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就像每个男孩,或许都拥有一把吉他。
繁华都市的街景,少不了卖艺人的吹拉弹唱,路人们或驻足聆听,或投币若干,更多的是擦肩而过,缺少交流。有时候也会想,这些草根艺术家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他们对音乐的坚持有后悔过吗?他们的梦想实现了么?
在书友的邀约下,看完《自行车与旧电钢》,感慨万千。这部纪录片,既让我们看到了草根艺术家们的简朴生活,也向我们传达了纯粹的人生哲学和音乐理念。透过两位老男孩的日常,更能关照到我们自己的命运。
纪录片《自行车与旧电钢》的创作初衷,是导演邵攀希望多少年之后,还能记得曾经有这么个人:不管生活多么操蛋,都能摇头晃脑、侃成荤段;不管命运多么悲催,都能放浪不羁、随性自由。
导演邵攀,80后,徐州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专业影视表演,和徐誉滕是大学同学,为他拍过MV,也做过广告和商业短片。
处女作《自行车与旧电钢》,是其花费3年时间,自费20万打造的一部“淮北奇人录”;另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安静的人》,记录当代武侠的片子也即将面世。
《自行车与旧电钢》于2011年2月开机,拍摄素材400多个小时,从2013年首映时的172分钟,到2018年点映时的149分钟,独立影像的问世经历大概和人物命运一样曲折。
这部纪录片不套路,不煽情,不狗血,讲述的是两位徐州音乐青年,在音乐道路上的无师自通,异于常人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质,阴阳两极的人生向度。
全片未经刻意的雕琢修饰,镜头语言十分朴素,没有事前策划,也没有专门的编剧,完全靠抓拍自然的生活状态,甚至还放了主人公张宜苏的自拍短视频,颇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影像画面上,采用具有时间流逝感的逐格摄影;叙事方式上,多线性多角度,给更多的人表达机会,人物刻画更立体鲜活。此片甫一问世就广受好评,也荣获诸多奖项。
“每天都要快乐,哪怕你不快乐也要装的很快乐,装着装着你就真的快乐了。”
纪录片是在张鹏程的自述下开场的,满口徐州方言,“拍我怎么不早两年,现在已经颓废了。人生四件事,酒色财气,我不喝酒,不喜欢女的,不爱财,现在也不怎么生气了。”
张鹏程的原生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用他的话说就是“家里就像个戏院,一三五大吵,二四六小吵,周日再加个班儿”,但这不妨碍他在音乐中寻找抚慰,在舞台上释放自我。
早在校园里就已是风云人物,满腔热忱善于表现。走出校门,又因热爱音乐,从工厂辞职,学习创作,写过100多首歌曲,在北京卖艺。
终因食不果腹,打道回府,在徐州做起百变司仪,主持红白喜事,还会唱歌、表演、二人转,极尽插科打诨之能事,只要有他在,就不怕气氛活跃不起来。
印象最深的几个镜头,足以看到流浪艺人的生活不易与苦中作乐:
其一,张鹏程从不洗碗,而是倒上水,用手把碗沿上的油抹下去,喝掉;他说,用水和洗洁精把油洗掉有三重罪过;这让人记起大人教小孩,如何用馒头把碟子上的油擦净吃掉的经历。
其二,去超市买牛奶,买四块多还是一块多的牛奶,都要计较一番,每时每刻都不忘讲个段子,博人一乐。既让人心酸,又忍俊不禁,谁没有在囊中羞涩的时候,还苦中作乐过呢。
