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后浪电影】
文/李镇
近日来,由詹姆斯·古恩(以下简称滚导)执导的新片《X特遣队:全员集结》全球口碑大爆,不仅IMDB评分高达7.6分,更被网友盛赞“DC最强电影”。
作为滚导被迪士尼开除后在DC阵营执导的首部作品,这部《X特遣队》还未面世便饱受争议。
如今它的成功不仅挽救了滚导的电影事业,更在一定程度上为“自杀小队”这个一直不温不火的系列IP开辟了全新天地。
那么,这部《X特遣队》有哪些创作亮点?亮点之下又暗含着滚导怎样的作者表达?且让本文来逐一分析。
本片在创作上最突出的特征,可以简单地用“两反一美”来概括。
“两反”是指剧作上反套路的情节设置和反英雄的人物塑造,“一美”是指影像风格上尽皆过火与创意的暴力美学。
它们的三足鼎立,保证了影片在艺术效果上的吸睛和商业上足够的卖点。
首先,影片开头那场让人大跌眼镜的抢滩大战,旗帜鲜明地为全片定下反套路基调和黑色幽默风格。
滚导通过智者用球砸死鸟儿来暗示观众这是位变态残忍的狠角色;
又通过回旋镖队长、黑色守卫等人在宏大的美国国旗背景下煞有介事的集结,拉高了观众的心理期待——
按照超英电影的惯常套路,影片将会呈现出一场精彩绝伦,且以自杀小队大获全胜为收尾的战役,来作为导演送给观众的“见面礼”。
然而,不按套路出牌的滚导一上来却给了观众一个“下马威”。
抢滩大战还未开始,黄鼬就先因为不会游泳淹“死”了。
紧接着众人发现,黑色守卫与敌人沆瀣一气,他们早已成为敌人“砧板上的鱼肉”。但黑色守卫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反被敌军利落地一枪爆头。
大战开始后,小队成员们起初战况良好,但很快就暴露出自己乌合之众的一面。
最为讽刺的是,他们没有被敌人的枪林弹雨伤及分毫,却被自己逞一时英雄之快的各种“骚操作”给团灭了。
而影片开头那位冷血无情的智者因为贪生怕死而叛逃,结果被阿曼达爆头,最终反被鸟儿“吞噬”。
可以说,这场戏的每个环节都做到了对超英电影乃至战争片剧情套路的反叛:
英雄不一定有勇有谋,战斗不一定以少胜多,浓墨重彩的角色也有可能一上来就送人头。
同时,当观众看到智者的脑浆组成片头字幕“华纳兄弟出品”时,在震惊之余更惊喜地意识到,滚导这次彻底“玩”嗨了。
其次,作为一部R级动作喜剧,天花乱坠的打斗与角色间的插科打诨是必不可少的重头戏。
但商业电影若想达到叙事效果,首先要赢得观众对角色的认同,否则再精彩的打斗和嘴炮,都只能是游离于影片灵魂之外的“花活”。
滚导在本就不富裕的叙事空间里,见缝插针地塑造出了一群性格鲜明的“反英雄”角色。
尽管影片没有在人物内心深度上做过多挖掘,但基本保证了每位角色都有相对完整的人物弧光或性格亮色。
比如血腥运动,起初宁愿在监狱里做保洁,也不肯加入自杀小队。
结果上一秒还在与因盗窃被捕的女儿“父慈女孝”,下一秒就向以女儿相要挟的阿曼达忍辱低头。
短短两场戏,血腥运动身上所迸发出的原始父爱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保护女儿”也成为血腥运动在影片中一切行动的合理化前提。
再如鲨鱼王纳纳塞,可以看作它是DC版的树人格鲁特,强壮凶残的外表与憨厚蠢萌的内心构成了它身上最具魅力的反差。
影片中反复强调了他最大的心结:孤独。
无论是在树林里与捕鼠女交朋友,还是在去往酒吧的路上望着街上成双成对的人们,再或是在约顿海姆安装炸弹时,用橡皮泥捏出和平使者送给他,纳纳塞几乎是把对友情的渴望写在了脸上。
影片中最让人心疼的段落莫过于纳纳塞一厢情愿地结交了一群看似人畜无害的“新朋友”,结果发现它们却是尖牙利爪的变异生物,把纳纳塞撕咬得遍体鳞伤。
尽管如此,纳纳塞看到它们死去后,依然流下了泪水。
这不仅让我们看到纳纳塞在原始混沌的动物性中闪烁的人性之光,也让他在剧作上摆脱了卖萌耍宝的工具属性,有了更多立体可感的情感纵深维度。
如果说滚导在鲨鱼王身上做的是加法,那么对小丑女哈莉·奎茵的塑造则是做减法。
毋庸讳言,前作《自杀小队》和《猛禽小队》在哈莉身上犯的最大错误就是让她背负了过多的女权包袱。
细究下来,严肃深刻的女性表达其实并不契合哈莉·奎茵阴鸷癫狂的犯罪气质。
而她身上“小丑虐我千百遍,我待小丑如初恋”的情感内核更与追求独立平等的女权主张格格不入。
所以这次,滚导索性卸下了女权包袱,放大哈莉·奎茵的性感癫狂特质,让她承担起本该具有的“蛇蝎打女”的戏剧功能。
也正因如此,她在卢纳将军尸体前含泪控诉小丑的肺腑之言,才成为全片令人难忘的情感高光时刻。
原来,摘下了女权面具的哈莉,也只是个被渣男伤透了心的痴情人。
第三,影片在影像风格上极尽血腥暴力与恶趣味,被爆头、被撕裂、被啃食的画面俯拾皆是,时刻挑战着观众的官能底线。
然而,如果只有血肉横飞的原始暴力景观,并不足以使《X特遣队》在一众R级动作片中脱颖而出。
滚导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惯常的打斗段落进行了浪漫化、创意化处理,使影片呈现出过火与喜感相交织的暴力美学风格。
影片中有两个典型片段可以佐证。
一是小丑女拿着标枪在敌营杀出重围。
滚导配合着她的美艳外表和一袭红裙,为她量身定制了一套极具浪漫情调的视听风格——
在悠扬欢快的爵士乐中,哈莉·奎茵大杀四方,标枪所及之处皆成落花。
一条本该尸横遍地的血路在滚导的镜头下,变成了鸟语花香的花路,带来观影快感的同时又不会太血腥,真人与动画相结合的打斗设计,也符合小丑女给人一贯轻盈癫狂的印象。
二是和平使者与弗莱格的打斗戏码,滚导创意性地制作了一个跳动的心脏被瓷片刺穿的“体内视角”镜头。
与小丑女的弱化暴力不同,这个镜头是惯常杀人桥段的升级版,不仅极具视觉奇观性,更带给观众比以往剧烈百倍的观影“痛感”。
影片反套路与反英雄的设计,本质上是服务于滚导政治讽刺的作者意图。
如果说滚导在片中努力剥离了自杀小队成员身上的隐喻符号与刻板标签,将其还原为有血有肉、能引发观众共情的个体。
那么阿曼达、和平使者等反角则扁平化到几乎成为美国强权意志的传声筒。
阿曼达自不必说,作为帮助美国政府处理脏活的“白手套”,她一出场便展现出自己的冷漠自私与铁腕手段。
如果说一开始她在召集自杀小队时还愿意用“维护世界和平”这样冠冕堂皇的借口稍作掩盖;
结尾处她不管柯多马堤斯人民死活,说出“敌国的陷落也算是促进了本国发展”这样的话,则揭示了美式政治的虚伪冷酷、唯利是图。
