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占我东北,觊觎华北,委座却固执,攘外必先安内!” 四十二岁的续范亭将军在中山陵前悲愤自戕,捐躯以求抗日。他看懂了此时的正途,但奈何却有太多人还被蒙蔽了双眼...... “想亡我国,灭我种,黄河不会答应,黄河只会咆哮!” 炮火连天的黄河渡口,毛主席刚刚听闻烈士牺牲的消息便遭遇炮击,彼时的他没有一丝害怕,因为他知道“黄河会咆哮”! “我是不愿被打倒的中国人” 敌人在前,打到了自家门口,此刻我们都是不愿被打倒的中国人!在革命的进程中,我们面对的绝对不仅仅是暴力侵袭的日军,国家力量的不统一、内部的小摩擦,处处都是重重考验。然而只要心怀信念,便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这颗红星不在帽子上,在我们心中......” 当外来敌人近在眼前的时候,只有我们深深的明白,此时所有内忧都应该暂时平息,中国人的枪口必须一致对外,而为了这个“求民族生存”的最高信念,我们做出了自己的牺牲与让步,他们把帽子上的那颗红星,暂时的收回了心里。 “这是啥部队啊,人家都往后逃命,他们却往前送死......” 公路上,溃不成军败仗而归的guo min dang军队和昂首挺胸高唱着《三大注意八项注意》阔步向前的八路军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原本大门紧闭的家家户户,也闻声开门鼓掌,在他们看来,这一支部队,似乎很不一样。 “这一回我知道你们是真的打鬼子,所以我来送送你们,能送多远就送多远......” 跟刘满江认真“检讨道歉”的吴德平,还没来得及跟这位八路军兄弟好好认识认识,就被敌人的空袭乱枪打死。但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深深的明白了什么才真正值得敬畏。这一次为护送他们而亡,我想他大概也没有怨言。 “呐喊与咆哮才是抗战最美妙的歌声!” 才华横溢又心怀家国的冼星海,同时接到了鲁迅艺术学院“月薪十块大洋,比朱总司令还多一倍”的聘书,以及百代唱片“月薪200大洋”的聘书,他会怎么选?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从一开始的国际歌到后来的万里长征,再到现在的黄河在咆哮,《百炼成钢》用一种很特别的方式将创始之初的“星星之火”到后来的浴血奋战的党 史巧妙地串联起来。跟随着剧集的镜头和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我想很多人应该都像我一样,感触颇多、触动很大。 在这部剧里,既有属于大人物、大事件的“经典名场面”,也有属于小人物、小情感的细腻书写,张弛有度的剧情把控之间,主旋律这一乍听很枯燥的主题,也有了让人欲罢不能的“超点”力量。期待通过《百炼成钢》读懂历史,更好前行。
百炼成钢
“百炼成钢”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
有两部电视作品都选择以百炼成钢为题,一部是记录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百集写实微记录片,另一部就是正在热播的四十集近代革命历史剧作《百炼成钢》。
这部由毛卫宁任总导演的电视剧,分为八个主题,创作人员突破传统的模式,以八首为人熟知的时代经典歌曲为主轴,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历经的主要历史阶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百年辉煌。
电视剧以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剧中用真名实姓的优秀共产党人为主角,以细腻真实的表演,记录了曾经的艰苦卓绝,从而折射出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种不同于以往的表现形式,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尝试,给人以真实感,引人深思。
以前总是不懂,为什么爸妈那一辈的人,总是对上一辈革命先烈们有那么特别的情怀和敬仰,直到认认真真看了这部《百炼成钢》我好像终于明白了一些。
其实一开始会看这部剧纯属缘分,陪老妈看电视的时候不自觉跟着看了入迷。从前的革命主旋律剧集,好像大多数都是非常成熟的特型演员们,演技虽然是好、扮相也是真的像,但是实话实说作为年轻人来看的话,翻来覆去,老面孔的吸引力着实有限。百炼的选角就比较贴合人物的年龄,可能某些地方还担不起形神兼备,但胜在代入感更快、共情力也更强。
用8个小篇章、8首主题曲串联起的百年建党史进程,这样的模式足够新,也挑战着观众们的看剧习惯。刚刚看完了第一个篇章《国际歌》的故事,最大感触就是故事讲得丰盈——每一个与这首歌有关的人物都有认真的去描绘,又巧妙的联系到一起;故事构成丰满——大到故事情节中的各种铺垫串联、台词暗喻,小到服化道和置景灯光的各种考究,细节感都做的很到位;情感表达丰富——既有毛主席、李大钊、陈独秀等等这些历史大人物的情怀表达,也有“秋之白华”般的动人爱情、陈家两兄弟和父亲之间的亲情父子情等等细腻的情感输出......
