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看了这部电影,现场气氛很好,看上半部分的时候,坐我前面的一个妹子从头笑到尾,哈哈哈哈哈哈没断过。
回来翻了下评论才知道评分低的原因:翻拍、重剪、偷换男一、剧组票房搞鬼……真是一笔算不清的账了。
个人觉得,翻拍本身不是一种原罪,这就跟翻唱一样,觉得一个作品好,想翻拍一部来致敬,或者觉得它还可以更好,所以想做一个国内版。如果一开始就明明白白地讲清楚了是翻拍,也是通过正当途径购买了版权,有什么可指摘的呢?而且从舆论角度,翻拍还背负了更多压力呢。
如果真的很讨厌翻拍,那么合乎逻辑的做法就是根本不要去看,而不是看完之后又以”翻拍“为由来打低分吧。
片方的不当操作该批,但跟电影本身是两码事。既然点开的是“我要写评论”输入框,而不是“你对这个剧组有什么看法?”的输入框,那我还是只讲电影本身的感受吧。
我认为很值得一看。单讲电影,7分绝对是有的。因为大家都说原版的如何如何,我还真的把原版找出来看了一遍。个人觉得除去为了过审的重剪,这部片子也有很多方面比原版好。
演员选角很合适,三个大男生比韩国的几位养眼多了。论演技,感觉魏大勋最好,演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二逼,王大陆和彭昱畅差不多吧,王大陆及格,彭昱畅一直躺着,也没有什么表现演技的机会啊。
跑马拉松那一幕,塑料袋在高远脸上糊了好久,让他差点窒息,比原版更加搞笑。
新闻里,女主持一本正经讲出“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也比原版效果好很多,真是炸裂式爆笑。
跟交警击掌那一幕也非常好笑,最后还把交警也感动了,跟他们一起去海边,成功自制了一个笑点。
王大陆揭露装病乞讨父子的桥段,差点看哭,太懂这种感觉了,个人觉得这个设计比起原版的冰桶挑战更加自然,更接地气。
连沙滩上青春的奔跑,方式也增加了好几种,比如在地上拖到起火。夜店的小姐换成了发廊小姐姐(曾梦雪场景和扮相都很美),高尔夫球杆变成金箍棒,泡面和漫画…感觉这些细节都比原版要好,也更搞笑。灌篮高手的配乐更是一记情怀绝杀。
综合起来,本片把原版的许多笑点都进行了挖掘和本土化。
但是,最重要的、也是给本片赋予灵魂的那一句,消失了。如果能够喊出原来的台词“我要破处!”该多震撼啊!太太太可惜了,题材这么棒,下半部纯粹是被审查和重剪搞坏了,有点支离破碎。最后放出了貌似故事原型的照片,不知道是不是真有这么一个圆梦故事?主人公的愿望是什么?
之所以对这部电影感到如此遗憾,是因为我所在的“梦守护公益基金会“,正是国内首家帮助18岁以下重症少年儿童圆梦的公益机构。我本来满心期待着这部电影,希望它能像《我不是药神》一样,让”为重症青少年圆梦“这个题材被更多人所知,可惜现在因为种种原因,加上剧组的不当操作,更加引发了恶评,票房并不好。
后面的一些愿望剧情,跟我们的经历非常相似。比如妈妈给男篮写信,请巴特尔来医院探望了孩子。我们也为一些孩子联系过不少明星,其中有些如愿以偿,有一些却用尽各种办法也没能争取到。两个月前,有几位NBA著名球星来到中国,其中有见面会环节,我们知道以后,甚至想到一个笨办法,去轮流问愿望库的孩子们,有没有想见XX的…结果自然没有,哪有那么巧呢?