其三,蜗居在光线灰暗,空间狭促的房间里,还要穿着奇装异服,隆重地举行删A片仪式,扬言不能被欲望奴役,自比黛玉葬花,颇有一颗赤子童心。
其四,北漂生涯的结束,恐怕最能引起共鸣的了:“那一年冬天,在我生日的那一天,我抛弃了理想,回到家乡”,声音哽咽,欲言又止,无声胜有声,你我早已心领神会。
离开一线也许落寞,但生活还要继续。幸运的是,小张遇见了大张,用张鹏程的话说,“遇见那个人,使我成了幸运的阿里巴巴,从此开启了一扇门,那扇门就是芝麻开门”。
于是,小张在大张的鼓励下,大胆创作,一天能写三首,唱歌也更加忘我动情,录音棚录音几度泪下,《命运馒头》的一骑绝尘,最终一跃成为徐州音乐圈里的知名人物。
平时,小张要练和弦的硬度,就背着吉他,一手按着和弦,一手抓着车把,骑着自行车在徐州耍来耍去;而大张凭着一架破败的雅马哈电子钢琴,教出的学生满天下,其中就有唱《等一分钟》的徐誉滕,给刘德华录制过歌曲的吴品醇等。
影片名字《自行车与旧电钢》,由此得来。小张就是张鹏程,大张就是张宜苏。
复旦大学陈果曾经说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识别、欣赏、结识和珍惜,并成为知己好友。真正的正能量,不是夸赞对方是最棒的,而是将自己活成一束光,散发出一种感染力,去影响别人。
小张与大张,两人能够走在一起,颇有几分相似,都像长不大的老男孩,怀着对音乐的无限挚爱,又不被别人理解,时常被骂为“神经病”,“煮不熟焖不烂”。
当然亦有不同,小张的家世相对普通,而大张的身世更加飘零;小张的特点是激情宣泄、段子信手拈来,而大张更加放浪形骸、颇有魏晋名士之风。二者阴阳相合,亦师亦友。
张宜苏出生台湾,幼时丧母,被国民党军官爸爸,送往寺庙、教堂、孤儿院、托儿所住过,还经常遭受毒打,15岁随父迁回老家徐州,成为首批归国台胞。
几年后,父亲因肺癌去世,大张和大娘相依为命,待到大娘也去世后,大张彻底成了孤儿。
在孤独中,看到有人卖小电子琴,花15元钱买回来,从此一发不可收,在音乐中获得了重生,成为第一代MIDI音乐人,还经常免费教学。
除了音乐,在电脑上也很在行,经常倒饬电子产品拿到市场去卖,用以维持生计;开发过Linux系统,还会做APP,研发一个全球预警系统,能够推送地方灾情,教人怎么准备急救包。
最重要的是,他将自己活成了一束光。他说音乐应该是开源的,免费的,应该让更多人从中受益,所以免费教别人弹琴学音乐。而他的徒弟们,也从大张身上学到了学校里不会教的——如何做人的道理,随性自由的人生态度。
大张还有一些恶趣味:比如常年不换洗衣物,衣服上的油渍闪闪发亮;常年不洗澡,夏天下雨就追着云彩搓泥,或者跳进云龙湖里洗,完了之后把内裤搭在肩膀上,上衣遮住前裆光着屁股,毫不羞赧的走在徐州大街上。
廉租房里没有厕所,铺一张报纸就可以大便;去别人家做客,还经常送包装好的便便,自认为可以给人带来好运气。
徐誉滕在开车时说到张宜苏的样子,他指了一下前面那个要饭的。全场观众哄堂大笑。这个镜头真的是神来之笔。
大张家里的凌乱无序和油迹痰渍,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堪称不讲卫生的直男癌鼻祖。
但就在这样一个坐没坐、站没站的地方,四面透风的房间里,张宜苏畅谈着对阿姆斯特朗的崇拜,创作了音乐剧《吃喝拉撒睡之余》,歌词里尽是些太空、氢原子、红移、黑洞、量子空间等物理术语。
