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我惊叹于它的如此丰富。你能从中读出无数个作品存在来。在我观看的时候,我感到我的面前呈现出一个无数层情感交叠的世界。无数的眼界在其中奔走绽放,如同万花筒一般。你可以从无数的视角去看待它,每一种感情都奔流着构成一个世界。你可以从爱情的角度去看,也可以从父子的角度去看。当父亲愤然离去之后,小刘摇摇欲坠地愣在原地,眼中充满迷茫与不安。他无意识地坐下去,差点从板凳上摔倒,就像一堵塌倒的墙。他的力量与勇气似乎没有了,他变得软弱与无助。而一旁的雷门试图安慰他,不停地对他说:“没事,你可以住这。”“你单身了,你又自由了。”对他们来说,离开父母无非意味着没有地方住,没有舒适的生活条件提供。他们无法理解对于中国人来说,父母意味着什么,孝意味着什么。
你也可以从国民的保守性与落后性的角度去看。雷门最后被逐出那扇大清朝妄自尊大的朱漆金銮大门似乎象征着中国最终还是向新事物关闭了大门。而在京剧大师谭老爷看到洋戏后的那个表情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传统必将走向没落的命运。谭老爷是京城最受欢迎的京剧宗师级人物,他对洋戏一直以来嗤之以鼻,就像京城里人们普遍的态度那样,认为它是魔光鬼影,是坏的,是败坏祖宗的东西。而当他亲眼目睹了电影之后,我们看到了他微微低头的、若有所思的无奈表情。后来他说:还有更大的事变要来。他意识到新的东西正在涌来,传统的中国正有一场变革呼之欲出。这似乎是一场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斗争,而新事物最终战胜了旧事物。但在如今后殖民主义批评的思考里,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从西方引进的一切,真的就是“先进”的吗?电影取代京剧,传统社会土崩瓦解,我们向西方学习近代文明,真的就是“对”的吗?
在这里,我们看到传统与现代原本不是如此地二元对立。艺术本无传统与当代的矛盾,那只是一个时间性的规定。只要是真正的艺术作品,人们就能自然的对其有所领会。这就是为什么在看完电影后,所有人原先的偏见都一扫而光,人人都为电影而惊叹,人人都喜欢上了它,人人都迫不及待地去影戏馆看影戏,人人都接受了这个新生的事物。但这并不表示京剧就“被征服了”,这不是什么战争。京城的老百姓照样爱唱京剧爱听曲子,没事哼段小曲,来段相声。它们甚至可以如此融合。电影里有两个对此十分有意味的镜头,一个是小刘的电影里拍下了胖子瘦子的一段相声,播放的同时现场的胖子瘦子说起相声作配音,令人们忍俊不禁;另一个是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拍摄了戏剧泰斗谭兴培的《定军山》。如此这般,在艺术里本无对立,人们对充满生命力的东西自有领会。
当我看到人们对电影中闪现的自己表现出惊异的神情来时,当我看到他们惊叹于其中呈现的真实的生活画面时,当我看到他们第一次为电影里长城的美发出这样的惊呼时,我终于明白了Morrison曾说过的“电影是存在的意义所在。”小刘说的很简单,每天的日子,过去了就过去了,但是用影戏机,就能留在里面。在那之前,人们从未如此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日子,“看到”自己。他们大喊:那是我!仿佛一个新的发现。他们第一次这样强烈地意识到存在。马克思说,人在和自然物的遭遇中领会到存在物的存在,而艺术是人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欣赏自身。这一刻,福光普照,黑暗中亮起来了,他们的存在散发着光芒。
在此前种种之后,我却宁愿从“朋友”的角度去看它。这正是题名的由来。因为我是如此偏爱电影结束前的那一幕:黑白斑驳的影像里两个脑袋从高高的长城城墙上向下望,从旧时光里张望来年。这是两个曾生活在一起的梦想家。虽没有裘马轻狂仗剑天涯,毕竟曾在大时代里哭笑,曾为梦想孤身一人。也曾登长城,志高远;也曾伤别离,忆往昔。
梦想是年轻时多好的东西,希望是那时明亮的眼睛。我喜欢看人们第一次面对电影时的惊慌。他们尖叫着逃跑以为火车就要开过来,他们踉踉跄跄地躲闪以为人群正向他们走来,他们急切地挥舞抓挠以为帘子后面有隐藏的机密。年轻人好奇地打量它,热切地研究它。这让我觉得新的东西是如此的美好。它充满了灿烂的希望,璀璨的梦想。
《西洋镜》讲述了电影在中国落脚扎根的故事。电影取材于中国第一批电影人拍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历史。电影在1999年上映,算是对百年前《定军山》的致敬。翻翻《定军山》电影的相关资料,似乎并没有发现有《西洋镜》的电影男一号——夏雨饰演的刘京伦这一号人物。(力捧夏雨?呵···)电影以个人事业、爱情经历来讲述中国电影的起源,很有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色彩,显得更有人性化,更贴近生活。