而和平使者制服上的红蓝配色、一身腱子肉以及把“和平”“自由”常挂嘴边等行径,活脱脱是滚导镜头下的“人形美国”。
他在影片中借自由民主之名,行栽赃屠戮之实的行为,也与近年来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种种恶劣表现如出一辙。
同时,影片毫不遮掩对美国强权政治的辛辣嘲讽和猛烈批判。
血腥运动的“我认为‘自由’这东西只是你用来胡作非为的借口罢了”;
自由军领袖的“典型的美国做派,肆意入侵,杀人放火”;
弗莱格上校的“和平使者,真是笑话”等台词,几乎是将滚导内心的真实想法喊了出来。
更遑论和平使者以救人为由进行杀戮游戏、美国政府在他国国土实施“海星计划”等情节,简直就是美国发动不义战争、大肆建立海外实验室等现实境况的戏剧搬演。
直白到位的政治讽刺,是《X特遣队》的成功法宝之一,它也保持了DC超英电影一贯的锐利锋芒。
其次,影片中许多关键情节都简单粗暴地以“孩子”为转折,尽管有时并不符合剧情逻辑或人物性格。
卢纳将军向小丑女求婚时,上一秒二人风平浪静、花好月圆,下一秒卢纳将军就被小丑女枪杀,原因是他说要杀了孩子。
公允而论,这一行为如果站在小丑女疯狂错乱的精神特质角度来看,倒也解释得通,但在剧作上并不具备足够的情节驱动力。
况且作为一部全员恶人的R级电影,这一枪也实在是伟光正得有些莫名其妙。
但如果联系到滚导因多年前在网络上发布娈童言论、被迪士尼开除等事件,这一困惑便迎刃而解。
作为两部《银河护卫队》的头号功臣,却被迪士尼不留情分地抛弃。滚导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隐晦地抒发他的胸中郁结。
进一步猜想,这也是他对好莱坞电影中不顾剧情需要,坚持“不能杀害孩子”这一金科玉律的嘲弄。
当然从法理角度而言,滚导必须要为自己的不当言论付出代价。
本文提及此事也并非为他做道德上的辩护,而是站在艺术创作层面,力图发挥影评应有的解读功能。
至于滚导是否该因言获罪或是有娈童之实,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无法评判,只能交予法律和时间来定夺。
影片最大的问题,出在自杀小队与斯塔罗的对决上。
尽管滚导赋予了斯塔罗膨胀的权欲,让它一边精神控制着人类,一边叫嚣着要统治这座城市。
但究其本质,斯塔罗是被美国人“绑架”到地球上并用于生物武器研究的,它与自杀小队一样,都是美国霸权征服世界计划中的棋子和受害者。
所谓权欲,不过是滚导为了在观众心中树立起斯塔罗的反面形象而强行为其附加上的属性。
细想,斯塔罗是外星生物,它所怀念的幸福是“自由漂浮,仰望星空”。
那么它在重获自由后,掌控柯多马堤斯又有何用处呢?所以,斯塔罗的动机在我看来是不成立的。
再看自杀小队。
作为美国社会的底层边缘人群,他们没有像超人或蝙蝠侠一样崇高的社会理想和强大的道德约束力。
比起法理公义,他们更强调个体意志与自由,这也是为何在一众伟光正的超英电影中,“自杀小队”这类反英雄角色备受欢迎的原因。
相比于传统英雄,他们身上的草根性和自由反叛精神对观众来说更加亲切,也更有“人味儿”。
所以,血腥运动等人冒着被阿曼达爆头的生命危险逆行的举动才显得如此别扭,因为这并不符合他们的反英雄属性。
而影片又没有给出他们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的充足铺垫。
大战结束后,血腥运动为了保障个体自由和女儿的安全,选择替美国政府掩盖肮脏罪行的行为,让人物的拧巴更上一层楼。
他们到底依旧保持着反英雄本色,还是已经蜕变为像超蝙一样的传统英雄?
这既是滚导的举棋不定,也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斯塔罗动机的不成立,自杀小队人设的拧巴,以及二者身份上的“殊途同归”,都让这场本该酣畅淋漓的决斗,传递出深深的无力感。
而这份无力感所透露出的,其实是《X特遣队》在喜剧外壳下浓重的悲剧底色。
这场对决本质上是美国政府一手造成的“狗咬狗”的游戏。
两枚“棋子”在前线打得惨烈,真正的“操盘手”却远在千里之外,坐在监视器后冷眼旁观,说不定还会搞一次即兴赌博。
被胁迫、被利用、被牺牲是自杀小队蝼蚁般的悲剧宿命,他们哪怕有再逆天的超能力,终究无法撼动上层阶级的利益根基。
试想,就算血腥运动等人掌握了美国政府的把柄,但他们还是要回到故土,那时谁又能保证美国政府不会利用国家暴力机器再对他们实施威胁和报复呢?
所以对自杀小队来说,既然飞不出这强权的“五指山”,享受当下、恣意狂欢不妨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不定期更新影评。
今年继《哥斯拉大战金刚》之后第二次见猎心喜。这部电影太适合过度解读了。
注意:本文一如既往地有剧透。
三个细节,让我为这个关于新[哔][哔]毒溯源的故事写下一千八百字。我是一个很善于过度解读的精通阴毛论的男屌丝。
前两天嘞我与我对象吃饭,当我点开这部《X特遣队》的时候我直接说了一句,“哇塞这片子里面好多老鼠,给你个机会练练胆量!”她对我piapia一顿爆捶,打得我一时半会儿嘞都没能爬起来,这种啦就是典型的直女。
然后我坐下来继续问“我们玩个问答游戏吧?我问你答:你知道在我眼里这部电影哪个角色最帅吗?”她根本懒得搭理我,所以直女很无趣。
普通人呢这时候会说“Rick Flag或者Bloodsport最帅”。但是我说什么呢,“你看那个The Thinker的脑袋长得就像个新[哔][哔]毒,这里面数他最帅。”现场又是一阵意想不到的尴尬沉默。
接下来的全程呢我什么正事也没干,就只是屁颠儿屁颠儿寻找其他线索佐证我的阴毛论,比如哈莉奎茵给The Thinker瞎编的行动指南反复强调咳嗽的时候要捂住嘴,不然就会死;还有女鼠王在关键时刻掏出防毒面具防海星的样子分明是在提醒大家出门在外一定要戴好口罩,这些都说明本片是在影射疫情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
看到最后,我说“来,你给我来一只海星奖励我这么有眼光挑选了一部对密集恐惧症患者天下第一不友善的好电影下饭。”最后呢,我对象非常生气地把电视就关了。
看这部电影我花了132分钟,临睡觉前的时候我打开手机一看,我对象给我留了一万八千条骂我的消息,最后说了一句“和你在一起看这个全是老鼠的电影真恶心!”
