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很多经典的越狱影片,其中欧洲的基本都是非常冷峻克制的写实镜头来描述的,无需煽情夸张,都可以凸显张力和悬疑。最有名的是美国的《肖申克的救赎》,当年一位口若悬河的同事推荐,说什么被严重低估,什么惜败于《阿甘正传》的无冕之王了。但凡他看过这部同样来自于美国的由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越狱片前作,但凡他看到伊斯特伍德扮演的莫里斯把挖掘工具藏在圣经里,就会明白《肖》片被奥斯卡拒绝的原因了。
被奉上神坛的《肖申克的救赎》,导演用的是一种不远不近的旁观者视角,而本片大多数时候是从主角莫里斯的视觉出发,让观众不知不觉地站在了他的立场并为他担心,担心藏匿工具会不会引起金属探测器的蜂鸣,担心以假头代替睡觉会不会被巡视的狱警发现,担心莫里斯是否会受到狱友的报复而倒在了出发前,担心快要成功逃出监狱,会不会被逃狱失败的同伴揭发(记得那部最紧凑的《洞》的结尾就是被揭发)……而《肖》片中完全没有正面描写越狱的策划和执行,只有成功的结果,唯一透露出主角越狱方式的就是那把藏匿在圣经里的T型锤子。其他片段,影片描述主角受冤枉入狱,描述主角怎样和狱友相处,描述主角怎么积极正面的方式在狱中获得地位,描述了他帮助狱友同时为监狱付出,描述他和黑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肖》片中的主角是那么多越狱片中唯一一个被冤枉的好人,我们很容易和他共情。其他越狱片的主角似乎都是“真正的坏人”,还有可能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可是当他们在狱中受到严密的控制和严酷的压迫时,作为观众我们似乎丧失了分辨是非的能力,我们站到罪犯这一边,和他们一同反抗监狱管理,一起策划实施逃狱,共同期待越狱成功。这是多不合乎情理的事儿,是不是正好说明: 对于人类来说,生命以外最有价值的就是自由了,为了自由是可以冒失去生命之险的。
刚看完。从情节到紧张刺激的程度,都是非常精彩!而且,我也觉得,后来的肖申克的救赎和越狱,都有借鉴这部电影的地方,奇怪的是这部电影的知名度并不高,评分也不是很高。虽然有几点bug,比如周二晚上行动和周二早上换牢房的冲突,还有没有说明巴兹为什么最后故意走的迟,但是我还是觉得这部电影应该至少8分的。也可能是看的人太少了吧,或许再过几年这部电影评分就上8了😂。
观影过程好几次都让我想到了美剧越狱,想到了当时看越狱时的紧张感,很吸引人。
其实之所以看这部电影,还是因为喜欢伊斯特伍德,他精湛的演技自不必说,主要是我觉得无论他拍什么电影,都自带一种从容,冷静,睿智,幽默的气质,还有他犀利的眼神,这是最吸引人的。
观影过程很享受,五星!
被《肖申客》致敬了的片子,几点感触:
1、影片中的越狱手段看起来有点粗糙,不太可信。但影片基本忠于史实,有心防贼的原因吧。
2、画家被剥夺绘画权利,典狱长强横专制,画家怒剁手指,震聋发愦。精神层面的抗争,意志上的反叛,由此开始。
3、最喜欢越狱前黑人图书馆管理员因利斯与莫利斯的交谈,只因称呼的小小改变,大家对未来心知肚明,一场无声的生离死别,巨大的情感波动被压抑在几句简洁的对白中。
因利斯送来书,临别时:“See you later,man"
"Goodbye,boy."莫利斯重点吐出“boy",一种更亲昵的称呼,暗示这是最后一次见面。因利斯心领神会,音乐响起。莫利斯微微点着头。因利斯眼中冒出泪花。莫利斯伸出手去,两人握手。
因利斯:“So long,boy."重点吐出"boy",走掉。
4、巴兹为什么没能走成,没有交待清楚。只在前面点过一句,他的进度稍有延迟。约定周二晚逃离,典狱长要求周二早换房,似乎有矛盾。但后来同性恋过来危胁后,可能让逃离计划提前了一天。