电影中的高远,为了照顾亲人和朋友的感受,告诉了他们一个善意的”假“愿望,这很伟大,很让人感动,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被医生宣告不治的绝症青少年,他们唯一所有的就是害怕。
上一期给志愿者做培训,其中有一位儿科医生,也是我们迎来的第一位医护志愿者,交流起来我才知道,我们曾帮助实现过汽车设计师梦想的14岁男孩小濠,在失去意识之前,最后一个照顾过他的人正是这位医生。
医生说,在她半夜去查房的时候,已经皮肤黄黑、骨瘦如柴、视力模糊的小濠,一把抓住了她的手腕,不停地说“姐姐,你救救我,救救我…”我们都哭了。小濠在实现心愿的第二天下午陷入昏迷,然后被父母带回了老家的外婆家,第三天上午去世了。
对不起,我们没有办法让你活下来,只能尽力帮你完成心愿,算是对这短短人生一点微不足道的补偿。
而其他有治愈希望的孩子,我们希望能通过圆梦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普通单向的探视和捐款——让他们暂时忘掉病痛,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好好活着“的生命渴望,我们希望圆梦行动能够是双向的、流动的,让孩子们自然而然接收到大家关怀的同时,充分地表达出自我。
Anyway,还是不希望大家因为评分低而错过这部片子,上半部就值回票价了。还是就事论事吧,为了让片子上映,“破处”变成了“谈恋爱”,“打飞机”变成了“点穴”,亏剧组想得出来,这点真是难为了他们啊。至于性教育缺失,对性文化的压抑,尚未开展的电影分级制……国电对性相关文艺作品的各种压制是个太大的命题,没法指望这部电影能给他们“破处”,如果把对这些的不满,也都转移到这部电影头上,显然是电影不能承受之重啊。
电影《小小的愿望》上映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影片最初在4月22日定档8月9日,随后又在5月31日提档到7月18日。
6月25日,又因为所谓的“市场原因”(具体是什么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不得不更改影片名。(此前为《伟大的愿望》)
7月5日,继《少年的你》《八佰》之后,《小小的愿望》也被迫撤档。
8月29日,官方宣布定档在中秋档9月12日。
临近上映,影片又因为番位之争上了热搜,彭昱畅、王大陆两位主演各自发表声明,随后演员彭昱畅宣布与片方解除合约。
9月12日,影片正式在全国公映,豆瓣开画5.9分(目前已降到5.2分)。
接下来重点来了,12日晚上片方真的是一顿骚操作,玩各种花样,行为令人作呕。
9月12日首映日变为点映场,改为9月13日才正式上映。猫眼、淘票票上映日期从12日改为13日,只有豆瓣仍然显示为9月12日。
上映一天后晚上突然变成点映,请问你见过8.4万场次的大点映吗?
12日的单日票房3000万全部计入零点场,这是要载入中国电影史册啊,这愿望一点都不小。
12日晚,在两大购票平台猫眼、淘票票开启锁分模式,不能评分。
12日晚,有网友见到这一系列不要脸的骚操作之后,于是到官方微博底下留言评论。官方选择无视,据说还删除了大量评论。
13日早上10点之前的场次,大量进行锁场、满座。不要跟我说什么这场次票卖光了,大清早的电影院有这么多人?这不就是相当于“幽灵场”吗?用票房造假手段制造场场火爆、上座率高的假象,从而刺激其他观众的观影欲望。
影片《小小的愿望》在公映一天后,口碑扑了。为了保住第二天的排片,公然作假抢排片,想靠数据吸引更多人去影院观看。
我可去你妈的垃圾影片!
这部电影本来应该是一部好电影的,就算不能封神,他也应该是“以小博大”的典型,在小成本高质量电影排名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如果没有片方的骚操作的话。 电影翻拍自别国,主要讲了以为绝症的青春期少年想在自己去世之前当一次“真正的男人”的美好愿望,这不仅仅是所谓的“青春期男性的躁动”,还是在抗争疾病过程中最美好的乐观积极的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的表现【第一亮点】;两个小兄弟被主角的意志感动,出于兄弟情【第二亮点】为主角披荆斩棘帮助他完成愿望。 立意新,题材新,主题讨巧,又有新生代演技担当彭昱畅担任主角和电影的灵魂,基础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第一亮点】能够顺利爆发;魏大勋和wdl负责承担其中大部分为了兄弟而做的一系列蠢萌事,保证【第二亮点】的同时自带搞笑加成,两位都是综艺咖,自带笑点,三个人关系不错,【第二亮点】也能够真情流露,就算略显青涩,也大可因现实中的关系不错划水过去。 这部电影,本来是被寄予厚望,所有人都应该是赢家的一部电影。 现在因为片方骚操作,毁约,诈骗,强行给某人抬轿,抢“兄弟”的劳动果实,遭到了全民抵制。“小小的愿望”变成“莫得愿望”,所有演职人员的辛苦被大打折扣甚至付诸东流,可笑吗? 感谢彭昱畅和工作室在上映之后没有被资本的力量吓到,选择了晒违约合同硬刚,才没有让观众为“彭昱畅”3个字去买单后发现自己被愚弄了,谢谢你们。
