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妇女节前后在汤不热上闲逛,首页推荐女性艺术家,有几张潘玉良的画作,真让我大吃一惊。再一看时代和人物背景,更是不得了。一年以后终于看了这部电影,失望是有些。我看的90分的,115分的没找到,想来也差不了多少关键剧情。传记电影通病,越是复杂的人物曲折的故事长长的一生,越是不好拍,容易浮皮潦草。
潘玉良此人,拍成电影上中下最佳。上,从妓院被赎身、和潘赞化成家、到上海美院学画;中,赴法留学、形成自己的画风、获奖;下,回国教学、被同僚排挤揭发、心灰意冷远走法国。
多现成的中国女性故事啊,妓女、小妾、学生、教授、艺术家,再冠之以性别女,还是在新旧时代交替思想混沌碰撞的当口,这么多身份集于一人,实在够大书特书!
以下是她的画,共赏
刚刚看完巩俐与尔冬升主演,张艺谋监制的94年版《画魂》。剧中男主角潘赞化有两句话让我刻骨难忘——“玉良吾妻你在国外已多年,期间国家发生了不少大事,。。。,你说极想回国服务,但祖国目前气候严寒,还是待来春考虑成行为好。”,还有一句是潘玉良重回法国,潘赞化说的那句“一生得以知己足矣”。
不知是不是年代的关系,我总感觉上世纪初的那些知识青年总是那么纯、那么真,为了理想、为了精神,激昂一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上说人有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人际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那时的他们像潘赞化、潘玉良好像都在追求一种大事业,一种绝对的自我实现,这种至高的追求压制了生理、安全以及人际这些基本需求,显得那么伟大并受人尊敬。潘赞化与潘玉良结婚后,为了各自的事业聚多离少,潘赞化更是遵从玉良的意愿,把她送去法国学画,一走就是七年,然后再走就是半生,再不曾相见。也许是看惯了身边的耳鬓厮磨,也许是听惯了身边的生生世世,忽然发现我们现代人的追求不但没有前进,反而更原始,更低级。不禁想问这世间真诚真几许?这世间假意假几分?
也许他们那个时代太大,太开放,太不完善,每个人都想参与社会的补全,社会的建构,所以他们活得那么澎湃,那么有自我。而现在也许人太多,所以每个人平摊下来的任务太少。。。
谈谈男主角潘赞化,感觉中一个近乎完美的男人。对于事业,真责任。为了维护理想与尊严,辞官、起义、辞官、辞官,“不与污淖陷鸿沟”。对于女人,真开放(非贬),真自由。把一个并不漂亮的妓女赎出青楼,教她写字,教她读书,请老师教她学画,为她顶住各方压力,送她出国深造,是他像风筝一样把她放了起来,在她高飞之后为了她松了绳头。这样的男人是伟大的,绝对无可比拟的,让女人永生难忘与爱戴的。。。
在《画魂》这部著作里,这个故事里让我隐约感受并且不得不提的是一种男女地位的变化。潘玉良自从走出青楼,开始学习知识文化以后她的地位是持续走高的,而潘赞化则因起义失败等各种内外部因素地位持续走低。当潘玉良一身法国装扮第一次回国时,潘赞化已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留洋青年,而是步履有些蹒跚,留着胡须的中年妇男,他告诉玉良“我的官是越做越小了。。。”,而此时玉良以被美院高薪聘请为教授。他们地位的变化持续演进着。。。男与女地位的变化总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让人或喜。。或悲。。喜为女性对理想的追求,悲为悬殊便意味着分离。这让我想到最近在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男人是不是总是处在上方强势的地位?我们是该挑战还是该顺从?
观后:「画魂」着力描写的当然是民国女子潘玉良的传奇一生,但电影对另一个主角,一个救她于水火,改变她人生的那个人的描写更为突出而饱满。潘赞化,感觉中一个近乎完美的男人。对于事业,他正直,为了维护理想与尊严,不惜辞官、起义、再辞官,“不与污淖陷鸿沟”。对于女人,真男人。把一个妓女赎出青楼,教她读书写字学画,遵从她的意愿,送她出国深造,他像风筝一样把她放了起来,在她高飞之后为了她松了绳子,这样的男人绝对崇高伟大,也一定会让女人刻骨铭心、永生难忘。潘玉良,最让我感慨的也许不是她的天赋才情,甚或刻苦勤奋,而是机缘巧合。遇到了潘赞化这样的男人,不仅仅救她于水火,也不仅仅倾力资助她,最重要的是尊重并放手。
属于中国电影史上极罕见讲述一个女人的传奇的传记作品!巩俐在她最好的年纪,塑造了一个兼具东方古典气质和西方现代思维的传奇女画家,在柔弱婉约、风情万种和自信坚定等多种面相间游走,光芒四射。
这应该是跟外婆一起看的唯一一部电影吧,外婆和妈妈一定很后悔带我去看吧,当时完全不能理解,还一直以为是去看“画皮”一直期待着女鬼出现。2014.9.7.重看,当然还是有鬼,只是不是女鬼。
【B+】足本实在找不到,只能把90分钟HK公映版给看了。这片子属实很神奇,无论黄蜀芹张艺谋,还是刘恒巩俐,放在内地都算得上独当一面的作者了,但偏偏是HK的电影工业将他们捏合在一起,有些“类型至上”的端水范,一切严肃表达都为大众娱乐服务。主题是真不错,透过人体艺术反映女性觉醒,配角比主角都要扎实。尔冬升的角色称得上同题材电影中,对历史局限与思想进步融合的最好的角色。只不过在港片高度醇熟的类型市场下,创作初衷还是有些消费女性的意味。
在纪念馆看到过很多她的自画像和照片,形容粗悍,表情冷漠,从未笑过。总觉得电影里过度重于“谈情”而没有“画魂”。人肉背景板里的赵薇真是惊为天人。我信那个演小燕子之前是内向女孩的说法。像一颗转瞬即逝的露水。
一段历史一段人生,把玉良拍的有点圣母了,不过这也是古典套路。关于裸体画,玉良在女浴池没经过人家允许画不妥当,大家都没穿衣服,怎么就玉良穿了?
