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路易·马勒曾经也在好莱坞待过十年,这是他回法国后的第一部作品却依旧保留着他一贯的水准,我想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吧。
――――卡夫卡·陆(KavkaLu)
[img]
http://www.dvdfr.com/images/dvd/cover_200x280/17/17707.jpg[/img]
在主动的告别里,生命选择遗忘;在被动的告别里,我们陡然长大。
当大限接近,我们才会懂得攥在我们手中的只有回忆,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个非常奇特的时期,成人世界的戏剧在孩子的世界里成为无法拒绝的担当。
作为法国人,作为导演的童年,他理解离别的的含义。
朱利安在站台上辞别母亲,眼中的依赖将留进母性的心里,而风雨的路上孩子将冷暖自知,种族是成人政治拉扯的话题和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姿态,孩子的眼里的喜好与厌恶则简单得多。
在灰蓝的天际下,妈妈的吻痕在额头闪亮,远行的列车将告别典雅、从容的过去,恶魔将欧洲的带进了人间地狱。
作为欧洲精神主体的宗教,此刻,你是否在场?人间的友情和悲悯无关任何时局,它来自于生命良知的直觉,来自于没有失去理性的心灵,
孩子的眼中掠过欧洲田野的暮色,黑暗快来了。
树林和灌木丛掩遮了视线,琴音清脆,心音怅惘,远去的孩子,孤独而行。
教会学校的宿舍老让我想起幽闭这个词汇,可是,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希望,这样的感觉会让阴郁的天空瞬间明亮起来。
在影片的开始部分,路易·马勒描绘的寄宿学校生活和他自己的经历有关,高跷的对峙,洗涮时的淘气孩子世界的争执、吵闹却也预言着成人社会的某些必然,这些平常活动的描绘为推动高潮做了必要的准备。而大段蓝红两军游戏出现在影片里是非常点题的,争斗和取胜常是人类此起彼伏的乐趣,当生命告别学校的约束一切就会重新选择,就如被上帝下的咒语。影片是在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里,它同时也象征着人类纯真的童真,当没有外力挤兑时它总是处在幼稚的喧闹和自我陶醉里,他们所有的感受都是来自心里的第一反映,率真而笨拙,哪怕是对美女想入非非,偷看裸体画片也只是本能使然,他们没有对于世界故意地恶意,直到成人世界的纷争将他们分成不同的种群和等级。
正如马勒自己所说:我所有的电影都是以纯真的丧失为主题的。
这是人类必然的路径,为了活着,我们妥协,为了活着,我们成为众人的帮凶,价值观在很多时候都是自欺欺人的把戏。
影片前半部的成人大多数是老师和神父,在境遇的描绘里,只有偶然来校的德国人和轰炸让观众明白他们在战争状态里,欧洲电影的布光往往有着古典话派的凝重,利用光线制造出局部的重点以唤起人们的注意,这样的手法避免了色调的亮丽形成的虚幻感,增加了影片画面的厚重以及历史的沧桑感。孩子服装的深色调在冬天的冷色环境色里非常突出,在严冬覆盖着的大地上倍感孤独。
对于波奈的处境,导演仅用了窗外德国军官和神父对话而教室里的孩子掠过不安的表情表现了危险的迫近,影像本身最能让观众直接感受剧中人的境遇。在剧情设计上,波奈的秘密是于连偷窥来的,这十分符合孩子的天性也避免了庞杂的叙事,而我们现在许多导演都喜欢非线形叙事故弄玄虚,其实,这只是炫技,说穿了没啥新鲜。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在平淡里的,一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会彻底改变棋局,教会学校的招牌对于野兽没有意义,成人世界的战争正在践踏孩子无邪的心灵。
找宝藏和德军相遇的,观众一下就能看到波奈的恐惧,神父在战争时期的祈祷却只能在精神世界找到灵魂的归宿,在现实里他不仅无法阻止德国人带走孩子,也无法让自己真的超然于尘世之外。
信仰的力量在哪里,他的终点又是什么?也许西藏的哈哈喇嘛的话接近本质,修行是意义所在,可是除此之外微乎其微。
人类,兽性的爪子一直藏在温文尔雅的背后。
餐厅在欧洲文化里占有重要的位置,那个老人的形象带有导演主观上对于尊严的认知,这个在危难里不失尊严的老人对于于连一家乃至人类都有着意义,他是神父做弥撒时候话语的延续,这是欧洲人文精神的一部分,这里面包含着反思的精神。路易·马勒在片中还有一段卓别林的胶片《移民》,孩子们和神父的笑声里银幕上出现了美国哈哈女神的塑像,这里的象征性和那条拦住移民的锁链一样清晰,这些隐喻性的镜头正是我们大陆导演欠缺的,毕竟隐喻是有技术含量的。
恐惧终于降临,天使和圣母只能见证未来的欧洲,这一段留着导演记忆的重现,我最感动的是校长被捕离开学校的场景:再见,孩子们!
