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关于电影未来的一种可能
首先我要承认,如果不是因为我爱小葵到这种程度,我也许不会看完这部电影,更也许不会找来看它。不过在我看完之后,却是十分喜欢,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比如在VR这种媒介下的电影的一种表现的可能。
《花瓣舞》在拍摄方法上有一些很不一样的地方,它几乎是自然主义的,也就是,摄像机只是提供一个视角,没有很多镜头上的处理,特写也几乎没有,让人感觉不到,整个的故事是沿着时间线,跟随电影里面的角色,角色也没有任何刻意表演的成分,仅仅是表现出一种日常的状态,有一种纪录片的印象,但是和纪录片不同的是,里面的角色似乎从来都没有看到摄影机。
其实前面说的是很多电影的风格,包括很多现实主义的,或者文艺的电影都有类似的手法,但是花瓣舞还是有一些非常特别的地方,比如,你无法确定电影里面的主角,或者人人都可以是主角,或者没有一个人是主角,镜头一直在几个人之间游离,一会儿你是主角,别人都是他者,一会儿忽然另一个人又成了叙事的主角,你又成了他者。
比如在海滩的那一段,最后离开的时候,镜头几乎是在等着每个人经过,每个人经过的时候她就成了我们的焦点,在我们观察每个人的时候,都会从这个人的视角感受到整个世界的冷漠,或者一些值得期待的美好的憧憬,仿佛你成为了她,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中心,但是忽然又换了一个人,这个时候刚才的那个人,或者你,又忽然成为了别人的他者,成为无法理解自己的人,成了世界上无关的风景。
比如在小葵接到表白电话的时候,你会代入进去,就像你自己接到了这样的电话,世界忽然变得明媚,抑制不住的笑容。但是这时候镜头又聚焦到了另一个悲伤的人身上,她刚刚从一次自杀中幸存,这时候你忽然会感觉到,一个人的幸福忽然成了别人痛苦的映衬,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忽然被从自己身上抽离,转移到了另一个你身边的人身上,你的快乐变成了别人的残忍,或者你的残忍变成了别人眼中的毫无关系。
从我看电影的经验来说,很多都是想要讲一个故事,一般比较大众化的电影都是有丰富的情节,有叙事的主线,有主角,然后所有剧情和台词都是为了这个故事服务的,而且它的焦点和关注点都集中在一个或者两个人身上,其他的人本身都是无关紧要的,是为剧情而生的。
花瓣舞放弃了主角和主线,或者你也可以认为,这部电影里面的四个人都是主角,但是它并不想探究事情的来龙去脉,没有一种刻意,似乎并不关心观众能否知道事情的缘由,她们在发自己的呆,想自己的心事,就像是你偶然在大街上跟上了几个人,跟随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却不知道你的存在。
当然,电影里面也有少量的台词,或者一些举动,可以给你诠释和想象的空间,比如自杀未遂的人对同学的到来感到意外,然后小葵又对她的意外感到意外,这是因为,一个彻底绝望的人,是不会相信别人也会在乎她的,或者说,她已经感觉不到别人的存在。
还有在海滩上,在很大的海风吹拂之下,小葵提议说要画画,当大家画好之后问她然后的时候,她说没有然后了。这个情节也许和这个电影给人的感觉有些相似,就像你看到最后,她们一起开车很远去看了她,她们去了海边,然后呢,然后也没有发生什么。
小葵指着自己受伤的手指说,我已经开始喜欢它了,因为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会在这里了。就像我之前也经常说,其实受伤也没什么不好,不然我现在感觉美好的东西,也不会存在了。也许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因为你也不能说,那些没有发生过的生活,就一定不好,但是至少,对于一切后果的接受,这样的一种欣喜的感恩的态度,比后悔怨恨要好很多,这样一个可爱的人,也许真的是因为这些不好的事情才造就的。
还有在车站,小葵以为陌生人想要自杀,然后就上去阻止,也许是因为,她知道了自己同学自杀未遂的消息,如果在平时,她可能就不会这样去想了。如果没有这个误会,他们也不会认识。
说回来,说一下我本来想谈的一个题目,就是在VR这种媒介出现之后,视角不再完全由电影控制,而是有了一定的自由空间,这时候的电影表现,还有我们的感受是否会更丰富呢,这部电影似乎提供了一种回答。
如果把电影中移动的镜头换成全景的VR视角,如果你有机会可以同时关注电影里面的不同角色,而整个的电影时间线是同步的,比如同一个事情,你可以像在现场一样,同时观看每个人的反应,也可以通过切换视角选择关注特定一个人,比如发生这个事情之后,我只关注小葵的反应,然后我的意识会和小葵同步,或者我可以切换很多视角,取得一个上帝的视角,或者我可以只关注两三个人,这样一个电影就像一个时空的标本一样,有了无数种可能,你可以选择从这个人角度看一遍,也可以选择从另一个角度看一遍,或者你可以把镜头拆分,一点点的剖析对比分析,就像你成了某一个时空里里面的鬼魂或者上帝。
2 ) 风在吹,海在啸,灰机在灰.........
