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d-AO(搞笑,豆瓣的剧情简介里写的AQ)是一种极端高清的宽屏电影格式(成本很高!),长宽比为2.20:1,本片采用慢速摄影(time-lapse photography)拍摄。谁给我解释一下,这个词真的概括了高频率拍摄(慢镜头)和极低频率拍摄(斗转星移的快镜头)?显然本片中两者都有。还是time-laspe只表示低频拍摄?为了将本片转成蓝光碟,专门开发了一种8K ultradigital transfer system(呼唤翻译……头一回见到digital前面加ultra的),是全世界惟一能搞定这个转换工作的扫描仪器,做出了第一个由65mm影片制作的8K分辨率视频,开发者宣称该仪器的清晰度可以和人眼的分辨率比肩,使得08年发布的蓝光碟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好的蓝光碟”。
Baraka是一个古Sufi(金山词霸:伊斯兰教苏菲派的)词,意味“a blessing, or as the breath, or essence of life from which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unfolds.”全球到处跑的只有三五个人(Ron Fricke and Mark Magidson, with a three-person crew, swept through 24 countries in 14 months to make this stunning film.这是指几个人?我觉得是五个。)导演为了拍摄慢速镜头自己开发了一种电脑控制的相机。有人觉得看到如此美景而不说明在哪儿是挺不爽的一件事,导演对此做出了回应:“重要的不是这些景色在哪儿,而是居然有这么美的景色。”
以上很多资料摘自
http://www.spiritofbaraka.com/baraka,一个疯狂影迷做的网站,让我特别佩服的是,他把影片每个镜头截图下来供大家讨论,网友们特别热情地讨论每个镜头的拍摄地点。有很多不同意见那是显然的,不过这给拉片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如果每部电影都有人这么公开疯狂一下多好……
这一票人有个正在开发中的项目Samsara,梵文,翻译过来是“轮回”。Fricke and Magidson俩人坚信无台词电影必须按照静物摄影的标准要求自己,要拍出事物的本质,而不只是外表。为实现此目标,二人在三个元素之间小心地寻求平衡:摄影、剪辑和音乐。这段也是从上面那个网站摘的,不过写的人把梵文和藏语搞混了。
有一天,如果“小强”猖獗到统治这个地球,把人类蚕食到几近灭绝,而剩下濒危人种“我”被小强界的研究所抓去研究育种保留基因图谱的话,我一定会勇敢的视死如归的大胆谏言:你们这些无知的,没有信仰的小强,去看看《Baraka》吧,你们可能会很强大到宇宙无敌,但你们更可能走向自我毁灭,会自相残杀,会有“人”举起镰刀,大喊,“我要代替地球惩罚你”……
《Baraka》是一部历时14个月,跨越5大洲深入24个国家150多个地区拍摄的“摄影展级别”的画面组合成的无对白的关于人类文明进程及思考,很有震撼力度的纪录片。在纪录片界,这是必看级别。在人文主题界,这是经典。
必看在于:摄影发烧友应该都很爱的一部片,从构图,光线上来说,baraka的镜头都很非凡。把影片无限分割,baraka的每一个镜头都可以拿来参加摄影展。无语言的纪录片与配乐的结合,美妙在于,既让镜头活泼起来,也让镜头语言传达更深刻。
经典在于:baraka没有动员很多很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用喋喋不休的略带恐吓的语言吓唬你:看,我们都干了些什么,人类将……blahblah的,跟我娘的唠叨一样没有力量。baraka用的是毫无对白的,用时间上的纵向对比来告诉我们一些事实和警示我们,现在的人类有点慌乱,未来则不太美好。这样的“镜头语言”才有力度,于是经典。
而我最爱的一个美妙之处是,看似无剧情的摄影作品集合却剪接出了一部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影片。它的剧情有起承转合,有自然过渡,有高潮迭起,有开放性探讨,剧情电影的要素都具有了。在我看来,贯穿整部片的极其隐晦的中心思想是在阐述信仰的重要性。现代人类的慌乱盲目大多是缺乏信仰的指引。可是,信仰几乎是一把双刃刀。它给你带来勇气的同时,却也砍了别人很多刀。那我们该信神马?
