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剧版之后一直在想结局到底是什么,各种解析都有,但是今天看完点映出来,终于知道了结局
其实剧版和影版可以说是独立又相通,没看过剧版也可以看影版,但是看过剧版之后,影版中每一个跟剧版相关的细节都会让我有眼眶湿润的感觉... 看过剧版之后一直在想结局到底是什么,各种解析都有,但是今天看完点映出来,终于知道了结局
其实剧版和影版可以说是独立又相通,没看过剧版也可以看影版,但是看过剧版之后,影版中每一个跟剧版相关的细节都会让我有眼眶湿润的感觉...
由奥斯卡金像奖导演卡洛琳·林克执导的最新作品《谁偷了我的粉兔子》预售已开启,影片将于12月16日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
奥斯卡金奖导演最新力作
流亡路上何以为家引人深思
影片《谁偷了我的粉兔子》由卡洛琳·林克执导。
她执导的首部电影长片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第三部作品《何处是我家》获得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等多个奖项。
而《谁偷了我的粉兔子》这部作品的内容也巧然有着“何处是我家”之意,但表现手法令人眼前一亮。
影片讲述了在二战时期,身为犹太人的一家为应对纳粹希特勒的针对性举措,被逼无奈开始举家流亡的故事。
安娜是家中的小女儿,而影片也以安娜的视角展开。
希特勒上台之际,他们从故乡柏林出发,在大选结果出来之前先行逃亡瑞士。
由于瑞士是中立国,不方便安娜的父亲发表关于纳粹的言论,他们又逃到了巴黎。
抵达巴黎时安娜的父亲已经被取消国籍,全家吃紧到安娜不得不偷偷去许愿池里捞硬币来补贴家用,后来他们又抵达伦敦……
流亡之路没有结束,家乡终究成为“回不去的远方”。
正如影片中当女儿问父亲“何处是我家”时,父亲告诉女儿: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在一个地方落地生根。
人世浮沉爱常存
源于亲历的童年回忆录真实感人
影片改编自英国广受欢迎的作家和插画家朱迪斯·克尔的文学作品《希特勒偷走了粉红兔》。
该半自传性文学作品源于作者幼年和家人逃离德国的真实经历,后被广泛阅读并用于学校教导“成为难民的感受”。
正因影片源于作者自童年起的真实经历,所以影片的呈现不浮夸不造作,聚焦的都是亲眼所见之物和亲身经历之事。
它不一味追求用极具视觉刺激的战争场面博人眼球,也不一味提高立意让观众面对战争痛定思痛。
而是让观众透过一位犹太女孩的眼睛,去看见人性的温暖,让观众感受到有爱的家庭永远是一个人避风的港湾。
影片中的粉兔子,已经不仅仅是安娜在流亡路上屡屡牵挂的玩具,更象征着那消亡的安稳童年、逝去的和平生活、回不去的故土家乡。
尽管童年的生活充满窘迫、逃亡的路上充满告别,但影片苦而不悲、哀而不伤,全家生活艰难但能看到希望,身处动荡但终究没有离散。
正如许多观众所说,《谁偷了我的粉兔子》是经典教科书般的童年回忆录、是二战影片不同视角的温暖补充、是带有特殊性但让人共情的群体回忆、是“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电影版温情释义……
电影《谁偷了我的粉兔子》由卡洛琳·林克执导,天才童星丽娃·克里马洛夫斯基以及实力派演员奥利弗·马苏奇、卡拉·朱里等主演。影片由德国夏屋电影制作公司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进口,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长影集团译制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译制,通过全国艺术电影联盟专线发行,由欢喜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推广,欢喜首映提供媒体支持,将于2022年12月16日正式上映。
影片改编自英国广受欢迎的作家和插画家朱迪斯·克尔的文学作品《希特勒偷走了粉红兔》,该半自传性文学作品源于作者幼年和家人逃离德国的真实经历,后被广泛阅读并用于学校教导“成为难民的感受”。 正因影片源于作者自童年起的真实经历,所以影片的呈现不浮夸不造作,聚焦的都是亲眼所见之物和亲身经历之事。它不一味追求用极具视觉刺激的战争场面博人眼球,也不一味提高立意让观众面对战争痛定思痛,而是让观众透过一位犹太女孩的眼睛,去看见人性的温暖,让观众感受到有爱的家庭永远是一个人避风的港湾。
影片中的粉兔子,已经不仅仅是安娜在流亡路上屡屡牵挂的玩具,更象征着那消亡的安稳童年、逝去的和平生活、回不去的故土家乡。尽管童年的生活充满窘迫、逃亡的路上充满告别,但影片苦而不悲、哀而不伤,全家生活艰难但能看到希望,身处动荡但终究没有离散。正如许多观众所说,《谁偷了我的粉兔子》是经典教科书般的童年回忆录、是二战影片不同视角的温暖补充、是带有特殊性但让人共情的群体回忆、是“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电影版温情释义……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一部以1993年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统为背景,由朱迪斯·克尔创作的同名儿童小说改编而来的影片。影片以犹太小孩安娜的视角叙述了犹太人在希特勒当选后被迫流浪的故事。
