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节选片,我总想着要中国化一点,期待多找些本土的影片,哪怕稚嫩却更为感动。
《分贝人生》的首映算得上是很惊喜的了。特别看了《冰之下》之后,会更加感动于这部片子的朴实。
有多大的本事,干多大的事。而今,却大多成了有多大的心,有多大的舞台,就铺满多大的空间。
简单的故事,开放式的结局,但很真诚,很诚恳。作为第一部作品,已然不错了。
尽管人物背景有些交代模糊,一些场景设置显得不够契合,却不难感受到,导演有一颗想说更多的心,在这里许是被抑制了,或者说被分贝淹没了。
医院,一定需要妹妹的出生证明才能认证抱回尸体。
药房,一定要先“排队,拿号码,拿药”,即使母亲正在发病。
证明,只有有足够钱,可以很快被买到。
监狱,另外的狱中人,介绍便宜的律师保释赚钱。
议员,高谈反对杀生,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不干实事。
等等等。
种种都是点到为止,一两句话,却再没有了然后。
不过在镜头上有一处很有意思。夜深,当男主坐在伙伴开着的偷来的车后,车撞倒了人,当机开走,对比男主和妹妹深夜被撞,肇事车扬长而去。开走的路是圆形的建筑,一圈又一圈。
影片结束,片尾曲这样唱着。
“日子过得多么笨重”
“再没走几步又频频回首”
“我们在无限的孤独中漂流”
“仿佛这样活下来 就能找到出口”
如果说生活是一团毛线球,那电影更应像是一种理线的工具,它会选择一根去深入,最多扯到其他。如果再一把抓着杂线的话,生活不过还是一团原地踏步的线球。
分贝太多,一种也足够。
期待新声。
有这样一位正常的人,架着他的摩托车带妹妹飙风,当天正好是她的生日,两人在庆祝完后正打算回家。突然,一辆驶来的车撞在他们身上,男子从车祸中复生,而他的妹妹永远地失去了呼吸的机会。试着想象一下这名男子在醒来后知道妹妹已经离去的心情,他是否还能够正常地跟医院交涉拿回妹妹的尸体,并且策划一系列举动来达到这个目的(他只需假造一张出身证明)。
男子没有陷入悲痛,至少我们没在电影中看到,而是立即展开了一系列行动:与医院交涉,向母亲拿钱、未果,找基友一起偷车、筹款办证,跟女性朋友去议员办的聚会,他可能会帮忙……这就是我们在《分贝人生》中看到的情形。男主角不仅没有在身体上受到严重损伤(只有脸部的几处擦伤),同时在精神上遭受的打击也绝不像是死了妹妹的人所应该表现的(而且这件事他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看起来只是丢掉了一个钱包,急着找回它。
这是完全说不过去的。在《海边的曼切斯特》中,卡西·阿弗莱克所饰演的李因为自己的过失造成女儿的离世,他因此陷入感知的失效中:对于外界环境已经不再能够作出正常的回应。虽然这是一种极端的设定(大多数人都能缓过来,只是需要时间),但在两相对比下,《分贝人生》中的哥哥所做出的反应实在让人难以置信:即便不需要表现出歇斯底里,但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能够时刻保持住正常的理智。
我们当然可以为这种不合理找到某种理由,为导演辩解一下。比如小女孩与他并没有血缘关系,她也许是领养的,两人之间的感情只维系在简单的日常交往中。但这与电影开始对两个人之间的亲密情感的铺陈是相悖的。即便她不是母亲亲生,但哥哥实在待她如己出。电影中不是直接说了小女孩没有出身证明?所以他才需要去买一个假的。这也解释了为何男主在车祸后不首先去报警,领养很可能是非法的,他不能让警察知道。
《分贝人生》实在有太多不合常理的地方,即便我们为它找寻到了这些理由,它的不现实仍然没有被遮盖住。妹妹因自己的原因离世还不久,他已经有心情与朋友一起去参加议员的聚会?邻居难道没有同理心,在人死后还登门打闹(指责母亲偷水)?所有的原因都很可能出在导演对人性认知的浅薄,从而将整个剧本变成了他施展想象的舞台。人物的举动是站不住脚的,与电影设置的情境相违背。
今天才看这部电影,原来已经上映很久的影片,刚开始的时候还想不起来,演疯子的是谁?后来一查,才想起来原来是张艾嘉,太有名了!简直就是功力深厚啊。其实我很想知道,她是为了什么而疯?又疯成什么样子?可以在行为上有什么不一样?不知道导演有没有定义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病?还是让她自己自由的发挥。
主角阿强演得非常到位,从化妆到穿的每一件衣服,非常的认真,这应该算是导演的功劳吧,其实我很奇怪,为什么他的妹妹死了以后他没有嚎啕大哭,是因为不够悲伤吗?是因为他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吗?是因为他已经非常的坚强吗?没人知道答案,但他又非常固执的要把妹妹从医院里面拿出来。而到最后又开车带他母亲远走,代表什么呢? 是他最最终绝望了吗?也许电影是一门艺术,也正因如此才好看,每一个人看的东西都会不一样,我的意思是说每个人的体会都不一样,就像每一个人看一幅艺术品,各有各的感觉;各有各的领悟,从根本上应该是说从是个人体会和人生阅历上理解这份作品。所以,差异是非常巨大的。阿强一直都是循规道矩的生活着,努力坚强做到最好,是整个社会怎么对待他呢?也许可以反过来说,他是怎样看待他身边的这个世界?最后他是否领悟到了?哪怕是贫穷也好,这事也有因果报应:因为他偷车,他的妹妹给偷车的人撞死了,他们再去偷车,结果又把别人撞死了,这就是因果吗?是否领悟到这一点呢?还是,导演想跟我们说这个道理,不知道大家是否愿意一起讨论一下,最后的结局应该是什么?就是阿强开车带着她的母亲要去哪里?