至于票房,既然wdl才是一番男一,那就别彭昱畅背锅了,是谁的锅,找谁去。 回到电影本身,由于强抬番,只能把彭昱畅的戏份生剪,虽然彭彭的演技毋庸置疑,但100的完成度他一共只给了你30分的展示空间,根本不足以把电影中的【第一亮点】即对疾病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完整的,深入的展示出来,这本来应该是电影中最重要的立意,就这么被一笔带过了。【第一亮点】深入失败。片方强行抬至“第一亮点”的【第二亮点】兄弟情,完成度本来就一般,是需要观众放水才能勉强合格的水准,现在大家都知道了wdl强抬一番,生抢彭昱畅的成果,看电影的时候不会出戏吗?不会觉得他很假吗?他的每一个表现你都觉得假,还谈什么完成度?扪心自问,谁真的能做到看电影不受场外影响???魏大勋的搞笑部分其实完成的很好,几个眼神和表情都很到位,这个角色真的很适合他,他做的很好能明显的看到进步,但是他一个人的完成度,真的能做到的太少了,何况大勋本身也不能算演技精湛,根本不足以帮助电影另寻出路。 【第一亮点】完成度不足,【第二亮点】完成失败,辅料虽完成尚可但深入不足,这部电影扑街,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惜了彭昱畅的演技和魏大勋的进步。 我不知道资本是怎么想的,好好一部电影折腾成这样,或许是觉得明年的“司马奖”需要一个上的了台面的“影帝”挣扎一下?想来彭昱畅这种根正苗红的优秀青年是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干违背原则的事的,所以强抬某人番位预定奖项?但我更倾向于另一种事实——从一开始,片方就是打定主意,“挂彭昱畅卖wdl”,咬定彭昱畅一个没资本没背景的青年演员不敢跟他们硬刚,就像以往许多咬着牙认了的大花小生们一样。没想到这个少年面对这种碾压真的敢像他一贯以来表现的那样“不惹事,也不怕事”。 这几年国产电影爆的不少,就说票榜前三的《战狼2》、《哪吒》和《流浪地球》,无一不是前期不被看好,绝地逆袭,成为票房大户,三者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真诚】,对观众真诚,努力+天气地利人和+真诚,观众也都愿意为电影买单,n刷票房。而《莫得愿望》片方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观众不真诚。明明白白的把羊肉汤换成羊杂塞给你,你这次忍了,下次指不定还给你换成什么,或许是屎也不一定?反正你也会买单的,不是吗? 业内很多电影人如黄渤,徐峥,吴京等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观众们把好的饭菜端上来,把屎换下去,偏偏有些资方、片方不,非要打着饭菜的名义把你吸引来以后把屎塞给你,你吃吗?吃了下次还有哦! 综上,《小小的愿望》扑的一点都不冤,冤的是彭昱畅,魏大勋,真正为这部电影付出心血的台前幕后演职人员,其他为他俩而来以及对电影有期许的观众们。
感谢豆瓣,刚住了资本的压力,让我们可以自由的说自己想说的话,有的平台被强行提分简直笑掉大牙。
对了,你们听说了吗?因为票房,口碑和评分断崖式下跌,片方居然舔着脸把“首映日”硬改成“点映日”了,就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我都被气笑了,真的好久都没见过苟的这么白莲的傻叉了。 PS.片方逼着彭昱畅中秋节一清早发道歉微博的行为简直是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实名诅咒他们赔掉裤衩。 以上
转载处已征得原作者同意。
不知从何时起,除了春节档、暑假档,大小节日只要有点假期就变档期,包括中秋。但这个中秋档,原本定档9月12日的张家辉《催眠·裁决》和雷佳音《吹哨人》,先后撤档。不管什么原因,总归两部种子电影销声匿迹。但有部饱经磨难的电影,坚定不移归来,它就是《小小的愿望》。
1
《小小的愿望》翻拍自韩版《伟大的愿望》,但因为某些原因,“伟大”改“小小”,王者变青铜。除了有些照搬的镜头和故事线,改动的地方实在令人无语凝噎。《伟大的愿望》是围绕绝症男孩的感人故事,有亲情,有兄弟情。核心情节,是男孩的伟大愿望——破处。
《小小的愿望》还没改名前,预告中出现过这个段落,也是它让很多人期待的原因。
但撤档卷土重来后,万万没想到,“我想破处”直接整成“我想谈恋爱”??得,伟大的愿望不止变小小的愿望,成乖乖的愿望了。有关性的东西,全部抹去。
但是这样搞,相当于把一条粗壮主线改没了,很多地方直接失去逻辑。比如,找特殊服务小卡片的段落,原片是有头有尾的情节,国版预告也出现过。结果正片删成只剩几秒一闪而过,无头无尾,观众完全摸不着头脑。
还有两兄弟想找人给男主终结处男之身,屡屡碰壁后,动了歪念头。打算两人中选一个,动手帮男主自慰。
但“小小”呢,改成了点穴刺激。还说点穴刺激效果很好。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什么穴位能有“初恋的感觉”?以及最终找到小姐姐到男主病房一晚上,干什么?来场只谈几小时的恋爱?
