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风阵阵其实不是瓜导一贯风格,更算是一部实验片,瓜导除了风靡一时的cmbyn,代表作应该算是“我是爱”,这部片子很体现瓜瓜的个人风格。
碎片化的叙事,真的不是巧合,三部都不连贯,当时cmbyn的时候觉得是可以碎片营造时间流逝感,现在发现其实是瓜导习惯性手法。
讲讲比较喜欢的地方吧。
1.食性色也,艾玛对安东尼的沦陷是那一盘虾,吃虾的镜头很棒,剪出了味觉的刺激,所以我是从吃虾看出奸情的(一见面就看出来这个太厉害了,我不行)
2.艾玛和安东尼在教堂附近的偶遇,这次太清晰了,慌张的追寻和躲避,躲进书店之后往远拉的那个镜头太心机了吧!我还以为是拉到对街的相望!结果突然调转方向,迎头撞上安东尼的脸。
3.结尾,艾玛的离开,逃离,整个屋子里每一个人参与营造的张力,每一个都参与了构造这种这个大房子对艾玛的囚禁。母女对视,女儿流泪的鼓舞,很动人。
其实cmbyn的成功一方面是天时地利人和,一方面也是一种必然吧,不算阴风阵阵的实验,单看我是爱,瓜瓜其实已经很成熟了,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都形成了比较明显的风格。
老娘偷的不是情,是鄉愁。
(劇透) 美食讓普魯斯特回想起童年,卻使意大利貴婦Emma回復年輕,春情勃發,因為廚子是個精壯青年Antonio—— 即使他是兒子Edorado的朋友。Emma在Antonio的餐廳細嚼大蝦時旁若無人的陶醉;第一次偷情後坐在馬桶上忍不住從心底裡笑出來的喜悅,就像個剛剛獻出第一次的含羞少女,層次的豐富把戲中其他演員遠遠拋離。
食慾和情慾的原始和真實,在最華麗的城市、裝潢和服裝下,大獲全勝。華衣是要吸引人看,但主角真正想要的是脫光光,以天為被、以草為席,做個最原始的,也最原本的自己。在山裡造愛的一段戲,交纏的肉體與各種昆蟲吸吮花蜜的近鏡剪接在一起,食性一體的象徵明白得有點過份,但精彩。 Emma是俄羅斯藝術修復家的女兒,丈夫是個藝術收藏家,把她娶到意大利,成為紡織王國Recchi家族的女主人。但她始終是局外人,只能透過俄國菜餚來懷念故鄉。直至認識了Antonio。幼女不繼承家族生意,卻遺傳了對藝術的熱愛,走到倫敦唸藝術,卻認清了自己的性取向。Emma意外的發現了,女兒卻彷彿是一個先行者,示範打破常規。有一天Emma本來想探望女兒給她一個驚喜,中途見到Antonio的蹤影時卻不能自控地跟蹤,忙亂間偷了一本畫冊,其實不就是偷情破戒的先兆?
當然這是很不道德的,這個不忠的婦人。但Emma背叛的對象似是兒子更甚於其丈夫,大概是因為情人是Edo的好友。反正丈夫日理萬機,時常出差,感情早就淡泊了,反而是那俊美又有理想的兒子,完美的孩子,卻被背叛了。東窗事發的關鍵是那盤俄羅斯魚湯,本來只是疼愛兒子的母親巧妙調製的秘方,竟然被好友得到了,而自己一直被蒙在鼓裡。
Edo想說的是「連你們也出賣我」。他代表全球化年代傳統價值的消逝,新一代良心實業家的夭折。那是世紀轉折的年月,老爺爺過最後一個生日時,早知道兒子會順着新自由主義的大勢而行,破格而突兀地宣佈把家族生意同時傳給兒子和孫兒,因為他還需要性情跟自己相像的Edo在家族裡保持平衡,但始終挽救不到—— 老歐洲終歸讓路給Anglo-Saxon model,家族的命運也不在大本營米蘭,而在倫敦決定,賣盤融資,轉型投資地產金融,迎合世界大勢,也在迎接數年後的金融海嘯。
若說這家族裡女的離經叛道,在情愛上放縱,那麼男人們出賣祖業轉行炒賣泡沬,也是一種淫蕩。Greed is good; Sex is good; Food is good—— 都是一樣。那麼代表傳統價值的Edo只可以死,死在那典雅的水池裡,像一個在希臘神話裡淹死的美少年。
一些閱歷豐富的影評人說《私情。狂》在延續/效法意大利大師們的傑作,重現華麗衣裳和盛宴排場的魅力與腐朽;那麼導演 Luca Guadagnino要表現出與前人不同的是,一切看似能永遠延續的美好事物終於走到終局,全球化勢不可擋,歐洲不再一樣,人心亦然。
Emma不只脫衣服,也脫鞋子。在Antonio的小屋裡、兒子死後那教堂內、還有她離家出走之前,她都光着腳丫。那是最先解除的束縛,換來腳踏實地的感覺,飛奔到未知的世界。在教堂裡她向丈夫confess變心,他反應說「你不存在」,中英文翻譯都是一樣,大概是「妳最好消失」的意思。但她早就消失了,只能靠俄羅斯菜來保存一點魂魄。然而鄉愁沒有把她困在回憶中,反而是打開未來的契機—— I am love,全靠Antonio的愛讓她回復存在感。既然回不去了,就開始新生活。那是女人的新自由主義,反正傳統的「家」已被賣掉,她也只是配合着崩壞離散的潮流。