再见的还有童年,从此,这些孩子因为同伴的消失(死亡)而长大,认知生命的方法往往和死亡有关,这影响了路易·马勒的一生。
【附录:影片资料】
《再见,孩子们Au revoir les enfants》1987
导演:路易·马勒
主演:拉法艾丽·弗托Raphael Fejtö、加斯帕尔·马奈斯Gaspard Manesse
片长:104分钟
奖项:1987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88年法国恺撒奖7项大奖、198哈年英国电影奖最佳导演
个人评价:艺术性7.5,欣赏性7(人道主义的好影片)
2006年3月8日 星期三 下午23时27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
[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那天清晨,所有的平静与安详都被打破,因为同学的出卖背叛,一些犹太人孩子和老师被德国人逮捕,Julian不得不暂时离开学校,更将与自己的朋友和校长永别,那一刻他长大了,他终于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人性的险恶,那一刻他与自己的童年作别。
剧情的发展平静真实。结尾的高潮戏无爆点,却像海啸一样,由内而外,充满力量。一句孩子们再见,再见即是永诀。可是影片中的孩子呢,他们哪里知道何为再见,何为永别。一句话的功夫,男孩变成了男人。
二战,犹太人,屠杀,这几个词连在一起,就足以描绘出一副沉痛悲壮的画面。《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安妮日记》到《苏菲的抉择》都是历史的讲述者。
1987年路易·马勒执导的《再见,孩子们》同样与那些黑暗的年岁有关。
片子里无一个战争镜头,没有赤裸裸的残酷,所有的故事在一个教会学校里展开。在那个寒冷刺骨的冬天,一群孩子的童年随着一场告别而结束。
正如老师所言,来自富裕家庭的朱利安康坦聪明且自大。不愿离开巴黎离开妈妈,嘴上却从来不肯承认。火车上他眼神忧郁,孤单的凝望着窗外的树木倒退。
镜头里,这个法国郊区的冬天,阴冷灰暗,男孩们唱着圣歌,皮鞋在石板路上踢踏着,列队走进修道院小学。
在学校里朱利安没有对手也没有知己。也许是富裕的家境和聪明的脑子使然,他对周围的一切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
他读很多书,上课看课外书,和老师开玩笑,晚上打着手电筒看书,但不妨碍他考出好成绩,在同学中树立起威信。
转学生波奈显然引起了朱利安的注意。他的衣箱里装着很多书,还有一本《福尔摩斯探案集》。
朱利安并不友好,他一贯的骄傲让他告诉波奈,妨碍我你会遗憾的。
孩子们开始欺负这个新来的沉默而有些孤僻的孩子,而波奈并不做什么反抗,跟这些孩子们总是有一种疏离感。
很快波奈的才华显现出来。
他可以解答黑板上的数学题,文章写得比朱利安还要好,甚至能弹一手优美的钢琴。老师说,朱利安出现对手了。
朱利安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开始关注波奈,也许一开始是带着不服气和孩子气的敌意,但慢慢他意识到这个男孩和他有着相同的志趣,他们可以成为朋友。
而聪明如朱利安,同样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了波奈的秘密。