5、养老鼠的富翁,一人高坐在台阶最上层的黑人首领,都很有个性。
6、菊花象征希望,典狱长追捕未果,在岸边找到菊花,宣布三人死亡,并把菊花扔入水中。
从数据上看就意味着,恶魔岛监狱逃狱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事,即使逃出了监狱高大的院墙,要不被狱警抓捕或击毙,或者只能葬身大海,这座关进来就无法逃脱的监狱,为此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森严监狱。
然而,凡事都有特例,这固若金汤的恶魔岛,竟然有三名囚犯成功越狱了,而且根本没有抓捕到他们的踪影,此三人便是法兰克·莫里斯和安格林俩兄弟。
自制工具
这三个囚犯非常聪明智商很高,可惜不用在正道上,而是专门干毒品买卖、抢劫银行、持枪抢劫等恶性事件,三人都是亡命之徒被投监,作为重刑事犯关在恶魔岛,不甘于一生关在这里,三人臭味相投,便开始策划制定越狱计划,又花了好几个月来实施计划。
自制工具
首先是打通牢房的通风管道。他们三人每天晚上这几人根本就不睡觉,偷来废旧勺子、硬币和指甲刀挖掘混凝土墙,甚至还用偷来的吸尘器马达自制了电钻,在监狱手风琴演奏时间做掩护,用了一年的时间,在各自隔间混凝土墙上的通风口处挖出了大洞,并用湿报纸糊成的假墙骗过了看守,磨断格栅后,通向监狱屋顶的大门终于打开。
自制工具
其次是走出监狱后如何让巡逻的看守员不会发现,从而争取时间,能逃到海边,从而不被很快追捕。为了逃过狱警晚上的查房,他们在出走的那天晚上,用卫生纸和自制香皂,雕刻了自己假的头部模型,将模型放在枕头上,造成一种他们在正常睡觉的假象。这个假头的头发都是真人的,是在理发的时候收集而来的,因此,逃离之后,看守员巡查的时候,看到长相一样的‘半个脑袋“在床上枕头上,没有发现端倪,以为平安无事。
再就是逃跑到了海边上的时候,用偷来的几十件橡胶布救生衣以及胶带,制作成粘合了一个宽1.8米,长4.2米的充气筏,并用胶合板自制了船桨,在黑暗中用手风琴改装的风箱充足气,挥桨起航,就此消失在夜色苍茫的大海上,不知所踪。
第二天白天,狱警早早叫他们起床时,看到三个枕头上逼真的假人头时,才发现他们越狱了,于是史上最大规模的搜索就开始了,不过几天几夜过去了,没有见到任何踪影,只是在岸边看到了一个自制的皮划艇,以及一本书《大众机械》,这里面就详细的描述了如何用橡胶布建造皮划艇。
三个越狱犯在当时造成了很大轰动,恶魔岛也得到了影视界的青睐。当年上映的多部影片,如《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逃出恶魔岛/逃出亚卡拉》《肖申克的救赎》,《勇闯夺命岛》等多部影视剧都借鉴参考他们三个人越狱的故事。他们的经历令无数人惊叹。
《逃出亚卡拉》是一部很写实的电影,就这么平实地讲述着一件事,伊斯特伍德扮演的弗兰克话很少,智商超卓。甚至连这个主角为什么入狱,影片都没有交代,他入狱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越狱。 我们先从画油画的医生说起,狱友们在广场放风,伊斯特伍德走过来,问医生,油画上人物胸前的花是什么?医生说,这是深藏在我内心深处的东西,他们管不住的东西。这是影片最好的一句台词,在亚卡拉监狱,四周都是冰冷的海水,谁也逃不掉,只有那些试图越狱并且比较难管的人才会被送进这里,这里企图关住一切。 所以当老医生每天守着心中的东西,画油画的时候,他该是自由的。只是监狱长搜查宿舍,看到医生画的监狱长,他可能不满意,所以无情地剥夺了他画油画的权利。无话可说的医生没有反抗,而在劳作的工厂,医生借来一把斧子,毫不犹豫地砍掉了自己半只手,这样的控诉,彻底而又决绝,但是影片并没有将这个事件表现得更加深刻,而是一笔带过,只表现了伊斯特伍德的愤怒。在这部电影的继承者《肖申克的救赎》里,这个事件被发挥放大,是影片最触动人心的一个点。 