尤其事后两兄弟问男主爽不爽,这本是男主开过光后他们好奇。结果电影改成“你真是第一个恋爱的!”什么牛x恋爱,一晚谈完?虽然遗愿只是谈个恋爱,但也不能上高中就谈,得改成高中毕业。情节不合理?无所谓。有漏洞?谁在乎。
为人师表更不能有污点,原作老师常去按摩,是会所高级VIP这样的设定,自然要不得。进歌厅、烫个头,都得是这老师已经辞职下海。但是俩人舞厅找技师遇见老师被打,原作是因为还在上学啊。如果都毕业了,你当老师管那么宽?还拿棍子打人?
更别说电影连抽烟镜头都不正面出现,王大陆的角色和老师要抽个烟,都得背过身去点烟。这不仅是限制级硬生生改成大众级的问题,是直接让整个故事接不起来,后半段都改塌了。
2
这片暑假撤档,离不开片中高中生、伟大的愿望、破处等设定被视为“敏感”。导演田羽生,像他最著名的前任系列,没少在性这方面打打擦边球。
可他没想到,这次嚣张了,撞枪口上。
今年能冠上“伟大”之名的,绝不是这一部。只好黯然撤出暑假档,逆天改名,疯狂学乖。这片不止经历改名撤档的不可抗力,也有片方自己作死。
相比电影本身,真是戏外比戏里精彩。虽然电影是三个男主间的故事,但三男主也要分个一二三。尤其片方和演员,必须达成共识,心里有数。先说魏大勋,确实不如原版演员适合这个角色,也就是曾在《请回答1988》出演正峰的安在洪。
安在洪演这个笑点担当,是毫无违和。感觉他真是这样的人,怕说出秘密咬舌的那股憨劲儿,令人动容。但魏大勋自己发挥的段落还好,真要和原版同样语气、表演,就显得尴尬,演的很用力,看着如坐针毡。
不过魏大勋这男三没什么争议。撕扯围绕的,是彭昱畅和王大陆。王大陆虽然自《我的少女时代》就没什么好作品,但像《一吻定情》、《素人特工》,近两年露脸大银幕不少。
彭昱畅《大象席地而坐》、《闪光少女》等片,演技也在磨练。这部影片表演也很努力。
这俩人都算比较火的新生代男演员,片方当时故意签合约没说清,于是就发生了一番之争,甚至最后发展到彭昱畅工作室发声明解约。
这也不是人家小题大做。排位,向来是个敏感问题。《英雄本色》集齐狄龙、张国荣、周润发这种巨星,也得排座次。最后片方自己出来承认,签了两个男主。
??这么骚的操作,居然还敢说?
片方奸猾,模糊番位,宣传时候借热度。最后东窗事发,被粉丝狠狠喷到体无完肤。这事不仅影响了评分,还影响了票房。但电影归电影,彭昱畅昨晚深夜发声为电影站台,今天直接冲到微博热搜第一。
可惜啊,即使这样,也难抵电影刚上映就出现的颓势。
3
说回电影本身,它真的很敏感吗?
原版开场就是FBI WARNING配上熟悉的东京热音乐,再加各种以女性身体为被观看对象的奇观镜头,是很像搞黄色。
的确在一些人眼里,高中生破处当临终愿望,笑点很低俗。暑期档上映,更有人担心给学生带来“不良示范”。
但这并不是扼杀电影的理由。性,不是肮脏的东西。
创作是真实的,是活生生的欲望。是青春期可能出现的,性的好奇和懵懂。电影是在用幽默和乐观,消解绝症临终的悲苦。
不能否认,青年们除了兄弟情义,也一定有悸动的荷尔蒙,这不丑恶,更没必要藏藏掖掖。《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有性吗?有。小男孩偷看玛莲娜。但这部电影拍成了经典。
或是和本片更相似的《美国派》,妥妥的性喜剧。同样高中开始故事,想要破处,甚至有以派自慰这种传世名场面,但还成为四部系列。
但我们的青春性喜剧,上映得阉一个性字,破处要变谈恋爱。为什么大银幕曾经青春片堕胎能大行其道,青春性喜剧就讳莫如深?这真的合理吗?
