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恋

HD

主演:克莱格·谢佛,布拉德·皮特,汤姆·斯凯里特,布兰达·布莱斯,艾米丽·劳伊德,伊迪·麦克勒格,斯蒂芬·谢伦,妮科尔·伯德特,苏珊·特雷勒,迈克尔·库立兹,罗布·考克斯,弗雷德·奥克兰,麦金太尔·狄克逊,威廉·胡特金斯,杰斯·施维德,约瑟夫·高登-莱维特,罗伯特·雷德福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2

 剧照

大河恋 剧照 NO.1大河恋 剧照 NO.2大河恋 剧照 NO.3大河恋 剧照 NO.4大河恋 剧照 NO.5大河恋 剧照 NO.6大河恋 剧照 NO.13大河恋 剧照 NO.14大河恋 剧照 NO.15大河恋 剧照 NO.16大河恋 剧照 NO.17大河恋 剧照 NO.18大河恋 剧照 NO.19大河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河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两兄弟经常跟父亲一起钓鱼。潺潺河水,静静午后,成了父子间最难忘的时刻。父亲是一个老牧师,常常在镇上布道,大儿子诺曼(克莱格•谢佛 Craig Sheffer 饰)正是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他擅长讲课,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传道授业。小儿子保罗(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却有着迥异的性格——他热爱自由,有一套奇特的钓鱼方法。然而,令人担心的是他迷上了赌博,并因此欠钱遭打。  诺曼结婚后收到一封芝加哥大学的聘用书,他离家前往芝加哥之前,和父亲、弟弟一同在大河边再次享受钓鱼时光。他劝保罗跟他一起离开这里,然而保罗痴迷钓鱼,不愿离去。怎料,这竟是最后的相聚。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007之金刚钻决胜荒野第一季浴水重生女高怪谈1:死亡教室葡萄庄园延平王郑成功传奇替嫁红颜将军号春日浓情赌霸1991阿尔忒弥斯酒店被迫害妄想僵尸坟场百万日元的女人们猎杀禁区西藏冈仁波齐朝圣之旅命中第一案北京女子图鉴之助理女王劫数难逃2018吸血牙仙:当爱反咬一口花开有晴天第二季那些年我喜欢过的男孩明日1995假面骑士卌骑爱情与谎言镜头之外电影版

 长篇影评

 1 ) A River Runs Through It:长兄如父。

在我还未看过这部影片的时候,就曾有人将片头的那段独白写在我的留言本上:
——诺曼,你喜欢写故事。也许有一天,你会写我们这个家族的故事,到那个时候,你就会明白曾经发生的许多事情。

毫无疑问,这是一则关于写作的箴言。就如我常说的那样:写作源自某种想要把什么看个清楚的愿望。
当许多事情处于当下发生的那一刻,我们是看不清楚的,这就最有力地说明了“历史并非仅仅是发生过的事情”。往往要等到多年以后蓦然回首,我们的目光穿过岁月的重重帷幔,方才获得某种冰凉而透彻的了悟。请相信,那其中横梗着的岁月,并非仅仅是帷幔而已,恰恰相反,那是我们得以从当下永不驻停的重负中抽身出来的原因。

当父亲缠绵病榻之际,作为独生子的我,白天忙于各种不得不去面对的世俗事务,夜晚也在病房的折叠床上度过……那样的时间里,物质重负尚来不及凝聚成痛苦。直到父亲离开很久以后,直到生活有了它下一个的主题,我才开始感触到那一针缓慢的疼痛。紧张注视着输液管中的水滴坠落或监视仪上的电波起伏时,我写不下任何的字;而伫立在冰冷的墓碑前——我可以伫立整整一个午后的时间——我却文思泉涌。
泪水也一样。

也许有人会说,或许正是这样私人的遭际使得你总是偏好这样父子家族题材的电影,就像你甚至把《教父》也理解为这样的电影一样。好吧,既然提到了《教父》,那么我就用其中的一句名言来回答:It's not personal.
的确,那是我的父亲,那是我所亲历的事情,但并不等于说那就是“私人的遭际”。道理很简单,当我称呼他时,并不是直呼其名,而是称他为“父亲”。而“父亲”,可不是“私人的”。
而事情的当下发生和事后的追述,其区别也正在于此。在当时,母亲几乎不同别人打电话或者任何形式的交谈,因为那样的交流总不免要提到父亲的状况,若是那样,母亲就不得不重复那些琐碎的情况:今天又吐了多少次、发烧到了多少度、吃了什么药、采取了什么措施或者花费了多少钱等等。这样的表述是困难的,就像将割开的伤口重新用刀划一遍,别人出于关心但却无计可施,母亲倒因此情况变得更坏。可见,当下的全部,就是如此。但多时之后,当我回头看那段往事,我首先想到的不是父亲的呕吐物,即便想到输液管,那透明水滴的下落,也是审美的。我更深刻地记得我在床榻前握着他尚温热的手,一言不发地体会着他的呼吸和脉动,一坐良久,直到忽然意识到病房窗外的天空,已渐渐泛白——又是一夜过去了。我清楚地记得,在那样的时刻,薄薄的晨曦确然给我一种抚慰,因为新的一天来临了,而父亲仍在我的身边,于是过去一天里的所有劳累都仿佛物有所值……直到某一天,那床榻上徒剩雪白的床单。
米兰昆德拉所说的“诗情记忆”并不简单地就是所谓的“选择性记忆”,它根本不是一个心理学名词。“诗情记忆”是我们所能拥有的最真实的历史,是我们如此这般存在的意义。父亲,在全部人类经验之中,也只有在这种“属人的”经验中,绝不会是呕吐物,而是隔在我们同虚无之间的那座墙,只要他存在,我们就可以安心。