朱利安仍然和波奈成了朋友。
他们在夜里打着手电读《一千零一夜》,那些缱绻热烈的字句让他们怅然若失。
警报响起后他们躲在钢琴教室里弹钢琴,在厨房偷吃东西。
在黑暗中的树林一起摸索着前进。
打完架后因为对方的滑稽笑出声来。
孩子的友情来得纯粹。直到最后,朱利安也没有因为波奈的身份而离弃他。
外面的战争似乎并没有影响到这里。除了偶尔响起的警报让他们要到防空洞去上课,来学校的士兵似乎也不是什么威胁,他们的生活并没有被打扰。
他们学习文学历史,学习数学,学音乐,但他们不了解战争。
对于战争,孩子们只有从大人那里得来的认知。而究竟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他们并不清楚。
朱利安问哥哥,人们为什么要反对犹太人,哥哥并不能给出令他满意的回答。
不过在孩子们这里,战争不是他们在意的东西。
男孩们抱怨着寒冷的天气和学校的食物,下课后踩高跷,玩着红队绿队的野外寻宝游戏,偷看书上的女人裸体,给美丽的钢琴老师写信。青春的气息肆意勃发,没有被严寒阻隔。
在那个早晨,老师指着地图告诉他们,德国人已经被打垮了。但闯进学校的士兵意味着战争还没有结束。他们带走了波奈和另外的转学生。
因为是犹太人,所以必须离开。
波奈,他没有丝毫慌乱,静静地取下衣帽架上的衣服,和同学们握手。
他安慰朱利安说,他们迟早会抓到我的。
像餐厅里的犹太老人一样,他镇定从容,带着不容侵犯的自尊。
战争在那个早晨突然显示了它丑恶狰狞的模样。
朱利安看到,那个曾经被同学们取笑的伙夫出卖了学校,
本应站在上帝那边的修女,出卖了藏起来的犹太同学,
包庇犹太学生的让神父,被认为有罪被士兵带走。
在此之前,朱利安思考死亡,但他仍是个被保护起来的孩子。影片安排他尿床的情节,也许正说明他并未长大。
孩子们对波奈的取笑,无关种族歧视。
让神父宣扬爱和仁慈,但他的信仰没能拯救他和孩子们。
片中放映卓别林电影的片段,导演给了很多镜头。
你看到,神父和那个出卖他的人在一起放声大笑,孩子们被逗得哈哈大笑,美丽的钢琴老师在伴奏,光影之间一片平和,最后的背叛与告别就显得尤为残忍。
影片平静而克制的讲述,将孩子们的纯真与战争的残酷对立起来。
看着朋友和神父离去,那群孩子无能为力,恐惧在那一刻侵占了他们。他们挥起手告别,脸蛋冻得通红。当那扇门后的身影消失,他们对残酷的世界有了真正的认知。
神父说,再见,孩子们。后来他死在集中营。那些犹太孩子也永远留在了童年。
朱利安凝望着那扇静默的门,眼泪在眼睛里发亮。
他说,已经过去40多年了,但我至死都会记住那个1月早晨的每一秒钟。
在法国新浪潮那帮导演里,最喜欢的是戈达尔,最耐看的是特吕弗,最爱看的是候麦,而对路易马勒,总有一种别样的情感,仿佛他是新浪潮的一员,同时又游离之外。我想这与他去美国发展那段历史不无关系,一个能拍出《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这种观赏性极强的电影的导演,往往会让人无意间忽略了他电影里的深度。我就是这样简单的把他归类到黑色影片导演的行列中的。
然后,我看到了《再见,孩子们》的海报。黑色的背景下,俩个孩子依偎在一起的脸庞,眼神迷茫却纯真。他们中间像有一面镜子,映射着彼此的青春。
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看到了这个片子。
以为一部单纯的成长的片子,没有想到是在那样一个大背景里。二战期间,德国占领下的法国,与德军合作的法国,应该也是法国一段比较丢脸的历史吧