当然,说《伟大的愿望》是经典,谈不上,它只能算不错。但国内翻拍韩国电影、甚至同时拍一个故事,国版扑街不止这一次,两部《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极限职业》和《龙虾刑警》……失败失败还是失败。
这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真是因为我们所有导演、演员水平都差一筹?我不相信。是因为翻拍就一定出不了好作品?也不可能。到底是为什么呢?
是不是搞明白这事,就能明白千禧年后韩国电影这么猛,甚至《寄生虫》还摘得金棕榈的原因呢?真是好奇啊。
如果说年轻的生命已经注定枯萎
是不是应该给在世的人多一点宽慰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感谢彭彭的演绎
他拥有所有演员梦寐以求的共情能力
高远从出场似乎结局就已经注定
与其把这个愿望理解成简单的需求
我会更愿意把他的愿望理解成这样
“不要让你们经历死亡倒计时的悲痛
我是得罪了上帝的折翼天使
但你们不是
你们不应该忍受这些
所以原谅我在最后的日子里骗了你们
但如果你们的悲痛能少一些的话
这就是我得偿所愿的小小的愿望”
“如果注定不能和你们一起长大
那就请你们带着我快点长大
等到我们再相见的那一天
我们一定可以手牵着手
就像过去在篮球场上一样一起跑着跳着
去看漫天星辰还有我们曾经说好的那片大海”
生命虽逝 愿望达成
无悔 感恩 祝福
愿你们一世顺遂❤️
看的点映场,尽量客观的说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不涉及剧透
故事讲的是两位死党齐心协力帮一位得了绝症的少年完成最后的愿望,故事主线很明确。影片里有亲情,有友情,有笑点,有泪点,作为商业片来讲可以打及格分了,但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是不应该只有这些的。
比起韩国原版《伟大的愿望》来说,这部翻拍在我看来属于翻拍片十部翻车九部的那九分之一。原版的愿望和对生死的思考有巧妙的关联,这点不多说,而小愿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需要改动,硬要说得通也行,总归差了那么点意思,看得出很尽力了。但是电影一开始是照着原版拍的,为了过审再去重新剪辑和修改,故事就显得有一点碎了。前半程的情节没有什么需要改动的地方,所以剧情流畅笑点密集;后半段的补拍镜头+重新配音,由于修改显得不是特别合理的情节,明明是A在说话切到B的画面,还是影响到了观影体验的。结尾的强行转折真的好生硬啊,但这也是唯一一个可以算得上改编的点了。
这里真的还是忍不住吐槽一下导演和剧本,对翻拍是有什么误解,翻拍不是指翻开别人的剧本然后开始拍。我就感觉这电影也不用剧本,你让演员们一起看下原版然后照着演就行,像我这种看过原版的,就跟二刷的感觉差不多。有一些情节其实还带一点水土不服。
有一说一,没看过的人会觉得还挺好笑。设计的一些笑点我也能get到,好几次全场爆笑。好笑算这部片子的优点,该夸还是要夸,有几个空镜也真的很美。
打个比方就是整部电影是一棵树的话,树干还是韩版的,树叶换成我们熟悉的颜色,挂了一些符合我们国家那个年代的笑点,然后树长到后面还长歪了。就显得,诚意一般。导演没有想要拍出自己的东西,只是想拍出一部能卖座的,还舍本逐末的把最重要的内核给丢了。因为即使放弃了那个敏感话题,原版剧本更多的关于生死的思考,也没有呈现好。你不知道这个故事重点在哪里,高潮在哪里,结局强行拔高真的让人感觉有些噎着吃不下。笑完了,擦干泪,再来回想一下,好像也并没有觉得这部电影真的讲了个啥。这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真实观感。观众买不买账且看后续票房情况。