开篇,犹太儿童安娜便与她的哥哥麦克斯一同参与扮装聚会。看似内向的安娜躲于一个桌下,抱着粉兔子,装成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哥哥麦克斯本不想管着自己的妹妹,可突然闯入,扮作戴着希特勒徽章的德国伙伴让哥哥麦克斯不由得护住妹妹,与之对抗。
那时,妹妹安娜还能护住自己的粉兔子。因为还有人能护住她,还有父母,还有兄长,还有德国那自由些的话语权。。。。。
守护容易,
我深知现在的自己应该立刻马上入睡,很晚了,我不能熬夜。但我不想让我看到的电影就这样在我的脑海中消失,我想将它们记录下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同样是讲二战下对犹太人的种族迫害,这部电影不像《美丽人生》或《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那般沉重。相反,电影的色调是温暖和平静的,它的观感是焦急与幸福的。
电影中的Anna三次与流浪的地方告别,三次都采取了同样的方式,说再见。每一次的再见,Anna都会和生活中的一切告别,石头,水井,挚友,仆人,玩偶,甚至灰色的墙皮,发霉的奶酪。尽管漂泊无依,但Anna仍对生活心存感激。 Anna的内心是感性的,柔软的,充满善意的,拥有火光的。记得在瑞士乡下Anna听到犹太人的遭遇后,一时难以接受,狂奔不止。朱利亚斯找到了Anna,并安慰她说:“你的身上有一簇温暖的火光,无论发生了什么,都不要忘了它,好吗?”此时的Anna拒绝了朱利亚斯的劝告,并且不再相信朱利亚斯和她之间的小把戏。在法国巴黎期间,Anna得知了教父朱利亚斯的死讯后,Anna拿起了朱利亚斯递交给她的怀表,并对它吹了口气,打开了怀表。此时的Anna,我想真正理解了朱利亚斯所说的内心的火光,Anna也愿意为此守护这份光,为黑暗的生活点燃希望。 电影最动人的细节点是在结尾。结尾船只驶向英国,Anna一家人在甲板上看海。Anna和哥哥Max听不懂甲板上的一句英文,但Anna却仍对未来和远方充满信心。“虽然我们现在对这里一无所知,但我们总有一天会什么都知道。”Anna望向大海,坚定地说道。
深夜,我放慢了打字的速度,缓缓感受着电影带给我的沉重与轻快,温暖与幸福。
我仿佛能看到,那个粉红兔子,又悄悄地溜进了伦敦,流入了Anna的梦中。
元首永远也带不走Anna梦里的那只粉红兔子,心中的那簇温暖火光。
2022年的最后一部电影。依然是在片尾哭到失声,比上一次远远更深刻——当然,或许,无论是哪一次,无不是「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
【自我的成长】
影片主线,是安娜在流亡过程中的成长;但绝不应片面地将这种「成长」仅仅理解为迅速适应每一种全新文化的「韧性」。
真正的成长,是安娜作为一个人的自我的成长:
在瑞士,安娜不管不顾山区学校里男女分离的刻板印象,冒着所谓「走光」被嘲笑的风险,第一个上前给男生示范标准的侧翻动作;
在法国,安娜用刚刚学会的、还需翻着字典找「便宜的蜡笔」怎么说的语言,在课堂上第一次写下自己的家庭史与自我叙事;
离开法国收拾行李时,安娜撕掉了厚厚一叠曾每天坚持计数的离家日历,正视自己或许再也无法「回家」的事实,面对自己流动的新身份,并在其中努力找到自我;
在前往英国的轮船上,面对哥哥日常对她的「小男子汉」笑称,她第一次严肃地反驳「我也不小了,我也不是『男子汉』」……
【你还可以】
2022年11月,有一首写给体制内工作者的诗——《你还可以》。
可以不要再彷徨
不要再无奈
不要太担忧
不要只恐惧
当你为他们再增加一点勇气的时候
影片中,同样有很多这样的人,默默地「抬高一寸」,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自己「还可以」做的事,支持着安娜一家人。
坐火车抵达德国与瑞士边境时,查护照的公职人员意识到了「这个姓氏非常特别」,然而在进行了例行确认环节后,依然放行了安娜一家人,目送他们在即将被当局吊销护照的最后一刻紧急离开德国国境。
暂居法国时,法国文学老师理解安娜一家的处境,(也许是特意)出了关于「旅行」的作文题,发还时将「奖金」夹在安娜的作文本里,还邀请安娜上台给大家朗读自己的作文——一阵急促的电话,作为当局批评者女儿的被迫流亡经历……这既是努力不伤害孩子尊严的前提下对安娜一家的经济支持,又是对全班孩子们的一场公民教育。
【活在真实中】
身为当局勇敢批评者的安娜爸爸,哪怕在最艰难最受屈辱的时刻,都勉力维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哪怕这种尊严,有时会体现为「不愿孩子接受(他不认同其作品价值观之人)施舍」的暴怒,会被安娜妈妈激烈地抨击为「你根本看不到孩子们的需求;孩子们需要的是新书包、新衣服……你已经不再是那个德国的著名批评家了!」
站在安娜爸爸的角度上,踏上再也无法返回的流亡之路,不仅仅意味着(或许暂时的)家庭经济困窘,更意味着(或许永久的)身份认同丧失——那个作为德国行动者批评者的「我」,我生命中如此珍贵的一部分,永久地被杀害了。
杀「我」者,是希特勒当局,还是「我」在护照即将被吊销的那一刻,做出的流亡决定?这个问题,于安娜爸爸而言,是多么痛苦!
