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三部曲中最为之动容的一部。全篇围绕着一对父子展开。 老杜只是个在铁路局边捡煤渣的底层人物,数十年没离开过,局里员工都把他当作熟人看待。一次倒卖东西,被抓去拘留。儿子翻开父母年轻时的照片,泪流满面,以为父亲再也回不来。却七日之后,在饭店里见到归来的父亲,八尺男儿像个娃儿似的滚地耍混,表达着对父亲的思念…… 不知道观众会在这里跟父子一起暗自落泪呢?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明明就几块钱的破铜烂铁,不缺钱的卖家和老杜争执了许久,直接把破物甩手丢在老杜面前,还嫌弃他的犹犹豫豫,一并从他手中扯走了几张人民币。 小人物在物欲横流、变幻莫测的世界里是多么地无助。当资本快速地冲刷“旧事旧物”时,也增加了底层人民生存的压力。 最后,列车呼啸而过,缓缓经过已被遗弃的厂址与空旷无人的大街时,带走了一代铁西区人民的回忆,更深刻地烙印在了中国当代🇨🇳历史的档案里。 铁西区是中国当代工业、经济变动的一个缩影。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兴起,一个时代的衰落……
PS: 1.没有刻意设计的台词,大伙儿在镜头前肆无忌惮地抱怨、谩骂、倾述,显然导演和大家的生活已经融为一体,在近十年来的纪录片中实属难得。不了解东北情况的观众可能看不起劲,还会对片子质量产生怀疑,建议提前看一下背景资料。
2.强烈建议显示字幕!一个地道南方人听东北方言,语速稍微快一点就不知所云了😅😅。
能在大银幕上重温这部片真是难得的体验。个人观感而言,第三部最具有故事性也最打动人,老杜父子的故事放在虚构类电影里也吊打大陆80%的同类题材影片。以下是导演现场的互动环节,算是给自己这次观影记忆做个备份,细节处可能有偏差。
主持人问答环节:
谈到了在拍摄这部纪录片前几乎没有观看过其他纪录片,而选择拍摄这部纪录片是因为当时并没有找到其他想做的事。铁西区离自己当时读书的鲁迅美术学院很近,对这一片居民区和工厂很熟悉。题材的选择上,当时几千万曾经是“国家的主人”的群体,他们的生活由于上层的政策变动而永远地改变,沦为社会的边缘人群以及牺牲品,并被社会和时代所遗弃,想记录下这个人群的历史。
接着谈到了电影的拍摄过程。拍摄甫开始的时候就想到了,一定要上火车去拍铁路。因此第二部和第三部的素材都是最先完成的。与拍摄对象(居民,工厂工人)快速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整个拍摄过程也比较顺利。为了刻意与拍摄对象保持距离而从未在铁西区居住。
关于受到影响的导演。提到了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和帕索里尼。前两者的影响主要在拍摄手法方面,帕的影响则在于政治性和伦理道德方面,以及其在电影创造性上达到的“极限”。由于对国内沿袭自前苏联的电影官僚体制(和政治宣传性)怀有恶感而开始寻找建立自己的电影语言,这里提到了长期受到法国某电影节(讲得太快没听清)的资助,片尾的感谢名单里也有aww的名字。
观众Q&A环节:
Q:关于对国内电影体制的“厌恶”的发展性阐述,以及拍摄过程中的困难。
A:主要表达了对国内电影studio和主流电影语言的厌恶,和为了建立自己的电影语言而对大师们的学习。拍摄过程中最困难的是工厂内的官僚体制,因为不确定能否长期在工厂内拍摄,一旦有拍摄机会就会日夜赶工。所幸的是受到了工人们的保护,从没有被告发,高层领导也不知道这部电影在工厂内的取材。
Q:关于另一部影片《死灵魂》以及那部在国内网上销声匿迹的同题材故事片。
A:因为当日的放映影片是《铁西区》,所以不想太多谈论另一部影片。对那部故事片在国内被禁并不在意。
Q:拍摄过程中拍摄对象知道导演在做什么吗。
A:一开始拍摄对象们确实表现出戒备,不过相处时间变长之后就能轻松自然地面对镜头。尽管他们从未疑问,导演也从未刻意告诉他们,但感觉上他们明白导演的拍摄目的。
Q:几年以后再重看这部纪录片有什么新的感受。
A:拍摄手法与现在还是非常像。不同在于,当时还比较年轻,因此片中也表现出相当的活力(全场笑声)。现在则更冷静,更能看清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铁西区》三部曲中主题最弱的一部。相当篇幅都是火车穿越铁西区各个荒凉工厂的空镜头和铁路工人闲散的春夏秋冬,在这些过程中徐徐托出和展开了老杜父子的故事。后者成为本片和三部曲全篇的亮点和仅有的内心世界的刻画。老杜悲惨颠沛的半生、父子相依为命的真挚热烈的情感、小杜面对过往美好生活照片时的泪水、老杜被看守所释放后酒后小杜被压抑情感的爆发,太让人动容。
另一方面来说,人的共情机制就是这么怪,对个体、鲜活的故事更加敏感,对抽象的、更为广泛的客观真实却往往无法切身体会:第一第二部宏大叙事下众生的苦难和一对底层父子的苦难比起来,反而显得那么弱。
看到一篇评论认为铁路工人和收废品的老人讨价还价,毫不客气的态度很不好,缺乏同情心。我的理解是:底层边缘人群的可怜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实同时他们身上也充满着赖以生存的狡黠,铁路工人其实也算是底层人,比边缘人生活虽然好不少,但他们也同样江湖,对这些他们自然非常了解。他们虽然也普遍有同情心,会可怜比他们困苦的人,但不会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的怜悯心态,同时这份同情心也相对局限于熟悉的人,比如对老杜,超过某个范围,他们往往比较冷漠。