Julien和哥哥Francois被送到了乡下的寄宿学校,这个学期新转来三个学生,有一个在Julien的班上,叫做Bonnet. Julien有点像小时候我们班上的班长,聪明,好学,人缘好。而新来的Bonnet,与Julien一样好学,聪明,喜欢阅读,比Julien更甚的是,可以弹的一手好钢琴
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有点欺负Bonnet,一方面因为他是新来的,另一方面因为Bonnet这孩子有点孤僻。Julien也是属于欺负 Bonnet那些孩子中的一员,但是却毫不掩饰他对这个新伙伴的好奇。当然了,他俩搁今天就是标准的文艺小青年,或者说是少年,共同语言自然多了。渐渐的他们开始聊天,聊看过的小说,这时候欺负也更多的带了玩闹的成分。
一个偶然的机会,Julien发现了Bonnet的秘密:Bonnet是犹太人。Julien问自己的哥哥,为什么犹太人是我们的敌人,哥哥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忙着叫Julien帮自己给美丽钢琴老师递信。战争,政治,种族,这些事情都不是孩子应该关心的话题。童年的纯真与青春的萌动,才是成长的主旋律。
Julien与Bonnet渐渐成了好朋友,童子军一起找宝藏找到迷路,最终被德国兵送回;警报的时候躲在钢琴后面,趁大家都在防空洞里的时候,一起弹钢琴,吃栗子;Julien的妈妈带他们去餐厅吃饭(犹太人不许入内),因为帮一个犹太老绅士说话,被法国兵训斥,情况危急的时候,居然一个德国兵出来帮他们解围(因为垂涎Julien妈妈的美色)。我以为一切都会顺着一个美好的方向发展,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在那个寒冷的一月的早晨,盖世太保带着一队德军闯入了正在上课的教室,叫大家指出这里的三个犹太孩子。教室里很安静,没有孩子说话, Julien不安的望着Bonnet,被狡猾盖世太保猜出了Bonnet是犹太小孩。另外俩个孩子逃跑了,却依然被抓了回来。盖世太保叫大家收拾东西,然后到操场上集合。Bonnet把看完的小说都送给了Julien,Julien也把两个人夜里偷偷打手电看的《天方夜谭》送给了Bonnet。
操场上,盖世太保审视着这些剩下的孩子,盘问着他们是否是犹太人。这时候,Bonnet,另两个犹太孩子和窝藏他们的校长被德军带了出来,孩子们纷纷说:再见,神父。神父校长说出了本片的片名:再见,孩子们。
神父和Bonnet们被带走了,Bonnet临走前停留了一秒钟,望着Julien,Julien跟他挥手,然后Bonnet就被德军推出了门外。镜头在那个没有关闭的门上停留了三秒,是那样漫长的三秒。然后镜头转向了Julien的脸,响起了一个成熟的画外音:Bonnet等三个孩子死在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神父死在了毛特豪森集中营,学校在1944年10月重新开课,已经过去40年了,但我至死都会记住,那个一月早晨的每一分钟。然后 Julien的泪水充满了茫然的双眼。这是Julien的心声,也是路易 马勒的心声
第7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再见,孩子们》,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战时儿童的天真但无奈的评价了!
