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这么多、琳琅满目的海鲜可把我馋死了!
可惜我生活在内陆,能吃到的海鲜,真是屈指可数。
老还记得几年前,我在汕头的时候,和我朋友一起吃小海鲜,那味道真的棒极了!印象太过于深刻了,基本都是清蒸水煮、有的是蒜蓉
味道就是那种清清甜甜的感觉、没有一丝的腥味,就能够发自内心的那种很开心
不知不觉,都有几年没联系了,人生就是这样,走走停停。
那份情、那份回忆、那份美食都留存于心中
以下就是我做的一些笔记总结啦。
浙江三门湾
清炖海鲈鱼、红烧缁鱼、上汤河豚、
葱香豆腐鱼、清炖梅童鱼
礁石上面附着很多的贝和螺、藤壶
碳烤生蚝、白煮辣螺、高汤香螺
水煮青蛤、花雕炖血蛤
清炖佛手、醉泥螺
舟山渔场
全国四大渔场之首、初秋蟹子最肥、白蟹又名梭子蟹
蛇蟠岛码头
蛏子、春节前后最火
烹饪方式:盐焗、白灼、煲羹
浙江台州
青蟹、九月最肥美
姜片黄酒蒸青蟹、红烧青蟹
中秋前后,最宜吃蟹膏、花雕醉青蟹
清蒸鲳鱼、甜糟羹、咸糟羹
面食
三鲜面皮、麦饼
欢迎公众号:橘子爱看纪录片
资源非常丰富~
整个纪录片都是以家庭为单元
围绕家庭分离聚合
我们儿时的生活
吃过的食物都注定了成为我们以后鉴别没事标准
同样的美食,永远不能满足我们儿时的感觉
我们想念的,我们渴望某种食物
在大部分人看来不是多么的好吃,或者多么的能上桌面
但是那个感觉,思念怀念,永远是自己独有的
有的时候我们内心使劲追求的某种食物,某种镜头其实就是我们儿时的模糊记忆
没有感情,没有记忆,它们或许和我们的关系真是萍水相逢无定居
说到美食,我就忍不住口水暗吞。它的存在,跨越了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语言和不同年代的限制。
有关美食的电影或电视剧,总不时被人提及,并且让人津津乐道。说到这方面,我也词穷,只能推荐更多好的影视作品与你共享。
优秀的美食电影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它们都融通了人类独有的两个点,美食与感情。说到代表作,那可以罗列一大串,《饮食男女》、《南极料理人》、《深夜食堂》、《满汉全席》……
如果你看到这,我相信另外一部国产优秀作品《舌尖上的中国》,你一定看过。
是啊,我不仅看过,而且看过很多次。今天为你介绍另一部美食纪录片,如果你喜欢舌尖,也一定会喜欢这部片子——《小海鲜》。
“大海鲜饱眼福,多吃腻口,小海鲜饱口福,久食不厌。海鲜不宜大焖大炖,调味料过多,更是画蛇添足。运用智慧和技巧让鲜味出脱得淋漓尽致。烹小鲜如持家,需要从小着眼,用心经营,倾力守护。”
“我们身处的时代,物质丰裕和资源短缺并存。讨小海,烹小鲜,所有的气力、情意、坚守以及聚散悲欢,终于化成桌案上的一粥一饭。当我们远在都市享用美味,除了那些付出勇气和劳动的人们,最应该感激的是大自然的慷慨和犒赏。从大海到餐桌,小小海鲜,万千味道,值得慢慢欣赏,细细品味。”
看看上面两段文案,简直是舌尖上的风味,美食作文的满分素材。另外,解说来自舌尖同款——李立宏老师。
除了《舌尖上的中国》,李立宏老师还为许多经典影视配过音。比如《琅琊榜》中的梁王,《阿凡达》中的杰克等。
有同学表示,在得知《琅琊榜》中梁王是由李立宏配音后,不管剧情如何怎么听总感觉这那位皇帝竟然有了几分大厨的怪异气质。
说回纪录片本身,《小海鲜》聚焦于浙江三门县这个靠海谋生的小县城。画面从渔人劳作开始,分为两集《讨小海》和《烹小鲜》。
《讨小海》说的是劳作,着重于气力,摘藤壶、挖蛏子、捞佛手、捕青蟹。主角依然是普通大众,有徘徊是否接替父亲工作的年青人,也有甘愿放弃繁华喧嚣回到小地方自给自足的小夫妻。
《烹小鲜》说的是情意,着着于人生百态度和聚散悲欢。同样的人生百态,有奔赴千里回家祝寿的女儿,有花一个月时间为外孙泡制醉螺的老人。
当然,因为只着力于小海鲜,片中的菜式远不及舌尖丰富。画面和配乐也不及舌尖成熟。但不必感到遗憾,即使比起舌尖来,这也是一部值得更多人看到的优秀作品。诚如文案中所言“烹小鲜如持家,需要从小着眼,用心经营,倾力守护。”
这,也就够了!
本文首发公众号:周周看电影,微信ID:cdggodlife,更多推荐,敬请关注!