其实我反倒是比较欣赏这种,知识分子往往是反着的,对身边的苦难往往是灯下黑,视而不见或者见怪不怪,对遥远的苦难却经常表现出一种圣母般的热情,同时向下撒播的爱心往往让受施者非常自卑和不安。
火车边上有一对辛酸的父子,他们姓杜
他们定义了什么叫相濡以沫。
我想当年王兵拍了300个小时,剪辑了18个月,这一段是他苦心孤诣要留下的。观众要嫌这个电影太长,你就直接从第70分钟看就可以了。揭谜底是在82分钟。
工厂的衰落不可遏制,领导也不管,你让工人管个啥。什么都坏了,报上去也没人理会。工厂里就是这么一股怨声载道的氛围,想想我当年我爸的工厂也是这样,那是当时南京最大的包袱厂,3503厂啊,就这么倒了。
骂粗话,骂脏话,纷纷抱怨,打牌喝酒,下围棋,也阻止不了工厂的衰落。就像这火车的轨道,一切都是既定好的,大家在年轮上滑动着,无能为力。
老杜找到了新的营生,儿子也有了收入,新房子看着暖和很多,终于可以踏踏实实过个春节了,电视机在歌颂伟大祖国,而我亲眼所见,在过去和现在,依然有很多最底层的中国人生存在地狱边缘。其实第三部素材的剪辑和截取已经比前两部有所精进了。
非常有生命力的电影。但剪辑上比较混乱,没有选择。长镜头沉闷而冗长。从艺术上说,导演呈现了一大堆很有意思的东西,却不知道集中有力地表达。
6
列车的不断行驶 父子故事
2011.Jan.9上海九亭 DVD
还有什么比生活更破败……生活又像铁路一样漫长。
货运铁路专线上的工人,主要围绕着独眼老杜和他的儿子,“捡”煤球被抓,离开铁路边,在飞机场附近继续谋生。沿着火车前进的空镜很多,如果是铁道爱好者可能更喜欢。
所有交通工具里,我最爱火车。
铁路延伸之处,是难以抑制的哭声
《铁西区》是我近几年看过的视角最好的影片,从底层观察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制度的毛病不经放大,也不经修饰,直白的摆在你面前,ZF鼓吹的未来是看的,是想的,不是过的,看到老杜儿子看着照片失声,我真他妈想骂他MB的。大学独自旅行计划的最后一站---铁西。
其实这仨片拍得很拙,贵在选材
如同旋律在乐章中的重复 观察则更进一层 仿佛隐身了的摄影机越发贴近到人物内心 雪和铁轨都规律且冷 从工厂到艳粉街到铁路 镜头记录了一代人的轰然坍塌
剪辑和前两部一样粗糙,但铁路边的老杜父子真是让人难以忘怀。老杜被抓后儿子杜阳翻看着父母相片,镜头一转掉下泪来。忍不住去看守所寻父才得知父已回家。在饭馆他向父亲诉说自己的思念,跪倒在地,像孩子般耍闹…实在是太让人动容和感动了!真实、震撼而残酷的纪录片!//20191220北京UCCA新亚洲影志9小时马拉松放映。看到老杜儿子那一段,再次忍不住泪流满面。任何影帝演员都无法演出如此真挚的情感。
是第一部的回响,父子故事是火车奔向幽冥前的延宕,最终彻底脱缰成为无意识之眼。批评剪辑的省省吧,三部分构成了一个超过《浩劫》和《撒旦探戈》的雄浑结构,雷霆万钧。
列車穿過你的變遷,「人生不容易啊,孩子」
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这套纪录片终于在这第三部里有种奇迹发生的感觉,杜氏父子的故事讲着讲着就从铁路工人群体中轮廓清晰起来,很动人。好像也很少在王兵的其他电影里看到如此贴近拍摄者内心的段落了,儿子捧着一大堆家庭照片眼泪跟断线的珠子一样。铁路的镜头很写意,一路尽是废墟
百度百科:制作过程 → 该片开拍前,王兵拟定了一份拍摄大纲,铁西区最让他痴迷的地方有三个,这三个地方正好可以组成拍摄的主体——工厂、铁轨、艳粉街。王兵决定就用这三个场景来概括整个铁西区,这三个地区也正好是铁西区特点最为鲜明的区域。该片拍摄的过程中,王兵其实并没有按照区域的递进顺序来拍摄。摄影师出身的王兵,随机性的在铁西区内寻找最好的景深和景别。王兵不与拍摄对象接触,原因之一是性格内敛,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因为王兵害怕有阻力影响纪录片的拍摄。→ 导演王兵及作品简介:…… —— 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到2001年拍摄结束,一共积累素材长达300余小时。2002年,《铁西区》粗剪版完成。→ 王兵:当铁西区变成《铁西区》: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essay/
3小时
老杜实在是个倔犟的生命。《铁西区》作为对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发展,同时也是新的开启。这个开启既意味着中国新纪录运动发展在一个广阔的世界电影的视野中朝向与世界电影的有力对话,也意味着立足于中国本土的纪录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使命和标杆:良心和职责的标杆。
当老杜因为在铁路边上捡煤块被抓,小杜拿出从前的照片给王兵看时哭了,我的眼泪也没忍住,要多硬的心肠才能对这些悲伤无动于衷?当火车驰过一座又一座工厂的残骸,一个时代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跟随镜头投去最后的一瞥,从此一切都不复存在。感谢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