一个男人有选片眼光很重要,会过度解读更重要。先进于影院烂片也,后进于网播神作也。
注意:以上关于“直女”相关危险发言皆为玩梗需要,不代表本人立场,本人对于直女与非直女群体皆保持最大尊敬,无任何偏见。
接着上面没说完的,继续讨论这部电影对于当下现实的影射。
片中的巨大海星随便喷一堆分身出来,就可以瞬间感染成千上万人,像极了随着德尔塔、拉姆达等全新变异毒株出现而传播力飞速增长的病毒。
身为主角的自杀小队替美国去海外执行黑色行动,目的是取回关于巨大海星的资料,在此过程中主角们实际上完成了对于巨大海星的溯源。
以阿曼达沃勒为代表的美国官方一直宣称巨大海星是敌对国搞出来的,然而最后揭露出来的真相却是巨大海星最早是由美国人发现的。
溯源最后溯到自己头上来了。这种事情美国肯定是打死也不能接受的,所以主角团队就被逼着毁灭证据。最一丝不苟贯彻上级指令的是绰号颇具讽刺意味的“和平使者”。这个角色实在太美国了。他那个长得像马桶圈的头盔比美国队长的盾牌更能代表美国。
当然这个马桶圈头盔除了是美国的象征以外,还是导演丰富视听语言的重要道具。和平使者与Rick Flag抢夺机密资料的肉搏戏,就完全是通过头盔表面的倒影来呈现的。两个没有超能力的白人壮汉摔跤反正已经拍不出什么花样了,那就索性不追求把它拍清楚,直接拍头盔得了。这种对于镜面的使用其实从电影第一个镜头就开始了——长发飘飘、喜欢玩儿蛋、玩儿鸟的勇度,一开始就在一片湿漉漉的朦胧环境中登场,几秒钟之后才揭示那其实是地面积水呈现的倒影。
这是一部滚导存在感很强的电影,但他体现存在感的方式,从来不在于强调作者性、追求鹤立鸡群的高逼格,而是用自己的风格去玩电影。好玩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看到漫威DC两开花的滚导带着格鲁特和火箭浣熊开了鲨鱼王和塞巴斯蒂安鼠这两个小号。
影片中哈莉对The Thinker现编的几条戒律,除了上面提到的咳嗽时要用手捂住嘴,还有一条是不得对黑人无礼,其实我觉得还应该加上一条:不得在推特上转发恋童癖相关的黄段子。当年滚导在Metoo运动如火如荼时被揪批,一度被迪士尼踢走。川普老师下台以后,曾经也让他应对得焦头烂额的Metoo运动突然在美国国内就没那么火热了,改出口海外了。随之而来的,是滚导被赦免,毕竟他虽有不当言行但情节并不严重,而且他的才华带给社会大众的愉悦要远大于他的失误造成的不适感。
最后,关于巨大海星的起源问题,主角一行人已经获知真相了,但是只能拿来作为保命的筹码。现实中的文艺工作者与片中的自杀小队一样,看似玩世不恭、自由自在,其实还是被难以反抗的强大力量拿捏得死死的,纵然一身本事,也不是什么话都能说的。因为当年的推特言论风波差点社死的滚导对此当然有切身的感触。
面对美国这样的强权,就算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那只感染无数人的巨大海星是它搞出来的,只要它不想承认,就没人有办法逼它承认。强权即真理,实力即正义。
最后的最后,还是希望中国在引进电影时标准放宽一点,像《自杀小队》这种片子应该多引进。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别人想帮你说话都张不开口。
如果你不喜欢上一部《自杀小队》,我不敢说你一定会喜欢这部,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部与上一部风格非常不同,除了都有小丑女哈莉奎恩外,基本上就是两部完全不同宇宙的电影。《X特遣队:全员集结》(The Suicide Squad)的确与上一部一样原则:一群具有特殊能力的罪犯为减刑为美国政府执行任务,但如果中间不按指令行事,随时可以被爆头。只不过这次角色中多了很多长得稀奇古怪的角色,风格大胆而超现实,动作戏极度血腥,而且主角随时可能死掉。
看完《X特遣队》的第一感受是: James Gunn之前拍摄《银河护卫队》真的太收敛了,虽然都是黑色喜剧风格,多样化的角色及十分丰富的色彩运用,《X特遣队》则非常大胆,近乎是为所欲为,想杀谁就杀谁,十分地放飞自我。罗素兄弟之前常常说,有时必须让主角经历一些苦难甚至牺牲才能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增加电影的紧张感和做到情感升华,但就这样牺牲一个主角还能被粉丝埋怨三年。而《X特遣队》中大部分的角色人们并不熟悉,因此James Gunn完全可以大胆忘形。
本片中,有的角色刚刚登场没几分钟就死掉了,甚至死掉时观众还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和有什么特殊才华。还有些角色被杀后才被告知是“杀错人”了。也有角色明明一直跟在身后但几乎没几个正面镜头,直到死了人们才注意到他在场。开场不到15分钟,角色已经死了一半,这充分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并不需要过于严肃而认真,没什么是不可能的。
开头就奠定的疯狂风格基调加上角色千奇百怪的造型,人们很快就可以意识到虽然这是一部发生在地球上的电影,但与银护这种外星片没区别,不必太当真。
哈莉奎恩依然是片中最抢眼的角色之一,因为她有一些单独戏份展示她善于迷惑人且疯狂的本性。基本上她可以上一秒还看起来像个小迷糊,下一秒就拿着金箍棒大开杀戒。是的,这次哈莉居然多了一个新的武器,很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但是新登场的几个配角也很抢戏。比如饿了以后敌我不分谁都吃的King Shark。这个角色塑造得有点像《银护》里的Drax,看起来傻乎乎但偶尔又带有人情味。
斑点人看起来装束最奇特,本领也很令人惊呆,他进攻别人的方式很特别,居然是把对方想象成自己的“妈妈”,给影片带来很多好笑的场面。赵喜娜(John Cena)出演的“和平制造者”(Peacemaker)与伊德里斯·艾尔巴(Idris Elba)的bloodshot具有相似的本领,都是善于使用很多暗器,也因此成为竞争者,始终在斗嘴和比试。但整个电影下来,观众可能并不会记得他们究竟用了什么武器,反而是赵喜娜只穿内裤在伊德里斯·艾尔巴面前显摆的场景给人印象最深。
大海星自然是片中“最显眼”的角色,如果它最开始就登场人们可能难以相信这样的角色怎么会出现在地球上。但经过了前面各种奇葩事件的铺垫,观众会发现在本片中看到什么都不会觉得奇怪了。
不排除有的人可能看完本片觉得太疯狂,无法招架。如果放在DC其他超级英雄身上也许这种方式并不适合,但因为本片里的各种角色本身就很奇葩,这样的风格反而符合预期。加上有类似于《The Boys》和《死侍》这类R级超级英雄作品铺垫,《X特遣队》并不算是开先河,只是把疯狂和血腥推到另一个等级而已。
不过整个电影可以明显看出带有James Gunn的个人化风格,色彩丰富,角色偶尔愚蠢,行为无所顾忌,但每个角色又都有悲惨的过去,令人心生同情。我并不是很喜欢老鼠和控制老鼠的Ratcatcher,不过这也是James Gunn的恶趣味体现之一,他很显然很喜欢具有拟人化行为的动物。比如浣熊火箭。可是银护之后,很多人因为喜欢火箭而开始养浣熊,然而浣熊并不适合家养。于是这次James Gunn特别塑造了适合居家圈养的动物:一个可以善解人意的老鼠角色:塞巴斯蒂安。
不过可以看出华纳是超级希望改变自己之前在超级英雄之路上的不顺,希望观众知道他们也是可以尊重电影人的自由和创意的,也可以冒险的。并且希望与漫威反着来,漫威也发掘了很多风格鲜明的导演但一切都统一受到管制和协调,而本片则是完全独立于DC其他电影之外,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华纳目前的对策似乎是开创不同分支电影,女神系列走的是奇幻史诗风格,X特遣队是混不吝风格,而即将开启的新蝙蝠侠系列继续暗黑风。可以看出华纳对本片真的是完全没有干预,全按照James Gunn的意思来,甚至花了很多投资搭建场景和宣传。这是一场很大的赌局,希望可以就此开启导演风格个人化之路。