作为不能算是海边长大的人(离海有20公里,毕竟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岛)来说,海鲜可以说从小吃到大的,像我们文昌人就讲究一个「鲜」字,所以我们这边海鲜默认两种做法:海水清蒸,蒜蓉清蒸,水煮,油煎。
海水清蒸不用放盐,本身就带有咸味,极鲜的食材吃起来的味道是「甜」的,所以我们这用两个字形容东西又鲜又好吃,就是「甜口」。所有类型的海鲜都能清蒸,我尤其喜欢清蒸大贝,一种手掌那么大的贝壳,还必须是龙楼镇产的,非常好吃,满口的甜味。鱼蒸出来后,放上葱丝姜丝,然后浇上两勺酱油,好吃死了。
油煎一般只是煎鱼,用盐腌过的马鲛鱼(黑鱼),不放任何调料,直接用植物油煎,非常好吃,不过餐馆为了卖相,基本上没啥油,这东西必须油多才好吃,也算是童年吧,小时候老妈每个星期煎两圈,反正是别人送的,每年送五六条2你米多长的,都吃不完,
蒜蓉清蒸是我最喜欢的处理方式,我不吃大蒜,却喜欢吃蒜蓉,一般和蒜蓉一起清蒸的是我最喜欢吃的「螃蟹」,「扇贝」还有「龙虾」,满满的大蒜味一口吸进去,太他妈好吃了。
我吃惯了这些非常鲜的食材,基本不会接触重油重辣的菜,因为掩盖住了食材的不新鲜,可以吃出来的,恶心死了。
也不会去吃淡水鱼,从小马鲛鱼一一圈一圈的吃,淡水鱼的土腥味接受不了,真的是会吐那种。
像我们这还好,南海那么大,还能吃到不少野生的,不过基本也没啥了,以前我还吃过西沙海参,大腿那么粗的海参,不过难吃死了,涩死了,现在还有,不过很少很少了。
我发现纪录片里基本只讲浙江三门地区,而且只有两集,许不是当地海鲜宣传?
青蟹。「我还是第一次看见青蟹,淘宝店有卖」姜片黄酒蒸青蟹。黄酒醉青蟹。 清蒸鲳鱼。 泥螺。「我都没有吃过」【醉泥螺】一天后,腌制泥螺的盐水倒入锅中,加桂皮姜片黄酒煮成卤汁,冷却后倒入罐子再次密封。一个月后,即可。 三鲜面皮。麦饼。海鲜面。蛋煎扁食。牡蛎炖豆腐。红烧对虾。蛤蜊芙蓉蛋。酱爆短蛸。水煮藤壶。豆豉金枪鱼。油爆虾蛄。家常小黄鱼。甜糟羹。咸糟羹。 —— 清炖海鲈鱼。红烧鲻鱼。上汤河魨。清炖梅童鱼。葱香豆腐鱼。碳烤生蚝。白煮辣螺。水煮清蛤。花雕炖雪蛤。 佛手是稀有的一种藤壶。采佛手是危险最高的一种行为。意外受伤的情况时有发生。运气不错的时候,三个小时能采400块钱的佛手,两个人。 清炒佛手。 白蟹,就是梭子蟹。 以前好的时候100多斤,平时五六十斤的鱼,一天。实际上现在的四大渔场以名存实亡,因为海汛没有了。
中国海水养殖占世界的80%。中国是唯一一个海水养殖超过海洋捕捞的国家。
蛏子在淤泥里。有职业挖蛏人。春节前后是蛏子上市的高峰。
盐水蛏子。盐焗铁板蛏。
大肥黄蚬子!
这部片如果叫《浙江小海鲜》可能更为准确,因为全部的素材都是浙江台州的。其实小海鲜这种东西,中国沿海都有的,而且各具特色。不过,还是拍的很诱人,流口水啊……
想起我和我妈俩成都人到了大连的海鲜店里,目瞪口呆看着那些不认识的东西瞬间懵逼....这东西撒尿一样在喷水诶!活的活的诶..hhhhhh...
舌尖番外篇,配乐和选题一样轻巧可爱
任何事物一加上个“小”字就多了一层韵味,“小海鲜”就比“海鲜”听起来更讨巧、可爱了。而对于国人而言,万事不抵一个“食”。
我们这种可以天天吃到小海鲜的人已经看得口水哒哒滴,不消说远嫁他方的亲朋和海外游子了,不适合逢年过节看,很大程度上会特别想家。
我等舟山人的日常
就喜欢吃小海鲜
因陋就简,足见国人的生活生存哲学。
1讨小海:佛手原来是种藤壶啊,美味诶!不过螃蟹都算小海鲜的话,大海鲜是啥啊?另外,中国海洋养殖做得不错啊,赞!挖蛏子得用好辛苦啊。2烹小鲜:醉泥螺!那家太奶奶百岁寿宴真厉害!甜咸糟羹看着真美味!5717
沿海地带就是有这样的福利。 赚点小钱,不要太拼,养家之余做自己喜欢的事,远离庸俗成功学的纷扰,守住内心的平静,第二集的那对小夫妻过的正是我想要的生活啊!所有的坚守、情义,以及聚散悲伤,终于化成桌案上的一粥一饭。最该感谢的,就是大自然的慷慨和馈赠!8.6
大海鲜在内地也能吃到,但小海鲜只属于滨海城市喽
看得饿死了……
讨小海,烹小鲜
一个人孤独地流口水,第二集更出彩,“所有的气力,情意,坚守,以及聚散悲欢,终于化成桌案上的,一粥一饭”
每一样都想吃,只拍了浙江沿海地区的小海鲜,希望全国的沿海城市都能拍一遍。去杭州旅游的时候吃过一次甜糟羹,不太喜欢,但是看到最后好想尝尝咸口的。
采藤壶那里跟《人类星球》E01两分半开始的西班牙采藤壶二人组何其相似啊,有些美食真是四海皆宜。ps大晚上看为什么要看这种片子呢唉....
第二集的结束语写得真是好!
三星半。第二集很美味🤤
这才是舌尖3 第一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