电影首先以资料片的形式表现了百年前老北京的生活百态,之后逐渐由模糊转为清晰,再变为彩色正式进入电影内容。变幻似的蒙太奇手法将观众的思绪从现代带入清末,手法就当下特技横飞浮躁连篇的环境里显得落后,在电影制作当时已经相当巧妙。初入的情节就显现了在清末时期海外新文明的进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这些可以从把照相机当成“摄魂机”的民众和任老板责骂照相技师刘京伦摆弄唱片机的情节中反映。当然后来任老板拒绝与电影商雷门的合作以及最后雷门被驱逐出境的情节,其实相对是当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缩影,从而表现了愚昧性。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话说作为喜剧电影,其中的很多情节处理得非常生动。比如刘京伦初窥电影的惊讶和喜爱、后面制作小人像研究电影原理的欢喜感;比如北京百姓观看“影戏”被影像中驶来的火车吓退的情节,等等。鄙人唯一感到有些缺陷的是电影的最后,它并没有详细介绍故事后来是如何成功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记得刘京伦和任老板,当然还有伶界大王“谭贝勒”,之间是有些思想文化“冲突”的吧?至于后来的老百姓在新片中看到了自己、熟人和中国的壮观山河而为之赞叹不已;刘京伦和谭小玲的爱情开花结果;只用文字交待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都为电影的圆满结束画下了浓厚的一笔。
通篇来讲,电影讲述了中国电影诞生的历史,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对话诙谐幽默,故事引人入胜,让人笑中带感人。电影用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清末时期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世俗的平民生活以及中外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用其中的矛盾来展现喜剧效果,让人捧腹欢笑之余又能意味深长地思考一番,在近代国产片中不失为一部佳作。
这部电影是少数的刻画晚清末年底层清朝人的生活,也揭露了很多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清朝曾自以为是全世界最鼎盛的王朝,没曾想自己其实已经落后世界一百年,当外国人来到中国,洋枪洋炮轰开了清朝的国门,彻底打击了清朝自以为是的自信心,展现新的技术,被自命不凡的清朝人认为是奇淫技巧,不肯面对落后的现实。
法无正邪,人有善恶,作恶的事外国的军队和政治家,然而技术只有先进和落后,没有善恶之分。晚清的悲哀在于他曾经强盛,当这份强国的自信被彻底击溃时,绝大多数人是无法振作的,他们只能躲起来,逃避现实,说外面都是骗人的,以此来保护自己可怜的自尊。
《西洋镜》勾画了在电影传入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的矛盾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不同国家思想文化的冲突、电影与戏曲的冲突、以及刘京伦与任老板谭贝勒的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的背后是国民的保守性与落后性,是闭关锁国的清政府之愚昧性。雷门最后被逐出那扇大清朝妄自尊大的朱漆金銮大门似乎象征着中国最终还是向新事物关闭了大门。任老板拒绝与电影商雷门的合作,也是当时中国社会封闭性的缩影罢了。
照相馆里的一个小伙计说:“咱们这样的人,生的贱,死的也贱,那是命。”这种话语听起来字字扎心,我不禁默然,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主导下,有多少这样平民百姓式的小人物秉持这如此的观念,浑浑噩噩苟活于世?
这样一个封建而传统的社会下,当紧缩的国门被迫打开的时候,开化的思想,新鲜的事物都奔涌而来,看过影戏的半百老人都承认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小刘说“只要是玩意儿地道,咱看了就长见识,管他是谁的”。新的思想开始进入到国人的观念里,也似乎预示着一种新的事物必将出现。
电影便是这样一个社会状况下新事物的一个代表,从排斥反感到接受和喜爱,电影在中国从传入到盛行的过程曲折而艰难。即使顽固的守旧主义一浪接一浪试图将西方思想文化挡在国门之外,但大势所趋之下,在保守思想主宰下的中国社会最终还是接纳了新的思潮。
而在京剧大师谭老爷看到洋戏后的那个表情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传统必将走向没落的命运。
种种迹象都表明了,传统的中国正有一场变革呼之欲出。
但在如今后殖民主义批评的思考里,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从西方引进的一切,真的就是“先进”的吗?电影取代京剧,传统社会土崩瓦解,我们向西方学习近代文明,真的就是“对”的吗?或许,传统与现代原本不是如此地二元对立。
這是一部隊中國電影發展史的美好回憶。我們感謝第一個把電影帶到中國來的人,感謝第一個放映電影的中國人。
夏雨绝对是票房毒药
好感慨啊 处处都是思潮的对抗 像双方都以千钧之力在针尖儿对准 而这个点却是个小伙计 父权和个人意志 封建和科技 传统思想和新奇创新 不分好坏地随时角逐 洪流里的人不明所以地应对着 最后还是要成为自己台词铺得好 但英语还不够chinglish 夏雨演得真细 Ready 嗯 那句 你就留在这里了 也相当动人 他也演过这么多不痞的角色 也都演到了 这得是本色出演 的程度 不应该只记得一个马小军
曾经央六看过,没太大印象了,只是记得还行。。。
西洋镜,我说怀念这个词,会显得很老吗?- -|||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不过此片噱头尔。
08年老师推荐给我们看 里面有一句话触动我的心 外国人对刘京伦说大概意思是 走吧我带你离开这儿离开这个愚昧的世界 现实里谁能带我去我想去的新世界?