曲有误:
那个1月的早晨,时间抚平不了永别的哀伤。
心是孤独的猎手:
神圣的友谊。在战争面前,我们都是逃不了的小人。
贞洁烈女:
调度和节奏的把控堪称大师,电影所表达的主旨和剧作的水准实在太让人喜欢了。
法罗岛岛主:
不要认为孩子们不懂得反抗,只是这种力量更加悲怆,不信你听,他们在向神父告别。
麻雀:
基于Louis Malle童年时代的印记,法国人卑微的浪漫尊严仍不免屈服于时代的淫威,留下伤痛。
晓风与你残月:
没有刻意去煽情,只是平平淡淡去讲述一个属于自己也属于那个时代的童年回忆,再见我的朋友,再见让神父。可惜伊莲娜戏份太少了。
Pincent:
通篇孩子的视角与体验,那些生动的记忆碎片永远留在童年往事里,告别时的难得克制,是为大师的体现,但依然快要热泪盈眶。无论从前,离开之时我要一个一个地同你们握手。
飞檐:
真挚纯粹的情感静默流动,尽管未能抚平战争的痛楚,依然是历史进程里最动人的部分。政治与武器冰冷不觉,却无法剥离人与人返回到最本真的连结中。孩子们看卓别林的时候特别高兴,这个片段印象太深,快乐与痛苦或许都在同一个视平线里。最后的告别,不掉落的眼泪有多倔强,这份感情就有多深重。
我略知她一二:
路易·马勒的私人回忆录,天真而稚嫩,善良而纯粹。童年的友谊永远是最真挚且最难忘的,他们从排斥到接纳,从抗拒到拥抱,他们的情感一旦被确定、被认同、被珍惜,这段关系便是最坚韧而无价的。 当四目相对之时,再见便不是分别,这种离开是为了更好的铭记他们之间的友谊,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个自然卷的犹太男孩,即使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但至死都会记住那个一月早晨的每一秒钟,和他眼角潸然流下的难过。
了却烟硝:
这类以二战为背景来反映犹太人真实生活处境的片子实在是太多了,导致我对这部看起来没有什么太高闪光点的电影并没有太大的好感,个人认为略显平庸。
在情节设置上就比较程式化:转来的新生遭遇其他所有人的嘲笑甚至敌视,另一个主人公从一开始的冷眼相待到后来慢慢化开融冰,这样类似的情节本就非常无聊,而导演也没有玩出更多的花样,前95%的观影过程只能说十分无聊。虽然最后5分钟的结尾非常漂亮,一声声“再见”确实让人心碎,不过也没有能将整部影片拉上一个新的高度。
另外两个小孩的表演还是不错的,整部影片的摄影也是十分冷峻,在无形之中给了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和紧张感。不过,影片中关于那个最后出卖整个学校的叛徒的一条线还是略显不太自然,树林寻宝一段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怪异感······
#FIFF7#DAY5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路易·马勒的童年半自传影片,获1987威尼斯金狮奖。基调隐忍而克制,避免了任何刻意煽情与渲染,节奏不疾不徐,结尾的平静中狂涌着穿心的伤悲,面部特写长镜令人想及[四百击]。灰冷的冬日色调,两人心照不宣的秘密同盟。操场踩高跷比赛,灌木林寻宝,饭店,宵禁,盖世太保对比,[天方夜谭]。(9.0/10)
8 童年难以承受的告别 朱利力安自己也不知道那一别就是永远;二战占领下法国社会一瞥 助人的德军士兵和保护犹太人的军官 为虎作伥的卖国贼 走投无路的内奸 苟安的小资产阶级市民 坚持信仰的牧师 以及一群正值思春期躁动不安的孩子 让纯真面对时局的残酷 用分离教会他们大人的纷争太过无情
在主动的告别里,生命选择遗忘;在被动的告别里,我们陡然长大。
校园上学的影像,勾起了不少中小学的读书回忆:那时候学到新知识有时会如获珍宝的喜悦,乖乖小孩的我基本没跟同学打架(打闹不算)倒是经常劝架(不果偶尔还会叫老师帮忙),有几个玩得很好的好伙伴……这世界始终是不公平的,所谓的平等只是在缩小“不公平”的差距……他被带走后,于心不忍地泪流了!