而他那嗓音,特别像李宗盛,叙事性唱法,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视听之间带给人太大冲击力。
大张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女人、爱情、性。义妹朱莉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两人有相似的孤独身世。相遇的起因是,义妹深夜里投靠亲戚未果,大张收留义妹后,曾经目睹其胴体而血脉贲张,但还是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
后来就转化为温馨的亲情,义妹为大张洗衣做饭,大张为义妹弹琴作曲。依偎在肩头的幸福感,时常萦绕在大张心里,有这样的时刻,大张说道:噫嘻!这一生也值了。
后来,朱莉喜欢上了一个家有妻室的商人,为情所困,跳楼自杀。大张和朱莉养父一起料理了后事,他认为这件事本不该发生,应该用音乐去安抚更多受伤的灵魂,而朱莉就是大张的珍妮,若能把曾经和朱莉的感觉制出来,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佐杜洛夫斯基说过,人生的目的,就是为自己创造灵魂。而那些能够打动人心的音乐,一定是有灵气的音乐。像张鹏程动情的歌唱,像张宜苏悠扬的琴声。这两位平凡人,既折射出时代缩影,也活成了一束光,感染着我们向命运斗争。
(全文完,能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啊)
作者介绍:90后,处女座,混迹魔都,伪金融从业者,名数据分析媛,实文字搬运工。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央之姑娘。若您有对影片或文章有任何想法,欢迎来撩撩。谢谢。
噫嘻。
————《诗经》
张宜苏,江苏徐州人,出生在台湾南部,具体哪里,他也不清楚。
他很早就没了母亲。
父亲是一名空军少校,征兵来到了台湾,退役之后酗酒、赌博,心情不好就暴打少年张宜苏一顿,一巴掌能把他从门口扇到窗前,皮带打断了好几根。
慢慢长大,父亲把张宜苏寄放在各种场合,有寺庙,有基督教会,有孤儿院……
张宜苏觉得自己是太空漂泊的一颗量子,也许还被装在一个透明的容器里,在黑暗无边的尽头,若隐若现。最终,奄奄一息,或微光依旧,被宇宙超人拯救。
成年后的张宜苏,最崇拜的人是阿姆斯特朗。一个话不多,却在另外一个星球上行走过的美国人,一个伴随着伟大的仪式感,宣布人类迈出了“一大步”的地球人。
从小看着这样镜头长大的张宜苏,心中不乏有一个“英雄梦”。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有一天,张宜苏站在世界的尽头,登高而望,层层叠叠的白云从头顶飘过,他内心激荡不已,渺沧海之一粟。
从此,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从古至今,无数的哲人与作家曾诠释过“活着”,不管是月亮与六便士般的选择,还是冷酷仙境里漫长的时间中,惯性式地生存。
活着对世人来说,仍是个谜题。
有一个走穴歌手,是张宜苏的朋友。他是如此诠释“活着”:有人靠馒头与命运抗争,有人靠唱歌与命运抗争,有人靠死亡与命运抗争,有人靠活着与命运抗争。
在他眼里,活着似乎是一种抗争。他把自己唱一次哭一次的歌,以3000元的价格,卖给了其他歌手。
无奈与唏嘘可能是抗争中难以避免的劲敌。
而在历史的舞台上,是否存在一个机会,能够让心灵依靠“活着”,来与人类的谬误做抗争?
