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感慨,不同的地域和食材,会造就完全不一样的饮食习惯。云南的生食让我大开眼界,还有对各种虫的烹饪也让我叹为观止。从小生在北方的我很难透过屏幕觉得生猪血制成的猪血撒,牛苦肠里的胆汁胃液青草混合物制成的苦撒,蚂蚁撒,漆油米酒和虫蛹制成的虫蛹侠拉好吃。不过,还是有所期待的,想吃树番茄做的舂制的喃撇,烧饵块,拌酸水果,大理的酸木瓜鱼,火腿月饼,芭蕉叶加糖加糯米做的包烧,小鱼干鲊,哈哈,期待再次的云南之旅。
有“风味”团队的专业加成,这节目的镜头好,摄影漂亮,把本来很硬核的食材也能拍得很让人垂涎。这部片选菜也很独到,有种是专拍给本地人看的感觉,(有豆友介绍说像是节选某书的内容来拍的)。
风味原产地,就是到了原产地才能吃到的风味。可以说里面提到喃 撒 漆等这类东西80%的云南人都未曾见过全吃过,也附和了主题。如果是来旅游的游客,除非到了本地,不然想吃到的几率也是0。云南因为地理 民族和气候多样,食物是也是多样性,用风味和特色类的美食类节目来介绍它是最适合不过。美食有个定律就是越往南越往西就越好吃越多样。这个定律放在中国最南端的云南也一样适用。
这节目所选食材对不了解的云南美食的人来说有些劝退,但我想说,这绝对是真香律MAX的东西。节目下面的留言我也看了一些,都是些什么:怎么没过桥米线啊?鲜花饼呢?对这些留言我只想说,请出门右边走。
节目里有道菜没注意菜名好像叫“龙过江”?干腌菜汤,这东西我能干三大碗,太好吃了。
傣味万岁。
之前看风味人间的时候忘记记录下来看着心动的食物了。所以现在这算是一个开端吧,看记录片的时候用剧评来当做笔记本。
在B站上关注一个中国的在泰国的一个up在分享的她泰国男朋友做的菜,就看到了一些相似菜的做法,比如那个生肉多次捶打,说那是泰国北部的一个传统做法,想到更靠近云南吧,他们东南亚那一部分相互影响。
这部纪录片让我了解了更多云南本地的特色美食,有喃撇,饵,还有撒。喃撇好像就是各种食材舂在一起,看着挺有食欲的,当时还没想到拍照记录,但有印象是那个树番茄,没想到还有长在树上的番茄。
第二节是饵,就是把米磨成粉,然后捶打成面团吧,这个我还挺想吃的,看着被切成条或者是直接上火烤,我觉得应该挺好吃的,到云南一定要尝一尝。
以前看科教频道,知道一些少数民族会直接把鲜血加调料,直接喝,当时有些受不了,现在又看到了这种做法,还是有些受不了,但莫名的如果壮胆,还有些想尝试一下。
发现云南挺多美食的,值得去探索。
突然感慨一下,想一下四川的美食就是刻板印象中的麻婆豆腐,水煮鱼这种重油重辣椒的菜品,我感觉都想不出有特色的四川菜代表,不知道是不是被挖掘宣传过之后,更不容易找到它的特色了,就是经过宣传那种。
弹幕说:人生一半多的幸福都来自于美食。我想应该是的吧。
之前看风味人间的时候忘记记录下来看着心动的食物了。所以现在这算是一个开端吧,看记录片的时候用剧评来当做笔记本。
在B站上关注一个中国的在泰国的一个up在分享的她泰国男朋友做的菜,就看到了一些相似菜的做法,比如那个生肉多次捶打,说那是泰国北部的一个传统做法,想到更靠近云南吧,他们东南亚那一部分相互影响。
这部纪录片让我了解了更多云南本地的特色美食,有喃撇,饵,还有撒。喃撇好像就是各种食材舂在一起,看着挺有食欲的,当时还没想到拍照记录,但有印象是那个树番茄,没想到还有长在树上的番茄。
第二节是饵,就是把米磨成粉,然后捶打成面团吧,这个我还挺想吃的,看着被切成条或者是直接上火烤,我觉得应该挺好吃的,到云南一定要尝一尝。
以前看科教频道,知道一些少数民族会直接把鲜血加调料,直接喝,当时有些受不了,现在又看到了这种做法,还是有些受不了,但莫名的如果壮胆,还有些想尝试一下。
发现云南挺多美食的,值得去探索。
突然感慨一下,想一下四川的美食就是刻板印象中的麻婆豆腐,水煮鱼这种重油重辣椒的菜品,我感觉都想不出有特色的四川菜代表,不知道是不是被挖掘宣传过之后,更不容易找到它的特色了,就是经过宣传那种。
弹幕说:人生一半多的幸福都来自于美食。我想应该是的吧。
之前看风味人间的时候忘记记录下来看着心动的食物了。所以现在这算是一个开端吧,看记录片的时候用剧评来当做笔记本。
在B站上关注一个中国的在泰国的一个up在分享的她泰国男朋友做的菜,就看到了一些相似菜的做法,比如那个生肉多次捶打,说那是泰国北部的一个传统做法,想到更靠近云南吧,他们东南亚那一部分相互影响。
这部纪录片让我了解了更多云南本地的特色美食,有喃撇,饵,还有撒。喃撇好像就是各种食材舂在一起,看着挺有食欲的,当时还没想到拍照记录,但有印象是那个树番茄,没想到还有长在树上的番茄。
第二节是饵,就是把米磨成粉,然后捶打成面团吧,这个我还挺想吃的,看着被切成条或者是直接上火烤,我觉得应该挺好吃的,到云南一定要尝一尝。