一 起
斗转星移,陆地浮现,地球成型,生命的力量蠢蠢欲动。一只猴子忧郁的凝视,人类开始它的篇章。
二 承
人类用它喜好的记号记录历史,宗教与建筑。
尼泊尔。四面佛塔的双眼照看着人类的世代交替。巴德刚古都的人民开始一天的忙碌。清晨,信徒用红色颜料祭拜诸神。苦行僧用经文获得能量。
以色列。犹太人在耶路撒冷的哭墙摇摆身体,用最虔诚的姿态无限度的靠近上帝。
土耳其。苏菲教徒用美妙的优雅的旋舞投入上帝的怀抱。一个多小时不停止的旋转,不晕眩?是不是神的力量?
耶路撒冷。基督永远的仆从俯身膜拜他死前最后停留的印记。
西藏。藏传佛教徒在酥油灯下缓缓转动着念珠。
日本。金阁寺的尼姑看着眼前的石头发愣。石头洗去的到底是罪恶,还是罪恶感?
一个带生殖崇拜色彩的岩洞里海水咆哮,也象征着生命之源的骚动。这样的骚动蔓延到不同国度的史书中。
光线一点一点的移动,离开暹粒古城郊的女王宫,吴哥城里的皇家浴池,婆罗浮屠的佛塔,你说,当主宰生命的光,和热,一起消失的话,那么,人类会不会也跟着消失?印尼火山脚下的部落用仪式让我们一起崇拜火山神。听神的话,准没错。跟着神的脚印走,应该很安全。
于是,宗教信仰在古文明里占有的角色可见一般。在神秘和不确定事件的摆布下,我们确实需要一些精神指引来消除我们骨子里的不安全感。
可是,信仰也有比较偏门的。也许是超越认知的天象,也许是外星球文明真的来拜访过,古老的人类在峭壁上岩画的启示下,掀起了一番图腾崇拜的高潮。这样的印记和习俗在已经算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的某些被遗忘的角落里仍旧存在,也许,某些印记已经形成一种记忆,编成基因代码,代代相传。可是,我还是好奇,是什么样的启示让他们发展出图腾和仪式勾结密切的膜拜体系呢?
三 转
风云变幻,雷声轰鸣,远方的天空闪过一条条斑驳的伤痕,那是即将哭泣的无助的脸。密林里,当偶尔的采摘变成电气化时代的砍伐,当地球的表面被挖出一道道沟壑,有一个新的世界在挣扎叫嚣着壮大。
那是人类开始它现代文明的篇幅。
于是人类的居所从广阔的山头变成水泥砖房里被栏杆围栏住的一个个小隔间,人类的生活资源从广袤的草原森林的狩猎,海洋里的捕捞变成工厂车间流水线上那一个个小小零件的组装。Day by day,year after year……
这样的文明在一开始是一派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好气势的。谁也不能否认看着人类的群体越来越壮大,本来各个部落自成一派到变成几个高度融合的国家,破落山洞茅草房变成高楼大厦,顾得了上顿顾不了下顿靠天吃饭的运气占极大成分的原始狩猎和耕作方式变成工业化的生产赚取劳动价值的生活模式,人类的超高智慧都足以让天折服让地崇拜。
崇拜容易让人高度近视,看不清这样的文明潜伏的黑暗面,也看不见有一些跟不上脚步的人在文明的副产物下挣扎求生的模样。
巨大的工业垃圾被一船一船的运到第三世界国家。可笑的是,对这个工业社会贡献不大,得益也不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却要承担他们所制造的工业垃圾。
高速运转的工业发达社会,总有些角落有些不合拍,那是一些被边缘化的人。街边,桥墩下,高级商场橱窗前,如果你有注意到,请别急着鄙视他们。他们只不过跑慢了,跟不上高速远去的那辆快车而已。可恨的是,车上的人总认为,只有上车才有出路,but,那是谁制定的游戏规则呢?