短短五六集的时长,太多风风雨雨只能压缩成几个镜头,但即使难以悉知全貌,也能在剧中的几个经典名场面中感知到前辈们深深的不易。李大钊先生英勇赴死,即使有“认罪保命”的机会也丝毫不曾退缩,将国际歌的精神贯彻到了生命最后一刻;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在同一个地点英勇献身,只为后人能享受到前人披荆斩棘带来的幸福;贺龙带着无数脖系红飘带的起义军奋勇杀敌,冒着枪林弹雨也从不后退;翟秋白在罗汉岭刑场上迎着清风喋血而亡,直到最后一刻仍心怀信仰......最后时间来到了今天,在艺术化的时空交错里,众人齐唱着那首摄人心魄的《国际歌》。没有当年的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为什么老话常说“五星红旗是被革命先烈们的鲜血染红的”?只有亲眼见到了战争的残酷、领会了先辈的不易,才能明白今天的平安喜乐有多么来之不易。一部值得一看的品质好剧,安利给你们。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
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颇具婉约风格的词,出自毛泽东之手,是他早年写给杨开慧的,流露出伟人性格中深情、温存的另一面。在电视剧《百炼成钢》中,这首词被几度提起,甚至杨开慧烈士(赵樱子饰)就义前,也在吟咏着它。
乍一看,生死关头,如此儿女情长,是否有些突兀?这符合历史真实吗?
仔细推敲,却又别有滋味:如果不是深爱着这个世界,不是渴望更美好的生活,前辈们又怎会走上革命之路?他们又如何坦然面对牺牲?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必有对人性、对世界的极大的赤诚,所以才能如此勇敢。
这就涉及一个根本问题:什么才是历史剧的真实?“历史剧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区别是什么?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此曾有精彩论述:“我们固然应该要求(历史剧)大体上的正确,但是不应剥夺艺术家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的权利。”
黑格尔的意思是:艺术家有重新书写历史的权利。毕竟,历史剧的目的不是记录历史,而是创造一个审美结构,以将历史与当下结合起来。换句话说,只有观众热爱、有益身心,才是历史剧,至于与史实是否有出入,属于末节。
从这个角度看《百炼成钢》,就会发现,它与黑格尔的论断高度契合。
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的现代化
黑格尔的论断,给出了一个重新思考历史剧的立足点,即:从“过去与当下”联系的角度看历史剧,而不是苛求史实是否准确、历史人物还原度如何。
事实上,好的历史剧之所以引人关注,恰恰在于,它准确把握了“过去与当下”联系,让观众从“旧事”中获得启迪、得到审美快感;而一味泥古,不与当下关联,不回应今天观众的关切,不考虑现实需要,这样的历史剧绝不可能成为佳作。
可问题是:“过去与现在”的连接点究竟在哪?
过去百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剧变:从战争走向和平建国,从不断革命走向可持续发展,从谋生存走向谋发展……曾经的一些观念、经验、方法,在今天已不适用,一些观众甚至已无法融入当时的情境,无法真切理解前贤们的行为逻辑。
《百炼成钢》则独辟蹊径,站在大历史的高度,重启“人的现代化”的命题。
从传统到现代,“人的现代化”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从没有一个人,能身体进入现代,脑袋却留在过去;同样,也没有一个社会,有了铁路、轮船、计算机等,却依然沉浸在往昔的观念中。
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在现代化之路上屡遭挫折,正如陈独秀先生概括:一开始,我们以为是技术落后,所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继而以为是制度落后,推翻了千年帝制;可帝制推翻了,又是军阀混战,掀翻了一个皇帝,却冒出无数个土皇帝。
传统力量过于强大,窒息了现代人格的形成,而没有现代人,变革也就无法实现。当此之时,唯有热血与牺牲,方能唤醒民众,再造国魂。
这是一个“百炼成钢”的历程:
一方面,革命者要主动与传统的背景、文化、情感等进行痛苦剥离,如电视剧中,当青年毛泽东(王雷饰)开始革命,族人中的长辈毛棠圃等竟暗中举报,试图加害。
另一方面,革命者自己也可能被传统拉下水,比如剧中的陈独秀(刘威饰),他特立独行,反抗封建主义,自己却摆脱不了家长制作风,不仅给家庭带来灾难,也给党造成重大损失。
正是沿着启蒙与反启蒙、现代与反现代的矛盾线,将“前贤们的奋斗”与“当代的需要”捆绑在一起。
效率低下的背后是道德低下
在《百炼成钢》中,前辈们的青春如此壮烈、如此盛开,引人深思:同样是青春,为什么他们的能这样灿烂,我们的却平淡无奇?每个曾经青春的人,都对自己有过期许,可为什么我们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究竟是谁“偷走”了我们的青春呢?
