因国情的不一样,猪肝变成了血肠,酒要温一温,手指划三个圈儿的小细节减掉了,也因电影时常的原因删减了一些虐心的片段(龙根死的那个简单带过了) ,河正宇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韩国实力派演员,没想到导演也很棒嘛,尊重原著是大多读者愿意看到的。 PS:余华也该庆幸了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好作品被翻拍成电影基本都还原了书上的精髓,一些个觉得翻拍的不好的人,你们去看看《盗墓笔记》的命运,就会有很大的安慰了。 很好的一部电影,荐之!
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换钱渡过了人生一次次的难关,以许家为主线,描绘了在六、七十年代一个家庭的酸甜苦辣,以简单的叙事、略带傻气的对话,将沉重的话题用轻描淡写式的写作方法表达人在面对厄运时对家庭、对人生、对未来的渴求。韩国翻拍中国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在保留大致情节的同时,根据国情作了许多细节上的改动,使得作品更为偏向一部家庭伦理剧。
韩国翻拍中国小说,为了适应本国的国情,在细节上做了诸多改动。主角们的工作全都做了改动,小说中许三观是一名丝厂工人,而在电影中成了下地干活的农民,娶了玉兰之后,继承岳父衣钵,干起了卖爆米花的生意。许玉兰原是小吃店炸油条的服务员,在电影中成了卖油条的“油条西施”。许三观在追求玉兰时,请玉兰去胜利饭店吃了小笼包馄等食物,还在饭后买了话梅、西瓜等小食,而在韩国电影中,许三观和许玉兰就坐在小咖啡馆里,玉兰小口喝着咖啡,桌上是用报纸包着的猪肉;还送了小小一瓶香奈儿香水、棉花糖、包子、冷面、烤肉……韩国在翻拍时,考虑到两国饮食文化、日常生活差异的不同,选取了韩国典型意象作为传递文化的工具,使得韩国观众在看这部作品时能够更贴近生活、贴近真实。香水、咖啡馆这类代表资本主义的物品,在小说中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但是韩国深受美国的援助,这也反映出追求女生手段方式日益西化、日益进步。
情节改动。小说中一乐非许三观儿子一说,仅仅是凭玉兰说漏嘴道出曾经和何小勇上过一次床和毫无根据的长相差别断定一乐不是三观儿子。而在电影中,则用铁铮铮的血型化验报告断定三观与一乐非父子关系,更有科学依据。如果说小说里许三观的绿帽子戴得不清不楚,那电影里就是板上钉钉。韩国在当时有足够的技术去判定,也符合国情,更有说服力,也进一步表现出许三观对一乐浓浓的父爱,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亲情让他们牢牢依靠在一起。
人物设定也做了相应改动。在小说中,何小勇和许三观一样都是一名普通的工人,这符合在六、七十年代中进人民公社平均分配的中国国情,每家每户一样穷。而在电影中,何小勇从兴趣爱好、屋内装修、服饰装扮都可以看出是富裕人家。这也符合韩国在六七十年代,经济迅速发展,受欧风美雨的影响下部分人摆脱贫困的事实,也进一步通过许家与何家虽生活质量的不同,道出家贫而人心不散的感人温情。
结局的不同。电影中,将文革片段全部删除,韩国不曾经历过文革,主创表现不出文革的惨痛,韩国观众也无法体会文革带来的沉重。小说一直写到三个儿子长大,许三观年方六旬想要去卖血却被拒绝为结局,将一个质朴、会计较、甘愿为家庭牺牲自己的丈夫、父亲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用自己的身体去换取家人的安乐,这份小人物在困苦面前展现的高尚是电影中表现不出来的。电影少了小说中的沉重,在面对一乐患病需要巨额医药费时,小说中许三观一人扛起了承担巨额医药费的责任。电影中,许三观同样是依靠卖血赚取医药费,但是在医院中不慎掉钱,用献血换来的钱被旁观者哄抢的时候,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许玉兰也为一乐的医药费不惜去做心脏移植临床试验手术,在经历了一系列苦难之后,一家人在饭店吃着包子与清蒸鲫鱼,在细微处遇见满满的幸福,苦难后的温情别样让人珍惜。小说中更多想要表现生存意识,而电影更多是要表现家庭意识。
韩国翻拍这部影片,情节的变动更多是为了符合国情。将中国小说中表现家庭亲情温暖的精华吸取,用本国文化去包装小说,最终成了韩国电影版《许三观卖血记》。
河智苑太好看了,比《秘密花园》时期好看十倍;尹恩惠到底为什么要参与这部电影;南多凛前途无量!