黑夜的街角,站街的女孩,霓虹闪烁的喧嚣场合,浓妆涂抹的少女们,又是因应了怎样的需求而生。有人说,也许人们需要的不是女色,只是一个温暖的慰藉,倾听的耳朵,要不,何来艺妓。我说,也许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真神的指引,和永远敞开的胸怀。伤心难过失望寂寞,总有一个地方可以去。
可是,一千个人,可能就有一百个神的存在。信仰在诞生的时候绝对猜不到它们会变成打架斗殴战争血腥的根源。以神之名宣起的战事,号召力极为有力,多少人献身于信仰的同时也愿意为神而战。于是人类史上浩浩荡荡的几大战事几乎都与宗教信仰密切关联。但如果宗教纷争演变成一种种族屠杀的工具呢?那么神会不会也想暴走呢?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嚎叫的犹太灵魂也在等待一个答案。
又或者当人类不满足于它所占有的领土和资源所引发的侵略事件,如果你拥有石油,请记得要同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否则,“富得流油”的结局,让你窃喜的同时会不太美好。
不管我们的国家是富得流油,还是穷得只能喝水,我们都需要一个强大的君主带领。遇上喜好建筑的君主,我们的后辈可以靠着他流下的美妙建筑收很多门票。遇上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君主,我们的后辈可能天生浸淫在罗曼蒂克的传说里,没事耍浪漫。遇上不爱说话的君主,我们可能连话也不能自由的说。遇上残暴的君主,我们可能会流下我们宝贵的骷髅,提醒后人,悬梁锥刺啊。
那,你遇上的是什么样的君主呢?或者说,你愿不愿意信仰别人的信仰,或者share同样的信仰?承认别人的好运气,也承认别人存在发声的合理性?
四 合
还是斗转星移,朝代替换,断壁残垣,看现在闻名于世的世界遗产,几乎都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也许我们更需要的还是遗忘许久的那股宗教信仰热情的洗礼。就像恒河边沐浴的印度教徒一样,深信恒河水赐予的力量,洗尽铅华,来世远离苦痛和罪恶。
综上,要像气场强大得永生,拥有个人的信仰很重要。让我们用跳跃,用钟声,用旋转,用膜拜,用亲吻,用生命,用一生一次的朝觐,无止境的接近我们永远共有的的唯一的“神”。
最好是“唯一的”,否则,互相比较谁的神厉害,真是一件无聊,伤身又伤心的事。你不会想遇到的。
PS:放映这部《Baraka》给一群十三四岁的90后小朋友看的时候,很明显的接收到好多声好大声的“好无聊哦”,哎,是我太急躁着让他们认识这个世界的美好与不太美好吗?也许,在灿烂的时刻还是让他们尽情没心没肺的灿烂去吧,不美好的事等以后再说了。那啥,你们去看奥特曼拯救地球吧。
看似是充满了对自然世界的崇拜,对各种社会,生存形态的呈现,实则是对非西方文明的集体否定。毫无道德关怀且偏狭的视角,注定了这个作品的壅滞冷漠。它终将被明白人看清楚,并被我们本是积极肯定人的价值与意义的,充满着蓬勃生命力的,带着人情与温度的人类文明所唾弃,尽管现在它豆瓣评分不低。
总归是一部缺乏开放与阳光内心的低水平导演创作的高摄影质量的垃圾。
云如烟,盘曲于高伟隆起的山峰,纱般的柔软,雪般的细腻,神曲般飘渺。云若水,浩浩荡荡地奔泻于山之肩,涌起一波一波的淡灰泡沫,但黝黑的山只是静默地感受云海激情而又温柔的舞袖。
分不清那是云烟还是云海,从土黄色的山坡倾斜而下,漾起一阵阵轻薄的雾气,它们轻快地飞翔在高远的苍穹。断裂残缺的地表笼罩在一片艳丽的日光之中。瞬间,闪耀的白日与云水溶合,蓝紫淡灰的天犹如一幅印象派画作——朦胧、轻柔。顷刻,钻石光芒的日被奔腾的云海倾覆,深蓝的天幕逐渐隐现——银白的星在薄云之后尽现深邃。
翻滚的云团在大地上急速而过,带来明亮的白昼。日球从东升起,带来热量与光明。土地上的一只只青绿的手臂伸向蔚蓝的天,祈祷着阳光、水、空气。奇形怪状的戈壁在日光中尽是神秘与壮丽。日球围着她的瑰丽的光晕,缓缓脱离乌黑的厚厚的云层,把动力赐予浩瀚的海洋,她骄傲地俯视广袤的土地,望着人类把智慧与文明镌刻在自然的宝藏上。
自然的力量让白昼与黑夜轮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岁月月,永生不息。