在《A River Runs Through It》(中译名《大河恋》)中,就有这样一位父亲。作为牧师,他宣称“宗教与钓鱼是一回事”,布道是在教堂传播上帝的人间福音,而钓鱼,则是在大河之上聆听上帝的自然律法。他说:钓鱼作为一种技巧是可以学习的,但钓鱼作为一种艺术是无法学习的,那需要另一种方式。
能说出这样一句话的,绝不是一个古板迂腐的教士,这在片中有绝好的证明:他教长子诺曼英文写作,以简约为美,诺曼写好交上来,他会说“再减一半分量”……直到最终令他满意。看起来和其他严厉而刻板的父亲并无不同。可是,当他觉得满意之后,却说出了一句出人意料的话:“现在你可以把它扔掉了。”
显然,这位父亲并没有把他的法则当作是最高的甚至唯一的范本(是范本,因为作为神父他不足以认为自己能替代上帝的权威,但他却完全可以如很多教士一样声称自己的领会是最好的范本,毫无疑问,那所谓“最好的范本”有一个别样的称呼,叫做“教条 ”)。他也是这样教两个孩子钓鱼的:他拿出一个摇晃的钟摆,让两个孩子按照音乐中四拍的节奏去甩动长长的鱼线。(没有看过这部影片或者没有钓鱼经验的人或许不知道其意义何在,我曾有幸跟随后来的“父亲”,我的丈人,学习过钓鱼,他虽然没有影片中的父亲那样诗意,但也确实曾教会我如何将鱼线抛得更远。在我看来,站在乡间河边的我同影片中站在大河边的诺曼,并没有多少的分别,而且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很高兴我又有了一位“父亲”。)影片中的父亲就以这样一种既刻板却也优美的方式,一种寓自由于规则的方式,教会两个孩子钓鱼。

当然,影片中那抛入大河中的鱼线要长得多,甩出去的弧线也更为优美。这是整部影片的华彩——每当鱼线被甩出去,那美到忧伤的音乐便会响起,而镜头随即也会放慢。于是,你看得清鱼线在空中舒展、旋转、直到落水的全部瞬间。重新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每每鱼线被顺利地甩出去,我的唇角总禁不住流露微笑,而眼眶却滢然。

诺曼是长子,长兄如父。他对父亲的教诲固然有孩子一般的叛逆心理,但事实上却几乎没有违抗过。但由布拉德皮特饰演的幼子保罗,却不尽相同。两个孩子躺在午后逍遥的草地上,脚边是潺潺的水声——父亲曾说过,那是早于岩石形成的声音,是来自上帝的声音。保罗问诺曼:你长大想当什么?诺曼回答说:牧师,钓鱼人。想了想又说:或者拳击手。反问保罗,保罗却回答:拳击手或者钓鱼人。诺曼问:没有牧师么?保罗回答说:没有。于是两个孩子都笑了。从此以后,无论诺曼成为了什么,别人都管他叫牧师,诺曼成为“牧师”不是因为职业,而是因为他是父亲最好的传人,在他身上有着父亲全部优良的血脉。而保罗,牧师父亲曾有一次半开玩笑地说:他把我们家族变成了平原上的苏格兰人。
事实上,在学习钓鱼的时候,保罗就已经表现出这种不同来了。影片始终是以诺曼为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的,在那一幕场景中,他站在大河边的石头上,手握鱼线,左边是他的父亲,标准而优美的四拍法舞动着鱼杆,而右边则是他的弟弟,诺曼诧异地发现,弟弟没有完全按照父亲的教法去做,而是让鱼线在头顶上方回旋,呈“8”字形入水。诺曼惊异于这种姿势的优美,他对自己说:保罗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节奏感。

事实上,在影片中诺曼始终就处于这样一个位置上——左边是他的父亲,右边是他的弟弟。长兄如父。
例如他同保罗唯一的一次争吵,就发生于他们共同反叛了父亲的教诲之后。那个夜晚,两个年轻人偷偷溜出房子(两人溜出房子的动作都是如此富于意味:小儿子保罗从二楼窗口一跃而下,而长子诺曼虽然也溜出来了,却是从楼梯上爬下来的),他们同一群年轻的朋友一起,偷了一只木船,打算去大河上飘流。可是到了河边,这群年轻人吓呆了:瀑布奔流而下,实在太危险了。于是,一群人一个个退缩了,只有提出这个倡议的保罗仍旧站在船上毫不放弃。当所有其他人都退缩之后,保罗将目光投向了诺曼,和他一样姓麦克莱的哥哥。保罗说:看来,只有“麦克莱人”了。在那个瞬间里,诺曼不是不曾犹豫的,我们都可以看得出来,但令他犹豫的并不仅仅是大河的危险,而是他深知这必是父亲所不容许的事。但是,当他望向保罗,保罗正一脸热切地望着自己,并且他使用了“麦克莱人”这样一个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称谓,他知道了这个强悍的弟弟是不会退缩的,而虽然漂流大河太过危险为父亲所不容,但在这样的时候抛下弟弟却一样是不可以的。诺曼的犹豫并不如他自己所说,是因为“不如弟弟内在强悍”,而是一个肩负责任的人通常比一个孩子要来得审慎。
诺曼还是选择了同弟弟一起。回家后当然遭到了父亲的惩罚,当诺曼低头说“yes sir”时候,弟弟保罗站出来说:罚我吧,这全都是我的主意。可是诺曼好像并不领情,兄弟俩后来赌气式地打了一架。
原则的争斗只有那么一次。而无论是在争斗中,还是在此后的人生里,他们发现谁都奈何不了谁。此后的许多年里,诺曼就带着那样一种河岸边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弟弟,说不清是试图去欣赏,还是满心的忧虑。

然而我想,所有的观众都明白,他们都是好孩子。这个评价并不仅仅是由观众作出,也是影片中父亲的判断。他虽然如此教两个孩子钓鱼,但当两个孩子用不同的节奏钓来的鱼放在一起时,父亲笑着评价道:“都很好。”然后,他再从篓子里拿出自己钓上来的一条鳟鱼,缓缓地说:但是今天上帝还是比较偏爱我一点。两个孩子于是一脸的崇敬。