于是,《百炼成钢》打通了“过去与现在”的联系——青春的烦恼总是相似的,曾困扰前辈的问题,也会困扰今天的人们。
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才是理想?是为了满足个人虚荣与成功,还是为国家求解放、为民族争尊严,为人类谋幸福?
在《百炼成钢》中,刻画了太多先烈的牺牲:李大钊、张挹兰、陈延年、陈乔年、瞿秋白、杨开慧……他们中最年长的(李大钊),才38岁,最年轻的(陈乔年),还不足26岁。先烈们的热血,铺就了一条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之路。
《百炼成钢》不仅刻画出革命者个性之间的差异,也刻画了他们的相同——他们都有更高的理想、更大的寄托,所以才能超越小我,才拥有了不断革命的力量。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在《百炼成钢》中,蒋介石、吴稚晖、张静江等,也都有一定的个人才能,但在内心深处,他们依然是传统人——将私愿置于公义之上;只相信手段,不相信原则;崇拜权力,追求权力;一切努力为个人;没有理想,只有口号。
吴稚晖因文章犀利,一度被视为革命者,可当革命之火给他“带来麻烦”时,他立刻翻脸不认人,当面背叛弟子陈延年。陈延年被捕后,吴稚晖想的不是国家会不会损失一位青年才俊,而是气急败坏于昔日弟子不听他的话。
在黄埔北伐中,共产党员在战场上表现越好,蒋介石、张静江越不安,生怕抢了自己的功,生怕失去手中的权力。
事实证明,靠吴稚晖、张静江等传统式人物,根本不可能将一个大国带出“亡国灭种”的危机境地,更不可能带领一个古老民族走上自强、自立的现代化之路。表面看,他们败于效率低下,但实质上,效率低下的背后是人格低下、道德低下,吴稚晖只想革别人的命,不愿革自己的命,而不完成自我改造,又如何领导一个大国实现脱胎换骨的改造呢?
从小我走向大我,所以他们成了“大写的人”
历史注定会牢记那批年轻人,他们笑傲时代风云,为信仰甘洒热血。
在《百炼成钢》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革命者的形象,比如瞿秋白(陈晓饰),他个性文弱、温和,他与杨之华(刘烨饰)的爱情如此甜蜜,以致他有太多的理由活下来。在《多余的话》中,他写道:“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
然而,走上刑场时,瞿秋白又是那么坚决。
正如一首诗中写到的那样:
我是人
我需要爱
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
度过每一个宁静的黄昏
在摇篮的晃动中
等待着儿子第一声呼唤
瞿秋白烈士身后只留下一名继女——瞿独伊。革命者也会有种种痛苦,但从小我走向大我,使他们成为“大写的人”。
在《百炼成钢》中,类似的感天动地的英雄比比皆是,比如李大钊烈士(汪涵饰)就义前,他的学生、共产党员张挹兰拦住他说:“先生,让学生先走。”李大钊平静地回答道:“我是老师,走在前面,应该,应该。”
把这些闪耀的珍珠串联起来的,是影片中不断响起的《国际歌》,这是《百炼成钢》创作者们的精彩一笔——《国际歌》中蕴含的崇高感,以及理想主义气质,与《百炼成钢》的主题彼此共振,强化了感染力。
毛泽东在词中曾写道: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
“国际悲歌”非常传神——《国际歌》确实充满悲怆,但这份悲怆绝不肤浅,它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不麻木,不退缩,从小我走向大我,因为正义与光明就在前面。
这部剧可为今天人的精神“补钙”
经过4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如今中国已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今天,我们已彻底走出百年梦魇,将“东亚病夫”“一盘撒沙”“有家无国”等传统糟粕基本剥除。如果前贤们能看到今天,将多么欣慰。
然而,高速增长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过度关注物质生活,消费主义文化侵蚀等。
今天的年轻一代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富的一代人,可他们中不少人却最爱抱怨,一边埋怨“内卷化”,一边又用“躺平”对抗,他们看不到老一代人都是从996走过来的,以为自己最不幸。明明更富裕了,为什么反而会花式喊穷?这恰恰说明,物质生活不能补偿一切,人依然需要精神力量。