下午一点,科学馆,午睡的时间点看这部戏,眼睛一直眯着看完了..
真的很困,而电影很安静,还是英文字幕,所以misunderstood是极有可能,老外们竟然安静的看完全场,放映结束鼓掌声是全程最大的声响!
石川宽导演,真的是侧颜控.
宫崎葵和6年前变化不大,侧颜一帧一帧像写真.
开篇就是小葵演的Jinko和男友在探讨他们的关系,一开始欲语还休的气氛就一直延续的最后.......
全剧告诉你: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忽那汐里饰演的haraki,因为朋友的突然离去,觉得自己不善言辞,朋友的话说完,不知怎样安抚或者怎样回应.朋友说:I hope I would disappear.然后真的消失不见了,接着消失的是老板.闲下来的忽那汐里在图书馆借书看,关于自杀的,遇到了管理员宫崎葵.
宫崎葵的另一位朋友mokoto,去像前夫借车,因为要去见MIKI.
Miki, Jinko, motoko 三个是大学同学. miki住院了,另外两个就打算去探望. 6年没见,会说些什么呢?6年,大家都变了,可你还是那个你.......
不知道你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知道见面的气氛会很微妙......可是还是出发了.
发出前的宫崎葵遇到了忽那汐里,以为她要自杀,结果阻拦过程中误伤了手,于是忽那汐里开车送她们,因为mokoto没有驾照. 启程那段是唯一影院有笑声的一段,只因为男的介绍自己是ex-husband.
在路上,那棵树是全剧的亮点吧,启程的背景音乐也不错....
这时候开始切入主题了吧,每个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导演想表达啥呢?
车上的一段段对话,看的时候想到了庄子和惠子了,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有时候,和朋友之间也有尴尬,不知道说什么好, 说一段心事,希望你听到了, 却又没听到心里.
有时候, 也有默契,没有特别事由的小互动,相视一笑,
剧中有些地方看的不是很懂,为什么叫花瓣舞呢? 因为风?可以取得名字很多啊? 全剧没有出现petal dance啊, 翻译有问题?
为什么要有去了医院第一天晚上,在宾馆喝茶那段?
算了,说多了,又困了.
碎碎念, 观感.
3 ) 花瓣舞
影片我感觉过于文艺了,其实也挺奇怪的,我可以欣赏川端康成的掌小说,但是静静地看90分钟文艺电影倒感觉有些坐立不安。
故事很平常,三个女孩去看望一个自杀未遂的女孩。四个女孩显然各有各有故事。在平静地交谈中,人们都在感受着些什么,学到些什么,收获些什么。然后大断大断的空白和风景。结局显然是光明的。过去的过去,未来在前面。
4 ) 无
趁着刚在天猫奢侈完,看了部平淡安静的电影,确实让聒噪的心慢了下来。
对这导演不了解,百度也找不到多于2条的消息。但他喜欢从女性的视角表达电影,女人的心思总是细腻的,所以拍出来的电影就感觉节奏慢,静,有时候只有镜头而没有对话。这多少让我想起了王家卫的风格,我想,表达内心戏的电影多少都会有这些感觉吧。
实话说,我一直分不清楚宫崎葵,苍井优和伊藤步,毕竟看的女性最多的日本电影还是来自种子的。苍井优和伊藤步太像了,虽然不了解为什么伊藤步只出演了一部岩井俊二的电影,但一部却足以印象深刻。而提到她们,并不是因为宫崎葵,是忽那汐里,她很美啊~不是第一眼美女,但是越看越有味道。我不祝福她有好的发展,只是希望这种气质能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得到升华。
说说电影,电影本身不隐晦难懂。不好理解的是女性的视角,一个男人去看这部电影,我想应该很难坚持看完,因为实在是太慢了,而且我会觉得女人的想法怎么那么多,可能就是女人心海底针吧。
重点是这部电影不做作,我想这与导演个人的鉴赏能力有关,一般剧情片,特别是这类型讲述人性的,有很多导演抓不住重点,多以台词来铺陈堆砌,演员抓不住点,导演拍着拍着就脱离原轨道,给我感觉就作,不真实,很难接受。我还是觉得,没有足够的阅历,不宜拍这类型片。
电影还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部从女性角度出发的电影,《Girl》,里面的吉濑美智子真美啊。看片时多注意这部片的服装设计和摄影,都很美,服装多以森女系列呈现,摄影唯美,一些角度的运用也恰到好处。我觉得,一部电影,就算剧本不好,好的服装和摄影,一样也会让人有印象。就像我现在还念念不忘《盲探》里面的穿衣风格。
5 ) 人生不该太多留白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非常简单的人物架构,六女三男。
纯子刚刚和一个男生分手,也许是情侣间的分手,也许是炮友间的分手,带着一丝尴尬,就这样吧。
店老板一声不吭地弃店而去,留下毫不知情的原木和女同事,女同事带走了一个“纪念品”,原木也在不断想着一声不吭离开自己的朋友杏子怎么样,会不会选择了轻生。
素子和前夫还是那样貌合神离,疏远而客气的礼貌,借来了许久没有启动过的旧汽车。
纯子和素子打算去看自杀未遂的老友美纪,原木凭着和纯子的际会,成了她们的司机。
一路上纯子和素子心里都在苦寻这次见美纪的理由,一路上原木都在祈祷杏子一切都好。
故事的最后,四个女孩都放下了自己心中的顾虑,纯子甚至接到了那个男孩的告白电话。
无比小清新的一个故事,淡淡的色调。有多少的思虑,是多余的呢?