很快,两个孩子都长大了,各自有了各自的人生。
诺曼,经过长久离家学习,他最终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任教职位,所教授的,正是父亲辅导他的文学。而保罗没有却没有离开家,只是在附近报社工作。虽然是不同的选择,但渴望父亲认同的愿望却没有丝毫的区分。
在饭桌上,父亲总是笑呵呵地问保罗:今天有什么新闻?保罗会说起他引以为荣的采访经历。此时,沉默的诺曼投来微笑的注视。很难说这究竟是兄弟的目光还是父亲的目光,抑或者两者交织在一起。
真的,年轻时代我是如此地欣赏保罗,我喜欢布拉德皮特一回头时脸上流露出的孩子一般纯真而灿烂的笑容。我欣赏他在众人的敌视之中握着异族女子的手,跳一场火辣的热舞。我欣赏他在巨大岩石上跳跃的动作,欣赏他手起杯空的不羁风范,欣赏他坐言起行、独力担当一切的孤高个性……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开始理解保罗背后诺曼投来的目光,说不清是欣赏,还是忧虑,也说不清是信任,还是迷惑。或许,他的父亲在保罗死后的布道上,说出了他心底一直以来的迷惑。当时,他年迈的父亲用一如以往的语调缓缓地说:

在我们生命中,有那样一些人,无论我们离他们多么亲近,无论我们多关切他们,我们仍旧无能为力。可是后来,我开始明白,无论我们对他们有多么地不了解,我们至少还是可以爱他们的。

诺曼听到父亲的这段话,脸上神情既欣且悲。
保罗死了,将他的死归咎于他的个性是无聊的。It's not personal. It's what we called destiny.

我再度回想起父子三人最后一次去大河上钓鱼。这次诺曼的左边已没有了父亲,他年迈的父亲已经只能留在属于他的“高处”,他的身边只留下他的弟弟。
那天似乎从一开始就不属于年轻的保罗。早晨的餐桌上,父亲一如既往地问保罗有什么新闻,刚从赌场赶回的保罗竟然一时语塞,而这时诺曼接口道:“我有一个。”然后他告诉了父母他被芝加哥大学录用的消息。父母喜难自禁。在随后的钓鱼过程中,诺曼连连得手,而保罗却反常地一无所获。诺曼高兴之余,告诉弟弟说他钟爱的女子将会接受他的求婚。望着一脸幸福的哥哥,保罗揶揄道:很丰富的一天哪。
他诚然不是不高兴的,但在那样一种神情复杂的目光中,观众开始意识到一种阴霾。敏感的诺曼于是道:跟我们一起去芝加哥吧!保罗回头露出熟悉的笑容,一如所料地拒绝了。

影片的调子在此时一直都压抑着,诺曼的喜讯和钓鱼的成果都不曾改变这格调,似乎所有的观众也都在期待着什么。
最后诺曼来到高处,和父亲一同远远地注视着保罗。保罗摘下帽子,固定着鱼饵,然后提起鱼竿往河中央走去。整个屏幕上大河风光如画,而河上的背影孤单而骄傲。

一个人的保罗渐渐平静下来了。他专注地望向水面,手臂缓缓扬起,然后,手腕轻抖——在这个异常柔和的姿势下,长长的鱼线随之翻飞而动,在空间划出一道近乎完美的曲线,落向远处。音乐悠扬而起,一个极度舒缓的慢镜头。
我们都知道,这便是所谓“最后的牧歌”了。

我是独生子,我没有兄弟。在父亲走后,我作了一个决定。我希望我的孩子不会有机会,体味到我在薄曦初现的早晨那份孤单而惶然的心境。我希望他们在屋檐下缓缓成长,长幼有序,希望他们不必拥有那种一夜之间的彻悟,希望他们的年轮疏阔却致密,希望他们有平凡而富足的心情,不必成为任何一部电影的主角。

我希望他们从他们的外公那里,而不是从《A River Runs Through It》这样一部电影中,学会抛出鱼线的姿势。
尽管,那姿势可能算不得完美。

 2 ) 保罗的死是酗酒赌博导致的?

看到很多说是深陷酗酒和赌博而死,我不大认同,说说我的观点:
       先说酗酒,很多喝酒镜头,但并没有出现过保罗醉酒的镜头。其次赌博,欠赌债,但完全没到要命的地步。首先,他有份正式工作(算是不错的工作,当地也小有名气),他是有偿还能力的,可以慢慢还。再从露露那角度来说,你会杀掉欠你钱的人吗?从露露来看应该是逼着对方还钱更重要吧,放贷的杀了借钱的找谁要钱去?剧中只是不让他参加赌局,他去了露露也没看有人追着要债。虽然说有喝酒赌博被杀的可能,但我觉得可能性不大。
        在我看来比较大的可能性应该是因为矿厂报导触犯了他人利益而被杀。
        首先,多次提到矿厂报导,提到报社老板接到威胁电话让他停止跟进,但似乎保罗不已为然,而且应该是一直在偷偷跟进。可能有人会问证据呢?剧中有几个细节:一个是,在酒吧喝酒时,杰西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明显回避,先是装没听清,诺曼还接话说“你一定要逼他吗?”但杰西还是想接着问,后面保罗直接说想跳舞打断了对话。二是,父亲有让他说新闻的习惯,没什么重要新闻,甚至连小新闻都少,不禁想那他天天在忙的是啥(诺曼多次找他,他都是在工作中)。三就是,最后一次找他的时他在赶稿,但不是在报社。他说是报社不适合工作,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他不想让人知道他在跟进吧。
        如果说的确是矿厂报道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的话,最后一个细节就比较吻合了。保罗是被枪托打死,后面父亲问还有没有其他的,诺曼说,手骨头全被打折了。写作的手吧!谁这么恨他,杀他前要先打折他的手。
       以上也算不得是什么分析,只算是个猜测吧,要搞清楚我觉得需要看看原著。

