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反应现实的影片
《我是植物人》是以一个植物人的视角进行拍摄的,导演尝试进入植物人的世界感受周围一切环境,从撞车受伤,植物人苏醒和找寻自己的身份进行的拍摄,使观众进入植物人世界,为之后的整个关于药品事件进行心理铺垫。
《我是植物人》中女主人公林莉遇车祸入院治疗,因使用麻醉剂“因菲他命”而成了植物人。三年后,刚刚康复的林莉在八卦小报记者刘聪帮助下进入一家制药公司,无意间又发现一起与自己遭遇一样的致残案例。林和刘二人联手对此展开调查,结果发现自己才是这起命案的始作俑者。经过一番内心挣扎,林莉拒绝了制药公司的收买,主动投案自首,让案情大白于天下。
《我是植物人》是一部现实主义影片,以电影的手法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黑暗。这部电影真的很值得叫一些人看一看,触动下他们的内心,假设如果此类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会是什么样子?电影还是美好的,在女主人公的坚持下,最后将有罪之人绳之以法,但如果在现实社会将会是这个结果吗?我就不得而知了。现在社会需要像《我是植物人》一样的这类电影,反应现实生活,触动人们的内心世界,像一把针一样时刻刺痛自己,提醒着自己,远离人性丑陋的一面。
近期看到电影不是做梦逃离现实世界,就是古代的打打杀杀,做电影的人都不敢轻易的接触现实社会,支持《我是植物人》导演,我们需要的电影是有故事,有悬疑,有现实,有批判,有诉求,有感情,有良心...
2 ) 现实题材的操守
《我是植物人》原本是电影频道出品的一部数字电影,大概是看上了影片所具备的某些品质和潜力,另外做了大屏幕的推广,从观影效果上来看这是部口碑还不错的电影,抛开限于成本问题而做出的诸多妥协,单就影片选题其实就能满足一部分观众的口味,在今天,电影的娱乐功能正在被无限放大,即使那些所谓的深刻些的影片,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钻研人性这样玄虚的命题,而那些真正能够触及百姓切身利益和生计问题的影片,却逐渐稀少,如果说还有硕果仅存的坚持的话,无疑电视电影这个平台,成了这类题材的主要的阵地。个中原因除了电视电影投入少,成本压力相应减小不必刻意迎合观众之外,电视电影本身机动灵活和时效性强的特点也更加适合就一些社会问题为百姓发声。
《我是植物人》一片所涉及的问题就是药厂造假以及为了谋取利益在操作规范上的一些黑幕,影片的女主角朱莉(冯波)在一场车祸之后昏睡了三年,后来被狗仔队记者刘聪(李乃文饰)在无意间惊醒,失去记忆的朱莉暂时寄住在刘聪的家里,二人在寻找“身份”的过程中逐渐被卷入方臣药厂制假造假的内幕。
电影在构建故事的过程中用到了很多当前中国数字电影里被用滥了的元素,比如车祸,失忆,寻找和身份错位等等,但是即便如此,《我是植物人》还是精心打造了一个的充满了张力的好故事,这主要得益于对主角身份三次变化的设定。当朱莉刚刚到药厂上班并初步接触受害小女孩一家的时候,她是整个事件的旁观者,只是出于自身的正直善良而对别人怀抱同情,这时候事件的推动因素是刘聪,他的娱乐新闻稿件被毙,急需新闻素材的他鼓动朱莉和他一起参与调查此事。之后随着调查的深入,朱莉却意外发现了自己昏迷三年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车祸本身,而是在随后的手术中用了和小女孩一样的麻醉剂,这个转变让朱莉成为一个受害者,以一种当事人的身份参与其中,他们聘请了著名的维权律师准备将诉讼进行到底,但是新的进展和朱莉的记忆的逐渐恢复,又让朱莉从假药的受害者变成了残害小女孩的帮凶,因为她发现在失忆之前自己一直是药厂合作方专门制造假的临床试验记录的负责人。
故事在这里出现了一些情理上的漏洞,比如作为原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居然和合作方的药厂完全不认识,并能在失忆后进入这个药厂谋取一份差事等等,但是这些微的瑕疵并没有影响到大局,朱莉三重身份的转化作为故事的主要情节,牢牢控制了电影的节奏和悬念的铺排,它甚至弥补了男女主角在情感戏上的单薄,使电影在触及社会问题的同时,没有损害到情节上的精彩好看。
作为本片男主角的李乃文,虽然戏份不如冯波那样密集和充满变化,但是在他所出场的段落当中,他都奉献了精彩的演出,除了“最新恢复记忆成果”那样好玩的搞笑桥段,这个人物本身的气质和品行,让为这部主打现实主义的电影变得更加真实可信。比如他作为一个无法实现“为民请命”的新闻使命的记者,为了北京户口而去偷拍一些八卦新闻,还有他面对销赃的手机所持的“你不买他们就不偷了?”的态度,事实上都是最普遍的民众心态,没有因为其所谓的正面人物身份甚至是处于对审查的考虑而美化和加工,这些细微的之处全都彰显了这部电影立足现实的品质。