在狱中,伊斯特伍德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反对势力,唯一一个对他感兴趣的胖子,也毫无战斗力可言。况且,伊斯特伍德的朋友们随时在帮助他,帮他躲过暗箭,这个寡言少语的高智商者,从进来的第一天大家似乎就知道他肯定要逃出去。因而,监狱图书馆的黑人朋友,总是说“bye,boy”,这句简单的话语,深藏着某种惺惺相惜。 而在后半部分的电影中,挖洞逃狱的准备让人揪着心,因为狱警随时都在转来转去巡逻,加剧了这种紧张感。伊斯特伍德在整个过程都是镇定的,是主导作用,那两兄弟也比较乐观,他们应该是喜欢越狱型的,至于伊斯特伍德隔壁宿舍的这个朋友,起初我们看不到他的退缩和恐惧,只是影片表现出的是他的妈妈快要死了,他的女友在探监时说我爱你,他起初表现出了强烈的逃狱的欲望。而在关键时候,他退缩了,害怕了。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大多数监狱中的人,都想逃出去,而真正实施逃狱的时候,是需要勇气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将勇敢视为人生最重要的品质。 影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如今的亚卡拉是一个旅游景点,谁想到在当年的逃狱事件中,三名越狱者至今下落不明,这增添了影片的延伸内涵,在1979年上映时,这样的电影不亚于90年代肖申克上映时的感觉。《逃出亚卡拉》的真实粗糙,为日后《肖申克的救赎》的极大成功打下基础。对比一下就知道,肖申克对于逃出亚卡拉的继承和改编,以及艺术化的处理,肖申克更深刻,它所表现的希望这一永恒命题,让多少人挺起胸膛,继续努力。 而逃出亚卡拉的结尾,被监狱长捏碎的那朵花,重新完整地出现在海边,而监狱长看到花时,逃狱的三个人正下落不明,这是莫大的讽刺,亚卡拉监狱在此后一年随即关闭。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越狱片,逃脱的爽快,我们称之为希望的实现,其实,这背后更深刻的东西是我们都喜欢那种人生跨越大的障碍那种征服感,比如《琅琊榜》这部剧,剧中一切都在掌控中,那种人生毫无阻挡的上升谁不喜欢。 所以,不管《逃出亚卡拉》有多粗糙,《肖申克的救赎》对其的极大发挥,我们都要守护深藏在内心的东西,谁也管不住,谁也无法将其禁锢。
总体来说可以,毕竟上个世纪70年代的越狱片,不能要求过多,作为《肖申克救赎》的前辈,看着挺不错的
1.情节完整,但细节不足
(比如,典狱长和黑人大哥都说监狱的监管十分严密,但在那场众人乐器奏乐的场景中,男主轻易的拿走风扇,而狱警却的放过了男主,没有检查他的箱子;再比如男主等人在食堂公然讨论越狱;还有男主在回到座位之前,就把两只勺子漏了出来)
2.监狱的描述完整,但监狱的环境氛围、人物的性格特点刻画不完善
(主要就是没有把典狱长和部分狱警尖酸刻薄、滥用职权的形象描绘的更深,没有充分的把监狱描绘成一个枷锁)
《肖申克的救赎》优点在于人性的刻画与讨论,故事情节的丰富与细致
《逃出亚卡拉》作为越狱片的先驱者,也同样足够经典
没有必要说谁抄袭谁,谁模仿谁,谁比谁好
只要电影好看,观众认可,就足够了
结尾草率,整体略仓促。然而那年东木叔49,一点都看不出来。奥斯卡得抓紧时间颁终身成就奖,老伍德已经88啦。
除一切都显得有些夹生外——前半段真好,一幅众生相,把自由希望、人生地狱的全景勾勒出轮廓,像那完好的菊花;后半段急转直下,虽悬疑揪人,但不再去挖掘人生人性的更深处,却一板一眼展现越狱过程,好像那画画到一半突然心急,随便涂抹点颜色,花落一地。人物太扁平。是肖申克的原版,但被超越太多。
才知道,几十年后拍摄的《越狱》也是借鉴了本片很多地方。所以,真人真事,是很难被超越,只能被模仿。人类的想象力,其实并不丰富!