只可憐那剛嫁入豪門,懷着Edo遺腹子的Eva,就像泡沫爆破前的last fool;她在Recchi家裡其實沒有甚麼人關心,像透明人,導演對她太狠心了。
[14 October 2010]
斯文頓並不演得怎麼好,風格也並不怎麼圓熟
果然沾染了维斯康堤的蓝血,旧世界全面崩溃,中远镜尤其富华丽神采。本片是艺术电影,除了摄影一流,John Adams的音乐也很上乘,Tilda Swinton的炉火纯青,金发盘髻简直迷魂。影片以感官出发,食色性也,男欢女爱拍得甚美,也拍出家变的震撼。
这应该是我看过的最美好的激情戏了吧。
佩服的是这个故事把人物心里的压抑和苦闷成功的转化成了外在,就好像画湖的人不画水,而去画层层叠叠的雾气,所以结局来的更酣畅淋漓。斯温顿值得一看,但是剪辑和转场稍觉僵硬和刻意。
配乐大赞,结尾情绪宣泄到爆,已完全影响我对本片的判断。摄影极佳,草地上做爱一场拍的真是美。也想到了《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很正统的文艺片路数,讲情绪不讲情节,很多人不喜欢也正常。
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一个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反向悲催版:一个俄罗斯人在意大利。这个故事教育西方资产阶级,俄罗斯妹不能娶。
伪情色闷片儿,雷死我也~ 要不是鞋横竖找不到了我早提前退场了!下次我一定把鞋穿严实!
因为刘亚仁过来的
经济大潮下一个家族企业的大厦摇摇欲坠,暧昧纠葛中一个女人家庭的大楼岌岌可危。大厦将倾,那压抑着的情欲如台灯中的飞蛾、教堂里的白鸽,四处冲撞试图冲出囹圄。她习惯了扮演一个称职的贵妇或母亲,却由着男人将她的鞋跟戒指项链衣饰逐一褪去,在花丛间赤裸着仿若初生,并通过一场意外点燃爱的觉醒。
前半小时真是冗长乏味,从58分钟开始此片进入全新境界,后一半的长镜头,心理时空的营造,都是极为出彩的。蒂尔达·斯文顿的表演也入化境。这个故事叫做,“到女人心里的路也有一条是胃”……哈哈
B / 某种程度上说前半部的无重心状态是最好的,而后半部则略为情节剧化。不甚理解最后半小时将儿子的角色功能化的处理。暂且不论人物的自主性完整性,情绪的推进一旦在关键情节上暴露出过分的操纵感对观众而言也是破坏性的。唯一的解释或许还是为了突出暴露于新旧断层中的人的不同结局。而这种矛盾也恰恰挖掘出了爱与传统中某些纯真信仰的微妙关联而非简单的斥力关系。除此之外在视听上的处理堪称昂首阔步流光溢彩了,剪辑看呆的段落尤其多。拍情欲的方法论的确和CMBYN一脉相承,只不过后者的确克制了更多。
审美永远在线的导演太会拍意大利的夏天了,永远都那么慵懒、情欲流动,带着流火的气息。(里面好几首古典乐和CMBYN重合了)Tilda真女神!意大利语居然说得比母语还溜!你就是爱!
如cmbyn之先声预演,通过名字(身份)的迷失与唤回,彰显爱的觉醒与情欲的伸张,不少闪回段落剪辑得恍惚梦幻,如金色漩涡状发髻般令人迷醉(《迷魂记》附身)。意大利光亮通透的阳光下,绿意葱茏中汩汩爱欲的流淌,与万物同步生长,发烫的皮肤闪闪发光,她驱除了孤守空房的落寞,重新跌入乡愁,与女儿凝视的瞬间,眼神中燃烧着少女般的万丈光芒。大宅内运动镜头行云流水,配乐跌宕优美,摄影氤氲美妙,极富古典气息。
近乎完美之作,这个年代还能看到这种古典气质的片子太难得了,从摄影、配乐、表演到演员调度,一切太完美了!★★★★★
很美的电影,为自由,自然而抒发,特细腻抒情。我很喜欢声效上下很大功夫制造的主观感觉还有主观幻想的镜头,Tilda Swinton演技确实不错。
从摄影,服装,配乐,到Tilda Swinton 的表演,大气到不能
爱是自由的呼吸
「不要说快乐,那是个悲伤的词」意大利古典主义的复兴,贯彻以局部见整体的模糊美学,盘根纠缠的人物关系与其间隐喻饱含安排技巧,背负秘密的圣鸟在家族之间来回周旋,看到了欺骗,看到了不甘,也看到了真实,而当秘密泄露瞬间,堕落与飞升只是一念之差。| 记一次微醺的观影体验,同样浪漫。
这部电影评分是困难的,摄影、配乐极其让人称赞,野外做爱那段更是美好。影片也让人觉得像是意大利版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但影片实在太过文艺,需要静下心来细细看,不然会觉得故事混乱而又不合常理,但最后五分钟却很震撼,同时也是电影的高潮与升华,演员的表演也都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