如果说通常意义上的电影是为了造梦和弥补生活的缺憾,那么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则恰恰是为了令人梦醒和加深对缺憾的认知,这样的电影在“娱乐为王”的时代主动不能成为主流,但是这样的坚持是必须而难能可贵的,因为(电视)电影作为受众最广泛媒介之一,为民执言是它最大的操守所在。
3 ) 中国的现实是最大的超现实
■一句话点评:难得一见的假药题材,电影没有资格告诉任何人你应该怎样,但电影对社会、对所有人应该有一种使命感的认知,这是一个作者良心的问题。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有细微的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上海电影节时,朋友就推荐过这部电影,他说当前还能有这种电影,比较难得。当时心有怀疑,等真正看过发现确实不错,光是剧本一项就值得称道,角度刁钻。许多人甚至会条件反射般发问,这么尖锐的话题居然也能过审?看来对于周边环境的恶劣,多数人还是知根知底,只是受困于不能说的痛苦,反倒生出一种无力感,一直到最后,也只能装作见多不怪了,这突然冒出一部尖锐的,大家都惊讶到了。
与其说《我是植物人》揭露了制药产业的黑幕,不如说它是在谈造假。造假是当前阶段的热门话题,任何一个行业和领域都能抖出些料,而随便就那么点料,往往就足以致命,看了令人破胆寒心。意外进了医院,躺上个三年还无人认领,听起来很荒谬。电影很快告诉观众,真正荒谬的不是眼前表象,而是幕后的深层原因。
影片先是给人一种都市爱情片的错觉,失忆女子巧遇无良娱记,出院后看着被时光碾过的北京城,恍惚如梦。然后女主角像个社会里的透明人一样,重新去寻找真实身份,开始正常人的生活,然而她到底是谁?影片又变成了悬疑片,夹杂有惊悚的设计环节,温馨的归家之旅。在影像上,《我是植物人》表现为摄影风格不统一,用了大量虚焦处理和外景空镜头。
最后电影才露出了真实面目,它是一部标准的批判现实作品,假药祸害无辜者,当事人自食苦果。片中有许多活生生的东西,办假证、上版面、记者被殴打,母亲改信基督……应有尽有。男主角还感慨说,终于有人把我写的东西当真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讽刺,告诉我们这个社会有多荒谬。我们每天看着假的东西、用着假的东西,却习以为常,佯装不知,谁敢担保,我们不是下一个卧倒在床上的植物人。观看过程中,观众很容易被编导带着转,先觉得可能是要反映社会冷漠,一个植物人居然无人过问。然后又觉得可能是男主角帮助女主角找回记忆,一起完成件大事。越到后面就越接近真相,这才明白女主角可以是任何人。
《我是植物人》中有提到了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被审讯的画面,或许这可以解释影片的创作初衷。许多人都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没有责任,更不会参与行凶杀人,然而制药厂、中介机构的不负责任却直接导致了共同杀人的局面,所有人都插了一脚,包括受害者自己,这简直是中国版的“杀人回忆”,或者叫“植物人回忆”。这不是一个人生而有罪,而是在社会的大染缸中被同化,现实本身就是丑恶,你无法避开。
那么多看来无法理解的事情,偏偏发生在了中国,而且还是成群结队的出现,应接不暇,网络上的关键词和流行语也一改再改。这其中,假的东西总会让人震惊。中国人习惯了互相坑对方,同时也在害对方。你造苏丹红,我产毒奶粉,打激素,地沟油,反正一时半会死不了,一边偷笑了去。赌球,彩票造假,学术造假,这个社会里,假的东西无孔不入,叫你防不胜防。中国的现实是一种什么样的现实,恐怕人人皆知。电影的想象力在现实的遭遇面前,有时候就变得太够无力了。深沉点说,太多的中国人不知道活着为了什么,也许只是钱,为饱私心,不计代价地谋取利益。所以失忆和植物人根本没有脱离现实,中国的现实就是最大的超现实,所有你想象得到的、想象不到的东西都可能会发生。
看完后和朋友议论,片子怎么做才会更好,比如更紧凑更有悬念感。去医院、找律师几段都有在营造凶险四伏的氛围,可惜做的还不够,草草了事。走楼梯那里,若在好莱坞电影,必然可以是简单的擦身相撞,疑虑幻觉,然后被证实是虚惊一场,可影片里的清洁工就有点含糊了,镜头没给到位。男女主角的情感线也可以强化,像现在这样轻易放任,实在有点可惜了。至于结尾,那已经是现在能做到的最好情况了。【北京青年报】