 3 ) 每个人的自我矛盾

我敢打赌片子里的大哥并非百分百的懦弱,要不然他才不会和弟弟去冒险划急流;大哥并非百分百的喜欢弟弟,他的眼神里有犹豫,非常复杂。我把他的这种眼神归结为:我很羡慕你。连父亲都说,Paul是完美的,就像一件艺术品。但是从小被父亲那样规矩教学自我束缚的老大又怎可能轻易逃脱枷锁,他早已内部化,真的成为了那样顺从上天旨意,不冒险不叛逆,走平稳的大道。所以他的懦弱随处可见,不敢违逆父亲,就算不一定喜欢吃麦片但也吃个干净;他习惯父亲教授的四节拍挥杆,第一次看到弟弟挥出了自己节奏的时候竟然第一反应是父亲不是这么教的;他就算成年大学毕业后,当他的心上人抄近路直接上铁轨送他回家,望着黑暗的车洞,驶出黑洞后那释然的表情,紧接着对桥下的湍急河流的害怕,jessie看在眼里,略带戏虐,说不定就是打算让他体会一下冒险的滋味,希望他跳出条框。是,norman不会在早间喝酒,不会随性地讲饵夹在帽子上,而是分门别类特别收集,他不屑随性的报道,而是美丽而温柔的散文。他的情感是那么普通,一个突破性的进展进让他如此狂喜,以至于他那过分激动的表现让Paul以为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消息呢。

是的,Paul的眼神里经常出现不屑,有嘲笑的意味。和Norman相比,他太随性了,而这随性来自内心的力量。有一点没有错,Norman确实是个写故事的好手,也因此,他的观察力确实敏锐,Paul的强大来自内心,他顺从一切自己的欲望,不被外在束缚。他爱赌博,欠一屁股债都硬撑,不需要别人帮忙,认定是自己的责任就自己承担,当年划急流的赔偿不也是他一个人扛下来的?他爱他的姑娘,不允许别人的侮辱。他守时重情,愿意帮助别人,虽然在那个混蛋哥哥的事情上他并没有太大的动力,不过他一直和Norman说,你应该去帮助他呀。他爱钓鱼,他不离开家太远,和父母维持一定的亲密度。他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除了酗酒赌博这些个恶习,他活得算是如鱼得水。某种程度,他的内心衍生了他的冒险精神。而他的冒险精神既成就了他也毁灭了他。他敢于走自己的路,哪怕又远又危险,他敢于只身冲入急流挥杆只为收获最后那条超大的鳟鱼。然而,他也笃信他所谓的运气,最好竟然就那样死了。虽然他的人生短暂,倒也轰轰烈烈。

反观之Norman,他的循规蹈矩,成家立业,一步一步实打实,倒也是正常人的人生轨迹。平淡,确实我们大家都熟悉的过程。也是因为他的辅佐,让我们看到Paul的肆无忌惮,所以我们都会羡慕Paul,Norman也是,父亲也是。Paul,就像艺术品,完美。他的不完美,怕是那短暂的生命吧。

每个人都想活得无拘无束,就像Paul一样,但我们也都明白,如果走Paul的路结果并不好,所以一般的我们都是Norman,旁观着那些完美的人,内心一次又一次地翻滚着,自我说服走进拥挤的空间,守着人生的铁窗。

很喜欢那句台词,we can love completely without complete understanding.对于亲人,这是再好不过的叙述。对于亲人,我们毫无保留,无条件付出。哪怕,我们并不了解他们,甚至不喜欢他们,但是我们还是爱他们。

人生的河流,时而湍急时而安稳,走过制高点,慢慢地,流入分支,逐渐平稳逐渐稀落。

btw
Brad Pitt一直都饰演这些不羁随性的角色,比如燃情岁月,不管从青年走到中年,他的tough,一样清晰可见。

 4 ) 滚滚浓情

一直以为,在急流中钓到鳟鱼,是每个钓鱼者最值得骄傲的时刻之一,虽然我只做过在湖面上的舟钓,但也足够让我去幻想在河岸边,水流击打着自己,钓丝掠过水面,然后一瞬间,鳟鱼上钩的情景。想是想了很多遍了,但一直不知道应该把地点放在哪里,终于,劳勃.瑞福(Robert Redford) 的电影<大河恋>(A River Runs Through It 又译作<大河奔流>),让我找到了寄托的地方。
  
  蒙太拿,是诺曼麦克林(Norman Maclean)成长的地方,<大河恋>正是改编自他的同名自传小说。家乡的大布莱克本河,是诺曼(由葛瑞克.薛佛 Craig Sheffer扮演)和弟弟保罗(Paul,由布莱德.彼特Brad Pitt扮演)自小游玩的地方,是他们父亲,一位严格而又慈爱的牧师,教导他们信仰和钓鱼的地方。诺曼和保罗,在大自然中成长,在蝇钓(一种在钓钩上系羽毛和彩线,伪装成蝇虫,以诱鱼上钓的钓鱼法)中学习与自然相处之道。
  
  习惯“做得对”的诺曼从小就以父亲为榜样,在父亲严格的指导之下,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入Dartmouth College深造.而他的弟弟,喜欢“做得美”的保罗却生性豪放不羁,这在他年少时说服诺曼同他一起用木船冲击激流时候就可见一斑。保罗热爱自己的家乡,深深地恋着这条大布莱克本河,成年后在蒙太拿当了一名新闻记者。当诺曼结束六年的求学从东岸回家后,兄弟俩立刻跑去钓鱼。诺曼发现,在自己离家的岁月里,弟弟已经成为一名蝇钓的艺术家。
  