张宜苏可能是这样的人。但他不是有意识地“抗争”,他从不怀疑生命的美好,他没有“抗争”,他也没有“顺从”,他只是“真诚地活着”,纯粹地活着,相对自由地活着。
当一个人追着乌云,全身赤裸地在雨天洗澡时,他是自由的。自由的形式已经浮现在眼前,人间早已成了他“寻欢作乐”的天堂啊。
天堂里,快乐不再是世俗的感官享乐,快乐是理智,安宁,恬静与超然。
如果世界有英雄,张宜苏的英雄主义早早藏在了基因里。无论天体如何演化与分解,无论物质如何起源与灭绝,英雄常在,侠也常在。
真正的好世界应该保留对于真诚活着的人足够的宽容。尽管这种真诚的方式,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春季,周成王祈祷时,发出如此感慨:“噫嘻”,言下之意,“我已经向上天祈祷,得到了准许”,于是,率领农夫,播种百谷杂粮,撒向大地。
秋季,宇宙也许会多一片灿烂的丰收图景。刚好写进关于张宜苏的故事里。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这是看完《自行车与旧电钢》首当其冲的感觉。
这部纪录电影展现了徐州的两位奇人,张鹏程和张宜苏。前者走南闯北,当过主持,干过司仪,演过小品,北漂过,梦碎过,抱着吉他骑自行车游历于街道之间,始终怀揣着一颗音乐赤诚之心。后者更是神奇,外型在常人眼里几乎与流浪汉无异,只有弹唱起自己的旧钢琴时,才知道他是个音乐奇才,甚至是许多知名音乐制作人的老师。
影片时长149分钟,整体看下来却不觉得冗长枯燥,这得益于人物本身的性格魅力,也离不开导演恰当的素材安排。开场一段乡间为举办婚礼请来的舞台表演,既展现了主人公张鹏程的多才多艺也颇具魔幻色彩,带出人物同时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影片进行到中段略显疲态时又由张鹏程引出了另一位主人公张宜苏。由于张宜苏实在是太过有趣传奇,自此观众便津津有味的一直看到结束。这种逐步登场人物的安排使得影片有种渐入佳境的感觉。
关于素材选取,影片选择了大部分是主人公和其它人口述的方式。虽然中规中矩但也最大的给予了事件的真实感,还原了人物最本真的一面。张宜苏是那种真正善良的人,有时候单纯到傻楞,如果衣着得体可能就像我们周围一位暖心朋友般的存在。除此之外他更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于艺术的执着让他摆脱了对物质的追求,真正做到了“拾起破碎的心,把它化为艺术”。衣衫褴褛,却有一颗自由的心。片中每当张宜苏用旧钢琴弹起自己脑海中构思多年的科幻音乐歌剧,唱出对逝去爱的人思念,都会令人唏嘘不已。而当他和朋友谈天说地的聊起音乐,像孩子一样的不能自已,又会令人嘴角不自觉的挂起微笑。
有人说《自行车与旧电钢》就像中国版的《寻找小糖人》。我觉得有相似之处,但相比后者还是稍逊一筹。《寻找小糖人》在纪录之余勾勒出了底特律整个城市时代的气质。而《自行车与旧电钢》看完后对徐州这个城市却了无印象。不过瑕不掩瑜,观众绝对会对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印象深刻。
一年到头,大部分纪录片题材都是针砭时弊甚至震撼人心。《自行车与旧电钢》与《四个春天》很相似,属于会耐心且饱满的描写小人物那一类。这些人经历过生活的苦难,但是依然努力着并热爱着生活。不批判什么社会问题,看完不沉重还温暖人心。可惜前者知名度远逊于后者,不禁令人遗憾。这倒是和影片里主人公气质很相近,默默无闻却别有洞天。
今天早上,我收到了这件印有“噫嘻”二字的短袖T恤。
“噫嘻”一词,古已有之。最早见于《诗经·周颂》:“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现如今,“噫嘻”一词仅作为语气词出现于徐州一带的方言之中,其意常表赞叹。
说起徐州,我祖父年轻的时候曾经那儿挖过几年煤窑,论起来倒与我有那么几分渊源。
但让“噫嘻”从故纸堆走入我生活的,不是我的祖父,是张宜苏。而让我知道张宜苏的,是刘小黛。
“噫嘻”,是张宜苏的口头禅。
他出生于台湾,幼年丧母。在那个两岸关系极度紧张的时代,他的父亲身为空军军官,无暇照顾他,只好将他寄养在寺庙、教堂。八十年代两岸关系稍有缓和,张宜苏随父辗转迁回徐州老家居住,并在此完成了初高中学业。后因张老先生去世,再加上政治成绩不好,张宜苏放弃高考,从此靠着倒卖二手电子产品独自生活。
他从没有正式工作,对生活也从没有太高的要求。两个馒头一杯水,就能对付着过一天。如今年近五旬的他,依旧居住在父亲留下的老房子里。窗户因失火烧成了焦黑的碳条,玻璃也全都烧碎了,只用塑料布糊一糊。家里没有床,他就常年睡在一张破沙发上。沙发上面堆满了不知哪年哪月捡淘来的各色杂物,睡觉时必须把身子蜷成一团,可他全然不在意。用他自己的话说,生活无非吃喝拉撒睡,生命就是阳光空气水。除了这些之外,还能扯点闲淡,那便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他有很多怪癖。其中两个最广为人知。一是他去朋友家做客,总试图拉堆屎藏人家家里。他觉得自己的屎有一种魔力,能给朋友带来好运。另一个是他喜欢在雨中洗澡。有一回为了追逐一朵雨云,他光着身子横穿了大半个徐州。