哈莉的红黑造型来源于2011年的游戏《蝙蝠侠:阿卡姆之城》的形象。
她的皮夹克背面还有关于小丑的小彩蛋——"Live Fast Die Clown"。
哈莉后背的纹身也是她离开小丑后走出情伤的标志,上面写着"Property of No One",而在2016年阿耶版《自杀小队》中,这个纹身写的是"Property of Joker"。
哈莉杀死Luna时,她谈到过去的教训,就是留意对方会否做出越界行为(像滥杀小孩),这明显是从与小丑的交往中学会的道理。
电影中血腥运动的造型主要改编自该角色在DC重启后的形象,酷似异形的头盔格外亮眼。
漫画中,血腥运动本名为罗伯特·杜布瓦(Robert DuBois),在越战时被政府征召服役,但出于恐惧而成了逃兵,而他的弟弟却顶替了他奋勇出征,结果受了重伤失去四肢。罗伯特得知噩耗后精神彻底崩溃,在很长时间里辗转于多家精神病院。
后来他被莱克斯·卢瑟看上,利用莱克斯集团的空间传送技术,罗伯特可以把任何武器从秘密地点传送到自己手上,并自称血腥运动(Bloodsport),来到大都会报复社会。
在与超人的交手中,罗伯特利用氪石武器重伤了超人,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超人被送进重症室的奇景。(电影中阿曼达也讲述了血腥运动这个高光事迹)
最后幸得超人的好友吉米·奥尔森找到罗伯特的弟弟,把他带到了现场。当这个四肢瘫痪的人恳求他的哥哥停止暴力行为时,罗伯特内疚不已,跪在地上投降了。
罗伯特后来在监狱呆了好几年,直到有一次引起了另一个囚犯的敌意。对方正是第二代血腥运动——亚历山大·特伦特,一个狂热的种族主义者,对罗伯特的黑人身份表现出极度鄙视。由于监狱里犯人们的鼓动,两代血腥运动进行了一场拳击比赛。
结果事情很快失去控制,引发了整个监狱的骚乱,混乱中罗伯特在墙上炸了个洞逃出生天。但正当他奔向自由之际,就被瞭望塔的乱枪打死了。
而二代最终也没能成功逃狱,被狱友认为是废物,活活被放火烧死。
伊德里斯·艾尔巴原定接替威尔·史密斯饰演死射,但华纳兄弟和詹导决定将他的角色改为血腥运动,以便史皇能在未来的电影中回归。
和平使者,本名克里斯托弗•史密斯(Christopher Smith),最初是查尔顿漫画(Charlton Comics)在60年代推出的超级英雄,后来被收购后并入DC宇宙。
在DC的起源故事中,克里斯托弗是出生于纽约,在奥地利长大的富二代,看似富裕无忧的童年生活,却突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父亲因被揭露曾担任纳粹军官而自杀,这使得克里斯托弗幼小的心灵大受打击,自此对追求和平的理念产生了病态执着。
18岁时,克里斯托弗应征入伍,但在一次任务中由于情报错误,以及脑海里挥之不去的父亲的声音,他无意中屠杀一个满是无辜民众的村落,被判刑20年。出狱后的他继承家业很快成为了百万富翁,并成立照顾战争受害者的慈善机构,借此重新启动“和平使者计划”。依靠自家研发的高科技武器,以企业家和蒙面英雄的双重身份,实现自己的和平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守望者》中的知名角色笑匠(Comedian), 正是以和平使者为蓝本设计的。
鲨鱼王在牢房里看书的镜头,致敬了该角色在漫画中的名场面。
影片中提到鲨鱼王是古代鲨鱼神的后代,呼应了在漫画中的设定。
鲨鱼王本名纳努威(Nanaue),是一个出生于夏威夷的人形鲨鱼。一开始他只是《超级男孩》漫画中的恶棍角色,后来加入了超级恶棍秘密会社、秘密六人组和自杀小队等组织,成为与DC众多英雄角色对抗的经典反派。
鲨鱼王的形象在漫画里经历过数次变迁,曾以噬人鲨和鼬鲨的形象登场,直到新52中换成了双髻鲨的造型。原本詹导决定在电影中使用他最爱的双髻鲨造型,但拍摄却遇到了难题,由于鲨鱼王的眼睛距离太远,与其它演员拍摄互动会很滑稽,他的眼睛总是不像在看着对方。
近年有一则关于鲨鱼王比较劲爆的花边,在动画电影《黑暗正义联盟:天启星战争》中,鲨鱼王曾与康斯坦丁有过一腿,你没看错,他们不仅是同性恋,还是跨物种恋。
最后划重点,鲨鱼王的配音演员是史泰龙!
波点人是蝙蝠侠系列的一个小反派,又称波点先生(Mr. Polka Dot),本名阿布纳·柯瑞尔(Abner Krill),身穿五彩缤纷的圆点战服,这些圆点可以被摘下来,变成不同的物体,用作武器或飞行器等等。
波点人初次登场于《侦探漫画》第1卷第300期(1962),在个人首秀中绑架了罗宾,当然最后逃不出蝙蝠侠的制裁,被送进了监狱。
在最终危机时期,波点人加入了不朽将军手下的二流恶棍团队,在战斗中被井盖爆头而死。
电影中,波点人提到他的母亲在星城实验室(Star Lab)工作,这也是《正义联盟》中斯通博士将儿子改造成钢骨的地方。
二代捕鼠者是电影中的原创角色,她的父亲则是有漫画原型的。
漫画中,捕鼠者本名奥蒂斯·弗莱尼根(Otis Flannegan)来自哥谭,日常在下水道和居民家中清理老鼠。奥蒂斯在一次街头斗殴中被冤入狱10年,从此他的思想变得偏激,认为真正困扰哥谭市的不是老鼠,而是居住在这里的人类。
出狱后的奥蒂斯自称捕鼠者(Ratcatcher),穿上一身防护装备,运用他与老鼠沟通的技能,向当年参与审判的官员进行了报复。但他没有杀死他们,而是对他们每个人进行了长达五年的心理和身体折磨。后来戈登局长找到了蝙蝠侠帮忙,才击败了捕鼠者,阻止了他计划用老鼠传播致命瘟疫的阴谋。
无限危机时期,奥蒂斯与一群流浪汉共同生活,依靠救济和老鼠朋友为生。当他被警官发现并被带走时,一名流浪汉试图帮助奥蒂斯,但被警官推到了一边而受了伤,谁知这个男子竟是隐藏的OMAC机器人,觉醒后认为捕鼠者是伽马级威胁,便把他一击抹杀了。
电影中,初代捕鼠者的扮演者是塔伊加·维迪提,一个热爱表演的鬼才导演,曾在自己导演的《雷神3》扮演过石头人Krog。
黄鼠狼本名约翰·门罗(John Monroe),原是斯坦斯大学一个孤独的高材生,常被同学欺凌,因身体瘦弱而被称为“黄鼠狼”。多年的压抑让门罗的心灵扭曲,成为了一名变态杀人狂。
后来门罗遇到了马丁·斯坦因博士,试图将其杀害,却不知道对方是火风暴(Firestorm)的组成者之一,最终火风暴揭露了蒙面的门罗,并把他送进了监狱。
在狱中,黄鼠狼被招募到自杀小队,但在执行任务期间疯狂鲨人,并设法造成了思考者(Thinker)的死亡。瑞克·弗莱格戴上思考者的头盔试图挽救任务,但思考者临终的思想影响了弗莱格,最终使他杀死了黄鼠狼。
瑞克·弗莱克身穿的黄色T恤,致敬了这个角色在漫画中的经典形象。
这个角色可能是性转版的胡安·索里亚(Juan Soria)。在漫画中,胡安的梦想是成为超级英雄,希望有一天能加入正义联盟。在一次事故中他的手受了伤,但他却很高兴,心想这是成为超级英雄的好机会。他在手上注射了纳米机器人,使他获得解开任何锁的能力。
后来他参加了正义联盟的海选,却被拒绝了,心烦意乱又缺钱的他决定去抢劫银行,结果被正义联盟阻止,并被送进了监狱。后来他被招募到自杀小队,但并没有一个团队成员关心他,杀手鳄甚至想吃掉他。
因此他心如死灰,就算被迫成为外星女王的诱饵也没有反抗。意外的是,由于外星人以积极的情绪为食,胡安大量的消极情绪反而令女王开始萎缩,直至胡安一脚踩扁了她。
任务结束后胡安和阿曼达对线,后者给他安排了丰厚的补偿,那就是与杀手鳄共享一个牢房。
黑色守卫本名Richard "Dick" Hertz,名字听起来就很diao,初次登场于Booster Gold #1 (1986)。这个角色在漫画中只是一个十八线罪犯,曾被一个名为The 1000的反派组织招募,得到了创造能量护盾和流星锤的能力。
后来加入了自杀小队,在一次任务中被队友将军(General)背叛而惨遭断首。