我是一直有在关注这部片子,真的太多波折,对影片期待放得很低,对演员预期也低。以前没看过魏大勋的戏,以为只是个单纯挺搞笑的小鲜肉,但是这部电影他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大勋真的很好笑,影片大部分笑点是他来制造的,因为他演的张正阳比较憨,配上他的委屈脸就会笑果加倍。还挺适合演喜剧的,不过是刚起步的阶段。如果他有心沉下去好好磨练演技,以后喜剧片里真的可以有他一个位置,他本身就是很讨喜自带笑点的男人。有几个镜头我在想如果他能更面无表情一点来演,可能会更好笑也说不定,期待一下。但是他也有一个小缺点,就是可能脸上自带笑容,导致有些哭的戏份很难分清他是在笑还是在哭还是在笑场中哭,也可能导演就是要这个效果,不知道是不是可以通过后期对表情的控制的加强去改进改进。加油我看好你。
然后徐浩那个角色,其实是在憨中带一点聪明的。徐浩和张正阳两个人应该是张正阳最傻最天真,凭着一腔纯粹的友情和并不发达的智商在帮死党完成心愿,徐浩也傻,但是稍微的懵懂一点。当然这是我看了原版后对角色的定位,小愿里的演绎,总感觉过于扁平了一些,是人物去贴演员气质,而不是演员去演绎角色的感觉。特别是两场独角戏,实不相瞒,王大陆确实撑不起来。不管是台词还是表演,都让人很出戏,特别是大段的独白和长镜头的画面,放在台湾偶像剧里是适配的,放在电影大荧幕上就不可以了。真的很不适合他,我甚至怀疑导演是不是在故意整他要拍这段(这句是开玩笑)。然后另一场应该是泪点的戏,电影也处理的不好,演员也发挥的不好,反而让我笑出了声,就很尴尬。台湾腔不如东北腔自带搞笑气场是真的,用得好也可以搞笑,但这部剧里显然是负面效果。希望他如果真的要演电影的话,也拿出专业的态度来,不要拿着拍偶像剧的调调来霍霍大荧幕。最起码把普通话练练标准,台词念清楚了,这是一个演员最基本的要求,真的也不是什么努力了做不到的事。
三兄弟里最后说高远,这个角色应该是三个角色里演绎难度最高的,毕竟躺着四肢不能动,只有面部表情和眼神、台词可以传达他的情绪。高远的演员彭昱畅,也是我来看这部电影的原因。一直很期待他演一个绝望or濒死之人,特别是看完原版后,就更加想知道他可以演成什么样子,会怎么表达。他没有让我失望。很可惜的是,他的戏份实在很少,看到首映的反馈说导演删了他很多戏份,所以从影片最后呈现的效果来看,他真的很厉害了。一张试卷,做完试卷了撕掉半张再给他打分。在这个前提下,他完成的很好,在仅有的发挥空间里表达他的人物,把人物立住了,该传达的都传达到了。台词的进步很明显,特别是讲长台词的时候。影片没有再给他更多一点点的空间去发挥,反正目前的观感就是他写了篇优秀作文,影片给观众展示了作文大纲加优秀片段,就没有了。原本高远这个人物作为主人公,在最好的年纪还没活明白却要面临死亡,他是怎么想的,是害怕更多一点,还是坦然更多一点,是不是还有好多话要说,是不是还有遗憾。这里提一句妈妈的戏份貌似也被删了,所以有一个情节有点突兀。可能是我想当然的觉得由他去点题其实是更合适的,但是电影把点题这一重任交给了徐浩这个角色,也不是不行,只是从效果来看,题没点出来。高远这个人物鲜活却难以更饱满,是我对这部影片最遗憾的一个点。
剧里父亲这几个角色也都是又搞笑又拼,给岳旸老师点赞,会错意的老父亲可真的不要太拼了。演张正阳爸爸的贾冰老师也超好笑,可以跟大勋父子组合出道了。还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宇哥,都留下了经典的片段。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三星我还是会给的。但也止步于三星了。挺好的题材,本可以有更多的进步空间,可以更好的,种种原因最后止步于此、很遗憾。就像主人公高远一样,他本可以有无数的可能,却也只能走到这里了。