4 ) 植物人时代
女主角的职业是药品检验员,她既是药品产业链的一环,是造成药品毒害事故的帮凶,又是伪劣药品的受害者——因为使用不合格的麻醉剂当了三年植物人,这个设计画龙点睛。为攫取利益造假已经不单单是药业存在的弊端,各行各业都有着由利益衍生的种种潜规则,身处其中的人们早就麻木了,如果不成为直接受害者,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也是造假的帮凶。我们生活的时代吞噬着年轻人的梦想,把人们变成只知道追名逐利、追求享乐、逐渐丧失良知的“植物人”,与肉体麻木的植物人状态相比,思想麻木的危害更大。
这部电影是高清拍摄,摄影的镜头感很好,为了营造迷离的视觉效果,有些镜头故意虚焦,但在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的处理关系上有些混乱。比如有一场林俐和刘聪在饭馆的戏,刘聪凭职业敏感意识到自己挖到了一条大新闻,镜头从窗外拍摄两人,如果是以林俐为主体的主观视角,镜头位置不是窗外的侧下方,而是面对面的对视位置。当切换到林俐的脸部时,也故意虚焦,这种镜头设计就过于刻意了。
还有一处不太合理的情节,林俐身份暴露后居然能毫发无伤地离开方臣公司,与他们之前对刘聪的凶狠报复判若两者。此处本该制造悬念,可惜却被轻轻放过了。编剧把现实社会的点点滴滴融入故事中,能看到许多这个时代特有的印记,不过在剧作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男女主角的情感戏比较简单,没有性格鲜明的反派人物,对悬念的设计不够强烈,更多是社会现象的展示,缺乏人性深层的剖析。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在那些需要明辨是非和真伪的时刻,每一个人是否有勇气说真话?是否有勇气承担说真话所付出的代价?
5 ) 可以媲美日系推理的国产社会推理杰作
今天早上在CCTV6看的,在现今的中国电影圈子里难得一见的关注社会问题的电影,而且仅就情节来说也很有推理的感觉,电影情节是一个失忆的植物人和同情他的作者调查医药行业黑幕的故事,情节虽不算很悬疑,但找寻记忆的情节一直都是整部电影的主线,因此绝对可以拿来当推理来看,很有一点社会版的《异邦骑士》的意思。而且在结尾部分还有一个不算新鲜但极有讽刺的逆转,几乎把社会批判性强化到了最大,绝对不输给像《虚线的恶意》或是《白色巨塔》这样的社会派杰作。导演选取了一个极为敏感的视角就是前几年泛滥的假药问题(现在依然很严重),学医的童鞋都知道,现在中国的医疗体系最大特点就是“以药养医”,医生的主要收入来源都是出自药品提成上的,因此也造成了现在药品行业的恶性竞争和造假成风的现象。当然医疗纠纷其实中国现如今社会问题的缩影而已,作者也没有停留在这些表面的东西上,假证、狗仔、买凶杀人、报社与企业沆瀣一气,这些上不了台面的东西统统都被导演呈现在了荧幕上,特别是结尾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所说的“我们都是植物人”这句话很能反映当下在这种浮躁功利的社会风气上普通人的麻木和对现实的妥协。虽说跟作者电影相比这样的电影显得颇为匠气,但依然必须佩服导演敢于关注现实生活的勇气,毕竟这在现在中国电影语境下难能可贵,作为推理电影来说绝对可以算是杰作甚至神作。最后还应该感谢郑筱萸(话说此人还是我老乡来着),假如不是因为他的落马,这样的电影估计不太可能跟我们见面的。(不过结尾那个郑筱萸被公开审判的画面还是笑喷了)
6 ) 《我是植物人》,如今真实竟分外珍贵
小成本电影有时候会成为口碑宣传的噱头,言外之意制作成本低能做到这个水准很不错啦之类。不过其实电影本来就无需高制作,是国内学好莱坞烧钱烧上瘾了才觉得这类先锋小片难能可贵。不太喜欢电影数字化,尤其是画面精细片儿却不精细,失了胶片的那种感觉——不是一定要矫情,而是比较之下真能体会出来的不同。更用上了虚焦的新技术,可我看着就觉得鸡肋还虚得我眼睛难受。电影最核心是故事,去掉杂七杂八的东西最主要看它到底讲什么。去掉精细还是粗糙大小手笔一类旁的东西,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好故事。虽然稍微我觉得这故事讲得有点不上不下——往大了讲的确容易收不住,但是过于显得不经意的生活化却觉得太小家。