有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个马来西亚国家怎么会这样?如此的贫穷,还缺水严重。缺乏人情味,缺乏社工,缺乏有效的关注,但是细细一想,以前我们不是一样吗?更多的地方不是一样吗?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怎么去看待身边的世界?去看待自己的世界。如果阿强没有去修摩托车的地方偷零件,如果她没有认识他的这些损友,如果他只是安稳的找一份工作,照顾着他的母亲和她的妹妹,如果他平静和安心地工作,是不是一切又不一样了?为什么电影的名字叫做分贝人生?而不是贫穷人生,是不是,想说贫分开来看,这样也许就不一样了吗?
很久没有看过这样惨的电影。故事背景是马来西亚吉隆坡。一个小伙子,母亲(张艾嘉演)有精神病,药要钱,但是母亲居然还总是抗拒吃药,还有个妹妹要带。所以打工赚钱养家,肯定是养不起。于是就经常和两个伙伴偷偷卖掉修车厂的零件。一方面是家庭不健全,另一方面是出于叛逆期,何况还要承担家庭的压力(上有老下有小)。但是主人公即便每天要在公共厕所里“打水”回家用,一家人还是过得开心。
可是意外发生了,在给妹妹过生日买蛋糕的那天,妹妹就被车撞死了,肇事者还跑了。而因为找不到妹妹的出生证明,主人公连妹妹的尸体都无法看上一眼,更不要说从医院里领回。为了搞张假的出生证,主人公只好和朋友们一起去偷车,结果还半路上撞死了人。
影片最后比较玄妙,可以有两种极端的理解:一种是,其实主人公的同伴并没有撞死人,主人公偷了车可以卖些钱,而且肇事者的车已经被主人公找到了,可能还会得到赔偿,议员又答应帮忙,妹妹的尸体还能领回……另一种,我认为更合理,就是主人公带着母亲,一起寻死。因为他们撞了一辆摩托车,然后只看到车,看不到人,肯定人给撞飞了。正如他们偷车撞人,丢下车就跑,撞死妹妹的人也可能如此,到头来还是得不到赔偿和正义。正如议员们享受水车直供水,享受吃不完的自助餐,答应百姓守住产业,转身竞选成功就任由开发商开发……
说白了,社会阶层是很难改变的。18.6.11
O
金马创投百万首奖不是来得毫无道理,《分贝人生》就是这次SIFF给我惊喜的片子之一,另一部是同样入围亚洲新人奖的台湾影片《强尼·凯克》。要承认我对华语电影尤其是台湾电影是有所偏爱的,对新人导演也充满好奇。纵使这两部电影结束后,放映厅的灯亮起来,场内的观众已经所剩无几。而我却惺惺地觉得很欢喜:又是一部没多少人看没多少人喜欢,我却像寻到宝那样喜欢的小片子。很多大片都不如它们打动我。
还有一点,这部片子是带着我妈一起去看的。她不是影迷,平时很少看电影,纯粹是那晚和我吃完饭后,我说了句,跟我一起去看吧。其实我觉得她不一定爱看这种类型,也许会睡着,但我交代她不能玩手机。于是她完完整整地盯着银幕看完了这部片,没有喝水,没有打开过手机,看完之后我问她怎么样,她说蛮好看的,很真实。我想起来那一次拖着她去看《路边野餐》也是如此,一个不怎么爱看电影的母亲,她愿意认认真真陪女儿看场她喜欢的电影。
电影的背景放在湿热的东南亚,故事聚焦的是底层和边缘人群。偷车、偷零件、从别人的派对上打包食物,对贫穷的表达直言不讳,并且细节刻画得非常真实。也只有把视角放在底层,才能真实看到不公的社会和不平等的人生。患有精神病的母亲,在生日那天死于车祸的妹妹,生活施予什么,就得接受什么,我们怎么活着,从来都无从选择。母亲得病的原因和妹妹的身世又是另外两条延伸的线。这个故事是不幸,而不幸里头的大部分都是命运。
车祸在故事里的两次出现非但不是简单地制造灾难制造戏剧性,反而是引人思考的一部分。从开始时阿强骑着摩托被车撞,再到阿强坐着的那辆车撞了另一个骑摩托的人,这个循环的故事结构牵扯到人性。我们为什么要逃?为什么不得不逃?问一问生活就知道了。