就是这样一个邋邋遢遢、疯疯癫癫的人,在徐州当地的音乐圈子里,却备受推崇。
张宜苏的音乐人生,始于一次偶然。
有一回他路过一个垃圾堆,捡到了一支别人丢弃的竖笛。他试着吹了几下,觉得这东西很好玩,从此开始自学音乐。后来又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了一台破得连琴盖都没了的电钢琴,按照少儿教材的指导和自己琢磨,练出了一手好琴技。与此同时,他还自学编曲,成了国内首批MIDI音乐人,甚至还独自创作音乐剧。
张宜苏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可他音乐中的率真,让有幸听过的人无不动容。
和许多音乐人一样,张宜苏也收学生。学生中有些走上了音乐专业道路,甚至成了角儿,成了腕儿。可他从没想过要用学生来赚钱。无论是住在隔壁进城务工人员家的小屁孩,还是朋友引荐介绍来的富家子弟,他都视为需要自己帮助的对象。
他常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对学生说:好!好!好!你有这样的追求,我应该帮你!
至于学费几何,他从来不提。给与不给,给多给少,他从没放在心上。
按照当代功利主义的标准来看,张宜苏并不是一个成功的人,但他身上有种吸引人的特质。这种特质,或许就是所谓的名士风流。
名士风流,自然率真。其精神源头,或许可以追溯至《诗经》。“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喜欢就追,喜欢就做。哪儿有那么多矫揉造作,何其率真自然?
但若论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名士,或许要算是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到了魏晋时期,名士们愈发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他们酗酒、服药、裸奔,怪诞狂放,却处处可见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听张宜苏“噫嘻”,恍惚间仿佛西周的吉士、春秋的颜回、魏晋的刘伶、嵇康、阮籍跨越数千年长河迎面走来,别有一番醉人的风流态度。
从2011年到2014年,导演邵攀花了三年多年时间,以张宜苏以及徐州另一位民间音乐人张鹏程为主角,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自行车与旧电钢》。几年之后的2018年,这部纪录片以点映的形式在全国陆续上映,让这位当代名士的声名从徐州一隅,逐渐扩散到了全国。
我初次看《自行车与旧电钢》,是在2018年的江南诗歌民谣节。当时“书本放映”的刘小黛与主办方合作,用“诗歌舞台”的大屏幕播放这部电影。
我认识刘小黛并不久。在此次诗歌民谣节之前也很少参加她组织的活动,对她了解不多。
我只知道她是小学教师,是文艺电影的狂热爱好者,经常用业余时间组织爱好者观影。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位同事口中得知她与刘小黛曾是同学,了解到刘小黛出身书香门第,大学毕业后曾经在社会培训机构工作过一段时间,后考入公办教师编制,在学校颇受领导器重、学生欢迎,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并获奖等等。
我有当小学教师的朋友,深知做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尤其是惠山区的教师——有多么不容易。在超乎常人想象的繁重工作之余,还能组织这么多活动,我对刘小黛十分佩服。
但这种佩服起初只是浮在表面,直到刘小黛将张宜苏和张鹏程请来无锡,为他们组织了生平首场音乐演出。
我一直在旁边看着她为这场演出忙这忙那。看到了演出的成功,也知道她为此赔了不少钱。
我本以为面对这样的结果,她不会再做类似的傻事。但转眼间,她又马不停蹄地带着“二张”奔波于苏州、上海、深圳等地,好让更多喜爱他们的人能亲眼看一看他们。
直到此时,我才知道这个人对自己所喜爱的,究竟执着到了何等境地。
而不久前,我又得知了一个更令我吃惊的消息。
刘老师辞职了。她准备自己创业,专心从事文艺电影的民间推广和放映工作。
说实话,她的这个决定比先前请“二张”来锡演出更加让我震惊。身处体制之内,我深知从相对安稳的体制内跳出去需要多大的勇气。更何况她早前还是千辛万苦考进来的!