不向往崇高,一切个人努力都会落空;不追求公义,私民的挣扎只是虚度人生;不追求精神的丰满,物质的丰盈只能让灵魂更痛苦;不接受真实人生的伤痛,注定会留下精神上的疤痕……
《百炼成钢》的价值在于,它帮助人们在精神上“补钙”——战争年代过去了,但为人类谋幸福的理性并没过去;今天不再需要普通人去抛头颅、洒热血,但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依然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
人是万物中最主动的过客,世间万物,只有人类能构成大型社会,事实证明,在基因层面,只有人类具有组织化的天赋,再孤独的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融入群体、为群体做出贡献,因为崇高是与生俱来的天赋。
唤醒心中的崇高,点燃自己的天赋,这是“过去与现在”的枢纽,更是历史剧的责任。从这一点看,《百炼成钢》为今后的历史剧立下了一个标杆。
国内的党史影片,尤其是军事片,多以常某人为代表。这位大佬似乎在其组织内无所不能。借用各个影视小组获取关注的常用技俩:“一句话证明你看过那啥”来说,他既能大骂娘希匹!某某无能、丧权辱国;某某某拆烂污!又能说出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的柔性话语。谁都管不了他了。
其实并不是啊,尤其是早期,常某人羽翼未丰之时,是谁支持他对工农抬起了屠刀,是谁让他下定了决心,是谁在他身后提供金元与舆论的帮助呢?
国民党右派,这些大佬往往隐藏在常某人的身后。《觉醒年代》点出了吴某人,《光荣与梦想》点出了常某人的同乡叔公,本剧则点出了张某人,我特别喜欢武昌城下的一个镜头。
叶挺独立团攻占蛇山,常张二人跑到阵地上,谈起了党派问题,张说完话后,一阵战火硝烟飘过,将他遮住,镜头定格在常某人的脸上。
我在想,为何对这群大佬们提笔不多呢?
我猜:
第一、他们多数没有亲手沾血。
第二、他们有时还反对老常。
第三、他们面目多变,后期退出。
这么说吧,亲手欺负人的坏人可恨,站在旁边看热闹的无赖也不是好东西。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一批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相继与广大观众见面。
《百炼成钢》之所以让我期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部剧讲述了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到改革开放到脱贫攻坚,是一部跨越100年,涵盖了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阶段的电视剧。在过往的影视作品里,很少能有时间跨度如此长、细节如此细腻丰富且全面展现党史的作品出现。
然而这种时间跨度过长的历史剧拍摄起来是一项颇具挑战的任务,它的难度在于:
⒈时间跨度大,剧情不容易连贯,节奏缓慢。
⒉涉及的历史事件过多,剧情结构容易松散,处理的不好也很容易引来争议。
⒊不够直观,难以抒情,观众无法代入历史其中。
开播之后连着看了六集,说实话,有点惊喜。《百炼成钢》大胆地采用了一种新颖的散文式叙事手法,以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为线索,串联起了这一百年的故事。这种散文式叙事手法的好处,一来能够避免每个剧情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情况发生,在保证史实的前提下更专注地去提炼那些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二来能够加快故事节奏,以一种更丝滑的方式衔接历史故事。最后,为了让观众们更好地感受历史,选择了“以歌咏史”的抒情方式,给历史加上一些诗意,让故事更具文学性,这种独特创新的结合形式彻底打破了传统历史剧的沉闷枯燥,让观众们能以第一视角去直面历史,感受历史,歌颂历史。
举例来说:
1920年北平,在这个白雪皑皑的冬天里,毛泽东第一次遇见了李大钊。这时的李大钊抱着他女儿李星华和儿子李葆华,他正在温柔地教他们唱着国际歌。尽管在一旁的毛泽东没有听懂国际歌的歌词,但他却从李大钊动人的歌声听到了一种力量,是工人和农民的力量,这也是毛泽东第一次从李大钊手里接到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