Mongal是宇宙暴君蒙戈(Mongul)的女儿,有个与父亲同名的哥哥Mongul Jr.。
后来Mongal与哥哥发生了争执,哥哥认为family只会成为弱点(范迪索表示反对),老子必须完美无瑕,便一拳打爆了妹妹Mongal的头。
TDK是The Detachable Kid的简称,他的超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分离自己的四肢,这项能力改编自漫画角色断臂男孩(Arm-Fall-Off-Boy)。
正如电影所示,这是一个没什么卵用的角色。漫画里,他曾参加一个超级英雄团队的选拔,结果是第一个被拒的。
标枪初原本是一名德国奥运选手,精通于投掷标枪,退役后走上了犯罪道路。
在与绿灯侠的交锋中,标枪得知绿灯惧怕黄色事物的弱点,于是将自己的行头和武器都换成了黄色,但最终仍然敌不过强大的绿灯。
当阿曼达介绍小队成员时,我们可以看到监狱里有一个涂着彩妆的女囚犯,这个角色是漫画中的万花筒(Kaleidoscope),一个能利用光创造出幻觉的反派。
在狱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个额头上写满月份的囚犯——日历人,他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反派角色,总会在特殊日期或节假日作案,在经典漫画《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中有不少重要的戏份。
有趣的是,这个角色由肖恩·岗恩饰演,他是滚导的弟弟,在本片中还扮演了黄鼠狼,也曾在《银河护卫队》中饰演勇度的副手Kraglin,并担任火箭的动作捕捉演员。
日历人旁边的是反派角色双降(Double Down),本名杰里米·泰尔(Jeremy Tell),是一个烂堵成性的赌徒,因为一副诅咒的扑克牌获得非常痛苦的超能力,他可以把纸牌化的皮肤撕下来,控制这些纸牌攻击别人。
影片开场中,将炸弹植入智者Savant的老医生,正是塑造了Z的漫画家约翰·奥斯特兰德(John Ostrander)。他在80年代推出的《自杀小队》漫画中,引入了许多标志性的概念,从阿曼达·沃勒,到她标志性的爆炸装置,再到小队成员的恶棍设定等等。
如果没有约翰·奥斯特兰德,我们也许就不会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所以让他出现在电影一开始是再合适不过了。
小队潜入约顿海姆的任务来源于1987年的第一本《自杀小队》漫画,电影中堡垒的设计与漫画原型也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漫画里的约顿海姆是一个恐怖组织的基地,而不是住着外星派大星。
约顿海姆这个名字似乎有点熟悉?这是北欧神话中的冰雪世界,冰霜巨人的家园,曾在《雷神》中登场,电影里洛基原本是冰霜巨人劳菲的儿子。
自杀小队的任务将他们带到Corto Maltese,这是一个漫画中虚构的国家,首次出现在弗兰克·米勒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第三卷,也曾在1989年蒂姆·布顿版《蝙蝠侠》中被提及。
这个国家的名字本身也是一个彩蛋,来源于意大利漫画大师雨果·普拉特创作的同名人物。
电影中,阿曼达提到要和克雷议员打一场高尔夫球,这是一个漫画里的角色,全名约瑟夫·克雷(Joseph Cray),是一个腐败的政客,首次登场于1987的漫画《自杀小队》第11期。
他有一个儿子叫亚当·克雷(Adam Cray),曾接替雷·帕尔默成为原子侠,并加入自杀小队作为团队的秘密武器。
酒吧中的领舞舞女,是《银河护卫队2》中的“螳螂女”庞·克莱门捷夫。
哈莉警告智者“不能拥有私人车牌”,暗示的就是在上一部《自杀小队》中有私人车牌的小丑。
在片尾片段中,揭示了和平使者受到枪伤后被送进了病房,这时阿曼达的两个手下来探望他,并要指派另一个拯救世界的任务给他,这是为詹姆斯·古恩制作的《和平使者》电视剧埋下伏笔。
文 | 豆瓣·彩蛋君KL
【转载/合作请联系WX: KL2711416】
YO,看了这么久的漫威,还记得有个超英数量差不多的DC吗,这部新的《X特遣队:全员集结》,又名《自杀小队2》,应该是可以带给你不少欢乐的DC超英电影!
甚至于说,如果你不那么执着于DCEU需要保持暗黑严肃的腔调,也不在乎DCEU作品之间的关联,对于黑色幽默和重口味有着特别的嗜好,还对鲨鱼仔仔的造型有着莫名的亲切感(你不觉得很适合用来做抱枕吗?!) 那么可能你会很享受这部软重启的《X特遣队:全员集结》!
众所周知,《自杀小队》在2016年上映的时候口碑扑了,被批情节混乱,角色单薄,叙事不连贯等等问题。
没有错,这可能依然还是华纳的错,在那些年份的DCEU的电影的待遇都这样,华纳高层对DCEU干预实在太多,当时大卫·阿耶还想申请导剪版,结果遭拒,最后只争取到了多了一个13分钟的加长版,并没有给影片带来实质性的口碑转变。
在扎导导剪运动发展起来时,其实还附带了#ReleaseTheAyerCut的运动,但遗憾的是大卫·阿耶并没有得到那么好的待遇。
其实当时我还是很看重第一部的《自杀小队》的,虽然影片有着这样那样的硬伤,但毕竟当时大本老爷,还有惊艳的小丑和小丑女,还有威尔·史密斯饰演的死亡射手都安排好了,DCEU的关联感还是很强的,但结果华纳在DCEU的之后的发展决策中屡屡犯错,导致最终今天你可以说“散是满天星”,也可以说“一盘散沙”的DCEU局面吧。
是好事是坏事现在下定论还太早,但就目前我对DC超英电影的观感就是像过山车,不知道他们的下一部作品是惊喜还是悲剧。
这次《X特遣队:全员集结》找来了当时隔壁漫威家不要的滚导,当然漫威在滚导承诺改过自新不再发表不当言论后又重新请回,而且华纳当时找得很彻底,直接把编剧的岗位(占大部分)也给了滚导。
在《银河护卫队》我们其实已经看到了滚导对于表达主次角色,以及控制平衡剧情层面的导演能力,还有对音乐曲目选取的私货爱好融合进影片中,这些优点可以说都在《X特遣队》中得到了放大。
因为感觉华纳这次算是看开了,从影片也可以看出,滚导在创作自由度上玩到飞起不受限制,在限制级的加持下,滚导让我感受到了他当年首部电影《撕裂人》cult片的一些恶趣味。
当然如果你对影片里的骚操作和一些流行文化并不感冒,也对cult片提不起兴趣,用严谨的逻辑去看待角色智商或动机的话,《X特遣队》可能就不是你的菜了。
所以!这部电影的剧情其实很简单,同样是讲述了由美方代表阿曼达负责人召集起来犯过罪,但有着特殊能力的人,打造成名为X特遣队,又名自杀小队的人马,进行敢死队任务。
这次主角团是要偷渡到南美洲一个叫科托马耳他岛的国家,该国家之前的政权和美国关系还不错,但现在已经发生政变,目前的执政者对于美国很不利,因为科托马耳他岛有一个二战遗留的约顿海姆实验室,该实验室做着的“海星实验”的计划,如果落入到现在执政者手里,全世界将面临在重大危险之中。
于是”X特遣队“的任务,就是要去潜入实验室,解决危机。
往深里去看,这部电影其实也同样是去干反派,拯救世界的主干故事。但如果把这故事说得有趣,把塑造角色和影片的风格结合起来,把众多角色像鸡尾酒一样调配出能喝到前中后的味道,这就是把一部看起来千篇一律“拯救世界”超英题材拍出新颖的突破口。
滚导我觉得这次做到了,可以说他照顾到了方方面面,表面上整体的剧情逻辑和角色动机都很扯,但影片自嘲式的怪诞和光怪陆离的漫画角色,让剧情的现实支撑点变得不那么重要,再加上滚导善于把控这样的非人类,真的快去看看《撕裂人》,更让《X特遣队》的导筒感觉就是为滚导量身定制的。
影片一边牵着观众的好奇心往下走,一边又丢入一个个反讽或者黑色幽默的包袱去调和影片的节奏,整部电影可谓是一气呵成,动作戏份美学用法大胆,角色性格塑造反差强烈让人印象深刻,看得还蛮过瘾的。
在没看电影之前,我就很好奇影片如何把这么多陌生的漫画角色,让观众一个个去记住并展现好,难不成前面来个超长半小时的角色字幕介绍吗?