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寻找着自己的信仰,建立起宗教,掌握生存技能,学会装饰与美化身体,在劳动中获得智慧与文明,和万物一起,繁衍生息。
大自然一直是友善的,它用自己永恒无价的美装点这颗星球的平淡,给匮乏予瑞泽,赐曙光于生命。人类崇拜她,爱戴她,赞美她。不计其数的物种扎根于这片沃土,驱逐走人类的饥饿与寒冷,给予人类视野的绚烂,从此人类不再孤单。
远古的文明会一直蔓延,人类感受着大自然的喜怒哀乐,在取得的智慧中进步,在劳动中创造新的智慧结晶。生生死死,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确实像社会达尔文主义一般,优胜劣汰,但我们不是线性发展,而是立体式发展,随着技术和科学理论的结合,工业文明似乎给了人类越来越多的信心,于是有人开始尝试着控制自然的步伐,把人类奉为世界的上帝。
后来,我们便看到冰冷的锯子在一棵棵大树上切割开一道道深不见底的贪婪欲望。繁多的木屑随着机器的进入喷泄而出,望不到那道伤疤的终点,只在耳边震起一个生命轰然倒地的巨响。无数双无神的眼睛在冷漠麻木中看着一片幽绿消逝……
世界的和谐被工业文明所打断,对科学技术掌握的不平衡导致财富的流向愈来愈不均衡。贫穷国度的居民生活在肮脏与混乱中,他们的房屋仿佛是由一个个破烂的纸板盒子堆积而成,这种统一让人吃惊。凝固的暗淡视觉中只有五颜六色的衣裳随风而舞。那些景象毫无生机,就像一座未经打扫的坟墓。
人类创造的生产机器与生产流水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当一小部分人的欲望得到填补时,大部分的人却变得越来越像机器的奴隶。机械的肢体动作逐渐取代脑力活动,如同木偶一般。产品生产的节奏和都市生活的节奏一样快而简单。空白的表情,急促的脚步,物欲的生活,喧闹的街道,原始的宁静已经一去不复返,生活呈高度模式化。不知道川流不息的是人群还是时间。
人类已经离过去越来越远,工业与自然显得这般突兀,贫穷与富裕之间是难以跨越的鸿沟。人类开始骄傲地清点自己的财富,那些不计其数的高楼大厦,来来往往的车辆,深夜中璀璨于星光的数以万盏的华灯,繁华的大都市。
灯红酒绿的生活后是一大片一大片肮脏腥臭的垃圾场,它们被置放在贫穷的国家,人和动物低头拣着还有价值的废弃物。垃圾堆积得如同山脉——连绵不绝,空中弥漫着飞扬的尘土,灰蒙蒙一片。当富人们纸醉金迷时,穷人们既无食物也无遮身之处。
战争的硝烟在天地间熊熊燃烧。生命的价值越来越模糊。留下的颓败不仅给了人,也给了自然。大自然在黑暗中喘息。而人类与大自然的战争已由冷战而愈演愈烈。
人类开始回望那些自然遗产、文明遗产,开始寻找和谐的真谛,挖掘令人心醉的宁静。
我们终于开始关注那些残酷的数据和现实。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伤害,工业生产、战争、不负责任的利益取得所导致的严峻后果。南极上空臭氧层破坏面积至1994年已达2400平方公里;欧洲30%的林区因为酸雨而退化;荒漠化至今仍以600万顷的速度在扩展;全球有10亿多人由于水污染和供水设施的缺乏而无法得到安全的饮用水;欧洲、北美等地1/3的温带森林已在工业化过程中被砍伐;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将有5%至20%的动植物种群面临灭绝的威胁;当今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有毒有害化学废物高达3亿至4亿吨……
所幸的是,现在我们看到了众多人投入到关爱地球、关注人类发展的行动中,国家与国家、组织与组织、国家与组织间的投资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
作为宇宙如此微小但却如此意义非凡的一个个体,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已迫在眉睫。一双锐利的眼,一双有力的手,一颗真诚坚强的心,和一个永恒的信念便比任何机械都能产生更大的效应。世界一直需要这样的声音不是吗?