虽然只是一次普通的相遇片段,但选取它却需要经过主创们的众多考量。
首先是李大钊教儿女唱国际歌的剧情,让自己的儿女自小就接受无产阶级的思想指导,侧面丰富了李大钊一心为革命奉献的人物形象。其次用国际歌的话题来让毛泽东和李大钊正常进入主题,不会过于突兀。再借此李大钊向毛泽东传递星星之火,为他指明正确的革命道路,突显历史的重要剧情。最后,以听不懂国际歌的缘由埋下其他人物去翻译国际歌的剧情铺垫。
选取这段历史剧情非常重要。毛泽东和李大钊的交流,让毛泽东更加坚定地站在农民、工人等无产阶级的立场,去发动革命力量,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燃起革命的星星火种。
因此,《百炼成钢》的每一个历史片段和细节都是经过主创们重重筛选和认真考量,足以证明了主创们的用心和诚意。
即使找到能够解决剧情时间跨度大的问题,所有的故事也必须有骨架、有血肉,因此先让人物形象具体,让事迹清晰深刻,这样观众才能领会剧集所表达的观点。值得欣慰的是,主创们也非常用心设置每一个历史重要事件的人物与形象。
举例来说:李大钊考虑到陈独秀的安危,担心国民党对他不利。陈独秀刚被保释出来,李大钊就决定亲自护送其出京,再次丰富了李大钊的人物形象。此刻的李大钊与陈独秀除了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两人更是重情重义的朋友。紧接着进入历史的重要剧情,李大钊和陈独秀在马车上商讨救国救民的方向与道路,此时两人对爱国和建党的追求是一致的,这也是后来传为美谈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这段剧情丰富了李大钊的人物形象和他为革命作出的真实贡献,真实还原了李大钊对共产党同志的重情重义,展现出李大钊一心只想让革命成功的决心。
最后,值得称赞的是《百炼成钢》的主创们并没有只单一停留在历史故事的表面,而是在每个重要人物落幕前画下浓墨重彩的句号,再次升华思想进行抒情。
李大钊深知革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即使如此,他仍然积极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一行为严重与军阀们的思想相违背的。李大钊上刑场那天,军阀问他是否认罪,李大钊不认为自己宣扬真理有罪,他眼神坚定毫无惧色,第一个走向绞架从容就义。李大钊牺牲时年仅38岁,李大钊不惧怕死亡,他的内心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知道就算死了一个李大钊,中国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李大钊,共产主义永远不会灭亡,它必定像红花的种子一样,遍撒各地开花结果。
李大钊一生追求革命真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始终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这段历史也正如李大钊所说那句话:“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百炼成钢》在这种新颖的叙事手法上依然能够将这段真实历史拍得磅礴、热血、大气,足以见证他们的用心和诚意。
《百炼成钢》的用心设计,让历史不再是小时候书本中和抗日剧里的生硬话语,而是让观众可以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向往。看着剧集上一个个登场的英雄人物,我体内的血也逐渐沸腾起来,开始懂得革命先辈们为了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的决心,开始明白“革命成果来之不易”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这些革命烈士的牺牲精神,足以让每个人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看到在刑场上,李大钊从容赴死这一段,我的眼睛里就像进了沙子似的,眼泪彻底止不住了。汪涵演的可真好啊
陈独秀和陈延年吃面这段细节太好哭了,两父子都是针尖对麦芒,然而始终连接他们浓浓的亲情是不变的。刘威老师老戏骨啊,举手投足都是戏!好看!