那一瞬间,我不知怎地,猛然就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
将刘老师比作刘和珍,当然不很恰当。可彼时彼地,我实在想不出还有哪句话更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我的心情。
从本质上来说,刘老师和张宜苏是一类人。
他们都本真,懂舍得,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只不过张宜苏更率性,刘老师更执着。
我常想,人活在这个世上,是需要一些理想主义的。
尤其是人到中年。往后看,青春不再;往前看,前路茫茫。这时候,若是心底里没有一点名为“理想主义”的微光,怕是很难从容地活下去。
哪怕不能像张宜苏那般洒脱率性,也不能像刘老师那般抛弃一切从头再来,至少当我们于黑夜下、泥泞中踯躅之际,仰望星空,知道身边还有如张宜苏、刘小黛这样的人和这样的生活,或多或少能获得一些希望,拥有继续跋涉前行的力气。
噫嘻!
有的人,依靠音乐和命运斗争;有的人,靠卖馒头和命运斗争;有的人,依靠自杀和命运斗争;你和我,选择活着和命运斗争。
噫嘻
两个没啥音乐素养且以为自己是音乐家的神经病直男癌,靠着特立独行聚拢一群有热情没脑子的傻小子,俨然邪教教主的范儿,导演煞有介事拿他们当大师拍纪录片,有意思。混这么久独立音乐圈还一边喊“噫嘻我想制她”一边看AV解馋?说明屌丝也分有种没种。我讨厌不洗澡的人。
可能对他们的第一印象会是寒碜,更难听甚至是獐头鼠目,可他们活得如仙儿一样,张宜苏更是比谁都仙儿。独立的制作最有资格记录这种仙儿。整个观影的感受就如同阿里巴巴知道了芝麻开门。期待张老师的原创音乐剧《吃喝拉撒之余》能面众,他音乐的魅力就如同他人一样,也期待导演邵攀的下一部独立作品。。
张鹏程是朵奇葩,张宜苏是棵圣树,苏的个人音乐剧作品,甩开众多徒子徒孙生产的网络歌曲的距离之大,让人最为感慨,不过最终也都逃不脱“活着和命运斗争”,圣树繁茂世界,奇葩点亮世界,噫嘻。
非常好的独立纪录片。徐州的两个音乐奇人。其貌不扬的张鹏程所做的曲子唱的歌都非常好听,删A片都能煽出情。生活邋遢的张宜苏生于台湾,却在徐州扎根。在别人家拉屎,下雨天搓澡,靠卖电子垃圾为生,免费教学生音乐创作,桃李满天下。片子感觉更加侧重张宜苏,他也确实传奇//20181027【大象点映】相比两年前看的3小时版,公映版遗憾地删掉了粗口和拉屎等语句桥段,但观众也能通过两位主角喜感而丰富的对白、事迹,体会他们的传奇人生,感受音乐的美妙。张鹏程的歌曲,张宜苏老师的故事都非常动人。张宜苏老师映后还现场弹奏两曲,直击心灵。向他致敬
这个纪录片拍活了,比剧情片好看,两个世俗奇人喜乐皆是戏;尤其是张宜苏像一只蝴蝶自由自在,有一颗老庄之心,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过着五柳先生式的生活且不以为意,拥有天才智商,音乐制作、计算机、宇宙知识无师自通,却无偿教学、自娱自乐,行事刁钻古怪,不为名利搏,俨然魏晋名士附体。
张鹏程说:“之前去徐州和南京路演,没有观众像上海观众这样,在他们上台的时候鼓掌。”现场的气氛确实很热烈,观众们都不止一次鼓掌。作为被这部电影感动的观众中的一员,我也非常自豪。因为我也感受得到在上海,观众对电影,对艺术的尊重比其他地方要更多。今天的两位主演,可能有很多常人不理解的行为习惯,和异于常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当他们玩起音乐的时候,仿佛发起了光,他们沉浸在艺术里的样子,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他们鼓掌。