也正因为安娜爸爸用生命浸润这样的痛苦,他也更能看见孩子们的精神需求,温柔而坚定地理解、支持、鼓励孩子,看见并珍视自己对痛苦的敏感。经历了身着纳粹制服的孩子突袭化装聚会现场、将安娜珍爱的粉兔子扔得飞来飞去,安娜第一次画出以「灾难」为主题的画。当安娜将这张画拿给病中的爸爸时,爸爸没有像我们身边常见的部分家长那样不屑一顾、甚至轻浮地评论「小孩子怎么不画一点积极的东西」,而是看见安娜画里每个人的痛苦,允许安娜靠在他的怀里,望着她的眼睛认真地说,这种对痛苦的敏感,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值得我们用心保护的。
平安夜,在法国小公寓的阳台上,安娜问爸爸是否相信神。爸爸诚实地回答「不相信」,「但要『感恩』」。也许是翻译的问题,用了这个有时在这片土地上被污名化的词;但我理解安娜爸爸的意思:这里的「感恩」,意味着我们永不遗忘,永远满怀珍视地记得,是哪一位位伙伴替我们承担了不自由、承担了受屈辱,才让我们有机会获得片刻自由。
【安娜教父的故事】
安娜的教父——安娜爸爸最珍视的朋友,正是这样一位伙伴。
「马上要被吊销护照」的预告,正是他对安娜爸爸发出的。一开始,他也曾同样流亡到瑞士,并在辽阔的雪山下,和安娜爸爸见面。那次挚友间的对话,如今想来倍感沉重:
「可我想,祖国更需要我们……」
「你是疯了吗?」
可继续流亡,将被剥夺德国国籍;作为「与同胞站在一起」之行动者自我的永久丧失,是多么难为安娜教父所接受。不知何时,安娜教父返回了德国境内;仅仅通过将安娜爸爸化名为「爱丽丝」的明信片,与安娜一家保持遥远的联结。
直到有一天,明信片再也不来了;
安娜一家得知,安娜教父在极度痛苦中自杀了。
影片没有展示给我们,自杀前这一段漫长的时光里,安娜教父经历了怎样的屈辱与自我折磨;影片也没有展示给我们,得知挚友自杀后,安娜爸爸又是如何于再也回不去的流亡旅途中,独自吞咽对挚友的负疚。
如果,仅仅是如果,安娜的爸爸没能流亡……
那么,他能否在日益猖狂的法西斯化教育体系中,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良知的天空?
安娜和她的哥哥,又会不会有一天,失却了对痛苦的敏感、失却了活在真实中的信念、失却了独立的自我,甚至有一天,以冠冕堂皇的名义,举报自己的爸爸?