故事有着很多的留白,人物对话的间隔往往在5秒以上,空镜头也甚至长达近半分钟,这样的表现,也许可以投许多小清新小文艺所好,然而这样的手法实在太过偷懒,通过营造氛围而不是充实故事的方法来文艺,实在是不能更矫情了,一种懒惰的矫情。
6 ) 累并困惑(既然写了4...)
女A因为朋友的消失而自责不已在站台认识误以为她要自杀伸出援手受伤的B,ABC三个心情疑惑沉重的女孩一同开车探望自杀未遂的好友D。四个人在生活感情上都有着不如意但都像风里歪着的树一样坚强。故事叙述极慢,镜头很冷清像冬天海边的风,到最后几个人站在海边阳光洒下整个人都跟着舒坦了。几个女主性格长相各有千秋,看着她们就像看着自己和其他人。喜欢里面女A原来工作店里的店员的一句话:好像现在的人都没办法好好的告别。最后D也没办法好好像B和C说谢谢。现在的人[其实是我自己]对于自己的感情恐怕也疑惑恐慌吧…没办法坦诚面对的我真是怪人[呵呵]另,几个女女身材都好好。
aoi在里面是典型的她很美丽的状态,故事可以只看看最后的十分钟,一起去海边,意味不明的对白和动作,但慢慢就能散掉烦恼。
一看就知是石川宽,一部《喜欢你》让我看了不知多久才看完,风格明显是好事,但起码得把故事讲好。相反是出场不多的韩英惠令人印象深刻,尤其那句我希望可以消失。宫崎还是要这样打扮才好看,安藤樱这样看来很有气质。
整个电影就像是从生活中截取的片段一样,导演并不试图让观众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如同之前的作品一样,石川宽用大段的留白给予了观众想象的空间,而他那标志性的缓慢节奏也依然明显。
故事平淡,年轻女性的叙述,平淡而温暖,女孩们各种美和可爱。要是动漫就好了。再见了吧。女孩们
加长版森女系MV,花90分钟看四个人开着车去看海,to be honest,是宫崎葵让我坚持了90分钟,不是电影。(doge)这美景美人好歹写个故事进去啊。
不好看。温吞矫情。白瞎那么美的海了。
安眠药
和《海曼》一样有冬日清冷的海与寂寥的雪,故事只是四个女生一起去海边如此简单,没什么野心与目的。穿着轻薄的大衣与靴子,系着温暖的围巾,踩在柔软的雪地上,偶尔有湿润的海风吹乱她们的发丝,却好像是要传递什么讯息,趁所有人不备一样,在彼此嬉笑间,悄悄抚慰了那些躁动不安或迷茫无措的心。
美好浪漫的点缀
果然是跟喜欢你同一个导演
很适合静下心来看,无奈已经静不下心来了
整个电影里面的故事都仿佛只讲了一半,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留给观众自行脑补吧。。。。可取之处还是有的,摄影很唯美。。
乘着风
“手指30°指向天空”这一招,7年前由瑛太传授给了宫崎葵,如今宫崎葵又传授给了忽那汐里……还是熟悉的导演,熟悉的配乐,熟悉的横颜和熟悉的慢节奏……宫崎葵和大海,真是对我百试不爽的麻药。
典型的日本文艺小清新片,节奏非常慢,忽那汐里挺可爱的,京子真像韩国人。原来在日本处理个手指骨折就要120块人民币,好贵。冲飞机许愿的梗不错。其他就没什么有价值的了。。。
90%的特写侧脸,再加上冷色调,空镜头搭配固定镜头,人物对话用远景,台词零而散,我就知道和《喜欢你》,《东京变奏曲》一定是同一个导演。石川宽的作品本来就不是看剧情的,琐碎的情绪,舒适的留白,原来生活一直都是乘着风。。
有些尘埃终将落定,有些悲伤终将升华。
菅野洋子的作用很大。
很一般,很失望
意味不明的旅途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