他们死在童年,他们再也不会长大了。
中规中矩的故事和节奏,是一部非常有年代感的“老样子”电影。一方面教堂是多重社会身份的混合物,另一方面孩子是介于童真与成熟之间的混合物,张力由此而来。
路易马勒是新浪潮中最不被眷顾的一个,早先拍了揭露法国伤疤的片儿,被逼的去了美国,再回来时带了这么一部自传色彩的片子,正合了法国人的意,好评一片。我反而觉得温情足够、冷静足够,少的偏偏是递进的节奏。俩个少年感情的升温慢得离谱,也并不觉如胶似漆,若少去那些乱伦的隐喻,就更凝练了
那种贴近大众的叙事、欧洲才有的仁慈,就像是男孩天生的坏天生的好天生的那种思想。太实际了,没能很抒情。就是古典文学抒情也是更多的。比较贴近这个时代的大众吧,或者一丝知识分子味道,淡淡远远稍微伤感一下,姿态比较正
7.7分 孩子们每天打打闹闹经常发生矛盾,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反而在军官把他们的朋友带走并且关闭学校是他们意识到那些朋友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恐惧终于降临,天使和圣母只能见证未来的欧洲,这一段留着导演记忆的重现,我最感动的是校长被捕离开学校的场景:再见,孩子们!还有男主噙着眼泪像他好友告别,平静的钢琴响起,留下的确是意味深长和沉重在主动的告别里,生命选择遗忘;在被动的告别里,我们陡然长大。
本該天真無邪的孩子們,爲什麽要承受太多,年少友情沒有破碎,生命沉重如此無奈。猶太人、納粹、集中營、蓋世太保…這些永遠分不開聯繫的詞語,是怎樣的一斷悲痛歷史。
“四十年过去了,但我至死都会记得,那个一月清晨的每一秒钟。”马勒用极其克制的手法再现童年时代刻骨铭心的民族伤痛。没有什么比看一两部好的电影更适合度过平安夜,也没有什么情绪比哀而不发更回味绵长。弹钢琴的美丽的伊莲娜雅各布。孩子们在防空洞里上课和祷告。孩子们观看卓别林会心大笑。
再见,孩子们。(该死的“深海小豚鼠”毁掉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好感)
心碎了啊,就算一起寻宝,一起看书,一起对着卓别林的电影笑,在那个冬天阴冷的早晨,他们再也不会回来
慢慢渗透我的心脏,待回过神来的时候,却早已泪如雨下…… 对生命的认识,却源于死亡。再见,孩子们!再见,童年!
愿二战中还有这么一个美好的角落,做游戏,看禁书,抢食物,变成好朋友。两个孩子的关系推进很合理很生活化。整体没有特别惊艳之处
“真难以置信,我是这个学校里唯一思考死亡的人”。几乎触到泪点的电影,我时常在想,一个人是否只有接近暮年才能与年少时的自己达成谅解。对比路易·马勒五六十年代作品,再来看这部去世前七年作品,他把自己最隐秘的身世都诚实说出来了呢,难道不值得流泪吗?
不管美国还是法国,大概都让路易·马勒爱恨交加。黯然离开美利坚,如同当年黯然离开法兰西。他终于决定要动用那段在纳粹统治下的童年记忆,把它拍成电影。这段记忆深深地影响了他,在马勒的另一部重要作品《Lacombe Lucien》里亦有所表现。全片叙事娓娓道来,犹如夏日里的偏僻海岸,带我们体验着平淡真挚的情感。而成人的偏见和暴力则毁掉了这些感情,“纯真的丧失”,这几乎构成了路易·马勒所有电影的主题。
【B】没有戏剧化的情节,细腻平淡,娓娓道来。欠曝青色调子的画面很美。
我一直以为封面那两个孩子是女的。好吧,我知道他想要讲什么了,但我觉得表现力还不够。大概是我看不惯孩子之间那种打打架就出来的感情?想到同是法国的放牛班,觉得后者更甚,估计是有音乐作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