  但“生活不是艺术品”。保罗是一名生活中的艺术家,但当自我成就的驱力在失去人生方向的时候,便容易成为自我毁灭的动力。当诺曼与家乡的一位女孩积丝堕入爱河的时候,他也不安地发现,自己的弟弟已经深陷酗酒和赌博的泥潭。但全家人都不愿去提及这件事,因为他们深信以保罗的性格,他不理睬他们的规劝和帮助。保罗最终都无法打败迷惑自己的心魔,而他的父母兄弟,只能站在一旁,眼睁睁的看着他一步步走向毁灭却又无能为力。他们可能都在不自觉中选择了沉默,因为沉默一旦被打破,他们一直以来小心翼翼的维持的平衡就会被破坏,他们之间的爱与希望,他们之间的被保护得好好的关系,也将会被打破。保罗的放荡不羁,最终让他,让麦克林一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更让人痛心的是,原来他们一直忽略了保罗其实也是需要人去理解,去帮助。“可能他会喜欢肯帮助他的人。”保罗曾经这样对诺曼说过。这其实是他在隐隐发出的求助信号,可惜却没有被接受到。
  
  一直都想不明白,在人生当中,是爱重要,还是理解更重要些。无疑麦克林一家是彼此爱护的,不管是温顺的诺曼还是豪放的保罗。但是,他们却并不彼此理解。诺曼和他的双亲都深深遗憾没能好好的了解保罗,只知道他是一个很出色的钓鱼高手,但其实,保罗又何尝是完全了解他们?自小,保罗就率性而为,他又是否考虑过自己家人的心情?他又是否理解诺曼在赌场前无奈的眼神?
  
  麦克林牧师可能是认为,爱,是最重要的。在他的最后一次布告中,他这样说到:“每个人一生中都有那么一次,向著所爱的人问同一句话:「主啊!我们愿意帮忙。」但是,帮什么忙呢?的确,我们无法帮助亲人。我们不知要献出自己的那一部分;然而,往往我们奉献出的部分,并不是对方所需的。因此,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亲人中,我们该知道谁会逃避我们;但是,我们仍会爱他们,完完全全地爱他们,却不需要完全地了解他们。”
  
  完完全全的爱,不需要完完全全的理解。在蒙太拿美丽的风光中,在奔腾的大布莱克本河上,在保罗甩出的钓丝中,在他终于完成自己最成功的一次蝇钓后展现的笑容中,一切的一切,都是麦克林一家所热爱的。或许,无论是爱还是理解,都是人心中最重要的情感。正如麦克林牧师在电影诺曼一起朗诵的诗歌所说:
  
 “记忆不是完全地浑沌,也不是赤裸裸的;
  为追求荣耀的云烟,才来到世上。
  我们自上帝的家园离开,虽然繁花春草不再,我们不再悲哀;
  在残花衰草中,努力栽种。
  原始的同情心不可丧失,受难时的平心静气不可失,以爱的信心看透死亡。
  感谢我们所写出的心灵!感谢心中的温柔、欢愉和畏惧!
  在我认为:最卑*的花开放时,也能使长年以泪洗面者省思。”
  
  大布莱克本河是条家族之河,诉说著麦克林家族悲欢的故事。诺曼麦克林在年老时,回首在河畔成长的岁月,写下他自己家族的故事──那些与他共同生活,他所爱,并且是应有所了解却不了解之人的故事,一条河贯穿所有的记忆,所有的人、事、物、景都淡入了心灵深处。“最终,所有的一切都会流入奔腾的大河,融为一体。”
  
  <大河恋>是对这种记忆的诠释,是一部触动心灵深处的诗意作品。影片为观众展现了家庭及手足间的亲情和关怀,以及在垂钓中得到的精神满足。摄影师菲立浦.卢瑟拉德(Philippe Rousselet)的拍摄手法再现了小说中的景象:蒙太拿的山,河,天空和草原。而影片中的配乐则和其相益辉映,共同营造完美的感官享受。

 5 ) Listen to the river, listen to your need

这是我在豆瓣上遇到过的最喜欢的电影——《大河之恋》。
感谢引导我遇到它的豆友,黄豆同学——之前我曾固执的认为他不是朋友,如果他能看见这个……他就能看见我的道歉。

诺曼和保罗在蒙大拿“大黑脚”河畔长大。父亲是个传统,质朴,又严谨的牧师。
作为长子的诺曼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长大,尤其是文学方面。每次写完作文,父亲都告诉他“减一半”以达到语言上的精炼。这样的教育为诺曼后来卓越的文学功底做了铺垫——此是后话。
除了宗教,父亲最大的爱好就是钓鱼,而且依然用严格的教会“四拍式”钓鱼法来教兄弟俩。习惯了严格教育的诺曼是遵守的,而弟弟保罗却常常创造自己的新方法。

兄弟二人的性格很不一样——哥哥心思缜密但性格略带压抑,弟弟却很开朗。
若干事情可以看出来。

兄弟两个一同去舞娘待的地方看热闹,诺曼只敢偷偷观看,保罗却毫无顾忌的上前“扭”了起来,惹来舞娘一片欢呼;打架,诺曼打是因为知道自己强壮,弟弟却不同,按诺曼的回忆,“保罗的强壮是内在的,他知道自己能打架”,诺曼有一个强壮的身体而保罗有一颗强壮的心。保罗很“倔”,没人能勉强他,例如吃麦片粥。“人类吃麦片几千年,一个八岁男孩不能改变它”,这是父亲的话。但是后来怎么样呢?等得太久的父亲只好“屈服”。

如果从这时候看,没人能看出兄弟两人前途的“优劣”。似乎保罗还更有个性值得期待些,不是吗?
然而。


小时候,兄弟俩谈论理想。诺曼说想当牧师或者拳击手。保罗第一个理想则是假蝇钓鱼高手(一种捕鱼方式)。
“没有这个职业啊。”诺曼说。
“哦……”小小的保罗失望的叹了口气,“那就当拳击手吧。”
“不是牧师吗?”兄弟俩哈哈大笑起来。
当然,牧师,命运安排那只能是不再自由的诺曼的“理想”——或者那只是他爸爸的理想吧,至少在那时是。