不管是西洋镜还是东洋镜,只要能甄别赝品,就是照妖镜。
能做到举重若轻,把一个大事弄成一个小事,而且人物都很鲜明,确实不易
清朝版《天堂电影院》
令人惊叹的合拍作品,致敬了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用一个虚构的故事带领我们还原了电影进入中国的大致过程。但是,本片在艺术外,却因为其描写的晚清社会背景而具有着极大的张力,传统还是新兴?封闭还是开放?中外合作还是仇视?狂妄还是理性?个人还是家族?自由恋爱还是包办婚姻?平等还是等级?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矛盾的人,友善的外邦人和无法再回到过去的“离经叛道者”,不可避免的改变和遗憾丢失的传承…这部影片中的这些要素联合起来构成讲述了一个特殊时代的一个特殊事件,并且并不显得冗杂反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实在是令人惊叹。(唯一的问题:打架那一段戏的感情变化太快让人感到突兀)一个自己选择出国然后打拼多年返回的导演,在这部影片中表达了无数对于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过往与未来的思索。也让观影者无不深刻地反思。
在上海豫园里现在还有西洋镜这个小玩意儿
最近才刚回想起来这部片子 好巧
近期学术新论《定军山》是首部中国电影为误传。那么此片便是个女导演用力裹挟想象亦或者一厢情愿的历史fiction,(原)剧本倒是扎实。因为失实被电影史家集体讨伐,可以理解。换个角度,漂亮的光影细节,老北京日常空间和夏雨天然呆的脸也许暗含新解。作为中国电影史的迷影式猜想,略有可咀嚼的余味。
小时候中央6看的,记得好像还不错,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吻,两个人的那种想吻又害羞的样子,真实又可爱,后来看幕后故事,两个人的吻戏是清场拍的,两个人特别害羞,然后还有人在上面偷看,哈哈哈哈真的好有意思~
看演员阵容就知道不可能是烂片。事实也的确如此。一部致敬意义远大于剧情意义的电影,感谢一百年前的那些人,让电影扛起了更多人的梦想。
《西洋镜》也可以算作一部致敬的电影,尤其是看到那个经典的《火车进站》,观众都被吓到,以为火车要撞到他们——和《雨果》里观众的反应很一致。穿西式服装的洋人,和留长辫的中国人,在同一个镜头前有同样的表现。但是转而想起影片中,中国人戴着有色眼镜看洋人,似乎看怪兽一般。但是他们忘记本质上,他们都是一样的人,在火车驶来时都害怕被撞到。所以我认为,胡安在影片中叙述“中西结合”友谊受到的误解,其实更是以此为小的基点,力图展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时必然要先受到情感上排斥。但是文化的碰撞一定会走向文化的融合,然后在互相成就的基础上以一种更崭新的姿态向前迈进——就像中国人接受并爱上了电影这个“舶来品”,最终诞生出中国自己的电影。
基于致敬角度,是不错的历史剧情片。夏雨天生是荧屏的脸,太吸睛了!很多老戏骨加持,电影诞生记的大观园的感觉。少年与电影的梦想,坎坷但至性,电影与戏曲的联姻,新潮与守旧,先进与传统,洋人与清人,自由恋爱与媒妁之言,门户开放与闭关锁国。剧本创作比较好莱坞式,配上京片子中式时代感,杂糅的味道甚是绝妙。感情戏加的也很诗意,画面和配乐都很有质感有考究,感受到了导演的用心。
一个清朝人的英语好得让我汗颜。透过窗口以窗帘为幕布给女朋友放电影真是个太浪漫的桥段。夏雨好多地方表现的还是有点刻意,比如上台讲话时的紧张和结巴。电影最初是用来记录的,到现在已经远远不止这么简单了,或者说“记录”这两个字的意义已经不再简单了。总之,电影是个梦,尤其对于一无所有的人。
上电影课老师给放的。是根据中国首部影片《定军山》改编而来,据说《定军山》残本已经找不到了,可惜。这一部2010年的片子在我看来较成功地诠释了1905年时的场景,也很能把人带进当时的氛围。主要演员也很强,很好地诠释了这样一个故事,让人感动也让人唏嘘。Pioneer的路途总是布满坎坷,但这份勇气确实令人钦佩!来到北京一年多了,却还没去过长城,看完电影突然有去参观的冲动,打算这周末去啦!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