虽然是电视剧,但导演的调度意识很强,第一集开场车站送别就是一个长镜头,熙熙攘攘的街头景象很有现场感;停电之夜,黑暗中点燃的那盏灯象征意义很强,年轻人之间的理念之争,也颇有历史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搞革命就像白手起家去创业, 理念、团队、方向、执行都很重要,这群年轻人能走到最后,实现创业成功就是一部当代史。才看了两三集还不错,希望后面越来越多惊喜。
45集,太长了,没耐心,还不如去追《理想照耀中国》
天天接受革命的洗礼,认识了好多闻所未闻的人。
人物选角表演,民国居所服装礼节等细节之处不能见精神,可以更精细些
看了两集,挺特别的剧
陈晓的瞿秋白气质儒雅气场十足,特别是出场从马车下来,站在雪花下希冀的眼神很好,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残酷革命下浪漫的革命爱情故事很戳我,但是剧剪的很零碎,剧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陈晓唱的歌应该是配的,台词是原音进步很大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陈晓的瞿秋白刘烨的杨之华还原度很高,革命中也能有让人为之向往的浪漫爱情。
故事从革命家瞿秋白翻译《国际歌》徐徐展开,一首振奋全世界无产阶级人民展开斗争的歌曲,在他的笔下燃起了燎原之火。整部《百炼成钢》,用令人精神振奋的革命歌曲,串联起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史。时空回溯的交织体验,令观众仿佛身处于那个热血沸腾的革命时代。《百炼成钢》呈现给我们的,是帮助人民思想冲破牢笼的革命家,和为保卫祖国而一往无前的勇士。从为抗日战争而前仆后继的八路军、新四军,到抗美援朝被称为“最可爱的人”的解放军;从为新中国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业者。八首经典歌曲,汇聚成了一首全新的百年赞歌,是给党和人民的一份珍贵献礼。
看到李大钊同志走上了刑台,心中百感交集,正是通过李大钊同志等一批革命家们的不怕牺牲,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使大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之前看网上说是“以歌咏史”的形式,感觉好奇所以跟着爸妈一起看了一下。可能因为最开始的剧情都是围绕《国际歌》展开的吧,整体结构看起来确实很像散文,和其他的主旋律电视剧不太一样,挺特别的。演员方面,不得不说汪涵太让我惊喜了!最开始还不太能想象他演李大钊会是什么样子,但从他一出场开始,举手投足之间就是李大钊本钊,选角特别合适。
叙事风格还是蛮有新意的,用一首首歌串联起一个个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就连不爱学历史的我在看完一集之后都能毫无困难地记住那些人、那些事了。更难得的是,演员都很在线,尤其是王雷啊,演的是真的很不错,第一眼看到都没认出来是他~
我暗搓搓地期待钱部长出来参加歌唱祖国大合唱,然而并没有~
陈晓的瞿秋白和原型太贴了,很多人可能对国产献礼剧有些小偏见,其实真的看完会很有感悟,毕竟历史书上不一定会将那一段历史书写的那么详细。很羡慕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志向一致琴瑟和鸣。
能让蒋介石担忧重视,叶挺真真是个传奇人物,铁军将领名不虚传!!!另外这部剧扮演周总理的演员很适合,他的眉眼和周总理的从容儒雅的气质真是有那么几分相似;蒋介石的扮演者的选角也很不错,我之前看建国伟业中年蒋介石是张国立扮演的,这部剧的演员简直就是年轻版的蒋介石。主创团有认真选角,很用心,点赞!
只要冲破黑夜,穿过硝烟,跑过灰暗,就能看见黎明,望见曙光,触碰天亮了。那首歌里唱“要为真理而斗争”,真理啊,真是永远闪闪发光着的。而那些漫长的苦难的锤炼的血泪的淬火的过程,永远是先烈们鲜活存在过的明证。虽是主旋律戏剧,但很新颖地以八首组歌串联,用音乐来诠释咏史,听来也觉心潮澎湃、悠扬、激昂。
李佳航的张伟太过于深入人心了
表白陈晓饰演的瞿秋白先生!!!陈晓的形象和先生儒雅矜贵的气质太贴合啦!在教室里踱步、授课,慷慨激昂却又温文尔雅,从外型到演绎都很让人惊喜啊!
陈延年是我最佩服的人,他早期信仰无政府主义,并且通过实际行动去证明,虽然后来失败了。后来他慢慢发现只有彻底推翻腐朽的政权中国才有救,又改读马克思理论,从不盲目跟风,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的人怎能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