长大后,诺曼离家千里考上好大学;保罗则在家附近上大学,然后做了小报记者,他还是常常去“大黑脚”用自己的方式钓鱼。

诺曼毕业回家,认识了女孩杰西,小心翼翼的接近。保罗则在他们四人约会上,带来印第安女孩。先别说后面的热舞,光是结交印第安女孩就很令人瞠目结舌了,在那个印第安人地位还很低下的时代。弟弟的大胆与不羁仍旧震撼着哥哥。

但是只有一点——他为什么去赌博呢?他为什么去赌博呢?我该怎么帮助他呢?诺曼很苦恼。



诺曼碍于女友的面子不得不带她哥哥尼尔——那个恶心的家伙去钓鱼。当诺曼为此事来说服保罗和他一起出马时,保罗一开始是不同意的——因为对方是个钓鱼不专业的牛皮王。但为了诺曼同意了,而且他的性格就好在,是好事就会做到底——当诺曼对尼尔表现得厌恶至极时,保罗却仍是那么开朗,充满干劲,看起来顺天由命的样子,其实对那个让人恶心的人充满了耐心,帮助和扶持。
在河边,心情不好的诺曼说“他根本不喜欢钓鱼,不喜欢蒙大拿,也不喜欢我”。保罗却笑着说,“也许他只喜欢帮助他的人”。

这是因为同样需要帮助,所以更理解他吗?
然而,你需要怎样的帮助?

尼尔说是去钓鱼,却带了妓女在河边睡觉,弄了一身的晒伤。诺曼送他回家,杰西恼他为何不照顾哥哥并因为诺曼的不有话直说生气。尼尔回加州的时候,出乎意料地邀请诺曼一起来送他。诺曼仿佛感觉出点儿什么,心开始变得柔软。在与杰西散步时,杰西问,“如果下一个暑假他回来了,你会帮助他吗?”
“如果你想让我帮,我会的。”
“为什么世界上最需要人帮助的人总是不让人帮?”说完杰西哭了起来。
“我不知道。”

是啊。他那么可爱的弟弟,为什么沉迷于赌博,这是他不明白的。而且他不明白为什么他也一样“不要他帮”?
问题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去“帮”。问题是我们知不知道“该”怎么帮。进而是我们知不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


保罗真的快乐吗?

当你看到保罗听到诺曼宣布自己被聘为文学教授的时候的表情,当你看到影片最后他在河中捕到大鱼时那次精彩壮观的表演——你就会明白:保罗生来是做一名渔夫的。但世所不容,他生活得不由自主,不快乐。
他看着哥哥时时处处得意受人赞扬,心里何尝不酸酸的?但是他的理想是个世界上“没有的”职业啊!

最后一次当保罗捕了大鱼,喘着气,笑着,站在哥哥相机面前时,诺曼感到“我的弟弟不是站在布莱克河岸上,他是站在茫茫大地上,不受世间规则限制,像一件艺术品。”

然而生活不是艺术,生活也留不住“此刻”。

如果保罗有那万分之一的机会,他是否可以靠他那像艺术一样的捕鱼技术生存呢?
我不知道。在今天这个社会,也许吧。但是在20世纪初也许注定不可能。保罗没有那样的机会,没人理解也没人能帮助,凡是人类大概都以为牧师教授一类的才是值得人骄傲尊重的职业。“捕鱼高手”注定是孤独的。

我脑海里总留着保罗祝贺哥哥成就时那酸酸的表情和目光。
要是一个人,同样很优秀,但是就是得不到旁人的认可,就是这种目光。

所以,保罗会沉迷于赌博吧,而不知道根源的诺曼,不知道如何帮。是呀,他又怎能知道如何帮呢?最后一次钓鱼之前他对弟弟说“和我们一起去芝加哥吧。那里不过离这儿两千里。有许多家报纸,我相信你可以。”
保罗始终背对他,最后回头轻轻的笑了笑“我不会离开蒙大拿,哥哥”。
其实是不想离开这条河吧?
不知他“蝇钓高手”的理想是否还对别人倾诉过……还是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默默成灰了呢?心底深埋着这样一件不被人理解的事,是苦涩的吧?



保罗逝去。


当他们的父亲年老,在生命里最后一次讲道中他说道:

“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我们要关心至爱亲人的需要。我们愿意伸长援手,但当他们有所需要时又如何?事实却是,我们很少帮到自己身边的亲人。有时是不知付出什么,有时是没有尽力去帮忙,也有时……付出的并不是对方需要的。我们应该了解身边每一个人,但是也可以全心地爱一个人,即使没有全然的了解。”

这是对影片最好的注解,也是对现在的我们最大的希望。



年老的诺曼常常去河边钓鱼,虽然他已老了,不能代替弟弟成为一名渔夫——那也算一种弥补吧——但河水可以勾起对弟弟和所有逝去亲人的思念。

“最后,所有事物都融为一体,变成一条河流走了。”

“有一天,我也会随着流水而去,那些我没能帮助你的你的需要,让我带到天堂给你吧。”







附:英文台词
    http://www.script-o-rama.com/movie_scripts/r/river-runs-through-it-script.html
       想看英文原版小说,哪位同学知道哪里卖的告诉我一声吧。谢。:)