星日旋转,云海奔涌,时光是一股洪流。人,天地,工业,自然,谁主沉浮?只有时间告诉一切。我们只能在我们的行为中种下一个美丽的祈愿:宽阔的深空,渺小的人,斑斓的万物,在漫漫长路上最终将回归和谐。
把本片看成了风景人文片的你们是有多浅薄,历史,宗教,社会,自然等涉及得非常广泛,却浑然一体,不带任何隔阂,后半部泪点很多,贫穷孩子那段快哭了,导演的摄影机视角一点也不冰冷,相反美出了一种悲悯情怀,唯一一部我希望永远不会结束的好电影。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生有大悲不自知。”用15寸笔记本看的无论如何都没法被震撼。。。
你知道看這種電影觀感是,啊我想去旅遊啊導演選擇用新的技術、繞了地球一大圈拍攝,用最清晰而且直接的視角要觀眾直接感官人類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最真實的美麗的地球難得這麼完整而有計劃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无非是各种自然景观、人文圣地的集锦幻灯片,美则美矣,难称佳作。是那种不需要导演编剧,只需要一个靠谱点的摄影师和足够的资金支持就能拍出来的片子。
“道法自然”,同样四个字,不同思想深度的人能看出不同的解释。本片也是一样,我觉得导演并没有在主动传达什么,只是忠实地记录,至于你能从里面看出什么是每个人思想与心灵的悸动,与导演无关。
看哭了。。苍穹有大美,音乐太强大。
影像的虚假性 仿上帝视角 用配乐代替了解说 处处是强制性的仪式崇高感营造 剔除了环境音的真实 有意的华美摄影 强制的崇高间离感不言而喻 / 但都市流水线那一段非常棒 日常的异化感更有冲击力 反向感知 毕竟观众都是日常都市的 观看正向崇高(部落民族)就很被欺骗了 而日常才是特殊感受
据说是搞摄影的必看,俺不搞摄影就果然看不得么?前30分钟就睡过去无数次,拖了好几天才看完。中间30分钟流水线鸡仔VS.地铁人挤人,后30分钟战争、奥斯维辛、金边监狱、恒河边毫无遮掩的火葬场等等。还看到了没炸掉的世贸大厦内景。
《天地玄黄》,实在没有想到,有个如此拉风的中文名字。但是再贴切不过了。天地有大美。
不喜的是不少地方的配乐,存在感过强了,一股使劲展现“看我多么震撼”的劲儿。最后一小时是真神作,想到克里斯马克x卓别林x雅克塔蒂。导演的意图也许可粗鄙解读为歌颂自然批判现代性,但正因为试图making a point,ironically,至少对我来说,那展现城市,工厂,世俗万象,被异化的人与被摧毁的文明时的剪辑运镜策略,反而相比前三十分钟里着重对那“自然神力”的描绘,显得远为生动有趣得多。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生有大悲不自知。每一个镜头都美到极致,胜过一切言语以及文字!
拍摄者是幸福的
整部片子没有期待的那么好。镜头最后没有凝聚成力量。单论摄像,BBC的《锦绣中华》就完全能媲美。当然,毕竟《天地玄黄》是92年的片子。
最美的东西都是具有神性的。
个人觉得有一点点西方人用猎奇的眼光在看世界的感觉,但是整个的视觉效果还是非常好!特别是男人们在膜拜的那个场景非常惊人,很多镜头都是集中在宗教和自然的角度。
太想显示自己的牛X,往往显示出的就是装X
完美运镜,镜头以及镜头之间的切换都充满隐喻,还有音乐的陪衬,适合在慌乱的中间用于禅修。生死、本真、现代、慌乱,各种矛盾和冲突交杂,国家机器、战争、快速发展。如何应对心灵的危机,如果放缓破坏的脚步,我们需要共同思考。
喜欢那段加速的车流与人流,熙熙攘攘,兜兜转转,停停走走,滑稽可笑得悲哀,如此匆忙,如此重复,规律到可怕,从哪里来,又要往何处?无尽迷惘。
人文纪录片,摆拍痕迹甚浓,大而无当,北京奥运会范儿。快进的日本和吴哥窟的戏份最多,奇琴伊察、吉萨金字塔、吴哥窟是这一生一定要去的神迹啊。
请注意,Tarsem Singh那部超级华丽的《The Fall》有很多镜头都是借用这部纪录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