于是我们需要在慌乱之中听见马达高速运作的嗡嗡声响,需要在门外一片嘈杂中听到面前缝纫机运转的声音。如果无法选择成为高音或是低音,无法鉴别生活施予的礼物是惊喜还是失望,至少可以选择能够阻碍我们面对现实的分贝。
除了故事,结构,摄影也不错之外,个人认为新人演员陈泽耀的表演恰到好处地到位,非常符合角色特点。在医院为了去停尸间找妹妹的情绪,为了能让妹妹出来去求人办假证的状态,在派对上往塑料袋里装食物,以及结尾开车的那场戏,他在表演上的细腻程度毫不亚于旁边的张艾嘉。当然张艾嘉及饰演妹妹的那位小演员也都不错。从角色和表演的质量来看,《分贝人生》就是一部上乘的电影。
阿强和母亲站在两个位置,扮演的是两种角色,表现两种态度。
如果现实的痛苦超越了精神能够接受的程度,大脑超出负荷,就会变得精神紊乱,这是迫于无奈,是生活施压,是第一次的痛苦就让人崩溃,可是到了第二次就不必再面对了,或许什么都不知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好过一些。像妹妹死去后,她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还帮妹妹做了制服,她在车上笑着啃着鸡腿。
可是如果必须接受,必须活着,你承担的责任让你必须夹在一个个灾难,一桩桩麻烦之间,就会像阿强那样忍耐着眼前的无解。阿强的情绪中是有失望和悲愤的,一次次的重击,一次次被逼到悬崖边缘,但是一直到最后一刻他都没有崩溃。这不是隐忍,就像最后他无所畏惧地开着那辆刚刚撞了人的偷来的车,眼神里是轻松和平静,这是别无选择。
影片刻画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问题,故事情节牵扯出人性的话题,对比之中清晰所见当时处境下角色身上面临的抉择与内心的错愕和矛盾,而整个故事、所有细节都在强调命运。其所展现的底层人物的生活及情绪状态逼真、写实、毫不刻意。
情节上必然存在突兀之处,而属于处女作的粗砺与生猛也是电影能打动观众的原因之一。我们看了太多规规矩矩的圆润的故事了,可是《分贝人生》的两起车祸却带来另一层面的构思和另一角度的思考。此片剧本及整体的完成度已经达到甚至超出预期。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妈跟我说,最后他们开着车,意思就是要去很远的地方吧。我先是摇摇头,可是觉得也没错。
后来想到影片中出现两次的一句话:「要么跳下去,要么就坐着」。
只有张艾嘉的表演是对的,她的表演中带着启发与线索,引导着故事的走向,同时给观众以答案。而在哥哥跟护士说“妹妹昨天出车祸去世”的那一幕,哥哥的表现像是在谈论一个完全不想干的人,没有悔恨,只会一味发泄他的“怒”。P.S.导演是妥妥的“车祸控”!P.P.S.《论监控的重要性》
2.5 如[德布希森林]前传,崩坏的亲子关系只有在高楼大厦的游离独处中才能得到救治,不过省去音乐之后的情感应该如何堆积,导演仿如陷入困顿迷失的漩涡恶性循环。而当最后施害人与被害者的身份互换之后,所谓的因果关系却并未得到深挖阐释,空留"暴雨已至,人生无从归"的惘然。
携着金马百万首奖和张艾嘉加持的光环,成品却乏善可陈。显示了从一个讨好的概念发展到一个完善的剧本中间的距离有多远。导演在戏中堆砌社会议题,效果却极其浅陋而刻意,处理戏剧和人物逻辑时也不难看出稚嫩和混乱,尤以男主角塑造最差。@平遥
好好地写一个法哈蒂式(?)的故事不好吗,非要在最后15分钟搞出个因果循环的大蛇足,大败笔。张艾嘉这次演精神病竟然反而还可以,找不到黑点。最难得还是男主了,又帅又会演。