 6 ) 神即是爱

Robert Redford的电影《大河恋》跟我猜想的完全不一样。

这个设置在二十年代美国蒙大拿州小镇米苏拉的故事背景十分宏大,有白人对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有资本家对矿工的欺压剥削,有成长、归去与乡愁,但Redford对这些“大”似乎都不在意,镜头的聚焦处只在生活小节上,比如父亲教兄弟俩诺曼和保罗飞钓(fly fishing),两兄弟长大后怎么借船飞渡激流,怎么一同出行钓鱼,生活在一个夏天里怎么发生着一些难以察觉的细小变化。在这样的设置下,影片几乎是采取了一种“反高潮”的叙事手法,所有的“大事件”,比如诺曼的六年东部大学生活,比如保罗因执意报道而遭遇麻烦,保罗进入龙蛇混杂的小酒馆“露露”后究竟发生了什么等,全被若隐若现地一笔带过;全片着以最多笔墨细节描述的则是牧师父亲与诺曼和保罗一同到河中飞钓鳟鱼的情景,保罗怎么向诺曼借饵,怎么发现了溪流石穴中的大鱼,怎么紧抓钓线任河水冲刷侵袭,怎么才从几乎没顶的溪水中冒出头来,手擎大鱼笑容灿烂。这样的“反高潮”彻底打破了观众的习惯期待,在总觉得该有什么事情发生的时候偏偏一切如常,而真有什么发生了却只是事后的尾巴,不事渲染,嘎然而止。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难道Redford,或者原著作者诺曼∙麦克林(Norman Maclean)想通过父子生活表达的是细节之美,亲情之重?

显然没这么简单。最善于表现情节之外影像细节之美的阿根廷导演卡洛斯曾经说过“要传达信息,该去的是邮局,而非影院”。如果一部充满细节的电影可以归纳总结为一句话,一个道理,那要么是作者的失职,要么便是观众的误解。

既然如此,那就抛开给电影总结陈词的心态,回归《大河恋》中贯穿全片的溪中飞钓,看看牧师父亲是怎么教两兄弟钓鱼技术的吧。一是节奏,每次抬手、甩线都要连贯,四拍收放,有条不紊一气呵成;再是角度,挥、停、投、拉、拽,钓线要舒展、回卷,在水面形成一个完美的环;三是力度,不同的飞蝇不同的铅锤要把握不同的力气,紧中有松,举重若轻;四是距离,线走的远近深浅顺流逆流,是贴水平飞还是高舞回旋,样样都是技术。除了勤于练习,还要一腔对山水河川的热情,将心神融入自然,将情感交付指端。这一切做到完美,那便是艺术。

作为回忆者的诺曼亲眼见证了弟弟保罗的高超飞钓技术,见证了他的成长与叛逆,也见证了他的沉沦与沉迷。是的,俊美的保罗就是人间的金色艺术品,而作为他手足血脉的诺曼,却从未能真正理解那艺术背后的幽然暗影。

直到父亲跟诺曼说:“在我们生命中,有那样一些人,无论我们与他们有多亲近,无论我们对他们有多关切,我们仍旧无能为力。可是后来,我开始明白,无论我们对他们有多么地不了解,我们至少还可以爱他们。”

这爱,是亲情,但又不只是亲情。父亲是米苏拉镇基督教长老宗教会的牧师,他的爱,看得更高、更远。


去年春末我去旧金山湾以北一小时车程的小镇Petaluma参观镇中心那些经历了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依然幸存下来的维多利亚式建筑。Petaluma在十九世纪中叶加州淘金潮时作为农产品和原木的河运枢纽之一得以发展,如今有六万人口,以农副加工和养鸡业著称。行程的第一站是第五街上的公理会教堂。小教堂不大,午后两点正是懒洋洋的好时光,我想进去看看阳光沁透的彩色玻璃窗效果,推了半天侧面的小门,没开。正待转身离开,教堂大门开了,出来位牛仔T恤戴眼镜的瘦高个,看上去三十出头,面容和蔼,像个工作人员。他招招手,把我们让进教堂,略微攀谈几句,发现他就是负责的神父。我们聊小镇的历史,扯扯老房子,钟楼,后来不知怎的讲到了信仰。他说自己常与上帝对话,我不信,揶揄他表演给我看。我是开玩笑的,但他很认真,让我面对站好,手心向下平放在他手掌之上,闭眼,聆听“上帝的信息”。

我期待奇迹出现,但当然,什么也没听到。这不奇怪,奇怪的是神父完全没被我那副“你看吧”的神情击退,从容不减,笑容依旧。“感受迟钝没关系,”他那眼神分明在说,“我换个方法示范。”他问我是否喜欢散步,喜欢旅行,我点头。他说:“那你一定看过清泉流经岩石,有阳光照耀的美丽景色了。那水流,就是上帝的声音。”


我一直没搞明白为什么那位神父口中的水流便是上帝之音。《大河恋》中老迈的牧师父亲最后一次主持弥撒,头顶上方木梁上赫然镌刻的是“神既是爱”(God is Love)。电影的结尾,年老的诺曼独自在宽阔的河水中飞钓,Robert Redford本人的独白缓缓响起:

“如同西蒙大拿的许多钓者一样,当夏天如同极昼一样长时,我常等到傍晚降临才开始飞钓。之后在山谷半明的天光中,我的灵魂与记忆、‘大黑脚’河水的声响、四拍的节奏以及期待有鱼上钩的热望,那所有的一切全都化为一种存在。最终,一切汇聚一体,河水冲刷而过。这河曾被世上最宏大的洪水侵袭,它曾从时间底部的岩上流过。有些岩石上积存着永恒的雨滴,而岩石之下细语微存,有些言语便是它们的。我迷恋这水。”(Like many fly fishermen in western Montana where the summer days are almost Arctic in length, I often do not start fishing until the cool of the evening. Then in the Arctic half-light of the canyon, all existence fades to a being with my soul and memories and the sounds of the Big Blackfoot River and a four-count rhythm and the hope that a fish will rise. Eventually, all things merge into one, and a river runs through it. The river was cut by the world's great flood and runs over rocks from the basement of time. On some of those rocks are timeless raindrops. Under the rocks are the words, and some of the words are theirs. I am haunted by waters.)