小演员很棒,但是换到韩国背景后,少了大饥荒和文革的那种荒谬与错乱。
河正宇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魅力,对于他来说只有烂剧本,没有烂角色.....
不评分了……不是余华作品,是小河作品。最后连环大卖血把我给看疼了。别说邻国拍不出泼妇骂街的酸楚,那是因为当时人家其实正欣欣向荣……
三观一路走一路卖血直逼《活着》的那份惨烈没拍出来,三观最后的神台词没了差评!一乐这娃真心不错。
故事移植到韩国,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都被架空了,故事也轻飘飘的变质了,苦难和贫穷甚至都变成简单的符号,它可以是任何一个狗血的亲情故事,没有了一个人经历过时代变迁的那种沧桑感,归根结底还是改编的过于失败,影片最大的存在感还偏偏是最后生硬的狂煽情,这样的改编拿来我朝照样能过审。★★
又笑又泪。小演员演得跟小河一样好,每个人都出彩。很好地改编原著,保持了那种荒诞乐观的精神,同时增加了悲剧感,而且毫无水土不服,让很喜欢原著的我非常满意。真正善良的人才能拍出来这样的片子,才会有这样的眼光选这样的题材。最后美好得像梦一样,幸福只不过是个偶然。可爱又自信的无赖让人心疼
不知道为什么,韩国人的生活就是给我一种莫名的荒谬感,和许三观的故事气质其实蛮搭的。
当做家庭喜剧看还可以,去除了原作里政治对老百姓影响的部分,同一事件角度选材不同,至少电影应该好看,想让观众了解更多想让观众去看原作。天天叫嚷没有创作自由好像给你自由你就能拍好似的。国内更多的情况是一禁成名而不是因为拍得好看有深度能引人思考而出名,仿佛再差的片子只要能禁就是好片了。
河正宇演戏的样子总是很帅气,若是要较真审视评价他的导演之路,嗯…只能说天分欠缺。许三观这么好的故事有点被糟蹋了,影片商业性和深度都有欠缺,两点都没顾上,太可惜了。不过,反过来想,片子的失败还蛮让人开心的。
啥也不说了,你就别把它当余华小说看。河正宇演技杠杠的顺道还加持了一乐那娃!
这么好的题材在天朝不能拍,让韩国买版权拍了。改编自余华的小说,影片生活气息浓厚,演员表演的到位,但是没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没有了时代变迁的历史沧桑感,就成了一部典型的韩式家庭煽情剧,这也是韩国擅长的。另,河智苑真漂亮。
前面荒诞喜剧的风格其实还蛮眼前一亮的,败在结尾终究要来的苦情戏,跟前面风格转换突兀,也就很难被感染。一乐小演员很抢眼,颜值完爆二乐三乐,我看一乐才是亲生的。
虽然韩式煽情加了许多,原作的某些意义内涵没体现出来,但是双河以及小演员的表现实在太亮点,总体来说是值得一看的
为了看片专门跑到首尔。其实原作很沉重一直很担心会拍成什么样,但河叔挑选的段落都很适合商业电影,也是韩国喜剧片一贯的先逗笑后感动哭的路数。比起自娱自乐的导演处女作,这部电影明显完成度更高。因为原作先入为主的偏见,可能会感到某些地方的改动有些许遗憾。但单看的话也是很用心的好电影。
架空的时代背景,再多苦情戏也只觉空泛煽情,违背原著的血泪惊心,也抽干了最精华的本质;几位演员表现还不错。
韩国人的民族性跟中国人是不一样的,中国人那种最为卑微的活着,估计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另外的一个民族是这样的。因为看过余华原著,所以这个片子力道差远了。而且影片两个小时,基调是摇摆不定的,看了很困惑。
人间疾苦浓于血,如父如子吃包子。
在韩国票房成绩令人汗颜。 但是一部好电影。 何征宇的尝试也值得鼓励,特别喜欢在Healing Camp中的那段。不过无论如何…… 故事还是充满浪漫的地方。
150116 乙支路入口乐天影院3号厅 河智苑官方cafe舞台问候场 从改编角度看方向是正确的也是合理的,能够感觉到导演的野心的作品。华丽的演员阵容从主演到助演以及童演到处都是戏,进展比想象中快内容也算得上充实,最后半个小时开始卖血之路带来感动。双河的夫妻配合很好。许玉兰婚后的盘发造型太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