“肖申克”和“越狱”的原版,各种经典桥段都能从中找到原型,相较于另外两部衍生作品,该片节奏比较平稳老练但也生硬,缺少了人物的塑造和剧情突发性的渲染,基调也较为压抑。
经典越狱片,伊斯特伍德在片中的韧性和对自由的渴望极具感染力
寡言派最佳演员:Eastwood,犯罪类型经典:监狱电影。两个经典造就这部惊险好片,肖申克的救赎确乃是翻拍,而非借鉴(那么小说也抄了J.C.Bruce?),但须得感谢后者,在电影音乐更发达的当代再次完成了这部佳作,并且为他编写了更好的结局,1979年他们说 “bye,boy!”,于是1994年相拥在碧海蓝天。
屌爆的越狱电影!!还是真实事件改编!!甚至没有添油加醋!!看完这个,肖申克的救赎和美剧越狱都是赤裸裸的“借鉴”!肖申克为啥TOP,因为励志;越狱为什么屌,因为他凸显高智商一环套一环。而鼻祖,娓娓道来,那种紧张的刺激感更胜德黑兰! --2548
原来Al Capone从1934~1939也被关在这座岛狱,智商133的Frank Morris则在1960年转入Alcatraz并于1962年逃狱,二人之间的交集纯属虚构,而Morris和Anglin兄弟出逃后是否生还至今是个迷
前面部分平缓流畅但叙事清晰 丝毫不觉得沉闷 后面则惊险刺激 但总觉得某些地方似乎还有不足 但肖申克的雏形却相当明显了 另外如果减掉探监那段戏 完全可以成为没有女人的电影
感觉就是在恶魔岛拍的吧!不温不火。言简意赅的对话。年轻冷面的伊斯特伍特。越狱类影片的原型。
经典越狱片,伊斯特伍德在片中的韧性和对自由的渴望极具感染力。
冷静克制, 干净利索,没有多余的镜头,没有不必要的矫情,用足够多的细节去填充影片,不过挺烦那些看个越狱片,就开始扯《肖申克的救赎》的,既没有《死囚越狱》和这片这种工科细节,也没用《巴比龙》那种西西弗神话境界,《肖》不差,但是觉得算不上最好的越狱片,还为了《肖》厚此薄彼,真的挺捞的
《肖申克的救赎》之雏形;所谓雏形,就是相当粗糙的意思……
喜欢越狱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可以是没有立意的,也能暂时让你忘掉立场(偏向道德),它彰显一个局部,在局部里聚焦一个时态,目的明确之下,持续埋伏紧张刺激的氛围,把一个局部(监狱)切分为好多个局部(时间),以慢细稳的方法及过程使你精神集中,耐心做展现,不问罪与罚及情感,客观。
越狱老片,但感觉没有《洞》那么刺激,逊色一筹。很多地方看了方知是肖申克的前辈。兴许是看的时间太晚,已经没啥好奇心了。整体还是不错的,视觉干净。惟情节太拖沓,剪辑不抓人;前情铺垫巨多却不到点上,导致印象该狱有如学校一般宁静祥和,减一星。鉴于肖申克的模仿,我也再翻出来减它一星。
#常看常新#以前在电视上看过,重看一遍的真实感触就是现在这种不多废话,直截了当讲故事又营造悬念到位的片子太少了。[肖申克的救赎]沿用了本片的很多设定,不同的是加入了更多的人情,使观众看完更多的是感动;本片就集中在越狱上,人物情感点到为止,更接近真实案件,观感更为紧张。东木特别帅。
写实派越狱片,从头到尾也没有交代伊斯特伍德入狱的罪名,也不知道他越狱的原因,总之进来的目的就是要逃出去。不是那种以监狱喻指社会秩序的类型,也不是蒙冤受难追寻自由的类型,卖点就是纯粹展示越狱行动细节。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又是在地狱岛原址拍摄,氛围真实感很强。越狱过程相对来讲很顺利,尽管有随时可能失败的瞬间,不过不像其他越狱片那样一波三折,就是一次策划直接成功。对过程的展现要多于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尤其最终越狱成功的另外两兄弟,接近工具人,基本未分笔墨刻画。
越狱经典片:《死囚越狱》1956,《洞》1960,《大逃亡》1963,《逃出亚卡拉》1979,《肖申克的救赎》1994。前几部都是经典写实派,通过对高超越狱手法的细致描写,以及对悬疑和紧张气氛的渲染,让我们和主人公一起经历紧张刺激的越狱过程。而最后的《肖申克的救赎》虽然明显借鉴本片,但能超越本片成为经典也得益于它在艺术性和内涵表达上的升华,还有故事上强大的情感煽动力。
每个逃狱片都差不多,有一个坏狱长,有几个好狱友,有逃狱的正当理由,基本上狱长就是最大的理由,有逃狱的创意,以及付诸于行动,就象所有励志片一样,不懈努力的人终获成功,问题是,那些逃狱者曾经的罪行呢?审判呢?司法机器的功能呢?人类对自由的向往,与法律对自由的禁锢,从来就是一对矛盾吧!
肖申克救赎绝壁抄的这个,79年的片子虽然粗糙了些但是创意满分,老爷子唯一一部没看的也算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