结果影片直接一上来就给观众来了一场紧张刺激的抢滩登陆大战,事先我知道“自杀小队”嘛,肯定会部分成员就是来领便当的,但没想到影片玩得这么狠,影片片头演职员字幕都没出,角色成员就已经快没了一半,以至于我自己觉得是不是晚进了影院少看了开头。
而这时影片的叙事技巧,又用了昆汀《低俗小说》式打乱时间叙事的手法,变换角色视角,带着观众去到另一组自杀小队的登陆现场,才猛然发现自杀小队为什么不能有两组呢!
之后再在剧情展开的过程中,把主要角色的一些背景故事和每位角色的超能力一一展现,既不拖慢叙事进程,又能一口口喂给观众这些角色到底是谁,用角色执行任务的招式,来加深观众对角色能力的认知。
整部电影都在反套路的模式下进行着,反套路或者说反超英模式,也是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值得聊的地方。
什么是反套路,很简单就如影片开头抢滩戏结束,正式出演职员字幕时,感觉自己正在看一部电影的结尾字幕。
反超英的用法虽然没有《黑袍》玩得那么狠,但也算是让人耳目一新,毕竟主角团都不是名正言顺的超级英雄。
浅滩登陆爆完血浆后,以血腥运动,捕鼠者,鲨鱼王,和平使者,波点人组成的另一波小队,开始进入主线冒险任务了...吗,并没有,影片反套路进入到了小队内部成员互相消化的情节里(是的接下来我会用到很多反套路这个词)。
血腥运动他们必须先救出另一组的队长瑞克·弗莱格,在混入敌方阵营时,血腥运动还和和平使者玩起了杀人游戏比枪法,等到他们把营地的人赶尽杀绝,以为能成功解救弗莱格时,结果人家却和索尔·索里亚一起在那享受早茶时光。
这里还不忘讽刺一番这就是典型美国对国际事务的一贯做法,一顿自以为是的乱搞后才发现那里并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而在《自杀小队》大红并且还自己支棱起来一部属于自己的独立电影的哈莉奎茵,在这里也有自己的一条大女主戏份。
她被卢纳总统的军队抓住后,非但没有被虐待和杀害,还换上了闪亮的红色长裙,和卢纳总统谈起了恋爱,简直就是影片中穿插MV。
但很快,两人共度良宵之后,卢纳总统说出了他会利用约顿海姆实验室的力量,干掉一切反对的声音包括小孩,话音刚落,卢纳总统就被哈莉奎茵击毙,死得就像《权游》角色那样干脆利落,用完就扔。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多次用到“小孩”的设定作为戏剧转折,包括阿曼达利用血腥运动的女儿逼着他出山,还有最后决战时,当阿曼达想要按下自爆按钮,工作人员为了科托马耳他岛的“小孩”,直接打晕阿曼达。
我觉得这里过度解读的话,或许也是一种自我嘲讽了,超英或者说英雄式好莱坞故事,为了把角色转向正面,想不出更好设定时,用“小孩”作为行动转变力的价值正确标杆,那是最正确和最方便的了。
而且我弱弱觉得这也是滚导在夹带私货,影片利用“小孩”作为转折点,也影射了他现实中对于儿童的言论遭到的争议,对于他职业生涯的转折,因此把这些观点放在了影片里,也算是他给自己的一次提醒吧。
我们说回影片剧情,哈莉奎茵干掉卢纳总统后,将军直接接管国家,哈莉奎茵就没那么好受了,但普通的捆绑逼供怎么难得了她,哈莉奎茵依然能在他人鲜血化作五彩缤纷的花海中杀出一条血路。
而另一边血腥运动他们在一个夜店中绑架了实验室的负责人思考者,在准备深入进敌方老巢时,影片又反套路要先救哈莉奎茵,影片算是很好贯彻了那句“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意思了。
全员集结之后,总算到了约顿海姆实验室,原来那里只是掩人耳目的美国实验基地,里面利用长得像海星的征服者斯塔罗,来对人进行惨无人道的实验,在这有着实黑了美帝一把,也算是解释了为何这次任务不能惊动正儿八经的像老爷超人或神奇女侠这样的超级英雄。
最终又是一场反套路的行动计划,无意间他们意外把海星斯塔罗给放了出来,在选择利己还是利他之间,只剩下几个X特遣队的队员,勇于和斯塔罗决战,拯救了当地居民。
当然他们也没有那么光明,为了自身的自由,血腥运动帮着保管并保密着美国黑历史的硬盘,但前提是他们能获得自由。
就如前面说的,影片主干剧情依然是老套的“拯救世界”(save the world)的故事,但在反套路外衣的裹挟下,把影片的节奏带向了鬼扯的氛围,当然这里鬼扯是个褒义词。
为何鬼扯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影片把DC众多古早并看起来十分荒谬可笑的漫画角色搬上了大银幕。
特别是前面我一直没怎么提到到鲨鱼王,太适合这样的《X特遣队》了,和《银河护卫队》格鲁特请到范·迪塞尔一样,鲨鱼王台词量少但配音是史泰龙。
我只能说滚导真的是制造萌宠的高手,《银河护卫队》有格鲁特,现在又搞出一条鲨鱼王,我看片的时候就知道鲨鱼王能活到最后,因为实在是太吸人眼球,怎么舍得写死呢。
所以《X特遣队:全员集结》的剧情重要吗,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时段带给观众意想不到的欢乐和惊喜,风格化做得很好。
当然,《X特遣队》真的神到要逆转DCEU,造就出DCEU巅峰之作吗,我认为,也没那么夸张。
《X特遣队》确实是滚导的一部高质量作品,但影片在我看来,也有些许不足和遗憾,能挑出一些来讨论。
比如我前面一直提到的反套路,影片一直在这个设定下玩出很多出其不意情节,但在影片片尾决战部分,角色依然选择了绝对正向的抉择去行动,拯救世界,并不是说一定要来个暗黑结局,但相比较于前面的惊喜,最后回归到传统路子难免缺少了些许新意。
简单来说就是反套路做得并不彻底,开头抢滩戏如果能打满分,结尾决战就回归到较为常见的水准了(我的理解啦),比起《银河护卫队》星爵那舞蹈,《X特遣队》决战就稍微逊色了些,被battle下去了。
不过满城的老鼠和捕鼠者作为决胜的赛末点,确实让人对这开始并不出众的捕鼠者刮目相看呀。
另外个人觉得遗憾的是,就是把队长弗莱格给写死了....吧,影片有拍到和平使者用瓦片插入弗莱格的心脏,应该是挂掉了,就...很可惜,弗莱格算是整支队伍中最正常的角色了,而且我对他银幕形象还蛮看好的,上一部《自杀小队》他也是主角之一,说没就没了。
不过说不定也有反转吧。
那《X特遣队》作为一部超英电影,彩蛋部分还是要聊一聊的,我记得影片没上映时,就不少人做了影片角色中在漫画里的角色分析,但这些在看完影片后,大部分都完成了自我嘲讽,原本作为彩蛋的漫画角色,也变成了反套路的设定,一不留神就领了便当。
比如什么思考者,头上顶着和X教授差不多的人皮头盔,其实在漫画中是能控制他人心灵的,但在这就也没什么展现。
还有黄鼠狼,原本以为是对标隔壁家的火箭浣熊,在漫画中他是一个连环杀手,结果就是一跑龙套,当然最后醒了,不知道如果有续集会不会还继续用它。
不过影片那几位主角还是需要稍微帮大家补充一下课外知识的,哈莉奎茵就不用多介绍了吧,被小丑甩了之后,去演了一部《猛禽小队》,之后又再次加入《X特遣队》,哈莉奎茵很忙就对了。