这一段独白,是《大河恋》的作者诺曼∙麦克林自传式的故事收尾发自心声的慨叹。罗杰∙埃伯特(Rodger Ebert)在影评的结尾说麦克林神父有关理解与爱的话语是人生在不可抗命运面前所表现出的果敢、刚强、优雅与坦承,而电影的最佳成就便是充满情感的传达出了这一观念。但我却不这样认为。我不觉得神父的话便是故事或电影的终结,在平实、纯粹、温柔却又刚强这些过去的品质中还蕴含了一些更为隐秘的真理,在河水洗刷出的那些人性最美好的闪光中还透露出另一层迷恋与喜悦的光辉。我想那才是为什么诺曼终生迷恋河川飞钓,为什么河水在他的眼中流过永恒,将历史、亲情、过去、未来、痛、惑、爱全部融为一体,剥离出我们人类唯一可坚守的信仰。

于是,我也终于第一次,终于懂得了时间的水流挟裹的是什么样的真相,为什么上帝存在于水流、清风、云朵、雨滴之中,为什么爱,超越理解之上的信与爱,才是人唯一可选择的向神之路。爱表面金色的艺术之光,也爱背后幽暗的无理、自私和伤口。从时间的起始到宇宙的消亡,如果人类需要神,那神就存在,神即是爱。

God is Love.

 短评

那一条奔腾的大河,阳光下跳跃的鱼丝,我无法告别

10分钟前
  • 推荐

如诗如画的电影里处处透出一缕缕温情。美好的生活不在于有多么绚烂多么激情,而在于平和平静。当人已老去,只有大河依然为伴,沉淀下已逝的美好。★★★★

14分钟前
  • Q。
  • 推荐

原先还以为是像燃情岁月那样的电影才去看的,但故事线比我想象中的短了很多,而且有很多情节没什么意思。美还是美的,却并没有特别打动我。

19分钟前
  • 亚比煞
  • 还行

因此直接拿River作为我的英文名了⋯⋯噗

2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一切的过犯都在爱中被遮蔽,而我们只记起生命中那个充满错误过犯的完美的人。布拉德皮特的冒失感为整部片子带来了难掩的活力,而这部片子的神奇就在于它让人多次感觉到危机正在发生,然而危险却总被化解,直到最后一刻,死亡也不是撕裂,而是诗意地沉没,醇酒一般的片子

23分钟前
  • 🫀Psyche
  • 力荐

美式乡土文艺,选择个人主义色彩强烈的钓鱼活动来表现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物则是标准的“日神—酒神”二元对立模式。

24分钟前
  • Chambord
  • 还行

14年的时间,已经让这部电影变得非常模糊,又在光点华山的银幕上变得清晰起来。《大河恋》说,再完美的家庭/学校教育,都无法让你所爱的人,变得如你所想象的完美。那么,如何接受这种不完美,接受无能为力本身,正是电影的真谛。

25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最亲密的人,往往与我们最不相同。就算不能完全理解他,我们也可以全心全意去爱他。”

27分钟前
  • Pearciac
  • 推荐

已在别处安身:来自遥远的地方;并不彻底遗忘,也不完全赤裸;但是我们是拖着荣誉的云彩来的,来自上帝,我们的家;虽然过去美妙的时光,不能挽回;我们不会叹息,要在剩下的时间寻找力量;用最深的怜惜,过去的不能再有;要安慰着地想,从人的痛苦里,可看穿死亡

31分钟前
  • Mademoiselle B
  • 还行

没有加入保罗死的情节真是高明

34分钟前
  • jiyun
  • 推荐

平实、纯粹、温柔却又刚强,那是过去的品质,那是河水洗刷出的人性最美好的闪光。

35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光影斑驳的树林间有湍急的河流穿行,水中央的溪石上,年轻人握着鱼杆,细长的鱼线高高扬起,在空气里划出银亮华美的弧线,阳光穿透薄雾……有一天诺曼成了古稀老人,他站在家乡那条流淌不息的河边,听着湍急水流的声音,节拍器的节奏在记忆里恍惚升起……

36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他们的生命融进那条更替流淌生生不息的河流,生命中应当创造属于自己的节拍。

38分钟前
  • 長閑
  • 力荐

不错,布拉德·皮特的清纯时期。

41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每一个人的一生就象一条大河,有的河是风平浪静,也有的河水流湍急、沿路布满暗礁,但不管怎样,最终河流入海。生命中的每一步都如挥出的一杆鱼线,有收获抑或没有收获,收获是大或小,不用介意,永远都不要预见什么。每一个人都是一条河,从各自的生命中流过。这部电影像散文诗一样。

45分钟前
  • Carla
  • 力荐

一部如诗般美丽的电影,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属于精神上的喜悦和心灵上的平静。影片歌颂了自然的伟大,并藉河水的川流不息,借寓人生起落,充满人情哲理。年轻时的Brad Pitt阳光明媚得让人心疼,看到他你会明白什么叫天地钟灵秀。保罗尽情挥洒着他的青春,这么张扬,这么肆无忌惮,就像是一件艺术品昂立在大河之上。然而生活不是艺术,太出色的青春是要被摧折的。希望这样任性的孩子永远不要长大,可以像小王子一样无忧无虑的活在自己的星球上,肆意搭建着自己永不塌陷的童话城堡,守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玫瑰看一天24遍的落日。

50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完完全全的爱,不需要完完全全的理解。

53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这电影凝结了浓浓的乡愁。也许你已远离家乡,也许过了好久好久,也许你想尽办法逃离,但是故乡的云、水、月、人依然是最熟悉的温存。

56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生活不能有两个结局,大河只朝着一个方向

57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这是一首关于丛林,流水,鱼与勇敢的诗.是适合在午后的静谧中阅读的一本英国古典小说.

1小时前
  • 2013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