元首偷走了我的粉兔子,但偷不走我的家
再见,办公室;再见,圆形餐桌;再见,三角钢琴;再见,亲爱的海皮厨房;再见,可爱的老房子!再见,狭窄的小巷;再见,大石头;再见了,老水坑;再见,假人!再见,安娜!再见,灰色的房子;再见,维多利亚大街!在那儿,她找到了自己渴望的住所……
这一家子搬家的真及时。
苦难与沉重中,又带着那么一丝丝暖意,是努力要更好地活下去。
向怀表吹气便能实现心愿,把日历划掉就能回到故乡。我品尝不同地方的奶酪,习得不同地方的语言。作为难民总要学会离别,为了成为名人,这也是我不幸童年的一部分。从许愿池捡来的硬币也能换来灯泡,从口袋里硬凑的零钱也能换来蛋糕,我画下的都是沉船或雪崩,心里却燃烧着微小而温暖的光,从未被吹熄。
音乐5 画面5 导演5 故事3 表演5 印象4 平均4.3/10 不知是从何时开始流行拍这种孩(避)童(重)视(就)角(轻)的纳粹德国题材电影,大概是《偷书贼》?那一部我已经完全记不清拍的是什么了。《乔乔兔》根本没看完。不血腥、不震撼、有的只是身处历史却似旁人般的凝视,以及不知从哪里莫名冒出来的希望温暖与信仰。并不是说非要拍得多惨才好看,而是说故事不管怎么讲都该有高潮。
片中扮演父亲的演员,也扮演了《元首归来》里的Hitler。
我可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吧小时候能多个国家都住一段时间顺便把每个国家的语言都学个一二这样的难民生活其实已经很幸福了
尽管再也没有和自己的粉兔子相聚,比起自己的同胞,安娜(亦或说是原小说作者朱迪斯一家)的际遇已相当幸运。带着孩童纯真的视角,影片将政治的腥风血雨放置在极远处,每次令人心碎的告别,也都转换成一句轻轻的“再见”。如此处理当然是对待历史的一种态度,也是真实生活的写照,但叙事、表演、调度都勉强及格,并无令人印象深刻之处。
童年或許沒有惡意和黑暗,卻也難免充斥著成年人世界裡才有的告別。
要吹爆这部片子!不爱被戏剧电影打动哭笑的我,看这部片子流了3次泪——小女孩又一次和房子石头等告别(瑞士)、在巴黎时母亲背着父亲带着他们去拜访德国演员家时四手联弹、安娜收到她教父留给她的怀表想念和教父的最后一面哭泣起来。这其实真的是非常幸福的一家人了——父母恩爱(在柏林时富裕)、亲子关系和谐、兄妹和睦友爱、一家人都聪明。果然是女性导演视角,好的故事都是从细节打动人。结尾一家人虽然不知道未来怎样但充满乐观地在船上望着英国海岸时,安娜和他哥哥说虽然我们现在对这里一无所知,但我们总有一天会什么都知道。真的是这样,孩子/年轻人的适应和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其实人都是这样。首艺联x欢喜首映 国际视野·德国电影 展映 开幕场(中奖得票)沙丹(替李讯映后交流叭叭叭叭极快语速讲了二战题材影史)百老汇电影中心1号厅
3.5,选择这样一个角度,用这样的笔触拍摄二战的故事已经是很温柔的方式了。在主流院线的排片率仅次于星战。上座率也惊人的高。旁边的阿姨看完之后感情非常强烈地说了“sher gut”。(小女孩的每一次告白,是受到《房间》的影响吧?)
少见的把二战犹太人题材拍得这么轻亮的故事,挺可爱的,也非常犹太人命运隐喻了。
『33rd金鸡影展』第六部:被片名误导,原以为会和《乔乔的异想世界》是同类型,后才发现本质是一部传记电影。视角倒是同JOJO一样,都从孩子身上出发,因而可爱明媚得多,削弱了时代背景的残酷性。但剧本相比而言,略显冗长,过于四平八稳,缺少惊喜。
4.5星。流亡和成长。平淡的叙述,无声的抗争。
不造不作,比Jojo Rabbit好太多。
犹太儿童视角,可能因为女主的爸爸相对来说是政治积极分子,也算是上层阶级,所以,没有太多黑暗的部分。妹妹一外法语写作碾压母语者,还有片尾,妹妹和哥哥说自己一句英语都不会,但一点都不担心的时候,我学渣的玻璃心受到了学神的误伤。PS搞文艺工作还是没有保障啊,形势好的时候一切大好,但形势一变,工作立刻就不稳定了。
再次补充二战的不同视角,小女孩被偷走粉兔子这么充满童趣又温暖的故事,实际上是凛冽的战争,对其他的犹太人是死亡、是逃跑和悲伤,对于小女孩来说是需要不停的道别,需要应付窘迫的生活,但还是温暖的,只要一家人在一起。
看完之后,如释重负…真的是被爱感化了,童年的艰辛,生活的不幸,这都将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垫脚石,放宽心态,迎接美好的生活呀
与1933年纳粹焚书事件有关的一部电影,小女孩跟着作家父亲流亡瑞士、巴黎到伦敦。当父亲陷入一种社会性死亡,她必须努力去学习成长这件事。来自布克奖最新得主的一段话,与电影主旨相似:“我认为,当你还是孩子并且一直遭受创伤的时候,你绝对无法控制它,那个时候,你能做的最伟大的事情之一,就是把它变成艺术,并仔细认真地对它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