医疗、制药、造假,用一个失忆的故事带出很多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家和社会里肮脏无奈的一面。除了主题中的医药造假这一元素外,细枝末节处还能看到身份造假、上访抗议、民告企业、贼赃市场、殴打记者等等等等,讲述的还很自然。比如女主角要不是遇到前同事就愣是找不到自己的真实身份,而男主角就能那么容易给她弄了个假身份,在路边买偷来的手机用,上班路上遇到受害者在企业门前抗议还要被警察警告骚扰。很生活化,却很戏剧化。因为它揭露了这些东西,所以才有那些口碑。因为在国内讲这些实话勇气可嘉。这也是一种讽刺。很多人可惜它还是有所保留有些美化,也明白它有所底线的缘由,感叹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哪怕它有个主旋律的结尾。
这部片的悬疑跟真正的悬疑比起来毫无出彩。实话讲十分一般,但为什么能那么震动?只因为它讲出了所有昧过丁点良心的人心中隐隐的噩梦:因果报应。更应了网上总说的那些话:今日他人遇到XXX的事情你保持沉默,等到你XXX的时候已无人为你讲话。就好比女主角当日作为整个医药造假行业一环不负责人的时候,会不会料想到今日自己身为其苦?就好比他们在街边买别人偷来的手机,有没有想过也许自己以前或将来丢的手机都在这里销售?好像那个笑话讲的,卖奶粉的卖肉的卖包子的一系列奸商都死了,只有棺材铺老板很高兴,可惜他最后饿死了。
电影其实最怕说教,它只需要把真实的东西摆出来,思考由他人。本片也一样,它只是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好坏你自己评说。但是其实,故事已经有倾向性。用一个因果报应的故事,引起你所有因果报应的联想。我不喜欢它这样。因为也许它不见得引起思考,却引起没有思考的恐慌。就好像近一段时间内那些七嘴八舌的话题。
女主角不喜欢,男主角李乃文却生活化的讨喜。
医药
昨晚在AV6看的,一个有现实意义的故事会故事
这要是电影工业再完善点成片制作再精良点营销宣发再强劲点 那岂不是超英赶美吊打韩国类型电影啊(狗头
我们每个人都是植物人。
竟然有那么多的水评,看看打五星的人,有多少是只看了一部的?
好故事,烂表现。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太差了,本来这电影可以更紧凑冲击力更强的。南都放映场谢晓东有出席,我是佩服他的社会责任感的,但可惜在电影制作及艺术造诣上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自诩为做商业片的,却不懂如何讲好故事拍好商业电影,与其质疑市场,不如继续努力吧。不然就做个地下导演好了。
真狗血
片子平庸,勇气可嘉。
Production的水準未夠,但去掉那些能用錢解決的問題,片子本身是有大片素質的。故事很ok,思路也很清晰。
支持王竞,看好这位青年导演,不过仍旧希望他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摄影
话题很给力,怎么审过的……编剧大约是《蓝》+《对她说》+米国某些片。真是徘徊不去的基斯洛夫斯基,挥之不去的道德焦虑啊。李乃文扮相和演技都很赞。其余所有人严重话剧腔。此类片该是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主力军,可惜不给档期就是白瞎了啊。这年头观众多数时候认导演,少数时候认明星,没辙。
感谢郑晓萸的倒台,催生了一部晚来的好片。
属于角度挺好 主题也犀利 但手法神马的因为两不靠 所以面目模糊比较中庸 也没有特别闪亮的情绪点 不过多少算是现实主义题材 通篇的情绪也尚算连贯 感觉上有《对她说》和基耶洛夫斯基的影子 调查部分又很像美国孤胆女记者如Louis LANG 但都没彻底
很有挑战啊,尼玛在天朝能有这样的该有多不容易。
这个结局估计要等30—50年,希望我有命看到那一天。
故事主线其实很好莱坞 搬过来结合现实题材 故事很精彩 搞点大牌多点悬疑设计点峰回路转就像大片了当然先找死帮色~
没有明星,没有特技,没有大制作,没有豪华场面,但是能够对中国医药行业有这么深入的思考我觉得也挺不容易的。像这样自作自受的事情,其实在饮食行业也一样,值得每个人反思。就是镜头走向太电视剧风了点儿。
关注医药行业黑幕的现实角度值得赞赏,但剧本有些单薄,在主要人物关系上处理也相对简单,矛盾不够突出。
真没说的那么好,故事松散无力,缺乏起伏和高潮,主题模棱两可没有力度,拍摄手法“新”得有些莫名其妙……既不文艺也不商业,看后感觉很尴尬,要是好莱坞拍至少会很好看——这片跟Nothing But the Truth都没的比啊!
出乎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