血腥运动是在1987年《超人》漫画中登场的反派,罗伯特·杜波依斯是他的本名,从名字中也知道这是取自漫画的初代血腥运动。
漫画里血腥运动是因为弟弟参加越战受重伤,才导致他精神失常,为了给弟弟报仇从而失控屠杀大量平民变成了反派。不过在影片中变成了是他的雇佣兵父亲一手训练他成了血腥运动。
自然在《超人》的漫画里,血腥运动的对手就是超人,和影片中说的一样,他曾经利用氪石子弹把超人打伤。不过漫画中有提到血腥运动是因为卢瑟利用了他,卢瑟把超人说成是一个威胁,才让血腥运动去找超人麻烦,而且就是卢瑟提供的氪石子弹等高科技武器。
影片中的捕鼠者,在漫画中是蝙蝠侠的敌人,生活在哥谭市而非影片里说的葡萄牙,而且漫画中的捕鼠者是影片中卡索Cazo的父亲,卡索是捕鼠者二代。
漫画中捕鼠者并非影片中描述的那么善良,但却因卷入一场街头械斗被冤枉逮捕,从而思想变得偏激成了反派。
波点人的敌人是蝙蝠侠和罗宾,在漫画中波点人的波点元素主要是因为制服的功能,他平时的犯罪并没有太邪恶,而是一些零星的街头犯罪,而且在漫画中,他的不同颜色的波点射出去的效果都不一样,影片中对其功能做了简化,不!应该说影片里的波点人几乎就是个全新的角色了,大家也能感受到一位不负责任的母亲所带来支配的恐惧。
鲨鱼王纳努威在漫画中是出生在夏威夷的人形鲨鱼,他的父亲是鲨鱼之神,其实在漫画里鲨鱼王是位常客,也是X特遣队(自杀小队)的主创之一,在2016年《自杀小队》里,大卫·阿耶当时就有打算让鲨鱼王也加入进来,但考虑该角色全程需要电脑动画制作,增加了预算,于是便改成了由杀手鳄来替代(由人来穿上鳄鱼装演)。
由赵喜娜饰演的和平使者,也成了影片片尾字幕后的彩蛋,没错他还活着,由他领衔主演的衍生剧集《和平使者》也已经提上开发日程,滚导是监制之一。
除了《和平使者》的剧集,滚导也表示其实更想制作《X特遣队》的衍生剧集,用来拓展这个IP,带出更多有趣的漫画角色,其实我也更想看到后者出现,这样或许能让故事更丰富些。
此外,这部《X特遣队》还是滚导的个人喜好歌单3.0,每首歌的选择,都应景对应了当时的情景,在这就不一一去说明每首歌了,感兴趣去网上搜一搜歌单就全出来了。
好!希望这期《X特遣队:全员集结》的影评,解说,相关彩蛋解析的综合畅聊,能让你更了解这部电影。
Rats are the lowliest and most despised of all creatures, my love.
If they have purpose, so do we all.
看到这句无产阶级宣言,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银幕上以3D的形式蹦出来时,我心情复杂。
一部由大资本推动的大制作商业性质流行文化电影,总是会契合或者代表一部分时代精神。当一个单纯为了看商业片图一乐的观众,看到《自杀小队2》(或《X特遣队:全员集结》)用大量的象征、隐喻,来影射、讽刺美国的霸权主义,并呼吁无产阶级大团结,为了自由而奋斗而推翻霸权主义时。
你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世界正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剧变。
《自杀小队2》的结构是高度工整的,在进入主线故事后的首尾两场战斗,高度呼应。
首,是自杀小队在代表美国政府的高级官员waller的绝对控制下,以自保为目的,以正义为名,潜入了小国反抗军的基地,将战斗力远低于他们的反抗军成员屠戮殆尽,最终惊觉搞了乌龙的黑色幽默;
尾,是摆脱了waller控制的自杀小队,以保护为目的,以牺牲为代价,直面战斗力百倍于自身的海星怪物,几度面临团灭,最终在绝对外力的帮助下,侥幸逆转的英雄史诗。
这两场战斗的呼应,旨在于传达一些核心精神:
个体的自由意志必须高于集体意志,否则会很容易沦为邪恶的工具;
人类的精神在于懂得自我牺牲,生命以另一个生命作为价值才能存活下去;
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只要团结,渺小个体合力也能推倒残暴的巨人。
这些核心精神,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论,不过是老生常谈,甚至带点教条主义。
但是当这部美国超级英雄电影,将美国政府本身塑造成电影中的绝对反派,并且使用了大量值得玩味和推敲的象征和隐喻,让老生常谈和教条主义不再单纯地流于表面时。
这瓶旧酒,自然会开始散发出醉人的醇香。
片中将反派,亦即美国政府的形象拆分成了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高级官员、自杀小队的领导人Waller,代表了美国政客。她麻木不仁,全然不将囚犯的性命当成性命,为了确保任务成功,冷血地牺牲了一队囚犯,让他们充当真正队伍的诱饵。有意思的是,作为黑人的Waller,办公室中的下属几乎都是白人,而被她选中的牺牲品,却是身为黑人的Bloodsport,甚至于,她因为忌惮B叛变,还特地挑选了一个白人刽子手Peacemaker,作为内应。
第二个部分是将国旗直接穿在身上的Peacemaker,是个嘴上和平,实际连残杀妇孺都不眨下眼皮的刽子手,代表了美国军队。他一直声称自己捍卫自由,但对于成为实验牺牲品的人的自由乃至于生命被剥夺一事,他不屑一顾,一心只想捍卫自己的利益。而为了更好地塑造Peacemaker,片中在上文提到的首场战斗中,刻意加入了一个桥段——
Peacemaker和Bloodsport为了斗气,炫技式杀人。
P、B二人不是单纯的杀人专家,他们甚至带着杀人取乐的倾向。这无疑是在影射美军在中东地区犯下的种种虐囚、劫杀平民的恶行。
第三个部分是海星怪物。没错。片子唯恐观众看不出来,也干脆让海星怪物披了一身美国国旗,条状的红蓝配色,配以一个五角星的形状,活脱脱就是一面变异星条旗。海星怪物代表的是美国政府的阴谋论。在现实世界中,它就是伊拉克的“致命武器”、中国的“病毒”和任何不利于美国政府的国家、组织或个人的something。
这三个部分组成了一个环,虽然还有点扁平,但相对完整、流畅地塑造了一个,撕开了臆想和美化的当代美国形象。这是符合除美国政府外的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左派美国人)的认知的。
相对应的,片中也将正派拆分成了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Colonel Flag(这个名字真的是……看着就活不下来),他代表的是良心,严格来说,应该是白人的良心——亦即是所谓的美国普世价值。正因如此,当Flag被Peacemaker用一块地砖碎片捅破心口的时候,片子要大费周章地搞个心脏被捅穿的特写。
白人的良心试图维护正义,却被自称正义的美国政府杀死——
Peacemaker, what a joke.