以前看科教频道,知道一些少数民族会直接把鲜血加调料,直接喝,当时有些受不了,现在又看到了这种做法,还是有些受不了,但莫名的如果壮胆,还有些想尝试一下。
发现云南挺多美食的,值得去探索。
突然感慨一下,想一下四川的美食就是刻板印象中的麻婆豆腐,水煮鱼这种重油重辣椒的菜品,我感觉都想不出有特色的四川菜代表,不知道是不是被挖掘宣传过之后,更不容易找到它的特色了,就是经过宣传那种。
弹幕说:人生一半多的幸福都来自于美食。我想应该是的吧。
很多食物的制作都在滇西小哥的微博里看过,纪录片拍的画面更具有宏大和微观视角,画面很美,让人惊叹于云南各地人们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但是对于片子里普通人的笑脸,满脸的沟壑粗燥的双手,孩子稚嫩的面庞,烟火气十足的集市与厨房,心中会充满感动。丰富的地域文化和特色,构成了云南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似乎生活就是这样,家乡的食物,传承着情感与满足。
下个礼拜就要出发去西双版纳,偶然想起这部mark了2年「想看」的美食纪录片,此时补遗,时机正好。把不同食材与香料混合制作成凉菜 傣语称为喃撇、用大米制成的样式百变的高密度食物叫做饵、酸味透骨的水果经过加工成为唤醒味蕾的流行小食、多样的自然地理让云南的每一座山头都诞生出风味迥异的火腿、一碗蘸料配一碟荤素冷拼的组合 傣语中称为撒 有生食凉拌的意思、云南人菜单上芭蕉果实只是初级食材 芭蕉树的其他部位才是更具诱惑的风味所在、云南奶酪在游牧先民的探索中获得灵感 随云南人的无限想象落地生根、云南各式腌菜看似简单朴素 但与不同食材搭配能幻化丰富滋味、鲊是中国最古老的腌制食品之一 云南依旧保留着最传统的做法和风味、土鸡和土蜂蛹这些充满野性的山间食材 变化为最高规格的漆油食物。食物承载着一个地域的记忆、过往和生命细节。
都很好,除了我觉得女性做一大家子饭真挺累的,🙅。
不如潮汕篇
深深地审美疲劳,倒不是同质化的美食纪录片看太多,而是拍摄手法实在太单一,不分青红皂白食材质感,全都一顿微距大光圈浅景深,摔食物撕食物,就连低帧数拍的也要不惜卡顿搞慢镜头,连茄子都要微距慢动作撕一下真是无话可说。尤其是云南这季的选材本来就偏奇、土、农家,再被这种一股脑的拍法放大真是看起来完全不吸引。
平直单纯的猎奇向科普短片,还不错。不过,舌尖体解说词也因此显得扭捏了。
文案和旁白偏弱,但馋是真的馋。
不如上一季潮汕有食欲,腌来腌去捣来捣去毫无食欲,那个猪苦水还让人反胃,不由得怀念起隔壁宵夜大排档的海鲜烤肉。
配音太渣,虽然看得出来团队花了很多钱和心思深入了云南想要做好的节目,可是最后的效果其实还是很一般
几乎是猎奇的角度了,就连云南人也不一定全知道,并且容易给外省人一种云南人“茹毛饮血”的错觉,应该向云南美食谢罪。云南美食还这么广,各个地区的差异性非常大,更远非这十集小样能承载得下。
食物特写好美好色情!纪录片本上也很棒,每集先介绍一个主体食材,详解它的制作工艺,再以点带面地呈现更多风味美食。其实不必非要扣着人情了。
这个片,emmm,好好的云南美食不说,尽来些倒胃口的。想起了被云南朋友开三小时车拉到山里吃不洗筷子的流水席,吃生猪肉沾水。啊啊啊啊啊! 突然对自己的幽门螺杆菌病因有了思路。
作为一个西南土著,云贵川渝湘鄂以外的正餐、美食基本接受无能,无辣无麻不欢,尤其面食仅限于牛肉面……这个纪录片是福音,云南著名的、写过很多专栏、出过很多书,书法漂亮、摄影漂亮,上过“一席”讲话,90年代就走遍云南访美食,能吃会做,酒量大,有古风的、山地老英雄“乱师”敢于胡乱参与的片子……
云南的暗黑料理,一切都要从没有冰箱说起。
比甘肃版差了一截。旁白也差、稍显over的几个片头也差。
粗鄙 落后 未开化
哭晕在厕所!一大半都是我们德宏哈哈果然傣味才是云南菜的代表啊,滇东北的小伙伴要被气死了~也确实,除了德宏的其他那几集都无感,但是以为吃遍滇西的我看到血撒的时候还是给跪了。。边疆人民吃得太彪悍了。。10集怎么够,可以拍100集
云南少数民族细分这么厉害,而台湾原住民却以一族概之,据说是拜闲的没事干的“西南联大”海归人类学博士们所赐。
作为一个云南人,自带好感。但片子好像有一种猎奇的视角,去发现很多独特的风味。与“舌尖系列”高大上人文气质浓郁不同,就单单讲吃,质朴简单,却也少了几分人情味。虽然很多我也是第一次听过,但还是推荐给你,云南无奇不有,吃也是。
挺长见识的,撒这个对我来说有点太重口了,漆油、乳制品、饵等的确是增长了知识,火腿馅儿的点心看起来好好吃。
撒那一集太狠了,那不就是牛屎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