导演有一个不错的概念,可惜剧本上人为的痕迹有点重,不过首尾的两场意外也正是导演想要的概念。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类时间紧凑的故事,全程跟着男主角的视角,看这样一群穷人如何不择手段不讲道德的活着,最后男主角从受害者变成肇事者才明白自己为什么悲剧了,导演的情绪掌控能力也还不错,收尾很漂亮。
这是一个关于苟且求存在大城市底下的贫穷家庭的悲惨故事 并引发穷人所面对的困境与悲歌 导演却采用了一种平视的视角 呈现出对社会真实写照 表现对底层人群的人文关怀 真正主角是张艾嘉的儿子阿哲 青春叛逆 脾气暴躁 岂料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夺走了其年幼妹妹的生命 阿哲才真正陷入到一种无望的实际当中
#SIFF20#只有把视角放在底层,才能真实看到不公的社会和不平等的人生。阿强和母亲扮演两种角色表现两种态度。如果现实的痛苦超越了精神能够接受的程度,什么都不知道或许能好过一些;可是如果必须接受必须活着,就会像阿强那样忍耐着眼前的无解。生活施予人的悬崖我们从来无从选择,「要么跳下去要么就坐着」。
3.5 虽在具体情节上有过多巧合的设计,但人物塑造很出色——除却演员表演外,同情或关怀没有被剧本作为“视角”被滥用,困境绝对成立。男主角随意且混乱的行为动机和疲惫恍惚的状态都写的很妙,所谓生活的曙光、成长的弧线也从头到尾都没闪现过。整个电影陷在停滞的困局之中打转、作无用功,恰好贴近人物兜兜转转的生活。
既然活成这样 为什么不干脆死掉 抱怨社会的同时 自己还不是一样干了一样的事 怨不得别人
跟看之前以为的完全不一样。剧中每个人好像都心不在焉,他们能不能专注一点?
8.5/10 張大導演難得最潦倒一次, 睇到心到實了, 情感上這片是恐怖片!! 太可怕了!! 很討厭, 但確是拍的很好, 昨晚趕快在導演來戲院映後談前走了, 擔心我會揍他去坐花廳, 把我偶像催殘到這樣....
剧本无力拍成流水账 结尾扳回一局 大雨洗刷所有不快 惠姗唱道 回家吧 所有的烦恼都消失吧 好像车子一直走着就有水用有冷气吹有鸡腿吃有议员帮忙有妹妹回家 可走到头还是继续无望的人生
出於種種原因,我保證,沒有任何電影的瘋子,可以比這部片的張艾嘉演得更好。她身上沒有一絲一毫被粉飾的可憐、更沒有編劇妄想的可愛病理,只有讓眼前人想狠狠賞她巴掌、外人們卻無可遏抑湧出想默許暴力這種違常希冀的無奈可憎。張艾嘉演的就是這麼好,即便我很清楚,這表演在這部片是何等脫節。
爆发力好强的一部新人新作!简简单单的格局慢慢呈现出马来西亚社会现实,节奏、情绪和画面感都把控的好好。不过作为新人导演难免还是有点过激和浮躁,以后再沉稳一点就很可能成为马来西亚的Mike Leigh或者Asghar Farhadi了。开玩笑。
片名竖出,于是所谓的分贝人生便成了“贫人生”。
金马创投百万首奖??我从张主席的表演里感受到了她隐藏的绝望。一部几乎不存在导演控制感的车祸片。(里面车祸真的多,像韩剧)
似乎有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墨菲效应带出制度荒谬和贫富差异,令人唏嘘。从找议员和砸车开始,批判意识变本加厉,反而显得刻意。结尾偷来的车与食物换来片刻心安也是讽刺。
男主角很帅,没了。
去马来两次,了解到马来西亚的华语电影正在兴起。这部年轻导演的处女作值得鼓励。张艾嘉的出演,加分不少。
全世界用尽方法要把马航从海洋里寻回,他耗尽全力要把妹妹从医院接回。富人从水罐车里源源不断获得资源,穷人在偷了邻居水的叫骂声中耗尽尊严,一桶水映照出阶级;撞了人的赛车不加迟疑逃之夭夭,他撞了人也不假思索扬长而去,一场事故反衬出人性。命似草芥,人不如畜。我们活在这样的人生里丧却分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