巩俐颜色无两(她好会演欲望)。潘就是新旧冲突中的矛盾体。电影似乎垂怜太多而深掘稍弱。@电影资料馆 修复版
电视上看到的时候,已经放了一大半了,依然看得很感动,有天分和执着的女人果然是幸福的
黄蜀芹导演继《人•鬼•情》之后,又一部女性主义题材的电影作品。《人•鬼•情》里相对自由的作者表达,跟本片中融艺术性、市场效应与社会接受度于一体的拍摄考量之间的反差,本身就是上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不同时代氛围之间的真实写照。即便在这种多方因素的考量之下,本片(笔者观看的是124分钟的光碟版)的最终呈现,仍然体现出多维度的纵深感。一是女性的自我与独立意识,跟作为其拯救者的丈夫关系之间的张力;二是婚恋自由与解放的时代背景下,被解放者(潘玉良、潘赞化)与被牺牲者(潘赞化正房夫人)个体命运之间的冲突与悲剧性;三是社会归属感与艺术归属感构成持续性矛盾的家乡中国与艺术家乡法国之间的对照关系(在法国,其艺术得到承认,但商业化环境让其不得不卖画为生;在中国,其艺术受到攻击,但去世后,仍然希望画作回归故乡)
4K修复完整版130分钟没有看见130分钟版本,这个是法国115分钟DVD画质版本,中规中矩的人物传记电影,说到青楼必须有妓院,而千岁红对年幼的玉良还是有影响的,以致她后来的绘画都有了她的影子;说到赎身,必须就要牵扯男人恩人,潘赞化到底是负心玉良还是被她感恩一辈子的男人,各有微词,不就历史考证单说电影已经是把家庭、愛人的复杂和社会的丑恶嘴脸摆了出来,在那样一个时代,窑姐儿、女画家、留法学生都够让一个达官贵人被人议论纷纷了。(更加)惦记那个4K修复的130分钟完整版。
给人的感觉很平淡,没有重点,导演有些仓促,似乎要表达尽潘玉良的所有,伟大的先行者总是受到世俗的排斥。巩俐很漂亮,表现不错。PS:看见了赵薇顶碗,那时就像个小孩啊
导演是在九十分钟的时间中来讲述性格刚烈 决不妥协的杰出女画家潘玉良的一生 从最初的妓女出生到优秀画家 我们除了看到一段坎坷艺术之路外 还有一段凄苦 伟大的爱情 本片是巩俐意欲摆脱张艺谋“御用形象” 接拍其他导演的第一部作品 巩俐将一个不屈服命运的女人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演绎得至诚至真 经典
潘赞化,乃真英雄也!!!潘玉良,为西画艺术而生,也是命好,遇到了潘赞化,年轻时的巩俐,穿上男装真是帅啊
潘玉良的艺术还有她的人生,都是反思那段昏黄历史与国民性的绝好素材,被侮辱被损害,然而她是不幸中有幸的,潘赞化就是她生命中的贵人,没有他就没有她,更没有那些惊世骇俗的画作。讲的绘画艺术,实际也是爱情,是茫茫人海中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资料馆2014.7.23.7pm 青楼和芜湖部分拍的还不错(雪地上千岁红的尸体),上海及法国则较为浮光掠影,虽然也展现了一些遭遇,但缺乏对历史更深的切入。
《画魂》电影里潘赞化说国人的思想十年前什么样,十年后还是什么样。其实过了一百多年,现在网络的“键盘侠”和当时辱骂打压潘玉良的民众没有本质区别,时代是进步了,人性却从未变过。
手法太中规中矩了,就是把事一件一件讲下去,潘对于绘画与艺术循序渐进的感悟给简单粗暴的简化成说教式的“我就是要为艺术献身”,人物命运与时代大背景也很脱节,可惜了这么个题材
原來真有潘玉良這麼一個傳奇女子!又多了個崇拜對象!!女性意識相當強烈,可以媲美《人鬼情》,對自己身體的發掘,再到思想上的解放,很不錯的片子!!!PS.看到趙薇的龍套了嘿嘿,還有爾冬升!那麼年輕的爾冬升!!!
不少亮点。1,大太太很可怜。平白无故做生育工具还得忍受骨肉分离,2,达式常啊,小时候曾经奉为帅哥啊,妈妈的偶像。结尾那个脱帽礼非常优雅。3,尔冬升把握很准。
“在巴黎,陶瓷是艺术品。陶瓷虽美,但在它的故地上,人们永远忘不了它是泥胎。”
潘玉良是个幸运的人,青楼遇到的第一个男人成为终身伴侣;她自始至终出淤泥而不染,皆因有后盾支持;她成为一个传奇,只因为选对了三件事:男人-潘赞化,兴趣-西洋画,栖息地-法国。所有的选择连在一起,我由衷佩服她的明智。如此,她避开了多灾多难的命运,没有成为娼妓,没有经历战争和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