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压抑,笨蛋太郎们从头到尾都在毫无逻辑的肆意妄为的困兽般发泄恶意,毫无顾忌的伤害别人和自己,野兽一样。最后太郎在球场狂叫,我也想狂叫,非常想问导演,你到底想说什么?! 剧情不够连贯,人物完全负面,让人胆寒。跟我最开始想象中的剧情完全不一样,本来以为会是治愈温暖的阳光少年,结果是一群反社会人格。 英二被他哥哥打一顿是想说兄弟情深?强加的白月光卖淫是要搞哪样,拜托也选个能真哭的好么?太郎妈妈也是智力障碍人群一员本色出演么?杉尾的爸爸请求坏小子们放过自己儿子,儿子当着爸爸面又和他们去伤人是要怎样?开头的精神病院以及被杀的大爷又有什么事?我拜托你都说清楚好么?搞什么非主流伤痛文学啊,满嘴中二病的话,不定时吼叫,不明意义狂笑,拿铁棍去干人,心上人卖淫气的举枪自杀,开始以为人没那么容易死,后来发现人非常容易死,被人打了一闷棍,坐着就能死...... 都什么跟什么啊,笨蛋导演笨蛋编剧,打起精神好吗?这是醉酒后拍的电影吗?气的我想打一颗星。
主人公太郎是一名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没有户籍,甚至都没人知道他的真名和实际年龄。他和母亲一起生活,不过母亲并不管他,当然他也没有上过学。他整日在河滩上无所事事,把别人正在建造中的房屋当成自己的基地,然后带上2名高中生好友玩一些危险的游戏,像是盗窃、攻击混混等等。。。。。。。。。。。。。。。。。
其实我希望大家不要一味盯着主题,而是跟随这影片中的角色去感受。像是主角不上学啦、偶然获得了手枪啦等等,这些虽是故事的组成部分,不过并不是主题。类似我希望如何突出主题,如何点题等等都不会有,这部电影就不是这类风格的。主人公太郎没有名字,也没上过学。对于这样的人要如何看待,要如何面对?不过呢,我也并不希望把这些设定表现为明显的暗示。”
满屏的压抑,悲伤,狂暴,残忍,没一个人的存在是正确的(三位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不管是活着还是死,都如活死人一般。社会、人性,教育,通通没有意义,到处都是压抑,宗教,谎言,狂妄,自大,强者论,偏颇,活该。祈祷。活着。死。”就是三个出身不同的哥们的内心自白。到处都是嘶哄、讥讽、嘲笑。家庭的不管不顾和社会的冷漠,在迷途中的他们,没有信仰,没有坚持,也没有关爱。
就像把老子小时候那些没实现过的统统演绎了一遍,暴力的宣泄,无用的祈祷,惨淡的活着,纠结的死亡, 他们那无处安放的情绪和不安全感只能通过暴力和挨打去体现出来,刻意让自己变坏,刻意引人夺目,刻意拿着挑战自己以及这个社会的死亡 祈祷跟想象差不多吧,想象自己过得比别人好,不用受到伤害,但祈祷永远都是不现实的东西 他们的活着很无力,从太郎就可以看出来,妈妈把他生下来以后就管的少了,只让他活着,英二也是,基本上只有每天的挨打与打人,衫尾虽然家教不是很严,但他父母还是希望他能听话的去他们意向中的地方,和做个好孩子,大概就是不出去玩耍,不变坏的那种工具人吧 他们想死却又不敢死,敢死的时候却又不想死, 他们没有背景,没有金钱,没有人管,没有关心,没有安全感,慢慢的走向了极端,他们的对这个社会失去了希望,失去了信心,也感受到了绝望,他们反叛这个社会的种种,也在接受这个事实
人的一生是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的历程从来就是不平坦的。一个人想要在一生中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在挫折面前应如何应对,影片用实际行动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和深深的启示人的一生是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的历程从来就是不平坦的。一个人想要在一生中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在挫折面前应如何应对,影片用实际行动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和深深的启示
《无人知晓》的另一种版本。大森立嗣的毛病太明显了,演员都太棒了
大森立嗣在这部片是用生命(及死亡)的强度来质问这个无关心的日本社会,它的激烈精神延承自战后的反对者们,但针对的是今时今日的社会语境。“系统破坏者”们枪不仅对准了日本的表面/秩序,也对准了裏面/潜规则:文本上则体现在对黑帮的愚弄以及开篇借“社会无用者”们传达出的直白的宣示。也因此一切过激都很顺理成章,在态度上令人联想到destruction babies,但大森有更人文的一面(以及影像上古臭い的一面)。但还是没有未来:软弱的青年一定会自杀,极端暴戾的哥们会被消化;而最混沌的孩子失去了标矢。结尾让我想起阿甘本说的—集中营最可怕的不是毒气室,而是在两次“清扫”之间,纳粹官员与sonderkommando们进行了一场足球赛。放到2020前看不是更有意思吗?
成品很一般,但是太贺的演出又展现了一种新的风貌。喜欢是什么?很难的问题
这个电影剧本是20多年前写的话说这个学校的制服挺好看的 白衬衫搭黑裙子黑裤子什么的
感觉又是什么中二沙雕剧哈哈哈
边缘人题材不是一味卖惨的万能灵药。属于大森立嗣的70代青春痛,移植到当代社会语境下显得不合时宜,不仅生活细节和精神状态与当代青年相差甚远,道德观和价值观尤其格格不入。苏打已经初显老态,YOSHI倒是有点他当年的影子。
除了疯没别的...
“祈祷。活着。死。”在破碎的新世界里,肮脏的河流似乎比以前更深了。
18岁的我会喜欢的片子。现在已经看不懂了。
好烦呀,看了两小时电影,以为见面会有苏打出场,结果只有よしさん小屁孩一个,难过
小屁孩发疯
想起来我以前苦恼的事在以前的将来都已经变成虚无。跟能称为朋友的人一起嘶吼跟大笑太难能可贵了,作为没有朋友的自己很羡慕。英二最后在三声枪响后倒在湖边真是浪漫极了,看完这个我想起这两天用来当房名的八个字,情深不寿,慧极必伤。这个夏天的色调不是柔和明亮而是衰败刺眼,像打开锅盖后的蒸汽,腾腾腾的往你脸上冲,头都来不及往后仰一下,脸部被灼烧到烫伤
破碎的世界,破碎的青少年,麻木的生活,颓废,苍白;拍的很写实,看完唏嘘
不太喜欢。日式丧中藏着强行说理的套路。
要不是有朋友一起看,完全无法坚持下去… 吼得人脑袋疼,拍得也太碎了,感觉缺爱是一种原罪,但为何要这么作(
日影这几年是掉入一种“错乱的一代”即是优质映画的怪圈了吗。
演得不錯,但我已經看不懂這樣的電影了,因為我的內心狂野放肆的情感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被社會打磨的不見了。看著這三個人拼命嘶吼的時候腦子裡都是「反正出了社會還是要乖乖打工過生活不然就是走黑社會的道路」,這是清醒了的,沒清醒的就被自己的子彈打死了,沒有再長大。
片名太骗人了,应该是《太郎的笨蛋》吧,还tm以为是个轻松喜剧!主题和《错乱的一代》一致,但拙劣太多
丧失任何秩序的年轻人在用至上的暴力以及死亡去毁灭社会的一切秩序。如果要搞东亚影像的后现代青春研究,可以召入大森立嗣,但与《日日是好日》差别够大的!
我这个年龄 可能已经对这种全世界都欠我的片子不感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