三星半入;全场笑疯,全程WTF盘旋,异人纪事百舸争流,张鹏程颇具天朝魔幻现实主义的癫狂表演视角切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阮籍式的魏晋贤士登场,话锋一转叙事主轴终于交叉;素材多过于冗长,剪辑精简更佳;科幻音乐剧太赞,唱列侬《woman》感人,片中所有音乐都异常好听。
阿里巴巴多幸运,遇到一个让他知道芝麻开门咒语的人。最感人的还是老张的爱情:“如果你也相信物质不灭的定律/那就会有完美的几率/又让我遇见你”。
真好。记住张宜苏了,又多了一个想起来就会开心的人。
让我感慨不已的作品。差不多十年前在南京,经许良科(该片部分素材提供者)引见,我曾与张鹏程有一顿饭之缘,当时他听说我是广东人,又喜欢港片,当场为我献唱《英雄本色》的主题曲《当年情》。他的发音并不准确,但唱得深情款款。记得那顿饭一起的还有许良科、刘若一,都是徐州人。他们今何在?
阴天里 有些人瞎比惆怅 有些人追着乌云洗澡
有时幸福是吃饱了合衣就睡,弹琴时头靠我背,饿了两个馒头就能充饥,渴了一袋牛奶也能果腹。有的告别是删掉种子举起花,放弃梦想流着泪,追随乌云也能洗澡,弹奏电钢也可升空。吃喝拉撒之余的张宜苏光着膀子,说起义妹和阿姆斯特朗两眼闪光。这房间窗户漏风,被褥油腻,却像飞船,带他们脱离世俗引力。
本来以为会比较像《水底行走的人》,看完发现天差地别,《水》拍画家的生活,满满的HK文艺圈精英意识。对张宜苏的故事印象更好些,记住了《命运馒头》,只觉得全片不需要这么长。我很难接受在物质条件如此匮乏的基础上追求精神,但不免自问:“难道你认为不够格的东西就是拙劣的自我感动吗?” @印象城百老汇
抓住夺人眼球的人物,那人物纪录片就成功了一大半!张鹏程和张宜苏这两位身上给观众的是那种“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自己开心就好了,何必纠结那么多的成功定义。“有的人,依靠音乐和命运斗争;有的人,靠卖馒头和命运斗争;有的人,依靠自杀和命运斗争;你和我,选择活着和命运斗争。”
4.0。真正被感动到了反而是映后,当张宜苏老师被问到,自己后来的生活还有哪些女孩陪伴?他瞬间哭了...他说后来人生中也遇到了很多女孩,她们都很好,但义妹是亲人,他有这段回忆非常幸福,他要快乐的生活下去。这个猝不及防的瞬间让我也反思许久,这世上真的是没有完美的人设,但有完整的人格,有多少人包括我在内,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生活的意义,似乎天天抱怨的同时,日子过的始终都不在点儿上,我是多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卸下心中的包袱,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坚持理想,善待朋友,人间即天堂,快乐每一天。
两个主角很有意思,是法律规定必须被拍出来被知道的人!这部片子可以说是非常豆瓣了,文艺青年们的中年生活预览:理想已逝但热爱尚存,宁愿穷困潦倒也不愿为揾食奔波,内心深处其实向往爱情,但总体来说没什么性生活……
你牛逼,你在深山老林都牛逼;你有趣,没有观众你也有趣;你傻逼,你在讲话台上都傻逼;你无聊,你身边都是郭德纲也无聊。三个小时并不漫长,要写篇长文,给老张跟小张
徐州奇人异事,老张与小张,两个人物都挺有意思,像张宜苏自己拍的超8(16mm?),张鹏程自我感动的歌唱。不过,片长可以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