Flag将这一句讽刺,作为自己生命的休止符,确实是掷地有声。
第二个部分是控鼠妹,她的成分特别复杂——少数族裔、移民、女性、青少年、孤儿、被恶意加重量刑的囚犯,但又特别简单——弱势人群。控鼠妹集弱势人群标签于一身,是一个集大成式的象征符号。她是无产阶级的代表,所以才有号召无产阶级的能力——是号召,不是控制,这很重要。片子为了加以区分,不惜笔墨展示了控鼠妹跟老鼠的情谊,她们是报团取暖的好同志。更为要命的是,控鼠妹号召老鼠时的姿势,分明是在还原自由女神像(顺带一提,自由女神是法国赠予美国的礼物,的确不是美国货)。
至此,控鼠妹的存在是想表达些什么,也就无需赘言了。
第三个部分是Bloodsport。这是片中真正且唯一的复杂角色,说是当代美国社会问题的缩影都不为过。
他是黑人单亲父亲。对美国文化有点了解的人,自然很熟悉这个身份标签,而不了解的人,我自问三言两语也没本事跟你们解释清楚;
他是退役军人,现在变成了囚犯。这里谈的是美国退役军人的老问题;
他小时候遭受过父亲(你想想,如果他母亲健在的话,他的父亲是什么;如果他母亲早逝,这又是一个黑人单亲父亲)虐待,并且被培养成杀人机器。这里谈的是儿童权益和恐bu主义;
最重要的是,他讨厌并害怕老鼠。
片中解释Bloodsport之所以讨厌老鼠,源于小时候被父亲使用老鼠虐待。但因为片中给老鼠赋予了无产阶级的象征这一层身份,我们就不能单纯地用片中解释来理解Bloodsport对老鼠的讨厌了。
事实上,Bloodsport对老鼠的厌恶,很有可能是在影射出身于底层者对于原生阶层的厌恶。
这不单单是出现在美国社会的现象,这是世界性的,是人性的现象。
出身于底层的人,遑论暴富,只是境遇稍微变好一点,就迫不及待地跟底层撇清关系,诸君见得还少么?而众所周知,跟一个阶层割裂的最好方式,就是宣扬对这个阶层的仇视。
那些张牙舞爪地骂着穷鬼的拆迁户、暴发户,那些一口一个底层的网红大V……满目皆是。
Bloodsport最终跟老鼠的和解也是功利的。
老鼠塞巴斯蒂安一直在跟Bloodsport示好、展示善意,但他始终没有掩藏自己的不屑和厌恶,哪怕是最终老鼠大团结一起向海星怪物发起冲锋时,Bloodsport还因为老鼠群踩过了他的身子而厌恶、害怕得发抖。直到老鼠将海星怪物打倒,救了他一命,他才勉为其难地伸出了手,摸了摸塞巴斯蒂安。
在片中,自始至终,Bloodsport都是正派的一部分,而并非正义的一部分。他有所作为,但始终没能走出自身的狭隘。正是基于这一点,结尾,Bloodsport才没有遵从Flag的遗愿将硬盘交给媒体,而是以此作为自杀小队的保命符私藏。他这番作为,甚至惹来了哈利奎因的鄙夷……
可以说,结尾这场硬盘争夺战,是一场接力赛。
白人良心Flag豁出了性命抢了下来,传给弱势人群控鼠妹;控鼠妹咬牙冒着生命危险将硬盘送走;最终,硬盘落到了狭隘的Bloodsport手上——
正义戛然而止,私利悄然抬头。
《自杀小队2》表面上是欢快的,密集的冷幽默和黑色幽默笑点,让所有人都能吃着爆米花看完。但它绝非是轻松的,更不是圆满的。这部商业片的popcorn movie的外衣下,藏着一点点严肃和深刻,会让所有掀开这层外衣的人,感到细思极恐。
当一个单纯为了看商业片图一乐的观众,开始为商业片的核心表达,感到有一点点不自在和细思极恐时。你应该清晰地意识到——
世界正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剧变。
我不否认本片的娱乐性上佳,明快的节奏,完整的人物弧光,风格多变的叙事,还有时不时蹦出来的漂亮点子都很好。只是这部电影缺少了真正的尊重,无论是对角色还是对故事里的人物,过于娴熟的反高潮让本片产生了这样的观感,尤其是杀死一村无辜之人后将其当做笑料,这真的是过分了。
真·DCEU目前最好电影,露JJ露MM,脑浆四溢,少儿不宜。剧情好看,音乐好听,坐等OST。血腥搞笑反套路,搞怪中透着浪漫,每个角色都很有特色。最后想知道哪里能领养一只鲨鱼王!!!!!
目前为止今年最好看的商业片,古恩的角色塑造能力和群像刻画真的很厉害,完全放飞自我但也很尊重观众。古恩的个人经历也告诉我们,有真才实学到哪里都吃得开。不似那些只会营销耍猴的“导演”,新片拍的一个赛一个烂,沦落到只能拍流量网大了还不忘蹭大ip的热度,活像个小丑。
如果DC都能保持这个水准 DC宇宙就有救了~!!!!!
5/8/2021 @ 英皇iSquare IMAX。有笑有血有故事有風格,依132分鐘睇得我幾鬼開心,James Gunn好野!多謝James Gunn!Zack Snyder真係死埋一邊啦。
7分,感觉滚导在这部的状态比在漫威还放得开,玩得非常不管不顾,大尺度,重口味,以及各种恶趣味的笑话,时时透露的坏品味。虽然情节上没预想那么抓人,但这个尺度还是很可以的。
就差没直接用哥伦比亚国旗了you must be joshing!不过前脚"美帝一手策划"后脚"扶持民主力量",果然得了真假参半的舆控精髓,你荷里活还是精神控制海星本星。好像有意让哈雷昆往后靠了靠给行走的荷尔蒙Idris Alba腾位置,not that I'm complaining 波点男全场最佳,同样是mommy issue滚导处理比MARTHA!!!!!高到不知哪里去了虽然整体有点拖了(到底多少幕有人数出来了吗?)但是还是要全员尤其滚导加鸡腿,漫威多年前的作妖给了DC cashed in一点喘息空间,bravo
商业片年度最佳!无论你是喜剧控,惊悚控,超英控,女权控,哥特控,甜宠控,暴力控,怪兽控,SM控,魔幻控,军事控,政治正确控,原生家庭控,昆汀控,星战控,X战警控,漫威控,死侍控都会狂爱这部片!
DC早这么拍,早就超越漫威了,全程恶趣味,最后一样可以满满正能量。
为了和平,杀死再多的人我也义不容辞,包括妇女和儿童!好家伙你不该叫和平使者啊,你才该叫美国队长啊😅
好吧…至少比黑寡妇是精彩多了。还是爆米花电影的套路,但是确实也没有用力讲一些很无聊的笑话。也没有特别让我不适的地方除了一些血腥场面。甚至有一些我明知道是刻意煽情但还是挺切合主题而且戳中我的台词。Rick Flag好帅,我一直以为黄色的是紧身制服结果只是一件紧身T恤。反派boss的造型有一种愚蠢的恶心可爱感,感觉挺省力气的但效果也到了。鲨鲨也好蠢。
2021.7.31 @ Vue WestEnd, 滚导风格明显,套路满满的反套路片,美术指导可能是昆汀爱好者,满屏幕的红红红。Peacemaker和Bloodsport嘴炮pk算亮点,预测Harley Quinn这身红裙又会成为今年万圣节爆款。
派大星最后那句台词:我也曾幸福过,自由漂浮,仰望星空
我愿称这是DC最强的电影,没有之一.
反套路剧情,华丽摇滚配乐,鲜花蝴蝶打造血浆美学,跟几年前的同名爆米花相比算是大惊喜。小丑女值得一部单人电影,又美艳又疯癫,每次出场都像在开盲盒,这特么才是反传统英雄的正确打开方式啊~
Harley Quinn! And more is Margot Robbie!!! 花瓣血那一場戲整場最佳,沒有搶戲但出彩十分,造型絕了。也許看點太密導致到後段有點疲勞,太用力了,但starfish這個idea也是很棒。有愛。
娱乐性最好的一部DC漫改片,同时也把几个主要角色的个性鲜明地展现了出来,剧情紧凑,音乐精彩,甚至连所要讲的政治诉求也让人看得明白却不反感,很喜欢!另外这一部里帅哥也太多了,合不拢腿(并不)!
我们看的是同一部电影?这完全是一出无逻辑闹剧,自杀小队不该是这样的。DC靠这种质量的作品中兴?🤢
依然是从漫威那几部继承而来的屎尿屁超英喜剧风格,詹姆斯·古恩大概也明白自己之所以被制片厂以及粉丝钟意的点在哪,但话说回来既然都明白原作精髓了,这种对官方立场暗贬明肯的暧昧态度就挺不硬气的……好的地方在于这部放大了角色魅力,以及各种恶趣味,但细想一下哈莉·奎茵在本作中还是挺鸡肋的,华纳大概下了血本说服罗比回归凑这个局,倒腾了这么几部甚至都没拍出这个角色一半的魅力也是令人汗颜。
“我也曾幸福过 自由漂浮 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