如果你只是想去电影院放松一下乐一乐,可以放心去看,起码笑到回本。这就是我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尽量客观了。以上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谢谢您看到这。
在7月份还是8月份看到一篇有关《小小的愿望》撤档的报道,但是的标题极其吸引我,大意是这部片子的撤档是中国对“性”、“死亡”避而不谈的现实反应。对于死亡而言,直面它的态度亦或生活方式,《滚蛋吧,肿瘤君》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片子。由此,我对《小小的愿望》的期待值直线上升。彭、王、魏三位小演员也让我不讨厌,撇开流量不谈,彭彭的演技我是非常认可的。
所有的期待等到我坐在电影院的那一刻。一整部片子看下来,除了搞笑之外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印象。它的搞笑是又破又烂的梗和导演故意制造的氛围,靠着演员夸张的演技和桥段。
片子的情节很简单,彭彭的两个兄弟帮彭彭实现他遗愿的故事。三翻四抖是相声抖包袱的技巧,导演和编剧很好得运用了这个东西。但是,显然,它完全不适用于此。在经过彭爸的长跑和三兄弟的海滩之行遇到小姐姐之后,电影开始了全世界都知道彭彭最后一定会和小姐姐*,只有导演和编剧掐着观众的脑子说,不,我不允许你知道。以海滩之行为分割,片子前半部分勉强能看,后半部分就是真的在拖节奏和注水。
有关于性的思考、讨论和看法在国内从未登过大雅之堂,言论的*让我们无从谈起,这部改编的片子,想谈而不敢谈,不如不谈。特别是结尾,彭彭说“我就是说说而已”,真的啪啪得打导演和编剧的脸。
那么我们单从青春片而言,它有关青春氛围的渲染只是做到了及格,灌篮高手的海报、玩偶,主演们篮球元素的服装,小学初中确实会填的同学录,泡面和火腿的搭配,这些确实是青春的元素,但是并不是加入了这些元素就能代表这是一部好的青春片。它们不过是一部电影的辅助工具,让人在无形之中有很强的带入感。而不是用3秒的放慢镜头甚至特写去强调它的青春感。无论是服化道还是镜头的表现力,让人觉得假但又不能说它错,这种尴尬的出境,没有打动我。
有关于调色,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用了实习生,这种用力过猛的毛病是我朋友圈里摄影菜鸟会犯的错。又蓝又黄又亮,我以为我开了美图秀秀。
以上。
不打分是我对彭昱畅最后的温柔。
彭彭躺着(某个帅的角度想起了权游布兰手动捂脸表情)仅靠眼神和脖子的演出就值两颗星,即使听说被删减了很多戏份,怪不得感觉好怪笑完好空虚…听到彭彭绝望地被拼出一句我想…谈恋爱…观众都软了,已经发出去的一半笑声另一半落下去,有种被当傻仔受骗的感觉手动捂脸表情。是谈恋爱,听到了知道了,一点也没想歪,无欲无求,阿弥陀佛,善你个哉,中国孩子太难了,中国青年好演员太难了。年轻就应该想做多做,以少做其他没必要的无能为力的,当然姿势千万种,安全第一条,事前做好措施最重要,可别乱生孩子别作孽。那个恶心的田羽生怎么还不死呢。
片子最大的问题是非常明显的撕裂感,因各种原因,青春性喜剧已经变成了青春喜剧。不过,倒不特别讨厌这部影片。或许还是因为演员的关系,相比田羽生之前的作品,这一部在选角其实是很不错的,彭昱畅有点贱贱的躺式表演很好玩。而魏大勋新的惊喜,一个特别萌的天然呆,我还挺吃这种呆萌的。
相比价值观混乱,刻意潦草,笑点低俗,演员装嫩,恶意煽情等等来说。导演的审美低廉和谜之滤镜调色更胜一筹!
无论破处还是谈恋爱,本质上还是一部性喜剧,性别、有色笑话和直男视角撑起了全片。只能说因为主角是对情欲懵懵懂懂的少年,相比于《前任》也就没有那么油腻。彭昱畅和魏大勋救了这部电影。
你知道那两个字是啥,他知道那两个字是啥,他知道你知道那两个字是啥,但是他就是不让你说那两个字是啥。用化妆制造笑点,剪球鞋制造燃点,写留言制造泪点,炒话题制造卖点。兄弟感情只有一张合照,既无叙事动力也无法感同身受。愿性不再代表肮脏,女人不再拿来消费,不要用合照黑白化去冒犯逝去的人。
其实,国产版在故事架构及叙事情节上,基本忠实地按照韩国原版翻拍。但由“伟大”变成“小小”,由“做爱”变成“恋爱”,价值观是更正确了,正能量也更突出了,但“青春性喜剧”也变成了普通的青春成长片,观赏娱乐性大打折扣,就像做菜少放了盐,而且,在逻辑上也很有些别扭了。。。
9012年了王大陆还在用嘴演戏
挺好的,彭彭演的好,干裂嘴唇让人心疼。
还不错的~净化版的性喜剧,桥段都是套路,但也很好笑。沙雕二人组负责卖傻,彭彭躺床上示范演技。结尾很明显的一顿猛煽情,哭不哭就就见仁见智了
兄弟想谈恋爱,所以就叫老同学、叫亲姐帮他完成心愿;司马缸什么都愿意为你做,所以你就叫她去做兄弟的女朋友。徐浩利用别人对他的喜欢,张正阳居然还说他太帅了。对对对,只有你们的兄弟是人,其它人就不是人。为了兄弟,他们什么都可以做,甚至可以是不道德的事。你们对“兄弟”是不是有什么误解?他是病人,所以什么都要顺着他,你弱你有理?殊不知,最不歧视病人的行为,就是不把他当成病人,让他觉得自己和其它人是一样的。以前司马缸胖的时候,徐浩各种嘲笑她;司马缸变瘦了,他又要她做自己的女朋友了。哪有电影拿胖瘦、外貌做笑点的?(司马缸这个名字也充满了歧视)这不叫幽默,这叫人身攻击。作为一部反歧视的电影,却存在着另一种歧视。你拍的就是边缘人群,你还去嘲笑边缘人群,还把它作为一个笑点,真是又当又立。
这片和前任3之间,也就差了一个上海堡垒...到流浪地球之间的距离
韩版“我想做爱”变成了中国版“我想谈恋爱”,很可惜。唯一进步的是“愿望”提升到了三重意义,第一层是表面的“我想谈恋(做)爱”,第二层是他人视角的“想帮我完成愿望的愿望”,第三层是成全他人“想帮我完成愿望的愿望”的愿望。
彭昱畅演技是真的好,生无可恋的状态演出来了,哭起来真的是要人命。大勋花真的好可爱好好笑啊。王大陆张大嘴巴真的感觉要吃人啊,太尬了。(大勋花可以是男一的)结局强行鸡汤煽情,太无聊了,想看未删减版。
为什么给了五颗星,一部分源于我对彭彭的好感。真的是一个太乖的孩子了,不说片方到底多过分,一直努力宣传,首映礼结束大家都走了,他一个人喊希望大家喜欢电影的话可以向朋友安利,然后可以在社交网站上给个好评,据说最后一场首映,大家都走了,他还一个人蹲着给大家签名。被降番,被宣传黑幕除名。这个乖孩子除了一纸声明其他工作照样努力配合完成。对彭彭真的太有好感了,但是这五颗星不仅仅是因为好感,电影里,演员们的表现都很不错,虽然一开始有点儿不习惯感觉好像用力了,但是看着看着真的是笑到肚子疼,这就是他们的风格啊。虽然是翻拍,还被删减。故事还是完整的,笑点在,感动也在,推荐大家去看。当然也尊重为了彭彭果断放弃贡献票房的朋友。这个愿望,上映之路并不平坦,临近国庆,冲刺的时间不多,希望有兴趣的朋友不要犹豫,去看彭彭吧
韩国原版好好的性喜剧,啥都可以说啥都可以谈。你拿过来,也不敢拍也不能拍也不敢说也不能说,你说你图个啥。图你就有勇气?图你不洗澡?
彭彭很真诚,但电影很不好看,翻拍把原版优点都摈弃掉,加入的改编又画蛇添足,那翻拍还有什么意义?
浪费时间的电影,梗老,笑点都意料之中。就这片番位也没必要撕了,不嫌磕碜吗?
作为导演的技巧为0,根本不配这些演员和这个剧本。更别提把“性喜剧”这个根本点改成了“谈恋爱”,国产电影新时代黑话..........片尾又上素人素材,恶心谁啊?
奔着轻性喜剧来看的,结果有点失望。中秋公映版基本是“学好”归来,台词破处都改成了谈恋爱,还有一段重拍的。整体中规中矩,节奏温吞,毫无兴奋点。最重要的还是剧本不落地这个问题依然没解决,地基没打好,人物就立不住,人物立不住,就没法产生共情。以及导演惯常的偷懒和几乎没有进步的小聪明就不吐槽了。就目前的语境下来讲,这个片子做为暑期档种子选手就有点差强人意了。4.7/10